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人很壓抑的畫?

有哪些令人很壓抑的畫?


波蘭藝術家Dawid Planeta

這是一名憂鬱症患者。他無法用語言形容自己的世界,幸好他還有畫筆,能夠用更直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想。

(0913新增兩幅,謝謝大家喜歡這個系列)

德國版畫家、雕塑家珂勒惠支

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被視為一部「人物姿態和表情的詞典」,但是,她自己的自畫像中的姿態是單調的,表情是「匱乏」的。更甚的是,珂勒惠支的自畫像,不但在自身外觀描繪上沒有美化不說,在她的大多數自畫像中,往往呈現出一副疲憊、憂鬱,陷入自身思考的狀態,而自畫像中的環境、服飾、動作幾乎都粗略描寫。

瑞士超現實以及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賈科梅蒂

世人都熟悉他那纖瘦如絲的雕塑作品:針尖似的腦袋、長到令人髮指的四肢,叫不出名姓的漠然形象——2010年曾經一度打破世界藝術品拍賣紀錄的《行走的人》就是典型。面對其作品,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戰後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眾社會內都市中的個體的困境--在廣大而複雜的社會、政治、建築結構中,每個人都被同一化,生存於心理孤絕的狀態中。

下面是幾幅賈科梅蒂早年的畫作,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壓抑是平地驚雷式的炸裂,卻不讓觀者聽到一絲聲音,詭異的無聲,無聲的爆炸,爆炸後的徒勞。

因為來晚了所以很努力避開了和其他答主的重複項。

0920補充

盧西安·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的畫作較多描繪人體,並經常圍繞著夢境,疾病和痛苦作畫。他的畫作中那些安靜的,沉默且理智的的畫作,才是他對壓抑最好的詮釋。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

——————

11.29更新:

最近發現這個回答又被大家發現了,離3000贊越來越近,感謝大家對藝術的熱愛,希望色彩和藝術永遠讓大家感到幸福。

關聯回答:

哪些藝術作品讓你感到極度不舒服?

and結合最近的社會新聞引發了一些感想,見專欄:

創作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需要轉換下心情的可以看點高興的:

有哪些世界名畫經常被模仿、惡搞?-燃生活的回答

你見過最靈魂畫手的作品是什麼樣的?-燃生活的回答

有哪些隱含暗喻或細節、情節的名畫?-燃生活的回答

北上廣深打拚的年輕人,周末有哪些放鬆身心的好方式?-燃生活的回答

——————————————————————————————————————————————

燃生活

精選藝術生活方式

燃生活致力於為追求品質生活的用戶提供精緻的藝術生活方式。使喜歡藝術、熱愛生活的人們在接觸更多高品質的藝術生活方式的同時,提高自身藝術修養,讓藝術浸染生活的每一個部分,為生活增添更多色彩與樂趣。

| 公眾號搜索「燃生活」(ID:iloveran2014)即可報名參加藝術體驗活動 |


發現好多答案把「壓抑」和「詭異」混為一談.
--------
Edward Hopper

Edward Hopper 美國畫家 善於用鮮明的顏色渲染對比出一種「極致孤獨」的氛圍 最後一幅就是代表作Nighthawk。有一部古斯塔夫徳池的電影叫做十三個雪莉 它把Hopper的13幅作品串在一起 表現了一個女生走過美國歷史的每個時刻

Edvard Munch

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畫家Edvard Munch 挪威人 前幾天我20歲生日也選去挪威看極光畫畫 個人覺得他是油畫界的愛倫坡 他的很多作品涉及死亡 貪婪與嫉妒 讓人看得發怵的同時 又有那麼一絲詼諧在裡頭 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吶喊。

Van Gogh

比起油畫里厚重鮮艷的色塊 梵高素描手稿則顯得寂寥很多 早期他的作品大多晦暗寫實 中期則變得比較奔放 再到晚期 受精神病折磨 作品裡的特質越來越濃重

Edgar Degas

法國畫家 這幅是一個喝苦艾酒的法國的女演員 當時被批評為「醜陋 噁心」 畫中女人被誤以為是妓女 桌上的苦艾酒也被認為不夠高貴。現陳立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Pablo Picasso

An Old Guitarist
Charlotte Harding

------


石田徹也,日本超現實主義畫家,2005年5月23日死於火車平交道事故,享年31歲。

睡前打開知乎嚇了一跳,突然多出幾百個贊,是被推到首頁動態里嗎?
------------------------------------------------------------------
事實上,當我第一眼看到石田的畫時,我馬上聯想到一位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在表現主義作家中,你們可能更為熟悉卡夫卡,兩者同樣喜歡用象徵、異化的手法來表現社會的冷漠與扭曲。而石田和安部的作品都充斥著自我迷失與孤獨,《砂女》中的失蹤者、《箱男》里的流浪漢和畫里的人物一樣,為了突破表象凸顯本質對自我進行解構。我想,石田徹也的作品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他描繪的日常所隱藏的恐慌,似乎這種不安會持續下去直至永恆。


