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漢詩」為什麼是吟唱而不是朗誦的?
而且都是帶著哭腔的唱法,各位如果不懂的話點這裡聽聽吧:関西吟詩文化協會 漢詩とは (點擊頁面第一條《白帝城》)。
還有下面這些符號是怎麼用的?
中國的也是啊。
你所說的朗誦這種事情,滿打滿算也就百來年歷史罷了。
那古時候的人也用拉丁拼音嗎?真是豈有此理。
況且詩本身是配樂而唱的,後來才獨立於音樂而存在。
古時候人說吟詩,你見過幾個說讀詩的。
我曾參加過幾次吟誦活動
雖然最後因為水平確實一般——當然大家大多數水平都一般,變成了唱
但是聽那些比較厲害的人吟誦,那確實是和日式的這些有相通的地方。
這一點來講,日本人對語言和文化學習並保存得很好。
而這些東西你是很難從普通話中發現的。
你需要去特意學詩,學古音古韻,才能明白這個運作方式。
至於下面那個圖,是涉及到古體詩格律的問題。
具體而言,是平起首句入韻七絕的平仄格式。
圖中的點表示仄聲,圈表示平聲,雙圈表示韻腳。
這東西細說也沒啥意義。
題主如果不能直接,或者參照我說的圖例來看懂並理解這張圖
那麼也無法在一兩句之內解釋清楚,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詩詞格律。
一般第一句的第一字處的仄和第三字處的仄總有一個會用平,也就是改成圈。
具體為啥,如果你真的去研究了詩詞格律那估計也會看到這個內容,就不多說了。
說到日本的「吟唱」,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一部日本電影《生死戀》,裡面有一段插曲,很獨特,查了一下,原來岩手県民謡《南部牛追唄》,雖說是民謠,也具有吟唱的一些特徵了。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日本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蛛絲馬跡,所以研究一下日本傳統詩歌的誦與唱,對中國誦唱藝術是有幫助的。首先聲明,本人不是搞吟唱的,日語也爛得一塌糊塗,只能儘力而力。錯誤的地方,請各位專家指正。
吟唱的內容
吟唱在日本現在叫「詩吟」,過去也有叫「吟詠」、「吟道」、「朗詠」等,如同中國一樣,說法很多。吟唱的內容多為「漢詩」以及日本的古典詩歌「和歌」和「俳句」,現代詩也偶有吟唱。「漢詩」其實就是唐詩,我們中國人一般要這樣列舉古代文學:漢賦、唐詩、宋詞、元明清的小說。但他們認為,「到了唐朝,由於李白、杜甫等留下許多名作,漢詩迎來了黃金期,由「古詩」定型為八句的「律詩」和四句的「絕句」,平仄、韻律、句法等格式也在這一時代確立,並把唐以後的定形詩稱為「新體詩」,而唐代的漢詩則稱為「唐詩」。」為了和「漢詩」加以區別,日本人把日本民族固有的詩稱為「歌」。日本的古典詩歌,一般指「和歌」和「俳句」。「和歌」原來的種類很多,有「長歌」、「短歌」、「片歌」、「旋頭歌」、「佛足石歌」等,這些歌都無韻,只有音數和句數的規定。經過歷史的演變,除了「短歌」外,其他的歌都已被淘汰,「因為31音的短歌格律(5、7、5、7、7),最能表現日本人的感情,所以它才維續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力」。後來,由「短歌」又派生了「聯歌」和「俳諧」,「俳諧」又蘊育了(17音、句式五、七、五)「俳句」的誕生。
吟唱的起源
弄清了吟唱的內容,我們再來看看吟唱的歷史。古時候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可查到的最古老的資料是在5世紀用中國文字標記的。公元607年,日本派出了遣隋使 ?遣唐使,隨後鑒真高僧又東渡日本,中國文化、當時已高度發達的中國漢字以及律詩等便傳到了日本。於是,日本的皇族顯貴們開始學習漢詩並自己開始作詩,於公元751年編撰了日本最古老的漢詩集《懷風藻》,但由於不是用自己的語言作詩,對格律詩也是初學階段,所以作品還不盡成熟。為了能記載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詩歌,日本人又利用漢字創造了「假名」(也叫「萬葉假名」),這樣「漢字」加「假名」便構成了日本的文字,有了這種標音表意的手段,詩歌的創作從此便如魚得水。公元759年後,相當於中國「詩經」的日本第一本詩歌總集《萬葉集》問世,收歌四千五百一十六首。公元九世紀,「萬葉假名」的使用開始盛行, 905年以後又編撰了《古今和歌集》,收歌一千一百首, 1205年以後《新古今和歌集》彙編成書,收歌一千九百七十九首,到此集為止,長歌等已消形斂跡,和歌已成為短歌的天下。「俳句」的定型則比較晚,是在明治時代(1868-1912)中期,由大詩人正岡子規的主張下,將「起句從」「連歌」、「俳諧」中分離出來,獨立成詩,定名為「俳句」,從此便有了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
「世界文學發展史的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以詩歌起步,從而,可以說詩歌是文學的濫觴。」而詩歌的誕生必然也和誦、唱聯繫在一起。所謂「情發與聲,聲成文謂之音」,詩歌只是一種用文字表述的心聲,在沒有文字之前,如日本的第一本詩歌總集《萬葉集》,就收錄了許多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那麼,在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吟唱的呢?
