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沙丘宮亂中,趙武靈王被困3個月活活餓死合理嗎?

趙武靈王被困3個月餓死,有幾點疑惑。
1。趙武靈王是個大活人,在沙丘被困就不能想辦法聯繫外界,宮女太監,支持自己的老臣幫助自己嗎,或者乾脆翻牆出去不行嗎,翻牆出去之後守衛難道還敢抓他回去嗎?
2。如果沒人幫助,真的能夠在封閉環境下活3個月嗎
3。趙武靈王在裡面大喊,放我出去,我是趙主父,守衛如何回應呢。假裝沒聽見嗎,感覺很蹊蹺啊,如果是3天7天感覺還蠻正常,3個月餓死,很蹊蹺啊


謝 @時明遠邀。因為守衛就是接了命令,一定要逼死趙武靈王趙雍。所以他叫喊也好,翻牆也罷,都毫無用處。沙丘是一座宮室,貯藏了很多糧食,趙雍一個人用才維持了許久,後來靠掏鳥蛋、生吃雛鳥也維持了一陣,直到三個月後方被餓死。
至於守衛為何敢於逼死前任國君、現國君的父親,當然是因為在現國君惠文王趙何的默認下,趙國貴族官員的集體意志。一世要強的趙雍,沒有在大勢已去時揮劍自裁,而是苦苦撐了三個月,幻想能等來本就不可能存在的援軍,想來也在他們的意料之外,倒不是有意要用這種殘忍方式來殺死他。可參見:英武一世,智昏一時——評趙武靈王與「沙丘之亂」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趙武靈王,本名趙雍,是戰國時期趙國君主,他少年即位,變法圖強,推行「胡服騎射」,建立一支中原前所未有的精銳輕騎兵,攻滅勁敵中山國,向西北征服林胡、樓煩兩支游牧部族,令趙國疆土擴大近三倍,成為關東六國第一強國,不愧為戰國時代最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也因此為後世所稱頌。

然而,在攻滅中山國的前三年,趙雍因為自己私愛,做出了一個直接導致其最終悲劇結局的決定,就是讓位於幼子趙何,自稱「主父」。

春秋戰國時期,君權遠不及後世強化,立儲不是君主一家之事,更是舉國卿大夫的國事。君主以私愛而無罪廢立儲君更是國之大忌,廢長立幼不知令多少英明君主晚節不保,不知令多少強國轉盛為衰。

趙國歷史上,之所以作為三家分晉、力抗智氏的主角,其後百年反被魏國奪取中原霸業,便和趙襄子不傳子而傳侄孫趙獻侯,其弟趙桓子趁亂奪位導致的內亂密不可分。

前車之鑒如此,趙雍又因為對王后吳娃、及其所生趙何母子的私愛,一定要立趙何為繼承人;又為了不至於在自己死後,趙何即位時發生類似變亂。他就別出心裁地想出了自己壯年退位為「主父」,攝國政,讓趙何提前接班為趙王,以正式的國君名義來強化和鞏固其統治的對策。甚至將自己的親信大臣如肥義等,都派到新任趙王趙何身邊去輔佐。這才是其壯年讓位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讓幼子將來接班時,國家不致變亂,就趁自己還年富力強時,提前給他正式國君身份。

至於其自稱的讓幼子主國政、自己好一心領軍,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因素,但大體不過是檯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辭。春秋戰國數百年,後世列朝兩千年,誰說國君領軍時,太子或其他大臣就不能攝行國政,而定要君主名義不可了?

這個做法和日本戰國時期的許多封建領主(或稱「大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彼等在壯年時退位但仍掌握實權,讓屬意的兒子為名義家督,如此既能保證自己死時,已經繼任數年、十數年家督的兒子的統治合法性,又能培養其擔當領主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然則,天朝情勢終究非東倭小國可比,趙雍創製「主父」之稱既為自古所無,那麼僅僅是國君生父的身份,也並沒有專斷國政的正當法理。於是同時亦是國家大臣的趙相肥義等,逐漸都將自己首先效忠的主君變成了趙王何。

隨著趙王何年齡愈長,「主父」趙雍泰阿倒執,權柄漸失,已成必然。

於是趙雍才想到扶植廢太子趙章,兩分趙國國土,立趙章為代王,意圖藉此令兩個兒子相爭,自己從中調處,自可趁機收回王權,甚至重登王位。

肥義對趙雍的拒絕正是嚴厲的告誡,「國無二日、百姓方寧」,明指趙章,實指趙雍自己,亦代表全體趙國臣民的心聲。可惜趙雍被私慾蒙蔽雙眼,一意孤行,如此將個人的權欲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本身就成了趙國最大的亂源。