必須是恩索爾的《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

前天看恩索爾的《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看著看著就哭了。先是感懷流淚,後掩面痛哭失聲。這幅《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真真是我所見過的最悲哀、最孤獨的作品。

說實話,這幅畫後來再看見時,依舊會哭泣。我不承認我是一個感性的人,但這幅畫給人的衝擊力實在太大。可能是恩索爾太厲害,也可能只是這幅畫正能戳中自己的內心。

(《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 恩索爾 1899年 油畫 小牧市美娜多美術館藏)

恩索爾在一堆張牙舞爪的面具中間漠然地望向欣賞者們。他戴著誇張的帽子、留著誇張的山羊鬍、穿著鮮艷的誇張的衣服,在一堆誇張的面具(但我更覺得這是一群帶著面具的人們,他們雖面目醜陋,眼神卻靈動,讓人不得不懷疑那些只是帶著面具的人群)、骷髏、貓(右上角有一隻貓)中逆行。

「面具」這個詞的拉丁文Persona是person的語源。

畫面中除恩索爾外人人配帶面具,他們虛榮、懦弱;恩索爾真實,卻被排擠,一路逆行。

他是整幅畫中最正常的面孔,所行之處沒有人不會注意到他。人們的注意力被這張最正常不過的臉攫取,他卻只是回頭看了看欣賞者,沒有微笑、甚至沒有任何錶情,似乎在質詢畫外之人:

「你既已看見我,為何不脫下面具隨我而來?」

這可不是好心的邀請,只是對欣賞者們無動於衷的質問。

恩索爾一生中畫了太多不合時宜、起碼來說是不被當時人們所欣賞的畫(後來他終於得到了認同,可鋒芒也漸漸被磨去,人也沒有了以往的銳氣)。很多幅畫作中,他甚至和耶穌融為了一體。這樣說來,憑藉著恩索爾奇幻詭譎的想像力,在這麼多面具之中他不給自己畫一副面具實在說不過去。

他自己說:

「我喜歡面具的理由,是我可以用它隨意傷害不認同我的人們。」

在中野京子的解讀下,恩索爾給自己畫的面具正是大師魯本斯的臉。他一生繪畫,表達著不被人理解的感情,有的很激進,有的很詭異,就是不被人理解。恩索爾多想成為魯本斯一樣的大師啊,無奈懷才不遇,自身才華有限也兜不住自己的野心。

恩索爾冷靜表現下有躁狂有憤怒,這些都通過畫中紅得不能再紅的紅色和面具們扭曲的大笑表現出來。

他渴望融入卻又厭惡他人,他渴望被認同卻遲遲不被認同,他鬱悶、憤怒,但最終還是行走於人群與骸骨,如自暴自棄一般。

如此渴求,如此漠然,如此高傲,如此孤獨。

如此自暴自棄,如此悲哀。

以及一點日常絮絮叨叨:

(認真看書是真的,擺拍也是真的)


不想複習政治學原理,偷偷摸摸翻開《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的那一章看第N遍,耳機里放著《Por Una Cabeza》,於是又……第N遍很不爭氣地暴哭起來。(最喜歡的曲子竟然是一首探戈舞曲,溫柔也激昂,張力十足。小學時候第一次聽到,便對這個旋律念念不忘。現在每每聽見這支曲子,只恨自己不會跳舞。若以後有幸能夠脫單,不管對方是男是女,一定要拉著對方好好學這支舞並跳個一百遍。)

然後……感情飽滿得都要噴發出來了,就寫了這個很不專業的我以後看了估計都會覺得噁心的東西。

一直覺得自己算是很堅強的人,個人黑暗時期之後的很多年來寧可傷害自己也盡量不去哭泣。但是看到這幅畫作之後真的忍不住哭了,還是看一次哭一次的那種。

矯情一點的描述就是:

我覺得我自己所有的情感和經歷都變成了畫布中的紅色,本人卻已然成為一具空殼。


赫赫有名的《伊凡雷帝殺子》。

多圖預警,後有大圖。

以下為高清原圖,流量預警

光看看,就感受到了。

伊凡四世(Ivan the terrible)是俄羅斯第一任沙皇(CZAR,取凱撒之意)。是俄羅斯國家形成史中極為重要的人物。但是他生性暴烈,反覆無常,又極端殘忍。17歲時就發起政變血腥殺死攝政王自立為帝。他依靠嫡系特轄軍,前後共殺死四千名大貴族,殺害的平民百姓更無法計算。在長期的國內鬥爭和對外戰爭中,他變得精神失常,極度迷信。看到兒媳裙子觸犯教規,居然用手中的笏杖暴打導致流產。他兒子暴怒地找父親理論,言辭激烈,出言不遜,令狂躁的父親大為惱火。抓起笏杖就用力毆打,終於失手打死了兒子。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壓抑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 。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臉上也濺滿了血跡。畫家集中刻畫伊凡的瘦臉上,那瞪著的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對於巨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使得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眼神中那種不可逆轉的殺子之痛,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也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將吞噬整個俄國,更將吞噬他自己。

