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中,魏文帝曹丕究竟做錯了什麼?
在《三國志》魏文帝篇里,沒有描述太多曹丕的過錯,甚至末尾還給了中等偏高的評價。但是在他執政短短七年里,動不動就發生天象異變,比如日蝕等,還有鳳凰聚集,群鳥聚集,這些有什麼暗示?
反對一下 @黃粱 黃粱的答案。
197年,曹丕隨曹操南征張綉,沒想到張綉先降後反,亂軍中曹操身中流矢,護衛典韋為曹操斷後,力戰而死;長子曹昂將坐騎讓與曹操,與堂兄弟曹安同時後遇害;而年僅十一歲的曹丕居然未曾讓馬給父親,獨自乘馬跑路,並未有任何損傷——人家同時代的孔融四歲就會讓梨,曹丕十一歲都沒學會讓馬!(此條出自《武帝紀》《曹昂傳》《典論·自敘》)
孔融四歲學會了讓梨,所以長大後,孔融哥哥把命還給了孔融。在危難中,一個二十歲的已經成年的哥哥需要讓十一歲的弟弟讓馬,而不是反過來。還是說大家都認為,有危險的時候,讓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承擔,自己逃之夭夭?最重要的是,黃粱本人如何得知事發時,曹丕就和兄長、父親在一起?這很重要的。亂軍之中,到處是四散的兵士,如何讓曹丕本人找到父兄?
217年冬,曹丕被立為魏太子,他抱著辛毗的脖子說道:「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興不?」辛毗的女兒辛憲英聽說後,嘆道:「本該憂戚時候卻如此喜悅,魏國怎麼能昌盛呢!」(此條出自《晉書·羊耽傳》)
魏國國祚不長,不就被司馬氏取代,史書記載各種先見之明的段子還少么?畢竟晉書宣帝紀還記載曹操夢見三馬食曹,認為司馬懿不是純臣呢,辛憲英和曹操開了上帝之眼吧,可以預見四十多年後的高平陵之變的。
219年九月,曹丕留守鄴城,審理魏諷案。經此一案,曹丕處死了數十人,包括王粲的兩個兒子,還有張繡的兒子張泉。(此條出自《武帝紀》《王粲傳》《張綉傳》等)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失去漢中,此時關羽北伐正如日中天。魏諷公然在鄴城發動叛亂,在此情況下,處死案犯很奇怪么?
220年,曹丕派人殺了曹植的親信丁儀,丁廙一家男丁。之前,曹操想把清河公主嫁給丁儀,問詢曹丕的意見,曹丕認為女生都是外貌協會而丁儀眼睛不大好,認為並不適合,不如嫁給夏侯楙。曹操便同意了,後來曹操與丁儀聊天便後悔了,嘆道:丁儀如此人才,就算兩隻眼睛都瞎了也該把女兒嫁給他啊,何況只是瞎了一隻眼呢?我那兒子誤我啊!(此條出自《曹植傳》)
曹丕只是提供意見,還是說曹丕一定要曹操嫁女兒給丁儀?就問問清河婚事的決定權到底在誰手裡的?
「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
220年十月,曹丕收到了劉協的三次禪讓請求,灰常無奈,終於準備接受禪讓了。曹丕命人去拿玉璽,獻帝皇后曹節是曹丕的妹妹,表示堅決不給,後來沒辦法,曹節便將玉璽扔到闌板上,哭著說:「你們大魏是不會長久的!」果然,四十五年後,大魏亡——而曹操當漢臣也正好是當了四十五年,從二十歲舉孝廉為郎官到六十五歲的魏王。(此條出自《後漢書·皇后紀》)
國家滅亡都是女人的詛咒吧。從切身利益來講,雖說劉協是傀儡皇帝,但曹節畢竟是皇后,劉協禪讓後,曹節從皇后變成公夫人,政治利益受到損害,反對曹丕稱帝是很自然的事情。周宣帝皇后楊麗華在自己父親楊堅篡位時,也是反對的。畢竟她從皇后降到公主,名位降低了。
及行禪代,憤惋逾甚。隋文帝既不能譴責,內甚愧之。開皇六年,封后為樂平公主。後又議奪其志,後誓不許,乃止。大業五年,從煬帝幸張掖,殂於河西,年四十九。煬帝還京,詔有司備禮,附葬後於定陵。
220年十月,曹丕即位後,不但不冊封與他結婚十六年的甄姬為皇后,反而大納妃嬪,收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還有一堆嬪妃,特別是寵愛郭女王,從而冷落了甄姬——當年的海誓山盟。(此條出自《后妃傳》)
當年的山盟海誓的內容在后妃傳並沒有找到。
曹丕生有十子,均不長壽。
兒子早夭都能成為黑點,這邏輯也是突破天際了。就問曹丕臨死時,曹叡21歲,他如何能預知兒子未來的命運?黃粱先生,曹丕沒看過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的,也沒有上帝之眼的。
---------------------------------------------------------------------------------分割線
下面是答案
在《三國志》魏文帝篇里,沒有描述太多曹丕的過錯,甚至末尾還給了中等偏高的評價。
陳壽是很討厭曹丕的,曹丕的身份,首先是一個帝王,其次才是文人才子,陳壽對曹丕的政績一言不發、不置一詞,反而說如果【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這基本就是拐彎抹角罵他為政一無所取,完全否定他政治上的作為。
黑點之一:九品中正制的問題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對士族的讓步和妥協,曹丕用做官的特權和士族交換以獲得士族的擁戴。