趙王何即位四年,王權逐漸鞏固,宗室陽文君趙豹、公子成,大臣李兌、將軍信期等,皆團結在趙王周圍,做好了隨時應變準備。

趙雍自稱去去沙丘選看墓地,以父子孝道迫使趙王何隨行。趙章以趙雍的主父令符,招趙王何來主父宮,意圖謀害。此時他們父子一心弒君篡位,對自己的兒子和弟弟,又何嘗有親情可言呢?肥義代君赴死,亦是以自己性命報償了從前趙雍的知遇之恩,可謂兩全於君國,社稷之良佐。

這才是「沙丘之亂」的本質,正是「主父」趙雍默許下,趙章殺害趙相肥義,並意圖謀殺趙王何,奪取政權的政變。

其後將軍信期、李兌、公子成(趙成)等揮軍平叛,兵圍主父宮。李兌此時想請示惠文王,為公子成勸阻,群臣盡誅趙章一黨,然後將主父宮中宮人帶出,僅留趙雍一人不許其出,兵圍三月,將他活活餓死。

之後趙王何領導的趙國中樞,給趙雍上了個貶義性謚號「武靈」,批判他的前明而後昏,並蓋棺定論,為後人誡:即使是國君的生父,趙國史上功績最偉大的君主,當他做了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舉動時,一樣要受到最嚴酷的懲處。

這才是真正的上古天朝之風,這才是當時人人視為天條的「社稷為重君為輕」,背棄臣民之心的君主,做了破壞帝國統治秩序、危害帝國統治階級利益的危險行為時,便理所當然成為國之公敵。哪怕他過往曾經有過再偉大的貢獻,為了維護國家社稷,一樣要予以清除,誅之不過殺一「獨夫」而已。

當然,此事本身處境最尷尬的,正是少年國君趙王何,沙丘圍宮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每一天對他恐怕都是一種煎熬。他不會忘記,父王曾經對母后與自己的篤愛之情;也不會忘記,父王竟因此力排眾議,廢長立幼,以自己為太子、君王。可是事已至此,為了不負家國社稷,為了不負臣民三軍,他竟只能眼睜睜看著父王被生生餓殺,既然踏上布滿屍骸的帝王路,父子二人皆已再無退讓可能。


李兌一開始欲請示趙王何,其實是不想擔責的私心作祟,欲推責任於主上了。好在公子成及時勸阻他,趙國眾臣才以國事為重,集體把逼死趙雍的責任擔起來。

畢竟若讓趙王何蒙上「弒父」之名,其他諸國便有名正言順理由,組織聯軍來弔民伐罪,趙國一大半國土還是趙雍這些年剛剛打下,那時便是國勢瓦解、亡國之患。

而眾臣勇於背上「逼殺主父」的黑鍋,逼死趙雍這個政變幕後主謀,避免了國君處置生父的為難,更從此結束了畸形的「一國二主」局面,徹底替國家消除亂源,對趙國社稷、百官臣民而言,皆是正確的事。 只等趙雍一死,趙王何既是他生前指定繼承人,那些偏向趙雍的親信舊部,雖不情願也只能跟從國君了。

而如若諸國聯軍當真以此為由來討伐,或是趙雍舊部起兵,局面萬一不能收拾時,李兌、趙成、信期們就是現成的蒙蔽、挾制主上之弒君逆賊,正可殺之以謝罪。趙王何既不用擔弒父責任,那作為趙雍這個苦主在法理上唯一的繼承人,依舊可以在趙雍舊部的支持下,整合趙國絕大部分力量以抗。

當然,這最危險的可能並未發生,變亂被迅速平定,不至於引發全國性叛亂、或外國干涉令國力大損,可說實現了平穩過度,實為天佑趙國。

趙國眾臣圍困餓死主父,在戰國時人看來不過是除掉了亂臣賊子,並沒受到過太什麼嚴厲的批評。

趙王何如果為了將自己打扮成孝子,或當真滿足自己報父仇的私心,事後去清算這些護國忠良,那反而定要寒舉國臣民之心了。這種事在後來的大一統集權王朝,或可做得,在列國爭鋒亟待人才的大爭之世,無異自亡之道。

