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論姚雪垠的《李自成傳》?
書評
-----------------------我是分隔符-----------------------------
從年前開始,就在讀姚先生的這部《李自成傳》,直到近些日子才將它又一次完整的閱讀完,雖然以前在大學的時候也讀過一遍,再讀一遍感觸也頗多。稍微整理了一下,以供大家共同討論。
從敘述故事的角度講:
一、前部分(到羅汝才與李自成合營之前)寫得特別精彩,到了崇禎十五年(應該是這個時候)至崇禎十六間那段歷史直接是過渡了,後面的筆法和構思簡直是判若兩人。包括曹闖二營分開,羅汝才被殺,慧梅與袁時中的那段故事,李自成稱王及回米脂縣祭祖的事,破潼關,孫傳庭死於亂軍的故事都沒有寫,貌似遺缺了。
二、後面從長安 「懸軍北征」的寫得太過簡單,感覺單純的就是在讀塘報,崇禎的心理及活動篇幅過大,一路快捷鍵直到佔領北京,隨後又是快捷鍵到山海關慘敗,一路吹枯拉朽,就從北京轉戰豫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到江西,幾乎是一筆帶過,後期的沒落就以潰兵,不得民心點綴解釋了,未免太過草率。
三、故事安排的軍醫尚神仙,馬夫王長順似乎是有所指。李岩兄弟的死,牛金星父子的消失都寫的很隱晦。
四、關於對滿清的態度,作者寫多爾袞永遠是那幾句話「又想到了年輕美貌的聖母皇太后……」,片面強調了滿清八旗的不可戰勝,農民軍隊的一觸即潰。
五、寫吳三桂的時候,分析了他非降不可的原因,寫洪承疇的時候也很好的詮釋了心理活動,對崇禎的心理活動經過細細揣摩,但是過分強調了他的偏執和把全部責任都推卸的大臣身上,難道僅僅根據血書上的那句「文臣人人皆可殺」?
六、對左良玉和張獻忠的歷史,前部分寫的比較多,後期直接是一句話帶過。至於南明小朝廷及大順後期幾十年,幾乎都沒有提及。
從時代背景來講,李自成的發展其實和我朝太祖武皇帝有點類似,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姚先生在那個時期寫李自成,其實有其投機及果敢之處,細細品味,自然可知。故事裡刻畫的李自成形象和太祖明顯有相似之處,劉宗敏的形象似乎也有所指,但是「忠」字頭寫得很好,「太子」忠王雙喜在山海關大戰的犧牲,許多大將的陣亡,都在後期寥寥數語。
從人物形象塑造:
部將:對劉宗敏的剽悍剛硬的大將風度,李過處變不驚的冷靜以及他的嚴厲冷酷刻畫都比較深刻,郝搖旗粗獷與忠心,袁宗弟、劉芳亮武藝超群、赤膽忠心卻有點拘謹和羞澀,劉體純的精明能幹,田見秀則是一身的菩薩心腸,吳汝義的總管才能,羅虎的冤死,張鼐與慧梅的凄美愛情,雙喜和慧英,李岩和紅娘子的恩愛,張鼐和惠瓊的不自在,慧梅被迫嫁給袁時中的糾結心態。
夫人或嬪妃:高夫人的聰慧,竇妃複雜的人物塑造
文臣或那些從龍之臣: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
作者幾易其稿,據說這是受當時政治環境有關,說是隱射當朝,不知道有沒有人補充呢?
