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定過度早教?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文:劉建鴻

謝謝 @劉柯邀請。

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叫過度?

也許有些人理解的」過度早教「,是類似於」揠苗助長「型的,急於求成,希望」助長「卻適得其反,」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長的過度很直觀,但在幼兒教育中如何來評估是否過度呢?

依據幼兒教育的著名研究者麗蓮.凱茨的看法,幼兒教育教給孩子4方面:知識、技能、意向和情感。 知識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實概念故事等,技能如學會用剪刀,繪畫、彈琴和各種運動技能等;意向(disposition)指特有好奇心、願意尋求挑戰、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慮不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這四方面都得到增長(或至少某些方面沒有損害),那麼就不是過度早教,反而是很適宜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任何學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實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任何兒童" (Bruner.1960) 。因此,早期教育教還是不教,不是問題,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問題。

(莉蓮·凱茨)

舉個例子來說,如何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讓3歲多的孩子」認識三角形「:

  • 可以讓孩子邊看圖邊讀繪本《好餓的小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對各種形狀感興趣

  • 讓孩子帶上」三角形「眼鏡去發現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體(也許孩子們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三角形!)這一點特別有意義,國內孩子學的很多學科知識往往和現實生活脫節,孩子們不知道「知識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 可以讓孩子試一試許多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其他的形狀和物體嗎?

也許孩子拼出了另一個三角形,也許還評出了其他形狀:

也許有些孩子用三角形拼出了一棵樹的樣子:

  • 老師還可以讓孩子們排隊站成一個三角形…… 等等 「認識三角形」的課可以做得很豐富甚至相當深入。

學前教育提倡整合課程,即把各學科有機整合在課程中,而非像中小學那樣的分科教學。在上面的」認識三角形「的課程中,孩子在聽故事、觀察環境、拼圖等活動中豐富了對三角形的體驗和理解,在認識和探索三角形中又感到新鮮有趣,對孩子」知識、技能、意向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的促進。這樣適宜孩子的早期教育自然沒有過度之說。

但如果老師只是拿了張形狀的挂圖要求小班的孩子在課上記住這是三角形,這是四方形,這是梯形,這是六邊形……,讓孩子反覆記憶,記錯了甚至還批評孩子……這樣的早期教育也許短期內看似增加了孩子一些知識,但這往往是以損害孩子的」意向和情感「作為代價的(孩子以後也許就討厭幾何學科了)。而正如莉蓮·凱茨所說,如果因為過早地教孩子知識而損傷了孩子的意向和情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因為意向和情感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影響更為長遠。這大概就是『揠苗助長」似的過度早教。

簡而言之,學前教育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新的研究發現和教育實踐層出不窮,需要老師們開拓視野,多方面學習和實踐才能比較好把握。老師或家長若採用方法得當、適宜孩子認識能力、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早期教育十分有益,也無所謂」過度早教」;但如果用揠苗助長式的「過度早教」,也許孩子的確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對孩子成長影響更為長遠的意向和情感卻被損害了,這是」過度早教「嗎?也許只能算是視野狹窄、無知者無畏的早教,長遠來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早期教育教還是不教,不是問題,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問題。如果方法合宜,無所謂」過度早教」;如果方法不當,片面重視孩子的知識和技能,忽視意向和情感的成長,的確可能有揠苗助長的負作用,似乎暫時「拔高」了,卻無益於孩子的將來。


附:關於這一年多來傳的紛紛揚揚的「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已被《中國青年報》證偽。可閱讀:德國憲法沒有禁止學前教育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jijijiaoyang 或 小鴻積極教養)


所謂「過度早教」這個提法其實不太正確。
除非是提問者受國內早教中心誤導,以為「早教」就是學鋼琴背古詩練算術讀英語什麼的,才會有「過度早教」;
其實,當孩子剛睜開眼,你搖搖鈴是早教;孩子困了,你點一個音樂星星燈是早教;孩子會爬了,你在他面前放一個球是早教;孩子長牙了,你教他拿勺子挖飯弄得滿地米粒是早教;孩子學步了,你耐心陪他推小車這是早教;孩子社交了,搶玩具或者被搶玩具你能安撫孩子讓他們一起玩起來……這是早教。真正的早教,怎麼也不過分。所以事實上這世界上根本沒有「過度早教」這回事

