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20年後農業發展必火?

看了這個問題中國今後二十年經濟發展方向,行業趨勢該如何? - 互聯網
不少人說了農業,這是為什麼


先給結論吧,二十年後農業卻確實會火,但與大多數人沒有啥關係。

說理由:


1.跡象:原來廣西、雲南這些地區搞走私,毒品、木材是大頭,因為利潤高,這幾年的一個跡象,是大宗農產品走私興起,東南亞的大米、蔗糖、橡膠、肉牛,都成了很有搞頭的貨品,量多利足,說明什麼?中國與東南亞的農業成本已經拉開距離了,小規模農業的高額成本不但面對美帝是魚腩,面對東南亞也不具有優勢。

其實東亞工業化地區都有這個問題,農業產出和工業產出相比收益過低,但本土農業和農民又必須保護,結果就是政府依靠政策壁壘和補貼來保護農業和農民,代價就是,大家一起承擔本土產品的高價格,如韓國的肉日本的瓜。但是,中國與日韓相比,農民太多,農業規模大效率低,保農民、保農業的成本巨大,難以持續。

2、選擇:保農業不保農民、農村部分兜底、部分放棄。

3、條件:這些年的一個重大趨勢,就是中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這是千年未有之變。越來越多出身農村的年輕人,其實已經不是農民了,不具備農業技能,也沒有從事農業的意願,因為小農生產的收益實在太低,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當老一輩農民老去之後,新一代的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農業生產和經營者,需要相當的技術、資本和組織資源,是規模化經營的展開。

4、執行:農業必須保,因為中國如此大的農產品需求量,如果出現較大的糧食缺口,必然是國際金融炒作、糧食危機的機會,對於中國來說絕不是有錢就能買糧食的,是戰略安全問題。

農業怎麼保?小農、家戶式農業經營,在市場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基本已經沒有前途,農業需要提高效率,技術和資本的投入規模超過了普通農戶的能力範圍。為此,必須靠發展農業來保農業。

先期一個前提,就是必需降低農業經營成本,什麼成本?地租成本!基於土地承包權的地租。這些年,其實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轉化為農民工,過去是很多土地撂荒,這些年,各級政府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和集中經營,交給大戶。但是,集中經營每年要給各種小塊土地的承包權人-農戶交不少地租,雖然每戶看起來不多,但由於土地權益碎片化分布,人數實在太多,大戶也吃不住。另一面,則是農業經營的資金成本太高,貸不到款。

要解決這一問題,估計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把「無效」農民擠出去,所謂無效農民,就是雖然有農村身份和土地承包權,但卻不從事農業,尤其是農民工群體。

具體做法,就是加速農民工的市民化,鼓勵農民工進城,尤其是中心鎮,縣城,鼓勵他們買房置業定居,然後在戶口方面也放鬆。

但是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怎麼切斷進城人員與農村承包地的關係---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現實,給你土地是讓你種地的,既然不種地了,那就把地吐出來吧,交給那些能更好利用它們的人--新的農業經營群體--大戶、公司、合作社等等。因此,現在準備搞的確權,可不是說要保障農民及其後代可以享受土地收益,而是為了承包權轉讓和集中作準備,

然後是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和推動農業金融創新。

中化收購先正達可以說是一個重大信號,以及CCTV2最近幾個月連續推出的對新型農業企業的系列報道。

關於農業的金融支持政策,也會陸續推出,記住,是農業,不是農村和農民,以後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就集中為農業了。

未來就是,大型農業企業、科技農業央企+央行一起來種地,這也是在金融危機全球化背景下,對抗美聯儲+大農場種地模式的不多可行選擇了…

大勢如此,有人會順此種大勢而享受紅利,也有人會退出歷史舞台,我們中的大多數,只是看客,因為沒資本參與……

-------------------分割線-----------------


補充一下


1、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我只是在觀察政府下一步的可能思路,旁觀而已,也不是主張什麼,因為個人主張其實沒什麼用,政府的行為則是被市場化的力量在推動…

2、有朋友提到了經濟危機後失地農民或農民工上街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溫鐵軍先生在他的《八次危機》裡面指出過,過去幾十年,中國的農村其實還起到了工業化周期性危機減震器的作用,比如很多農民工在城市危機後可以回到農村,降低城市壓力,避免傳統流民危機,這的確是的,過去確實有一段時間內是這樣子,前三十年的招工過快導致的返退問題、甚至是城市知青下鄉問題,都可以說是農村幫助消化城市就業不足的表現,改開三十年中的農民工城市和家鄉兩頭流動就更明顯。

問題在於,如果朝向未來,這種農村消化部分危機的減震器作用是否還能延續?

