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沒有殺秦瓊等手握兵權的重臣?

相比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徐達,趙匡胤雖然沒動手,也是解掉了大部分兵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獲得帝位之後直到駕崩,也沒有削過手下這幫人的兵權,是什麼原因?


因為秦瓊並沒有手握兵權,自玄武門之變以後秦瓊就因為常年征戰留下的病痛開始打醬油,根本不足威脅於任何人。

雖然謝邀,唐史我不是很懂,不對之處還望指出。印象中唐初是府兵制的鼎盛時期,唐朝的兵權由皇帝麾下的十二衛所統領,每一衛設大將軍一人,將領二人,這些將領平時以輪流的方式管理事務,負責作為天子的禁軍守衛宮城,一旦發生戰事就由皇帝任命統帥,調動兵馬任其調遣,戰事結束之後兵權就交還於朝廷。因為是府兵制,這些士兵四散回府中,各自安排工作,也無法形成派系勢力。李世民時代全國最多設有六百餘府,約有六十多萬常備軍,但由於兵將分離的原因,在意義上而言全國兵權都在皇帝手中。府兵制比較利益中央集權,這應該是目前一大共識。

就拿李靖來說,他擔任兵部尚書來管理國家軍事行政,相當於國防部長,但是他手頭上就是沒有兵權,只有戰爭爆發,才會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領兵出征。但也不能說李世民不罷兵權,英國人徐茂公,好吧,英國公李績在外做都督做了很多年,李世民臨死前把李績調回朝中,以自己的名義貶李績為外官,讓李治自己把李績找回來朝中,如此既罷免了李績的兵權又讓李治給了李績恩惠。

韓信的問題根本就不必談了,他作為擁有自己國土的諸侯,在權力上與劉邦將要建立的大一統漢帝國有直接衝突。朱重八可沒殺徐達,史書上可沒那樣的白紙黑字,在徐達死前的三年,徐達還為替朱重八大破朵兒不花。儘管徐達之死可疑,可是徐達常年在北方戰爭,病重而死是合理的,我活了這麼多年還沒見有人因為吃燒鵝吃死過,除非寫這事的人是徐達的主治醫生,不然也只能是謠傳。趙匡胤就是考慮到「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樣的道理,才「廢藩鎮,釋兵權,罷功臣,典禁兵」,對於重新建立一個較大的帝國而言,趙匡胤的做法很合理。不結合時代背景制度,強行把歷史人物的行為作為比較沒有太大的討論意義。不過話說回來,能夠搞清楚各朝代制度、背景的人本來就不多,至少我不能。

至於李世民到底有沒有殺過功臣,看看蘇軾怎麼評價:「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卧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

李君羨是開國名將,但在二十四功臣中卻無名號。他的死到底是謀反還是讖謠,這可說不清楚了。就這一方面李世民已經被放到去跟劉啟、曹操、司馬兄弟比較,並不算什麼好的名聲。李世民的權術很厲害,他不殺將軍絕非因為仁慈,一個連兄弟都能夠殘殺的皇帝就不要太糾結他是否仁義了。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大家是合夥制,一人一股,反正小本生意你當老大也可以,然而一不小心玩大了干出了事業,分紅就起了糾紛。而李世民家本來就是絕對大股東,下面那些人來的時候就是打工仔的定位,所以董事長永遠都是李家人,大家也都服氣。
現代公司股份構成最怕的就是50%和50%,缺少絕對控股權