(未完待續)
角度在今人看來太偏於農民軍,但在當時那個時代是切身體會過腐朽政府對民眾的壓迫的,大家對農民軍都非常有好感,尤其是李自成這種相對秋毫無犯的義軍。
那個時代人民是覺醒的,是知道誰對誰錯知道自己該站在哪一方的,他們看到的更多是反動政府和地主士紳的醜惡嘴臉,而對歷史上這些起義者抱有支持態度。
今人看,總覺得這本書太偏向流寇,我看過兩個版本的李自成序,都在序中提醒讀者作者在此書中太偏向農民軍,是那個年代的環境使然。
我絕不會怪罪李自成的起義和破壞,只會痛恨朱由檢的倒行逆施。時日予喪吾與汝偕亡才是那個時代的農民心聲。當權貴地主將一個國家變成了地獄,就不要怪罪人民因此變成惡魔,活活烹食福王也只不過是應激反應,誰挑起的禍事誰就去接受。
「近來我常常想著我們這些人為什麼逼得造反,越想越不能半途而廢。我小的時候替人家放過羊,挨過鞭子;二十一歲的時候因欠人家的債,坐過幾個月的牢,因為我坐牢,父母又氣又愁,不久都下世啦,拿你說吧,常聽說你小的時候同張老伯趕著毛驢兒進川做小生意,你現在還常罵『龜兒子』,就是你那時在四川學的,說習慣了。有一天你們把毛驢兒拴在一家紳糧①大門外,紳糧出來看見地上的驢屎蛋兒,逼著叫老伯捧起來吃下肚去。老伯跪下去磕頭求情,情願把地上掃乾淨。可是那個惡霸紳糧不答應,硬逼著老伯吃下去幾個驢屎蛋兒。從此老伯得了病,從四川回來不久就死了。敬軒,別說咱們起義是為了救民水火,就說咱們的私仇……」
──────────────
①紳糧——四川人把大一點的地主稱做紳糧。
──────────────
獻忠不等自成的話說完,雙目圓睜,眼珠通紅,用拳頭在桌上猛一捶,大聲說:
「我操他八輩兒老祖宗!老子日後得了地,到了四川,非把那些紳糧大戶殺光不可!」
這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姚雪垠完全是把自己在當代的切身體會去代入,疼在誰身上誰知道,老一輩人為什麼要鬧革命,現在生長出來的溫室花朵不理解,認為破壞了私有制,是違法的,是不道德的,這是酸腐文人的論點而已。對蘇南地主的調查中我記得過一段,有佃戶交不起糧,欠了幾天,地主就在這家做飯的時候走進來,用糞勺在鍋里攪了攪。包括後來的還鄉團,把人扒皮,埋在地里用鐵杴打爆腦袋,這些舉動,在今天看來,很多人會認為是農民的錯,是佃戶先借錢不還,是農民先搶地主家業,這個我就不發表什麼意見。
人類社會到今天看來,遠不可能永遠避免革命和社會失衡,大多數人只能做私有制失衡後的赤貧者,而不太可能是坐在亭台樓閣上笑看著饑民遊盪的顯貴。但精趙和小資永遠是短視和盲目的,毫無鬥爭精神的,無論什麼時代,這些人永遠是肥料。
闖王,你還不明白?上次我對你談過咱的苦根子。俺家三輩兒當弓箭匠,到我這一代已經幹了大半輩子。論手藝,有手藝;論勤快,夠勤快;論人,咱說一不二,自來不欺老哄少。可是人好,手藝好,勤快,頂屁用!咱自小兒受窮罪,受欺負,直到如今,半截子入土啦,越來越沒路。兒子前年給抓去當兵,不知已經肥了誰家的地。三門頭守一個小孫子,孤苗兒,去年害了病,沒錢吃藥,小辮子翹啦。媳婦兒沒指望,處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兒,咱也不放心,窮人家守的什麼節,走啦,俺老夫妻倆時常對著哭,往前看,四十八里不點燈,望不盡黑洞洞的。去年到今年又是災荒年,過了破五就斷頓兒,又沒有活做,正打算出外討飯。心裡想,這次出去,反正是死在外鄉,回不來啦,等著喂狗吧。沒想到咱這裡招弓匠,咱就來啦。一來就享福啦。」說到這裡,他用袖頭揩一下濕潤的眼角,深深地嘆口氣,然後接著說:「如今,不要說我喂不了狗,也不受誰欺負啦,從前,大小有點勢力的人跺跺腳叫咱趴下,咱就趴下去;想用腳踩在咱頭上,咱就趕快把頭低下去。咱一輩子都是逆來順受,在人家的腳板底下過日子。如今什麼樣?不管是頭目和弟兄,都把咱當個人看待,不稱曹師傅不說話。就拿你老跟督造劉爺說,也沒有把咱曹老大當外人看待。人不能不要心口窩裡四兩肉。想想從前,看看現在,頭打爛也要入伙!闖王,你老要我我也人,不要我我也人,反正我老曹死心塌地跟著闖王闖江山,死也不離開老八隊!」
這是姚雪垠寫弓匠跟李自成的談話。
有人抨擊農民起義,因為說他們席捲州縣瘋狂燒殺,但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前提,農民起義從來不是在太平盛世中爆發的。黃巢殺人,唐史也說過是兵亂黃巢不能制,可今人說黃巢沒有人性,唐朝皇帝又有幾分人性?黃巢開府庫救災民才獲得了席捲的力量,這些怎麼沒人看到呢。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一個人民意識覺醒的李自成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人這麼客觀的去評價李自成,姚雪垠用真實的眾生相去攤開一個虛構的畫卷,用他對民國的理解去套入明末的李自成傳,精趙和小資是註定要對這種書咬牙切齒不屑一顧的,他們以為將來他們會是坐在揚州或者西安城內錦衣玉食左擁右抱的達官貴人,所以對不體面的咬牙切齒的激進的起義軍調笑和侮辱。
我倒是覺得我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是流寇中的一員,赤貧隨著亂軍遊盪,因為一旦天下大亂,什麼努力就會有回報的話就是放屁,民國後期百分之95的人民是赤貧和破產,這時候你跟我談窮是因為不努力?窮是因為蠢?
