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第四自然節,提出水與月,闡述事物變與不變,取與不取的論述有何深層含義,如何理解?

人生哲理


近日讀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極簡中國史》。
書名一點兒也不吸引人。我本只打算隨便翻一翻,結果一翻就停不下來。
作者是一個法國人。看外國人寫的中國史,別有一番趣味。行文流暢,脈絡清晰。換個角度來看歷史,就覺得乾貨滿滿。
於是一翻再翻。——免得成鍋貼了嘛。


寫到宋朝的時候,講了宋朝的文化。
其中大段引用了蘇軾的《前赤壁賦》。
上一次讀這篇文章,我還在高中。在《古文觀止》里讀過。高考過後,再也沒有看過一眼古文。
於是時隔十五六年的昨天,又讀了一遍這篇賦。


我已經忘記了之前讀的時候,我有什麼感想了。可能只覺得是稀鬆平常的一篇古文而已。
而如今又讀,我為通篇文章的韻律節奏而陶醉。為其磅礴大氣,暢快伶俐的行文嘆為觀止。
更重要的是,文章背後的感情和思考充沛真誠,與今人無異,甚至有過之。
你彷彿能感受到,蘇軾就在那兒,活在文字裡面。

作為嚴肅文學賞析,此處應有暫停。以及嚴肅的眼神。


先說一說原文大意。
蘇軾與客泛舟江上,江上水霧瀰漫。水光凌厲,與天相接。
行在霧中,蘇軾覺得仿若仙境。卻看不到遠方,也不知將去向何處。

蘇軾當下覺得很爽,與客拍著船舷高歌一曲。洞簫與歌相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蘇軾被打動了。全身起滿了雞皮疙瘩,汗毛豎立。
「I want you!」當時立刻就轉身了,問: 為(ni)何(de)簫(meng)聲(xiang)如(shi)此(shen)悲(me)傷?

客人說:明月星稀,烏鵲南飛;這是曹操的詩。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是赤壁。西邊是夏口,東邊是武昌。 山河連綿,鬱郁蒼蒼。
遙想近千年前,曹操在這裡被周瑜打敗過。(筆者註:前後赤壁賦作於1082年。赤壁之戰於208年)
當年他攻陷荊州得到江陵,順流而下,戰船首尾相連綿延千里(作者註:這傻x)。旗子將天空都擋完。面對大江喝酒,帶著長矛吟詩。
想一想,這是怎樣的風流人物,蓋世英雄。縱然牛B如他者,如今何在?
更何況你我,「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作者感嘆:這段寫得好漂亮。翻譯略。生命之短暫,脆弱,渺小,躍然紙上。)

想抱神仙一起遊玩,跟明月一起永存。那該多麼美好。只不過,我們都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只得將悲傷,留在心中,你的美麗,讓你帶走罷。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軾表示不同意: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意思是說,你可知道這水和月?看這江水,即使正如孔子說的,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但是其實他根本沒有變過,一直都在流淌啊。(作者註:赫拉克利特說:放屁,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那月亮,今天圓,明天缺的,可是它永遠是這個樣子(作者註:此處謬誤,由於潮汐力耗散地球的自轉能量,導致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要是以事物總是在變化的觀點來看,是的,它們永遠都在變。
可是要是以不變的觀點來看,則此刻便是永恆,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
世間萬物,各有主宰。不是我的我不要,不愛我的我不愛(註:好像是歌詞呢)
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此刻耳朵聽到,就成了聲音;此刻眼睛所及,就變成景色。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造物的美妙,在其中無窮無盡,讓你我共享用。共享此刻。


說完這個,蘇軾和客哈哈大笑,就在船上開始轟趴了。後面一醉到天亮。不翻譯了。


下面要嚴肅些,說一說我的讀後感。

從曹操,到蘇軾,再到你我,其實都一樣,活在茫茫霧中。像在時間洪流中駕一葉扁舟。
而前方是未知的世界。回頭是漸漸模糊的回憶。


我知天地壯闊,活著甚好。
然而生命的長度,總是有限的。在宇宙漫漫歷史中,連眨個眼都算不上。
生命的深度,也總是有限的。就像一條河,再深,也無法跟宇宙的寬廣相比。


真真正正,我們如滄海之一粟,天地一蜉蝣而已。


可是正如蘇軾說的,並不是因為我們如此渺小,我們就不重要了。
有時候,永恆並不是以時間長度來度量的。


每一刻都是獨特的,所以每一刻都是永恆的。

就像那一時刻恰好吹過蘇軾耳邊的風。月亮恰好掛在山間,照在薄霧的水面上。而耳邊的簫聲裊裊。
那就是永恆的一種。


說實話,看著這篇文章,覺得相當慚愧。
作為一個現代人,對生活的意義的思考,並未比蘇軾更進一步。


我們擁有便捷卻緊張的生活,
擁有無線通訊卻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擁有智能設備卻不會讓自己更靠近生命的本質。


至少我自己,在有手機之後,思考變少了。
看著別人的生活,卻搞不懂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
信息發達的時代,就迷失在千萬種觀點之中。