據日本哲泉流日本吟詠協會會長黒川哲泉先生的文字介紹,「探尋詩吟的歷史,一般可追溯到平安時代(794-1185)中期宮廷中對漢詩及和歌的朗詠。」日本東京成德大學教授青柳隆志的研究也證明,十世紀後出現的「朗詠」是「詩吟」的先祖,這個詞源自中國的《文選》,由平安時代的貴族、詩人管原道真首先使用。當然也和中國一樣,只是在宮廷貴族間流行。這個比較靠譜,一是有曲譜可查,二是有具體描述,如一位叫藤原宗忠的大臣是位朗詠高手,可查的朗詠記錄達三十次之多。作為「詩吟」的發端,一般認為是在江戶時代(1603-1868),德川五代將軍綱吉在湯島開設昌平坂學堂,召集諸藩才子進行全寄宿制教育。(現東大前身)在授漢詩課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先生給漢詩加上曲調讀給學生們聽,然後大家一起唱。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們,不久回到領地,又成了各藩學校的老師,使詩吟得以傳播推廣。還有,江戶時代的儒學家、漢詩人広瀬淡窓,也在?桂林荘?私塾教學生們唱過等等。 直到大正[1912——1926年]至昭和[1926-1945]的初期,「詩吟」才真正活躍起來,湧現了木村岳風、山田積善等吟詠家,後來這些人被成為當今詩吟各流派之祖。這個是最靠譜的,江戶時代的詩吟介紹都是文字資料,我們當然相信,但木村岳風等詩吟之祖的吟唱,我們現在可以聽到,可以和今天的詩吟加以比較:這就是「詩吟」,這確實是當今詩吟的源頭之吟。
吟唱的定義
什麼叫「詩吟」?詩吟的定義是:日本的傳統藝術之一。把漢詩和和歌等加上獨特的曲調來吟唱。也叫「吟詠」、「吟道」。
所謂詩吟,不是象唱歌那樣,把詩文加上旋律和曲調來唱,而是以詩文的朗讀為基礎,在此之上再加上特有的曲調來唱,這樣可以更有效地表現詩情。
吟,就是把聲音拖長,這點和我們的理解是一致的,吟,呻也、嘆也,這一呻一嘆,便拖長了音。但不同的是,我們拖的是韻母,日本拖長的是母音,即ぁ、ぃ、ぅ、ぇ、ぉ。在拖長即吟的過程中加上曲調來唱。
例如(原例):
春高樓の花の宴 (春高樓兮花之宴)
不是象這樣一拍一音的唱:「はーるーこーおーろーおーのー、はーなーのーえーんー」,
而是象這樣:把(春)はる的る的母音ゥ拖長,在這裡加曲調來唱。以下類推。如下所示:
「はるゥーー(曲調)こーろーのォーー(曲調)、はなのォーー(曲調)えんンーー(曲調)」。
從詩吟的定義來看,詩吟確實和誦以及一般的歌曲不同,即一有曲調,二有獨特的節拍。
另外,詩吟的形式也可多樣化,即「獨吟」、「連吟」即幾個人依次吟唱以及象合唱那樣眾多人一起唱的「合吟」。
漢詩吟唱的三步曲
今天日本的詩吟,主要還是以漢詩為主。寫到這裡,不能不佩服日本吟唱家的辛苦付出。首先要懂漢語,因為有時候自己也要寫詩吟唱,我相信日本吟唱家的中國話未必個個都很棒,但肯定手頭要有個韻書之類的東西,否則怎麼作漢詩?這第一步,即中國的律詩和日本人自己作的詩,叫「白文」,重要的是第二步要把「白文」翻譯成可以吟唱的本子,叫《書き下し文》,我們可以理解為「吟唱文本」,是按古文、文言文的要求,比如選詞啦,要文皺皺的,按照日語的語順用假名標註出來的實際吟唱的文本。到此按說就可以唱了,但這樣的《書き下し文》,別說聽,就是眼睜睜地看,也未必能理解,所以第三步,還要加個「現代語譯」,把唱的內容再翻譯成現代日本語,好讓觀眾明白。下面以《春望》為例演示一下。
一、《白文》(日本人自己作詩,也要根據律詩的韻、平仄、字數、句數等規定作成這樣)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涙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 渾欲不勝簪
二、《書き下し文》(括弧里的假名即吟唱的內容)
春望 (しゅんぼう)
杜甫 (とほ)
國破れて山河在り(くにやぶれて さんがあり)