總結來說,姚雪垠的李自成傳文學價值很高,相對還原了明清時的市井文化,是正兒八經的意識形態影響之作,像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表達了對社會和革命的看法,而不像一些紀傳體小說一樣只是人浮於事的交代情節。姚雪垠是配寫李自成的,因他了解李自成,也與李自成階級相同,切膚之痛感同身受,今人再寫李自成,寫不出這麼真實的環境和群像。
書中對李自成的一些行為有不可避免的美化,但並不過分,同時也對李自成的一些行為加以批判,自始至終都沒有過分的神化他,而是明明白白的交代,李自成初期是一個比較暴躁任俠的人,逆來順受,期待圖存,因欠錢還不起被人論死,在親戚幫助下殺人跑路,在當時的西北軍閥中從軍。
在十幾年顛沛中成長為一個相對成熟內斂,奉行仁政,頗有手段大志的人,每到一處必開倉放糧,見貧者必施與,治軍時也懂得遵守一定的法則。但同時姚雪垠也寫了他是如何表面治軍嚴格,在張獻忠的客將犯死罪後李自成為了和張獻忠維持關係,選擇放過。在自己的親戚犯罪後,李自成又糾結的希望由向來心軟的田見秀去審判,期待饒他一命。在北京脫下臭烘烘的鞋子,心情忐忑的接受嬌嫩的宮女為他洗腳,對明朝皇帝的享受有了相對接受的態度,並在後來糾結的追求崇禎的妃子。反應出了一個真實的,並不完美無瑕的李自成。
到後來,多疑的殺死了忠心耿耿的李岩,又短視的逼反吳三桂,慌亂的兵敗九宮山,在最後一刻又回到了年少時孤身一人的情形,一反北京撤退後的盲目和猶豫不決,再一次堅強的期待捲土重來,最終死於械鬥。
姚雪垠的李自成,才像闖王李自成,一個闖字,不理性,不體面,也決不骯髒卑鄙。就像歷史中一樣,一個腐朽波瀾不驚的臭水池,被一個積極的昂揚的力量所攪動,臭氣激蕩開來,引來嬉笑怒罵。而身處其中的魚蝦則滿心希望著新的開端和暫時的喘歇。
整片北部中國被壓迫的成千上萬的民眾,他們在日復一日的被鄙視,被欺壓,被利用中當然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那些為李自成打開城門的人,當然也知道這些問題終究要如何解決。
他們說是這樣說,做是這樣做,就像國際歌中唱到的一樣,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精趙和小資整天跪舔權貴,可知道他們的奢華體面中有自己的一份勞動嗎?這些人一定會覺得,哎呀大人們的錦衣玉食,哪配我們染指啊,我們是俗,是丑,是土。
創造了地獄,就不要怪罪自己最後死相太慘,激進的時代無法讓大眾理性的存活。
國際歌里同時也有一句讓思想衝破牢籠,衝破的是什麼牢籠?牢籠內的思想是什麼思想?有一句話是完全被調笑為農民階級無腦的標誌的,既: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就是牢籠門口,剛剛自由的思想。
君不能保民,造成天下大亂,群魔亂舞,百姓民不聊生,民就無義務保君,在這種情況下君還要讓軍隊去逼迫民眾供養他吃飯,供養他的暴力機構吃飯,回答就是客觀而理性的:吃你麻痹,老子投黃巾軍了。