因為這副畫及其生動駭人的表現力,它引起了後人瘋狂的模仿潮流。以下為後人模仿圖:雖然表現力弗如遠甚,但都不約而同地傾注全力在於那雙傳神的恐怖的雙眼上,來表現伊凡的痛苦、悔恨和迷茫。這雙眼睛成為了全畫最精彩也最有名的駭人之筆,點睛之筆。

關於作者 列賓的創作:

列賓所處的時代,是俄國歷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時代。1880年代,俄國全境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投擲炸彈炸死而開始了血腥屠殺和人民憤怒反抗交織的時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愛國而迷茫的列賓打算表現這個時代的現實,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執戟彷徨之時,他去聽俄國大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安泰》第二部分《復仇的痛快》,得到啟發。他說:「它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繪畫中體現我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我就回憶起伊凡雷帝。這些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種力量總是催促我完成它」

此畫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沙皇絕對權力的恐怖。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認清了沙皇統治的殘忍。因此曾經被沙皇政府禁過,理由是 「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麼要畫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

答主的一點心裡話

伊凡一天之內失去了兒子、孫子。本來可以兒孫滿堂,非要孤單終老。說到底,這件事,對於他兒女,伊凡本人,乃至於俄國都是一個悲劇


Adam Tan 紐西蘭華裔畫家,他長期患有精神疾病,23歲的他從精神病院出逃一周後自殺身亡。

與最贊幾個回復中大師作品相比,這位畫家的表現內容更像是「平靜式壓抑」。在我看來,詭異的畫作風格會使人產生恐懼的情緒,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還是柏拉圖的「激發」說,都相當於承認這些藝術之中鮮明的情感宣洩,而真正的壓抑,是即使表達也仍然將真相隱藏在孤獨之下,因為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沒有誰的情緒是能被他人完全感知到的。如此平靜,如此壓抑。


挪威當代畫家奧德·納德盧姆(Odd Nerdrum)的油畫作品《黎明》(Dawn)

這位畫家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壓抑,沉鬱,同時有一種古老、深奧、隱秘的氣氛

如同夢境般孤寂,無助,又很是超然

連一塊磚頭都讓人心生敬畏

重複出現的異化的人物,創造一種詭譎的形式感

總是出現的數字3,加上古典的筆法和醬油色調,似是在營造一種宗教的隱喻(三位一體是古典畫派的經典宗教題材,色調一般是醬油色)

畫面中的人物肢體語言或詭異或呆板,充滿了隱秘的暗示和追問

以下是安利

========================

喜歡這位畫家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入侵腦細胞》(The cell)

電影中不僅通過畫面和鏡頭語言致敬了奧德·納德盧姆

原畫:

電影畫面:

同時致敬和引用了一大批現當代藝術中的優秀作品,包括裝置、影像、行為藝術、雕塑藝、商業廣告、時尚服裝、抽象繪畫、插畫和裝建築等等。可以說簡直就是半部當代藝術精神史了。


電影的畫風是這樣的:


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

日本畫家,出生於1973年,2005年被車撞亡。他以自己的面貌為漫畫藍本,描繪出一副副關於社會結構的現實圖景,揭示了潛藏在現代人心中的患痛與無助。

作品中的人物眼神空洞,宛如病危中的存在,似生產線上的產品,充滿壓抑。

飼—— 汽油作為燃料幾乎是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交通工具需要燃料,機械運作需要燃料,身為工作機器的我們,也需要燃料……當吧台成為燃料補充站,機械化成為時代的主體,人類與機器的定義將混淆不清。

居——我的生存只剩下衣食住行雜糅一體的狹小界限。是什麼外界因素讓人類變得卑躬屈膝、任其侵入?

寢——每天躺下的面積,如蟲子的軀殼,我們都在生活的容器之中。

任——面試的實質上只是鏡中觀人,與實驗品如出一轍,所有的試卷考驗探測都如此虛無。

長期處於信息過載狀態,我的頭腦已無法做主 ,只能任由肢體和慾望擺布。

我的身體如一件行李與貨物一樣被運來運去,被規則約束,帶著鐐銬跳舞,被其他人使用,心臟的部位早已無處安放。

如盒子一樣的環境, 如同蝸牛般的生活,背負著來自各界的重壓。

多年後,當我死去,身體部位像一具可回收的機器廢品接受拆卸,被肢解、分離、組裝……我是造物主的玩具嗎?

原本不屬於路面的海馬,想要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2005年5月23日,石田徹也在東京銀座因交通意外而英年早逝(去世時31歲)。有人說是他是自殺但也有人提出反駁,因為當時石田總是隨身帶著ㄧ張美元紙鈔在口袋內提醒自己要到美國繼續繪畫深造的計劃,因此不會自殺。201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石田徹也的一副作品《無題》以412萬港幣落槌。

????????????????????????????????????????

