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有什麼特別嗎?

看資料看到暈,偶然發現維基上,趙佶在這一年封賞了好幾個兒子,死去的帝姬中也有好幾個拿這年作為標準。查了查,這年他更加崇信道教,道宮建成,其他也沒有看到什麼……請問這年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我們不妨來開個腦洞。
宋徽宗為何大封子嗣?因為高興。
可是為啥高興呢?
因為,西夏邊事的利好消息使得宋徽宗的內心開始膨脹,以至於此時的他已經開始為征遼做準備了,並且有巨大的信心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

政和元年,大遼天慶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鄭允中為賀遼生辰使,童貫為副使出使遼國。
其實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代表使團,宋徽宗有他的目的:想通過這個使團來刺探遼國國情,看是否能與之一戰。所以,才派遣在西夏邊事上屢屢得志的童貫作為副使出使。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

蔡絛《北征紀實》曰:政和元年,童貫副鄭允中奉使北虜。時虜酋天祚欲與童貫一相見,因使貫覘其國。北討之意,已形於此,而中外未知也。

到了遼國的童貫發來反饋信息:遼國國勢外強中乾,天祚帝殘暴無度,北方女真蠢蠢欲動,如此情勢,似可一戰。收到信息的宋徽宗,心裡其實還是比較沒底的,畢竟我大宋和遼國對峙百餘年,這塊骨頭不是輕易能啃動的。
直到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使得宋徽宗的信心大增。這個人就是馬植。
馬植,遼國漢人,世為遼國大族,時任遼國光祿寺卿。政和二年,因在遼國獲罪,馬植私下與童貫聯絡,獻「平遼策」,陰謀歸漢。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政宣上帙一》:

先是,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貫副鄭允中奉使。遼人有馬植者,潛見童貫於路。植,燕京霍陰人,涉獵書傳,有曰:「才能文辭,長於智數」。見契丹為女真侵暴,邊害益深,盜賊蜂起,知契丹必亡,陰謀歸漢,說貫以邊事。是時童貫奉密旨使覘其國,於是約其來歸。植數上書奏,上喜,賜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貫力主之,以圖取燕。

馬植(李良嗣、趙良嗣)投大宋蠟丸如下:

遼國光祿卿李良嗣,謹對天日,齋沐裁書,拜上安撫太師足下:良嗣族本漢人,素居燕京霍陰,自遠祖已來,悉登仕路。雖披裘食祿,不絕如線,然未嘗少忘堯風,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比者,國君嗣位以來,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盜賊蜂起,攻陷州縣,邊報日聞,民罹塗炭,宗社傾危,指日可待邇。又天祚下詔親征女真,軍民聞之,無不惶駭,揣其軍情,無有鬥志。良嗣雖愚贛無知,度其事勢,遼國必亡。良嗣日夜籌思,偷生無地,因省《易系》有云:「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語不云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舉家貪生,南歸聖域,得復漢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誠不妄,憫恤轍魚,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儻蒙睿旨,允其愚懇,預叱會期,俯伏前去,不勝萬幸!

宋徽宗得書,不由大喜過望!遼國如此,可與一戰!
祖宗偉業,將由我來完成!!

興奮中的宋徽宗大肆封賞,當是題中應有之意。
至於他崇尚道教亦深,不過是在宗教中尋找安慰,尋找收復燕雲的底氣。宋代皇帝歷來如此,缺乏自信的時候往往尋求於宗教。宋真宗大肆封神,不惜扔掉清史名譽,兩次偽造天書,更甚者封禪泰山,為的就是這個安慰。
至於道君皇帝徽宗:
政和三年(1113)春,新延福宮建成;十二月,下詔求道教仙經於天下;四年(1114)正月,下令置道階二十六級、道官二十六等;六年(1116),下令立道學、修《道史》;重和元年(1118)八月,頒布《御注道德經》,九月,詔太學置道教各經博士……
呵呵。

政和三年的宋徽宗是意氣風發的,只是他才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局……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徽宗子欽宗:

汝歸,與九哥言之,吾南回,但為太乙宮主足矣!


推薦閱讀:

這個小白初練的瘦金體求大神評價並指導!!?

TAG:宋朝 | 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