在春秋後關於女子的問題?

我發現很多話題都沒有關於女子,女子在春秋時期的貴族中地位到底是多高,一般女子都是姓什麼或有什麼氏,普通人家的女子到底有沒有姓名,而且在國君的後宮中奴僕都怎麼稱呼夫人,姬妾的,娘娘,感覺是後代叫法,而且國君的後宮的女子歷史都涉及不多,若給予她們封號又會是什麼呢?


謝邀。

1、春秋時期女子的地位,應該和後世差不多吧,整體是非常低下的,但有少數女性在特殊情況下,擁有較大的權力。

周武王在和商紂王的那場最關鍵的牧野之戰前,做過一次戰前動員(《尚書·牧誓》),他在演講中這麼說:「古人說過,母雞不能打鳴啊,母雞一旦打鳴,這個家就完蛋了。可現在商紂王只聽妲己的話,她說啥就是啥……」——這段話我們太耳熟了。

在商朝時,女性甚至可以率軍出征(比如婦好),但西周之後,基本就沒有見過婦女在政治上有什麼作為了。春秋時期,一般認為女人是沒有資格接觸政治的。

舉個栗子:

在齊桓公最有名的那次葵丘之會上,齊桓公和與會諸侯立下了誓約,誓約內容為「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不許堵塞水源,不許荒年囤積糧食,不許改換太子,不許將妾立為妻,不許讓女人參與國事)。

再舉一個栗子:楚成王打仗,經過鄭國,鄭文公派兩位夫人去勞軍,楚王把俘虜給她們看,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戎事不邇女器。」(女人迎送不能出寢門,與兄弟相見不能越過門檻,在戰爭中不接近女人使用的器皿)。——我們知道,商朝女人是可以帶兵打仗的,比如婦好。但到了周朝,甚至連女人用的東西都不能靠近軍隊了。

在婚姻上,女性的地位同樣低下。舉個栗子:

魯桓公娶了齊襄公的妹妹(也就是文姜),送親的時候,齊襄公親自送妹妹,一直送到邊境上。結果「君子曰:非禮也」,因為按照禮法,公主結婚,如果是現任國君的姐妹,那麼最高只能是上卿送,如果是國君的女兒,那就是下卿送,沒有國君親自送的。——當然,齊襄公送妹妹,倒也不是兄妹感情多好,而是兩人之間亂倫。後來魯桓公就因為這事被齊襄公殺害了。那是題外話,咱按下不提。

再舉個栗子:假如某個國君要嫁女兒,除了出嫁的這個之外,她的姊妹中要有兩個一起嫁過去給對方當妾,同姓的國家也要各自送一個女兒去給新郎當妾。——這完全就是把女性物化了,可以說絲毫沒有作為人的尊嚴。

在葬禮上,女性的地位也很低下。再舉栗子:

晉平公有個妾叫少姜的死了,魯昭公去弔喪,結果在兩國邊境就被晉平公派人給攔住了,說「這不是正妻,您可千萬別來啊。」魯昭公只好回去了。——不是正妻,連死了弔喪的資格也沒有。

當然,以上說的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下,女性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擁有較大的權力。這種情況主要是國君的長輩,甚至是生母。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孝道」這個東西的存在,使得現任國君不得不對其表示某種程度的服從。

舉個栗子:大家都很熟悉的「鄭伯克段於鄢」,武姜支持太叔段造反,但就是因為她是鄭莊公的母親,所以庄公對她百般容忍,即使將太叔段鎮壓後,放出了「不到黃泉,無相見也」的狠話,但最後也不得不用挖地道的方式重歸於好。——無他,「孝」之一字,太重了,即使是雄才大略如鄭莊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再舉個栗子:魯成公的母親穆姜和宣伯私通,宣伯想霸佔季氏和孟氏,於是穆姜就命令魯成公趕緊驅逐這兩個人,魯成公當時急著要參加一項國際外交,對母親說「等我回來再商量這事情吧。」結果穆姜大怒,指著其他的公子說:「女不可,是皆君也。」(你不答應,他們都可以當國君),儼然後世慈禧太后的范。