個人看法是,不太可能了。理由是:

在新生代農民工逐步取代老一輩農民工的背景下,在城市就業不暢的情形下大規模返鄉避險不太現實了。新生代農民工,和父輩相比,其生活方式、取向、觀念、消費方式都已經城市化了。老一輩農民工,可以在高度壓縮消費的情形下,省下工資寄回農村,他們的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也在。而在全面貨幣化、市場化、信息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只是沒有城市戶口而已,他們需要買房買車等大額消費與日常生活需求,與城市人是一樣的,這樣的生活需要持續的現金收入來支撐。回鄉回不去,為啥?家鄉、農村的「窮」,不是過吃不飽穿不暖式的絕對貧困,而是缺乏穩定現金收入、缺乏公共服務、缺乏日常娛樂式的窮,現在很多農村地區吃的甚至比城市好,還安全,但問題是,農村生活現在普遍也需要錢了、需要貨幣,單是一年的人情往來都不是幾畝地的農業收入能扛得住的,更不要說其他大額花銷。

回農村回老家,反而成為那些在城市取得了一定資源的「能人」才能做的選擇---帶著資源回鄉,有人回鄉圈地,有人回鄉按自己的情懷玩耍,都是很費錢的。一般人回家了就會發現找不到掙錢的事,也呆不住。

3、過去,很多學者認為一個最好的發展農村的選擇是農民離土不離鄉,普遍發展鄉鎮企業,推動一種不集中的工業化模式。

這種想法最大的問題是,只有在與國際市場有效的、有選擇的隔離的背景下才可行。

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驅動下,工業化會有一種向優勢區域集中的傾向,比如中國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相比,工業企業交通成本、市場條件往往都不具競爭力。

而為了與國際市場有效隔離,就需要強有力的國家,這又要求有獨立的國防工業、重工業,必然擠占民用工業的資源,這其實就是前三十年的發展邏輯。當然,前三十年也通過推動隊社企業、五小工業下縣,三線建設等等,以行政性力量推動中西部地區建立了一些工業基礎。

而改開三十年中,發展自隊社企業、小集體企業基礎上的鄉鎮企業,紅火了沒幾年,就被沿海地區與海外需求對接的外貿加工業體系所取代。

所以,這種想法從來沒有成為現實,未來二十年,也不太可能有機會。

-----------再次修改--------

感謝大家耐心閱讀了我的回答,我只是對存在的趨勢進行了一些描述,至於很多人提到的擠出之後的農民如果遇到經濟危機怎麼辦的問題,我不是決策者,沒有充分的信息和調研支持,出不了主意。我只是想強調,過去的老辦法不靈了,新辦法怎麼解,不清楚。
知道什麼不行並不意味著知道什麼行,這是兩回事,而且,知道什麼行,頂多是可能性,真正做出來需要實踐者的探索,或者說,大規模試錯。


1.新一代農民工就業問題。關於這一輪經濟周期的下行通道已經持續幾年了,到目前為止,大規模的失業浪潮還沒有出現,或者說,到目前為止,輪替性的失業小浪潮,一方面被一些行業的發展所稀釋,比如新興的城市服務業如快遞、送餐,出國務工經商(這一規模已經不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工業生產效率提高帶來的紅利已經可以養得起隱性人口,比如一個中年父親打工的收入就能讓他不願工作的兒子晃蕩啃老,這並不少見。

但是未來出現大規模失業浪潮的可能性依然很高,一方面,是沿海地區製造業外移和已經開啟的機器換人浪潮,另一方面,是農村也開始普遍出現勞動力的機器替代(如被很多人吐槽的cctv10的《我愛發明》節目反映了農村的人力替代大趨勢,各種機器五花八門,很多已經很靠譜),農業能消化的勞動力越來越少。

這可能就導致農民工留不下城市和回不去農村的雙重困境。這可能是個非常大的坎。


2.關於農業的上下游鏈條的機會問題。

現在城市周邊地區興起的體驗式農業項目很火熱,很多城郊農戶發了財,但一方面,城郊農戶是少數,另一方面,這種體驗式農業項目估計也會走向合作社化、公司化經營。

想做特色農業,有機農業,面向城市高端市場的想法,也面臨高成本問題,農業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投入少,除了地租、人工、種子、維護之外,另外一個難題是農產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尤其是鮮活農產品,水果海鮮這些,有的還需要冷鏈配送,普通人根本扛不住,而一旦依賴別人的物流體系和零售體系,基本上就是幫別人打工了,沒有定價權。按目前阿里對中間商環節的擠出趨勢,以後不少人可能就是為馬雲種地了。


