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雜誌好在哪?
畢業論文做的是這個,簡單補充幾點:
1、從內容角度,《經濟學人》做的是傾向型新聞,有立場有觀點有分析,綜合新聞事實的analysis。換言之,這本雜誌可沒向你保證什麼客觀公正中立。一般從它的小標題就能看出鮮明的立場,有時還很刻薄。
2、《經濟學人》最富盛名也最爭議的一點就是所有文章都不署名,以保持風格水準一致,編輯部對所有立場和觀點負責。由於它在業界的良好聲譽,讓讀者信任每一個分析。但也有商界人士詬病它,說它這麼做可能是為了遮掩背後作者可能只是一個剛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子,故作高深說服決策人群…
3、我曾分析過它的中國專欄文章,選題很值得說道,基本上都或多或少觸碰官家敏感的G點,但卻都是中國社會浮現的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現象」!不是「問題」。因為《經濟學人》的選題宗旨就是做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東西,真正有記錄世界歷史的特性。「問題」就像打地鼠一樣,做了一個接著一個,反正又總解決不了,國內媒體就總做這種題,沒辦法。
4、上面有提到special report,這個基本上是隔期就有,很值得細細品味,內容也是講我們生活這個時代的各類現象,最近講科技改變生活主題的比較多。印象最深的是有看過講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裡面的觀點絕無僅有,讓人很有裨益。
高票回答已經把經濟學人這本雜誌存在的價值以及內容構成特點說得比較詳細了。作為連續五年閱讀的鐵粉,我再來補充幾點。
1. 在公眾辯論發出聲音,參與討論的價值觀:
2. 老少咸宜,千人千面的內容。
3. 性感的封面
4.有觀點,有立場,也有evidence,如圖表數據去佐證支持觀點。
4. 英語學習寶典,聽說讀寫都有裨益
我與《經濟學人》
閱讀《經濟學人》五年給我帶了語言,視野和認知上的提升。能夠一本正經地去和朋友們談論國內外政經熱點,科技和人文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了解了不同的價值觀,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
結語:
很多小夥伴擔心自己英語不夠好,很怕去閱讀,不要等英語足夠好了再去讀,英語永遠都不夠「好」。
要接受不完美的狀態,我最開始讀也是磕磕巴巴,生詞不斷,但是慢慢連讀一個月就習慣了節奏,關鍵在積累辭彙。
只要有四級水平的辭彙,就可以開始嘗試讀裡面感興趣的內容。不要想著等單詞都背完再去讀(有種說法是背2萬單詞)。邊讀邊積累。
第一遍只需把握大體內容框架即可,第二遍讀時再去對其中的特殊表達、陌生單詞做研究。過程中,你會慢慢發現哪些是高頻辭彙。先把這些單詞記住,意思理解透徹了,你自然就能讀下去,並且一次性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你還可以按類別積累辭彙。堅持閱讀輸入的同時也要堅持輸出。
更多語言學習筆記見微信公眾號 瀟峰學長,ID:xuxiaofeng600。
回復"語言學習筆記"即可獲得。
專註語言,效率,閱讀,追求真知,一周一更,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我是The Economist 的讀者。
----
The Economist 是不需要從頭讀到尾的。每個讀者都會形成自己讀TE的習慣。
我讀TE是,每次看最新一期雜誌,都會先看China,畢竟作為中國人還是最關心自己的國家的。可惜文章不是很多。有時候只有一篇。
然後business,尤其喜歡其中的Schumpeter專欄文章。Schumpeter 冠名自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 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能用名字冠名一個學派的經濟學家--Schumpeterian Shool.另一個冠名一個學派的就是凱恩斯。Schumpeter認為"Capitalism is a powerful vehicle of economic progress, But it will atrophy,as firms become larger and more bureaucratic." 所以他強調企業家精神以及由企業家所帶來的創新。這個也是和TE的定位以及讀者群契合的。
再後面看Books and arts.然後就是其他的挑著看。而且是經常性的沒有看完。還有必要說一下,Books and arts 裡面的Johnson 專欄文章。這個專欄也是我的最愛之一。這個專欄經常會討論辭彙以及語法。最近一期雜誌的Johnson就在討論「elites "這個詞。還有一期雜誌的Johnson文章是討論的是虛擬語氣的。解釋為什麼在虛擬語氣的句子中,用"was "而不是「were」。TE的學究氣在這篇文章展露無遺。我看這份雜誌也是欣賞其較真的勁。
隨著閱歷的增長,一個以前沒有怎麼被我留意的專欄。現在變成了我最喜歡的專欄。那就是Obiuary(悼詞)專欄。這個專欄是由大文豪Ann Wroe 執筆的。(雖然經濟學人的文章是不署名的)她的文章總是詼諧中帶有傷感。現在成為了我最喜歡的專欄。
比如最近12月17號刊的Obituary,寫的是宇航員John Glenn.