——但上述這種例子,畢竟是個別現象。

2、女子的姓氏

春秋西周的人,都同時有姓和氏,姓、氏是不同的,姓是用來表明血緣的,氏是用來區分族群的。所謂姓百世不變,而氏則有可能隨時發生變化。

在用法上,雖然男女都同時擁有姓和氏,但在使用時,男子稱氏而不稱姓,女子稱姓而不稱氏。

比如我上面所說的各位女性,如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中,鄭莊公的母親叫武姜,姜就是姓,武則是她丈夫鄭武公的謚號。再如魯桓公的妻子,也就是那位和自己哥哥亂倫的女性——文姜,姜也是姓,文是她的謚號。

所以,春秋時,女子的稱呼,一般是「X+姓」的形式,X可以是自己的謚號、丈夫的謚號、自己的排行、自己娘家的國名等等。

3、女子的名字

女性肯定是有名字的,比如孔子母親的名字就叫「徵在」。但在《左傳》中,能留下名字的女性極少極少,只有寥寥幾個,絕大多數女性都不被提及名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禮記·曲禮上》說:「婦諱不出門」 ,也就是說,女人的名字是不能拿到外面說的。所以我們現在都不知道那時的女子叫啥名字了。

4、對國君配偶的稱呼

《論語》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這說的是國君的正妻,國君稱呼她「夫人」,她自稱「小童」,國中人民在國內稱呼她「君夫人」,和外國人談話,稱呼曰「寡小君」,外國人也稱呼「君夫人」。


  三紅兄的答案說得很完整了,我也沒太多乾貨,隨便補充一點吧XD

  春秋歷史話題多與女子無關,大概是因為春秋時期女性很少能涉足政治。

  先秦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說的都是有社會地位的男女。普通人家(我理解為士階層以下的平民和奴隸)不論男女都沒有姓和氏,只有名字。

幾個國君家族的姓:
  姜姓:齊國
  嬴姓:秦國(後來戰國的趙國也是嬴姓)
  姬姓:周、晉國、衛國、鄭國、吳國、魯國、燕國、曹國、蔡國,還有少數民族的狄國,還有我記不住名字的漢陽諸姬(後來戰國的韓國和魏國也是姬姓)
  子姓:宋國
  羋姓:楚國
  姒姓:越國
  媯姓:陳國(田氏代齊後齊國是媯姓)
暫時能想起來的就這些XD

  國君後宮的構成:正宮夫人得娶異姓諸侯國的國君嫡出女,如姜姓的齊襄公娶了王姬(周王之女),姬姓的晉文公娶了文嬴(秦伯之女)。如果某國國君有女兒要嫁,還得從同姓宗族中選出幾人和自己的女兒一同陪嫁,人數視女婿的地位而定。
  封號是後來才有的東西,春秋女子暫時還用不了。史書對春秋女子的稱呼一般有這麼幾種:
  1.自己的謚號+自己的姓。如魯桓公夫人文姜(齊國人。這種稱法比較少見)
  2.丈夫的謚號+自己的姓。如衛宣公夫人宣姜(齊國人,上面文姜的姐妹)
  3.自己的母國/自己娘家的采邑+自己的姓。如晉獻公夫人驪姬(驪戎人)
  4.丈夫的母國/采邑+自己的姓。如息侯(因是亡國之君,無謚)夫人息媯(陳國人)
  5.自己的排行+自己的姓。如楚平王夫人伯嬴(秦國人。古時排行是嫡長為伯,庶長為孟,然後是仲、叔、季。如果孩子比較多,那居中的幾個都用叔,最小的一個用季)
  6.比較特殊的情況是周天子之女,她們一般會被寫成「王姬」
  7.名字。如孔子之母徵在(這種最少見)
  8.還有難以解析的,如西施。西施的名字「夷光」也流傳下來,但不知真偽。此外她還被記載為麗姬,但不知原因為何


推薦閱讀:

春秋時燕國在幹嘛?為何沒有任何存在感?戰國又是怎麼跟齊國結下怨的?
戰國時期田單為齊國立下汗馬功勞,怎麼會淪落為趙相?
東西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稱呼?西周都鎬為什麼在越古老的史書中的信息越少?
知乎能否和「稷下學宮」相比?

TAG:歷史 | 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女子 | 後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