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跟戲曲都是古老藝術,但是為什麼現代人卻更喜愛相聲而不喜愛戲曲?
1.相聲的內容和形式離生活更近一些,老百姓很容易接受和理解。歷史故事的戲曲表現,現在被電影電視這些更加具體真實多元化的藝術形式逐漸取代。
2.戲曲不好理解,也就是@張大民 說的門檻高。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深入推廣,現在不要說一般民眾,即便是名牌大學的學生,未必看得懂《牡丹亭》原文。而崑曲《牡丹亭》的戲文基本就是原著原文(說得難聽一些,現在很多大學生的水平還不如過去的戲子;甚至不要說戲子,就連閻婆惜還看得懂戲文)。其他的戲劇戲文會好一些,但是也遠不如電視劇的白話文好理解。以上還只是戲文,更不要說戲曲很多抽象的表演動作了。
3. 舊社會文化娛樂形式單調,沒有網路電影電視,老百姓只能看看戲進行消遣。解放前很多相聲還是下三路的東西,上不了檯面(當然戲曲也有不少下三路的東西,但是整體好一些)。現在,大家想娛樂沒必要去戲院,宅男宅女足不出戶天天照樣很開心。
4. 快節奏的生活和整個民族文化根基的缺失,導致了快餐文化和通俗藝術的盛行。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古已有之。因為文化階層越高的觀眾越少,越是低俗的藝術(有些都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反而越容易叫座。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今天中國放開AV市場,很多正經的電影電視藝術,其票房和收視率可能也會受到有力的衝擊。
5. 由於上述幾個原因,買票看戲的觀眾越來越少,戲曲演員的生存也越來越艱難。門檻高,收入低,出力不討好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做。這樣,好演員越來越少,導致其作品也越來越差,戲越來越不好看,更加難以吸引觀眾。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6. 中國的內部社會矛盾巨大,老百姓普遍心中不快。大家不一定會欣賞相聲,但是這種普遍壓抑的心理導致「找樂子」在當代中國成為剛需。相聲本身就是讓大家開心的藝術,民眾顯然更樂於接受。(德雲社的能火也是抓住了這個心理,很多作品也是只為了「搞笑」而產生。《牡丹亭》中有文「可知我一生愛好是天然」。真正的藝術,應該給人的感覺是不做作,很天然很合理。「搞笑」的這個「搞」字本身就是作踐藝術。這是題外話,暫擱不提。)
以上六點,是我目前想到的。以後有更深的理解或新認識再來更新。相聲門檻低。
懂 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我們不一定懂得相聲,但我們懂得笑啊。無論是真正的故事情節表演一遍一遍拆洗出來的好包袱,還是教主捎著別人父母媳婦的屎尿屁,都是給人笑的。
欣賞相聲只需要會笑,不用懂。
但欣賞曲藝的人,就得理解曲調聲韻中包含的感情。換句話說至少你得聽懂詞。
不理解故事,不懂得人物。曲藝沒有很多歌曲里強加給你的節奏感與旋律感,就很難廣播。
除此之外還與教育有關。現在二十歲左右的這代人的父母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文革及受其影響的時期。你想想那個時代的人受到的教育。(此處也是很多其他問題的原因,具體不多說)很多人不懂也不接受,這方面的很多東西斷檔了。
打小聽流行音樂的人能接受完全不同的曲調發聲那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很多人壓根就沒觸碰過,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聽了點流行樂,一聽曲藝——這和我平日里聽的不一樣啊,你們說丫好我才不信呢,我就不聽。潛意識裡就有這個抗拒,那還能認真的感受么?不可能。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你所說的現代人,肯定不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廣大農村地區的人。
也不包括,追完來自星星的你,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又追羋月傳的人。
更不包括全國各地痴迷於擼啊擼和各種遊戲的人。
與喜歡戲曲相比,現代人哪裡會喜歡相聲,明明更喜歡電影電視劇遊戲和動漫好么!
正經回答問題。
在文化娛樂形式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人們的選擇也豐富多彩了。
從戲曲相聲,到電視劇電影,再到遊戲。
人們最終選擇的,都是趨向於自己也能摻和一腳的娛樂。
遊戲自不必說,別人設定好的情節,自己打的很帶勁,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再加上網路主播帶來的遊戲解說和遊戲直播,電玩遊戲給受眾帶來更多的互動和浸入式體驗方式。
而於此類同的,有幾位上網的,不知道琅琊榜和羋月傳?
