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蔣方舟的新書《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即便蔣方舟已經是副主編,出了好幾本書,也算是個靠文字吃飯的人,可我每次讀她的書和文章,覺得總是有高中生作文的味道(沒錯,我承認自己把她打入高中水平一類了)。她寫出來的東西不是老練而是稚嫩,之所以稚嫩是因為見識太短淺,用詞太浮華,喜歡用貌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形容詞,像是文學暴發戶,總想讓人高看幾眼,給人的感覺是還不夠成熟。茲舉一實例,引用之處是她的微博----- 【昨晚一口氣看完@閻連科 老師的新書《炸裂志》。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像做了一趟雲霄飛車,身體被情節帶得騰空了起來,時而透不過氣。密集、紮實、神奇。第二天早上醒來,所有的情節和細節都歷歷在目,甚至變得更為鮮活。終於看到中國作家對於當下現實的複雜和弔詭,不是吃力地應對,而是輕鬆駕馭~~】 第一次讀到她微博上的這句話,就覺得不是很舒服,問題在哪呢?在於她將自己置身於高處,出於讀者當然可以,但看到後面你就知道了,她不僅僅是安心於讀者的角色,還以一種專業者、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像是對作者死後的蓋棺定論,但她畢竟資歷太淺,所以便宜了先扣上帽子再說。短短的幾百字,到處都在說好,但看完之後還是不知道好在哪,千篇一律,你用這段文字把書名改改,可以用在任何一本書上,缺乏細節和真正的認知,這是所有缺乏真知卻又想表現出真知者的通病。
當一名讀者、卻又不安心於一名讀者的角色,總是躍躍欲試,到最後自己不得不承認自己沒有那份滄桑,不滄桑何以語人生?這是她的矛盾。
她的微博,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此,名氣很大,但經歷的太少而且致命的是單調,的確可以寫出看起來很美的文章,但遠遠出不了深度和廣度,對社會的看法稚嫩,也達到不了一種看人生和行文的成熟。但這一切也沒關係,畢竟人家自己說了: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那些參選人大代表的大學生》《天才的出走》《被綁架的盜火者》等幾篇記者角度的文章寫得很好,關於白先勇、木心的文章沒寫出新意,審判童年的幾篇有點絮叨。
做記者,是蔣方舟找到了她的位置。

蔣方舟的文章目前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愛引用名人名言,有時候一篇一句,有時候甚至一篇三四句!不知道是不是高中時候以此受益頗多,但是都大學畢業了,還篇篇不拉謄寫名句,引出下文,有點太小孩子氣了。

我懷疑蔣方舟有一個本子,看書的時候有什麼好句子就抄寫下來,自己寫文章靈感枯竭時就翻出來摘兩句。
對她唯一的建議是:扔掉那個本子,試著自己寫出名言。


如題所說,確然不曾歷經滄桑。
.
有些文章已經在博客上看過,那些文章依舊沒有塵土氣息,好似是一個出生在法國古老城堡的聰慧姑娘,每天面對著直指天花板的高大紅木書架,站在梯子上翻讀著大師們的著作。偶爾會聽保姆提起窗外和山下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成為她證實理論的道具,落筆之中帶著大師的句子和思路,不知不覺地染上了博愛天下的固疾。
.
然而現在已然不同。 也許她依舊不知道農民勞作是怎樣地春種秋收,不知道遠處放哨的戰士也曾憧憬窗口的姑娘。但城堡里的小姐已經走下高大的台階,羅襪沾染上階梯下的塵土,從身邊的人愛起,與遠處耕作的詩人,隱居的學者,路邊的兒童,交流。不再無限放大,開始只愛一個人。但是這種力量會更加強大,更多的人會被認真和坦誠感染。因為博愛就是不愛。
.
後面寫人的幾篇,沒有無限闡發,只有真實的熱愛崇拜關心,開始體驗生活,不管起點高低,有生活有情感就更有味道。確如@采銅哥哥所說,是一部過渡性的作品。筆法已然純熟,從憂世情懷到個人關懷正在轉變。作為一個讀者,我也在變,恰好追隨她的腳步,因而更愛。然忍者見仁,唯不畏人言可達至境。


