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

怎麼感覺大戰之前劉備有點氣急敗壞,為什麼他要孤注一擲,因為關羽死了要報仇?


為了荊州、為了關羽、為了暮年的最後一次機會。

從軍事地理角度講,即便湘水為界的荊州西南半塊,只是荊州地區的七分之三,但擁有這樣的一個以河流或丘陵為界的緩衝區塊或前進跳板在戰略上總好過於以三峽為界的易守難出。換言之,江陵、武陵、零陵三郡為劉備勢力提供了向東發展的可能性與主動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全部三峽航道的必備東口,也是荊州的腹心之地,佔據江陵就能時刻壓制著孫權。(同理:關羽擅離江陵,被呂蒙陸遜斷了西陵歸路,直接導致了關羽軍力的崩盤)。所以,劉備東進就是為了恢復這種主動權,至少要恢復對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荊南四郡。最終,通過強硬的軍政壓力迫使江東重新回到談判桌,進而實現劉備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再把眼光放遠,劉備集團在跨據荊益並有所整備生息之後,定將北向出擊。在北伐過程中,由己方控制更多方面的出擊,想必會更加主動一些。江東固然不可能一時吞併,但荊州仍需掌握在手中,方能調集更多的資源,形成呼應的夾擊態勢。雖然,關羽北伐似乎是一個沒有經過剛剛取得漢中、上庸的劉備主力同意的策應行為(或者說,軍事冒險行為),但關羽北伐與漢中之戰相互配合所形成的聲勢,至少第一次用現實印證了《隆中對》的可能性。所以劉備出擊荊州,應當也有這番長遠考慮,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在得知劉備戰敗後,僅僅感嘆法正不在,並且認為法正若在,至少不會大敗。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關羽之死與荊州官員的倒戈,使得劉備既喪失了一位方面大員,又喪失了一大批軍政人才。如若不予以強硬還擊並取得勝利,那麼不僅會引發元從隊伍的不滿,還容易引發巴蜀土著豪族的趁機反抗。換言之,面對一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危機,劉備必須做足準備,予以強硬還擊,方能穩定得勢最晚的己方人心與新近歸附的巴蜀漢中民心

再考慮到劉備的年齡,已是六十歲的暮年,死之將近,哪裡還有什麼從容整頓、潛心謀略的時間?稍加整頓便一心東進,因為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方能賭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優勢,為劉禪搏一個更好的局面。何況,在戰前,劉備並非沒有勝算,若不是遇上了巔峰時期的陸遜,勝負未可知。


衝冠一怒為紅顏


謝邀。

搬了一篇舊文:萬古傷心白帝城——劉備東征之戰縱橫探 - 琅邪楊文理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想說的基本都在其中了。

啊,對了,既然見了,順手打個臉@沈雅涵

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業,除殘靖亂,未燭厥理。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軍誥誓,將行天罰。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於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詩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可不勉歟!」

為在漢末實現君主立憲的偉大事業而提前犧牲的張飛同志永垂不朽o(╯□╰)o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羅貫中表示,這黑鍋我也不背 ̄△ ̄


許多人都以為劉備伐吳是決策失誤,而我卻認為是深謀遠慮之舉,有以下原因:

1. 北伐中原山高路險,補給困難,而伐吳則順江而下,可以水陸並進。曹丕新立,還沒有剷除內部的敵對勢力,此時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因此如果伐吳,漢中一帶應該不會受到曹魏侵襲。伐魏則不同,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容易再次重演荊州的悲劇。況且蜀漢集團剛剛失去荊州,在當地還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一旦拿下西陵,整個荊州就可以傳檄而定。加之武陵蠻夷和蜀漢交厚,可以趁東吳立足不穩,內外相攻。因此,從軍事角度講,伐吳更具有可行性。

2. 關羽是蜀漢為數不多的名將之一,在蜀漢集團內部又有很高的地位。劉備與之名為君臣,義同父子。如果連孫權擊殺關羽都可以忍氣吞聲,天下人將會怎樣看待劉備?從此他將失去辛辛苦苦積累的人望和威勢。實力強弱,此消彼長都是小事,可是如果失去人心就失去了立足天下的資本。

3. 劉備剛剛稱帝,而蜀漢失去荊州陷入疲弱,此時劉備有必要出兵炫耀武力。對外作戰不但能夠開疆拓土,獲取利益,也能使剛剛建立的蜀漢因此契機團結在一起,共同對外。要知道,蜀漢立國不穩,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是無法長期共處的。而荊州集團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徹底成了一股寄寓益州,又想後來居上的勢力,此時矛盾已經開始激化。因此,發動戰爭,轉移注意力,是必然之舉。