其後趙何君臣同心共振國勢,以廉頗、趙奢為將,以樂毅、趙勝、田單、藺相如等為臣,整頓稅收,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並不斷侵吞齊魏土地,閼與之戰和幾之戰兩度大敗天下霸主秦國,迫使強秦於澠池之會結成對等同盟,成為關東第一強國,堪稱趙國史上最強大的時期,亦足以告慰武靈王趙雍之英靈了。——他當然不是個好兒子、好弟弟,卻是一位配得上趙雍繼承人身份的好國君。

只不過後世儒學思想影響深化,君權亦不斷集中加強,所以「沙丘之變」才從正當的平息叛亂,變成了亂臣蒙蔽新君而弒舊君,李兌和趙成們也不幸變成了犯上作亂、欺壓幼主的權臣甚至奸臣。如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即持此論,因其流傳甚廣,是以深入人心。

可嘆趙武靈王一代雄主,奇思妙想如天馬行空,卻無視了君主統治的法理,群臣效忠的憑據;最後既連自己的權欲都克服不了,不能相忍為國接受現實,行事反覆,倒行逆施,方致父子離心,群臣交攻。

他冒險親身入秦,考察秦國地理山川、君臣上下,確系英雄膽魄。然則有雄心壯志,不代表便有相應的才略。

趙雍為私心權欲而不惜兩分國土、引發變亂,就算他能政變成功,重奪王權,要壓制舉國動蕩亦已不易,除已經殉難的良相肥義外,尚不知有多少社稷忠臣要因此而死。做下如此昏聵之行,還想再去吞滅軍力強大、政令嚴明的虎狼之秦,進而一統天下,豈非笑談?


我怎麼發現大多數回答都認為趙武靈王雖然前期雄霸一時,後期卻昏聵不堪,在內政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導致了趙國的內亂,並且把自己也給作死了。

看來,大多數讀史者看問題只看表面,沒有去深入挖掘其他史料和認真分析當時趙國國內國際形勢,結果就是導致片面、簡單看待歷史人物、研究歷史問題。這實在令人惋惜。

其實這也不怪大家,事實上大家都被趙國的史書給騙了,所以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說趙主父「猶豫未決,故亂起,為天下笑,豈不痛乎!」所以著名史學家班固也在他的《古今人表》中把趙武靈排在倒數第二等,還不如他的手下肥義(第2等)、廉頗(第3等)和兒子們惠文王趙何(第6等)、平原君趙勝(第4等)。

總體來說,史學界對趙武靈王的偏見,有兩大類觀點。

第一類,認為趙武靈王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是導致趙國內亂的根源。

我不這麼認為。首先,趙武靈王廢長立幼的舉措確實不夠穩妥,但也不是胡亂為之,他有自己的考量,並且為此做了充分而細緻的安排。趙國內亂的根源,廢長立幼的因素很小,其真正的根源容後再分析。

趙武靈王之所以不選長子趙章而選次子趙何,有其偏愛趙何母親吳娃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趙章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人選。雖然趙章這些年一直跟在趙武靈王身邊南征北戰,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且膽識過人;但他致命的問題是領導能力太弱,從十六歲就擔任中軍將攻打中山國,起點不可謂不高,然而到現在十幾年了,竟然連一個軍界高層的心腹都沒有。到最後竟只有一個居心不良的田不禮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可見其招攬人心能力之差。

而趙何雖然沒有什麼軍事能力,膽識也稍顯不足;但文治權謀還是有一套的,至少他在位期間與秦數次周旋沒有落太多下風,並且把齊國也搞得很慘。可見他水平雖比趙武靈王是差些,但比趙章還是好多了。

並且趙武靈王為了彌補廢長立幼的後遺症,不但自己退位為主父保駕護航,並讓改革派的三朝重臣肥義擔任相國、保守派的周詔和李兌擔任太傅,保證國內各派勢力都緊緊團結在趙何的身邊。而只給趙章封了一個安陽君,其封地只有小小的安陽一邑,也就是現在的張家口市陽原縣開陽堡行政村,只憑這遠離邯鄲的邊疆一邑之兵,就想要造反,難如登天。

只是趙主父萬萬沒有想到,就算如此,趙章最後居然還是不顧一切的造反了。為什麼他會這麼傻呢?趙主父恐怕到死都想不通,但我們後人由於擁有充足的史料,從側面可以了解到其中一些蜘絲馬跡。