這個問題首先問得很不好,你在這本書還沒有正式上架的時間點問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不會是關於「如何評價蔣方舟的這本書」的,而是「如何評價蔣方舟」,以及千年不變的詬病腰封,似乎,【腰封本身,即已是罪過】。

上個月請假坐了兩個小時動車到廈大聽了蔣方舟的講演(負責組織的廈大學生會如何奇葩且按下不表),聽到蔣小姐說要出新書的時候是很有興趣的,看到【雜文結集】四個字興緻砍掉了一半,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應該說蔣小姐大學以前的文章,我多少是有些仇視的,儘管她自己度過了被禁止閱讀作文選的少年時代,然而她的文章卻成為了同一代的許多少年少女的必讀作文素材,貽害無窮呢。而從她進入大學,「裝BEE遭到清華同學迫害」開始,博客文章中體現的觀點銳度明顯就有很大進步,這與她經常能得到一些猥瑣老男人和女魔頭的思想提攜大概脫不開干係,像是上個月她遭逢的劉擎、梁文道,和這個月的劉瑜,之前接受共識網的訪談她顯現出來的視角深度大大超過了許多「公知」、主編。但是蔣小姐的文字現下還是顯得很嫩,像上一期新周刊寫宮崎駿,一股中學生作文的味道,那麼這本「20歲後的雜文結集」或許就【未必值得一讀】,還是更期待蔣小姐的下一本書。


還沒看不知道。以前在人人網上看,似乎每個人都要比蔣方舟牛逼,批評蔣情懷黨啊文科生啊,大家都智商優越感爆棚。年少成名多少讓其他自認為能力超過蔣的人心裡不平衡。

蔣這本書的書名,姿態就很好,我就是沒經歷滄桑,我說不出那麼深刻的話,寫不出那樣深刻的文章,但我寫的文字就是有人看,不說比之於同齡人,比很多成名已久的評論家,說的話也更靠譜。

蔣方舟才20來歲,讀書涉獵甚廣,見識以及媒體圈的人脈這個年齡段的人無出其右,三觀比之於那個年代成名的少年作家們不知正多少。當其他人只流連於文學小圈子互相吹捧的時候,蔣沒有為之前虛名所累,反而走出了更大的天地。

對於這樣的人才,還是少一些自以為是的批評吧。期待新作。


The Kidnapped Generation.


把腰封去掉了能賣的更好


書名應作如是解:《我是萌妹紙你承認不》


佔個坑,回家再讀一遍。

第一次讀是在那個夏天,畢竟太單調了,各種書我都讀,關於爸爸那篇我沒讀懂,印象最深的是出家那篇,其他的,想不起來了。
畢竟我也不能盲目的喜歡一個人,她可以寫的好,寫的不好,我都承認,但這不妨礙我喜歡她。


寫了太多群像,而沒了自己。
只有見識,而沒有經歷。
遠遠的一個固定位置的攝像機,拍攝出來的不倫不類的「紀錄片」。
這個固定位置可能不是她自己選的,因為這些稿件好像都是約稿類,寫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作文。
2014年3月30日 14:41:42 讀到56頁,《被綁架的盜火者》。
2014年3月30日 14:54:29 又讀了兩篇,讀不下去了,沒有娛樂性質,也沒有能夠讓人成長的乾貨,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人看到「雜文集」或者類似字樣,就沒了興趣。倒是可以留下來,以後用來翻出來作為描寫一個時代的材料,因為這本書的時代烙印和時代特性實在太濃。

加油,方舟姐。還有照片不要放在腰封上了,要不我丟到垃圾桶里(我所有腰封都這麼處理,這東西很反人類,最近的例子還有江南的《龍族》)的時候,總感覺不是很禮貌。


截止到2013年10月21日,這個問題共有59個回答,其中有45被摺疊,足見大家之踴躍。可惜,無論是摺疊的還是沒摺疊的:

