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聊天和寫文章用的語言是一樣的嗎?
今天和朋友討論古時候的人都說什麼話,朋友說是白話,但也不確定。既然都是白話那新文化運動是為了改變書面的文字形式嗎?那說白話寫文言文是不是有點怪啊?還有中國每個時期說的話不同嗎?方言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影響?【為何在沒文化的我眼中文言文都長一個樣~( ̄▽ ̄)~還請大神們幫忙解釋一下。
謝邀~
大致說來,先秦到西漢的文獻語言基本與口語一致,東漢以後逐漸形成言、文分離的局面,書面文獻也漸分為兩大系統:一為以先秦到西漢文獻語言為模仿對象的文言系統,一為以當時口語為基礎的古白話系統。
古白話這種語體文萌芽於漢魏, 成熟於晚唐五代。大多數佛經譯文、變文俗講以及後來的話本、小
說、雜劇和南戲劇本等都屬於古白話系統,也有一些則介於兩大系統之間,如較為通俗的詩、詞、曲等。
而聊天的時候用白話也並不是那麼貼切,現在歷史學界推崇一種將中國語言史三分的方法,語音史,文言史,白話史。也就是說古代人聊天時並不是用白話聊天,而是用語音聊天(說得跟微信一樣...),由於古代沒有微信和錄音機,所以古人聊天時具體是怎麼說話的我們無法得知,只能用比較貼近語音的白話來對其進行研究。我們現今得到的一些古代口語基本都是源於白話文,但是也不能將白話文這種實際上的書面語言直接當作古人聊天時的用語,這是很不嚴謹的。
因為嚴謹地說,古人使用語音聊天的(又繞回微信了)。
你大致可以這麼理解,古代平民用語音聊天,能看懂白話,少數能寫白話文。
古代知識分子用白話和語音聊天,能看懂白話和文言文,能寫白話文,少數能寫文言文。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將漢語分為五個時期,
- 漢以前的太古時期
- 漢到南北朝之間的上古時期
- 南北朝到宋前期的中古時期
- 宋到明前期的近古時期
- 明中期以後的近代時期
後面的時期的文言文扔到前面的任何時期都是白話文,是粗鄙之語。
比如漢朝時的詩歌
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十五從軍征》
在詩經中並沒有「狗」這個字出現,都是犬。「從」這個詞也已經虛化,可以用作介詞。
左手持刀尺, 右手執綾羅
還有孔雀東南飛里這句話,左手右手這兩個詞都出現在詩里了...
漢代的標準書面語言著作不用說,必然是《史記》
那麼史記怎麼樣呢?
其病得之筋髓里。
《扁鵲倉公列傳》
「里」這個字我們知道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介詞之一,但是漢以前從來未出現於書面語言上。凡描述里這個概念的都是用「內」,「中」這兩個字。比如《黃帝內經》就不叫《黃帝里經》,聽著跟黃帝裡脊似的。「中」這個字比較特殊,它是河南方言,表意較廣,不做展開。
所以說你只看文言文,不去分析這個作品的語言時期,看多了的覺得文言文白話文分不清是極為正常的事,沒必要糾結。
至於研究這個東西有什麼作用嘛~
之前網上有流傳一篇孔子死時寫的文章,流毒甚廣。如果你學過這門學科的話,可以一眼看出來那篇文章根本不屬於春秋戰國這個語言時期,所以這篇文章也萬萬不可能是孔子做的。為史料辨偽做出了很大貢獻。
以上
漢代之前言文一致。漢代以後大體上都是當時的白話,讀書人略多些文言。所謂出口成章,不是張嘴就來成篇的古文,而是肚子里平時儲備的成語套話多,可以隨時甩出來,過去叫拽文,現在叫不說人話。
文言文只用做寫作,為了壓縮文字,在沒有紙張的年代必須節省,後來有了紙,這個行為保存了下來,會寫會看文言文成了讀過書有文化的象徵。
看一下有據可查的白話文記錄,不就知道了?
真的有白話文聖旨嗎? - 中國歷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