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今年9月的石渠寶笈特展有哪些值得期待?為何宋元畫要十年一展?

歡迎大家來這裡談談自己的觀後感,分享一下自己近距離接觸這些藝術品的感受。


這次展覽絕對值得期待。可以說,錯過了這一次,可能有生之年也不會看到這些名畫同台展示了。先貼一個官方的介紹:

即將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延禧宮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覽中最令人期待的展覽。展覽將於9月8日至11月8日展
出,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由於展覽展出宋元珍品較多,展品將於10月12號更換部分藏品,分兩期展出。兩
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包括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韓滉的《五牛圖》、宋朝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東晉王珣行書《伯遠帖卷》等書畫精品。

《石渠寶笈》共著錄了歷代書畫藏品萬餘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後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石渠」一名,典出《漢
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帝以「石渠」為內府書畫著錄命名,表現了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景仰和追溯。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
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編」和「三編」。

一、武英殿「典藏篇」

「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注重揭示書畫收藏、流傳、辯偽的歷史。展覽此部分共分為皇室秘賞、重回石渠、考訂辨偽三個單元。本展區展出82件(套)書畫藏品,大多是歷代書畫中的經典之作。

此一部分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和傳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風格。東晉王珣《伯遠帖》為王氏家族唯一傳世真
跡。其他如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皆為傳世繪畫經典中之經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集體亮相,實屬首次。

▲展子虔·游春圖

這是一幅山水畫,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
遊玩的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湖邊一條曲折的小徑,蜿蜒伸入幽靜的山谷。人們或騎馬,或步行,沿途觀賞著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勝境。在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遊艇緩緩蕩漾,船上坐著的幾個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連忘返。山腰和山坳間建有幾處佛寺,十分幽靜,令人神往。

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後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築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游春圖》卷歷來被認為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近些年有學者對於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討論。

《游春圖》局部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為晉代書法家王珣所作行書,紙本,共5行47字,縱25.1厘米,橫17.2厘米。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孝武帝司馬曜,雅好典籍,王珣與殷
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
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是晉王珣寫的一封信。大意是:伯遠在同族中,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人。他身體不好,但一直想遠遊。剛獲得出遊的機會,不幸沒有完成,遠隔山嶺,不能去看他了。

《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乾隆題匾額曰「三希堂」。

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太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後,太妃將此帖帶出宮,後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從香港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伯遠帖》是僅存的東晉書家真跡。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結體寬博舒展,舒朗洞達,超脫飄逸,體現了晉人神韻。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這個不說了。經典中的經典

=============================================================

二、延禧宮「編纂篇」

「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延禧宮),以《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貯藏地點及其版本與璽印五個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寶笈》諸編的內容與特徵。本展區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諸編著錄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圖書善本十二冊,《石渠寶笈》所用寶璽十五件,直觀詮釋這一書畫著錄巨作。

▲韓滉·五牛圖卷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
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
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
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
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
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放個鏈接:
【雅昌快訊】故宮《石渠寶笈》特展搶先看 283件精品9月8日正式開放

大家快去看吧~~~


故宮博物院已經公布展品目錄了,我個人眼中除了清帝御筆和個別清人作品,都很值得期待。


最簡單的題主你要知道,這種數百年的畫絹或畫紙展開一次就損傷一次啊


【個人總結的故宮石渠寶笈觀展攻(tu)略(cao),大一狗,書畫純業餘玩家】

五點四十把睡眼惺忪的室友們拖出來一路狂奔,然而2號線年老體衰的速度實在是太慢。(welcometoBJ!)感謝歷史老師的攻略,從天安門西很順利地進中山公園,一路都沒什麼人影。披頭散髮地跑了半個公園,親身演繹什麼「春風五十里、中考八百米,全都不如你」,最後大約七點到的午門,排到223號(這算是第一批,比預約票更重要的是早起),已經薄汗輕衣透。。。

等了一會,陽光高過宮牆,透過鍍金的雲照在琉璃瓦上。一群鴿子騰空,美得我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入宮後只排了一個半小時就進去了。其實要是還能再去一次,再排六個小時也願意啊,可是十一要軍訓臣妾做不到啊。。。嚶嚶嚶世上最深的仇恨,是有緣卻無份(什麼鬼)