首先我們知道,趙主父廢長立幼,趙章心裡是非常不爽的。事實上,早在當年趙主父寵愛吳娃導致趙章生母鬱鬱而終而後又立吳娃為後的時候,趙章已經很不滿了。

而如今,他的弟弟趙何更是小小年紀當上了國君,他這個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的大哥反過來要去給這小破孩弟弟朝拜,這,這讓他情何以堪。

但只是這一點,並不足以讓趙章謀反,因為他很清楚自己一點勝算都沒有。所以就在這時,事件的關鍵人物出現了,這就是趙章的「狗頭軍師」田不禮。

田不禮是個什麼身世,史書語焉不詳,但從他的姓氏來看,他很有可能原本是齊國的公族,那麼他為什麼又跑到趙國來當官了呢?我翻遍《史記》沒有找到答案,卻在先秦諸子著作《墨子》與《呂氏春秋》中找到了蛛絲馬跡:「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此其所染不當,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看來田不禮在禍亂趙國之前,已經把宋國給禍害了一遍。而宋康王在位期間「東敗齊,取五城;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正是齊國齊湣王的死敵。而與此同時趙主父令「令仇液相宋,樓緩相秦。」正與宋國交好結為盟國,想來與齊湣王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

齊湣王這個人,可以說是戰國時代齊國最有野心的君主,1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內亂滅掉了越國,殺死越王無疆,拓得江東之地沃野千里。如此楚國勢力大增,這齊湣王當然無法容忍,於是在公元前301年,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後來又借孟嘗君田文事件,聯合韓、魏攻入秦國的函谷關,逼得秦王將山東重鎮武遂還給韓國,河東重鎮封陵還給魏國。不久,齊湣王又派兵攻入趙、秦的盟友燕國,覆三軍,獲二將,把正勵精圖治的燕昭王打的一點兒脾氣都沒有。

由此可見,齊湣王是個絕對不能容忍別國坐大的軍政強人。要麼像弱小如韓魏,乖乖作他小弟;要麼強大如秦楚,跟他互毆打個頭破血流。要麼是想要自強卻實力不足如的燕國,被他欺負個半死。所以對於吞併中山後也勢力大增、並且屢次挑唆宋國對抗齊國的趙國,齊湣王又怎麼可能放過呢?何況齊國多年來一直以中山國的保護神自居,並一直覬覦於宋國的富饒土地。

如果說趙吞中山之時,齊國因為正在伐燕無暇保護中山。那麼這之後,怎麼也多年沒有找趙國麻煩呢?

只有一個可能,齊湣王擁有更好的「弱趙」武器,這個武器,正是宋康王的寵臣田不禮。依我看,田不禮根本就是齊國派去敵國搗亂的間諜,他成功搞亂宋國之後,又被派到趙國,正好碰到鬱郁不得志的趙章,兩人一拍即合,很快締結造反聯盟。田不禮幫趙章物色了一大批死士,並承諾一旦政變成功,齊國將作為他的堅實後盾,助他掃清政敵坐穩王位。如此才有了趙章的信心滿滿膽大包天。

只要田不禮成功搞亂趙國,齊湣王就可以放心大膽吞併趙國的小弟——宋國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很響。

第二類,認為趙武靈王意圖分裂趙國,做出了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舉動,這直接導致了父子離心,群臣交攻。

這個觀點的來源,是出自《史記》里這句話:「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傫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意思是說趙主父看到趙章頹喪的屈身在弟弟面前,北向稱臣,心裡很憐憫他,於是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了。

由此記載,有些人就開始添油加醋,大發聯想。前面有個高贊回答,甚至認為趙主父想要扶植趙章為代王,兩分趙國國土,意圖藉此令兩個兒子相爭,自己從中調處,自可趁機收回王權,甚至重登王位;並認為趙章造反也是趙主父默許的,趙主父行事反覆,倒行逆施,將個人的權欲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本身就成了趙國最大的亂源,理所當然成為國之公敵,死不足惜。趙國眾臣眾志成城,勇於犯上,為了社稷萬民,不惜身背惡名,這才是真正的護國忠良。

對於這些觀點,我只有一個字,「呸」!