4. 屈膝求和不如以戰迫和。劉備深知在奪取荊州之後,東吳已然成了曹魏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而非蜀漢。因此,此時出兵伐吳,曹魏不但不會援助東吳,反而有可能和蜀漢一起夾擊東吳,使孫權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因此,劉備若能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孫權必然會向劉備割地求和,這種以戰迫和的做法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威勢,還能得到實際利益,何樂而不為?反之,如果一味求和,不敢出兵,必為孫權輕視,如此就算真能再次吳蜀同盟,也無法長久。事實上後來曹丕再次伐吳,劉備立刻寫信給陸遜說:聞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由此可見他的真實意圖。另外,劉備即位後任命諸葛亮做丞相,諸葛亮和諸葛瑾在吳蜀兩國都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只要諸葛亮主政,吳蜀再次結盟只是時間問題。可見劉備深謀遠慮,出兵之前就已經留好後路。

5. 伐吳沒有道德障礙。曹魏既然是漢賊,當時孫權先與曹操同謀,又向曹丕稱臣,那就是漢賊從屬。為什麼不能先討伐漢賊支黨再大舉伐賊呢?當年劉邦和項羽相爭,也是先消滅了項羽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再大舉向項羽進攻。劉備效法高祖,兼弱攻昧,何錯之有?況且劉備集團雖然號稱承續漢室,集團內部真正相信的其實沒有幾人,以此為由,自欺欺人,大可不必。


最近上知乎感覺自己戾氣太重,主要可能經常看到 @沈雅涵,特別是今早看到這個新回答……

老實說這個問題知乎其實都討論爛了,我也就拾人牙慧,當一下復讀機。

知乎之前有一個問題是「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
問題在於……這個兩點並不互相矛盾,不存在二隻能選一的情況,這本來就是劉備伐吳的兩個出發點。

首先不管是因為關羽在劉備陣營獨特超然的地位也好,長年以來與劉備的私人感情也罷,關羽這樣因盟友背叛而被殺,沒有什麼動作於公於私都說不過去。
其次荊州丟失以後,季漢的實力在三家中已經是是最低的了,僅有西川一地,自守有餘,但要實現隆中對中的目標,沒有荊州的人口和地理資源想要一統天下難度實在太大,不拼上全部家當,擺出殊死一搏的架勢,通過軍事勝利與談判並進的策略,不可能讓孫權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最下限也是讓荊州能恢復到襄樊之戰時的情況,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最後玩脫了……

具體可以參看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 - 歷史吳易的答案。

而這兩點當時也並不是沒人看出來,比如穿越者·劉曄: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接下來是吐槽時間,關於 @沈雅涵那個答案

好在稱帝之前,關羽張飛已死(黃忠病逝),否則,即使劉備稱帝最多是個君主立憲制,什麼事情必須通過內閣來決定,

劉備稱帝的時候,最大的股東就是諸葛亮(劉邦與諸葛亮的關係相當於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關係),那麼怎麼收拾諸葛亮呢?

君主立憲制……感覺穿越了,另外諸葛亮入什麼股了,人肉技術入股么?出兵伐吳之前不知道有沒有來一輪民主投票?按理一贊成一反對也不太好出兵啊

一個什麼事都得靠內閣大家商量著辦沒有一言九鼎權力的人居然能一意孤行傾全國之力發動了伐吳戰爭。
我很奇怪劉協怎麼就沒能直接下令幹掉曹操……

通過戰爭來奪權的並不是沒有,比如曹丕伐吳順手奪了臧霸兵權解決了青徐霸強的問題,不過誰能告訴我劉備伐吳之前有哪只部隊和將領是超然於外聽調不聽宣的么?

  • 沒用諸葛亮與趙雲,黃權建議劉備坐鎮後方,自己做先鋒,但是劉備否決了,讓黃權做鎮北將軍,自己統領全軍

這就如毛澤東決定抗美援朝,林彪堅決反對,毛澤東就不用林彪,結果通過抗美援朝樹立了絕對權威

沒有諸葛亮?人家一直在後方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那麼大的人馬在外,想噁心你給你來一出李嚴運糧的事就夠了……另外光看他援引的材料我還以為是偉大毛主席親征的朝鮮。


日常打臉沈老先(shen)生(gun)的言論,恐怕會變成知乎上成為三國問題大V的經驗包吧。。。。。
扯的什麼蛋都是。
「曹操是家族企業,劉備是股份企業」。
exo me?曹操?家族企業?怎麼初期大股東張邈一反水,家族企業差點被袁氏財團收購了呢?張邈也姓曹?
我怎麼記得,曹操企業的第二號股東兼CAO姓荀呢?後來還有人攛掇CAO上位呢,這叫家族企業?

劉備?股份企業?exo me? 分公司老總關老二被迫撤股跳槽其他企業,劉氏集團申請破產保護。好不容易靠著袁氏財團的資金東山再起,關老二空著手回來就又當上二把手了?股份呢?