「John Glenn, astronaut and politician, died on December 8th, aged 95.」
關於逝者的介紹概括總是用這樣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姓名 + 身份+逝世日期+享年。
在這篇悼詞中,John Glenn.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宇航員,讓他成為了美國的英雄。另一個是政客差點讓其晚節不保。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身份也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結構。讓人不得不佩服Ann Wroe.
1、文章開篇
「TOO big, too unschooled, too old—only narrowly did John Glenn gain entry to the training programme which made him America』s space hero.」
連續用了三個"too」,把John Glenn寫在了可以成為宇航員的另一個極端。一個兩級的張力。後接一個倒裝句強調narrowly.(BTW:我覺得TE是比較喜歡用強調語氣的,因為在語法上選用強調,可以表明鮮明的態度,給人留下對TE文章的犀利風格印象。)
2、第二段開頭。
「Nothing could be done about his age (pushing 40), nor his lack of scientific qualifications—he had dropped out of his engineering course in 1941 after learning to fly. But what flying it was: 149 combat missions, first against Japan in the Pacific, then in the Korean war; one of them left more than 200 bullet-holes in his plane』s fuselage. 」
又是兩個極端,一邊是接近40歲的高齡,缺乏科學素養,另一邊是149次戰鬥任務,還有一次執行任務機翼有200多個洞。這句最妙的是銜接。前一句結束是「……after learning to fly.」後一句開始是「But what flying it was:……」.這樣的句子結構,不得不服。而且通過句子結構表達了John Glenn的充滿矛盾的張力。
3、倒數第三段:
「He strongly defended evolution, too. Science and religious belief did not clash: they reinforced each other. He had seen more of God』s creation than most people, he would note.」
這句的矛盾張力,我認為是最強的。一個最虔誠的信徒和一個強烈的進化論的支持者。這是最不可調和的兩級,居然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就像用兩個巨大的極強的相反的力去拉扯一個一個物體,這個物體肯定會被撕碎的。然而John Glenn沒有,證明在其心中有某種非常柔軟或者異常堅韌的東西,在轉化這兩股力量。
John Glenn兩個身份:astronaut 和 politician.
1)作為astronaut :
He was so popular, the BBC』s Alastair Cooke said only half-jokingly, that he could have 「abolished the Constitution and been proclaimed president overnight」.
作為宇航員,他成為了超級英雄,BBC調侃;他可以一夜之間廢除憲法,並且宣布成為總統。
2)作為politician :
He was bad at delegating and a dull speaker: his fireside chats would put out the fire, people said unkindly. His sole bid for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in 1984, crashed amid humiliation and debts. His legislative achievements were modest.
但是作為一個政客,他卻是非常的失敗。又是如此矛盾且具有張力的兩極。
最後一段:
But in 1998, in his final year in the Senate, he became, aged 77, the oldest person to go into space. In theory, the mission was to study the ageing process. But in truth, most reckoned, it was a favour from his friend President Bill Clinton. Few begrudged him his last hurrah. Not until the age of 90 did he give up flying: old people, he insisted, should not let the calendar dictate their lives.