秦瓊手裡沒兵權殺他幹嘛呀。
別看小說演義塑造的很豐滿,秦瓊其實就是一介武夫,衝鋒陷陣無所不能,曾在數十萬軍中單騎救主(李密),但是充其量也就是夏侯嬰輩,不像韓信這般。
類似於韓信的人物是衛公李靖,不過李世民救過他的命,李靖這個人呢,城府深、冷靜情商高,所以基本上都是持中立的態度,不怎麼發表意見,人很低調,需要打仗了給他兵權出去打,回來了又收回兵權給個文官做,你以為出將入相很光榮,實際上,又何嘗不是皇帝對他的限制。不過李公沉穩,很受太宗的喜愛。
至於像尉遲龔、這樣的保鏢,這些都沒道理殺他呀,完全構不成威脅。
程咬金,上來就要聯姻,李績,識相的不得了,以至於李世民要變相託孤,讓他得以立不世之功(平滅高句麗)。
當然了,最主要的是,唐太宗對臣子還是可以的。
雖然也有魏徵事件、李君羨事件,但君王嘛,誰能不怒,誰能不疑,連侯君集、張亮謀反的都時不時回憶一番感慨一下,說明他真是挺仗義的。這可能和他早期軍旅為將的作風有關。
你說他剋制也好,隱忍也好,權術高也好,勵志成一代明君也好,總之二十三年來,他基本做到了。


劉邦和朱元璋是起義,李世民是起兵。
兩者有著本質的不一樣。
起義是造反,是徹底地推翻了原本的權力階級,自己當家做主人。也就是這個房子,主人都被打跑了,空了。凡事進這個屋子的人,都有資格擁有這間房子,那就肯定要打要殺。
起兵是兵變,權力階級內部換領袖。這間房子的主人就是這幾個,原本的大股東把手裡的股權虧了,被迫拿出來喊賣。那就剩下的股東開始喊價,價高者(兵強者)得。這個和股東的手下有毛線關係嗎?他們又沒股權。
李世民是關隴貴族出身,他本來就是權力階級內部的人。
他手下的將領不是股東,他們是僱傭兵。
關隴集團在當時中原的勢力是非常強大的。整個北周隋唐交替,其實都是關隴集團的內部鬥爭,只是一個動靜比一個動靜大而已。
其他人根本沒有在桌子談判的資格。
所以李淵為什麼要殺竇建德。因為這個竇建德想擠上談判桌。


記得曾經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太宗還年輕,壓製得住他們,也耗的死他們,而朱元璋他們太老了,不殺了,新君壓制不住的。


劉邦和朱元璋的情況還是略有差別的

劉邦處於西周封建制向秦漢集權帝國轉型的關鍵時期,他本人當皇帝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異姓王是實際上的割據力量(當然同姓王也是,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劉邦做的事就是消滅異姓王用同姓王取代),所以劉邦一定要抓緊時間幹掉他們。

朱元璋的清洗,一方面和他對貪官污吏本來就嚴苛有關,另一方面則和太子早死,皇長孫朱允炆年幼有關。如果不是朱標早死,藍玉恐怕就未必會死。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個比較有政治智慧,處理的比較好的案例。但他一定要這麼做,是和晚唐到五代,禁軍屢屢造反,藩鎮尾大不掉的體制有關係的,不解決這個體制問題,朝廷永遠不得安穩。

至於李世民,他登基的時候不到三十歲,本人就是李唐軍功第一的名將,無論對自己的健康、能力還是威望都有足夠的信心,並沒有什麼一定要大殺功臣的必要道理。

帝王,尤其是優秀的帝王的行為,大部分還是要看政治需要。當然必須說的是,優秀的帝王也是人,個人性格還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比如朱元璋就更苛刻得多,而李世民在侯君集勾結太子造反的情況下還想留他性命,後來侯君集在凌煙閣上的畫像也沒有撤掉,還是仁厚一些的(但倒霉的李君羨被讖緯坑了就太冤了)。

另外,開國君主和軍功集團之間發生矛盾是很常見和自然的事情,殺功臣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但在李唐開國的時候,軍功集團最大的代表就是李世民本人……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也是想擺平秦王府勢力的,但李世民下手快啊……


