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東西是你離開家鄉才發現「這是我們那獨有的」?

比如某些傳統,習慣,習俗之類


每個地方的精神病院和火葬場都有獨特的叫法。
前者用來罵人腦子不正常,後者用來觸人家霉頭。

例如火葬場,蘇州稱「楊家橋」,崑山稱「西門」,太倉稱「大囪」(實際是塗淞),張家港稱「蔣家橋」等等。
還有像人死了,一般也不能稱死了,要說壞了,或者走了。

吳語中有禁忌語與委婉語的說法,一般丑的、髒的,或者與死有關的負面辭彙都是禁忌語。
遇到這些東西都要用委婉語來替代,而這些相關的辭彙就可以當詈詞來用。

比如葬禮和死亡有關,不好聽,去參加葬禮叫「吃豆腐」,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
但「豆腐」就成了忌諱的說法,喜宴中絕對不會有豆腐這道菜,
如果你去參加婚禮,吃了一道菜很好吃,說這什麼菜真好吃,是不是豆腐?馬上就有人來打你了。

所以有人要吃你豆腐,那不是要騷擾你,是咒你死呢~
還有的地方,到後來連豆腐也是禁忌語了,吃豆腐叫吃白肉。

再比如,水的發音與尿一樣,所以喝水不能叫喝水,那不成喝尿了?
喝水叫「吃茶」,那喝茶叫什麼?喝茶就叫「吃茶葉茶」。
所以人家問你要不要吃茶,就是問你要不要喝水,你不要答鐵觀音就好了,普洱茶喝不習慣。^_^

記得奶奶把報紙統稱為「申報紙」,一直不懂為什麼,後來才知道來源於解放前的《申報》。
小時候最愛吃的甜蘆粟原來外面根本沒有,只有不能生吃的高粱。


某次課堂發言。
我:……被老蛇咬了以後使用……
老師:老蛇?
我:對,老蛇。
老師:老蛇?
我:老蛇。
老師:老蛇是什麼?
我:就是老…蛇……哦,蛇。

深入骨髓的方言詞。
(閩東方言。「老」是個詞頭,方言里還有老蟹、老鱔、老獺等。)


洛陽人對「喝湯吃饃」的執著。

以「洛陽水席」為代表的洛陽地方料理不光在省內,甚至放在全國來看,都是相當奇葩的。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上菜方式也跟其他大菜系不一樣,吃完一道才會上下一道,行雲流水一般,因此被稱為「水席」就是源自這兩個方面。調味上多用醋和白鬍椒、蔥姜等,辣椒、花椒這些在現代看來相對有代表性的中餐調料反倒不怎麼用。

不光是這種逢紅白喜事(婚喪)才能吃的宴會菜式,就連日常生活中也是離不開各種湯,早餐喝湯,晚飯也喝湯(午餐傳統上一般是麵條、餃子等各類麵食,如今米飯炒菜居多)。

民間有「清早喝鹹湯,後晌黑兒喝甜湯。」的說法。
後晌黑兒(hàng hēr,ㄏㄤˋ ㄏㄦˉ,傍晚、晚上之意)

先說晚上喝的「甜湯」,「甜」並不一定是指放了糖那種甜,大多數情況下時指不放鹽那種清淡的口味。以前生活條件不富裕,物資匱乏,加上當地一直以麵食(小麥面、蜀黍面等)為主,米飯並不像如今這麼普遍的年代,老一輩人又認為晚上吃太多固體食物不易消化,因而晚飯一般是熬各種稀飯(比稀飯更稀),統稱為「甜湯」。比如白麵湯(小麥粉湯)、黃麵湯(玉米粉湯)、黑麵湯(紅薯麵湯)、大米湯、小米湯、麥仁湯、蜀黍糝湯,以及各種長的方的甜面片、窩頭湯等等。
只喝湯當然吃不飽了,所以要配上其他面點,比如蒸饃、包子、花捲、卷煎(吃法類似春餅)、烙饃(luō mo,即烙餅)、菜饃(夾了南瓜絲之類的烙饃)、菜火燒(以上都可以叫「饃」),還有煎餅(類似北京的糊塌子)、油餅、油角子(yóu juō zi)等等。不過這種晚餐樣式在現在已經不多見了,畢竟電飯鍋普及後還是米飯做起來方便,熬稀飯、蒸饅頭、攤煎餅之類的別提多麻煩了。

基於這種習俗,傳統洛陽人晚上上街遇到熟人打招呼通常會說「喝罷湯喵?」(吃了嗎)

再說早上喝的「鹹湯」,常見的一般有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牛/羊/驢雜湯、豆腐湯、丸子湯、不翻兒湯(不翻兒是一種只烙一面兒的餅),還有風靡各地的胡辣湯等,林林總總據說有二十種。最有名的當屬牛肉湯,做法據說挺講究的,要頭天晚上用清水把牛骨燉上一整夜,調料、火候等不同的店都有各自的講究,中途也不能續水,稱為「原湯」,這是最好的。通常調料不是熬的時候事先加在湯里的,而是喝的時候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加鹽、秦椒(油辣椒,如今一般叫辣椒)、芫荽(即香菜)、蔥花等。
喝湯當然要配各種「饃」了,一般會配烙饃絲、燒餅(打的那種,類似饢或者陝西的鍋盔,但不硬),如今的湯館裡一般這兩種居多,以前還有油旋兒(本地特色小吃之一,不過做起來需要技術,如今小湯館不多見),當然也有不太講究的人配饅頭、油餅甚至速食麵之類的,口感就不怎麼好了。

