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唐高宗為什麼拒絕玄奘入住少林寺?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4]。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5]。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引自百度百科—玄奘)


第一次拒絕:唐太宗覺得洛陽比較遠,在長安就近安排玄奘比較方便。貞觀年間唐太宗積極經略西域,貞觀六年(632)出兵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貞觀十四年(640)平定高昌,建置西州、庭州;貞觀十八年(644)佔領焉耆,準備進攻龜茲。對於他來說,玄奘不僅僅有宗教方面的影響力,同時還是一位西域方面的專家,他西行所見到的方方面面——地理交通、風土人情、政治文化都是唐太宗極為難得的瑰寶。在長安就近安置有利於唐太宗隨時諮詢西域、中亞、南亞等地的情況,無疑是唐太宗在經略西域方面最好的顧問之一。
同時在天子腳下安置也是對玄奘的一種褒獎,畢竟條件會相比東都洛陽更為優越一些。

第二次拒絕:玄奘向高宗進表被駁回,一氣之下舊病複發,幾乎不治,幸好高宗派御醫救治,並把玄奘接來宮裡居住,關懷備至。第二年玄奘陪高宗前往洛陽,在翠微宮翻譯經書時,高宗提出的「無者先翻,有者在後」的建議被玄奘駁回,搞得高宗很沒面子。同時玄奘懇求回鄉探望三姐張氏,高宗爽快答應並派官員安排照顧。在回鄉時,玄奘提出的這次去少林的提議,再次被高宗拒絕,高宗的回復是:「道德可居,何必太華疊嶺;空寂可舍,豈獨少室重巒?幸戢來言,勿復陳請。」

其原因可以從後來的事情側面得知。當年十一月,玄奘再次重病,《舊唐書》記載說:「京城人眾競來禮謁。」京城人流來往眾多,大家都來拜見玄奘,弄得玄奘不勝其擾,玄奘成了當時唐朝的百姓、官員,乃至外國來唐人士心目中一個非常耀眼的亮點。可以想像玄奘之前在慈恩寺身為住持,要出席各種典禮儀式,外交活動等等不勝煩擾的情景,想去少林寺清靜地翻譯佛經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而高宗不同意其離去,有一方面是面子問題,畢竟這麼一個大師,還是自己父親極為看重的,如果國家不加以保護,怠慢了,不敬賢的帽子就要戴一輩子了;另一方面,這德高望重的西域顧問還是得發揮作用的;第三方面,君王對於這些不為官的賢士還是覺得掌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好,放歸山林豈不是重演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了,所以高宗不同意玄奘去少林。


因為這是輿論界領袖和政治界領袖的衝突。陝西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對此有所研究。基本結論是,因為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影響很大,甚至超越當時的佛教界領袖道宣大師(律宗祖師),整個長安乃至中國都對玄奘法師崇拜得不得了。唐朝皇室中有人利用玄奘這種影響力,希望影響到朝廷政局的走向,甚至未來太子的廢立(太子李承乾是其弟子),辯機和尚被殺實際就是因為政治鬥爭(桃色事件只是誣陷的手段),通過此事,玄奘法師被迫離開長安譯經場,前往道宣法師的道場,幾乎是被軟禁,更不能提回到故鄉附近少林寺的事情。不過道宣法師還是非常支持譯經,所以玄奘法師還是能夠譯經。直到晚年,玄裝法師才回到長安。玄奘法師回到中國後,其實過得非常凄慘,甚至不得不上表阿諛當時統治者。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只知道他前半生的輝煌。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唐朝李唐 | 佛教文化 | 唐太宗李世民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