最後一句深深的打動了我,這也足以體現Ann Wroe文章的功力。一個永不服輸的老頭,不正是像&
「Bu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滿滿的《老人與海》式的結尾。這時候可以鏡頭回放了,正是由於這種精神或者說人之所以為人的這種樸素的尊嚴,讓他可以在條件如此不符,通過努力進入了NASA的選拔;在149次戰鬥中活下來;在機翼中彈造成200多個洞時活下來;被捧上了天,也被踩成地底泥;既信仰神,又是進化論的擁躉。
這一切都是源於人的樸素的尊嚴,《老人與海》式的尊嚴。
———————
最後,引用TE的創刊宗旨:
it aims "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這個宗旨是貫穿在每一篇文章中的,所以《經濟學人》好在這裡。
--以上。
每次看The Economist的中國部分都是魔幻現實主義,完全能感覺到雜誌另一端有個刻薄又狡黠的英國老頭兒,用盡尖酸文字給你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國的農民工遷移,講赤腳醫生,講留守兒童 他不同情你,更
不想幫你解決什麼問題,社會現實和志怪小說之間永遠隔著人精兒編輯的一張破嘴 ——即使是這樣,無法反駁,因為現實你我心裡都明白。
經濟學人我也是幾個月前才開始正式訂閱,近來每天都要在上面流連大半個小時,原因就是這本雜誌的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並且偏自由主義,不管是最新一期的核能還是最近幾期關於普京大選和Syria問題的內容都有鮮明的觀點和立場。同時由於讀者平均素質較高,在一些精彩文章後的評論也有自己的閱讀價值。舉最近幾篇關於希臘債務危機的文章為例,經濟學人置於主頁的幾篇博客+報道對於這種通過聯合體干預而非如阿根廷一樣信用破產財政重建的手段都持悲觀態度,在大家都關注於近期到期的債務,PSI,CAC等新鮮名詞時提出決定希臘能否走出危機的還是希臘的經濟恢復正增長,而未來的發展催化劑在何方正是他們提出的問題。雖然有時觀點因為傾向性而有失偏頗,但只要讀者諸君有自己的明辨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另推薦經濟學人的debate專欄和每隔一段時間更新的special report。
緊跟時事。基本上有什麼熱點經濟學人馬上就會有詳細的報道和分析,讓你在裝B時得心應手。
創造力強。經常能在主流新聞報道(它並不是雜誌喲,總說自己是newspaper)之外玩出點花樣,比如說big mac 指數,前一段時間還整過一個有關屁股圓好還是屁股大好的研究。
文風紮實。不會過度修飾,不會誇大其詞,文風統一用詞細膩準確(尤其是和美國報紙比起來)。我是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說說我自己喜歡這本雜誌的地方吧:
1. 文字簡練,不拖泥帶水。上來交代事件,明確擺明觀點,然後原因1、2、3。一般的雜誌要廢話好幾頁要說的話,這本雜誌一頁輕鬆搞定。當然如果你更看重閱讀本身的愉悅,而不是快速獲取信息,你可能覺得這種寫作過於乾巴。
2. 周刊,卻有日報的覆蓋面。基本上主要的國際新聞、主要大國的國內新聞、地區新聞基本都有覆蓋。一個星期花一點時間就可以了解世界發生了什麼。Newsweek和Bloomberg Newsweek也有新聞覆蓋的意思,但對每個新聞的報道,對我來說,要麼過於啰嗦,要麼缺乏細節。《經濟學人》對我來說剛剛好。
3. 針對的是國際讀者。很多雜誌的讀者都是本國讀者,針對的是本地中產階級的興趣、品味、政治運動。我們這樣住在其他國家的中國人,實際上沒有家。這種國際視角的口味對我們剛剛好。
順便說一句,它曾經一篇文章說過,雖然這是一本英國雜誌,但其實一半的讀者都在美國。但在寫作上保持英國英語的特色。相對中美媒體的媚俗,這種英國式裝逼也比較符合我的口味。冷靜紮實,編輯對經濟邏輯的諳熟總能讓他們在周期的大風浪來臨之前未卜先知,
實話是中文雜誌太差。
比如:
Taking a tumble
引子
引自Wiki:「The Economist claims that it "is not a chronicle of economics" Rather, it aims "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It takes an editorial stance of classical and economic liberalism which is supportive of free trade, globalisation, free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liberalism (such as