電視劇帶來的熱門話題,是這個時代的潮流。每個人都可以發表對電視劇的看法,對戲中人物的看法,以此來找到同伴。
一個電視劇或者影視作品,比如琅琊榜,對應會有琅琊榜貼吧。必須也有了梅長蘇吧和郡主吧。(大家自己去看。依據我看火影忍者的經驗,有火影吧必然有鳴人吧和佐助吧,甚至大蛇丸一個反派都有貼吧。。。)
而楊四郎吧居然只有52人關注,到底天下愛京劇的人都哪裡去了?
愛京劇的都是大爺大媽,他們不會上網不會打字,所以他們不玩貼吧。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難道大爺大媽不是跳廣場舞去了嗎?
還是那句話,人們最終選擇的是,自己也能摻和一腳的娛樂形式。
我們就該知道,為何戲曲也好相聲也罷,忠實觀眾會變成票友。而動漫的忠實粉絲,會去cosplay,歌迷會去買各種海報,參加各種偶像見面會。
再說相聲,不但有郭德綱吧,還有了老和部隊吧綱絲窩窩吧。
這叫衍生。
文化這玩意兒,值錢就值錢在可以衍生出各種周邊。這可以看作它的影響力。
唱戲必逢廟會,其他周邊不敢說,臉譜面具舞台形象的麵人兒泥人兒,戲園子里賣瓜子的總還是有的吧?
文化之所以繁榮,必然是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
一個說相聲團體,演出票居然整出黃牛來了。你就知道它的影響力了。
也別跟我說,因為這行當古老了,就必然落後了。
同樣是古老的戲劇,不說莎士比亞被翻拍了多少遍了,你看人閩南布袋戲,不照樣在電視上演的好好的?
霹靂布袋戲從88年到現在,數千集一直拍下來,愣是弄出一個霹靂國際多媒體來。
概因為好的東西,觀眾就是有需求!
聽不懂閩南語我也愛看,布偶能玩成這樣,這叫絕技!
觀眾就圖個求新求奇!
別說戲曲里沒有啊。
順便吐個槽,國語版的創神篇,那配音都是什麼鬼!
至於相聲為何比戲曲更受人民群眾待見。
因為相聲這裡的話題還很多,戲曲那裡已經沒什麼可聊的了。
聊的多了,自然會有人來說,你不懂什麼叫戲曲。只這麼一句,你就沒有繼續聊下去的慾望了。
而現在,相聲圈也有了這個苗頭。題主,還是那句話,相聲也好戲曲也好,甚至電影電視劇,跟遊戲動漫一比較,統統play go。(玩兒去)
以下為牢騷,可以省略不看。。。
觀眾不懂的,你演給誰看呢?但凡是能演出的東西,就沒有受眾不懂的。
何況古人識字念書的有幾個,現在不識字的又有幾個?戲曲這種自古流行的舞台表演形式,怎麼就說現代人不懂了?
我外婆就會寫自己名字,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也能哼上兩段花木蘭呢。農村這樣的老太太有多少?她們能懂的,別人就不懂了,你懂不懂?
更何況,語言是後天培養的,音樂卻是天生的!有幾個說自己是學了宮商角徵羽或者五線譜才聽懂唱歌的?才會唱歌的?
人類最重要的技能是學習和模仿,放在音樂和戲曲上,就是唱腔的模仿。你別跟我說現在戲班都先學一遍宮商角徵羽呵!
音樂是直通人靈魂的東西,怎麼就敢說別人不懂?
你可以說,觀眾不懂這唱念做打的訣竅,這是演員保飯碗的傢伙。
可唱的好不好,演的好不好,觀眾還能聽不出來?看不出來?
你們一定要搞清楚,這齣戲排出來是給觀眾看的。不是給幾個內行自己看,也不是讓評委打分玩的。
更何況,打分的中國好聲音,都出了一個叫吳莫愁的了,相聲界居然容不下一個郭德綱?!