老先生寫的這個神棍答案的立足點就是完全錯的,還能煞有其事地扯完,也是本事。至於後面竟然冒出了君!主!立!憲!制!我的天吶


你覺得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很詭異是因為你是站在《三國演義》所描繪的劉備的角度。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總給人一種隱忍,仁慈,虛心聽人意見,動不動哭的的形象。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士大夫來說,這樣的君主簡直就是做臣子最想要的君主了。羅貫中將劉備刻畫成這樣的形象無疑將自己心中的明君形象投射到劉備身上了。那麼這樣一個隱忍,仁慈,虛心的君主怎麼就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得,發動了一場這樣坑爹的戰役,這固然會讓題主感到奇怪。

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這樣的性格嗎?

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是劉備!劉備心有大志卻被督郵輕慢,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老子打死你。倒是歷史上的張飛尊重氏族,所以可能的場景是:張飛抱著劉備的腰,攔著劉備說:「大哥別打了,他好歹是個讀書人,傲慢了點。大哥!快別打了,再打就死啦!」 劉備:「放開老子!他拽個毛線啊?讓我打死他!」

在白門樓上,面對背叛了自己的呂布,他毫不顧忌呂布的哀求,直接送他上了西天。

在劉表的門下,屢次勸劉表在曹操北伐時偷襲,看著自己不打仗,腿上有肥肉會為自己的墮怠而落淚。面對許汜這些這些在亂世只會明哲保身的人,他可以當著劉表的面痛罵他不為國效力。

在漢中與曹操對決的時候,作戰不利,大家勸他撤退。劉備瞬間火氣就上來了,面對著飛來的箭雨死活不退,幸好法正用自己的身體才勸下了劉備(字面意思)。

當然後期劉備最喜歡的人就是法正,可能就是因為劉備與法正都是快意恩仇的人,法正更極端一點,睚眥必報。

與演義里動不動哭的形象不同,在正史中經常看到的是劉備發怒。我記得知乎有人總結的很好「曹操常哭,劉備常怒」。

實際上到了晚年,劉備與曹操這對宿敵的性格尤其有趣。曹操變得多疑,婆婆媽媽,感覺就好像赤壁之戰後曹操瞬間老了,什麼「得隴望蜀」啊,什麼「老子不管,老子就要魏王,你給我嘛!」,什麼「老子要死了,有幾雙鞋你們幫我賣了吧!」,「子修,爸比對不起你,爸媽離婚了!」;劉備倒是越老越剛了,「許汜你丫的也配與陳登比?」「撤退?滾!」

這其實也正常,當人變老,地位提升之後,原本的一些被其他好的性格掩蓋的壞性格都會慢慢的暴露出來。畢竟終於算是最老的資歷了,不用再偽裝了。

總結下來,劉備的性格實際上包含了這麼幾部分:
1,快意恩仇:對我好的人,我加倍對他們好(關張,法正,諸葛),對我不好的人,我會讓你們付出代價(呂布,督郵,孫權)。

2,志向高遠:老子要做頂天立地的人(哭自己長肥肉;50多歲還在折騰;罵許汜)

3,公正善良:從不屠城,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做事較為公正(是我辜負了黃權;糜芳的錯糜竺不背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龐統開玩笑,表示對劉璋的歉意)

4,冷靜隱忍:在強者面前暫時低頭,基本能夠冷靜的接受部下的意見(對呂布,對曹操)

5,易怒:去你的!老子不忍了(罵許汜;不躲箭雨)

的確4,5看似矛盾,1,3也看似矛盾,但這實際並不矛盾,人總是複雜的,再冷靜的人也會有上頭的時候,再公正的人也會有私心的時候。

最後再復盤一下當時的場景:

一個從你20多歲一直跟隨著你的夥伴;一個經常晚上卧談,談心事,談理想的舍友;一個在最潦倒的時候有跳槽機會卻放棄始終跟著你的死忠;一個性格雖然差但是從不背叛你,跟著你二十多年的兄弟;幫你打拚出一片天的戰友

有一天他被偷襲,死了。

而你一直是一個快意恩仇,頂天立地的漢子;你一直沒法成為,但一直想成為一個為知己赴湯蹈火的漢子;你其實脾氣並不好,一旦犟起來,一千頭牛都拉不回去。

宣戰的話同盟就破裂了。。。但是他死了!!!
宣戰的話諸葛亮的戰略就沒了。。。但是他死了!!!
宣戰的話蜀中吃不消啊。。。但是他死了!!!

他跟了我20多年!!!跟了我20多年啊!!!你跟我說算了?你跟我說算了???
20多年是條狗也有感情了,更何況是我的兄弟??

干!死!你! 孫權!!!

當然,我只是從純情感,性格的角度剖析這場戰爭,後世我們多從利益,理智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而且多指責劉備的不冷靜。但是從情感的角度來講,劉備也不能說是做錯了吧,如果劉備真能做到如此冷靜的話,那簡直就不是人,是機器,那還會有這麼多人跟隨他嗎?


劉備建元章武,死後謚號昭烈
正史劉備是梟雄,不是哭哭啼啼的躲在背後陰人的小白臉。我就覺得沒那麼多陰謀論,他就是一語不合就跟你們懟的人好么!