另外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撥款修建闖王陵墓,這是全中國五千年第一個由人民政府修建的王陵,是共和革命成功以後修建的王陵。誰高貴誰下賤,一目了然,清代修史為尊者諱,動輒美化明朝皇帝,美化帝王將相,將被逼造反的民眾統統斥為流寇,大肆興起文字獄,濫殺無辜,肆意妄為,李自成的荒塚在九宮山待了兩百多年,幾塊石頭一叢荒草而已,人民的時代為他修建了陵墓,給予他地位,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地位,不是二十五史里自我安慰高潮意淫自己給自己上尊號騎在人頭上逼人說自己偉大的眾位酋長可以相比的。
- - -- - - -- - 另外姚雪垠長相應該不屬於鹿晗這一類女性化男孩吧,有點英氣是真的,我要收胯下童子也肯定不收稜角這麼分明的。。。
啥?角度在今人看來太偏農民軍?(我這不是在懟大螃蟹君,是在說各位明粉朋友們)
盧象升已經受了三處箭傷和兩處刀傷,他的身邊只剩下宣府參將張岩、掌牧官楊陸凱和二十幾個騎兵,而且都負傷了,他率領著二十幾個人殺到蒿水河邊,被寬闊的河水攔住,冰不厚,已經有幾匹馬踏破了冰凌陷在河裡,對岸有一個穿紅袍的敵將帶著一起人用亂箭射來,象升的左胸上又中了一箭。他拔出箭,大吼一聲,五明驥騰空一躍,跳過了兩丈多寬的河水。敵將大吃一驚,回馬便逃。象升連砍死兩個敵人。如果他這時向南奔去,會很容易地脫離戰場。但是他沒有這個想法,他回頭一看,發現跟著他的二十幾個人都不曾過來,正在被十藉以上的敵人圍攻。他又吼叫一聲,同時把鐙子一磕。五明驥好像懂得主人的意思,打個轉身,踏著蹄子,噴鼻,奮鬣,憤怒地叫了一聲,一縱身跳回到河水這邊,往敵人的核心衝去,盧象升因為流血太多,感到自己快要不能支持,快要死了。他一面砍殺,一面呼喊著下邊的話,鼓勵他的將士,也鼓勵他自己:
「將軍斷頭,勇士捐軀,就在此時!殺!殺!……弟兄們,用勁兒殺呀!……」
他的背上又中了一刀,身子猛一搖晃,幾乎栽下馬去。但是他趕快用左手扶住馬鞍,回身砍死了一個敵人。他把自己的人馬救出來,重新來到蒿水河邊,背水作戰。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五六個人,參將張岩和大部分弟兄都死了。掌牧官楊陸凱騎著千里雪,緊隨在他的身邊。千里雪的潔白的身上被鮮血染污幾片,有些血是楊陸凱的,也有些是從敵人的身上迸過來的,楊陸凱負傷很重,困憊不堪,衰弱地對盧象升說:
「大人,你快跳過河走吧,我在此擋住敵人!」
盧象升似乎沒有聽見他的話,又似乎在鼓勵他,重複著叫:
「將軍斷頭,勇士捐軀,就在此時!」
戰鬥又繼續了一陣。五明驥的一條前腿突然中了流矢,打了前栽。盧象升翻身落馬,但他掙扎著站了起來,徒步迎戰,一群敵人騎兵包圍著他,要他投降。他一面抵抗,一面憤怒地說:「堂堂大明,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但聲音已經很弱,很低,不能連貫,片刻之間,他的頭上又連中兩刀,一刀在後腦,一刀在臉上。他大叫一聲,倒了下去,把大刀拋得很遠。他的耳膜上還在響著刀劍聲和喊殺聲,而他自己像做夢一樣,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仍在戰鬥,仍在呼喊。不過,他又模糊地知道自己受了重傷,躺在地上,血正在向外奔流。他還想掙紮起來,再殺死一兩個敵人,可是他掙扎不動,哼了一聲,失去知覺。