你們是真怕相聲完不了啊!相聲合起來才一百多年,能跟戲曲比?跟戲曲比的話,相聲得是新藝術門類
老年人喜歡戲曲啊,人手一個唱戲機……
看,唱戲機……
很大的一個原因:
戲曲很多時候都只演一個完整故事的片段,也就是折子戲。新觀眾不知道人名,不懂故事的設定,導致難以接受。
就跟看電視劇,讓新觀眾從二十五集開始看,那能看懂就有鬼了。
老觀眾就不怕,看過好幾遍的劇,無論國產,日劇,美劇,甚至動漫,重溫的時候都是只看喜歡的那一集或幾集,不一定非從頭看。因為他知道這裡邊誰對誰,怎麼回事,從哪看都能看懂。
舉個例子,京劇《洪洋洞》,老生一出場唱「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如果觀眾連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那這句唱詞他也一定不明白,更遑論後邊的「二次盜骨」了。《洪洋洞》這個戲,是緊接著《五台會兄》的,故事設定的交代不會再重複了。那麼單看《洪洋洞》,一開始自然難以看懂。
但是呢,如果把前邊都交代清楚了,那節奏又拖沓了,時間太長,老觀眾膩了,新觀眾也很可能受不了。電影電視不怕,因為能剪輯,舞台劇就做不到。舞台劇在電影電視出現之後,迅速轉為小眾娛樂,也跟這個有關。
相聲不怕這個,因為相聲所敘述的故事一般都簡單,設定少,幾句話就能說清。往往出場人物是自己或捧哏的家人,為的也是這個,觀眾好記。即使人物有名字,也一定是非常簡單的名字。
假如一個相聲,說的是羅馬的故事。主人公是累比拉斯,他的朋友是明狄阿斯·馬塞拉斯,有一天,明狄阿斯·馬塞拉斯要到浦泰俄利去,他碰上了老朋友喀爾維西阿斯的父親美諾多魯斯,他們倆一塊到坎佩尼亞的旅店去,美諾多魯斯把明狄阿斯·馬塞拉斯的錢騙走了。
以上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夢中婚》的墊話········我估計照這樣使,這個墊話還沒說完,觀眾就都睡著了。
但是如果你看《羅馬史》,這是整本書里最簡單的幾個人名和地名······
而傳統相聲中,你唯一需要記住的設定就是捧哏的名字(例如于謙)。捧哏的父親哪怕出現,也就叫「於小謙」。
現在你能理解了么········
因為戲曲是規範性的,相聲只是實證性的。
我作為完全不懂戲曲的人來說,第一障礙是聽不懂詞,不看字幕不明白。第二障礙是因為不懂欣賞曲調節奏之美,導致感覺劇情太慢。
所以說生書熟戲呢。題主問的深了。
題主說:
相聲跟戲曲都是古老藝術,但是為什麼現代人卻更喜愛相聲而不喜愛戲曲?
我有三點不明,在此我賜教題主。
第一,誰告訴題主相聲跟戲曲都是古老藝術了?
第二,誰告訴題主相比較戲曲而言現代人更喜愛相聲了?
第三,誰告訴題主現代人不喜愛戲曲了?
先暫時擱下這兩點不明,我先從概念上幫題主撥雲見日:相聲和戲曲擱一塊比不太合適!
可能題主換個別的題目以及問法會好很多。比如,(1)曲藝和戲曲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又比如,(2)相聲和京劇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還比如,(3)相聲和京韻大鼓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
當然,仔細區分這些替代問題的話,其中有的可能問題也不小。打個比方吧,題主的原題目就像在問:為什麼現代人更喜愛煎餅果子而不喜愛魯菜?我的三個替換問法可能或多或少就像在問:(1)早點和正餐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2)煎餅果子和八珍豆腐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3)煎餅果子和素卷圈(素卷圈兒)哪個更受現代人的喜愛?
所以說,即使題主的研究對象和問法都比較合理,這個題目也是非常深的。
下面回到開始我賜教題主的三點不明上。
第一,相聲藝術年頭也不短了,但如果跟戲曲比較而言的話,恐怕還算不上古老。別說作為曲藝的一種的相聲藝術了,就算是戲曲中的京劇藝術,在戲曲的百花園中,雖然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也算不上古老。所以,我建議題主把前半句的「古老藝術」改為「傳統藝術」。
下面先說第三,即使是相比較而言,喜愛一方不代表不喜愛一方。所以題主說的「卻更喜愛OO而不喜愛XX」是兩個問題。論證負擔不能說是非常輕鬆:因為既要論證相比較XX而言更喜愛OO,又要論證不喜愛XX。
最後咱說第二,也是更為實質的,就是比較而言到底更喜愛誰的問題。如果不確定是什麼,可能會很難討論為什麼。
有網友指出相聲更受喜愛的現象,如圖:
這三種觀點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禁不住我的追問。
網友甲舉例認為,隨便舉幾個當紅相聲演員的微博為例,微博粉絲數量和搜索引擎結果和戲曲演員的不在一個數量級。這個道理就好像天津市和平區和南開區每天早上煎餅果子賣的套數比每天中午八珍豆腐賣的多似的,這說明人們更喜愛煎餅果子?未必吧。
我對一些著名相聲演員嘗試進行了簡單的搜索。
例如,搜索「郭德綱"......