#前方大波安利正在靠近#根據個人喜好選了十件最喜歡的展品,大家一起來吐槽~

NO.10《竹枝圖卷》

還是一樣的倪瓚式的蕭疏,想起那句「吾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真是個傲嬌的小公舉(我這麼愛瓚瓚一定是因為傲嬌氣質太相契合了~)濃淡墨層次很明朗,比旁邊李衎的竹子瘦得更有味道。然而重點並不是畫,我看到他的自題的時候實在忍不住笑了出來:

「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o⊙)懶瓚!!這個自稱真是萌一臉血呀有木有!!你是到故宮裡來賣萌圈粉的嗎。。。

NO.9《梅溪放艇圖頁》

馬一角這次並沒有隻畫一角(廢話小品要還只畫一角也太偷工減料了),梅樹的畫法非常小清新,脫盡做作之氣。宋元畫里的山水氤氳之氣,別的地方做不來,不知是不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古絹留到現在正好有那種朦朧感。(馬遠:「哼明明是我畫的好!」)

NO.8《豳風圖卷》

雖然很討厭趙構馬和之這對君臣,但這兩人的字畫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武英殿里還有兩人合作的《後赤壁賦》(哼你們哪兒配的上大蘇的東西),「你耕田來我織布~我畫畫來你寫字~」(你奏凱)尤其是《豳風·七月》那張非常高古。然而真的想不明白為什麼人品不好的還可以有這麼高的藝品,像這次展出的蔡襄、趙佶這些人,拋去對他們人格的偏見這些作品真是滴水不漏的。唉估計是我修為還不夠,看不出他們作品裡的破綻。。。

NO.7《趙孟頫行書洛神賦》

並不懂書法不多評價,然而能看出來確得二王深意。從開頭讀了一會兒有點審美疲勞(其實是認不全繁體字啊中文系的臉往哪兒擱),直接去找那兩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了。可是在延禧宮洛神賦圖的後面又有一幅趙孟頫的字,只不過是換了小楷。為什麼要寫兩遍啊,子昂兄真是有兩幅面孔呢~哪位大神來給我解釋一下。。。

NO.6《雪江歸棹圖》

一看瘦金體和雙龍印先跪下來喊爸爸(你滾粗),管他到底是不是趙佶畫的。好吧反正我也不懂(字也不懂畫也不懂所以是來幹什麼的),但畢竟雪景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境界!這幅畫也有極強的代入感,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看到王世貞的跋過於雞凍,雙手顫抖著站在展櫃前把全跋抄了一遍。根本忘了世界上還有百度這東西,頭腦一熱不能自已。(啊我體會到了康教授的「與真實的存在物純粹的同在」的快感)

董其昌:「我也題個跋刷一下存在感。」

NO.5《伯遠帖》

這次魏晉的東西比較少,好像只有這個和洛神賦圖。還有我第一次發現顧愷之是把山上樹畫得像西蘭花一樣,不過看起來有點上古神話的感覺(山海經即視感)。

畢竟三希之一,作為當頭第一件伯遠帖還是很能壓住的。一進武英殿你會先看見四個大字「江左風流」,對此題字人戳豬肉章一樣的行為我就是不予評論。而且非要讓沈德潛還是誰來著在那麼大點兒帖後面畫畫「補紙」,無法理解這對君臣的腦迴路。。。

我並不能說出具體的法度,但晉人的行書總給我一種老歐洲的感覺,慵懶而流暢(不用為你的無知找這麼華麗的借口了)。

董其昌:「我再來刷一下存在感。」

NO.4《游春圖》

#啊這個學歷史的時候背過#系列。炒雞喜歡他的構圖,山水相間前後呼應,還有一群小小小小的白衣小人兒點綴其間,這才是天人合一的襟懷。山是返青的顏色,好像能感覺到早春的陽光真的照在身上,瞬間治癒了我被宮裡空調凍得生無可戀的心~當然不能忘了膜拜一下卷頭充滿魔性的瘦金體。

NO.3《寫生蛺蝶圖》

本來就是宋粉,這幅更是本命啊。。。宋人花鳥一生真愛!靈動、虛靜,簡直能看到兩對小昆蟲CP的目光交流。如果全畫能留白,一定有別樣的感覺。(乾隆:怪我咯)跪舔配色,雅緻得不要不要的~突然想起大蘇說過的「開門出仕,閉門歸隱」,宋代很多宮院畫家都有這種潛質。蛺蝶圖也並沒有一味萎靡柔媚,還是很有野趣的。