感謝閱讀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由本人收集、整合、編輯及發布

如喜愛,請關注,你的支持將是我的動力

請對抑鬱症患者說一些話好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679990/answer/231448195


補了兩個中國藝術家的畫,張曉剛和曾梵志。這兩人的畫應該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鳴:-D

=====================================================================
(其實表現主義的很多畫家的畫都是令人壓抑,對人造成「精神污染」。補了恩索爾的畫,以後有空再補其他的。。這麼酷炫的畫你們居然不點贊= =)


看了一圈,發現居然沒有人提弗朗西斯·培根。簡直不科學,聊令人壓抑的畫,怎麼能少了培根呢!

1950年代初,培根依照委拉斯凱茲的名畫《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畫了一系列的教皇肖像習作。

委拉斯凱茲的原畫是這樣的:

一個正經嚴肅又不失威嚴的boy,結果被培根畫成了這樣:

這樣:

這幅《尖叫的教皇》當年蘇富比拍出了3000萬美元。看上去還沒有那麼壓抑,更像是有點惡搞。那麼還有這樣的:

這幅畫就很壓抑了。流動著的豎線的筆觸使畫面顯得模糊不清,透露出一種不安感。而用黃色線條框出的欄杆將教皇緊緊禁錮在其中。教皇的嘴是張著的,在大喊大叫,一股壓抑感撲面而來。

而接下來的這幅,簡直就是大招了,盯久了看得我想吐。

加了兩塊血淋淋的大肉片,瞬間讓我想到了《伊波拉病毒》裡面黃秋生艹肉的片段……

再放幾幅培根其他的畫作。他的畫作,充滿了歇斯底里的攻擊性。將痛苦的存在意識混合轉化為一種個人的經驗,用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手法將其推向極致,從而使其畫作中呈現的精神恐慌帶有情節劇般的衝擊力。

《房間里的兩個人》

《裸體》

1944: (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

1962《Three Studies for a Crucifixion》 1

1962《Three Studies for a Crucifixion》2

1962《Three Studies for a Crucifixion》3

《暮色》1946

=================================================================

詹姆斯·恩索爾,比利時畫家,在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他的畫含有恐怖和憂鬱的氣氛。

我覺得現在大火的曾梵志面具系列就是從他這裡借鑒過來的。

不放了,喘回氣、、、

===================================================================
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不知道大家怎麼看的,可能認為這些畫不怎麼壓抑。但是這些形象一下就讓我聯想到了文革時期。這種千篇一律的面無表情的臉讓我想到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的麻木與無知。

還有近幾年大火的曾梵志。《協和醫院》

《面具》系列。這些戴面具的人,讓我想到了現代人虛偽的面目和冷漠的人情……


-
必須是Laurie Lipton!!

【多圖預警】【高能預警】【好孩子乖寶寶不要往下拉】

小時候偷偷摸摸上網,沉迷於流傳在貼吧的恐怖故事不能自拔
直到看見這位大神的鉛筆畫……
配合都市傳說服用,小學狗直接嚇尿了
特別適合腦洞大的同學欣賞
百度「綠藤蘇珊」就會出來一系列的怪奇故事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2015/11/2更新:有人說搜出來的全都是我的答案,所以就貼了兩則故事出來……實在想搜的,度娘文中的人名+地名,就可以了。)


——————————————以下故事均虛構,侵權即刪————————————————
——————————不是我寫的!!不是我寫的!!不是我寫的!!———————————

【綠藤蘇珊】

在義大利一個叫綠藤的小鎮上,一家人離奇死亡。
因技術所限警察一直沒發現死因,以為是家族遺傳病。
14年後,蘇珊62歲。
這一天,鄰居發現已經兩個禮拜沒見過蘇珊了。她的家門緊鎖,叫門也沒人應,於是就報了警。
警察破門而入,發現蘇珊一臉驚恐坐在圖片所示的位置上,但早已死去。
桌面大概是此景。
現場發現的少量血跡,都檢測出了鉻。
每個座位上都還有溫度。
經法醫檢查,蘇珊死前各身體機能良好。無任何疾病和外力損傷,也沒有鉻中毒。
而現場沒有任何人的痕迹,腳印、指紋都沒有。
只有含有大量鉻成份的血跡,門也是反鎖著的。

5年後。
當地檢察官注意到發生在這個家庭的命案,獲得批准開棺驗屍。
結果發現,所有被害家庭成員的屍身中都含有大量的鉻。
而蘇珊,被懷疑用鉻下毒殺死全家老小,包括自己的姐妹和兒女。。。。。

如圖,左下角的老人即是蘇珊。

【沉默的教室】

上世紀20年代,匈牙利 布達佩斯皇家大學(後被改為可維納斯大學) 是一間只收社會名流達官貴人子女的學校。很多後來世界聞名的藝術家都在那裡任教過。
可想而知,想要在這樣一間皇家大學的小學部任教,都必須頗費心機。

這樣一間學校,卻招收了一個出生於巴拉度河畔的無名小輩。
這個老師只有20歲出頭,名字不詳,沉默寡言。
傳言當時校長不顧該人身份、學識,只因為聽他簡單介紹了幾句,便決定交其擔任小學部某班的負責人。

他要求在黑暗中每個學生都兩兩對視,而奇怪的是這些學生並不感覺到害怕。
後據當事者說,當時他內心達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寧靜狀態。