戲曲界拼微博粉絲儘管拼不過,但我可以證明微博粉絲數量和受喜愛程度並不直接地單純相關。再看其他一些名人微博。
很多人粉絲數量多並不只是(甚至並不是)他們的藝術本身更受人們喜愛,而其實只是表明了他們的影響力可能會更大一些。比如黃渤和范冰冰,人們可能會喜歡范冰冰多些,但究竟喜歡誰的藝術更多些呢?從粉絲數量上看,似乎應當是范冰冰;但其實黃渤的藝術可能在業內業外更能受到人們的喜愛。
對於網友乙,我希望您把郭德綱的聲音長期堅持放下去。貴室友不一定會愛上秦腔,但一定會遠離郭德綱的。當然,您這是在論證秦腔和相聲的受喜愛程度誰高而非戲曲和相聲的受喜愛程度誰高。
對於網友丙,固然1+2=3,但「1+2=3」並不能說明「相聲比戲曲更受人們的喜愛」這個觀點也業已成為了您所說的戲曲界和文化界的共識。注意,是文化界,不是文化屆。
至於到底是相聲還是戲曲更受歡迎,正如我答案開頭所說的,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問題,不僅需要量化計算,也需要通過實質化研究保障量化指標的有效。例如,受眾的數量並不直接代表受喜愛的程度,換言之,受眾數量不是喜愛程度的唯一變數。
再比如有網友丁指出相聲門檻低,但門檻低更受如痴如醉地喜愛呢,還是門檻高更令人如痴如醉地喜愛呢?這可不一定了。
此外,受眾的數量也受地域分布影響。在江浙一帶到底是相聲更受人喜愛還是戲曲更受人喜愛,也值得仔細研究。
題主說的現代人毫無疑問不是抽象意義上的現代人,但是具體層面上的現代人,到底是一般意義的個體,還是某一群體?即使是一般意義上的個體,他/她又有哪些社會特徵?這些都是需要題主和其他有志於貢獻出優秀答案的答主所明確的。當然在我看來,明確的主要責任還在題主身上。
小品也是現代藝術,歌舞也是現代藝術,為毛春晚上再差的小品都比歌唱舞蹈受歡迎啊?
拿語言類節目和音樂類節目做對比,題主你虧心不虧心啊?
相聲一點也不古老
我自己認為是因為聽戲聽不懂,聽不懂自然沒有興趣了。就好象看沒有翻譯的外文電影,看不懂肯定不會看了。
我自己算是對各種戲有興趣的,對詩詞也有興趣,但是戲劇的戲詞如果沒有字幕,我是基本聽不懂的。
更喜愛相聲是誰說的……我身邊怎麼沒有!
因為戲曲界還沒有老郭這樣接地氣的存在
很簡單,相聲的段子基本每周都會添加新的東西,戲三年五年難出一出新的,鎮場子的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還不敢改,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自然要吸引小輩兒就越來越難。
1. 說的比唱的好玩些。
2. 相聲貼近生活,戲曲外行人瞧不出門道,也看不出熱鬧
3. 說的比唱的快……
這邊倆包袱都翻了,那邊一個「啊」還沒「啊」完,現代人都忙忙的,聽完還得去搬磚呢
羋月傳 不就是這個時代的戲曲嗎?
題主如何得出 現代人更喜愛相聲而不喜愛戲曲 的結論的 ?不說是不是,只問為什麼 ?
推薦閱讀:
※廣東人的鄉土意識很濃,身在外地的廣東人很團結,廣東老鄉會之於其它省、地區組織更龐大,為什麼?
※國內外有哪些有趣的社交習俗和肢體語言?
※為什麼中元節(盂蘭盆節),寒食節,上巳節,花朝節都沒了?
※如何看待易中天被大四學生懟其"刷存在感"一事?
※手寫漢字的能力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