首先,《史記》里的這段記載就很有問題。我讀史書有個習慣,所有帶有「欲」這個字眼的記載都要打個問號——什麼都沒有實施,你憑什麼認為這是人家真實的想法?這明顯是勝利者為自己政變尋找的借口,是臆造的歷史,是徹徹底底的「誅心」,是完完全全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趙主父一輩子都在努力為趙國開疆拓土,怎麼突然間又要分裂趙國?行事如此顛倒,就算是一個昏君也不會這麼傻,就算是一個智障低能也不會這麼干,要知道就算是一整個趙國都未必能安然處於戰國大爭之世,還要一分為二,將自身功力減半?這樣恐怕連韓、宋這樣的二流國家都干不過了。完完全全就是自尋死路。

我們就看趙主父只給了趙章一個小小的安陽作為采邑,也該知道他絕無扶持趙章之心了。

圖:安陽邑,今張家口市原陽縣開陽古堡

就算是趙主父真有過這樣的傻逼想法,也不可能得到趙國任何人的支持,百分之零的可行性都沒有,提出來只會惹人嘲笑罷了!至於說他默認趙章造反,那就更可笑了。趙章連年幼的弟弟都想殺,成功之後又怎麼可能放過威望更著的老爸?就算趙主父想要重登王位,也絕無可能藉助趙章之手,也不可能在此關鍵時刻把樓緩、仇液等心腹重臣派到秦國、宋國為相。

至於說趙國眾臣眾志成城擁護惠文王,反對趙主父。這更是只看《趙世家》不看其他史料的懶貨見解。我們來看:

《史記.樂毅列傳》:「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乃去趙適魏。」

《戰國策·趙策》:「(趙)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

《史記.燕召公世家》:「劇辛故居趙,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

《史記.穰侯列傳》:「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冉為秦相。」

看到沒有,很顯然,在沙丘之亂後,趙國經歷了一場政壇上的大清洗,趙主父所親信的樂毅、龐煖、劇辛、趙奢、樓緩、仇液等名臣將相被罷的被罷,逃亡的逃亡;另外還有許鈞、趙袑、牛翦、趙希、王賁、富丁、趙爵等重臣更在史書中失去了蹤影,我覺得他們的結局也非常不妙。

總之,沙丘之亂後的趙國政壇,明明是一片血雨腥風,人人自危。哪裡來的眾志成城,哪裡來得緊密團結,根本就是趙國史書自己在意淫而已。

而作為真正的「護國忠良」,其實只不過是以公子成、李兌為首的趙國保守派罷了。那麼李兌護國之後,又是怎麼「忠良」的呢?我們來聽聽趙王何的兒子趙孝成王是怎麼說的吧:「先王之時,奉陽君(即李兌)為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制官事」(《戰國策·趙策二》)。這也就罷了,李兌還「約五國以伐秦無功,留天下之兵成皋,而陰構於秦。又欲與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戰國策·趙策四》)。為了自己的利益(取得魏國地盤作為自己的封地),竟不惜破壞五國合縱,私下與秦和解,真是好「忠良」啊!這樣的「忠良」,與汪精衛、周佛海等國賊有何區別?

至於趙國保守派為何要對付趙主父呢?理由我們前面幾篇已經講過了。第一就是胡服騎射以及清查奴隸、土地等改革措施侵犯了趙國舊貴族的既得利益;第二就是大力提拔年輕人和胡裔大臣,使得趙國公族的權力受到擠壓,這也讓他們大為不滿。

另外,趙國公族自古就有政變傳統,經驗非常豐富,並握有邯鄲四邑的軍隊。而趙主父手中掌握的軍隊大多在原陽騎邑和雲中一帶防備三胡,並以便隨時聽令南下襲秦;身邊只有少量隨員跟著他到處考察,誰知道他前幾天在秦國暗訪,後幾天會不會跑到齊國去微服呢?

所以趙武靈王最大的錯誤,並不是廢長立幼,也不是意圖分裂國家;而是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掌控力,所以完全沒有發現,在不知不覺間,趙國的內部反對派與境外勢力早已摩拳擦掌,暗流洶湧,就等著好戲上演了。


私以為沒什麼大道理可講,就是武靈王晚年智商捉急,在政爭中沒玩過兒子罷了,自稱主父、退位仍想掌握實權,這都沒什麼問題,不是黑點。

呂后專權,慈禧訓政,宋之趙構,淸之弘曆。

如果說武靈王之敗是因為自稱「主父」這個更古未有的頭銜,那麼武后廢帝自立同樣更古未有,怎麼也稱帝了呢?不要把簡單的歷史現象複雜化、硬套上玄之又玄的理論吧?