1、戰略上,那是隆中對中,兩個拳頭出擊中的一個,丟掉一個,基本上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

導火索就是老兄弟被害了。這是他人性的閃耀。

一輩子(60多了),跟隨自己大半輩子不離不棄的老兄弟沒了,這是比皇位、甚至天下更重要的財富。


以前在網上看的一個段子
在白帝城的宮殿里,劉備已經油盡燈枯,雙目無神,準備召喚孔明安排後事了。
「陛下,曹兵十萬殺奔蜀中而來」
「我老了,殺不動了」
「陛下,獻帝後裔被人追殺」
「我老了,也無能為力了」
「陛下,門外的桃花開了」
「快扶朕出去看看」 先主的眼中突然有了光彩。
侵刪。


被逼無奈,你能有別的好辦法嗎?

《劍橋三國史夷陵之戰》

發生於公元221年劉備與孫權之間的戰爭因其戰場在中國的夷陵地區,故被稱作夷陵之戰。以發生地命名戰役是後人紀念歷史的一種固定模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乃至約克鎮大捷、諾曼底登陸等都是這一類型,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劉備與孫權開戰的時候實力是不如對方的,因為他只擁有大半個益州,而孫權卻佔有揚州和荊州的大部分以及交州的全部,雙方直接參戰的兵力對比約為四萬比五萬,孫權方面相對佔優。
不過現實的力量對比卻遠不如地圖上所展現的那樣簡單。荊州雖然被孫權所奪取,但因為長期處於劉備、關羽的有效控制之下,所以當地人民實際並不太歡迎新來的管理者,以至於孫權不得不從交州調當地的守將步騭進入荊州以協助前線的戰事,而他本人也不得不來到長江中游以協調各路軍隊的行動。
除此之外,兼并荊州帶來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孫權與曹丕兩大集團之間的邊境線延長了一倍,幾乎三倍於劉備與曹丕間的邊境線長度,假如此時曹丕趁機攻打南方,那麼孫權的壓力就遠比劉備大得多。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孫權在曹丕稱帝後不久便獻上了自己的忠誠,他將關羽所囚禁的于禁送還了北方以尋求曹丕的保護,結果對方果然被欺騙了。
驕傲的曹丕認為孫權的投降是自己完成了父親所未能完成的心愿,他高興地將授予了孫權王爵、最高將軍軍銜以及荊州州長的職務。包括副首相王朗在內的曹丕集團一致認為己方應該保護孫權的安全而出兵攻打劉備,但是劉曄再一次發表了異議,他明確指出孫權只是迫於形勢而投降的北方,而這種象徵性的臣服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所以曹丕不但不應該保護、而且更應該和劉備一起出兵滅亡他。一旦孫權被消滅,則劉備的滅亡也就近在眼前了。
劉曄的建議非常符合魏帝國的戰略利益,但曹丕最終沒有聽從這個,於是他便錯過了一次真真正正的的統一全國的機會。
儘管曹丕的政治眼光要比大家想像中的要膚淺,但孫權卻不能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這個方面。事實上他的外交攻勢並不僅僅是針對北方,即便是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孫權仍然沒有放棄和解的努力,這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便出現在了史書的記載當中。
諸葛瑾在公元200年時便投靠了孫權,但他的能力卻十分平庸,所以並沒有在集團中展現出任何行政還是軍事方面出眾的才華——事實上他後來也沒有。但是隨著弟弟在劉備集團中的被重用,諸葛瑾很快便成為了連接雙方外交關係的樞紐人物。
當劉備發動對孫權的全面戰爭時,諸葛瑾曾以私人方式同劉備取得聯繫並希望他退兵攻打北方,理由是劉備的口號一直是扶持漢王朝,所以是曹丕而不是孫權才是他真正的敵人,但是劉備卻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所以孫權仍然必須硬著頭皮迎接劉備的挑戰。
缺乏優秀軍事指揮官是孫權方面最大的問題。公元220年,孫權集團最傑出的兩位將領呂蒙、甘寧都相繼去世,另一位戰鬥經驗豐富的將軍蔣欽也因病而亡。儘管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了劉備集團,但劉備本人的指揮能力在當時幾乎僅次於曹操,而孫權則基本上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外行,危急時刻他臨時選出了三個人在最前線幫他對付劉備。
第一個人叫韓當,他曾服務於孫權的父親孫堅,但根據歷史的資料來看韓當除了資歷老以外再無任何可誇讚之處。除此外,韓當在服役期間基本是作為命令執行者而存在,而他唯一一次獨立指揮的戰鬥卻是以完敗給臧霸而告終,所以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韓當絕不是劉備的對手。
第二個人的叫孫桓,他是孫權家族中的一員,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部將。但問題在於孫桓在公元221年時年僅二十五歲,這次戰爭是他第一次參與的殺人遊戲,所以我們不能指望這位青年能夠給自己的集團帶來太多的好運。
最後一個人是孫權任命的前線總指揮,他就是之前已經出場並成功欺騙了關羽的陸遜。陸遜的問題我們也已經提到,戰爭經驗不足,在武將中威信不足,所有這些都成為了陸遜指揮戰爭中的重大麻煩。
