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魔鬼經濟學》這本書?

衍生問題:《魔鬼經濟學》這本書里都說了哪些經濟學原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539863


Thanks to 狗屎的大眾傳媒和社交媒體上經常出現的半吊子經濟學家、民主鬥士、狗腿子、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和凱恩斯主義者,以及一批狗屁不通的五毛美分公知,現在隨便在街上拉一個大媽都可以跟你聊經濟大勢了。

於是出現了這樣一本書。他非常機智地向你展示,如何用一個社會科學家的思維去想一件事,怎樣去看待社會經濟現象,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得出的結論是可信的、什麼樣的方式是不可信的。以及,你到底有多蠢。

通過不斷地「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本書試圖體現一個西方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Critical Thinking 思辨能力,在經濟生活中的運用。而這恰恰是普羅大眾(囊括中外)都十分欠缺的。看完了這本書,我想你應該可以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重新想一想,你所處的這個社會,到底是什麼樣的,以及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授人以漁的好書。


毫無疑問,《魔鬼經濟學》的作者Steven Levitt是非常聰明的。在思考一個問題的現象和本質時跳出了人們常有的慣性思維,將兩個看似無關的事情聯繫了起來(比方說開篇的墮胎和犯罪率)。應該說本書是把Levitt做的研究(詳細的可以參加Levitt的主頁: http://pricetheory.uchicago.edu/levitt/index.html ) 以一種直觀的形式講給讀者。每一個看似輕鬆的問題後面都有複雜的模型和計量經濟學方法檢測,但呈現在讀者們面前的大都只是最後的結論,詳細的證明過程以及數據的處理都不在書的涵蓋範圍內。如果作為睡前讀物或者上班途中的消遣是很合適的,但作為經濟學的入門讀物,個人覺得不合適。雖然本書可以給讀者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生活,(即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 但如果沒有紮實的數據檢驗,很多想法可能會讓人走火入魔。所涉及的經濟學理論不是大家平日里常見的供求關係,而是涉及經濟學根本的微觀經濟學理論(e.g rationality, preference, etc)

如果感興趣這一方面的經濟學書籍,推薦 Dan Ariely 的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Uri Gneezy 的 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
Feakonomics的網站: http://freakonomics.com/about/

P.S: 以上也僅是個人的一點觀點。Steven Livitt真心是大牛,看他CV看的跪了。做empirical的筒子們看這本書的時候應該還是有很多啟示的。但天馬行空完了還得看看自己手頭有沒有數據,沒有相對應數據就只能是想想了。。。


看完《魔鬼經濟學》,最大的收穫是對經濟學的重新認識,燃起了興趣。如果倫理道德是理想世界,那麼經濟學描述的就是現實世界,其本原就是解釋人們如何得到想要的東西(資源如何分配)的理論。很多生活中的現象都可以用經濟理論來解釋。比如可以從」動機「的角度來入手研究人類行為,動機又分為經濟動機,社會動機(別人怎麼看自己),道德動機(自己如何看自己)三種。當有了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人們就會相應的調整行為。三種動機的強弱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比如有時用經濟動機替代道德動機反而會成本巨大(比如字幕組的存在)
越有價值的事物越容易引發人們的欺騙動機。欺騙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行為(更少的代價來獲得超額回報)


除了「動機「之外,信息也是很好的出發點。然而,在我們學習的經濟學中,無論是微經還是金融,往往以信息的透明和高效傳遞為基礎。但是現實中很多時候信息都是不對稱,導致了許多問題。比如專家的出現,專家正是一群具備較多信息的人,他們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來為自己的動機服務。比如警察可能會告訴你毒品販子都很有錢,激發人民對毒品交易的憤怒,從而增加對警察的尊敬以及財政撥款。房地產中介利用他們的信息優勢謀利,經理們會利用他們的對公司的掌握來為自己謀利(導致了委託代理問題)。更為常見的是,很多被我們當做常識的東西,正是這些專家為自己謀利的產物。這樣的謀利過程一般是,專家利用自己較多的信息,製作恐懼心理,因為情感是理智的大敵,而恐懼和憤怒正是情緒中最強大的兩種。而記者需要專家的危言聳聽製作話題,兩者共同製造了許多被稱為common sense的東西,而其中不乏錯誤或者片面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是信息的持有者因為信息的不對稱獲得了權力,而互聯網等的出現則大大的稀釋了權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有效市場,我們需要披露信息,我們懲罰信息作假。我們要減少信息不對稱。