城春にして草木深し(しろはるにして そうもくふかし)
時に感じては花にも涙を濺ぎ(ときにかんじては はなにもなみだをそそぎ)
別れを恨んでは鳥にも心を驚かす(わかれをうらんでは とりにもこころをおどろかす)
烽火三月に連なり(ほうか さんげつつらなり)
家書萬金に抵る(かしょ ばんきんにあたる)
白頭掻かけば更に短く(はくとうかけば さらにみじかく)
渾べて簪に勝えざらんと欲す(すべて しんにたえざらんとほっす)
三、《現代語訳》(即用現代日本語一句句地翻譯,讓讀者一目了然)
國都長安のまちはすっかり破壊され、あとには、昔ながらの山河が殘った。城に春が來て草木は深くしげっている。この時勢を思うと花を見ても涙が流れ、別れを悲しんでは、鳥にも心が痛む。戦いは、三箇月続き、家族からの手紙は萬金に値するほど貴重だ。白髪はかけばかくほど短くなり、冠をとめるピンがさせなくなりそうだ。
感慨哪!做一個日本吟唱家,真不容易!
日本吟唱界的現狀
關於日本吟唱的現狀,很難一下子說清楚。一沒去過日本,沒有親身的感受,另外也只是在網上走馬觀花地查一查,只能看到哪裡說到哪裡。
首先是吟唱團體,很多,看得眼花繚亂的。日本吟剣詩舞振興會、関西吟詩文化協會、日本詩吟學院、日本吟道學院等。據維基百科介紹,最大的全國性組織是日本吟剣詩舞振興會,其實其他團體也全國性的,如日本吟道學院,全國下屬150個團體,還有中國的安徽吟道院和上海書道吟道會,日本詩吟學院,全國有194個団體,會員數 約70,000人;関西吟詩文化協會則有登録會員數約18,000名,教室數約3,000個。最大的日本吟剣詩舞振興會,會員數網站上沒有披露,但以前看過一篇報道,號稱三百八十萬,當時想,這麼牛?肯定有忽悠的成份。你想,我們的一個省的面積和人數也和日本差不多,什麼樣的藝術有這麼多人?象詩吟學院的七萬人,關西協會的一萬八千人,這樣的數字比較靠譜。至於有沒有這麼多人,我們確實知道吟唱的人確實很多,就這行了。
據說流派也很多,多達數百個。這個看得也猛一楞,流派必然有其鮮明的特點,能吟出幾百個花樣來?後來看到百科的介紹,原來是徒弟學成以後便獨立門戶,稱之為新的流派,這就不足為奇了。但要指出的是,日本吟唱的流派確實有其鮮明特徵的。以岳精流為例,對詩吟的研究非常系統,從漢詩的起源、分類、規則以及鑒賞方法都有詳細地介紹,怎樣吟唱?更是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可以說,看了這一個流派的介紹,就能了解個日本吟唱界的大概。比如,原來吟唱的發音如讀長音時不能和平時說話一樣,而要把每個音清晰讀出,並且不能帶地方口音。原來每個音階有其音質特性的,吟漢詩和和歌時,一般不用2(唻)、5(騷),當然是伴奏音;而唱俳句時,1(哆)和4(發)是不用的。原來唱民謠時,要比詩吟低二個調來唱。感受最深的是其漢詩吟唱的《二句三頓》法。下面介紹一下。
二句三節:
富士山 作者:石川丈山
仙客 來遊 雲外巓(起句) 神竜 棲老 洞中淵(承句)
雪如紈素 煙如柄(轉句) 白扇 倒懸 東海天(結句)
所謂「二句三節」是把起句和承句這二句,轉句和結句這二句分成三節來唱,如下所示:
仙客來り遊ぶ』 雲外の巓 神竜』 棲み老ゆ洞中の淵』 (起句?承句)
雪は紈素の如く 』 煙は柄の如し 白扇 』 倒しまに懸る東海の天 』 (転句?結句)
用?』?來區分,也可以說是二句三頓,頓的地方就是換氣點。
其他還有許多,比如,怎樣練聲,吟唱的站姿體,怎樣拿扇子,怎樣上場下場,面面俱到,講得都很詳細。總之,日本的吟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很系統化,群眾化,另外,還有活動化,就是有定期的活動。