九品中正制的時間、創始人目前都是有爭議的。沈約《宋書恩悻傳序》「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也認為是曹操所創,影響也更為廣泛。谷霽光、呂思勉、許同莘等諸位先生也認同曹操創立說。上世紀出土的《司馬芳殘碑》亦有漢末中正的記載,雖然此中正與作為九品中正制度中的中正有何聯繫目前尚不明。然而由於史料之間的衝突,目前公認九品中正制草創於曹操時期,到曹丕時期制度化官方化、制度化。總之這項制度並不是曹丕陳群們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由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九品中正制度和漢末名人品評人物的風氣有著重大的關聯,最為著名的就是許邵的「月旦評」,曹魏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杜絕私人品評士人干預選舉故而設立中正,將選官權力緊緊控制在中央手裡。唐長孺先生的《九品中正制度試釋》詳細地考辨了九品中正制度與漢末鄉閭品評人物風氣的關係。武沐先生在《對九品中正制讓步之說的置疑》更是從士族的地位和表現、從曹丕稱帝和群臣的反映、從陳群本人處世、從「 中正」一職的變化等六個方面全面反駁九品中正制讓步說。
納嘗問梅陶曰:「君鄉里立月旦評,何如?」陶曰:「善褒惡貶,則佳法也。」納曰:「未益。」時王隱在坐,因曰:「《尚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貶!」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
《晉書·衛瓘傳》: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
《晉書·石季龍載記》:魏始建九品之制 , 三年一清定之 , 雖未盡弘美 , 亦縉紳之清律 , 人倫之明鏡 。
想要對九品中正制有更多了解的筒子,可以戳下面這篇文章。
對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看法和相關記載匯總 - 知乎專欄黑點之二:壓制諸侯王的問題(曹植)
普遍認為曹丕打壓宗室,致使宗室諸王無權,使得曹魏天下被篡。
宗室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帝系宗室是宗室,旁支疏宗也是宗室。曹丕防範的是曹操的兒子們,如曹植曹彰。這沒錯,因為他們是潛在的威脅。如果不糾結於狹義的宗室,我們可以看到,曹魏的宗室在曹魏政壇上一直是相當活躍的。曹丕登基後,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一直身居高位,帥兵征伐、出鎮一方。曹丕去世前,也是安排宗室和大臣共同輔政,且以宗室為主。曹叡登基,為了政由己出,將三位輔政大臣派到地方。後來曹休曹真相繼去世,曹叡還心憂不已。
「【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今射聲校尉缺,久欲得親人,誰可用者?】
事實上,曹叡一開始的託孤人選全是宗室。
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
但是因為臨死前神志不清,曹宇等人政治經驗不足,被劉放進讒言,致使曹叡臨時改選託孤人選,罷免曹宇等人,以曹爽司馬懿輔佐幼子。即使神志不清,曹叡也沒有讓司馬懿居曹爽之上的意思。從史書記載明顯可以看出,曹爽仍是首輔,地位、權力在司馬懿之上。
帝寢疾,乃引爽入卧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
其後曹爽又引用弟弟曹羲、曹訓參政。可以說曹魏政權自建立伊始到高平陵之變名存實亡這期間,宗室始終掌握核心權力。
像晉武帝那樣大肆分封諸侯,並讓諸王都督地方,可以說是取亂之道,如何值得效仿。八王之亂,神州陸沉,百年丘墟,哀鴻遍野,司馬諸王何能脫其責?
- 曹植問題
對待曹植,曹丕大節無虧。或許對諸侯王嚴謹苛刻的監視,使得諸王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是,畢竟我們也要看到曾經曹植是曹丕最大的競爭對手,那場長達十年的立儲之爭,把兄弟兩個的僅有的感情消磨殆盡,剩下的只有對彼此無盡的厭惡和憎恨。權力的爭奪本就是一場殘酷的遊戲,既然當初曹植選擇了那條路,那麼曹植就應該勇敢地接受終極結局。很不幸,曹植爭儲失敗,這也註定曹植政治生命的結束。曹丕是曾不滿憤恨過曹植,但是終究還是沒下手。黃初以後,兩人的關係也逐漸緩和。
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
晉武帝司馬炎是讓司馬攸繼續入朝輔政,但多年以後,他發現自己的親弟弟羽翼豐滿,威脅自己兒子繼承帝位的時候,他選擇終結司馬攸的生命。
如果在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之間任選其一,我想,還是生命最重要。
他看著他活著多好,他從不曾、也不想他死,畢竟他是他看著長大的、血濃於水的親弟弟。自從黃初四年曹彰去世,這世界,只有他們兩個最親最近。
初植未到關,自念有過,宜當謝帝。乃留其從官著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而關吏以聞,帝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自殺也,對帝泣。會植科頭負鈇鑕,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
漢書曾記載過類似的史實,有人質疑魏略的記載,但我相信這是真的。他不是不高興知道曹植還活著,只是他還不並不想讓他知道他知乎他、關心他而已。
黑點三:曹洪、楊俊、鮑勛、甄夫人等問題