姑妄答之。
事實上不殺的才是正常的。
歷史上殺功臣主的,有代表性的只有三個朝代,漢,明和本朝。
其餘一統的朝代都沒有,之如:周、秦、東漢、晉、隋、唐、宋(契丹、金)、(元)、清。
殺功臣的實質是專政集權獨夫政治下的分贓不均
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平民出身,這樣的背景讓他們不得不依靠殺戮功臣這一手段建立皇帝威信,避免大權被奪,繼而功臣們威脅到自己的子孫。
道理很簡單,
我與鄰村的毛三伢子一起賣西瓜,一起淋雨,一起打滾,一起吃苦。最後賺了,發了財,創立了一個公司,結果毛三伢子分自己99%的股份,只給我1%。
我什麼也沒說,但毛三伢子想,這小子肯定不服,得先下手為強,直接把剩下的1%都搶了,還把我踢出了公司以絕後患。
就是這樣。

回到問題上來,李二公子,他一直是老闆,股權很清晰。


皇帝殺功臣無疑就是怕功高震主,然而開唐諸將中,李世民功最高


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後又殺了哪些初唐重要人物呢?
按照時間順序:
武德九年 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 早年與李建成勾結 造反 有兵權
貞觀元年 天節將軍李藝(羅藝) 與李建成有關 造反 掌兵權
幽州都督王君廓 謀反 有兵權
利州都督李孝常等 謀反 有兵權
貞觀二年 辰州刺史裴虔通 因前朝身為弒逆 借故流放 死
貞觀三年春 裴寂(高祖李淵重臣)寂聽信妖言有天命 卒(就是要找理由弄死你= =關鍵是:這時候太上皇李淵還沒死,就這麼弄死他最親近的大臣,簡直是。。)
自此,秦王基本掃清全部異己,剩下的人,要麼沒什麼威脅,要麼被李世民高明的政治手腕整的服服帖帖。
歸根結底,李世民是個特別優秀的政治家,優秀的政治家的行事標準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判的。李世民固然是心狠手辣殺了這些大唐的功臣,但對國家政權穩定是大大的有益。回到提問者的角度,秦瓊這些人,唐太宗不殺,也不會影響太宗朝政局的穩定,那何必要殺呢?另外樓主提到了秦瓊,山東士族是太宗朝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為了籠絡這股政治力量,優待他們最主要的代言人秦叔寶、魏徵、李勣,不僅不會威脅統治,反而能利用他們籠絡山東士族,並進一步利用山東士族與關隴軍事貴族相互制衡,更有利於太宗朝的穩定,那何必要殺秦瓊他們呢?
再多講一點,李世民上台之後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統治的穩固以及國家的穩定,內部說完了,那外部呢?單純的就是派李靖李勣他們打打打嗎?作為政治家,最高明的招數當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你們國家內部有矛盾,我最高興,你們沒有矛盾,我也要給你們製造矛盾,這樣你們就沒心思打我唐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突厥,離間頡利突利可汗,逼得突利內附,再輕輕鬆鬆搞定頡利。不然你以為天可汗的稱號是這麼容易得到的?當年的世民看看今天的美帝的所作所為,一定會嘲笑觀海同志,「你們年輕人還是too young,sometimes naive!」


不怕你背叛,背叛了你也打不過他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載,有次行宴,尉遲敬德因座位排序問題對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太宗很不高興,對尉遲說:"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

而在《舊唐書》魏徵傳(亦或是李百葯傳,時間太久記不清了)里,則直言李靖李績等皆是忠誠之輩,太宗更是百代難見之雄主,正如《舊唐書》李孝恭傳所說「自大業末,群雄競起,皆為太宗所平,謀臣猛將並在麾下,罕有別立勛庸者」這種御下手段,天驕無出其左右,自身足夠強大,完全無懼一切彭信之叛。

太宗一生自比堯舜,立志青史留名,當年侯君集謀反,張亮先向太宗告泄,苦於無第三人證太宗竟隱忍不發,而後依舊圖形凌煙閣,直至太子謀反事發才幹凈利落的一刀切,這些有害青名的屠戮之事,太宗是能避則避,而帝王的有心規避與臣下的自知之明正是君臣平衡維繫的重要原因。