沒有任何一個回答,提到書中任何一點內容。


大學開始蔣方舟的寫作從文學擴大到社會層面,探索著開始了公共寫作。從後記的《寫什麼》來看,蔣方舟對自己這一時期的寫作自有看法,實際上我根本沒有必要來誤讀。

全書給我的感受是:蔣方舟依然是一個文青,沒有一下子上到公知的層面上去。

第一個部分比較"公共",練習和摸索的痕迹非常明顯,《被綁架的盜火者》相對來說挺好的,台灣和東莞的淺了一點。

有時候還會有蔣方舟早年的機靈逗趣風格,尤其第一篇,不過大抵是沉穩老練的。也有遺憾的地方,記者腔太重,空有情懷而不夠犀利。作者自己也說,嘗試著夾槍帶棒的寫了幾篇,然而最終放棄了。

第二個部分的話,感覺離得越遠的那些寫的越好,本來已經讀的意興闌珊了,連著了針尖上的天使和我那些苦難婊子的回憶錄的兩篇書評和《紙上的街道》,忍不住來這裡冒個泡。

白先勇和木心太淺,《@張愛玲 》,非常好。

寫張競生寫喬伊斯博爾赫斯,總是能當做八卦來看,新奇有趣,等到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魯迅沈從文乃至馬原莫言余華甚至柳智宇程齊家小文小金,就越發覺得目的性和記者腔明顯。同樣,一旦開始揭露、總結、歸納、聲明和表達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沉重,還是沒能像劉瑜那樣深入淺出不著痕迹。

在我看來《審判童年》是最好的一個部分,大概是時間稍早的關係,蔣方舟式的敘述風格還很濃郁。文章將自己的童年抽絲剝繭,各種好或者不好的感受如同陽光下的灰塵一樣纖毫畢現。讀起來讓人驚訝其早惠,我一直驚訝於她的早惠,作為一個同齡人,我和小夥伴們還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她已經寫了《正在發育》和《打開天窗》。總體來說記憶模糊,而那股子逗趣的聰明勁總是揮之不去。而《邪童正史》,拿到現在看也是津津有味,覺得很機智 ,常常笑出聲來,感嘆著怎麼能寫的這麼好。

及至現在看《審判童年》,最大的感受是:一個人所謂開竅是有早晚的,方舟開的實在是早,而且記性也是如此的好,如此的纖細感性洞悉透徹,相較起來,其公共寫作總有種跟自己較勁的感覺,心懷憂思而苦大仇深,好像在電腦前咬碎了無數桿筆。

但是無論如何,這只是一種嘗試,期待下一部作品,就我個人來講,希望是小說。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有些散,雖然有很多有意思的細節,但是順序古怪,說到一代人的心理狀態,算不上系統,但是當我讀到高中時念書念到凌晨三點提著應急燈在宿舍樓里走這一段的時候,還是很感動的…
《那些參選人大代表的大學生》《被綁架的盜火者》《天才的出走》這類文章大約是我今後會最多寫的文章,從這個角度看,寫的還挺好的。
寫地域的東莞長安的《長安青年》和台灣的《想像中國》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觀點,後者更勝過前者。
《紙上街道》這篇寫的太泛了,有些亂,像一篇文獻綜述,幾個板塊之間沒有什麼區分。而馬爾克斯那篇那樣的小短文挺有意思的。
至於後來寫人物的幾篇,也都很有意思。

《審判童年》倒沒給我帶來太大的不適。總的來說,也許是因為成文較早,我竟在有幾篇里讀出了當年邪童正史的味道。
而人們不喜歡它們,大概是因為那種恐怖真實的自我剖析讓它們畏懼吧。當把孩子的目光超過他們習慣的天真爛漫美好的語境之後,他們會害怕和感到不潔。

不知道蔣方舟本人會不會看到。我覺得你寫文章,還是應該更多地關注別人而非自己,因為你寫別人的時候,比寫自己更仁慈。
也許那樣的調子才是能讓人們普遍適應的。


生活專欄作家的水準


年少成名註定要承受更多非議。
剛收到書,前兩部分是09年以來蔣的博文,後面的審批童年則是09年發在《人民文學》上的文字。對她有興趣又懶得買書的看看她的博客就行了。

