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新聞標題或新聞稿?
RT
鏡像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753022
虎撲上的標題《震驚!著名lol玩家和著名dota2玩家互斥對方不是男人!引現場數萬人圍觀!》
結果是周杰倫和林俊傑合唱《算什麼男人》。。
侵刪
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
1948年,美國駐中國特使馬歇爾奉命回國,被派到南京接替馬歇爾職務的是華萊士。當時南京某大報紙以《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作標題報道了這條新聞。
運用迴文的手法,正反讀都一樣,而且將重點主題都表達出來,比當今某網站的震驚體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當年看到的時候,驚為天人。前幾年,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案引發輿論熱潮的時候,有媒體採訪了李雙江的好友楊洪基。楊洪基談到了一件事:李天一從小脾氣就不大好,三四歲的時候一次和父親吵架,噼里啪啦地動手拍打李雙江。楊洪基看不下去了, 李雙江卻毫不介意,只說「小孩子不懂事」。
不久之後,我看到了某新聞彈窗:《 好友曾親眼目睹李雙江被兒子打 》。
無一字為假,然境界全出。 只需要稍作修飾,就是標準的uc震驚體了嘛。
《 震驚!好友曾親眼目睹李雙江被兒子暴打不敢還手 !》
常使英雄淚滿襟
中日圍棋擂台賽興於聶衛平的九連勝,亡於常昊的六連勝。
1995年,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圍棋水平已經逐步趕上日本,前三屆只能靠聶衛平一人來獨撐大局,而到了此時,聶衛平寶刀未老,馬曉春如日中天,常昊乳虎初嘯,老中青三代都可以與日本一較高低。
這一年第十屆擂台賽常昊做為先鋒出戰,結果一波五連勝,直殺到日方主將大竹英雄帳前,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差一點就完成了先鋒挑翻主將的奇蹟。
前十屆擂台賽,中方最後以6:4領先。由於第十屆被常昊搞的灰頭土臉,差點完成先鋒挑翻主將的壯舉,次年第十一屆,日方派上了史上最強陣容,參賽的選手全是日本當時的頭銜擁有者,西田榮美(女流名人)、羽根直樹(新人王)、王立誠(王座)、柳時熏(天元)、依田紀基(十段)、小林覺(棋聖、碁聖)、大竹英雄(名譽碁聖),除了武宮正樹(名人)與趙治勳(本因坊),日方頂尖高手是傾巢而出。如此超豪華規格的陣容是第一次出現,也是日本勢在必得的一次。但沒想到常昊這一次又開始發威,又是一波五連勝,從羽根植樹開始,把諸多頭銜擁有者斬於馬下,再一次殺到大竹英雄面前。而這一次常昊不負眾人所望,終於將大竹英雄打敗,達成六連勝,完成了一個人挑翻對手從先鋒到主將的場面。
賽後,大竹英雄潸然淚下,這不僅僅是輸棋的難過,更是悲嘆日本圍棋的沒落。當時,一家媒體用了 「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個標題報道了這個新聞。這個標題不但雙關,而且非常切題。讓人印象深刻,二十年過去了,我依舊記的很清晰。
第十一屆輸的如此慘,如此難看,日本最強的高手全部出動,結果被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給全挑了,一點輸棋借口都沒有。日方再也沒勇氣把中日圍棋擂台賽繼續下去了。中日圍棋擂台賽從此停辦。
(註:第十屆第十一屆是雙先鋒制,雙方都安排了一位女將出戰第一場。常昊兩屆都沒有與女棋手交鋒過,但把所有男棋手都挑了個遍。)
當年肯尼迪總統遇刺時的新聞稿,一直是新聞界的典範:
肯尼迪遇刺身亡
路透社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電 急電:肯尼迪總統今天在這裡遇到刺客槍擊身亡。
總統和夫人同乘一輛車中,刺客發三彈,命中總統頭部。
總統被人緊急送入醫院,並經輸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說,總統下午1時逝世。
副總統約翰遜將繼任總統。
精練到極致,非常準確。更重要的是,從後往前逐句刪除,都不影響新聞的整體性和傳達事件的有效性。
新聞稿中還有一類是報告文學。當年看李春雷的報告文學《木棉花開》,深深折服。作品全文18000字,講述廣東省委原第一書記任仲夷在廣東任職的5年時間內,冒著重重政治風險,衝破道道體制阻礙,終於"殺出一條血路",把廣東引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進而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這是新聞人不可不讀的經典。
補充:新聞實際上是文學的一種,所以好的新聞標題和新聞稿,都是文學與新聞的的最佳結合。
諸君說的都是現在報紙或者網站的標題,前些日子讀了篇文章,講民國時期的報紙標題,頗為有趣,貼在這裡。
民國的老報人們對標題製作非常重視,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其功力之深厚絕對甩出當今的標題黨好幾條街。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罕見老照片」(ID:hjlaozhaopian)
「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上世紀30年代,
何應欽任湖南省代省長時,
有一年清明節曾去嶽麓山掃墓。
當時據官方要求,
各報必須及時配發新聞,
指令標題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
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雖然字數、題意與原標題毫無二致,
且更加通俗易懂,
但「他媽的」三個字卻又是一句國罵,
因此,這一語雙關的妙題令當事人啼笑皆非,
而廣大讀者也忍俊不禁。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
豐子愷翻開上海的「新聞報」,
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赫然入目。
他不禁大吃一驚,
心想:自己素來與人無冤無仇,
何以對他這樣破口大罵?因而怒不可遏。
待他看完全文,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有人在針對豐先生的《鄉村學校的音樂課》一畫進行評論,
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
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
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
但讀者從他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中,
仍能體會到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沉浸於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帶來的歡樂之中。
劉繼興考證,