董其昌:「我來過,我見過,我愛過。」

NO.2《清明上河圖》

是它是它就是它!不少人真的只是為了去看它的。我甚至覺得如果撤掉這幅畫或者另給它擱一地兒,人應該能少一半。。。這樣至少不用起那麼早【怨念臉】——但真的很值,就像在手機上聽歌和去音樂會現場肯定不是一個感覺。

故宮給觀畫的時間是每人3分鐘,只能看一次。一開始我其實是拒絕的,媽蛋3分鐘能看幾個人啊?!不過還好並沒有卡得那麼死,而且大家都挪得很慢,集體無視背後站了一排專門監視和催促的工作人員。

看的時候我的內心戲大致是這樣的:「啊馬上到我了到我了,好緊臟啊~」「OMG快跳過這些豬肉章」「呀轎子來了」「王家紙馬店?誒是這幾個字嗎別擠我啊?」「虹橋!虹橋!」「再讓我多看兩眼!你們後邊工作人員能別BB了嗎真想一巴掌踹死你」「要出城了!城門全是戲啊」「艾瑪就這麼結束了?我再花痴一下馮保的字」……最後除了殺羊祭道,要找的點基本都get到了。

讀過《清明上河圖背後的盛世危機》之後,就一直不太敢看它,想到那些充滿暗示性的畫面會莫名地冒冷汗。這次近距離觀察,隔著冰冷的玻璃罩,我卻感受到了一種有些苦澀的溫度。

NO.1《潁昌湖自書卷》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哇哈哈哈此行最美驚喜!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會把以前從沒見過的作品排第一。我單知道王詵會畫,卻不知道他還能寫得這麼好。他的字體給人一種。。Q彈的感覺。。(啊別打我我真不懂啊嗚嗚嗚)

主要講的是自己和兩個好基友在潁昌湖上一塊high的故事(哼秀恩愛),會一把拽過荷葉就往上寫詩(腦補一下啊我的少女心~)。然而緊跟一首蝶戀花,越往後看越有一種淡淡的憂桑。最後全文收在一句「余舊不飲酒,近年輒能飲。故多為醉中所書耳」上,真是往往取酒還獨傾,簡直要落下淚來了啊。在那句話前面站了很久,然後也在本上抄了一遍。

後面是大蘇、黃庭堅和蔡襄的跋(@米芾),還有某題字狂魔的「三跋皆偽」(只有蔡襄的是假的,哼叫你題,打臉了吧)_(:зゝ∠)_好吧四阿哥你也不容易了比陸遊寫的詩都多。。。

【後記】真的很後悔沒有早點去,這樣也許還有時間二刷三刷。排六個小時到底值不值得,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答案。但如果有備而來,必定能滿載而歸。留一耳朵聽身邊人的談話,耐心讀完牆上的介紹,哪怕是看到喜歡的話對著它抄一遍,都能從中獲得奇妙的感應。看著望不到邊的人群是怎樣不辭辛勞共赴盛會(不管有多少是湊熱鬧的),感受毫不功利地等待一種神交是怎樣的焦慮與緊張,這本身都是一種文化體驗。

雖然在展廳里聽到有人大聲把「古希天子」念做「古而不希」,有母親告訴她的兒子「這就是梅子鶴妻的林pu」,但也看到了排在長長隊伍里研究數學題的高中生和旁若無人練著法語的白領。文物熱了,文化是不是反而冷了,我想未必。年輕人們還是很有希望的。

突然想到齊白石一句話:「學古人,要學到恨古人不見我,不要恨時人不知我耳。」共勉之。


全是假的,毫無價值,千萬別看


馬蛋,三號去的故宮,延禧宮的展覽看了,當時還在找清明上河圖,樓上新水令老師貼出來的小冊子我還拿了,結果延禧宮上下兩層展室我跑了兩圈沒找到,結果昨天我又看了一遍那個小冊子之後我發現在武英殿還有啊,好吧,當時在進了故宮之後就沒找到去武英殿的門,之後去國博,清明上河圖和蘭亭序也都沒看到,太遺憾了


推薦閱讀:

儒學中的「本體」、「工夫」分別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台灣會有那麼多信仰星座或風水的人?
為什麼是天行健而不是天行乾?
怎樣看待父母想讓獨生子回到身邊工作或生活的想法?
為什麼北方人都長得偏高,而南方人都長得偏矮小?

TAG:北京 | 文化 | 國畫 | 故宮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