曹洪:記載因為太吝嗇不借錢給曹丕,而被曹丕免官,但實際上,曹洪在曹操時期就受到曹操的冷處理。曹操對曹洪驕縱犯法並不是毫無芥蒂。楊沛、滿寵都打擊過曹洪的賓客,並受到了曹操的表揚。曹洪並不是在曹丕一登基就立馬被問罪罷免,而是在黃初七年正月才被罷免。這一年,是曹丕的生命中最後的一年,如果是報復,早在前六年就報復了,何況曹洪本人經常違法亂紀,被罷免並非於法無根據。【這條史料多謝成剛提供,我讀完晉書在今年三月,晉書天文志記載曹洪被免官的時間這條史料由成剛在去年提供。】
楊俊:在太子之爭中,然稱臨菑猶美,算是曹植黨。其實曹丕對楊俊耿耿於懷並不是僅僅因為稱讚曹植的原因。在建安二十四年魏諷叛亂中,身為中尉負責保衛宮城安全的楊俊可謂是難辭其咎,曹丕已經成為太子,論說該和曹丕搞好關係,協助曹丕善後處理魏諷餘黨的。但是楊俊私自跑到長安向曹操請罪,把曹丕當空氣,事後還向曹丕寫信解釋,曹丕只能不高興地說【楊中尉便去,何太高遠邪!」】更要命的是,楊俊在南陽做太守做得好好的,王象非得讓楊俊入朝,在曹丕面前晃悠。讓曹丕回想起那些年楊俊做的【好事】,王象算是做了一件蠢事。
甄夫人:曹丕是對不起甄夫人的,這一點無可辯白。網上流傳甄夫人是原配的說法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曹丕的原配應該是任夫人,曹丕繼承王位後,郭女王為夫人,稱帝後,郭女王為貴嬪,貴嬪位在夫人之上、皇后之下。甄本人的位份不詳,甄夫人在任氏被遣之後,是都否被扶正沒有明確的史料可以作證。
鮑勛:一開始,曹丕就不喜歡鮑勛,建安二十二年後,郭夫人的弟弟犯法,曹丕想為其求情,最終鮑勛還是把情況上報給曹操了,這不是最要命的事情。曹丕不是一開始就是置其於死地。明顯有引為心腹的打算。曹丕繼承王位後,任命鮑勛為侍中。侍中常伴隨皇帝左右,隨時進諫、規勸皇帝。還可以省尚書事,可以說是顯職,一般心腹重臣方才為侍中。但是隨後一系列的進諫,讓曹丕明顯不喜歡他,最終曹丕殺了他。這事是曹丕本人的錯,曹丕也不是聽不進去勸諫,只是他一直不喜歡鮑勛而已。
但是在他執政短短七年里,動不動就發生天象異變,比如日蝕等,還有鳳凰聚集,群鳥聚集,這些有什麼暗示?
鳳凰這些祥瑞是嬗代特殊環境下需要利用的,災異星象兩漢蜀漢、東吳兩晉南北朝都有,屢見不鮮。
(建武)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見昴,炎長三丈。《韓揚占》曰:「在昴,大國起兵也。」稍西北行入營室,犯離宮,《韓揚占》曰:「彗出營室、東壁之閑,為兵起也。」三月乙未,至東壁滅,見四十九日。
孝明永平元年四月丁酉,流星大如斗,起天市樓,西南行,光照地。流星為外兵,西南行為西南夷。是時益州發兵擊姑復蠻夷大牟替滅陵,斬首傳詣雒陽。
三年六月丁卯,彗星出天船北,長二尺所,稍北行至亢南,見三十五日去。天船為水,彗出之為大水。是歲伊、雒水溢,到津城門,壞伊橋;郡七縣三十二皆大水。
孝章建初元年,正月丁巳,太白在昴西一尺。八月庚寅,彗星出天市,長二尺所,稍行入牽牛三度,積四十日稍滅。
孝和永元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起參,長四丈,有光,色黃白。
孝殤帝延平元年正月丁酉,金、火在婁。金、火合為爍,為大人憂。《古今注》曰:「七月甲申,月在南斗中。」是歲八月辛亥,孝殤帝崩。
孝安永初元年五月戊寅,熒惑逆行守心前星。
------------------------------------------------------------------------------------
曹丕最大的錯事就是死得快+沒有統一。他活了才四十歲,曹睿活了才三十歲,這放哪個朝代都要壞事。託孤重臣篡位之事本身就很常見,何況司馬懿是兩代託孤,沒親自篡位算是給面子了。
------------------------
九品中正制根本不能算是黑點。魏不應說亡於九品中正制。河內司馬氏可是興起於漢末,兄弟幾個都在曹操手下當官,那時候九品中正還沒立呢。事實上即便貴為兩代託孤重臣的司馬懿也是跨過曹真、算計曹爽才掌的兵權。曹家能幹的都活的短,這屬於倒霉,不是體制問題。好多人拿司馬懿比德川烏龜是有道理的。
再有就是亂世出英雄。實行九品中正的六個朝代除了西晉短暫統一,一直都有外患存在。亂世出英雄是一定的。有種你子孫牛逼像漢光武帝那樣能打,要不然就賭掌兵權拯救世界的人是個諸葛亮。魏、晉、南朝諸朝都屬於賭輸了的。後世趙匡胤也是篡位,總不能說他後周也是九品中正制。相應地,如果一個朝代的制度把亂世出英雄這條路堵得死死的,完全不對外姓放權,那不就是明清二朝嗎?不光外敵來打打不過、從頭到尾出不了一個名將,而且其他方面也固步自封、閉關鎖國。
其實南朝皇族問題比士族問題大得多。西晉、宋、齊,哪個不是地方上皇族鬧騰把國家玩壞了?侯景之亂之中之後蕭梁皇位也是各地封王之間換來換去。陳家雖然有陳霸先果斷把位子傳給更有資歷的侄子(後世某偉人晚年對陳霸先的喜愛也許源於此),但也還是有侄子殺兒子、叔叔篡侄子、弟弟當眾刺殺哥哥未遂這些內鬥。相反,宋齊梁陳開國四君除了蕭衍,無人出身士族。蕭衍也屬於蕭道成遠親,否則不必換個朝代。
所以很多黑九品中正制的說法都站不住腳。九品中正對於之前的察舉制應該算是個比較全面的進步,相當於把察舉制的推薦標準量化,無論如何與大權旁落沒有直接關係。九品中正應該算曹丕和陳群的政績,算不上黑點。
--------------------------
覺得置頂那貼太他媽搞笑了所以寫了上面這麼多。九品中正好歹算多少有點爭議的一點,其他丫寫的完全就是無腦黑。什麼他媽私生活混亂生不齣兒子,曹丕10個兒子,按這個標準南朝皇帝全是太監。什麼他媽劉表第二,沒打贏不等於沒打,照這邏輯東晉、南朝皇帝全是劉表。
還有,曹節罵人是對著曹丕的使者開罵,並不是在曹丕感嘆禪讓之後。另外,曹節罵人後把玉璽怒扔樓下,卻無記載說玉璽有所崩壞。結合先前王莽篡漢時玉璽被皇后扔到地上都會崩壞一角來看,此處記述有些疑點。