一句話,僅僅是因為趙何通過種種手段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而武靈王自己在政爭鬥爭中敗陣了而已。


不得不說古人為了湊三六九什麼話都說的出口……其實我們只需要了解一件事就好了,就是沙丘宮變,趙武靈王被囚禁至死,至於他是被關了一段時間後餓死還是一開始就餓死沒多大關係吧


老沈一說有一期「百日弒君」,我覺得說得很不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MzM1NTg0OA==.html?from=y1.6-91.3.1.8df9d6311b3d11e6bdbbx


武靈王廢太子章而立何為太子,是因為原太子·章與武靈王的政見不同,而並非單純的寵愛有別。當然你可以說章與老子武靈王對未來趙國的道路的選擇有著不同的意見,而武靈王絕不會讓自己立下的flag倒下,從而導致太子·章失寵而被廢。秦國有幾代人變法強國,是強國的根本之法。趙國的崛起則大部分依賴了武靈王個人的天縱奇才。一個是秦的「法」,實施上百年的以法立國的制度;一個是趙的「人」,突然出現的一代雄主,可遇而不可求。戰國後期秦趙兩大強國的崛起之動因有著天壤之別。然而太子·章,目睹了秦國富強的現實,思想上轉向法家之法來治理趙國,然而這也是順應那個時代的法家的興盛大潮。那個時代,誰強大。因為,誰運行的越像機器,誰就越有效率,誰就越厲害。使國家、人民、軍隊變成機器的就是法。其實那是各國多多少少加強了法家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然而那個最徹底、最固執、最根本、最死腦筋的貫徹了法家的秦,才成為最後各國法家變革最成功的樣板。對此相對的相反的極致,就是趙武靈王這樣的奇才,他本身就是喜歡打破各種規則,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手。魏國的李悝變法:為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國力最盛的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國的吳起變法:剛開始就結束了,徹底失敗,但這不怪吳起,只是重用他的楚王死的太早
秦國的商鞅變法 :使秦國走上了成為最強國的道路,可與魏國的李悝變法並稱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兩大變法
韓國申不害的改革:沒有使韓國的國力增強,只是使當時韓國的行政效率提高了,只是短期行為
齊國的鄒忌改革:嚴格來說不是改革,只是鄒忌憑藉自己的權勢與能力使齊國走在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國力並沒有明顯的提升,他死後,齊國又是老樣子了。


唯有趙國,這個趙,雖然也有趙陽子的鑄刑鼎,沒有太多依賴法家。


武靈王,這個自負的人,也許他承認秦國變法富強,不過這在他眼裡也是小事,可以征服的小事!!!

他確實計劃著滅秦,也已經付諸於行動。尤其特別應當注意的是,當時他取得了秦北部的土地,想從北線進攻秦國,注意是北線,不是函谷關!!!想想後來的五國合縱伐秦,就是倒在函谷關下!!!!如果不是沙丘宮變身死,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兇悍趙軍,沿著匈奴南下之路攻破咸陽,不是不可能的!!

成也奇才,敗也奇才。他立何為太子,自己轉為主父太上皇,確實違背了規矩。奇思妙想的行為可以完成常人不能為之事,同樣也可能會招致這個固有的國家社稷制度的反擊。

歷史真相如何,不是寫在史書上,誰勝誰敗,也不是成王敗寇,常常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偏好而已。而所有的快樂與激情,就在於那一瞬間頓悟了歷史文本的原貌的超脫,從而自我重現想出各種可能的欣喜;也在於理解包容各樣人物的選擇,在於站在不同的立場去思考,才不會人與疑雲,輕易的誇讚或者貶低一個人。


這篇文章能夠較好的解釋疑惑。
沙丘宮,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餓死之地,秦始皇暴斃之地
沙丘宮 宮殿城牆很高,跳下來就死,這樣守衛把門鎖好就能困住趙主父了。而且沙丘宮是遊玩的宮殿,宮殿外發生了兵變,比較狼藉了,所以在外面包圍住,封鎖消息也是能做到的。


李兌不承弒君之罪,又得立君之實,實在是太合理了,對他來說


讓人想起思悼


合理,就算餓不死,讓他被餓死也得死。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中的各種預言是怎麼做到這麼精確的?

TAG: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資治通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