我估計提問者問的是學習知識方面的早教。
首先做家長的要大致有個概念。學齡前的孩子需掌握的是學習的能力,例如對圖形信息的辨識能力(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看錯卷子上的問題?他不是像你批評的「太馬虎」,而是幼年缺乏讀圖畫書的訓練)、耐心和專註力(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上課走神?他不是像你批評的「貪玩不自覺」,而是幼年切太多水果了導致大腦對讀書這種低刺激的事情反應遲鈍)。能背多少書能寫多少字壓根不是智商的硬指標
家長要有耐心。不能著急把該育秧的小苗直接栽到大田裡潑糞灌溉吧?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給予適合時機的幫助就好了。該到孩子學習的時候,他的學習效率會很高,很快就能趕上甚至超過「早教」的同伴。孩子在3歲時學一首古詩也許需要重複幾十遍上百遍,而7歲學則可能只需要十多遍(外國有相關實驗,我就不代搜了)。所以幹嘛逼著孩子在不適宜的年齡,費勁巴力做一件他還感受不到快樂的事情呢。
(至於@kun yu 提到的,如果某個天才兒童自己願意學習,那麼家長當然也不用攔著)

對比一下國外幼兒教育:
在德國,小孩一般3歲可上幼兒園,為期3年。這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3年後,他們具備初步的生存能力。(引自網路)
有兩個借鑒點:
1、課本/考綱之外的知識也是知識。而且(有關生存的知識)更基礎、更重要。
2、家長完全可以連玩帶教,以遊戲的形式向孩子傳遞各種知識
(比如數數,孩子基本都是從數手指頭、數糖果開始學的)

我只是個普通家長,以上經驗也不過是一些粗淺的育兒常識。如果用心查閱一些書籍(強調一下:最好是國外資料。因為國內母嬰市場利潤高,吸引了許多企業昧著良知做各種虛假宣傳,例如所謂母乳到6個月就沒營養了純屬胡扯八道,是所謂專家處於利益考慮在誤導騙人,聽他們的真是賠了孩子又折鈔票;所以最好看國外的資料,尤其是德國日本英國這些育兒強國的資料),這些基礎的事情是該能拿捏做妥的。


早教的誤區——關於過度早教

誤區一:早教是教孩子各種知識、培養各項技能、不輸在起跑線上。

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家長自己學習如何當父母。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只要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不限制他的生長,不做他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他自然就會向著陽光茁壯成長。讓孩子做主角,父母做好配角,現在的很多父母,給孩子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在還理解不了的時候去灌輸背誦百科全書知識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孩子保持天生的好奇心,並享受終生學習的樂趣,孩子會在有興趣、想探索或需要某些知識的時候自己去學習、探索。父母做的是創造環境、提供資源、耐心陪伴。

超前培養早晚都能學會的5大技能也是沒有必要的,即使孩子某項技能暫時落後,也不意味著永遠的落後或缺失。孩子是隨性的,且潛力很大,說不定哪天一個飛躍就又超前了,時時刻刻都保持全面均衡發展是沒必要的。對孩子永遠不要輕易下結論,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父母做的是默默觀察、適當引導。

誤區二:早教等於早教班。

首先早教並不是一門科學,是否有用且無害是有爭議的。早教班則更是商業運作,即使需要早教,也不等於需要早教班,如同不是非要去英孚才能學好英語,不是非要吃安利才能身體健康。

有的家長把上早教班當做是家長的任務,怕不上對不起孩子。這實際上是一種推卸責任,把本該是家長應當擔負起的責任,簡單粗暴地推給了早教班,以獲得自己心理上的心安理得,這是一種本末倒置。也不是說早教班就一定不能去,如果孩子適應得好,家長也學習到一些適合的方法,也是不錯的選擇。關鍵是不要本末倒置,家長是對孩子負責的人,早教班只是個可選的輔助。

有的家長也不指望孩子能學到啥,只是希望孩子不落後於人,以免被別人鄙視,或看別人都會自己不會而自卑。這裡的關鍵在於引導孩子如何處理被鄙視、自卑,而不是讓孩子永遠體會不到被鄙視、自卑的感受。別人要鄙視你是你控制不了的,就算你比周圍人強又如何,要開闊眼界,看看古今中外的牛人是怎麼做的。自卑也可以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何況自己比過去的自己有進步就好了。

還有的家長乾脆說,反正我正好有時間,參加一下也沒啥壞處。問題是,確實可能是有壞處的。在安排好的時間、做著安排好的活動,有可能是對寶寶的干擾。關鍵的是在孩子適合的時機(孩子發出信號並主導),家長配合參與的自然而然的親子互動。舉個例子,「多和寶寶說話」,不是指你家長有空的時候拚命對著寶寶說,而是觀察寶寶的狀態和信號,在寶寶主導的對話中,配合應答寶寶。