論品德,曹丕絕對是篡位之君里最好的之一。不殺不廢曹植、獻帝兩件事,為後世樹了很好的榜樣。曹丕好像沒做錯什麼,如果漢景帝造成吳楚之亂,殺晁錯,逼死周亞夫還能算明君的話,我覺得曹丕殺鮑勛,楊俊都不是什麼大事,稱一下明君也沒什麼。除了各種人造祥瑞搞禪讓能詬病一下。
我贊同一樓說的,陳壽對曹丕評價不高。曹丕雖然是開國之君,事實上卻是守業之主,而且不是啥天資特別好,能力特彆強的守業之主。(特指政治能力和天資)但是我也不覺得曹丕是中下之主。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算是中等偏上吧。要他逆整個時代潮流而行,那是不可能的。九品中正勢在必行。而且甚至據現在的學界研究(張旭華
《關於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幾個問題》 ),九品中正甚至可能開始於曹操時期。即使並沒有開始於曹操時期,其實也奠基於曹操時期。(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曹丕是一位相對弱勢的君主,能力肯定不如漢武帝,也不如他父親曹操。但是,絕不是庸才。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各方豪強異動,曹丕在這個時候能鎮住已經非常不錯。(參見田餘慶《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他即位僅僅七年,能把那些驕兵悍將搞定就,已經是非常大的成就。「 曹操死駐屯洛陽的鳴鼓擅去;這是青徐勢力可能乘時而動的一個信號。曹丕代漢,不動聲色地調遣力量,採取措施,以圖謹慎而又果斷地解決這一向題。黃初年間,魏國發動了兩次攻吳的廣陵之役。在廣陵之役的掩護下,曹丕終於以武力徹底消滅了這支魏國東部的地方勢力。 」(以上引用自田先生的那篇文章)所以,曹丕對吳用兵,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幹掉臧霸等人,把皇位坐穩才是關鍵,說他浪費一舉平吳的機會,是太小看曹魏當時內部的政治鬥爭了。所以曹丕應該有點天不假年的味道。至於後宮問題,也可能是牽扯朝堂的,曹丕立郭后而下詔杜絕外戚干政,我覺得可能是一個信號。皇帝渣的標準不同於一般人。作為一個男人他當然渣……至於宗室,最主要的還是其不封諸王而已,西晉倒是大封諸王,結果八王之亂了……曹氏宗室衰微,還是在曹睿之後比較明顯,不能全怪在曹丕頭上。所以綜上所述曹丕不算是差的皇帝。
————————————————————————————————————————
分割線
開始解釋災異問題:
首先,三國志里記載災異神馬的,絕對不止曹丕這一家,你去看看孫吳么……那怎一個多字了得。整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正史之中,災異祥瑞之說,都是史不絕書的。這是這個時代史書的特色。 所以災異多是正常的。PS;那個鳳凰聚集是祥瑞。
其次,整個曹魏時期其實都是比較不穩的,內部鬥爭可謂是風起雲湧,皇權一直稱不上強大。災異之說很多其實是士心不穩的一個代表。因為古代知識分子有事不好直說的時候,就會借災異來說事。
最後,我以陰暗的心理推測一下,陳壽是西晉的人,西晉禪代,原因自然是曹氏運衰。曹氏立國一開始,就災異頻發,自然是運衰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享國日短么……
曹丕在正史中做錯了什麼?
我就說一件事,冤殺鮑勛。
六年秋,帝欲征吳,群臣大議,勛面諫曰:「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聖躬蹈危,臣下破膽。此時宗廟幾至傾覆,為百世之戒。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帝益忿之,左遷勛為治書執法。
帝從壽春還,屯陳留郡界。太守孫邕見,出過勛。時營壘未成,但立標埒。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令史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
詔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
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群、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並表「勛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勛罪。帝不許,遂誅勛。勛內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無餘財。後二旬,文帝亦崩,莫不為勛嘆恨。
這就是現世報。把一個清直之臣說成是指鹿為馬的趙高,也怪不得自己命短了。
曹丕擺在那麼多皇帝裡面肯定是中等偏上的,至於那些天災祥瑞,可能是孫十萬批發的時候搞多了,自己的孫子都用不完,就送了一些給曹丕吧。曹丕最大的失誤是錯失了魏國前期唯一一次統一全國的機會——夷陵之戰,這次是上天賜給曹丕的一次天大的機遇。
呂蒙襲江陵之戰後,關羽被殺,孫劉翻臉到夷陵之戰爆發,曹魏已處於不敗之地。曹丕應當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呢?