夷陵之戰一開始基本是劉備的獨奏樂章,面對這位久經沙場的皇帝,孫權方面的將軍們基本沒有招架的能力。在明白自己不是劉備對手的情況下,陸遜命令所有將領都不得出戰,很顯然他是想與敵人來一場總體戰,以自身更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以逼迫對方撤軍,這也確實是當時最明智的做法。因為陸遜的不作為,劉備精心安排的一次伏擊戰計劃被宣告了破產,雙方進入了無聊的相持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壓力逐漸開始向進攻方轉移。為了緩解自己的不利局面,公元222年初,劉備派人聯繫了荊州地區的蠻族並邀請他們從背後進攻孫權集團。孫權集團的民族政策是三巨頭中最糟糕的,因為他們不但要與蠻族爭奪長江、珠江流域大量的未開發土地(生存空間),而且還推行著極其殘酷的奴隸經濟政策,而蠻族人則是其勞動力的重要來源,雙方間尖銳的矛盾為劉備的介入製造了機會。
荊州蠻族的反叛讓孫權集團感到了恐慌——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曾奴役、驅使以及殺死過蠻族人,如果劉備贏得了戰爭,那留給他們的將是蠻族的殘忍報復。於是孫權的將軍們紛紛要求立刻與劉備進行決戰,但陸遜卻否決了這些意見。不僅如此,他還出人意料地將戰線縮短到了更下游的夷陵地區並在此建造防禦工事,接下來的情況和之前的半年沒有任何區別:無論劉備如何向其發起挑戰,陸遜則始終保持防守姿態拒不迎戰,雙方就這樣繼續相持了起來。
又一個半年過去了。
公元222年夏季的夷陵地區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此時的劉備早已不如去年出兵時那樣的警覺。在酷熱的天氣下,劉備非常愚蠢地將自己的所有軍隊全部調到了長江岸邊的森林內駐紮。他明顯忘記了一件事情:森林,是可以燃燒的。
在冷兵器時代,水(主要是人造洪水)和火等自然力永遠是最強大的武器。決定官渡之戰勝負的是曹操燒毀袁紹的糧食,而赤壁之戰的轉折點也在於火的應用。劉備本人曾直接參与這兩次大戰,但他卻犯下了這樣簡單的錯誤,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即便是完全軍事白痴的曹丕在聽說劉備的這一舉動後都斷定其一定會失敗,而陸遜更是異常警惕地向劉備發起了一次試探性攻擊以確信自己真的遇到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大概還以為劉備正在策劃一個陰謀。而當陸遜在進攻時發現對方並沒有在軍隊中做任何消防準備時,他終於確定自己沒有在做夢:是的,劉備確實是老糊塗了。
陸遜的第一次進攻顯然沒有做任何放火準備,所以他迅速撤回了自己的營地,這讓他的手下們開始了新的抱怨。嚴格來說這些人並不是陸遜的手下,只能算是其同僚,因為直到現在陸遜也沒能在軍隊中確立自己的權威,所以無論他怎麼做決定都要遭到其他高級軍官的指責。但是這個情況即將被改變,因為不久後陸遜就將徹底地打敗劉備,然後成為整個集團的大英雄。
公元222年8月,陸遜指揮軍隊在夷陵發起了對劉備的徹底反攻,他以焚燒森林的方式完全摧毀了敵人的陣地,然後在追擊的過程中幾乎全殲了對方。劉備在一些部將的保護下得以生還,然後逃到重慶地區與留守當地的趙雲進行匯合。大量將領在前線陣亡,一部分投降了陸遜,還有一部分因為回益州的道路被堵截而被迫投降了魏國,這其中就有被劉備安排在北方抵禦曹丕的黃權。
黃權是益州當地人中最有才能的一位,他的投降讓曹丕非常的高興。但是黃權沒有因此而諂媚於自己的新主人,他表示自己只是因為不想投降孫權又沒辦法回到故鄉,所以這才來到的北方。這時益州有傳來謠言說劉備因為黃權的投降而殺死了他的家人,而黃權卻認為劉備絕不是這樣的人物——事實上確實有人建議劉備做這些事情,但劉備卻非常慚愧地表示自己因為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才導致了失敗,現在是他害得黃權有家不能回,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因此而殺死黃權的家屬呢?
儘管遭遇失敗,但劉備沒有將責任推給別人,反觀官渡之戰後袁紹對田豐的處置,兩人之差距一目了然。劉備,確實是一個真英雄!
但是他現在卻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夷陵之戰劉備集團損失了至少四萬軍隊,而大量軍官的陣亡與投降則讓原本就人才短缺的蜀漢帝國面臨了更大的管理困難。更讓人(特別是劉備自己)難以相信的是打敗劉備的竟然是陸遜這個非職業軍人,此戰是陸遜人生的輝煌起點,卻也成為了劉備軍事生涯的失敗終點。
不過即便如此,劉備仍然具有足夠威懾敵人的威望。當孫權集團得知劉備並沒有戰死並且還停留在重慶地區時,他們仍然擔心其會重振旗鼓再次與自己開戰。這並不是無謂的擔憂,縱觀劉備的生平,基本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而之前的每次挫折都沒有將其打倒,反而讓其越來越強大,所以這次失敗是否會成為其人生的新起點?沒有人知道。
圍繞是否與劉備繼續作戰這一問題,孫權集團分裂為了兩大派別,一派以潘璋、徐盛等人上為代表,他們要求將戰爭繼續下去,而另一派,陸遜、朱然、駱統等人則表示了反對。陸遜認為己方已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達到了戰略目標,沒必要再奢求額外的回報。而且曹丕正在北方調動軍隊,所以現在更應該收縮軍隊以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儘管潘璋和徐盛都是孫權最信任的人物,但是曹丕的動向最終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孫權最終接受了後三人的意見,派出使者與劉備進行議和。
那麼劉備是否願意放棄仇恨而同意孫權的要求?曹丕有又是否會挽回自己已經錯過的統一全國的機會呢?