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的天賦被埋沒。早教班並不能培養出天賦,也不能挖掘出天賦,更可能阻礙孩子天賦的是家長的忽略和干涉。關鍵是家長的自我學習和成長,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注、適當的幫助。


贊同。根本沒有「過度早教」這回事。不要以為教教認字,寫字,學幾個單詞,彈幾把琴,就是早教了。其實中國的孩子獲取的知識,實在少得可憐。


謝謝邀請!
關於「過度早教」,我有兩個理解:一、量的控制出問題 你想孩子接受的知識量,已經超出他的接受範圍 二、實施方法出問題 你實施早教的方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與量無關。

簡單地說,只要孩子對學習表現出厭惡感,家長就要注意了。


過早教育恰當否?——吳宗彥,勿轉載

1. 兒童教育除了涉及思維、學業,還有社會化(大概指的是情商)。思維可以有興趣就好,但是社會化需要一些邊界設定。如4-5歲孩子對性有興趣,且認知能力能夠認識到非常深刻的客觀的性的知識,那麼我們教到什麼程度,就不光跟兒童的認識能力有關。

2. 至於思維,單向度的拔尖,不見得一定是好事。如記憶力,把孩子的記憶力拔尖到【超越他日常生活和學習任務之所需】,不見得一定是好的選擇,甚至時而出現負面的效果。時而讓孩子以非常規訓練所得的記憶力來表演一下,會否傷仲永?

3. 而學業,問題更多,先學了未來還要學一遍的知識,且公立教育本身趣味難有保證,厭學是一個大問題,哀莫大於心死。先學,能夠得到臨時的好成績,但是以後的挫敗感呢?

4. 概況說,孩子成長有一個總體節奏,除非在潛質上,大部分甚至整個總體節奏都超越同齡孩子,那麼是適合過早教育的,如黑格爾10歲寫哲學論文。但仍然建議提供孩子【自師自通】的便利,而非【我灌你通】的模式,那自然地,興趣導向變得重要。【自師自通】和興趣導向還有一些不同,這個偏題了,有機會具體談。

德國人的啟蒙教育是相當不錯的,知識在生活中。不超越適齡的日常生活之所需,積極地看,意味著窮盡生活之所需。生活中的道理都窮盡,這是孔子的路子。——當然,孔子不考慮自然科學,把自然科學添上就ok了。


只能長話短說了。
早教在於幫助發展和培養興趣。
於是乎,我認為過度早教的表現就是不平衡的發展,和致使孩子失去興趣。


我每天都帶著孩子V去曼哈頓的各大公園裡面玩,幾乎所有公園裡面都playground,夏天赤膊玩水,玩滑梯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我兒子他他喜歡去抱其他小孩親其他小孩拉其他小孩的手。

V已經快兩歲了,可是除了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外,幾乎什麼都不會說。但是他每天都和我野在外面,到處走到處看,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他對所有人表示友好,從不畏懼。

在家裡,我只是教他把書本從地上撿起來,把玩具放在筐子里,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面去,我做飯做事情的時候,他一個人坐在地板上玩,很少大哭大鬧需要你每時每刻的關注。我偶爾拿著圖畫書告訴他那個是獅子那個是狗狗,看YouTube上面很簡單的動畫片,類似跳一個動物出來然後讀一個單詞這種。我至今不理解那些讓兩三歲孩子看全部都是文字的書,還特別津津樂道覺得自己孩子三歲就能讀報。讀書是從圖形漸漸過渡到文字的,如果太早強調文字,可能會對數字和空間的敏感度降低。

我理解的早教,就是讓孩子痛痛快快的玩,能玩多久玩多久,美國孩子五歲才上幼兒園,七歲才上K12(也就是國內講的小學到初中十二年),前面的五年都是在家裡早教,當然後面的很多年,學校生活也沒有一板一眼讓你坐在課堂裡面強制你聽課。美國提供了許多免費資源讓家長帶著孩子去學習遊樂:比如免費的公共圖書館、孩子玩的游泳池、公園等等。我覺得這些資源就夠了,和其他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能學會尊重他人、和他人分享以及一些基本的規矩禮貌就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也許有些人理解的」過度早教「,是類似於」揠苗助長「型的,急於求成,希望」助長「卻適得其反,」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長的過度很直觀,但在幼兒教育中如何來評估是否過度呢?