當時朝堂分成三派,一派以侍中劉曄(著名戰略家)為首,主張聯蜀伐吳;一派以魏文帝曹丕為首,主張聯吳伐蜀;一派以司空王朗為首,主張坐觀成敗。
①、對孫劉開戰的預判
在劉備稱帝後,曹丕諮詢群臣關於蜀吳局勢的看法,大家都認為關羽死後,蜀無力伐吳。只有劉曄 精確的指出兩點:劉備以威武自強為謀,必將發兵揚威;劉關情誼深厚,蜀軍是一支以情義為紐帶的軍隊,必然要出兵。後來果如劉曄所料。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後備果出兵擊吳。——《三國志 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②、對曹魏在孫劉開戰的策略
孫權為防兩面受敵,向曹丕稱藩。
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藩,及遣于禁等還。
是歲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群臣奏曰:"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權曰:"昔惠施尊齊為王,客難之曰:"公之學去尊,今王齊,何其倒也?"惠子曰:"有人於此,欲擊其愛子之頭,而石可以代之,子頭所重而石所輕也,以輕代重,何為不可乎?"方有事於西北,江表元元,恃主為命,非我愛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諒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皆具以與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劉備同樣派韓掾向曹丕示好。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注意個細節:劉備稱帝是在示好曹丕未遂之後。
魏國已立不敗之地,但在孫劉開戰後當如何應對。劉曄主張聯蜀伐吳;魏文帝曹丕主張聯吳伐蜀;司空王朗主張坐觀成敗。
劉曄主張聯蜀伐吳,先對孫權稱臣的誠意表示懷疑,並提出了聯蜀伐吳的戰略。因為自呂蒙襲取荊州後,局勢發生變化,荊州丟失後,劉備損兵折將,原先劉強孫弱的局勢變成了孫強劉弱。若與弱蜀結盟,可擊滅吳國,吳國滅亡後,被削弱的蜀國亦不能久存。
後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孫權遣使求降,帝以問曄。曄對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曹丕不同意,堅持聯吳伐蜀。這想法是不合理的,孫權狼子野心,投誠曹魏本是權宜之計。在三國鼎立局勢,不像諸侯混戰時期需要考慮「降者之心」;另外孫權雖稱臣,卻只送了珠寶,不願派來世子為質,這就是紙面上的稱臣而已。
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
劉曄堅持了觀點,但曹丕不採納
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讓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
在曹丕與劉曄爭執過程中,王朗提出了坐觀成敗的策略,即按兵不動,等吳蜀兩敗俱傷後擇機滅二國。從後面歷史的發展上講,這種策略嚴重高估了夷陵之戰對吳國的打擊,同時未預測到夷陵之戰後吳蜀會快速轉移策略,實行聯盟。
建安末,孫權始遣使稱藩,而與劉備交兵。詔議"當興師與吳並取蜀不"?朗議曰:"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帝納其計。
曹丕同意了王朗的建議,改變了自己原持有的聯吳伐蜀之計,採取了坐觀成敗策略。為了鼓勵孫權,更拜孫權為吳王,此舉相當於承認其割據的合法性。劉曄堅決反對,但曹丕不聽從。
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曄又進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內,陛下受禪即真,德合天地,聲暨四遠,此實然之勢,非卑臣頌言也。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後,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陛下赫然發怒,興兵討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國,不愛珍貨重寶,隨時貢獻,不敢失臣禮也,無故伐我,必欲殘我國家,俘我民人子女以為僮隸仆妾。"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戰加十倍矣。"又不從。遂即拜權為吳王。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權外禮愈卑,而內行不順,果如曄言。
③、對夷陵戰後的戰略
孫權與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後,開始「內行不順」,對魏文帝越發不禮敬。曹丕勃然大怒,欲征討孫權。劉曄勸諫孫吳士氣正盛,不可征討,曹丕不聽。