困獸猶鬥,從漢中北進行不通,這一點劉備比諸葛亮明智,那麼剩下的也就只有西進了。
如果見好就收,那還算不錯的結果,可是人老了,時間就成了最大的成本。
劉備沒有時間了,必須做最後一搏。
諸葛亮後來連年北伐可謂瘋狂,究其根本也不外如是。


謝邀...
縱觀劉備生平,前半生顛沛流離一事無成。
赤壁之後正應了一句話,「沙灘一躺三年半,今日浪打我翻身」
結果呢,還沒爬幾步呢,晚輩上來一耳光就抽掉自己半兩肉..

劉備半生攢下的基業,劉備剛剛打敗了曹操,劉備剛剛進位了漢中王,劉備正是意氣風發
結果當頭一棒...
孫權是晚輩,孫權是弱國(呂蒙渡江之前蜀強吳弱),孫權是偷襲

在大起的時候給了他個大落,還是他看不上的人,能不氣么?


這問題感覺見過N次了。
一句話,那是荊州。


整個三國,圍繞荊州,有很多話題。

一個是地。地理位置決定了誰擁有荊州誰就握有主場優勢。
一個是人才。荊楚之地人才濟濟,世家望族不少。君不見失荊州後蜀漢人才凋零?
一個是人口。三國時代,北方人口密集,而南方人口並不多。荊州十萬人口對吳蜀兩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立國之本。
以上是為了奪取荊州而不得不打的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那就更簡單了,就一點:
這他娘的是老子拜把子的兄弟,你們說砍了就砍了。益州這幫窮酸秀才就等著看老子出醜呢,老子他娘的要是不砍還你們,還有臉在益州混嘛?

簡單說客觀因素是蜀漢立國之本,主觀因素是劉備立身之本。於情於理,這場仗不能不打。


荊州很重要。你要逐鹿中原,除了荊州就剩下漢中了。
義氣很重要。劉備籠絡人,靠得不就是理想和義氣么?
以及,多少有點自大的意思。


許多人總認為,劉備東征,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其實呢?這個因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只要利益能談攏,不要說孫權把關羽打死了,就是孫權把劉備打死了,雙方也可以握手言和的。對此只要看一下稍後的歷史,就可以知道。相對於一個軍政集團而言,一個人的死活,才是多大的事啊?[注]

[注]:漢尚書義陽鄧芝言於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吳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絕魏,專與漢連和。

也許有人會說,劉備畢竟沒有直接死在戰場上。問題是,就算劉備死在戰場上。真有人會相信,蜀、吳以後就會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可以想像,就算劉備死在戰場上。劉阿斗也好,諸葛亮也好,依然會想辦法與吳國聯盟的。因為蜀、吳一直交惡下去,對蜀、吳都是滅頂之災。

從這層意義上,所謂關羽死了,所以劉備就要一心東征孫權,不過是蜀漢的政治宣傳罷了。


如果劉備真把關羽的死活看得無比重要,在關羽被曹操、孫權夾擊時,劉備為什麼不大舉救援關羽呢?顯然是因為劉備知道,當時大舉救援關羽的行動,是蜀漢根本無法承受的,所以劉備看到關羽陷入危局之中,只能一直裝聾作啞了。從這層意義上,劉備那種人,是永遠也不會被情感控制理性的。

在關羽被曹操、孫權圍攻時,如果劉備大舉救援關羽,那就是標準的自殺式攻擊。因為,劉備與孫權單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當然了,劉備與曹操單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當時劉備救援關羽,則是意味著劉備需要進入荊州那種四戰之地,同時與曹操、孫權一塊作戰,如果劉備敢這樣玩,蜀漢的滅亡,當時恐怕就進入倒計時了。

