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燕國在幹嘛?為何沒有任何存在感?戰國又是怎麼跟齊國結下怨的?


要弄清楚春秋時期燕國歷史,首先要區分兩個燕國。按照《左傳》的書法,「燕」指的是南燕國,而「北燕」則指北燕國。春秋前期活躍的「燕」是南燕,在今天河南延津一帶,為姞姓諸侯國,與鄭國有通婚。中後期才有姬姓北燕的記載。《燕召公世家》對於燕國春秋史實的記載不可靠。《燕世家》可信度極低,戰國歷史都有嚴重錯誤,如稱燕昭王為太子平,實際上從《趙世家》和燕王職戈可以判斷,燕昭王為王子職。

(圖:《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時期·鄭宋衛》)

根據《左傳》的時間線,可以很明顯看出,前期參與中原紛爭的是南燕,在春秋中後期齊國北上後,才和北燕有了較多的交流。戰國時代南燕早已不存在,且中原戎狄都已被列國融合。故時人誤把齊桓公伐戎救燕之燕誤認為是邊陲北燕,產生了「老馬識途」一系列不可信的寓言傳說,並被太史公記入《史記·燕召公世家》。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翔實可靠的《左傳》史料去反駁《燕世家》的記載。

實際上,齊桓公和北燕沒有交集,救助的應該是南燕。呂思勉《先秦史》亦持此觀點。

春秋燕國沒有存在感的原因,正是其處於戎狄包圍之中,和中原諸侯交流較少,直到中後期才和齊國有交往。至於戰國兩國結仇,直接原因就是春秋中後期以來在地緣上鄰近。且燕王噲讓位子之引起國家動亂,才讓齊宣王認為有了趁火打劫的可能,故齊宣王攻破燕國,殺燕王噲、子之。之後燕昭王復仇,在大將樂毅指揮下,又攻破了齊國。

至於以不可靠的 《莫氏族譜》並進行腦補,證明北燕為周攜王之國,完全不值一駁。

=========================================================

據《左傳》,兩個燕國在春秋時期史實大致如下:

隱公五年(前718):衛宣公聯合燕國(南燕)進攻鄭莊公,南燕軍被鄭國人擊敗。

桓公十三年(前699):鄭厲公聯合紀、魯兩國的軍隊和齊、宋、衛、燕國(南燕)四國軍隊交戰。

桓公十八年(前694):周公黑肩想殺周莊王立王子克,事泄,王子克逃奔燕國(南燕)。

庄公十九年(前675):周大夫蘇子、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叛亂,失敗後向衛國、燕國(南燕)求救,衛國、燕國(南燕)攻破成周,周惠王逃跑,立王子穨為周天子。

庄公二十年(前674):鄭厲公協調周惠王和子穨之間的糾紛未果,一怒之下關押了燕國(南燕)國君燕仲父。

庄公三十年(前664):山戎侵略燕國(南燕),魯庄公和齊桓公討伐山戎。

庄公三十一年(前663):齊桓公把山戎俘虜獻給魯國。

【閔公二年(前660):狄人南下,攻滅邢國(河北邢台)、衛國(河南淇縣)。衛國距離南燕僅數十公里,約在此時間之後數年,南燕被滅。】

(以上為南燕史,以下為北燕史)

襄公二十年(前553):齊莊公攻打公子牙的黨羽,叔孫還逃奔燕國(結合時間看似是北燕)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齊景公、陳哀公、蔡景侯、杞文公、鬍子、沈子、白狄和北燕國君到晉國朝見。

襄公二十九年(前544):齊國執政公孫蠆、公孫灶將大夫高止放逐到北燕。

昭公三年(前539):齊國執政公孫灶又將大臣盧蒲嫳放逐到北燕。北燕簡公(款)想除掉權臣任用寵臣,結果寵臣反而被權臣所殺,簡公奔齊(《史記·燕世家》為燕惠公與寵臣姬宋)。

昭公六年(前536):齊景公為了送回北燕簡公而進攻北燕。

昭公七年(前535):齊國和北燕講和,北燕把燕姬嫁給齊景公,作為齊景公的正妻。

昭公十二年(前530):齊國的高偃把北燕簡公安置到唐(《春秋經》為陽)地。

定公十年(前500):衛國大夫成何逃亡到燕國(結合時間看似是北燕)