原因有兩個:
1、農民進城,城鎮化加快;
2、土地流轉。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的農民那麼窮?農村的基礎設施那麼差?為什麼發達國家的農民生活非常富足?是因為我們國家人太多。本來土地的產量在短時間內是沒辦法無限增長的(長期來看隨著科技進步,新的耕作方式採用,土地單產可以有提高,但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相反,農業產量的提高依賴於工業化所提供的農藥,化肥,機械等工業產品。沒有工業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有一個顛覆我們印象的事實就是,精耕細作的畝產是可以比機械化生產高的。但對比起來,機械化生產是一個農戶管理一大批土地,而精耕細作是很多農戶同時在管理這些土地,相比較起來農民的收入自然有差別(被分攤了)。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一些農產品便宜?成本低。為什麼成本低?相差的那一部分就是人力成本。
回到現狀。農民的收入低了,持續改進農業技術,改善農業設施,以及在技術上抵禦風險(如旱災)的資本、能力就不足,這對於農業現代化是個阻礙。也限制了與農業相關的一大批產業的發展。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國家要推行城鎮化。因為工業部門要比農業部門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要想讓中國的農民過上好的生活,首先就必須讓他們中的相當一大部分離開土地,進入城鎮的工業部門就業。理論上來說農民進城的好處有:1、進入工業部門就業,成為城市居民,提高收入,享受城市更好的基礎設施(農民工的來歷);2、擴大內需,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城鎮化需要的一系列基礎設施,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些可都是實實在在的需求,是可以拉動經濟,創造就業的);3、騰出的土地流轉後可以產生一批所謂「種田大戶」,通過把土地集中起來給少數人耕作,他們能夠積累到更多的資本,因此提升種植技術的意願和能力都比起精耕細作有提高,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產量的提高。
所以說為什麼農業科技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大有所為。土地流轉如果得以實現,農民大量進城成為城鎮居民,剩下的土地可以進行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經營需要什麼?種子化肥農藥水利機械都只是最基本的。往上再進一步發展,諸如自動化溫室(對溫室內的作物環境精確、自動調節,歐洲已經在搞了)、轉基因作物等等新技術都可以迎來春天。這些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另外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帶來的變化也不可估量。並且,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居民總體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於更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也會進一步擴大,這些都是對農業的利好消息。


市場上的確存在農業將來必火,農業將超過房地產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的論調。

持這種論調的,要麼是農業從業者、創業者給自己壯膽。要麼是主流媒體報喜不報憂的調性。如果還有第三種,那就是對農業或許是真無知。

一直很吃驚這種說法竟然很有市場,也竟然能夠說服相當一部分人。

1、什麼是農業必火?怎麼定義火?

如果從從事農業的人口而言,只能是越來越少,一個也來越少從事的行業,能稱之為火嗎?

如果從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而言,原來還能勉強佔到經濟的10%左右。2016年農業僅佔GDP8.4%,一個近半國人從事的行業,產值比重不到10%,叫做火?(將來這個佔比會持續穩定的降低)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看,農耕社會已經遠非世界主流,城市文明才是進步的象徵,城鎮化才符合歷史的趨勢。不信,為何每個從事農業的父母都省吃簡用希望孩子上學在城裡謀生而不跟自己一樣修地球。一個不符合將來發展趨勢的產業能稱之為火?

從收益角度看,如果沒有國家巨額的財政支農補貼,怕是農業本身都難以支撐了吧,一個嚴重依賴於財政支持輸血的行業,能夠稱之為火?

以上是從宏觀評估農業的幾個方面。

2、準確的說,農業不得不變才是真

農業之弱,農村之難,農民之困,農業不得不變才是真,火不火的問題,實在是扯淡扯的不著邊際。

糧食安全問題是重啟農村改革的首要原因。隨著農一代的老去,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如何確保糧食安全的問題越來越破解。其次,社會發展的矛盾也要去必須對農村做出改革,第三農民對於自身改善生活、縮小城鄉差距的期待日益強烈。

在所有的改革中,農業現代化作為總目標,配套的農村產權改革,農產品價格改革是重點。

於是乎,新型農業主體的鼓勵、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確權、土地還權附能、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征地制度改革、宅基地有償退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陸續推出。

顯然,這個改革是有上限的。農業現代化對於整個農業產值的提升未必有多大。很多人還是看好農村產權交易這個看上去很美且極具想像力的蛋糕。

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農村產權改革形成的市場被明顯高估,什麼農村宅基地總市值50萬億,建設用地200萬億,估計拍出這個數的人自己都不敢相信。

沒有配套的政策激活農村土地價值,即使賦予農村土地金融屬性,抵押擔保也是不良資產,除了政策性金融做出幾個試點用於宣傳外,市場化的方式幾乎找不到出路。

唯一看似行得通的重慶的地票制度,還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制度設計,將城市周邊土地的價值轉移到了邊遠農村,一不是農地的自發升值(只是價值轉移),二是依賴於城市用地指標的上限,價值有限。