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
曾這樣稱讚過豐子愷的這種畫法:
「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
臉上沒有眼睛,
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
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麼,
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這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
說出了豐子愷畫畫的特點:
人物臉部雖然沒有眼睛鼻子,
卻維妙維肖。
豐老很賞識這篇品評他畫作的文章。
事過三十多年,
他還清楚記得文章發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
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
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
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
《新民報》編輯程大千將
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框了一個花邊,
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
薄了燒餅,瘦了油條」。
見報後,讀者紛紛叫絕。
「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離甫」
日軍在大亞灣登陸,
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廣州市長曾養甫,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均不戰而逃,
廣州淪陷。
香港某報憤慨地將失地事件與
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標題之中,
即成:「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離甫」
此嵌名標題諷刺辛辣,
使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投降嘴臉暴露無餘。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是東西也應當漲價!」
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
工薪階層苦不堪言。
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標題以詼諧幽默的口氣,
為廣大公教人員的生存發出了一聲吶喊。
「《袁世凱》要查禁,《蔣主席》必須讀」
1947年5月8日,《文匯報》把國民黨政府查禁《竊國大盜袁世凱》一書和四川省府務會議決定購買《偉大的蔣主席》一書分配給機關公務員這兩條出版消息合在一起編髮,加了一條這樣的標題:《袁世凱》要查禁;《蔣主席》必須讀
從字面上查(當時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很嚴),
查不出什麼傾向來,
但加上這兩行標題,互相映襯,
讀者一看就明白了,
這就叫「綿里藏針」的鬥爭藝術。
「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
解放戰爭時期,
湖南、湖北一帶的國民黨報紙
常刊登賀龍已被活捉槍斃的消息。
一次,某日報紙又受命刊登這一「新聞」。
原標題為「匪首賀龍昨被活捉槍斃」。
一位編輯實在無奈,
便在編排時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個「又」字,
出報時,變成「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
僅僅一個「又」字,使謠言不攻自破。
「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
1948年,
美國駐中國特使馬歇爾奉命回國,
被派到南京接替馬歇爾職務的是華萊士。
當時南京某大報紙以《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作標題報道了這條新聞。
此標題運用「迴文」手法,
正讀反讀都一樣,巧妙至極,
至今為報界稱道。
標題黨祖師爺張友鸞
在標題製作方面最有成就的當屬老報人張友鸞。
張友鸞生於1904年,安徽安慶人,
歷任北平《世界日報》、上海《立報》、南京《民生報》、《新民報》、《南京人報》總編輯。
1953年調人民文學出版社任古典文學編輯。
同時代人把他稱為「最有風趣的報人」。
時人評價,張友鸞「熟知民國史事及掌故軼聞,
夜間編務之暇,一煙在手,
濡筆為文」,「情韻連綿」,「妙語如珠」。
他記事懷人,文章雖小,
卻「令人忍俊不禁,於笑聲中每有所得」。
張友鸞在近30年的報界從業經歷中,
設計標題歷來是以用心、精緻著稱。
即使一則普通氣象新聞,
他所取標題也別有趣味。
一次,南京連日陰雨,
張友鸞聽完氣象預報,提筆寫出新聞標題:
「瀟瀟雨,猶未歇,說不定,落一月。」
令許多人過目難忘。
1943年,張友鸞在成都《新民報》主編社會新聞,
當時成都各大、中學校畢業生大都找不到工作,
「畢業即失業」。
青年學子們深感出路問題嚴重,怨聲載道。
《新民報》社會新聞版「學府風光」一欄登載了四川大學通訊員寫的一則消息,
說該校廁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
張友鸞當即揮筆製作了耐人尋味的標題,
「川大出路成問題」。
一語雙關,警策動人,
犀利無比,大為讀者稱讚。
川大校長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黃季陸,閱報大怒,
但又無法發作,只能悻悻作罷。
《新民報》抗戰期間刊發了
一則諷刺國民黨官員生活腐化的新聞,
張友鸞擬標題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因其構思奇巧,語意生動,一針見血,
以至於轟動了整個山城,
迄今仍使人記憶猶新。
在《新民報》任總編輯時,張友鸞對社會新聞、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
「九一八」事變後,群眾要求政府抗日,
他擬標題為「國府門前鐘聲鳴,聲聲請出兵」。
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
而報道貧富差距,他又取標題叫
「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參茸大暢銷」。
加藤鷹退役的時候,《看天下》的新聞標題令我著實震驚,過了這麼多年,細細品味,依然唇齒留香:
《加藤鷹:指日不可待》
還記得那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嗎?不,不是課文,是一篇新聞!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在我心裡,這是神作,第一眼看就被吸引了,當時覺得這題目怪裡怪氣的。這篇新聞最後的那段話,實在震撼!