「到新千年,我試圖提煉一代人的共同感情,卻發現青春只是散落凌亂的個人記憶。」
韓寒寫80後的青春,郭敬明寫80後的青春,蔣方舟也在寫,更冷靜,也更貼近生活。
「被綁架的一代」 從大學時代身邊的富二代到南科大再到參選人大代表的大學生,她通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試著去勾勒她出她理解的「這一代人的心理狀態」。

「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複雜而多面的。因此,當我寫下 中國、 社會、時代、人民 之類的詞時,變得越來越心虛。」
從《美文》知道她,看的她的第一本書是《第一女生》。那時的文字雖然有些幼稚但很有趣,10年世界盃的時候看她博客連載《球盲日記》更覺得她是個有趣的人。
「記錄本身 即已是反抗」 從張愛玲到白先勇,從馬爾克斯到達爾文,再從文學到政治。

不喜歡書里前兩章的標題,很多引用也覺得有為用而用的感覺,不過她才剛畢業,還有充足的時間讓去成長,去體驗,去寫更好的文章。
「過早成熟就是十全十美。」蔣方舟用王爾德的這句話告訴還停留在抱怨腰封階段的人,都玩兒蛋去吧!

跑題貼一段她博客上韓寒的採訪,蠻有意思

蔣方舟: 我一直都知道你是很有影響力的人,但我真正被震撼到,還是你第一次發微博只發了一個「喂」字,就被轉發了幾萬次,而且這個「喂」字被做了無數闡釋,也可以說是過度闡釋。你對自己的影響力有時候也會懼怕么?

韓寒:喂。你看,沒什麼反應。大家都是圖個新鮮好玩而已,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影響力。看熱鬧的不怕事大,但事真大了,還有那麼多看熱鬧的嗎?

蔣方舟:你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和前輩的精神接軌,同時影響後生世界觀的年輕人。你自己更在乎哪種認可?來自前輩的,還是來自晚輩的?

韓寒:來自我女人的認可,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蔣方舟:你對「69聖戰」事件的評價,好像讓你喪失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擁躉,而他們之前似乎是以你的話為教義,他們現在覺得你傷了他們的心。這次事件之後,你有膽量說「大眾都是庸眾」么?

韓寒:大眾都是庸眾。這話太平庸,我無意說出口。我在2008年的書里就寫過:人民是最愚蠢的。我也說過很多類似的評價,包括說「在通往民主的道路,最大的障礙是人民」這樣不得人心的話。

蔣方舟:人們喜歡捉對廝殺,跟誰並列齊名,是你情願的?

韓寒:你知我答案,我喜歡單幹。

蔣方舟:別人對你小說的批評和對《獨唱團》的批評,你更看重哪一個?

韓寒:我其實都看好重,但我忘好快。

蔣方舟:你現在辦雜誌,不能像原來那樣單打獨鬥了,一定要加入一些氣場相投的新血液。現在有發現什麼讓人驚喜的新人么?要和你氣場相投,是什麼樣的標準?

韓寒:我只是想趁我現在有能力,造一艘大一些的船而已,這艘未必是戰船,但一定能浮在水面上載人一程。某一天,若我落水,我只求一葉扁舟。

蔣方舟:說說文本創作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衝突吧。你寫小說,應該發覺創作衝動是很私人、秘密、幽寂的東西。可是社會往往會對作家進行勒索,勒索社會道義、良知、責任感等等。在我們的時代,責任不知疲倦地搜尋作家,讓作家很難對最初的衝動忠貞。這些社會的要求,會不會對小說的文本有傷害?比如你正在寫的新小說?

韓寒:當然有傷害,但傷害未必都是壞事。正如你覺得某個男人傷害了你,過幾年回頭看,你發現這個男子是個傻逼,但其實他讓你學會更多。不幸的是,無論你學會再多,這樣的事情總是不斷重演。寫作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因為這一切都不敵衝動。

蔣方舟: 你遇到過寫作障礙嗎?是什麼時候?