楊陸凱也從馬上栽下來,離盧象升躺卧的地方只有幾尺遠。他以為象升還沒有死,趕快掙扎著爬過去,用自己的血身子遮蓋著總督,敵人不知道那第一個倒下去的、穿著小兵號衣的勇猛戰士就是盧象升,所以沒有割取他的首級。但他們非常恨他,儘管看見他已經死了,還用亂箭射他,為死傷的夥伴報仇。楊陸凱在箭雨中緊緊地抱著總督,沒有叫喊,也沒有動一動。他死了,背上中了二十四箭,還有許多箭落在他的周圍,深深地插入土中。
當盧象升落馬之後,五明驥昂著頭,吃驚地向周圍望望,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隨即它明白自己受了傷,而主人也離開它了,它又失望又憤怒地衝出重圍,幾乎將一個敵方騎兵衝倒。一群敵人看見它是一匹稀見的駿馬,從四面圍上來,打算把它捕獲。它昂著頭,抖抖鬃毛,兀立不動,連噴幾個鼻子,望著蒿水長叫一聲,等敵人走近身邊時,它突然狂怒地跳廠起來,踢倒了一個敵人,破著一條前腿向曠野奔去。幾個清兵仍不死心,繼續追它。它跑到蒿水的轉彎地方,徘徊起來。一眨眼工夫,幾個清兵又追到了。它打算縱身跳過河去,但因為它的前腿負傷,而這地方的河身又特別寬,它在離岸兩丈遠的地方落下水裡。它正在掙扎著往對岸浮去,清兵射了幾箭,把它射死。
——第一卷,二十三章
一個總兵說道:「如今永曆皇帝已經死了五年,我們為誰守土呢?名不正言不順。全中國都被滿清佔了,我們這一點點地方,如何能對抗滿清?今日再守下去,大家死到一起且不說,沒有正當的名義了。明朝連一個最後姓朱的宗室都沒有了,我們為誰守土呢?」
這話說出以後,許多人紛紛點頭,都說是如今死也沒有意思了,不如就投降吧。李來亨非常憤怒,將案子一拍,突然站了起來,一手按著劍柄,說道:
「決不能投降胡人。誰要投降胡人,他自己投降,我李國公是鐵打的漢子,惟有以死殉國。你們誰願投降,請你們自便。」
主張投降的人,見他殺氣騰騰,不好再說話,但眼中都露出不服氣的神色。那個先前勸他不要殺使者的親信總兵又趕緊站起來說:
「投降不投降,這不是件小事。我看最好請各位都想一想,私下議論議論,然後再開會。現在先散了吧。」
有人說:「用不著散,如今就商量下去。怕死的去投降,老子決不投降。」
馬上又有人不服氣地回答:「投降的不一定怕死,大丈夫要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日為誰守土?誰能說得出?」
李來亨把案子一拍,說:「為中國人守土,為我們良民守土,為我們大順朝死去的先皇帝和文臣武將們守土,也為永曆皇帝守土。永曆皇帝雖然殉國了,可是我們大明的正氣不能消滅。」
——第五卷,第二十九章
我就問諸位明粉朋友們,這樣的文字,還有誰寫得出來?
還、有、誰?