曹丕在222-223年發起三路伐吳之戰,不勝而歸;又於224年、225年兩次巡幸廣陵,可惜孫吳無懈可擊,曹丕到廣陵變成了閱兵式………………
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並進。會群臣,問:「權當自來不?」咸曰:「陛下親征,權恐怖,必舉國而應。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權果不至,帝乃旋師。
曹丕失敗後,反而批評了劉曄:"你的策略是對的,但你要多想想為我滅吳蜀二賊,不要只知道敵情而已!"劉曄心中一萬隻草泥馬走過。
云:「卿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我才知道原來評價一個皇帝連「私生活混亂生不齣兒子」都能作為黑點。
原來曹操在那麼多兒子中選擇的曹丕是只繼承了他的尖刻卻一點都沒有繼承他的氣度和睿智。
原來為了鞏固位置選擇採用九品中正制是錯誤的決策。
原來蜀國平定南中而魏國內部政治鬥爭激烈騰不出手收拾別人對比之下也是錯誤。
曹丕有錯么?當然有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皇帝,甚至不是一個能夠排進前十的皇帝。
但是他的確是曹操那麼多兒子中最適合繼位的一個。
黑他也不要太過了,即使在曹操的對比下他不夠光彩照人,在中國那麼多皇帝中,他絕對不能算是昏君。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題主根本不熟悉陳壽寫史的套路啊,讀《三國志》最忌諱【只讀本傳】。
【讚美傳主】,這可是腹黑史家陳壽難得的傳統美德,他盡量把每個人在本傳誇得跟啥似的,要麼是絕世名將,要麼是蓋世謀臣,要麼是天縱英主。然而陳壽雖然講究美德,也還是有史家的節操的,於是每個人乾的壞事他都會盡量寫在其他人的傳記里啊!(像《晉書》這樣直接在本傳里開黑還是比較少見的,試讀《晉書·宣帝紀》,黑得伸手不見六指)
故而題主就別指望在《文帝紀》裡面找曹丕的壞話了。
此回答由該回答整理民間演義里哪些事迹實際上曹丕沒幹過? - 黃粱的回答
——————————————————————————————
曹丕(187年冬—226年夏)
197年,曹丕隨曹操南征張綉,沒想到張綉先降後反,亂軍中曹操身中流矢,護衛典韋為曹操斷後,力戰而死;長子曹昂將坐騎讓與曹操,與堂兄弟曹安同時後遇害;而年僅十一歲的曹丕居然未曾讓馬給父親,獨自乘馬跑路,並未有任何損傷——人家同時代的孔融四歲就會讓梨,曹丕十一歲都沒學會讓馬!(此條出自《武帝紀》《曹昂傳》《典論·自敘》)
217年冬,曹丕被立為魏太子,他抱著辛毗的脖子說道:「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興不?」辛毗的女兒辛憲英聽說後,嘆道:「本該憂戚時候卻如此喜悅,魏國怎麼能昌盛呢!」(此條出自《晉書·羊耽傳》)
219年九月,曹丕留守鄴城,審理魏諷案。經此一案,曹丕處死了數十人,包括王粲的兩個兒子,還有張繡的兒子張泉。(此條出自《武帝紀》《王粲傳》《張綉傳》等)
220年,曹丕派人殺了曹植的親信丁儀,丁廙一家男丁。之前,曹操想把清河公主嫁給丁儀,問詢曹丕的意見,曹丕認為女生都是外貌協會而丁儀眼睛不大好,認為並不適合,不如嫁給夏侯楙。曹操便同意了,後來曹操與丁儀聊天便後悔了,嘆道:丁儀如此人才,就算兩隻眼睛都瞎了也該把女兒嫁給他啊,何況只是瞎了一隻眼呢?我那兒子誤我啊!(此條出自《曹植傳》)
220年十月,曹丕收到了劉協的三次禪讓請求,灰常無奈,終於準備接受禪讓了。曹丕命人去拿玉璽,獻帝皇后曹節是曹丕的妹妹,表示堅決不給,後來沒辦法,曹節便將玉璽扔到闌板上,哭著說:「你們大魏是不會長久的!」果然,四十五年後,大魏亡——而曹操當漢臣也正好是當了四十五年,從二十歲舉孝廉為郎官到六十五歲的魏王。(此條出自《後漢書·皇后紀》)
220年十月,曹丕即位後,不但不冊封與他結婚十六年的甄姬為皇后,反而大納妃嬪,收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還有一堆嬪妃,特別是寵愛郭女王,從而冷落了甄姬——當年的海誓山盟。(此條出自《后妃傳》)
221年六月,甄姬見曹丕即位快一年都還是這樣,自然頗有怨言,再加上郭女王的煽風點火,曹丕便下令殺死了甄姬。據傳甄姬下葬的時候,披髮覆面,以糠塞口,簡直是慘不忍睹。(此條出自《后妃傳》,後面的據傳出自《魏略》)
222年,曹丕車駕駕宛城,又以城中不繁盛為由大怒,收監了南陽太守楊俊。即使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都為楊俊說情,甚至叩頭叩到流血,然而曹丕還是不聽,楊俊知道後說:「吾知罪矣。」於是自殺了。究其過往,楊俊曾經在曹操問曹丕曹植問題的時候,表示曹植不錯喲。(此條出自《楊俊傳》)
223年,曹彰至京城朝見曹丕,突然就得了疾病,當年就死在了洛陽。(此條出自《曹彰傳》)
224年,曹丕聽說夏侯尚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妾,甚至超過了那個身為曹氏之女的正妻。曹丕表示很不高興啊,便派人絞殺了這個愛妾。(朋友妻,不客氣。一條繩,送你死!)夏侯尚雖是一代名將,但也是個重情之人,然而愛妾是曹丕殺的,他也是敢怨不敢言,於是精神恍惚。曹丕聽說後,表示夏侯尚果然不是干大事的人。(畢竟,曹丕是連自己老婆都能下死手的人,夏侯尚還是圖樣)一年後,夏侯尚病重,曹丕握著他的手痛苦不已。又一年後,夏侯尚去世。(此條出自《夏侯尚傳》)