至少在農地圈看來,農村現在和很長一段時間都要摸索前行,從來也沒敢奢望農業會火。


其實說的沒大錯,因為在中國賺錢,你要了解中國社會的邏輯。中國政府是一個奉行凱恩斯主義的政府,也就是說它會很熱衷於干涉經濟。在中國賺錢一定要考慮到政府對經濟的影響,比如現在火爆的房地產市場就和政府之前的四萬億計劃密不可分。金融投資市場的火爆,也和之前中國政府宣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有關。那麼回到農業這個問題來說,不說經濟規律,咱們談一個很淺顯的事情。政府在將來會不會插手農業?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大家還是知道,雖然中國生育率在不斷下降,但是中國人口始終佔據全世界人口的1/5,所以糧食需求量是很大的。而現在大部分農村還沒有像美國那樣採取農業高機械化生產,同時農民進城,農村老齡化。農業產量在可見的未來不會有很大的增長,甚至可能縮小。(關於糧食不能自給的論據:2004年以後,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快速增長,並長期為糧食凈進口國。此後,中國糧食凈進口數量幾乎一年一個台階,於2012年突破7000萬噸,直逼8000萬噸大關。來自國家統計局關於糧食供求和十三五計劃的報告)


而面對這種問題,我們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進口大量的糧食來滿足人口需求,另一種是發展自己的第一產業,盡量用自身的生產力滿足糧食缺口。你覺得把中國夢,大國夢設為指導思想,正在和美國爭霸的中國現政府會選擇哪種呢?看十三五規劃我覺得中國選擇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選擇第二種那就必然要扶持農業生產。在中國,如果政府願意扶持某個產業,那個產業會如何發展我想大家應該都會知道。


此處論據來源於十三五規劃中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第二條,一要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嚴格審批農地轉用,積極推進土地開發復墾,加大補充耕地投入,保障糧食自給能力。二要加強水資源有效利用。嚴格執行用水配額管理制度,在流域區域用水上加強管控;同時實行分階段分區域有償用水制度,利用價格槓桿對水資源配置進行調節。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府投資特別是中央政府投資,多方式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強大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四要加快糧食主產區建設。按照資源稟賦、生產條件和增產潛力等因素,加快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開發後備產區。實現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專業化和標準化,提高產業鏈配套水平,提高糧食產業的經濟利潤水平。五要強化生產資料供給。通過補貼降低農資價格,加強質量和價格監管,提高生產資料的技術含量,保證種子、農藥、化肥等基本農用生產資料供給。六要提高自然災害防禦能力。加強農業災害保險,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加大科研力度,培育耐寒、耐旱、耐澇、耐蟲等特性的糧種,提高抗災能力。

所以綜上所述,對農業的未來我是很看好的。最後夾雜點私貨,大家看看政治風向和輿論風向,中國政府想和美國對抗爭霸的風向已經非常明顯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會有哪些短板呢?

我了解的大概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問題,如果想成為超級大國就會對糧食問題非常看重。(論據:美國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佔全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10%)。另一方面是能源問題,中國對石油的依賴也非常嚴重,一個希冀於和美國對抗的國家,怎麼可能願意把自己的能源軍事命脈交與其他人之手?(中國石油依賴嚴重的論據:2015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全年進口規模接近3.4億噸,較十年前增長近1.5倍。)

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個方法,第一是發展新能源,比如可燃冰(因為中國可燃冰儲量豐富,成功開發可以改變對石油的依賴)。第二個方法就是控制穩定的石油進口渠道,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中東加拿大和本土,對於中國來說可以爭取的地方有俄羅斯和中亞中東等國。這兩種舉措,前者的措施就是各種新能源發展政策,後者就是一帶一路,拉動的產業會是新能源和國際貿易。同時國際貿易也是釋放國內過剩產能的方式,畢竟內需不好拉動就只能經濟殖民對外釋放產能。


二十年後農業發展必火?這個觀點不一定正確,說法不全面。

先吐槽下,上面有人回答說中央連續發了十幾年一號文件,所以就火,年年發一號文件,假裝鼓勵下,實際上對農業的幫助遠遠不夠,國家嘴上說得多,實際做得少,用這個作為判斷農業發展必火太牽強了。

樓主認為農業會迎來快速發展期,籠統的說發展必火不靠譜,得具體細分進行分析。而且農業第一產業,尤其是種植業本來就是一個周期長、回報率低的行業,不太可能出現像互聯網這樣的井噴發展局面,如果想要農業第一產業收入高,無非兩個途徑:1.增加補貼,2.提高糧價。增加補貼國家負擔太重,提高糧價老百姓也不幹啊,現在糧食上漲一點點,就危機重重,更別說大幅上漲了。