從這層意義上,真正讓劉備一心東征孫權的主要原因,就是孫權把曾屬於劉備的荊州地區奪走了。這種仇,比關羽的死,更讓劉備耿耿於懷。

只是這個理由,有點不好說出口,所以就說要替關羽報仇。


我們通常總認為,劉備是激情用兵,所以犯了太多的錯誤。

其實呢?劉備東征時,那是非常謹慎的。謹慎到了,和諸葛亮北伐曹魏時一樣。表面上,都是一副氣吞山河的樣子;實際上,那是小心謹慎的,時刻想著如何逃跑。

劉備東征有多謹慎?我們只要看一個基本的時間表,就可以知道了。公元221年7月,就開始東征了,與此同時,孫權也讓陸遜率軍迎戰。[注]

[注]:秋,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權遣使求和於漢。....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職等於巫,進兵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權以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但是,直到第二年初,劉備推進到了什麼地方呢?秭歸!直到第二年2月,劉備才試著從秭歸,向前推進。[注]

[注]:二月,....漢主自秭歸將進擊吳,治中從事黃權諫曰.....。

秭歸這個地方,我們只要看一下歷史地圖,就會發現,蜀漢奪取這個地方,那是很容易的;如果再看一下地形圖,就更會發現,陸遜絕不會與劉備全力爭奪這種地方的。

秭歸這個地方,距江陵太遠了,距益州太近了;更主要的是,這裡全是山地,無論陸路、水路,東吳想派兵到這裡,都是非常困難的。

基於劉備的意思,大約就是希望陸遜和自己爭奪這種地方。問題是,此時的陸遜,和後來的司馬懿一樣。總而言之,你劉備(諸葛亮)有種,就再前繼續推進。沒種,你就退回去,你退回去,我兵不血刃的,就可以把這些地區再收回來了。


劉備知道,再向前推進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劉備東征開始半年之後,也沒有越過秭歸一線。其實,我們都不用看別的,僅看劉備這種進軍速度,進軍地點,就可以知道,劉備從來也沒有被激情所控制過。

如果劉備真的被激情所控制,肯定早就長驅直入,一路順流打到江陵,逼著東吳與他攤牌對賭了。

這就好像,如果諸葛亮真敢大舉北伐,肯定早就長驅直入,打到長安城下,逼著曹魏與他決戰了,怎麼可能一直在邊遠的山地里,走一步退三步呢?


如果劉備是諸葛亮,大約也會知難而退了。而且回去還可以吹噓一番了。總而言之,我把陸遜打得不敢出門!我想給關羽報仇,可是孫權不敢和我打,我也實在沒有辦法。

問題是,劉備不是諸葛亮。所以劉備這樣折騰了半年之久後,終於忍不住大舉向前推進了。

但是,劉備此時向前大舉推進,也只是推進到了夷陵一線。夷陵在什麼地方?只要我們看一下地形圖就會知道,這裡依然是山區。換而言之,直到此時,劉備也是扒著自家的門框子和陸遜打仗。總而言之,絕不敢大開大合的深入平原地區。


劉備率軍進入夷陵地區後,就存在一個巨大的風險了。那就是這種地方好進難退。

李白有詩云,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說得具體點,從益州進入夷陵地區,那是一路下坡,尤其是走水路,那是一瀉千里。問題是,如果想往回走,那可難了!無論水路、陸路,都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當劉備計劃從秭歸向夷陵推進時,黃權告訴他。這樣太危險了,即使需要這樣做,您也應該讓我率軍前去。因為這種地方,它是好進,難退啊!您進到那種地方,有個閃失,那問題可大了。[注]

[注]:漢主自秭歸將進擊吳,治中從事黃權諫曰:「吳人悍戰,而水軍沿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開始,孫權一聽劉備大呼小叫的驚天動地,主要是怕劉備會突然不顧一切的順流而下,直逼江陵,如果劉備這樣玩。那孫權肯定會叫苦不迭的。因為這樣一玩,無論誰勝誰負,也有可能讓孫權輸得精光。

因為這是三方博弈。如果孫權、劉備真的玩開命了。最後恐怕只會便宜了曹丕。等孫權發現,劉備原來只是虛張聲勢,終於把心裝進肚子里了。


其實,這場戰爭,耗到第二年2月時,就勝負已分出了;如果當時劉備識相,就應該退回去了。但是劉備終於忍不住要豪賭一把,於是就把軍隊推進到了夷陵一線。

到此為止,劉備有一種比較理想的結果。那就是劉備從夷陵一線向東攻打;曹丕趁火打劫,從合肥一線向南攻打。這樣一來,孫權當時就會崩盤的。只是這種玩法,那是驚大天豪賭,因為這樣把孫權打崩盤了,最後會好過誰,實在難說的很。

悲觀一點考慮,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樂觀一點考慮,東吳因此崩盤,劉備趁亂奪取整個江南。


從劉曄的勸諫看,曹魏方面,也是有計劃參與這場驚天大豪賭的。[注]