曹丕想起了當年當太子的時候貸借曹洪的絹帛失敗的痛苦經歷,回憶往事,恍如隔世,因此便借曹洪的門客犯法一事準備處死曹洪(這腦迴路,神奇啊)。群臣一起勸諫,未能成功。卞太后先是讓郭女王去說話,否則就廢了她。之後她責怒道:「當年要不是曹洪救了你父親,我們大魏國能有今天!」226年正月,曹丕不得已,免了曹洪的官,也削了爵位,還沒收了家產。不過多虧卞太后求情,家產得以歸還。(此條出自《曹洪傳》《晉書·天文志》)
225年秋,曹丕當時打算進攻東吳,御史中丞鮑勛勸諫,說伐吳很難有功,枉費國力,曹丕非常生氣,將他貶為治書執法。後來,曹丕征吳無功而返,從壽春返迴路過陳留。期間,陳留太守孫邕拜見曹丕,順道看望了鮑勛,因為走的是偏道,被軍營令史劉曜給逮住了,準備搞孫邕。不過鮑勛認為既然當時道路營壘沒成,孫邕這也不算大事,就按下來了。
後來劉曜犯了事兒,鮑勛準備上奏,卻被劉曜搶先向曹丕舉報。曹丕本來就對鮑勛有氣,這回更是大怒,說鮑勛指鹿為馬(這是什麼詞),要廷尉看著辦。廷尉依法議決:「勞役五年。」三官駁回:「罰金二斤。」
可見,鮑勛這事兒的罪責真是小事。不過曹丕當然很生氣啊,你們都不聽話,於是不顧鍾繇陳群華歆辛毗衛臻高柔等人的勸諫,說什麼鮑勛的父親鮑信對曹魏有大功勞,什麼都不管,還是殺了鮑勛。(此條出自《鮑勛傳》)
226年五月,也就是鮑勛被殺後二十多天,曹丕去世,年僅四十歲。
————————————————
曹丕生有十子,均不長壽。
曹丕三十七歲的時候,曹貢與曹儼去世。
曹丕三十八歲的時候,曹鑒去世。
曹丕死後三年,曹禮和曹邕去世。
曹丕死後七年,曹蕤去世。
曹丕死後十三年,曹丕長子,即魏明帝曹睿去世,終年三十四或三十五或三十六歲。
曹丕死後二十三年,以粗暴聞名的曹霖去世,終年最多四十來歲。
曹丕和他開創的魏朝都有一個通病:短命。
因為短命,寫史的人是後一個朝代的,史料記載還很清晰,別人就有很多話可以說。比如得國不正啦天理報應啦君主昏庸啦。而長命的朝代,到了下一個朝代給它蓋棺定論的時候,寫開國君主的史料必須得用前朝史官留下的,而這些早就被前朝史官和諧過了,比如唐太宗的那些事。
例如漢朝,三百年國祚,哪怕後面確實出了漢恆帝漢靈帝這種在全中國皇帝里要倒著數的角色,也無損大家對漢朝的普遍正面評價。
而相比君主本身的長壽,朝代本身的長命更重要。比如明仁宗朱高熾,不過當了一年皇帝,但是因為明朝長壽,評價還是相當正面的。而魏朝不過五十年而亡於司馬氏之手,想說哪個皇帝怎麼好怎麼好也說不太過去吧?
所以說,要評價曹丕做錯了什麼,那麼就應該集中評論他做錯了「什麼」而導致國家的勝利果實很快就落入了旁姓人的手中。
當然,有一派傳統史學派認為這是因為曹操欺凌漢室的因果報應,很正常,最奇葩的文字論述是馮夢龍在《喻世明言》里演義的這麼一回:
國學子部-明清小說
而相隔比較近的晉人,批評曹丕倒真不敢批評他和他爹欺凌漢室(本朝起家也是一個套路嘛233),這麼批評只能是花樣作死,所以只能另闢蹊徑,集中在他對宗室的打壓,限制宗室王公,以致司馬氏顯示不臣之心時,曹操的親族沒有一個能出來作對的:反對司馬氏的三次軍事行動淮南三亂(王凌、毋丘儉、諸葛誕)都是外姓;至於高貴鄉公那次作死弄得跟小孩過家家式的,可見曹氏實力衰弱到了什麼程度。
《晉書》里記載了晉人的評價,基本都持同樣的觀點:
劉頌
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天命移在陛下。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於此。
向雄
昔在漢世,諸呂自疑,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有諸侯九國之強,故不敢動搖。於今之宜,諸侯強大,是為太山之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魏法禁錮諸王,親戚隔絕,不祥莫大焉。
也就是說,漢朝封諸王,使他們有軍權,這樣就拱衛了皇室,而曹魏的親王無軍權,使得司馬氏能有天下。
不過,這是顯然的為了證明觀點而選擇材料,漢朝時的諸王雖然平定了呂產,卻也造成了吳楚之亂,以至於後來不得不用推恩令去削弱,王莽篡漢時,諸漢王並無任何作為,而到了漢末,劉表、劉焉這些宗室諸侯並不想維護皇權而是想割據。
從大的歷史角度看,從西周到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不斷動蕩不斷完善的過程。周朝實行的是封建制,諸侯的封地來自於天子,士大夫的封地來自於諸侯,形成層層效忠的關係,貴族可以世襲;秦朝廢除了封建制,帝國皆郡縣之,行政長官不能世襲;到了漢、魏、晉時,又部分恢復了封建制,郡縣與封國並存。
魏出於對漢朝的諸侯勢力過大的反思而禁錮諸王,最後弄得曹家無人出來清君側;
晉出於對曹魏的諸侯勢力過小的反思而給諸王充分的軍權和財政權,最後弄出個八王之亂以致中原落入胡人之手……
這麼比較,還真不知道誰對誰錯……
給個折中的答案,那就是從晉人的角度來看(包括陳壽),禁錮親王肯定是錯的,而迫害親兄弟(尤其是曹植、曹彰)不管從任何角度說,都是曹丕作為皇帝最大的污點。
當然,如果他能牛到唐太宗的地步,對兄弟們再過分點也沒事——可是人家唐朝300年,你曹魏才50年啊。
活該被黑。為什麼這麼多答案沒人提廢除貨幣啊?
這麼逆歷史潮流的事情,能不黑嗎?