依據幼兒教育的著名研究者麗蓮.凱茨的看法,幼兒教育教給孩子4方面:知識、技能、意向和情感。 知識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實概念故事等,技能如學會用剪刀,繪畫、彈琴和各種運動技能等;意象(disposition)指特有好奇心、願意尋求挑戰、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慮不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這四方面都得到增長(或至少某些方面沒有損害),那麼就不是過度早教,反而是很適宜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任何學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實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任何兒童" (Bruner.1960) 。因此,早期教育教還是不教,不是問題,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如何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讓3歲多的孩子」認識三角形「:

可以讓孩子邊看圖邊讀繪本《好餓的小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對各種形狀感興趣

讓孩子帶上」三角形「眼鏡去發現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體(也許孩子們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三角形!)這一點特別有意義,國內孩子學的很多學科知識往往和現實生活脫節,孩子們不知道「知識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簡而言之,學前教育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新的研究發現和教育實踐層出不窮,需要老師們開拓視野,多方面學習和實踐才能比較好把握。老師或家長若採用方法得當、適宜孩子認識能力、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早期教育十分有益,也無所謂」過度早教」;但如果用揠苗助長式的「過度早教」,也許孩子的確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對孩子成長影響更為長遠的意向和情感卻被損害了,這是」過度早教「嗎?也許只能算是視野狹窄、無知者無畏的早教,長遠來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早期教育教還是不教,不是問題,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問題。如果方法合宜,無所謂」過度早教」;如果方法不當,片面重視孩子的知識和技能,忽視意向和情感的成長,的確可能有揠苗助長的負作用,似乎暫時「拔高」了,卻無益於孩子的將來。


兩個問題。

1、 什麼是「早教」

2、 怎麼就算「過度早教」了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早教

無論是早教還是學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更好的成為他自己。也就是說在尊重寶寶發展規律和寶寶個性的情況下幫助他更好的發展。

早教行為有哪些呢?是不是上早教班才是早教,在家裡玩就不是早教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我們跟寶寶之間的一切互動都有早教意義。

但早教行為分兩種:顯性的早教隱性的早教

顯性的早教行為包括家長或老師跟寶寶之間的直接互動:跟寶寶一起唱兒歌、陪寶寶一起玩遊戲、給寶寶讀繪本、跟寶寶說話、帶寶寶認識新的朋友等等這些都是顯性的早教內容。只要是方法和時機得當,對於寶寶來說都是有意義且愉悅的,都是合理的早教。

隱性的早教行為包括家裡的環境、父母婆媳之間的關係、父母的言談舉止等等,這些東西不直接在寶寶身上起作用,但對寶寶的影響和教育意義往往更為深遠。

第二個問題:怎麼算「過度早教」

任何違背兒童發展規律和兒童個體差異性的早教行為都可以認為是過度早教。舉三種典型的過度早教類型。

過度早教類型A:強制早教

給寶寶報了早教班,寶寶明明對今天的內容不感興趣,但家長為了不讓錢白花,硬把1歲的寶寶摁在座位上不讓他亂動——1歲兒童不具備「隨意注意」的能力,也就是說他有意識地集中自己注意力的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他做不到你要求他幹什麼他就專心幹什麼。這是非常常見的過度早教行為,對寶寶學習興趣和親子關係都是一種傷害。

過度早教類型B:突擊早教

看到隔壁2歲寶寶會幹嘛幹嘛,自家快3歲了還不會,家長心裡著急,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突擊練習兩個禮拜,一看成果不明顯,說放棄就放棄——寶寶不是一張白紙,想畫成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寶寶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同齡的比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不是方向標。這種橫向比較(跟別的寶寶比較)並搞緊急特訓的早教也是極不合理,需家長警惕的。

過度早教類型C:單向早教

書上說了,XX月齡是啥啥關鍵期,錯過了就無法挽回,於是家長從早到晚不幹別的,就揪著寶寶重複干一件事,聽說多聽音樂好就恨不得二十四小時家裡各種音樂連著放,連睡覺都不帶放過,聽說磨耳朵能學英語插個空就聽上一段——這是典型的只知道給,不知道也不管寶寶是否接收的早教行為。一廂情願的迷信某種學習方法而忽略自家寶寶的特點、愛好,家長辛苦且效果不明顯,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寶寶的學習興趣。

那麼,什麼樣的早教是適宜的呢?那就是遊戲!這裡需要引用學前教育大家陳鶴琴的一段文字:

遊戲是兒童的生命:

a.小孩子在家裡,一定要有適當的東西玩,相當的事情做,要曉得不玩不做,不會發展的

b.遊戲對小孩子有什麼好處呢?遊戲可以給小孩子快樂、經驗、學識、思想、健康。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遊戲的環境,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

c.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d.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很多知友提出的一個先決問題,很到位:那就是判斷早教過度「早還是不早」 「過還是不過?」的標準是什麼?其實本質上,這些都是一種「度」的把握。就像我們無法說出每天吃一碗肉對身體好,還是終身吃素會延年益壽一樣——過猶不及。有的人貧血體弱,適合多吃肉,有的人三高嚴重,適合少吃,所以 「早教」,亦同此理——因勢利導。

1.早教的目的是啥?方式方法又是什麼?
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有特定的生理、心理發育、發展特點。作為家長也好,商人也好,如果能在遵循著孩子「自身成長規律和心性特點」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那麼孩子自然會依照他應該長成的方向和樣子去茁壯成長。長成什麼樣?敝人之見,最終我們對早教以及所有孩子可能接受到的教育的「期許」不是孩子比同齡孩子聰明100倍,成績好100倍,錢多100倍,權大100倍,成為愛迪生、金胖子或蓋茨;我們應該期待孩子成為「他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正直、有愛、健康、快樂的人,相信這樣的人長大了一定會為社會造福而不是添堵。而作為培育出這樣的孩子的父母,理應感到驕傲和自豪!

接著說早教在方式方法上的issue。
上文說到「因勢利導」,這就意味著身為父母,「因勢利導」 「循循善誘」地教導孩子是你責無旁貸的mission。無論國內外的早教機構背景多麼深厚,經驗多麼老道,理念多麼先進,他們都無法取代你對孩子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了解,無法替代你對孩子無私無悔的付出與愛,所以,了解並把握自己孩子的「天賦異稟」其實是你推不掉也不應該以花錢買的方式向外推的,即便你給早教機構金山銀山,他們也無法像你一樣function!這是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早已在我們DNA中的鐫刻下的宿命——最好的教育源自愛,最好的愛源自父母。
那麼,你我改如何「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呢? 你追韓劇時的不舍晝夜,你淘寶購物時的耐心無限,你挑選漁具時的火眼金睛等等,以上體驗,你不陌生吧?其實,對成年人來說,只要你用心,任何事情你都可以無師自通!(話說,世界上最牢不可破、蛛蚊必禁的監牢都有人能成功越獄,你說那個越獄犯得多用心啊!真心佩服!)早教同樣如此。
不懂孩子,沒關係,可以多讀讀育兒百科,多用心陪陪孩子,觀察孩子,傾聽孩子,多和鄰居辣媽探討探討孩子的新發展、小動向;不懂教育,也不是事兒,可以多看看教育訪談、多逛逛寶寶樹、媽媽論壇,讀讀名家教子心得。
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反觀自己和配偶子在教養孩子方面的不足和誤區,現學現用,有錯必糾,讓孩子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的同時,讓自己、愛人和其他家人也成長起來!
這才是真正的早教,也與現在很多早教機構倡導的 「早教其實70%是教父母,30%是教孩子」的理念不謀而合!當然,他們能提出這樣的概念已然是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對於早教這項事關每個孩子前途和家庭幸福的大事而言,卻僅僅是一小步,因為更重的任務永遠是落在父母肩頭的!父母所能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無可取代的!


當孩子已經開始厭學了,失去了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就是過度了


現在外面所謂的早教服務和「月子餐」之類的產品一樣,都是商家忽悠出來的需求。

學齡前兒童的最好老師是父母,言傳身教,多陪孩子說話、遊戲,就是很好的早教(early education)。花費大價錢去外面報早教課程的父母,要麼是人傻錢多,要麼就是偷懶,或者客觀上沒時間陪孩子。這樣花錢買來的所謂「早教」,對孩子是沒有任何益處的。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最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給6個月寶寶報一個早教班。最後還是決定給寶寶報一個。我不是為了讓寶寶過早地認識什麼是蘋果,什麼香蕉,英文怎麼讀。因為這些東西正常的人遲早都會知道。我看重的,是我年幼的時候未得到重視,至今缺乏的。如如何跟這個世界相處,如何和同齡的寶寶融洽,如何去玩,會玩真的是一個大學問。所謂的現在的早教班所說的,視覺、聽覺、味覺的開發一點的不重要。而寶寶在複雜的社會人際交往中如何尋求到快樂,是我們很多大人都不會的。這些比會多背一個單詞,多算一道數學題要重要的多。但很多中國的家長都不重視。