此外,本書還給了我一個極大的收穫就是對統計學的重新認識。一方面,統計學為我們提供了客觀認識事物的路徑,有時候數據可能會被誤讀,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最為常見的統計學錯誤便是混淆相關性和因果關係。兩件事相關並不代表兩件事情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可能兩者都是有共同的原因C導致的。比如對於競選來說,候選人投入的金錢也許和最後的勝利相關,但絕不代表是投入的經費導致了成功,更大的可能是因為這個競選人的個人魅力(他就是理想人選)導致他更容易募集到經費,更容易獲得成功。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家裡的藏書多少導致了孩子的成績好,而是有那麼多藏書說明他父母很優秀(基因好)所以很多教育方面的東西是專家過度意淫出來的,基因可能對孩子的成長佔了50%以上的影響。

這本書總體來說,啟發了興趣,利用統計學經濟學給了一個新鮮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生活。


剛看了開頭,日托所的內容,覺得這本書把事實過於簡化。

遲到罰款3元,導致遲到增加,這隻能說明罰款的方式不對,不能說明其他什麼東西。但是作者扯到了道德和金錢,這個是由於採樣方式導致的結果。他只對比了罰款和不罰款,沒有比較多種罰款方式,所以他得到的結論必然是存在問題的。

對於一個事情,採樣方式和樣本數量不同,其得出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本書顯然是簡化採樣加上跨學科,從而得出比較新穎的結論。

對於這本書,我還想說一句: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各取所需。


一直覺得曼昆把《經濟學原理》寫的跟暢銷書一樣,很生動也很好懂;像《魔鬼經濟學》這種書,缺少透徹的原理分析,看完了也就「哦」一下,對經濟現象是沒法形成自己的見解的。


本以為這本書會和牛奶可樂經濟學一樣妙趣橫生,但讀到50%,我就已經沒有讀下去的慾望了,精讀也改成了跳讀。原因:

1.每章的寫作格式基本相同:提出對於某現象或問題大眾認為合理的答案——分析大量數據表明這答案不合理並給出合理但很多人以為不可能或者沒想到的答案。所以跳讀每章開頭和結尾就可以掌握這本書的核心。

2.之所以會有每章標題中的問題,其實是很多人概念不清以及對其中的常識了解太少造成的,比如第三章為何毒販還與母親同住。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毒販就如同世界上的所有職業一樣,同一職業有賺錢多的有賺錢少的,不同國家同一職業有社會地位高的有社會地位低的。所以,在經濟學書中會讓人覺得這是生搬硬套。

3.所有的數據分析合理、科學嗎?畢竟那麼多的數據很少有人能去證實是否屬實。另外附錄中指出,有關於3k黨部分的資料,其中有一部分已被證實歪曲事實。

4.本書多處語言表達比較誇張,且有幾處體現了膚淺暢銷書的風格,如:"養兒育女是一門藝術,但世上還有哪門藝術被如此不遺餘力地包裝成了一門科學?"乍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不可深究。還有有些語句不夠嚴謹有偷懶傾向,如:"桑德曼對比了瘋牛病(極其可怕卻十分罕見)和普通家庭廚房裡經食物傳染的病原體(極其常見,卻不知何故並不可怕)。"里的"不知何故並不可怕"。雖然我的專業是醫學,但這個不可怕顯然很多人知道為什麼不可怕吧。