supporting legal recognition for same-sex marriage). The publication has described itself as "a product of the Caledonianliberalism of Adam Smith and David Hume". It targets highly educated readers and claims an audience containing many influential executives and policy-makers.The newspaper"s CEO described this recent global change, which was first noticed in the 1990s and accelerat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s a "new age of Mass Intelligence". 」
翻譯過來大意就是:經濟學人聲稱此雜誌並不是一部經濟學的編年史,相反,它旨在參與一場推動前進的智慧與阻礙我們進步的膽怯無知之間的較量。它以古典和經濟主義的社論角度對待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自由移民和文化進步(比如促進同性婚姻的法合法化)。這個期刊把自己看作XXX和XXX自由主義的結晶 (沒學過懶得查了)。 它的目標受眾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讀者,包括許多有影響力的執行官和決策高層。這個周刊的CEO把這種新的全球變化趨勢——從90年代興起到21世紀初加速的這個趨勢--稱為「大智慧的時代」。
註:此處大智慧(Mass Intelligence)應指多等,多方向,大的意思。
優秀成因
1. 客觀性
雜誌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帶有鮮明的立場,但又處處用事實說話。主編們認為:寫出了什麼東西,比出自誰的手筆更重要。
2. 專業性
《經濟學人》讀者定位為高收入、富有獨立見解和批判精神的社會精英。雜誌認為自己的讀者都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對很多經濟名詞、專業術語,從不屑於做解釋,比如「看不見的手」、「微經濟理論」,有時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語,也不翻譯。
3.廣泛性
《經濟學人》主要關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新聞,但是每期也有一兩篇針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除常規的新聞之外,每兩周《經濟學人》還會就一個特定地區或領域進行深入報道。
4. 至始而終的統一立場
《經濟學人》堅守超黨派的立場,不怕得罪大人物,比如,出版的雜誌中,有一期的封面標題是「托尼·布萊爾的末日」,「布希做對的唯一一件事」,用蒙著眼睛的公雞代表法國的將來。
《經濟學人》一直立場堅定,愛憎分明,支持同性戀婚姻,支持合法的「賣淫」,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支持免費的教育,支持私營組織探測宇宙的計劃,倡議美國加強對槍支的管理,反對死刑,反對一周工作35小時,反對英國規定工資的最低標準,反對任何場合條件下,對個體精神或者肉體上進行折磨。
自我評價
剛剛大致翻了下經濟學人官網,覺得相比知乎偏向科普的平台,經濟學人更像一個精英們的交流地(更科研?),我把它看做一個專家用來品評新聞的博客,雖然大量術語,但內行人看來是很有趣味性的,像讀知乎一樣,什麼好玩的新奇的見解都有,而且沒有正確答案。我覺得除非真的從閱讀中得到了樂趣,否則不用逼迫自己以學習的目的來讀,有那個時間不如省下來多看看經濟學入門書籍如曼昆的兩本微觀宏觀導論。
附錄網址
1. The Economist
2.http://www.economist.com
3. 經濟學人_百度百科
注
「優秀成因」和「引子」部分來自附錄網址,我只負責整理,因為說了這麼多我其實並不讀這本雜誌。
好在明明外行的很,還能在一大堆更外行的人中把自己包裝成精英翹楚
Economist在英國是很受歡迎的,但同時又是很小眾的,它的文章自成體系,觀點奇特,文筆優美。對於英語學習來說,可以經常看一下。
十來年的讀者,因為學習英文中學開始看,頭幾年英文爛,每篇必看,然後慢慢有了些自己的想法,特別是當年第二次中東戰爭,這雜誌親美的嘴臉實在噁心,言語直接基本是跪舔模式(最大讀者群是美國人),令我對這雜誌好感大減。