建議大家讀《李自成》之前讀讀姚雪垠更早一部著作,即半自傳體小說《長夜》。姚雪垠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曾經被土匪抓走,跟著土匪在豫西大地流竄一百多天,期間對於土匪(他稱作「強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農村基層結構有著很細緻的描寫。姚雪垠還因為長得漂亮被土匪頭子看上,打算收作「義子」,其實就是孌童,差點菊花不保。後來還是因為長得漂亮,被另一個叫李水沫土匪頭子看上,李水沫心腸不錯,又加上姚雪垠相貌英俊、識文斷字。於是李水沫把姚雪垠帶到他老家,交給他老婆和他媽撫養,當真兒子看待。姚雪垠在土匪窩裡混得風生水起,期間還跟著李水沫一起出去打劫過。等後來被解救出來,路過某地一紳士家時,紳士還因為他長得漂亮打算收養他。
姚雪垠後來其寫《李自成》時,許多情節都來源自這段經歷,尤其是起義軍的日常生活、組織結構、語言行為。其中李自成的性格特徵,與土匪頭子李水沫幾乎一模一樣。
《李自成》主要問題集中於第一卷、第二卷,政治傾向上不太為明粉喜歡,大概是因為沒能凸出崇禎勤政愛民的一面。開頭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密謀不可與清兵野地浪戰、以保存實力鎮壓農民起義的行為,幾乎與蔣介石一模一樣。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則是當八路軍來寫的,種種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成天琢磨怎麼打破官軍的包圍圈,簡直是五次反圍剿的翻版。後來打入北京城後貪污腐化導致失敗的基本思路,可能還是依照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這要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任何一個作家都是不可能脫離社會現實進行創作的。
真正的高潮是第三卷、第四卷,不僅思想性提高了,悲劇色彩也更為濃厚。尤其是開封、北京兩場圍城戰,從開封城中的平頭百姓再到紫禁城中的帝王,均有細緻描寫。相反,原本起義軍中幾個重要人物草草打了醬油。一片石之戰後,更為宏大的家國之爭已經壓倒了原來階級之爭,成為作者敘事的重點,種種悲歡離合,令人唏噓不已。
第五卷勉強算爛尾吧,據說當時姚雪垠已經卧病在床,但大綱已經擬好,主要是利用錄音機向兒子口授完成的。不管怎麼樣,個人以為《李自成》五部曲在歷史文學一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難以超越的一座高峰。
上中學的時候在姥爺家看到翻著看了一部分,覺得洪承疇剃髮那段很有感覺。
洪承疇正要起身,剃頭匠輕聲說:「請老爺再坐一
陣。」隨即這個年輕人用兩個大拇指在他的兩眉之間輕巧
地對著向外按摩幾下,又用鬆鬆的空拳輕捶兩下,轉到
他的背後,輕捶他的背脊和雙肩。捶了一陣,又蹲下去
捶他的雙腿,站起來捶他的兩隻胳膊。剃頭匠的兩隻手
十分輕巧、熟練,時而用實心拳,時而用空心拳,時而
一空一實,時而變為窩掌,時而使用拳心,時而變為堅
拳。由於手式變化,快慢變化,使錘的聲音節奏變化悅
耳,被捶者身體和四肢感到輕鬆、舒服。洪承疇以為已
經捶畢,不料剃頭匠將他右手每個指頭拉直,猛一拽,
又一屈,使每個指頭髮出響聲,然後將小胳膊屈起來,
拉直,猛一拽,也發出響聲。再將小胳膊屈起來,冷不
防在肘彎處捏一下,使胳膊猛一酸麻,隨即恢復正常,
而酸麻中有一種特殊快感。他將洪的左手和左胳膊,同
樣地擺弄一遍。剃頭匠看見洪承疇面露微笑,眼睛半睜
,似有睡意,知道他感到舒服,便索性將他放倒椅靠背
上,抱起他的腰舉一舉,使他的腰窩和下脊骨也感到柔
和,接著又扶著坐直身子,在他肩上輕捶幾下,冷不防
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在他的下頦下邊按照穴位輕輕一捏
。洪承疇驀然昏暈,渾身一晃,剎那蘇醒,頓覺頭腦清
爽,眼光明亮。剃頭匠又替他仔細地掏了耳朵,然後向
他屈了右膝打千①,賠笑說:①打千——滿洲風俗,男
子向人請安行札的一種姿勢,名叫打千,即左膝前屈,
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伸直下垂。
「老爺請起。過幾天小人再來給老爺剃頭刮臉。」
首先,表明一點,人是社會活動的最根本要素。很多理論都完全忽略了人,其實是有意將最關鍵的原因隱藏起來。
近來,很多問題神一般的出現,比如
包括
以及經濟體制
文化方面的
這裡,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口收入
按照推算,到2022年,中層應該是佔主流的,事實上。中國目前的話語權,以及社會資源正在逐漸集中到中上層人士的手裡。
那,是因為我國經濟結構的改變嗎?
不是,你們錯了,是依附在資本下的人口變多了,生產力提高了,從上層留下的湯湯水水已經足夠養活更多人。
而10年後,互聯網產業也被資本包養,大量中下收入的人,一下子成為中國的新權貴,互聯網行業高收入人群一下子變成了中國新貴。
實際上,從事實體經濟行業的人,都清楚。自從資本轉移後,實體經濟收入直線下滑,實體經濟寒冬是真的。
但互聯網權貴以及資本,最大的恐懼就來自於他們沒有相對應的政治權利,畢竟中國人的政治覺悟是極其強。
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生產資料!