准高一學生來談談自己的觀點。雖然仍是學生,不過我一直對家教方面的問題比較關注,有自我教育的目的,也有給未來規劃的目的。

早教是必要的,所謂過度早教實為錯誤早教。

幼兒家長應當捫心自問,自己給孩子的早教究竟是著眼於孩子的發展還是自己和別人的攀比?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父母心卻常常比孩子更多功利。

我反對讓孩子通過早教學會吃苦的想法,我十五了才學會接受挫折教育。家長應當警惕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

給孩子的教育要著眼于思想和生活。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用打比方的方式去教孩子變數思想,模型思想,邏輯思想,而不是讓孩子一味做算術。興趣真的很重要!就像做家長的在單位跟上司關係好不好一樣重要!就這樣想,你喜歡一個把酒言歡交情過硬的上司還是只會差遣人的上司,抑或一個需要自己虛與委蛇因為從他身上有利可圖的上司?對孩子而言學習是需要生活中多一種完善自我的方式還是為了黃金屋驗如玉的手段?!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一個人可以更好的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不是他人或社會想要他成為的人。我們的社會由人組成,它應當是這樣一個聯合體,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意志下自由地選擇是否加入它。倘若它是可以正常運轉的,那就必須是大多數人公認其為合理的。

一個早教階段的孩子很難可能理解這一段話,然而家長應當理解,並思考,自己究竟在培養一個人,還是馴化一隻寵物,或栽培一顆搖錢樹。

我反對背古詩等儒化早教,以及古文進課堂等所謂把民族基因熔進血液的教化。不過我承認我小時候背的古詩對我後來的成長幫助不小,但我當時背是自己樂意!自己樂意!自己樂意!孩子自己要樂意!不要像養猴學猴戲一樣養孩子!

教孩子生活技能,怎樣掃地,拖地等等。學齡後可以做的不必放到學齡前。

至於可不可以學,可以。我的打算是給自己的孩子弄一個開放書櫃,裡面不止是兒童書,我是打算把毛澤東的作品(我不是毛左只是覺得他的見解都至少值得去了解),高數,工程數學,普物理物等的書全放進去的。。隨ta隨手翻唄,小升初期間我沒事幹拿我姨媽的舊書刷完了專科級的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ta隨便翻著玩也好有興趣認真學也好撕著玩也好都可以~(不過這個不算在早教里)

還有就是童話我感覺必要性不大,要說講的話也講安徒生童話,格林兄弟洗洗睡吧。。安徒生童話簡單而有深度,對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總要好些ˉ\_(ツ)_/ˉ其實我更贊同某位知友的觀點:
現實世界這麼豐富,真的需要一個虛構的童話世界嗎?更不要說許多童話神話原本是嚇小孩用的(北歐神話特明顯,通俗點的話狼外婆),只是時間久遠就被當成文化。。小孩子不是一種智力低下的小動物而是尚未成熟的人!有多少人沒弄清楚這個概念。。。


關於早教被商業化的問題,我覺得基本上各個行業都有被過度商業化的問題。觀察人們生活的每個方面,被商人利用是再自然不過的。比如地震被售樓廣告所用,劉翔離婚被大神手機利用,西方節日在中國的常態化被各類商家所用,等等。
商人利用各種機遇也是客觀的必然,某種程度上講,因為商人的存在,人們才有了各種便利。商人通過利他而利己。
過度商業客觀存在,不被蒙蔽才是王道。不貪圖蠅利才不上當,不一知半解才不一錯再錯。
」過度」一詞在這裡是不是指教授或者讓孩子接受的知識過量,學習強度過大,學習時間過長,學習頻度過度,最終讓孩子反感、厭惡、麻木?


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了,頭轉向一邊,甚至身體完全背對你,過度刺激和教育必定造成孩子當時就和和教育者的關係迅速冷卻。另外過度經常造成日後被動。而且日後對學校的感觀普遍不如一般孩子。對考試焦慮比較重。
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標誌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
過度刺激孩子是當下比較普遍的現象。


早教的結果是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興趣和樂趣,怎有過渡之說?除非您乾的根本不是早教的範疇


當你希望你兒子三歲就能學會你自己都沒學會的東西的時候,你就是在過度早教了。


k


推薦閱讀:

0-7歲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繪本?
為什麼加法,減法,乘法都是從低位開始計算到高位,但是除法是從高位開始計算?
2歲寶寶膽子越來越小,怎麼辦?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TAG:早教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