[注]:八月,孫權遭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于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吳、蜀各保一州,陰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 亡不出旬日矣。吳亡則蜀弧,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問題是,曹丕終於沒敢這樣玩。因為曹氏佔據明顯的優勢,所以他實在沒有必要和對手,這樣不顧一切的濫賭。因為這樣趁火打劫東吳,有可能會促使劉備統一江南。


對於劉備而言,有一種最好的結果,那就是,劉備率軍大舉東征,曹丕率大軍進攻合肥一線,然後孫權當時就拉稀了。換而言之,就如當年,劉備和孫權爭奪荊州,結果一聽曹操進軍漢中,馬上就把荊州地區,讓給孫權一部分。[注]

[注]:會聞魏公操將攻漢中,劉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於權。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問題是,曹丕一直任何動靜也沒有;陸遜是死死耗著劉備,直接把劉備耗得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了。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大軍出動一年,卻只能在大山裡和東吳軍隊窮耗著。對此,我們隨便找一張地形圖,簡單看看就可以知道了。

這樣一來,劉備就存在危險了。

我前面說,因為後世李太白有詩云:「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問題是,你想逆流回白帝城?難度之大,那就比較驚人了。

在陸遜大軍虎視耽耽的背景下,不要說劉備真的撤軍了,劉備就是動了撤軍的念頭,恐怕也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劉備那日同劉表飲酒,看看自己長滿贅肉的大腿,潸然落淚。

此時的皇叔已年過四十,前二十年的生涯,幾乎跑遍了整個華北平原,四處征戰,卻鮮有勝利。

就是這樣的皇叔,在酒色聲中,仍舊渴望著疆場。

又二十年。

劉備蹡蹡回了成都,到了花甲年紀,一生奔波,終於得到了和宿敵對等的機會。漢中大勝,關羽水淹了七軍,勢不可擋。

四十年努力換來的,大概就是這天賜機遇。

荊州失陷的消息,也就是這個時候,傳到了劉備的耳朵里。

劉備呆坐在那裡,頭髮花白,從涿郡 ,平原一路而來的夥伴,所剩無幾,如今最親近的關羽也不在這人世,而那一生奮鬥而來的機遇,也轉瞬即逝。

劉備看看自己乾瘦的大腿,如今,連數落自己贅肉,也都沒有辦法辦到了。

如果不奪回失去的東西,就再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又兩個月,張飛的死訊,讓劉備真成了孤家寡人。

在夷陵的相持,從早春一直到了盛夏,幾乎可以想見,這位孤家寡人,焦躁,不安,恐懼,悲痛,每日在大營里踱步,對月長嘆。

直到那把大火,連帶著吳軍的攻勢,結束了這一切。

在那個家世同門閥主導一切的時代,劉備是一個草根奇蹟。而正因為是奇蹟,跌落下來時候,也更容易傷到自己。

即使是劉皇叔,也不過是位有血有肉的凡人罷了。

不過,白帝城託孤時,他的語氣還算平靜。雖還有遺憾,臨死而看開一生得失,也算是一種萬幸。


首先:荊州才是劉備的家底啊。創業期的劉備呆在荊州的時間最長,劉備在荊州是很得民心的,在呂蒙把荊州一開始搶走的時候,荊州百姓的心都還是屬於劉備的,直到夷陵之戰失敗,以及孫權對荊州勢力的懷柔政策,荊州百姓才算是臣服,總的來說,這場仗雙方是五五開的,劉備得人心,孫權得地利,最後劉備也是敗在天時上。劉備如果處理得更好的話其實勝率會更高。其次:荊州是隆中對的一部分,單從漢中出發北伐是很難的,崇山峻岭對劉備是保護傘,對魏國也是,從三國對峙期魏國應對策略就可以看出,魏國是西守東攻,把三國一直拖到吳蜀兩國拖不下去的境地。最後還是想談一下荊州的重要性,對劉備來說,荊州是他的人才,物質的輸出中心,北伐的核心戰略要地,這些從蜀漢後期人才的斷層(劉備並沒有徹底歸化西川的土著世族),物質運轉的捉襟見肘,從漢中出發北伐的困難(其實諸葛亮已經做得很好了,不愧於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兩句話。)荊州對孫權來說是構建長江防線的最後一塊拼圖,拿下荊州對於孫權來說,在對峙期至少可以高枕無憂,打不上去,也不至於被打下來。對曹操來說,荊州則是他南下作戰的大本營。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上面說三國的本質就是圍繞荊州的攻防。


過去的盟友突然翻臉,搶了自己一大塊地,殺了自己的大將,破壞了自己統一天下的計劃,如果不反擊的話也別當老大了


推薦閱讀: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是在哪兒?
要想看懂三國演義,需要哪些歷史,地理等基礎知識?
司馬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論正史謀略,田豐和沮授誰比較牛,程昱郭嘉劉曄誰比較牛?
對照真實的史書,《三國演義》哪些部分是文學上誇張、渲染或杜撰?

TAG:三國 | 劉備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歷史 | 夷陵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