「在奧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這裡天氣晴朗,綠樹成陰,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
至於這篇新聞獲得什麼榮譽,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還有文章描寫的內容,現在想起來都起雞皮疙瘩。
這些作家真的好了不起耶。
嗯,要不我把文章貼這吧,這會不會是侵犯哦,侵刪!0.0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是人間地獄。
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裡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遊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布熱金卡在波蘭南方城市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世人對奧斯維辛這個地名更熟悉。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後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士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一些倖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裡進行的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
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裡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裡遇難的人們。
現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了。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著,當他們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導遊也無須多說,他們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夠了。
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解說員快步從這裡走開,因為這裡沒有什麼值得看的。
參觀者來到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築物前,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解說員試著推了一下門——門是鎖著的。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
現在參觀者來到一條長廊里。從長廊兩邊的牆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這是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
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參觀者被帶到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在奧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這裡天氣晴朗,綠樹成陰,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
有些人,真的很了不起。
題主莫非是UC的產品經理?難道UC的市場佔有率下降了,故有此問?
在下認為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聞標題有兩種:
一種是言簡意賅道出新聞內容,讓人想繼續深入了解。
另一種則純粹是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在標題上設疑誘使人們閱讀。(內容卻毫無新聞價值)
既然我們是在談論新聞,首先得了解何為新聞。
以下是百度百科裡對新聞和新聞標題的定義?
先來說說第二種標題,想必大家絕對不會陌生。
以UC為代表的各類瀏覽器新聞推送、
朋友圈、QQ空間標題常用語句?
這是在今日頭條上的一則新聞
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新聞標題,對吧?
如果用以上語句編寫這條新聞的標題,會怎樣呢?
1.震驚!!! 瀋陽一男子居然對共享單車做出那種事!
2.天啊!全國轟動!瀋陽竟然出了這種事!
3.經常騎共享單車的注意了!必看!
「震驚體」是一種營銷手段,名為驚恐營銷。顧名思義,這是利用了人們的驚恐感還和好奇心。編寫這些文章的人為了增加點擊量以謀取利益,便在標題作手腳誘使人們點擊。
然而有趣的是,當你讀完這篇所謂的令人震驚的新聞,會發現它錯字連篇邏輯混亂。你的內心不但毫無波瀾,還會有點想笑。(韓紅聽了想打人)
uc頭條新聞網頁版→推薦→正文
請允許我稱之為毫無營養的垃圾新聞。
看到此類標題請直接無視,點開看只不過是在浪費你寶貴的時間。
接著來說說第一種,言簡意賅地概括新聞主要內容,吸引讀者閱讀。
化用詩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老夫聊發少年狂」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讓標題不落窠臼,朗朗上口。增添文化底蘊的同時,又能概括新聞內容。
這便是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聞標題。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
今年普利策獎的獲獎目錄:
我選了我最喜歡的一篇新聞為例:
警方濫用權力驅逐弱者
交代得很清楚,什麼人做了什麼事?警方驅逐弱者。
怎樣驅逐?濫用權力。
用詞上的感情色彩,我自然不用贅述。
一個事件就在這簡短的10個字里體現了出來,言簡意賅。
(原文↑ 翻牆實在是太麻煩了→_→)
年輕人啊,不要總想著搞什麼大新聞。
你們吶,naive!
還是踏踏實實先把標題寫好吧。
angelababy
人造人造人
據說在楊穎懷孕的時候港媒寫的題目是,人造人造人。
《黑絲少女公交車上遭八個硬漢輪流讓座》
我第一見自己綠自己的人。ntr真實存在啊!
13年有個新聞,講的是中國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巡航。遇到日本漁船進入釣魚島12海裏海域,然後中國海監就把漁船從12海里範圍內趕出去了。
網易是這麼起標題的:中國海監船在釣魚島12海里處停止追擊
網易是這麼起標題的:111個國家支持暫緩使用死刑,中國朝鮮反對
《環球時報》發出社評 —— 媒體應是國家利益的「看門狗」。
南都網迅速做出應對,接連發出兩串圖集 ——《環球飛狗叼盤精彩瞬間》及《掃盲貼:環球五毛錢幣一覽》。
對於這個小編我是服氣的。
百度,UC,微博承包了絕大部分。他們都是大天才…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抗戰時期的神標題,比uc震驚部強多了
《震驚!UC某知名部門竟在知乎上問了這樣的問題……》
【Is this a ship-shipping ship, shipping shipping ships?】
推薦閱讀:
※媒體、商業平台等內容使用方應該如何正確、規範地使用他人創作的內容?
※人們上相親類節目的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媒體只報道中國人素質差,而不報道外國人素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