哀公十五年(前479):齊國大夫高無丕出奔北燕。

====================================

補充一條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的新材料,反映了晉國和燕國有戰爭,這在其他資料中是不見的:

二 燕大夫章

燕大夫子□(率)(師)以〈御〉晉人,勝之。歸而飲至,而樂。其弟子車曰:
「□則樂矣,非先王□7
勝之樂也。昔者【文王軍】宗,能取而弗(滅),以申其德也。武王勝殷,登□□□□□□□8
□□□□□□□□□□□□□□□□□□□□□□□□□□□□□□9
□□□非夫何以貳□。以小勝大而□□□□□□□□□□□□□□□10
□□□生,樂則芒(荒),芒(荒)則□□□憂□□□為起民之暨也。燕以使人迥(通)言□□□11
□□敗而怒其反惡□□□寇屬惌(怨)之勝憂,□在後□□□而□□□□□□12
□□□君之憂。」處十一月,晉人□燕南,大敗【燕人】13。


另一個回答對第一個問題回答甚少。大多數講的是戰國時期的燕國。要想探討春秋燕國為什麼存在感低,就要從燕國建國開始。

燕國的開國君主是召公奭,最可信的記載召公奭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應該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史料記載:「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周公與召公相伴於武王兩側,可見兩人地位是比較高的。


西周實行分封制,把最有能力的人都分在了邊境,目的是抵抗夷族的侵略,擴大領土。周公,姜子牙分封齊魯,向東擴張。兩國打敗了東夷,將周朝疆域擴張到海邊。而召公分封到燕國,目的是抵抗北方夷族,由此依舊可見召公很有能力。但燕國卻並沒有向齊魯一樣成為春秋大國,甚至在春秋都少有記載。


我認為具體的原因是:北方的土地更加廣闊,夷族難以徹底清除。秉承著打不過就跑的遊記原則,北方夷族可以向更北的地方逃竄。而東夷不同,最東邊是海,打不過連跑都跑不了。少部分跑出去也去當韓國人祖宗不回來了。所以,北方夷族無法根除一直,一直影響著燕國的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人口問題。春秋人口遠比土地重要,燕國所在的地區,相比於中原地區人口相當稀少。這條原因嚴重影響了燕國的發展。

所以,燕國在春秋時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抗擊北狄,國內致力於悶聲發大財,不搞大新聞,與中原國家交流很少,自然在春秋中記載甚少。在齊桓公的幫助下,燕國徹底消滅了山戎,人口和土地得到巨大增長,成為了超級大國。終於燕國在戰國時登上了歷史舞台,頻繁出現在史書中,開始與各國談笑風生。

———————分割線———————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幫助燕國消滅山戎,燕庄公甚至建立了燕留城紀念齊國的恩德,當時的兩國關係非常友好。但在戰國時期,燕國與齊國卻成為了不共戴天的世仇。

公元前321年,燕王噲即位,這位國王很傻很天真,嚮往上古時期的禪位制度。3年後,燕王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這其中最不爽的肯定是太子姬平,本來好好的當著太子莫名其妙的成平民了,想想都窩囊。於是太子組織了反抗組織可惜這次政變以失敗告終,燕國人民死傷慘重。

這時的其他國家也不像春秋時期一樣天真了。齊國敏銳的看到了機會與中山國一起侵略燕國,一路燒殺擄掠大獲全勝。這時,一直冷眼旁觀的趙國出手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第一個目標就是中山國,中山國如果消滅了燕國國力將大幅增強,趙國將更難消滅中山國。於是趙武靈王果斷選擇幫助燕國,將太子的弟弟姬職送回燕國,也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勵精圖治,最終由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大破齊國。


