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淺景深的照片會讓人覺得精緻?


攝影有兩種思維,第一種思維是加法。
從點、線、面的構圖,到光影、色彩。一步一步往上加。
另一種就是減法了。
假定一個圖景,然後減去不必要的色彩,裁剪掉不必要的元素,忽視掉不重要的場景。

前者是慢慢學攝影時做的東西,明白一幅照片的所有構成。後一種是個體照片的實現形式。元素越少,人們越會集中精力。
所以,很多人喜歡黑白勝過喜歡彩色,希望簡單構圖勝過繁雜,喜歡色彩集中、色塊勝過喜歡超多色彩的。淺景深、暗角之類的元素,都是略去了稍不重要的元素。

總之,替人思考,讓人不用想先去看哪兒。


淺景深除了有助於識別主題,也容易讓人在心理上達到一種精神高度集中、專註於某物的狀態,人眼可以模擬這一點:閉上一隻眼,另一隻眼貼近有景深背景主體觀察,視野中會有類似 動態、移焦的畫面出現。
其實也不是所有的淺景深有這種效果,一般的淺景深攝影作品更多的要考慮光線和色彩的呈現,亮度、色調要有相當和諧的層次,比如遠亮近暗,比如暗背景有突出的不同亮度的點、塊狀區域,好像所謂的小清新畫面也就是這樣了:不僅滿足眼球對亮度層次的需求,而且滿足對不同色調的需求,人眼自然會很愉悅,就像舌頭同時品嘗到了各種味道,能不興奮么。。。。。。


景深淺的照片純粹,只突出了主體,而虛化了旁襯。

紐約攝影教程里開篇就提三點,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1. 要有主題
  2. 除了主題之外的東西要儘可能少
  3. 除了主題之外的東西要儘可能指向主題

而對於複雜多變的環境、尤其是對於無法布景的環境來說,直接用虛化的方式當然是最簡單直接也是最容易被肉眼接受的方式。


超焦距的美比淺景深的好


其實攝影這東西,用相機拍到用肉眼看不到的影像才會令人眼前一亮。
所以移軸鏡頭,魚眼鏡頭,超廣鏡頭,微距鏡頭,超高速快門,長時間曝光等作品都倍受追捧。
淺景深也算其中一種,這是肉眼看不到的影像,也是人們會喜歡它的地方。
如果一個地方拍出來和看到的一樣,誰拿相機去拍都一樣的話,則這樣的照片就沒什麼亮點了。


因為很多初學者(不是打倒一船人的意思呀不要誤解)拿起相機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如何拍出有電影感的畫面?
就電影攝像來說很多人混淆了圖片攝影的概念,以為「大光圈,拍人像,淺景深,造光斑」,於是就很電影感了。
其實電影攝像除了close up和少數特定鏡頭,很少使用到淺景深。淺景深把畫面中多餘的元素全部模糊了,而好萊塢拍片一般場景都投資上萬搭設出來,全部讓你虛了你讓觀眾看什麼。而且每個鏡頭裡出現的物品都有它承載的電影信息輔助敘事,所以焦不能虛。
如何使畫面富有電影感在於lighting,composition,camera movement,tone and mood,以上種種不是僅僅依靠淺景深就能營造出來。
但是,一般「大光圈,淺景深」還是很適合糊弄beginner,百試不爽。


精緻感通常來源於以下感覺:精細,有美感,巧妙,獨特。淺景深照片常讓人覺得精緻,正是因為淺景深技術和效果在客觀和人的主觀心理上容易產生以上特徵。

1. 精細感。有限的像素重點用在表現少數物體上,這少數物體就能在細節上得到更細微的表現。同樣的細緻程度,比起周邊景象清晰,周邊景象模糊會讓看者感覺焦點物體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更豐富的展現。如果把焦點物體比做一個容器,那麼向這個容器加入越多的細節,把容器外減去越多的細節,容器也就越顯得精細。淺景深照片常同時做了這種加法和減法,使淺景深照片整體呈現的景象顯得精細。

2. 美感。淺景深照片關注物體少,構圖相對簡單,畫面簡潔,乾淨,更易製造「雅」的感覺。即使是街邊一個破爛骯髒的垃圾桶,當被從混亂的環境中慧眼識中,也能被淺景深照片營造出充滿夢幻和懷舊的古典氣息。

3. 巧妙獨特感。人的視覺規律是:當專註於眼前較近的物體時,周邊及遠處是模糊的。 淺景深將焦外場景模糊虛化,只突出主題,和人的視覺規律是一致的。但人眼的視角廣,視野大,解析度高,色彩還原真實。我們日常看去,進入眼帘的是真實世界大量物體雜亂無序層次難辨色彩含糊混雜新舊美醜並存,即使對好焦,視線集中,也難逃周圍平庸世界的干擾, 所以,我們常會用手指做出筒狀放於眼前幫助排除干擾觀察欣賞或構圖取景。 我們更無法象看淺景深照片一樣,可以怡然從容地同時欣賞焦點物體的清晰和焦外場景的模糊之間的對比所造成的視覺衝擊。因此,淺景深照片所呈現的景象是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的,是對現實世界的獨特展示,很容易讓人產生巧妙,獨特感。


因為虛化可以減少「噪音」。攝影和音樂其實是相通的,如果聽一首音樂,裡面的聲音很雜亂,而不純凈,你就會覺得難聽。虛化可以抹掉難看的東西,讓畫面變得唯美。


因為接近人眼觀察的方式。


雖然人的眼睛也是存在類似「景深」這樣的效果但是平時不會太在意觀察事物時 所以淺景深的作品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是我建議不要迷戀淺景深 小光圈所帶來的那種細膩平和寧靜感也是動人的