而更重要的一條,即是社會生產力在一定時期是不變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
所以,你就能看到以下問題
所以,人口結構決定了意識形態,新生代的權貴已經出現,富二代,官二代也已經開始掌握社會資源。
他們,最大的希望當然就是私有制神聖不可侵犯,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對革命,造反,農民起義,這種下克上的行為抱有什麼好感。
有時候,你以為只是開始,很有可能,他就是巔峰了,比如我朝。是《李自成》沒有「傳」。
我是小時候先看了《李自成》連環畫,初三暑假才看的《李自成》,慚愧當時只看了其中幾卷,到現在也沒讀完整。
個人覺得還是帶有一定的時代色彩的,闖王和義軍稍顯高大全,明朝皇帝和將領官員略顯臉譜化,不過也理解,作為第一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肯定帶有一點點政治痕迹。
還是非常推薦的,文學性和歷史考據均有一定的水平。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屬於和《金甌缺》並駕齊驅的優秀歷史類小說。讀研的時候讀的,沒有再讀的慾望。
有一個細節印象深刻,李自成的夫人對李自成納妾非常贊成,只要能幫自己的丈夫,她什麼都贊成。當時覺得不舒服,不清楚原因,現在知道了。
還有李自成利用收養的義女拉攏別的武裝的頭領,描述的語言居然是肯定的。同樣覺得不舒服,現在知道原因了。
總之看了之後感覺李自成的一切行為都是合理的。其他人嘛,對不起,你們不是主角。
作為小說而言,前幾卷藝術性和趣味性都不錯(確屬良心之作),後面水準下來,我倒不認為純粹是作者累了,主要是政治環境變了。
姚的作品有點像御用文人作品,這在當時恐怕是沒有選擇的,但「李自成」的選題比較突出,姚的才氣導致李自成未像大多數文革作品一樣被淹沒,影響力也極為廣泛,但《李自成》中的角色臉譜化嚴重,李一味高大上(不是有人評論老八隊就是老八路嗎),這種作品在符合當時政治潮流時會得到很高評價,一旦政治風向變了,又可能受到牽連(反對個人崇拜得從宣傳入手吧)。另一方面,一位高大上的主角如何快速蛻變導致失敗,又成為一個難題,而當時的環境和身體情況恐怕也不能等他再多寫幾卷了,只能草草收尾。收尾太草了。
不過最後李來亨兵敗,高夫人、老馬夫(還是老神仙?)等茅麓山自焚,唏噓
一本很好的小說,也是一本很具時代特色的小說,在文學性、通俗性、時代價值觀方面結合的很好,站在農民階級的立場對李自成進行了完美的包裝和解讀,也吸收了很多老百姓喜聞樂見或者流傳很廣的傳說和演義,所以它很容易獲得官方和大眾的喜愛!
300萬餘字,歷時42年,作者寫的很認真,邏輯性、思想體系很完整,人物刻畫形象,場景氣勢恢宏,波瀾壯闊,是部難得的歷史小說。
當然,可能對於部分人來說,其歷史性、人物喜好等方面會有微詞,但我要說的是歷史小說不是歷史,況且歷史還有不同的解讀!