但是,我只是說農業第一產業(農民這個角度)發展前景不明,農業大產業內仍會有多個可能迅速發展的機會。

1.會出現一些大型農業服務公司。在農業技術逐步推廣的情況下,農業會越來越依賴於新技術,從種植到收穫的大型播種、施肥、噴葯、灌水、收貨等環節的機器,再到農業技術培訓,以及農業保險等各個環節,將會出現一系列服務型公司,未來20年可能是這類公司的迅速發展期。

2.會出現以下與環境相關的農業公司。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況下,食物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會給相關公司帶來發展機遇。例如:農田土壤改良,重金屬治理、水污染治理等與農業生產必須的水和土壤相關的公司。

3.會出現一類農業物資流通型公司。在互聯網急速發展的今天,農業行業互聯網發展要遠落後於城市,其中蘊藏著很多機會。比如如何利用互聯網將農資產品銷售到農村,出現另外一個針對農資市場的淘寶,其中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雲農場(http://www.ync365.com),最新消息顯示已被聯想控股投資(聯想控股戰略投資雲農場);再比如將農村的產品,高效、便捷的提供給城市的消費者,目前淘寶也在實施這類計劃,還有農享網、鄧飛的e農計劃等等。

4.會給一些稀特農業類型發展帶來機遇。食品安全問題推動了陽台農業(一米園地 )、有機農業社區支持農業(小毛驢市民農園)等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特種植物動物的消費。

5.待補充。。。

以上是個人看法,歡迎補充。
總之,說中國二十年內農業必火是不準確的,但相信農業會迎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尤其是在某些細分行業。


1.很多人看到的農業未來應該都是土地流轉定型的集約化管理,進而滿足健康食品的需求,想起來市場是很大的,而現實是現在做健康食品的十個死九個。2.現在農業方面土地入駐成本不高,流轉一塊地對很多投資者都不算太大負擔,之前很多農企奶企爆出負面新聞,感覺是自己崛起的機會,殊不知人家旗下流轉的土地都是千萬畝級別。3.很多人都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思維,總覺得風水就該輪流轉,現在是低洼未來就會爆發價值,可我實在不明白明明利潤極低的行業怎麼以後就能發財了。4.通過土地集約來提高收益也別扯太多了,現實是成塊的好土地早些年已經被承包得差不多了。
說得極端了點,只是想抵觸下很多跟風的人。


有人提出十年二十年以後中國農業會不會火起來,其實這個預計已經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我認為中國農業正在火起來

一個產業,特別是一個從古老、傳統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是否火起來,至少有五個方面表現:

一是產業的社會認可達到了一個高度,政府更加重視產業的發展;

二是產業的現代化程度達到了一個高度,生產力發展不可阻擋;

三是產業的功能拓展達到了一個高度,新業態、新產業快速發展,產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生存生活的需求,而且給人們帶來綠色發展的先機,帶來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四是產業經營主體的集體素質提升到一個高度,傳統農民已經得到改造,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推進產業現代化的主力;

五是產業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成為創業就業高地,務農成為社會首選的崗位,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中國農業正在火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從發展階段看,農業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原始農業、傳統農業階段,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現代農業的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全面開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我國農業正在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中,逐步邁向農業現代化。我國發達省份以及大中城市郊區農業全面實現了現代化,安徽省是農業大省,按照農業現代化已設定的標準,十二五以來建設的近100個現代農業示範區都已初步達到了現代化,農業已進入以現代化為目標的高速發展階段。

第二、從農業發展的現實水平看,一是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以農業機械化水平為例,十二五期間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68%以上,安徽省已達到73%以上,其中小麥的種收脫運等機械化率已達到95%以上;二是農業科技水平全面提升。農業的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等多環節新科技、新技術、新模式不斷進入,十二五末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全國達到60%左右;三是新主體多元化。近年來,以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各類農業服務組織、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為代表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引領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發展,新型農民職業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四是農業的經營方式開始轉型發展。租賃制、股份制、合作制等新機制進入農業,土地、產權、投資的關鍵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社會化、標準化成為發展趨勢。五是新方向、新途徑十分明顯。正在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農業引入綠色發展、品牌發展、安全發展的軌道。

第三、從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看,其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農改革不斷深化,打造農業發展新動能。其二,「雙創」進農村,創新創業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空間。其三,農業機械化、科技化、市場化、農民職業化、農業新業態、新產業正在成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發展的主流。其四、新型經營主體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的主力軍,目前以退休幹部、復退軍人、大中專學生、「農二代」、「富二代、「城二代」、「商二代」等多路隊伍匯聚的「回歸潮」已經形成,促進農業轉型發展,使農業成為綠色產業、健康產業、幸福產業。

綜合判斷:現在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快了,水平提高了,但農業產值在GDP中的份額小了;農民素質高了、收入水平高了,但農村人口、農民數量少了;城鎮化水平高了,農業支撐能力更強了,隨著四化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農業更加火起來了。二十年後城鄉一體化,農業將成為投資的熱土,農民將成為體面光鮮的職業。

ny?