首先,豎起手指,放到眼前2厘米,用力盯著手指,你就會發現,你變成鬥雞眼了。

好吧,不開玩笑。手指放到20厘米處,看著手指的時候,用餘光看遠處,就會發現遠處模糊了,換句話說,遠處在「焦外」。
再把手指放到1米處,如果手臂夠長的話。再看手指,餘光看遠處,就發現遠處不那麼模糊了。換句話說,景深變大了。
最後把手指放到5米處,可以是別人的手指。再看手指,餘光看遠處,就發現遠處也變清晰了。

人腦判斷物體的大小和距離,最下意識、最直接的方法,不是尋找參照物,而是觀察景深。景深越小,大腦就會下意識認為物體很小。移軸鏡頭拍出來的微縮景觀,之所以讓人覺得像模型、像小人國,就是這個道理。參見:http://www.ipc.me/ben-thomas-tilt-shift-photography.html

淺景深會讓人覺得精緻,就是因為景深欺騙了大腦。


只是一種拍攝手法,我覺得很簡單,淺景深的片子就像你看一個零件,你遠看著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放近了看,一個細節做的好,一個細節做的差,你就能看出哪個精細了,而淺景深就是這個道理,把東西放大了,突出了給你看,就覺得精細了,但是我覺得並不是深景深的不精細,只是現在淺景深一般人也能拍出讓人感覺不錯的片子,但是深景深的片子就很難把握,景深深了,照片上出現的東西就多了,如何構圖,如何取捨都是一門學問,甚至是如何控制快門,但是深景深的片子拍好了,我覺得比淺景深的更好看,更震撼,畫面感更強~~~~
總之,深景深的照片不是比淺景深粗糙,而是太難拍好了~~~~


首先明確一個前題-靜態攝影還是動態攝影。在靜態攝影與繪畫作品中,由於一次取景需要承載更多的信息量,景深太淺的並不多見,且不同觀賞者觀察這些信息順序各有不同,一幅圖解讀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都是可能的。動態攝影則有明確的時長概念,在一定時間內一次取景信息必須解讀完成,這一特徵決定了每個鏡頭主要信息準確無誤,通過景別、動靜、亮暗、色飽和等手段可以幫助實現對主次信息的過濾,淺景深可選擇不同景深層來達到相同的目的。且可以把雜光虛化為光團。


其實上面的人說的已經差不多了,覺得淺景深比較精緻其一是「少見多怪」,其二可能是因為景深外的那種虛幻感覺。另外,個人想說一點,不一定淺景深就精緻,而其他的就不美,這個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舉個栗子,拍一堆螞蟻很難覺得好看,拍一隻螞蟻容易出圖。。。。。。


藝術形象的塑造、視覺因素的組合,越是與人對周圍環境視覺習慣概念、經驗感受相一致,越是符合人的審美意識,越能激起人們的直覺審美認同,就越能產生審美快感。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人們大體上總結出了以下這些規律: 對稱、平衡、黃金分割、對比、多樣統一、變化和諧及節奏等。 ---摘自 http://www.lost63.com/article.asp?id=223

個人覺得,淺景深(背景虛化)也是一種構圖上的審美。至於為什麼這麼審起來比較美,這個就說不好了,也許跟人類的進化本能、心理習慣等有關。


如果一張照片中心區域和四周都一樣清晰,那肯定更精緻了。(看看那些風景大師的小光圈作品吧,比糖水片精緻的多。)但是由於製作工藝的問題,很多中低端鏡頭邊緣畫質下降的厲害。所以淺景深的照片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這個問題,將中心解析度的優勢體現,因而顯得精緻。
另外一方面,人眼看到喜愛的東西(比如人物肖像)或者看微縮景觀的時候自然會有淺景深效果,因此淺景深的照片在心理適應和仿生上面有更容易獲得認同的優勢。


事實上人眼看世界也是「淺景深」的,雖然我們平時好像覺得是廣角視線(因為無論你看眼前任何物體都是清晰的或者說對焦的)那是因為眼睛的「自動對焦」和「自動防抖」(鷹眼好像是自然界最強的)。

但事實上,眼睛不是廣角的,畫面到大腦中是一張淺景深的圖像(我們主觀意識不知道),所以淺景深的照片其實就是我們大腦接收到世界的圖像,信息最容易被接收。

並且,眼睛看廣角的照片其實很累,眼睛的焦點一直在移動(甚至是跳動)不知道重點或者看點,而淺景深的照片焦點單一集中,容易看。或者說,省能量。


或許也有個原因是,自從數碼相機誕生至今,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深景深的照片。
如果一開始我們看到的都是背景虛化,突出主體的照片,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張滿篇幅清晰的大圖,會不會也會讓人覺得精緻或者大氣。


人眼無法達到或者很難達到的畫面都有視覺衝擊力,例如淺景深和廣角。因為你用肉眼是看不到這些效果的。


最主要的是主題突出,能讓觀者一眼識別中心思想。


淺景深的照片只有合焦處的主題是清晰的,而背景是虛化的,符合一張成功照片的基本因素:主體突出,給人以明確的主題。


你說拍的精緻是因為主題特別的顯眼,景深這玩意,不同的拍法效果有細微的差別,但作用很簡單:突出主體,虛化背景。


推薦閱讀:

曾為電影拍出絕美且出色的攝影師有哪些?
攝影師有哪些發展方向?
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那些專業的攝影大師用尼康的多還是佳能?

TAG:攝影 | 攝影師 | 視覺 | 照片 | 攝影技巧 | 美學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