這樣古怪的老師,遭到了家長的強烈抗議。
但是有些被家長領回家的學生,卻開始夜夜哭鬧,
直到再次送回啞巴老師身邊才得以正常。

半年後,這些八九歲的孩子身上再也看不見兒童的天真活潑,有的只有死寂一般的沉默。
有的孩子在周末整夜的睜著眼睛,
有的孩子見了父母猶如陌生人,
有的孩子開始虐待自己家裡的寵物,
但是,每個孩子都顯現出了極高的天賦。
或是計算 或是色彩感 或是聽一遍音樂就能過耳不忘地在鋼琴上彈奏出來。


就在1920年前後,啞巴老師任教的第二年深秋,
他和他的所有學生一夜之間消失,從此杳無音信。
而從那以後,在老師的故鄉,也就是巴拉度河畔的那個小村莊,
村民常常在夜裡看見一個大人帶著孩子坐在草地上,
兩兩相對。

- - - - - - - - - - - - - - - - - - - - -感受到了單價2塊5的地攤怪奇雜誌風嗎-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貼出來了。。。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貼出來了。。。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貼出來了。。。

—————————————— 被嚇到的旁友們我對不起你們 ———————————————
———————————————— 來一起蛹抱光明吧 ——————————————————

我長大了以後,對這些陰暗的畫面依然記得非常清晰。
甚至可以說整個審美都被帶偏了。
但是隱隱覺得很不甘心,決定不能白白被嚇一遭,於是花了點功夫找到了她的個站:

LAURIE LIPTON

裡面介紹說她在紐約出生,是CMU第一批拿到繪畫藝術榮譽學位的畢業生 [Fine Arts Degree in Drawing (with honors)]。自稱經常從Diane Arbus的攝影作品獲得靈感。
雖然畫兒看著挺可怕的,但是Laurie本人看上去蠻和善的一個女士。

所以她為什麼要創作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畫呢?在某個關於她的訪談里,她解釋說:

在很早的時候,我的腦袋裡就有一種反迪士尼的感覺。每次在鏡子里看到一個甜蜜可愛的小孩時,我總是感到有點沮喪。如果人可以改變容貌,我真想變成Bride of Chucky(電影「鬼娃新娘」)里鬼娃的樣子。我成長為一個有禮貌與可愛的成人,但是那並沒有磨滅我內心深處的黑暗一面。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正常。大多數的感知生物都有黑暗面,所以這就是法律和警察存在的原因。

原來並不是陰鬱的怪阿姨呀。反而還挺逗的,擁有著難得的幽默感:

Lust-After: 你小時候的畫是什麼樣的?你一直保存著那些畫嗎?

Laurie Lipton: 當其他小孩在畫可愛的花朵和兔子的時候,我在畫戰爭中被炸碎的屍體和印度安人肢解屍體的場面。我的父母為我的努力感到驕傲,並在家庭聚會的時候拿來炫耀。但是我的叔叔阿姨看著我(一個穿著百褶裙的胖乎乎的小女孩)和我的畫(血肉模糊的斷頭士兵),然後慢慢走開了。

IB藝術丨訪談死亡美學藝術家LAURIE LIPTON:大多數的感知生物都有黑暗面【851期】


親愛的,你們是有多喜歡第一幅和第三幅啊,那就再補充點!

補充內容之第一幅畫——

為什麼這幅畫會叫做《美國式哥特》呢,除了這個房子有一點點尖頂,看起來有些仿哥特建築的風格,還有哪些哥特元素呢?

其實最哥特的部分,是這位先生手中的「三叉戟」手杖

很多資料里是這麼描述手杖作用的:他沾滿泥巴的手裡拿著一個叉,它既代表了在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年代,農民們勤勞耕作的精神blablabla.別逗了好不好,這基本沒有一點哥特精神啊!

不知道大家對《達芬奇密碼》里的一個情節還有沒有印象,那個湯姆漢克斯是個符號學專家,他做演講的時候就放出了一張「三叉戟」的圖案,台下有觀眾說,這個圖案讓他們想到惡魔,後來漢克斯放出完整圖案,是海神波塞冬。

在希臘神話中它是海皇"波塞冬"的三叉戟與象徵符號。 幼發拉底河地區, 三叉戟符號一直是"雷電"的象徵。不過,基督信仰背景中, 這個符號具有"魔鬼和邪惡"的含義。

好了,哥特的暗黑風是不是已經昭然若揭了,這個古怪的先生,根本就是惡魔的化身

先補充這麼多,下次補充一下制度壓抑的一幅新畫。

---------------原答案在下面-----------------

分為三種壓抑:家庭壓抑,歡愉壓抑、制度壓抑。分別來說。
畫傳遞出的壓抑感絕不僅僅是靠「怪力亂神」的超現實傳達的,更是一種整體氛圍和背後故事瀰漫出的壓迫感。

一。家庭之壓抑

《美國式哥特》

這幅作品可算得上是和自由女神像同等級別的,號稱美國五大文化象徵之一。


這幅作品每個局部都看上去並無特殊之處,無非是稀鬆平常的一對美國家庭,夫婦二人站在自己的家門口神情漠然地站著。不過,這作品隱約透出的詭異氣氛再配合上這「哥特」二字,就顯得有那麼些不同了。