以下回答中或有諸多不嚴謹之處,還望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1、未來農業真的會"火"嗎?

不見得。這個"火"要看怎麼來衡量。

如果從產值的絕對增長量上來說,肯定會保持增長。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從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來衡量,結果恰好相反。長期來看,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會持續下降。


2、如果農業會"火",它究竟會怎麼"火"?

農業發展必會從粗放走向集約,農業產品必會從初級產品向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過渡。

傳統的觀念中,農業多指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農業產品即為水稻、小麥、大豆等經過簡單處理後出售的產品。農業是單打獨鬥的一個行業,與其他產業關聯較少。而未來的農業顯然不僅僅滿足於此。

首先是土地,土地集約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土地集中後,更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使用大型機械效率高、成本低,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能很好地增加農業產值。幾年前已有類似的現象出現,每年秋收時,擁有大型收割機的個人或公司就會在華北平原(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幫農民收割小麥等農作物。

其次是科技,科技進步使得管理成本降低,效益顯著提升。從前的農業是靠天吃飯,農民辛苦一年可能收成卻很一般。現在可以控制溫度和濕度的大棚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農民只要通過幾個數字就能輕鬆掌握大棚的信息,這極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將來的科技發展必將對農業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

再次是品種,優良品種顯然會增加農業產值,這一點不再贅述。

最後是農民,農民數量減少、專業素質不斷提高也是大的趨勢。隨著經濟發展,大量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事實上,現在許多農村裡從事農業生產的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土地拋荒現象也屢見不鮮。城市有農村無法比擬的資源,如良好的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大多數人更願意在城市尋找一處地方安頓下來,然後把一家老小接到城市裡生活。留下的農民面對比以前更多的土地,自然會依靠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管理。

———————
雖說颱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但預見颱風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有可能的話盡量努力作一隻鳥。萬一颱風不來憑著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輕鬆飛翔。
題主如果想從事農業,則需要先考慮自己從事這一行業的優勢在哪裡。比如自己擅長引進技術和人才,或是對銷售比較懂行,抑或是想做農產品"生產—深加工—銷售"這一整條產業鏈。

千萬不要盲目進入一個行業,否則一定會死得很凄慘。


據說日本的農業人口平均年齡60多。
中國大概是50多?
過上二十年,這老一代農民都去世的去世,退休的退休。
農村肯定要集約化,上大農場,全面改造。


用不了20年


我是內農大畢業的,包了40畝地,今年或許會擴大,行勝於言。希望在大潮中分一杯羹

………………分割線…………
2017,8,16,70畝地,30畝大棚,設備齊全,半機械化。


雖然對農業充滿堅定的信念,不過,事實上,農業被關注也不是這兩年的事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被政府關注,卻一直緩步慢行


看你怎麼理解「火」了

今後中國農業肯定會轉向精細化,休閑化。日本和台灣已經在田野中開發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今後中國農業也肯定會擺脫土的形象,延伸出更為廣泛的產業鏈條。

現在東北的大規模機械化農場就已經很發達了,專業的農業科技人員負責管理,工資一二十萬的也有。北京周邊搞休閑農業的,畝年產值一萬左右也很正常。

但是,妄想自己回家種地照樣可以月入幾十萬?