生性狷介,僅就從辱殺于禁這個事件來看,自古皇帝想殺臣子可以賜死可以逼死都是明說或者暗示,只有這一個,注意,從古至今只有這麼一個皇帝是想辦法羞辱死自己的臣子的,真是呵呵噠~
太短命。
曹家爺仨都短命,曹操五十多歲掛了,兒子曹丕是三十多歲,孫子曹叡也是三十多歲,曹家三代沒有司馬懿一個人禁活。所以,儘管曹操很厲害,曹丕很厲害,曹叡也有兩下子,但是他們死了以後,司馬家的眾人就可以發揮了。
所以啊,什麼功名利祿什麼詩書才華什麼雄才大略,都不如身體健康重要,你死了,什麼都沒了。
九品中正制是個好制度,表面上收回一些權力,挖掘出了士族中一些優秀人才,不能因為晉朝門閥士族亂國,就否定曹丕剛登基時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具有優越性,符合各方面利益。曹丕不好的地方就是上位時那副嘴臉和逼死於禁。活在曹操偉岸身軀下,時刻擔心不傳位自己,使曹丕性格過於陰暗,登基之後必然會大發泄。
任性,惡趣味。
曹丕當了2年多太子,9個多月魏王,5年多皇帝。嚴格來說,在當皇帝上,是沒有太多黑點的,甚至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確實算是一個中等偏上的皇帝,當然,這是因為比他爛的皇帝實在太多。不過,除了很好地繼承和穩定了曹操的遺產(例如青州兵鳴鼓事件),繼續推進了曹操時代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例如明顯進步於時代的九品中正制)之外,他確實沒有什麼亮點。
所以他主要留在史書里的,是他的任性和惡趣味。
強娶甄姬、逼死張綉、冤殺鮑勛、噁心于禁、罷免曹洪、害死夏侯尚。
蜀吳問題上多次拒納劉曄諫言。
執意親征乃成江東鐵壁之名。
任用賈詡、華歆、王朗三公遭到孫權嘲笑。
逼迫曹植而有七步成詩傳說。
賜死甄姬而有「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故事。
這些對於魏文帝來說,都是小事,也確實算不上什麼黑點。只不過在史書中刻畫了一個非常任性狷介的帝王形象。陳壽對他評價確實不高,「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這句看起來是誇獎曹丕,但在蓋棺定論的評語里這麼寫,其實意思是在說,曠大之度、公平之誠、遠大抱負、仁德善良,這些東西他都沒有,而即使專美其傳,優點也只是寫了才藝方面,不得不說陳壽黑得深沉。
再重申一遍,說他不夠好,也只是相較於同時代有理想有抱負充滿優點的孫曹劉三人,曹丕還是能甩其他諸位大半個身位的,畢竟後面半句是「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因此,要說他實在做錯了什麼,那也只能說他沒有堪比其父的豐功偉業,而且任性惡趣味,因此遭黑厲害罷了。
===============正文和胡說的分界線=====================
說曹丕短命的,那其實是在缺點題裡面誇他啊。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曹丕最大的錯就是活太短。
三國時期壽命才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好嗎!
張頜前期見誰被誰瘧,後期成了劉備的心腹大患。
繆化前期給關二爺牽馬二爺都不要他,後期人照樣做前鋒。
還有司馬懿,裝癱瘓躲曹操的殺手,熬死了曹操和曹丕,這才捋袖子篡權。
所以說!三國時期一定要活時間長!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熬死了你的宿敵你就是人生贏家!!!!
關鍵是壽命不夠長,上位時歲數已經不小,在位7年就死,曹丕上位的時候,老臣眾多,所以政權還說的上穩固。但是,你看曹丕周圍的人,感覺就一個司馬懿還算頂用,其他的,基本都是曹操舊將,這一方面是保證他穩固政權,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的發揮,曹丕也沒培養提攜出幾個優秀的自己人。另外提一句,我一直覺得司馬懿被高估了,因為在曹操和曹丕時代,司馬一直沒敢冒泡,這說明司馬不如這兩位君主,後面曹家一代不如一代,老臣也死的差不多了,司馬才跳出來nb了。
貴乎歷史版塊慘不忍睹
以臣篡君啊。現在的人怎麼了?一定要標新立異顯示有水平?
雖然五德三才系統非常混亂,但漢為火德是一個比較廣泛地被接受的觀念,為此洛陽被改成雒陽,就是怕被克。
火德的德運,就是南方朱雀,泛化為一切鳥。史書上曹丕是受禪得位,如果順應天命,祥瑞應該是下一個德運的。曹丕朝老出漢運長隆的德運,明顯要噁心曹丕得位不正,天命未改。
當時人民廣泛相信,取代漢室的應該是個黃色的土德,無論黃天黃巾黃龍黃初,都是這種觀念的結果。死的太早
稱帝
沒錯,就是稱帝,這個行為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節奏。
如果他沒有稱帝,而是以魏王,丞相身份實行類似幕府的統治,現在的中國很可能維持著類似日本的「萬世一系」並且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忠誠度都要強的多,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的保存也會更好
自曹丕篡位以來,「天命」徹底被暴力取代,忠誠變成了廢紙,人們沒有了統一的效忠目標,也就沒有了凝聚力,再也無法團結。一個個軟弱而善變而隨風倒,一直吊打蠻族的漢人此後屢遭欺凌。而一次次的王朝更替成了周期律,無數時間的藝術和文化被破壞。
而這一切都是曹丕稱帝的「功勞」
推薦閱讀:
※歷史上公孫瓚為何不攻打公孫度,擴大戰略縱深,而是選擇去和劉虞袁紹爭地盤?
※如何評價程昱「爭威儀」事件?
※張召忠和張飛各領五千人,狹路相逢誰能取勝?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的可信度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採信用於歷史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