讀到第五卷審太子案時各色人物,潸然淚下。
李自成還是很好看的,尤其是寫明朝的方面。有幾章,洪水滔滔,紫禁城內外,筆力不亞於漢書,姚老文筆當屬建國後第一人。
為了滿滿的情懷,不請自來。
《李自成》這套書已經在我家的書櫃里躺了很多年。前三卷是我外公在八十年代初買的,後兩卷則是我在99年時買的——其時姚先生去世,四五卷出版,於杭州新華書店中熱銷,當時情景,猶在眼前。而我外公亦於去年過世,撫卷思人,難免春露秋霜之慨。
這套書前後創作逾三十年,在此期間,中國歷經劇變,作者本人的思想、筆力亦非一成不變。在我看來,就文學性而言,前三卷結構繁複、背景壯闊、情節精彩、人物傳神,以長卷式的風格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明末社會的全貌,是《戰爭與和平》式的巨著。如果拿這些年的國內歷史小說比,只有《大秦帝國》可堪比擬,不過《大秦帝國》由於故事時間跨度太長,於主角外的人物群像刻畫及時代風土人情的描寫猶未及《李自成》細膩。
後兩卷據說是作者口述、別人記錄而成。能明顯地感覺出來,由於一些重要的故事情節被簡寫或乾脆略過,導致與前三卷缺乏連貫性,文筆亦大不如前。不過整套書合起來看,依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作為姚先生的代表作,其在中國小說史上應有一席之地。
當然,對於李自成及高夫人等農民起義領袖的過分美化,是本書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很多答案已經提及創作時代背景的原因。我在這裡摘錄一些本書第一卷1977年修訂再版時的前言,其中涉及到作者的創作思路、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等等,大家可以自行體會(個人以為雖然充滿了那個年代的特有氣息,但部分觀點——比如對崇禎的看法——即便放在今天看,亦有一定道理):
創作思路:我在封建文化和資本主意文化中泡了半輩子,所走的道路是資產階級的文藝道路,倘若用我原來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原來的寫作道路去寫農民革命戰爭小說,必然是南轅北轍。要用藝術筆墨擁護什麼,歌頌什麼,批判什麼,揭露什麼,必須先在我的思想感情中大破大立。
關於李自成:李自成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我在塑造他的英雄形象時,在性格和事迹方面基本根據他本人原型,但也將古代別的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才幹集中到他的身上。虛構了許多動人的情節,好使他的形象豐滿而典型化。
關於崇禎:崇禎愈是像一個「有為之君」,俞顯示歷史的發展不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另一方面,崇禎愈是像一個「有為之君」,愈能表現階級鬥爭的複雜性,以及李自成領導的對明朝的革命戰爭的偉大成就。至於崇禎性格中的各個側面,如剛愎、自信、容易受到蒙蔽又自作聰明,專斷、多疑、悲觀、凶暴、殘酷、歇斯特里、等等特點,交織一起,有些是明代「絕對君權」的歷史和制度形成的,有些是生活環境形成的。
一本明代的毛澤東傳
整體水平呈拋物線狀,第一部政治上更像毛主席在井岡山,軍事上就是三國演義一樣,幾個大將劉宗敏,袁總第帶著小兵打來打去,從二三部開始無論歷史觀,還是場面都宏大起來,李自成,多爾袞,皇太極等才更像亂世梟雄,第四部感覺作者寫累了…
作為小時候看過的經典小說之一,印象很好。
尤其是前三卷,氣勢恢宏,人物刻畫形象。
但是從第四卷開始……就感覺作者累了……如果和一到三卷相比,按網路小說的說法我覺得寫到最後有點爛尾,雖然沒那麼坑
有一定的時代局限,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裡面也就張獻忠寫得有點意思,很有梟雄味道,其他人物都比較單薄。
前面相當好看,後面多種原因筆力有所不逮
在讀大學的時候讀過李自成傳,寫的不錯,人物塑造的也很豐滿,整部書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但是,書里為了突出某某思想、某某精神,為了政治正確,過分美化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歷史事實之外,所用的細節大半都是編造的。有一個答案寫的挺好的,為了政治正確,把李自成的老八隊塑造成老八路了,把李自成思想境界塑造成了現代革命領袖!並且寫到後半部分有點爛尾了,好多重要情節跳過,而且前期把農民軍捧得太高,農民軍高級將領們一個個既有思想覺悟又勇猛善戰,後面一潰千里在邏輯上難以自圓其說。
農民軍對地方秋毫無犯?呵呵,那可是蝗蟲一般的流賊啊!對其他農民軍尚且要下刀子(比如羅汝才),對老百姓哪有什麼寬仁之心,每次作戰,用來做誘餌、做炮灰的不還是被驅趕的饑民嘛。不納糧,軍隊的錢糧補給從何而來,光靠搶大戶搶官倉能行嗎?
推薦閱讀:
※漢武帝劉徹吃蟠桃的時候能想到孫悟空嗎?
※朱元璋的文化是怎麼學來的?
※張居正為什麼要改革?
※如何評價明朝嘉靖帝?
※朱元璋的長相真的很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