哥特藝術,其實和美國這等自由開放又熱情的民族一點搭不上關係,因為它是種最早起源於12世紀歐洲的暗黑風藝術。哥特的特點是頹廢、暗黑、冰冷,它的建築風格表現為那種高聳入雲的尖頂,給人一種銳利和神秘之感。發展到近現代,哥特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時尚、一種人生態度和一種社會風景——色調是黑色的、態度是陰暗的,風景是壓抑的。


因此,這幅美國式哥特就別有意味——背後的建築是仿哥特式的尖頂房,而這對夫婦的服飾與表情又如此漠然近冷酷,男人帶著復古的金絲邊圓片眼睛,眼神嚴肅而直勾勾的盯著看畫的你,臉部也因焦黃的面色和過長的臉型而透出壓迫的感覺,身著復古老派的白色襯衫和黑色罩衫,手持一叉,顯現出一派19世紀的男權主義。而女人則身著19世紀典型維多利亞服飾和頭飾,表情也及其的獃滯和怯懦。整個畫面傳達的,是一個極端保守和老派風格的家庭


不過到這還沒完,還有評論家說,其實這也許不是一對夫婦,而是一雙父女。父親恪守傳統,女兒生活在這種近乎苛刻而保守的家庭高壓下,變成了老處女——最上方的領子死死的扣住,連那下巴和頸部的褶皺也理解為"老處女的尖銳"


父親是女兒婚戀的衛道士,女兒完全沒有婚戀自由的生活在這片暗黑的控制之中,性格和人生軌跡也像面容一般古怪起來。也許這才是這幅作品最不寒而慄的壓抑之處吧。

二。歡愉之壓抑

《皇后歡愉》


這是一幅印象派畫家勞特雷克的作品,這個自幼身患殘疾如矮人般的貴族男人,瘋狂的鐘愛著一種題材,那就是紅磨坊歌舞秀的妓女們。有人評說:「時至今日人們很難找到一位以娼妓為題材並且創作出如此驚世駭俗的傑作的怪才。」所以,他被美譽為「蒙馬特之魂」。


「蒙馬特之魂」,這評價帶勁。如果你被稱為「天上人間之魂」,試想一下感覺會是什麼樣呢?


看圖。這幅作品描繪的就是紅磨坊舞女們接客時的場景。巴黎這座夢幻之都的紅燈區蒙馬特,華燈初上時便迎來了尋歡作樂的人們,人們在這裡瘋狂著,隨手便可抓來一枚供他們洩慾的娼女。


明黃色是梵高最喜歡運用的顏色,而紅色是最醒目和挑逗人的顏色。兩種顏色是最能觸發人熱情的。但在心理學上,它們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含義,越是這種濃烈和高飽和度的顏色,越引發人的躁鬱。所以這兩種顏色絕對不宜出現在有情緒問題的人身上,而藍色才是最平復人心的顏色。而黑色,在西方文化中也為貶義,比如那首「黑色星期天」,繪畫中的黑色也多來渲染一種恐怖氣氛。白色呢,是象徵一種端莊和純潔。


所以你看那畫面中的顏色分布,黃色打底,牆是黃色,酒是黃色,一片明亮。而紅色是娼女的裙,用那尚不蔽體的性感引發對面這素不相識而謝頂的有錢老男人生理上的吸引。而這位嫖客呢,他一身黑白,看似最是紳士與肅穆,實則在行歡愉之事。這等歡愉背後,沒有人關心這些娼女們如何淪落風塵,所有在交易中的親熱和惺惺作態實則都是偽裝,紅色本是最真誠和帶著溫度的火熱顏色,而身著紅色的娼女卻是空心的,她們成了一具扮演在情愛中的肉體,那是身體和心靈的斷裂。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年老色衰後,只有無盡的空虛、麻木與悲情


勞特累克時代的巴黎,物慾橫流,階級等級與貧富差距明顯,權勢和權貴之下是風月無邊和婚戀與社會制度的虛偽。他畫的是人之歡愉,但瀰漫的,卻是世紀末那揮之不去的病態與壓抑


三。制度之壓抑

《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這幅作品,是最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看到的,也是牆壁上懸掛的那幾十副主旋律作品中最讓我覺得難忘的。原作尺寸非常大,站在它底下深覺作品之震撼。


那是鴉片戰爭前夕,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建立,對東方這個龐大而腐朽的中國虎視眈眈,而清政府呢,卻依然在這金碧堂皇、門雀朱樓的大朝堂上做著天朝帝國的黃粱夢。


大殿上,所有的臣子們都做著一模一樣的俯首儀態,太監們唯唯諾諾,侍衛們正襟危待,皇帝高高在上,似是議論朝政,但每個人都像那雕樑畫棟和柱子一般凝固和獃滯。那是日照青爐生紫煙,那是一抹暖意卻近黃昏的夕陽,那是在苟延殘喘的王朝覆滅前的病態和蒼白。