韓寒:每個時候都有障礙。因為我希望寫得出彩,但很多時候我真的會疲憊。

蔣方舟:你的人生跨過了少年期,看起來你的大部分夢想都實現了。你現在對什麼還依然心存夢想和野心?

韓寒:我要成為一個摩托車車手。我已經贏得了中國所有類型的職業汽車比賽。但我一直心存畏懼,我害怕自己摔車受傷。我不是怕疼,我只是好動,我受不了躺在床上不能動的日子。我也怕死,好多美好時光我都還沒看到。

蔣方舟:你曾經是「皇帝的新衣」里說真話的小孩兒,可現在經過小孩兒的叫嚷,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沒有穿衣服的。那麼這個清醒的小孩兒長大了,又該說些什麼?

韓寒:我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一個光會說真話的人,是不會有多麼成功。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好作家,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無所畏懼。因為不管皇帝有沒有穿衣服,我只管寫好我的文章。

蔣方舟: 我很久前在某個場合,說過「韓寒做了一件很牛逼的事,他更新了社會的話語系統,但可惜的是他沒有文化,當然我知道用文化去衡量人太暴力了。」我到現在還覺得自己是對的,我想聽聽你的反駁。

韓寒:恩,我為什麼要和你反駁,你是個可愛的姑娘。終有一天,你會替我反駁你自己的。

蔣方舟:在這個國家生活久了,人的很多價值判斷和底線都隨之淪陷了。平庸的「惡」都覺得不算太壞,馬虎的好就覺得是業內精英。你有沒有想過去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看些不一樣的東西,再回來反觀中國,得到一些新的結論?

韓寒:你說得很好:平庸的「惡」都覺得不算太壞,馬虎的好就覺得是業內精英。除非被迫,我不會去國外的。因為你無法知道,新的結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而因為我們的話語體系,始終無法徹底融入國外的生活,所以也會對真正的判斷產生一些主觀上的偏差。所以我認為那些去了國外一年半載就進行一些定論的人,都傻得挺可愛的。

蔣方舟: 除了現代詩歌,你還想向你嘲笑或批評過的什麼道歉?

韓寒:想不出來。

蔣方舟:對於想成為你的年輕人來說,你的人生路上最不可複製的經歷(或者階段、拐點)是什麼?

韓寒:我不是唐駿,我的人生不能複製。當然,我也不會很做作地告訴他們做自己就好。我覺得生命就是一場歪打正著,我都已經忘記自己曾經是歪在哪兒了。

蔣方舟:如果你有小孩兒,你對他(她)最看重的是什麼?

韓寒:要相信爸爸。

蔣方舟:之前你說過「我不跟女生爭辯」,女性身上有什麼是你不能容忍的嗎?

韓寒:我若愛,我都能容忍;我若不愛,其實我也都能容忍。不是男女不平等,不是好男不跟女斗。純粹是禮讓,就像電梯門打開讓女士先走先進一樣。

蔣方舟:從成名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你接受了很多採訪,大多數都是要求你去宣布自己,闡釋自己,解釋自己。你被要求打量自己那麼多遍,有沒有因此而討厭自己?

韓寒:討厭。因為經常問題是一樣的,但我又不能回答得不一樣,那我就是亂說了。但我又不想回答得一樣,所以我討厭我自己。不過好在你的問題還都挺不一樣的。而且我接受的採訪算是不多,比例是十個採訪要求我只接受一個,大概兩周接受一個採訪。我想你應該能了解這算是一個比較低的比例了。但因為我每次都胡說八道,所以每個採訪都不埋沒。但我真的不是存心製造新聞,我只是把採訪寫成文章一樣。我認為不光要說真話,還要盡量說得出彩一些。但我其實挺厭煩,文人不該接受那麼多採訪,我以後會接受得更少,一個月一次,一年十二次。

蔣方舟:問一個打探職業機密的問題:我們看到的你的文章、博客、小說、言論等等,都是「輸出」,那麼你不為人知的「輸入」管道是什麼?大概是什麼內容?