當然,開卷便有益。

查理芒格先生非常擅長把一個現象用各種各樣的學科進行解釋分析,我之前不太懂,用不同的學科該怎麼分析,這本書做出了很好的解釋。比如:

①3k黨事件中,作者史丹森 · 肯尼迪為了一己之私將自己英雄化並且將另外一個小夥伴為這本書做出的巨大貢獻攬給自己。這件事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挺不能為大眾接受,但經濟學研究卻主張重數據而輕典故,因為數據的真實性要高於人言,所以此書會採用這個故事。

②再比如: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買彩票是不當投資。從概率論角度看,買彩票的人都是傻X。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買彩票很有意思、成本也較低:花一注彩票的錢,你買到的是幻想如何花掉獎金的權利。

另外,此書中產生了一些思維的碰撞:動機主要包括三種,經濟、道德、社會動機。當託兒所家長晚上接孩子遲到由無懲罰措施改成罰錢(金額較低)後,遲到次數增加了,為什麼呢?——廉價的經濟動機替代了道德動機。同樣的,微信群的運營想必也難住了很多群主,群主可以通過合理的控制經濟(較重的經濟處罰)、道德(統計成績並做出對比後向大家展示)、社會動機(和有社會聯繫的人一同參與)來運營微信群。

當然看完此書後,我們可能對看似合理的現象會持一定的懷疑態度,會下意識的問問題,運用全新的觀察、辨別和衡量方式慢慢變成一個好奇寶寶。


五星級的如廁讀物。一共四套書,林林總總列出大量mind-blowing的事實,而這些看似意想不到的結果背後都有嚴謹的數據統計支撐。

這冊書主要的四個觀點:
1. 動機是現代生活的基礎
2. 懂得要衡量什麼,怎麼去衡量,能使複雜的世界變簡單。
3. 傳統認知往往是錯誤的。
4. 相關並不等同於因果。

基本上四冊書所有的例子都是在闡明這些觀點。裡面提到一個非常好玩的例子:按理說如果要遏制嫖娼這種行為,那麼就應該同時懲罰作為消費者的嫖客和作為服務提供者的妓女。但事實上通常是妓女受到懲罰而非嫖客。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現象:在消費需求沒有減弱的基礎上,市場的供給量少了,服務的價格就水漲船高,導致一波又一波因為種種原因身陷窘境的女性冒險加入這個行當嘗甜頭。遏制嫖娼的最好方法,就是嚴懲嫖客,一個個化學閹割......

一個又一個有趣有料的例子,深入淺出,讓人看得很爽,哈哈。


看過,可是看完後,我沒去思考,哎!到這裡看第一個回答:」授人以漁「詞語,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愛思考了,只知道照搬。這很嚴重。


關於生活的真相

看完這本書的一個印象就是一個經濟學家在干著社會學家的事情,講著經濟學的理論;

一個認識是所有毫不相關的事情也許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和關聯。

看見與懂得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邏輯概念,我們能看見同學學習差、3K黨消亡、甚至能看見犯罪率下降,但是卻不懂得內在的邏輯。

我們永遠不相信到名字對學習成績有影響,也不會想到一個人能影響犯罪率的下降,也不相信3K黨的消失是如此的可笑,但是這就是事實。

大多數人都想成為行業內的大牛,但是只有極少數能脫穎而出。

這是因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只能看見表面的現象,而強者能看到內在的本質,大牛卻能解決這些問題並形成自己的處事基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小到吃飯喝水,大到拯救世界都存在內在的關聯性。看清才能突破禁錮,了解生活的真相。