因為他們不懂經濟不懂中國


農業必火,首先要看怎麼定義火,如果說比過去有更多的資本、更多屬性的人(例如白領、精英人士、工商資本大佬)、更多的方法和技術,等來定義火,那麼毫無疑問的說:是很火!如果說做農業的人賺的錢比過去多,這麼來定義火,那根據我認識的,以及我服務過的農業企業,哪就是「火坑」,認為農業火容易賺錢,一猛子扎進來,掉「火坑」虧錢的比比皆是,例如:全產業鏈火坑、有機生態火坑、規模經濟火坑、品牌農業火坑、生鮮電商及特產電商火坑,等等,我可以負責的說,80%玩以上把戲的都掉進了「火坑」,而不是做得紅紅火火。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因為農業的總量太少了!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初步核算的GDP是381490億,同比增6.9%;其中第一產業(基本就是農業)增加值才21987億,同比增僅3.5%。農業的增加值僅佔GDP的5.76%。
農業整體的蛋糕實在太少太少了。
這麼少的蛋糕卻要讓數以億計的農民來分,導致了中國農民窮,窮死了!
那位反城市化的、其粉絲口中的「偉人」就是推手。
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在GDP的佔比還將進一步下降,二十年後的我國農業在GDP佔比大約會降在2%-3%。
就算未來城市化將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移出去,那時候中國農民的數量還是太多了。這麼一點兒的蛋糕卻要大量的中國農民來分,不窮已燒高香了。
——————————————————————————
這裡簡單說說我對全球貿易的一點新感悟。
假設某星球只有甲、乙兩個國家,甲擅長生產a數產品,弱於b類;而乙剛好相反,擅長生產b類,弱於a類。
某天甲乙達成協議:雙方拆除各種貿易壁壘,實行貿易自由化。
於是,甲生產的a類產品開始在乙國大賣,乙國生產的b類產品也相應在甲國大賣;甲國生產的b類產品在自己國家越來越賣不動,乙國生產的a類產品也在自己國內越來越賣不動。
甲國,由於a類產品大賣而b類產品越來越賣不動,所以包括人力資源內的各種資源逐漸從b類產業轉移到a類產品上。
同時間,乙國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致資源從a類產業轉移致b類上。
由於產品都由最擅長最適合的人來生產,所以甲國專門生產自己擅長的a類產品、乙國專門生產自己擅長的b類產品,在資源消耗相等的情況下,其生產效率其產出必然要優於甲、乙兩國都各自同時生產兩類產品。
這應是這才是國際貿易分工與自由化應有的題中之義!
所以川普等貿易保護主義者的主張與實際行動會損害會球也包括美國在內的效率與產出!
2017-8-18-20-54
——————————————————————————
對於美國如何再次偉大,我提供些建議。
首先是將資源從那些在全球競爭中已落後的產業轉移到在全球競爭中領先的產業(效率與產出同時得到提升)。
同時間投入資源培育出更多的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現在川普力推將資源投向那些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的產業,短期內會增加一些就業,但長遠來看,美國現有優勢的產業的擴大與未來優勢產業的培育都必然受到影響(部分資源被川普導向劣勢產業了),未來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因此而減弱,美國民眾還要忍受川普力推的劣勢產業所產的價高質低的產品。
這算那門子美國再次偉大呢?
我們也要如此!


也許農業會轉型,會高科技,會集約化,但農業不會火

農業時代已經過去了

利益相關吧:曾經嘗試過農業方面的創業,慘敗告終


其實從我們身邊發生的例子就可能感覺到農業的變化,例如:

「百果園」,「網易豬肉」,「一號土豬」,「褚橙」,「土雞蛋」,「有機蔬菜」等等。

五年以前,我看到「百果園」都覺得一個字「貴」,雖然品質好,但更多的還是選擇在超市裡消費。然而近幾年,因為懶,為了節省挑選時間,所以就直奔百果園了。還有我們常吃的「一號土豬」,它從一開始就是高定位,並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民以食為天,我們之所以會在農業上產生高消費,是因為過去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不高,所以只講究「吃飽」。而今天,所有人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農產品的價格並沒有因為通貨膨脹而增長,解決「吃飽」的問題很容易,而且還有餘錢。於是,就有了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但是自己的肚子就那麼大,在消費能力允許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想「吃好」,願意為品質買單。

「土雞蛋」很貴,「有機蔬菜」也很貴,但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消費群體。對不斷追求品質的今天,需求在增長,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曾經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全國的糧食統一定價,這就相當於給農業設置了一個無形的天花板,大家只能向下競爭,追求畝產。你一畝地種兩百斤糧食,我一畝地種五百斤,在較量中,就開始用化肥、催熟劑,比誰用的多,比誰用的妙。但當物質充足後,就會有人消費更高品質的食物:「我就要吃一畝地只能長一百斤的」,在物質需求上就產生了變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會產生巨大差異,畝產一定還會上升。過去一畝地只能打兩百斤,現在能打5百斤,20年之後可能能打一千斤。

如果打一千斤就能保證所有人吃飽,那麼僅需1/5的土地就夠了,剩下的土地可以作為更大的商業價值。而一個把農業做成有品質、有品牌,並且被大家認可的話,其品質的價差定會帶來向上競爭的空間。