這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詩人,詩詞研究家黃新銘先生去拜訪王力教授,聽過王力教授對日本詩詞研究水平的評價。王教授說:」1958年我的《漢語詩律學》一出版,日本學者立刻寫了評論,有位小川環樹先生寫了很好的評論文章,指出哪些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哪些是我的創見--因為我在書中並未說明這點。我看中國人還寫不出這樣好的文章……」。日本人對我們的古典文學研究的這麼透徹,對詩歌的吟唱搞得這麼精緻透徹也是不奇怪的啦。還有,日本還是一個對文化遺產保護很好的國家,象我們的漢代樂府《關山月》早已失傳,現在的曲譜就是從1768年刊行於日本的《魏氏樂譜》中反錄回來的。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蒼茫支海間」那首歌詞的曲子。這些也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我們中國人地大物博,丟點東西不算啥,秦始皇焚書坑儒,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只留下四書五經,現在的日本人也在朗誦著。還有許多關於吟唱、吟誦以及朗誦的資料,留下的也少得可憐。讓我找起來,累哪~
與日本吟唱家的交流
說實在的,我沒有搞過吟唱,誦與唱自古是一家,從朗誦的角度講,至少要知道一些關於吟唱的知識。於是,聽了中國、台灣以及韓國一些吟唱家的吟唱,當然對吟唱大國日本的吟唱更是要聽的。在聽過的幾段日本的詩吟中,讓我認為最有實力的是關西吟詩文化協會的副會長鈴木先生。詩吟本來就難懂,不要說我們中國人,就是日本人也聽得暈乎乎的。所以於其說聽奧妙,聽韻味,不如說聽嗓子。鈴木先生的音色明亮,音質剛潤,音量宏大,底氣十足,特別是高音部分,很華美。於是便匆匆用日語朗誦了一首《春望》,並學唱了二句,給關西協會去信,希望能獲得他《春望》的吟唱帶,以便以後琢磨琢磨。不久,關西協會的委員後藤快聲先生回了信,說鈴木先生是日本詩吟界最頂尖的吟唱家,粉絲多多。並說聽了我富有感情的朗誦很是感動,對他們的詩吟很有參考價值,但CK伴奏帶沒有得到,說是只有日本漢詩為主的CD,那隻好作罷了,因為我對中國的詩詞一竅不通,更別說日本的漢詩啦。沒想到,鈴木先生的學生也來了一封信,於是便詢問了詩吟的教學問題,回答是,也沒什麼教材來學,就是到時候聽聽老師的吟唱,自己感受一下。哎呀,這才是高手的學生哪。能不能學出來,一是本身的條件,二是悟性,三是好的老師,天天聽高手的吟唱,某一天突然有所開竅,這才是真正掌握了一些東西。象在我們中國,如果能天天的京劇大師在一起,哪怕是掃地,只要條件好,只要有心,天天耳濡目染的,早晚一開口,說不定就能拜師,沒有悟性,再怎麼教也是不行,還是天天跟著拎包吧。
好,詩吟部分就寫到此。
朗誦在日本
前面說到,我只是個朗誦者,從這個角度出發才對吟唱產生興趣的。日本有關朗誦的記載和吟唱相比不算多,這也和我國一樣。古時候的唱都在宮廷里,也是「禮」的內容之一,很熱鬧,有樂工們伴奏,先給客人來一段兒,然後客人再酬唱一曲。這樣的大記事當然流傳下來的多。而「誦」太普遍了,又不需要樂隊,不需要排練,張嘴就來,象叔孫穆子看著慶封不順眼,就讓樂工誦了一段《茅鴟》,師曹樂師想使壞,故意給孫蒯誦了《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意思是說,讓你聽得明明白白。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因為「諷」、「誦」這類語言能力的訓練科目,我們早就有了。在日本,「誦」最早出於何時,沒法調查,只能根據手頭的資料來說,成書於1001-1008年間的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便已經有了「誦」的描述,而日本學者一般把古典文學中的「誦」全部理解為「朗誦」。例如:
日本著名作家與謝野晶子在翻譯《源氏物語》時,是這樣翻譯的。
《源氏物語》第二章 六條院と冷泉院の中秋の宴
原文:とて、われも忍びてうち誦じたまふ阿彌陀の大呪、いと尊くほのぼの聞こゆ。
譯文:と言って、自分もひっそりと朗誦なさる阿彌陀経の大呪が、たいそう尊くかすかに聞こえる。
《源氏物語》第三章 須磨の秋の物語
原文:と誦じたまへる、例の涙もとどめられず。
譯文:と朗誦なさると、いつものように涙がとめどなく込み上げてくる。
倉石武四郎博士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京都帝大和東京帝大的教授,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學、中國語學和中國文學,也曾來過北京二年。他在講中國古典學時也說的是「朗誦」。由於說的是中國的事,所以下圖內容大致翻譯一下:
……「漢書藝文志」では、詩三百篇はすでに高く経書としての地位をあたえられているが、「楚辭」は詩賦家の筆頭に、「屈原賦」「唐勒賦」「宋玉賦」としてあげられる。「藝文志」では賦というものを定義して、不歌而誦ということばを引いているが、つまりその頃の考えかたでは、賦はすべて朗誦すべきもので、音楽にかけるものではないことになっていたらしい。その実、「詩経」にしても、「國風」や「楚辭」にしても「九歌」などはたしかに歌われたに違いない。ただし、「詩」も春秋時代になると、歌わずに朗誦した話しが多く、「楚辭」も「離騒」などは、そういう意味で創作されたと考えても好い。まして「楚辭」の後をついできた漢以來の賦の如きは、もっぱら朗誦を目的としたものであることは明きらかで、「藝文志」にも「楚辭」のすぐ後に、賈誼?枚乗?司馬相如などの賦を列記している。これらは勿論、はじめから歌う考はなく、すべて朗誦によって詠歎、吟詠の心もちを発し、競うて長篇大作を出した。……
……在「漢書藝文志」中,詩三百篇已經高處於經書的地位,但「楚辭」在詩賦家的筆下卻被列舉為「屈原賦」「唐勒賦」「宋玉賦」。就是說,按當時的觀點,賦似乎都應該是朗誦的,而不需要音樂伴奏。實際上,「詩經」也好,「國風」和「楚辭」也好,還有「九歌」等,確實是唱過的。但是,也有很多的說法是,「詩」到了春秋時代,也已不歌而朗誦了,也可以認為,「楚辭」和「離騷」等就是基於這種考慮而創作的。況且,緊接「楚辭」之後而出現的漢賦,顯然就是專門以朗誦為目的而作的。「藝文志」中也列記有緊隨「楚辭」之後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等人作的賦。這些賦,當然都是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唱,而是全部以朗誦抒發讚歎之心,競相而寫的長篇大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一位叫王長新的學者發表了《江戶時代的說唱文藝》一文,也提到與當時的評書、相聲、講故事等相近的一種文藝體裁叫「朗誦」或「よみ」。而日本的資料顯示,朗誦在中世即鎌倉(1185―1336)、室町時代(1336-1573)就已盛行,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達到頂峰。當時的日本崇尚儒學,對孔子很崇拜,許多人都會朗誦《論語》,就是在今天,仍有許多小學校舉辦朗誦《論語》的活動。這是日本岡山市每年都要要「舊閑谷學校」舉辦的新年活動-開讀儀式的情景,有市民和中學生們一起朗誦《論語》。
現在的朗誦主要開展在中小學及幼兒園裡,用於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寫作能力等。有專門