整個作品是寫實的,但是又帶著中國傳統繪畫的那種工筆之感,整個畫面的構圖是這麼的規整。中國的工筆畫法是種在現當代藝術流行中不再被多提了的手法,但是我一直鍾愛這種復古。絲絲入扣的刻畫,畫出的是因真實而帶來的殘酷感。工筆的細緻配上青煙的縹緲,亦真亦幻,是整個帝國大廈將傾前的壓抑姿態。


謝邀。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很多藝術家,不過看大家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所以我分享一位南非的女性當代藝術家Marlene Dumas。
(乾貨)
Marlene Dumas(馬林·杜馬斯)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藝術家。她的作品題材大膽,畫風粗狂不羈。性和死亡是貫穿她所有作品的主題。奇怪的是,你很難在她身上發現太多的女權主義的影子,她只是靜靜的,不停地用畫筆去宣洩自己的情感。

出生於南非開普敦的Marlene Dumas有著女性特有的感性,也許由於地域與身份的雙重矛盾,「人」和「人性」便成為了她一開始的創作初衷和思考方向。複雜的生長環境同時賦予了她更加敏銳的藝術嗅覺,這使得她在日後的藝術創作中使用顏色誇張但是不失自然,構圖緊湊但卻不具有侵略性。她大膽的主題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自己從眾多表現主義畫家中脫穎而出。

她的作品大多以人物肖像為主,雖然造型簡單並且畫風粗糙,但是卻有一股原始的力量充斥裡面。她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表達最內在的思考。她不但非常善用各種鮮明的冷色,同時也很善於使用不同媒介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攝影圖片是Marlene Dumas創作素材的主要來源,雜誌報紙照片同樣是激發她靈感的主要途徑。但是,在她看來,攝影只是畫家的一種輔助手段,她從不會完全依賴於原始的圖片。

這張是在英國Tate Modern時候的展覽照片,一面牆全是黑白水彩人物肖像,看的人非常壓抑。

除了Marlene Dumas還有一位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毛焰的作品也很符合題主的問題。詳情可以在我另外一個答案裡面查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71152/answer/139585128

以上。



《死後的世界》。當年看到這組畫作很長時間都處於壓抑的狀態。。
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ński,1929年2月24日-2005年2月21日)是知名的波蘭畫家、攝影師與雕刻創作者,擅長領域是空想藝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繪畫描述了一種末世的恐懼與黑暗,地獄描繪幾乎是他油畫的全部主題。他的所有作品都沒有名字,僅有一個作品編號:死後的世界。
關於這些畫還有這樣的說法:畫家因車禍後腦部受到創傷深度昏迷了六周,在醒來前他一直陷入灰暗世界的幻覺,醒來後就開始創作這些稀奇古怪的畫作,他自己稱這是他被圍於生死之間時看到的情景。2005年被殺。
(多圖預警)


——下載鏈接,有一些圖重複了請不要介意:http://pan.baidu.com/s/1qYEcWd2——

——好吧瀏覽一遍後發現和某位答主不謀而合了,我還奇怪他如此著名怎會無人提及呢——

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Zdzis?aw Beksinski),人稱「畫出了地獄」的波蘭畫家,1929年生人,2005年死於謀殺。人物生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9F%E6%96%AF%E7%93%A6%E5%A4%AB%C2%B7%E8%B2%9D%E5%85%8B%E8%BE%9B%E6%96%AF%E5%9F%BA
善於以油畫的方式描繪皮包枯骨、扭曲面孔、令人密恐的網狀物以及T型十字架,體現了陰鬱、凄涼、壓抑、桎梏、的一種超現實的噩夢之美,被我小夥伴稱為24K純致郁系。這些壓抑的畫作成於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一般只有編號而沒有名字,因為真心難以言語形容。不知為何突然回想起暗黑II第四幕遍地的被囚之魂和骸骨箱。

我電腦里有一份《The Fantastic Art of Zdzis?aw Beksinski》,精挑細選一些與各位共賞:


首先,反對高票答案 @Ryuunosuke 對於波蘭畫家 Zdzis?aw Beksiński 的介紹,這種「死後的世界」的膚淺解釋和「死而復生」的謠言在朋友圈傳傳也就算了,就別拿到知乎來說了。
對於這則由來已久的網路謠言,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發布在「尖峰視界」公眾號,見:波蘭藝術家 Zdzis?aw Beksiński 的畫作和他的人生,以及人們的誤解。)

關於波蘭著名畫家 Zdzis?aw Beksiński (1929年2月24日-2005年2月21日),中文互聯網流傳最廣的就是那篇關於「死後的世界」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Zdzis?aw Beksiński 被描述成一個「地獄畫家」,並聲稱他在經歷死亡後的幾天後蘇醒,然後畫下了他遊歷地獄所看到的景象。顯然這是杜撰的,我甚至覺得這是對畫家想像力的詆毀。實際上,Beksiński 尤其討厭其他人對他作品的涵意提出單純膚淺的解釋,他自認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樂觀、幽默的成分在裡面...