春秋時期似乎對於燕國的記載少之又少,開國君主是召公,應該是武王的弟弟,春秋時期唯一知道的就是應該被山戎揍得很慘,然後齊桓公尊王攘夷也算是救了燕國一把。雖然燕國曾經很慘,但是燕國是少數戰國七雄里國君還姓姬的(多謝@羅本身提醒,韓魏兩家也都是姓姬的),血統相對來說純正一些。
與齊的矛盾原因一是兩國接壤,對沒錯,這就能成理由,趙和燕也是各種大仗小仗打,沒辦法,戰國時期就是這樣。原因二就是禪讓子之事件,總之就是讓齊國出兵,請神容易送神難,肯定齊國士兵沒有在燕國領土構建和諧社會,反正就是結下了梁子。這個事情過後就有了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然後樂毅來了燕國報了仇。總體來說燕弱齊強,齊國想要擴張,就最希望捏燕國這個軟柿子,但是由於三晉和楚國對一個強大齊國的畏懼,同樣要限制這樣的行為,採取的是打擊但是不會消滅齊國有生力量的大戰,使得兩國能夠保持有摩擦的緊張關係,這樣就讓兩國梁子越結越深,最後終於在齊閔王和齊襄王時打成了兩敗俱傷


個人認為,燕國世系在東周初年已經被換血,但還是姬姓周室血脈。取代召公世系的人,可能就是周攜王。

《史記。燕召公世家》:「頃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秦始列為諸侯。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鄭(鄚)侯立。【索隱】按:謚法無鄭(鄚),鄭(鄚)或是名。鄭(鄚)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由上可知,燕國國君世系皆記國君謚號,唯有這位與周攜王同期的燕國鄭(鄚)侯不記謚號。因為鄭的繁體字「鄭」,與「鄚」字形似,後世也就將「鄚侯」誤記為「鄭侯」。

《竹書紀年》及清華楚簡《系年》記載:周幽王被殺後,虢公翰立王子余臣於虢,是為周攜王;二十一年後晉文侯殺周攜王於虢(或攜地)。對於這個虢地,歷代史家爭議不息,從無定論。但按《莫氏族譜》記載,周宣王次子名姬望,封於鄚(今河北省任丘縣鄚州鎮),與周幽王瓜分天下。這個姬望,很可能就是與周平王瓜分周朝天下的周攜王。鄚國,很可能就是上古貉國(貉,古音莫),以望都(今河北望都縣)或顓頊帝所建鄚陽城為國都,境內就有虢邑、狸邑、易邑。《春秋左傳》:【昭七年】春正月,(齊)公次於虢,燕人行成二月盟於濡上。這裡的「虢」,就是鄚國虢邑。燕國自周攜王之後,也一直敵視並進攻東周王室,直到齊桓公稱霸才勸其恢復朝貢周王室。

因為周攜王與周平王的王位正統之爭,後來得勢的周平王一方不記周攜王史事,燕國史事也可能因此漠漠無聞。「諱莫如深」的典故,最初應該源於周攜王的鄚國之事,最後才因魯庄公家事而被再次引用。


韓非子說過,再好的政策在燕國行不通,而再不好的政策在秦國能夠起作用,不是因為秦強燕弱,而是燕國沒有秦國一樣嚴明的法制


春秋時代,除了王城基本上就是蠻族區,燕國大約在北京,離他最近的一個中原國家就是齊國,齊國大約在淄博,考慮一下兩者的距離,倒是搞一點存在感出來啊


大秦帝國根據燕國沒存在感倒推,說燕國是魯國一樣久遠的諸侯國,幾百年沒什麼變化,至於和齊國趙國不好,是因為齊國趙國的來路不正,畢竟春秋時期的齊國還幫過燕國,而到了戰國就改姓了


有幾位回答的很好了,補充一點兒看法。春秋時期燕國肯定也在發展,由於地處北方太過偏遠,山戎病國,很難參與到中原爭霸中。有的學者也認為是,因為燕國和中原地區的交通線被土著人切斷,中原王朝無法獲知燕國信息,直到春秋末年恢復,所以燕國史缺了很大一塊。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田單為齊國立下汗馬功勞,怎麼會淪落為趙相?
東西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稱呼?西周都鎬為什麼在越古老的史書中的信息越少?
知乎能否和「稷下學宮」相比?
戰國秦漢時代的「天下」有多大?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