總體來說是本不錯的政經雜誌,偏右,政治上保守,經濟上比較中立,介乎哈耶克凱恩斯之間,各方立場的都有。
文章的話,這幾年給中國立了專欄,政治文章,我一般直接跳過,沒什麼讀的意義,立場鮮明,一堆私貨,關於中國的就更不用讀了,無非就是NYT的套路,人權民主啥的,浪費時間的洗腦文,我讀的重點是純經濟的文章,還有一些數據挺好的,政經的文章看題目,我感興趣覺得政治部分不多的會讀一下。
總結一下,就一本雜誌,打發時間的,別看得太重,經濟文章可以參考,但別當聖經看。提高辭彙量~
從14年開始讀經濟學人,剛開始覺得不錯,現在感覺越來越渣了。首先是觀點,經濟學人鼓吹的是market economic 以及liberalism. 這兩個東西都是好東西,可是把它倆當包治百病的大力神丸吃就不靠譜了。比如這周的一篇文章 『Why 80% of Singaporeans live in government-built flats The subsidies are irresistible—but come with social controls』至少我見過的新加坡人都非常支持政府的公房政策,但這經濟學人卻非要以自由的名義將其批判一下,好像它比新加坡本地人更懂新加坡似得。至於中國相關的文章就不用說了。我土共可是有原罪的。名曰:沒有皿煮光環罪。所以支持皿煮自由的經濟學人基本是逢中必反。。。
至於好的地方嘛。。。必須承認經濟學人的語言是相當漂亮的!它的special reports通常會對某一事物(比如老齡化社會)進行詳細的剖析,基本是每期必看。個人感覺Science technology板塊看著也還行。
這本雜誌總體上不錯,文筆也好。其對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獨特犀利的見解。自美國大選以來很多文章都寫得很有很好。可是其自由民主,小政府的立場也有強烈的傾向性以致於在很多問題上選擇性失明,尤其是中國。比如原來寫過Donald Trump的選民以及脫歐的支持者大都是都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的失利者,他們對現存的社會資源分類方式不滿而通過投票來表達的自己的憤怒並要求從既得利益者那兒分一杯羹。且不論對錯。這種觀點比哪些蒼白的「選民都傻了」的說法更新穎更具說服力吧。而到了香港遊行的時候,其筆者的水平就突然變得和吃瓜群眾一樣了。連著好幾篇都在說「為什麼香港要遊行啊,因為他們熱愛democracy.為什麼愛啊,因為人家先進,人家智慧。人家就是愛,那是個好東西。」
我去,你那些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的水平去哪兒了?
所以看看就好別太當真分。
和ft類似,觀點新穎但政治傾向性很強,很多情況過於偏向西方左翼自由派
不過現在西方主流媒體都差不多這副模樣,4個字概括就是嚴重左傾今年初開始訂閱的,以前讀時代周刊、財富什麼的。
這本雜誌真心不錯:
首先,圖畫、圖標、版面就做的很漂亮,很清晰,值得學習。
第二,關於商業、經濟還有一些西方世界政治事務的報道,人家確實是做了詳實的調查和數據分析,層次高,立意高,寫的很深入,而且題材也都很時新。比如前段時間就出了很多關於Data和Bitcoin的文章,寫的真的不錯,讀了很受用。
第三,文章本身寫的很不錯,能提高閱讀能力,學習一些辭彙和句子,還有一些寫作方法,對工作有幫助。即使對工作沒幫助,以後也能幫小孩做英語作業。
第四,這個雜誌是站在人家的立場和價值觀上寫的,整體比較「西方」(比如China那個版塊有一部分文章(特別是Banyan那個專欄),和我個人的理解和認知有比較大的偏差),有些問題可能說的不對,但是我覺得讀一讀也是很有好處的。至少我們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對於某一件事情,他們是怎麼在理解,在分析的,這對我們的職業和個人發展都是非常有好處的。至於他們在具體事情上分析的正確與否,我相信能夠靜下心來天天去讀這麼難懂的雜誌的人都有自己判斷的能力。
這本雜誌不好。
英國式的嘲諷,只有極少數特別聰明的人有資格。這本雜誌,有嘲諷,沒有智商。
這是一個給庸俗的希望自己也能進入高等級但實際上是蠢貨的橄欖中間層看的。
作為讀了10年《經濟學人》的死忠粉,我分享下自己讀訃告(obituary)和讀者來信(Letters)的體會,前者是用中文寫的,後者使用英文寫的。這兩篇文章應該可以就這兩個板塊回答樓主的問題。
我讀《經濟學人》訃告
On The Economist"s Letters
推薦閱讀:
※求交互設計配色方法,請大神指點?
※到目前為止新SAT真題一共有多少?
※法國留學與英國留學該如何選擇?
※大一本科對專業不甚喜愛,希望休學重讀SAT考美國比較top的本科可能嗎?
TAG:雜誌 | 經濟 | 英語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