列維特給我們不是生活問題的啟示錄,而是一種方法,發現世界關聯性的方法論。

這也就是經濟學的思維。就像我們讀書並不是為了某些華麗的辭藻,某個驚人的腦洞,更不是為了增加聊天的談資,而是掌握一種思維方法。

巨人總比我們站得高看得遠,所以我們看他們的書籍了解他們的思想,升華人格,成為大牛。這是內的邏輯方法,也是我們在巨人腳下看不清的東西。

大學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為什麼沃爾瑪把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當時同學大多數的理論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家庭壓力增大後的飲酒解壓行為)。

這明顯存在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偏見,不存在任何理論基礎。沃爾瑪通過數據的支撐,男性更多的去超市為孩子買尿布,而順帶手買啤酒成為習慣。這也就是為什麼超市會在結賬去擺放口香糖和安全套的原因。

生活時,認知總是處在習慣性思維的支配之下,所以輕易的去下結論或者相信許多毫無根據的「專統思維」。看過這本書後,讓我們相信再簡單的事情也不能用直覺或習慣去認識,應該去客觀並深刻的了解這些生活真相。

評價:好書,思維的升華。


難道沒有人覺得這本書行文拖沓,啰嗦至極,觀點渙散,思考浮於表面,作證編得還沒有誠意。毫無可讀性、趣味性可言。


我沒有看過這套書,但是聽到羅輯思維講到了,十分好奇 ,所以在知乎中尋找答案 ,我看到各位 大咖的評論,決定馬上入手。謝謝大咖的評論。


國外的書啰啰嗦嗦,翻譯的也挺差

數據來源你能相信嗎?看著玩吧

不過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道理:毛澤東說,不要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對和錯本來就是辯證的,看待事物存有批判的思維吧


剛在亞馬遜上買了一本原著,才5.46歐。不是經濟學專業,但是想了解一下。


目前讀了一本,個人覺得列為特有點傳承加里·貝克爾「經濟帝國主義」的理念。經濟帝國主義理念指經濟學家們運用經濟學理念不斷向其他科學領域擴張。在本書中,列為特也大量使用經濟學分析方法解釋社會現象、心理現象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加里·貝克爾的思想。不過《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對於思想的啟迪、刻板印象的推翻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建議閱讀


目前看完了第一冊, 覺得如果是沖著「經濟學」三個字來看的話, 還是換一套吧。但閱讀體驗還不錯,毫不刻板枯燥,全書妙趣橫生,讓人發現原來兩件表面上毫無關聯的事情背後卻是千絲萬縷的聯繫。作者也承認,這本書並沒有系統的闡述什麼學科理論,但希望可以啟發讀者面對問題和數據多一些思考角度,凡事都問個為什麼。
目前我對第二本的內容很期待,馬上就準備閱讀,也推薦你可以看看這本書


不較真的話,還可以,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經濟學入門的書籍


四本全部讀完,有一部分重複內容,當然也可以看成是複習內容...
網上無論電子版還是京東紙質書都有類同名的差不多的書,注意 區分.

非常值得一讀,我們或許不會遇到全部的問題 ,可是一定會遇到相當多的作者寫到的問題
問題 不是我們如何面對了,而是我們學會了更好的視角,更多維的思考方式...


讓人邊讀邊思考的書,現象到本質的推理分析,感覺算是不錯的經濟學入門書籍。還沒看完,但已著迷。


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


整體感覺,覺得這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讀物,舉了很多例子,讓你對一些事情之間聯繫有了新的認識,而每個例子當中的心理學要素也十分濃重,比如名字對孩子影響,其實反應那個家庭父母對孩子成長所給予的心理定位,都是透過結論推倒人們的思維方式,確實角度非凡,另外看這本書的確會讓你對事物的思維方式有另一番思路


推薦閱讀:

鐵器的使用為什麼會增加生產力?
什麼因素讓人們最後決定購買?
為何說經濟學不是本質上的科學,更多是道德?
經濟下滑的時候,電影票房(或其他娛樂產業)會出現怎樣的表現?
有哪些經濟學理論可以用在談戀愛上?

TAG:經濟學 | 書籍評價 | 魔鬼經濟學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