相對於晚上喝的那些「甜湯」,早上喝的以「牛肉湯」為代表的鹹湯並沒有因時代變遷沒落下去,反倒有越來越火爆的勢頭。喝了幾十年的中老年人自不必說,如今經常有年輕人一大早五六點鐘起床出發(最好的湯館都在洛陽老城,離得遠的人可能要趕上十幾里路)去喝第一鍋「原湯」,因為這時候的湯味道是最純正的。等你八點以後再去時,肯定已經續過無數次水了,雖然味道也還好,但是已經大打折扣了。所謂「七點鐘喝湯,八點鐘喝油,九點鐘喝水。」就是說,頭鍋湯賣完了以後,就只能靠加牛油來提味兒,再往後湯里連牛油都嘸有了,就只能喝水了。

洛陽人愛喝湯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盆地氣候,需要多補水。另一方面各種湯花樣繁多,價廉味美,老少咸宜。我小時候一碗湯才一兩塊錢,現在大部分湯館最多也就五塊錢起價。湯也有不同價位的,想多吃肉,吃精牛肉的話,還有十塊的,二十塊的,甚至更貴的可選。饃的價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差不多鐵餅那麼大的燒餅五毛錢一個,以前更便宜,烙饃絲(城裡人又稱餅絲)多數店以五毛為一個單位吃多少稱多少。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洛陽的湯有一個好,就是可以無限免費「添湯」(即續碗),只要你能一直喝,就可以不斷的續下去(當然是只續湯不續肉的),蔥花、香菜等佐料也不會另收錢。同樣是牛肉湯,到了外市外省就不一定有這優惠了。

常年喝湯的人很少有特別愛上火的,不過前提必須是喝的是正確的湯。湯館也是魚龍混雜,那種一喝就上火的店裡的湯,尤其是胡辣湯,多半是偷工減料,嘸有按照正規的流程熬,而是直接在開水裡加大量大料、花椒、動物脂肪等勾兌出來的。這種糊弄人的湯,別說外地人,就連本地人喝了,指不定第二天就嘴角起泡,滿臉疙瘩了。


包頭人。

說普通話的時候用「呀」表示將來時。比如「我去學校呀」,離開包頭之後才知道真正的普通話是說「我要去學校了/我去學校啦」的。


預備年級。
在上海沒有六年級這個概念,小學就上到五年級,之後一年是一個小學至中學的過渡年,叫做預備年級。
我第一次聽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嚇尿了,以為自己跳級了。


福建三大神器:科作業紙,溫書假,段長


綠領巾和苗苗兒童團


山東人愛稱呼陌生人「老師」,是無論長幼的。(當然一般不會稱呼比自己年紀過小的)
到了福建發現他們喜歡稱呼陌生的年輕人「小弟」「小妹」。


______科作業紙
————————
ps.我不是福建人


雲南人。
操。
我們的意思是罵。
所以在雲南經常會聽到,被我媽操了一頓,又被我爸草了一頓。


除了知乎,在哪說一顆賽艇別人都是一頭霧水。但1024好像全國通用…


炸豬排蘸辣醬油


任何想去的地方,幾乎都能乘地鐵到達誒 OwO


大演草(不是某種草本植物!)
其實是草稿本或作業本的一種,山東省學校使用最多。
正面有機壓暗線,一本有30頁左右,正反面均可使用。


熱湯/酸湯絲娃娃
雖然北京有,但幾乎都是給你用醬油醋,而且裡面的料都是配好的

畢節大方豆腐乾
最好吃的時候就是烤的鼓鼓的,蘸著辣椒面,後來也開始蘸折耳根辣椒蘸水了

烙鍋
家鄉版本的鐵板燒,土豆最好吃了

雷家豆腐圓子

戀愛豆腐果

腸旺面

水城羊肉粉

特別羨慕成都小吃滿天下,想在北京吃正宗的貴州小吃感覺沒戲啊


半期考試。

上大學才發現其他地方都叫期中考試的


山東人作答。
1.走珠筆。其實這個也是我上大學以後才發現居然很多地方都不知道走珠筆是什麼。其實它超級順滑超級好用一隻能用好長時間。長這樣

2.稱呼別認為老師。這一點別的答案也有提到,山東人喜歡稱呼別人為老師,叫起來順口不會出錯,挺有意思的。
3.火燒啊火燒,出去以後才知道這玩意別人叫餡餅。就跟著叫。其實在家裡還是說火燒。肉火燒,素火燒,糖火燒。
4.經評論又發現我們喜歡叫班主任叫老闆。


改錐
再說一個,各地都會用當地城市精神病院的地址來指代某人腦子有問題,比如太原人愛說「南十方」,上海人愛說「宛平南路600號」。


青食鈣奶餅乾

一直以為是全國都有,走出了山東只能淘寶。


倉買。

我以前以為全國人民都叫倉買呢。

後來發現別說全國,出了市區別人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推薦閱讀:

台灣為什麼會有"大陸妹"這種蔬菜?
關於五毒月,九毒日?
有哪些關於自己家鄉容易被外人誤解的地方或特色?
鬧洞房是中國特有的習俗嗎,國外有沒有鬧洞房?

TAG:習俗 | 地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