挺糟糕的。


不如放空一會,冥想一會。
遠離嘈雜,試著跟年輕的時候一樣……那時彷彿更敏銳,更接近生活的真諦。


像品味美食一樣,品味每一刻。


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這當中的感慨其實人人都會有,不過蘇軾說的立意比較高而已。這也是蘇軾的魅力所在,他志趣高潔,卻又不超然世外,離普羅大眾既遠又不遠,這讓他看起來更加有血有肉。有一個這種未被供奉在廟堂之高的文化符號,是傳統文化之幸

從時代來看。當時蘇軾貶至黃州,原本仕途大好,是「胸中萬字,筆頭千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理想剛要施展之際,卻被朋友陷害,別說抱負,命都差點沒了。在這麼大的落差當中,蘇軾的仕途收到毀滅性的打擊,思想境界卻上了一個台階。蘇軾前期的作品,大多是描述生活(吃喝玩樂),偶爾抒發下心向天下的志向。到了黃州時期,家庭開始顛沛流離(髮妻在之前已經病逝,和父親弟弟也已經分開),蘇軾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系列思索。因此,在黃州時期的作品,我們可以在當中讀出和許多仕途受挫的官員,文人一樣的感慨。

但是蘇軾之所以是蘇軾,他和其他不得志的文人們很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可以跳出這個問題本身看問題。這和他天生樂天派的性格有關,也和他本身政治抱負不強有關(做一個地方能吏,保一方百姓安康,於他的志向,能力,性格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第四段中的感慨常見於古文中的各種抒懷,如蘭亭集序里的「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有形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不在消逝,哪怕是生命和天地相比也是轉瞬即逝,所以不要太在乎外物得失,只要此時此刻是發自內心的喜悅,這一刻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所以後文寫的就是,你看這清風明月從不辜負我等,怎麼看都是大自然絕妙的風景,我們在享用它,難道還不滿足嗎?最後一段的「客喜而笑」,很明顯「客人」對此答案非常滿意。這其實也表現出了,蘇軾本人的價值觀已經有了較大的轉向。

在幾個月之後的後赤壁賦中,已看不到太多對於人生的思考。再往後,蘇軾的作品中醉心與生活細節,享受生活的例子越來越多。即使再遭貶,東坡詩文里已少見憂憤,例如大家熟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能讓他感到悲傷的,或許只有心愛之人的離去吧。

因此,前赤壁賦的感慨,就是在告訴人們,也是告訴自己,放下吧,生活這麼美好,其他的沒啥大不了的。這想法,退了休的老幹部在家裡養花的時候也會這麼想


蘇軾可謂貫通儒釋道的大家,文有禪意,超越了一般的意境。以佛道的宇宙觀來看,洪荒久遠,天地之久在歷史上算不上一瞬間;而天道有常,物質循環、靈魂不死,「物與我皆無盡也」。而且蘇軾認為「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無所執、無所羨,要的是取天地之所賜而神遊的大自在。

我覺得文中的「客人」很可能是蘇軾虛擬的人物與思想,或者是他過去的自己,而蘇軾的「彼岸」就是「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那段話。主題應該不僅僅限於哲學上的有限無限、剎那永恆,而是修為上的精神升華與自我超越。


蘇軾這個時期思想是偏向老莊的,尤其是莊子的齊物這一點。

這一段中心論點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為了方便閱讀斷了一下句。

齊物論最經典的觀點便是「齊大小,齊生死」

而選文中第一節從時間,第二節從自然宇宙闡述了這樣一種思想,可以細品。


曠達人生,蘇詩、詞、文都有絕品,書畫我不懂。只是覺的在文學方面真是太牛逼了。


我也是剛剛參加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生活中,一直不斷有紛繁瑣碎的事情要處理。工資很少,錢不夠用,對工作缺乏經驗經常犯錯誤。但其實仔細想想,現階段的許多錯誤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我們固然可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減少主觀性的錯誤。更多的是被動性錯誤,因為現在人生所處階段,對工作,同事的不熟悉,使得我們肯定要犯錯誤,從錯誤中看清有必然的因素在裡面,靜心解決問題就好了。
之前講的很細,看似沒有什麼關連。其實不然,蘇子與友泛舟,感於所處之境遇,發出了深刻的感慨。他與朋友們想必也是有著種種瑣事干擾的,人之為人,免不了要這樣。然而他們內心有追求,能夠出得其外,與古人對話,才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現在關鍵來了。欣賞古文,和看閱兵一樣,如果只是我操,真齊,牛逼之類的,意義不大。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一直很喜歡蘇軾,這篇文章後面論述了個人與天地,
時間的關係。在時間和空間中,渺小的個人得以存在,時空變換,物是人非,個人顯得渺小而無可奈何。變化之中孕育永恆,量變引起質變。蘇子的高度忽然不是一天兩天就達到了的,而是多年的瑣事磨練而出。立足於細,積累成大,時光寶貴。
寫的不好,大家相互交流吧。主要是結合自身經歷了,感覺表達不是很到位。一步步來,就能上到山頂。


人該死就會死。
人不過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載體。
要保護環境。

嘛,某覺得任何一個人能完全做到理解並按照以上三點來行動,都能算人生哲學家了。


推薦閱讀:

有一句古人的經典名句,是描述一種情緒或者感覺一旦過去了就很難再描述了,好像是蘇軾說的,請問是哪句啊?
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蘇軾最愛的是王弗還是朝雲?
應該如何看待蘇軾對衛青的評價?
蘇軾比得上莎士比亞嗎?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