用於朗誦的選集《朗誦撰》,內容為適於朗誦的記紀歌謠、萬葉集選、小倉百人一首、俳句、諺語以及島崎藤村的《初戀》等現代詩,還有《日本文學朗誦撰》,內容為歌謠、和歌、特語、隨筆、紀行、漢詩等。不過,現在的日本學生不象過去那樣愛朗誦、朗誦了,恐怕也和我們的孩子一樣,上了車就玩手機,到了課堂就是「看書」,難怪一位日本老師在今年7月發文這樣抱怨說:「和現在的教育不同,在江戶時代學四書一經首先是背誦、朗誦,這是最基本的,而現在的學校,已經成了默讀的中心,通過背誦、朗誦這種通過朗讀的教育方法在明治以後的近代教育體系中已不採用了……」唉~~(這聲嘆是我加的哦)
在日本,詩吟特徵鮮明,即使外國人聽了,也會知道是在唱,而朗誦和朗讀和聽起來差不多。查查字典,「朗誦」也寫作「朗唱」,後面還解釋為「朗讀」,所以我們看到,有的學校說孩子們在朗讀,有的說在朗誦。這位左大臣先生看來也是一位朗誦痴迷者,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竟也能一字一句地背誦二百多首唐詩,讓我很是佩服,相信他也領悟到了朗誦的快樂,所以去信大大地讚美了他,並給他介紹了我們國家的一些情況,對他說:「我們中國的中小學生一般要背唐詩135首,這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規定(前幾年一位老師向我介紹的,小學要背65首,中學要背70首),但你這個年紀能這樣,真讓人佩服。當然也要說說自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中國朗誦家的代表,雖然能背誦近五萬字、五個小時的詩歌、散文,但古詩詞和古文算起來,也就摺合一百多首的樣子,當然也要對他說,中國的朗誦家、吟唱家肯定還有比我厲害的。他很熱情,向我介紹了日本人怎樣讀唱漢詩的步驟,這個已在前面的詩吟中做了介紹,還說漢詩的吟唱,其實好多日本人也聽不懂的,朗讀和朗誦雖能聽清,但為了便於理解,後面還是要加上現代語的譯文的。現在,他的漢詩朗誦錄音還定期發來,抽時間,也想好好聽聽漢詩的日文朗讀,再把日語學習一下。
同時我對日本人在汗學的理解上面有一些個人感受:一、日本人使用漢字,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感到很親切,但漢字是日本國的漢字,切不能望文生義,寫個「娘」字,讀音和中國不一樣,意思卻是「女兒」的意思。但日本人作「漢詩」,卻完全是按照中國格律詩的格式寫的,即平仄、對仗、押韻、字數、句數等,都和我們一樣,他寫的漢詩,一看也明白,讀也讀得通。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歷史悠久,雖有許多共同點,但畢竟是兩國文化,是有區別的,這點要注意。
二、日本人也在吟唱,但「詩吟」, 「是日本的傳統藝術之一」,明明白白寫在那裡,切不可混為一談。雖然都是唱,唱的都是古詩詞,但唱法和味道完全不同,不能因為誦、唱的是中國的古詩詞,便質問人家,我的平仄在哪裡?韻味怎麼見了?因為漢語是孤立語,日語是粘著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雖然在重音上,兩國都屬於高低型,但語序截然不同,漢語是單字獨音,有四聲,日本語就亂了,一個字有多種讀音,所以日本的詩歌,如和歌、俳句以及翻譯成吟唱文的「漢詩」,是無韻可找的。只有頓數構成節奏美,和高低不同的音樂美、旋律美要好好欣賞,當然沒有我們的四聲豐富,他只有高低而沒我們的頓挫,象我們的上聲還拐彎呢,他當然沒有。那麼我們從日本的朗誦和詩吟中能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呢?那就是,朗誦是朗誦,詩吟是詩吟,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詩吟,也能和日本的民謠、現代歌曲等明顯區別,讓我們中國人一聽,這就是詩吟,而我們中國呢?回答是,當然有區別,當然能區分。