被傳為「地獄景觀」的那些畫作,多數是他80年代中期的「幻想時期」(Fantastic period)的作品,那是他最成功的時期,也是被曲解最多的時期。

——分割線——

說道讓人感到壓抑的畫作,還有一個藝術家不得不提。
那就是墨西哥傳奇女藝術家弗里達·卡羅

——
現居美國洛杉磯的香港畫家 Vincent Hui 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包括鉛筆繪畫、丙烯畫和油畫。他的靈感來自香港社會,以一種怪誕詭異的手法來表現現實,充滿想像力。

——
Duy Huynh 的詩意超現實丙烯繪畫。藝術家出生於越南,80年代初還是個孩子的他移民到美國。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在新環境中的掙扎,深刻的影響著他的成長和作品。

——
現居維也納出生於首爾的插畫師Moonassi(Daehyun Kim)的插畫作品,我看到了現代人的孤獨和內心厚厚的壁壘…

在我很小的時候,曾有過很多陰森的夢,讓我內心充滿恐懼,然而好奇心卻讓我無法逃離~ 波蘭女藝術家 Aleksandra Waliszewska 的作品讓我再次想起這種感覺... 我很久沒有再做過那些夢,因為我沒了那時的孤獨,多數時候孤獨是可貴的,我們應該珍惜孤獨;-)

——
義大利女插畫師 Virginia Mori(出生於1981年)

——
詩意與孤獨氣質,設計師和藝術家 Mehdi Ghadyanloo(1981年生於伊朗卡拉傑)的畫作。Mehdi Ghadyanloo 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街頭藝術家。

——
孤獨的灰冷色調與宏大的對稱構圖渲染出陰鬱的末世氛圍。
俄羅斯插畫師和概念藝術家 Yuri Shwedoff 的一組科幻作品

深受喜愛的視覺文化自媒體「尖峰視界」期待您的關注。

http://weixin.qq.com/r/OkyFnUHEzxywrQX_9xko (二維碼自動識別)


Manuel Amado

在manuel amado的畫作中,對表演者始終不是從正面來進行描繪的,反而是以一種「第三者」、「偷窺者」的視角。而他的畫作中也極少出現人物,給人一種孤獨寥落的感覺。即便會出現「人」,也是以「人偶」的形式——背後支撐著架子,似乎是預設好其角色的、被操縱的人偶,而非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個人理解,歡迎交流)

最後附上網站地址
http://www.manuelamado.com/ObrasSeleccionadas.html


1939年,一個叫做特萊津的捷克小鎮被德國納粹改為集中營,9萬多名猶太人被關押在這裡,其中包括一萬多名孩子。一位叫弗利德的藝術家放棄了自己逃生的機會,留在集中營教孩子們畫畫。這場浩劫過後,一萬多個孩子最終只留下了一百多人,但他們還留下了四千五百張畫和一本叫《先鋒》的雜誌。

下面的這些畫就是來自這群孩子,他們用稚嫩的筆描繪著渴望自由的心。

《帆船》 莉莉 博巴肖娃

《有著架子床的房間》 埃麗卡 陶西戈娃

《特萊津的房子》 哈娜 科赫諾娃

《納粹威脅猶太人》 伊日 貝烏特列爾

《院子》 巴維爾 松嫩申

《拿著棍子的警衛》 索尼婭-斯波特佐娃

《檢查虱子》 赫爾加·維索娃

《夜空》 海倫娜·曼德洛娃

《特萊津的住處》 哈娜·格龍費爾多娃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盡在Lens - 知乎

"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們也要把它灑向需要溫暖的生活……"


契里柯---一條街的神秘與憂鬱


畫上的透視深景極富感染力。右邊有一大片被深褐色和灰色帶拱頂的建築物遮擋的陰影,左邊是一條低矮的白色連拱廊,長長地伸展開去。天空陰沉,街上卻十分明亮。這時,從左角出現一個孤獨的滾鐵環的小女孩,她的影子似從畫外拖入。前面又有一幽靈般的影子,長長地拖在明亮的街道上。這一切既不合邏輯,又顯得恐怖。在那片陰影前,有一輛老式貨車空車廂,車門暢開著,景物費解,給觀者頻添困擾。就時間上判斷,似象深秋的午後,可是這座城市廣場寂無一人。商市停歇,頗有城市末日之嫌。契里柯承認這幅畫來自尼采對義大利荒漠廣場的描繪的啟迪,它恍若夢境,時間表現也是深秋,因為在那個季節義大利的太陽變得低了,陰影要比夏天更長。



推薦閱讀:

希望有大神幫忙分析一下這兩幅畫?
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essential c++封面上的油畫叫什麼名字啊?
在戶外油畫寫生,帶哪些工具既實用又輕便?
波吉亞家族裡歷史中的油畫有哪些?
如何評價《蒂姆的維米爾》?

TAG:藝術 | 漫畫 | 繪畫 | 美術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