就比如大家種出來的橙子都是賣兩塊錢一斤,在這種情況下,比的就是誰催熟劑用的好。但如果我種出來的橙子有品質、有品牌,可以賣到20塊1斤。

精耕細作,可以在品質上下功夫,盈利的空間反而更大,還能促使農業又一個競爭模式。那個時候大家就會發現,原來農業也可以很賺錢。

一個可以製造超額利潤的行業,一定會吸引的資本投入,農業的市場足夠大,再加上資本的加入。有更大的發展就成為必然。

只要經濟在發展,只要人們的財富在增加,只要人們願意為品質買單,那麼農業的上升空間就越來越高,火是必然的。


此題主一定不了解農業。不用20年,現在已經不是火了,而是爆發。


十三五規劃和一號文件都提到了它
原創 2016-05-05 Kane 股乎

今天十三五規劃提出,三產融合,助力都市現代化農業發展,配合2015中央一號文件主體「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不難看出,高層將積弱已久的農業產業化改革放在了今年推進的重要事務中,無論是出於供給側,還是需求側,農業產業化都是核心,農業產業化才能完成真正的三產融合,那什麼是三產融合呢?

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加工業,第三產業是銷售和服務業,而三產融合的產物就是第六產業,因為1+2+3=6,三產融合的思路符合當前一切層面的改革需求與標的,供給側改革,產業鏈整合,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工業4.0.

那麼具體怎麼去實現三產融合,去發散題材的效應性,我們可以從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報告說起,「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當下,現代化互聯網與傳統的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可有效聯動從技術、生產、加工、銷售到物流、技術服務等產業的各個環節,重構農業產業鏈,催生農業新發展模式,在近年多次召開的縣域經濟會議中,已經明確的指出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和改變傳統營銷思路的重點,目前可查已經推進的試點有新野接受了報道,根據報道里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前的思路還處於,通過互聯網營銷+垂直融資的方法來解決農產品產銷上下游的問題,並沒有徹底的打開格局,完成區域鏈的配合,這依然有賴於國家的推進,和相關企業的配合,那麼接下來的風口,農村電商,新農業,新農機就有可能站上去.

理解一個國家戰略的核心思路很簡單,那就是收益面與受益面的結合,新農村產業化的推進目的不是增長農業GDP佔比,而是通過推進農村產業化完成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結構,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新機,電農商,渠道商,這跟地產推進的道理是一樣,大牛拉大車,同時惠及六億多農村人口,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在當下是一個被低估的價值窪地,但因為其投資效應周期太長,一般不適合普通投資者,而當高層關注到了這一塊,這一塊的推進就會迅速而規模化,實現農產品集約化生產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兩個相關標的,但一直沒有怎麼啟動,所以不敢憚言,我一直很看好新農村建設這一塊的政策,因為這是曾經的國之本,也是經濟發展需求側的一大助力,怎麼深化農產品走出來,消費品走回去這個思路,依賴於政府的堅決與力度,現今的三農三融也得與時俱進,改造農家樂與有機產品虛高的亂象,切割掉中間的利益團體,讓農產品的銷售垂直一體化,實現集約化作戰,純粹靠錢砸的示範給人看的現代農業園區有沒有必要,怎麼去規範使用並有效促進國家隊新農村建設的撥款,農村電商的平台倉儲物流的解決方法,的這都是接下來討論的熱點,並會進一步成為A股市場的熱點.

昨天的大盤我稍微看了下,全天窄幅震蕩收一根縮量小十字星,盤中一度站上3000整數位,但被券商權重拖累回落,兩市成交量較昨日有所萎縮,顯然目前的成交量還難以支撐大盤站穩3000點,故需要繼續觀察突破的量能以及力度.昨天是明顯的題材行情,高送轉與次新股大漲,但權重不發力,3000點仍存壓力.但對比整體全球表現,A股走勢目前仍算強勢,日線級別的底背離也出現,今天若回調至五日線附近,可以加倉,如若高開,昨天下午如言加倉的記得獲利了結,我覺得周四,周五可能會有中陽的可能,但還是以四成倉位為標準,逢高就減,靠近五日線就加,因為五月中旬解禁潮將開啟,不宜追高.

新農業之前說了很久的兩隻,xnkf和xams,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構成投資參考,可以關注下.最近誰來投個稿看,好無聊.因為暫時沒考試了,看下要不要開放下群吧,時刻關注公眾號,但群里真的很無聊,都是吹牛打屁表情包,來要股票的就算了.

啪啪啪啪啪啪

掌聲

情懷股昨天硬了下,估計主力快按捺不住了,我最重的倉位呀,媽蛋.


推薦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原因,經濟學上都有哪些猜測?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我覺得在中國活得太累,幸福指數不高,所有人都按著規劃好的方式生存。哪個國家生活方式不累,而且很幸福?
從宏觀角度,造成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如何評價郎咸平?他的言論是否過於悲觀或誇張?

TAG: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農業 | 經濟發展 | 農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