三、今天的日本已經成為吟唱大國,從歷史上看也是有原因的。日本的傳統詩歌,和歌是貴族的藝術,俳句卻是庶民的。古時候,老百姓哪有文化?如同中國的詩文乃是「士」的事業一樣,日本傳統詩歌的吟唱,在古代確實是由貴族們折騰的,但普及性不高,只是在宮廷里玩玩,但到了明治時代,知識分子開始玩了,社會各階層人士開始喜歡了,於是俳句就出現了,還立住了腳,看來,這個群眾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二點都很重要,現在日本的詩吟玩得挺紅火,一是參與的人多,在下面撐著,二是上層支持,如許多詩吟團體都在明顯位置標榜「內閣総理大臣認定」,意思是「俺可是總理欽定的哦」。還有,大的政治事件也會推動藝術的發展。如幕未時期也就是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前期,許多的維新志士、詩人以自吟自唱的方式,表達憤慨激昂之情,以求鼓舞士氣,被認為是對完成明治維新大業起到了一定的原動力作用。還有,詩吟在侵華戰爭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詩吟鼻祖的木村岳風,就曾在1939年來到上海巡迴演出,1940年又跑到朝鮮並在滿州國皇帝御前吟唱過。當然,對吟唱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吟唱高手的湧現,木村岳風、山田積善等吟唱家問世後,老百姓一聽,哇,好聽,於是就跟著哼哼,就跟著學跟著唱,這才有了今天各流派紛呈的日本吟唱界的輝煌。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我們的京劇,進了大清富麗堂皇的皇城宮殿,身份大變,影響力也大了,但主要還是領頭人,唱的好,才能發展延續下去。所以,今天中國的吟唱界也需要呤誦協會好好地帶一帶哦,我也想有朝一日跟著去日本,吟誦即以吟的方式朗誦一段兒中國的唐詩、現代詩,讓日本觀眾感受一下中國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音樂美,當然還有聲音美。
四、古典詩歌的朗誦和吟唱,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唱而唱,而是通過誦唱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朗誦也好,吟唱也好是不功利的,主要功能在於陶冶人的情操,鍛煉身體,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所以,要扎紮實實地挖掘我們的傳統藝術,誦者、吟者聯起手來,讓幾千年來誦唱之聲更加嘹亮,響徹祖國大地。其實,吟唱不是絕學,象我們老三屆這個年齡的人,過去幾乎是人人聽過吟唱,大部分人還唱過,只是歷史演變到今日,人們不大唱了而已。總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要發揚,傳統藝術要在我們手中光大,當然我們要繼承而不泥古,楊棄而不傷根,發展而不離宗。
中國二千年多年間文章詩詞的讀法就是類似唱的,北京話叫誦念,現在流行叫吟誦,所以漢詩用吟唱很正常。至於調子,沒有固定的,可以隨個人的理解和師承而不同。
朗讀從歐洲傳到中國,因為白話文章和歐洲文化的興起(可能還有其他因素)而興起,現代讀古文詩詞雖然是全用朗讀了,大概因為白話文為主的緣故,其實朗讀在中國的歷史還沒有一百年。
推薦閱讀:
※如何用李商隱的方式寫現代詩?
※如何理解博爾赫斯《愧對一切死亡》?
※鳥人里Riggen宿醉前在街上聽到演員朗誦的是誰寫的詩,詩的名字和全文是什麼?
※陶淵明的詩好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