且太宗一登基就消減私兵,組建府兵模式,至少在太宗一朝,府兵制度是運行極為成功的,這也大大降低了將領擁兵自重 悍拒王庭的機率。而貞觀之世用兵不停,先是翦滅割據,後再戰突厥,到親征高麗,期間吐谷渾,高昌,焉耆,薛延陀橫不絕斷,保持英武可靠的將領存在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貞觀十八年後,太宗還不由感嘆」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同期的那些玄武門事變參與武將,張公瑾秦瓊早薨,侯君集伏誅,尉遲敬德半隱退,段志玄程知節一直被太宗勞系身邊)一直到太宗去世,進行託孤的將領也是關東出身的李績,還需要先貶後抬的政治手段來敲打其忠心,你以為太宗想啊?實在是沒人用了,沒辦法了。


首先秦瓊等人是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感情是很好,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手握重權。
受演藝等的影響,大家總覺得秦瓊等人很牛,但是其實他們在李唐建立後,地位都不太高,
而掌握大權的首先是宗室,其次是李淵的手下,然後是李建成的手下。李世民的手下掌握的權利
並不大,不然也不需要弄玄武門政變了。
李二在事變和登基後,逐步的除掉了李淵和李建成的勢力,這基本上除了宗室,功臣
就差不多幹掉了多半。
而且李二上位後雖然對於秦瓊等十分優遇,但是並沒有給於他們太多的權利。和突厥作戰領兵的
是李靖和柴紹,這除了軍事上的考慮,也是防止功臣作大。然而之後,李靖和柴紹就基本退隱了。

最後,打個比方,如果朱元璋剛登基沒幾年,還沒有屠戮功臣,然後朱棣為奪皇位發動政變,一鍋端了朱元璋的那些個徐達啊,李善長等功臣,然後對他自己的將領很好,能說明朝開國沒殺功臣么?


拜讀了前面的精彩回答,有所借鑒。
李世民不殺功臣,一方面確實有他英明的地方,但是關鍵是他還年輕並且有信心,自己年輕,總能熬得過那幫弟兄;並且從20多歲開始帶兵打天下,手下的一幫弟兄都是跟著他的,那個時候就歸他管,聽他的,都很服氣他,沒有理由到大業成就了反而不聽話的道理。


我就補充一點,李世民是當時全天下最能打的皇帝,他壓根兒就不怕別人造反


李世民和劉邦朱元璋不同,劉邦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創業,手下的將領們相當於是合伙人的身份,他們要想把這份產業變成家族世襲,第一件事就是要幹掉合伙人,而李淵父子起兵的時候,兵員和軍餉糧草都是關隴貴族們提供的,相當於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像秦瓊這幫投奔來的大將充其量不過是個領工資的員工,手下的兵都是老闆的府兵,每次用完了還得交令還給老闆。這樣的情況下還想逆襲的話只會是李密的結局了。


第一凌煙閣上二十四功臣都比李世民年紀大,有些還大了很多,耗也能耗死那些功臣,事實上也確實是大部分功臣都老死在貞觀朝了,第二這些功臣本來就無兵無權,唐初府兵制搞的是兵將分離,無戰事的時候,將領是調不動一兵一卒的,包括開國功勞最大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也調動不了禁軍只能帶著自己秦王府衛率去和太子和齊王的衛隊去干架。


劉邦殺韓信是消滅小股東,朱元璋殺徐達是怕自己的種不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形勢所逼,李世民人家是三個自信


秦瓊手握重兵?別開玩笑了,你見過劉備懷疑趙雲么?手握重兵的是李勣,對,就是那個徐茂公。雖然李世民說得和李勣好得跟穿一條褲子似的,但自己一病重就把李勣趕出京城,對兒子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麼恩惠,我現在貶他為外官。如果他被貶後沒有怨恨,我死後,你應當召回他,給他做高官,讓他對你效死力,如果他有怨恨,就必須幹掉他。」當然徐茂公大家都知道他是個人精,好好的配合這兩父子演了個戲,不然以後也沒機會去揍高麗棒子了。


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年輕就是這麼自信!


李世民本身就是李唐平天下最大的軍頭


推薦閱讀:

李世民憑什麼在打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時都能以少勝多?而李密做不到?
沒有常何,李世民能順利的登上帝位嗎?
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這幾個人怎麼排?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