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軟體建建築模型的時候,需要有多精細?
@Linkzero Tsang說的對,基本看什麼階段吧
前期方案推敲可能就是一個體塊關係。
建築自己的體塊:
或者跟周圍環境的體塊關係:
或者建築自己內部的功能關係:
可以看到方案階段的模型,牆體都是單面的,或者根本沒有牆體這個概念。可能只是把草圖簡單翻譯成模型。這些模型可能就是為了出方案文本,或者為效果圖而做的,沒有在意很細部的東西
施工圖階段的模型,可能要求的比較細緻了。好多複雜的建築,在畫圖紙時,可能需要研究下具體某個部位的實際效果。模型往往是為了圖紙而建立的。
就比如我現在畫的一個館,
我在畫欄杆詳圖,所以我把場館裡所有的欄杆都搭建了出來,(藍色的線是視線分析)
我在畫管線綜合的圖,所以讓BIM幫忙把所有風管,機電,雨水管,強弱電都在bim里做出來,然後我跟建築合到一起看效果。(帶顏色的都是管道,帶紋理的是吊頂)
對了,還有種情況就是施工圖校核,就是我把人家的施工圖紙返成模型。就像bim做的,去檢查碰撞等圖紙問題,或者就是為了看一下跟方案階段的模型的差異。有些小事務所光負責方案,施工圖是別的院做的,所以他又拿著最後的施工圖紙建了一遍模型,看一下最後的圖紙跟自己當初提出去的方案有多大出入。
之前我建過一個結構模型,就是為了校驗結構圖紙畫的東西跟建築是否打架
還有,就是要送出去做3D列印實體模型。我也做過
其實就一句話:「視需求而定...」
利益相關:sketchupbar 版主一枚
http://weixin.qq.com/r/3UP749rEJ4dYrZ6A9xbP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二維碼是我的公眾號,所有圖片來自sketchupbar。
謝絕轉載
視乎方案的階段以及需求。
概念階段,SU 拉個體塊或許就夠;空間的區隔,可能一開始僅僅是用沒厚度的平面表示;而隨著方案深化,會建得更細,一些主要的構造、結構都有可能建出來;需要出效果圖時,精細度顯然更深,也可能會使用更適合精細建模的軟體。
如果還是使用 CAD 出圖,那麼最終的模型可能深度並不會太高,只需滿足效果圖的需要——甚至,在實際行業中,效果圖使用的數字模型,也可能直接交由效果圖公司來建;而如果是 BIM, 恐怕建多細都不為過——BIM 本來就算是在計算機中對建築進行一次虛擬建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數字化設計紀錄片《序列:一個超高層建築的數字化設計工作記錄》?
※這種手繪風的平面圖怎麼畫的?
※中國大陸還存在唐代木構建築嗎?
※建築系應屆生,即將進入地產行業,我對設計管理部門憂心忡忡,五年後,我們的行業在哪裡?應屆生該如何選擇?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TrimbleSketchUp | 建築軟體 | SketchUpB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