韓寒:哈哈哈哈哈哈,這個問題很好,但關鍵是我也不大清楚。


《每讀一本書,都是一個交換生命體驗的過程》


剛好這幾天處理好了明年的工作計劃和預算。

把程浩、張佳瑋、還有蔣方舟的這本書一併買了,這幾天分別抽空拜讀了一遍。

先上圖。

蔣方舟的這本書和程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都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分割線(以下是我的評論的正文)----------------------------------------------

人生中第一次聽說蔣方舟的名字,是初一還是初二的時候,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印象中就是媒體宣傳出的一個小神童的形象,小小年紀就已出書。是典型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母親看到新聞,由衷的感嘆了幾次給我聽。因為那時候我也熱愛文字,語文全年級第一,養了一肚子的傲氣。

那時的我,本能的嫉妒這個小小年紀就有機會展露才華的人。

後來,再一次在媒體上留意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是《新周刊》的主編了。早已經被網路推手們刺激的麻木神經,當時的第一反應,這個女孩是不是被過度包裝了?《新周刊》的炒作?

但是,這次讀了她的這本書,這些感覺都完全消失了。


滿本的文字,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話,我想到的第一個就是「樸素」。

那種NHK紀錄片一樣的、誠心誠意的、切實描述自己心路歷程的那種「樸素」。

全書3個部分26篇文章,展現了作者不同階段的包括童年、少年,以及對自己身處的文學圈子的認知及思考。

我很驚訝於她的閱讀量和對於閱讀的投入程度。

就像樓上某個知友對她的演講「旁徵博引」的描述一樣,本書裡面,也談到了很多她閱讀的書籍和對書籍內容與作者的感悟。

從我的視角,我覺得本書可以形容為一部蔣方舟的閱讀與思考的成長史。

完完全全,透透徹徹的展示了自己所有的優點和缺點。

沒有犀利如刀,沒有跌宕起伏,沒有華麗辭藻,沒有耳目一新。

這本書可能很難滿足這個浮躁現世中生活的人群對於出現一個新世紀魯迅式文人的期待,因為沒有嬉笑怒罵針砭時弊,沒有那種以文字化為投槍的快感。

也很難滿足一些觀眾,對於下一個三毛或者張愛玲的浪漫臆想。

但是,在這個被包裝、洗腦等各種層出不窮的,低級且噁心的營銷手段充斥的時代,選擇做一抔清水,是多麼的難得。


蔣方舟的生活軌跡和我們絕大多數人是不同的,你從她的博客和書里可以明顯看出來,她是一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成長的。

從一個年幼的才女,成長為一個因特招而受到爭議的青年,再到今天,成為一個有一定才華和思考深度的媒體人。

一直保持如此平穩的心態,沒有因外界強加的期待出現「傷仲永」式的悲劇,她的內心曾經度過怎樣的旅程?也值得我們去換位思考和借鑒。

一個1989年出生的,24歲的女孩,用她擅長的文字細膩的描述自己經歷的那個異於常人的世界。通過一本32元人民幣的書,讓讀者對於生命,又多了一個全新的體驗和視角。


我推薦有興趣的知友們,可以嘗試去讀一讀,去看一看,一個與你走了不同路徑的,24歲女孩的世界。

而對於網路上的一些「才華不在」「回歸平庸」的評價。我只想說,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和臆想,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最後,用蔣方舟在本書中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

「記錄本身,即已是反抗。」


又是雜文集,類似胡錫進的《複雜中國》一樣,最近買書各種失敗


-

每篇文章結尾都來一段附記:本文為xxx而寫,寫於xxx,發表於xxx,而且xxx。
沒救了。
好文章不必標日期,不必畫蛇添足。

秒扔。

-


我翻了一下,想寫的太多,肚子的貨太少
例如寫選舉那段,我的感慨都比她要多,我覺得能寫的都比她要多
感覺像新聞工作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沒了。
至於深入挖掘什麼的,唉算了吧


看了大概幾十頁,文筆比我料想的好。不過,誇她樸素、行文老練、大巧不工或者文字中閃動著啥啥的光澤的諸位莫非是沒怎麼讀過書?這些詞用在這樣的文章上諸位不覺得捧過了嗎?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本相當優秀的高中生作文選,但遠沒到成人作家筆下文章的水平。基本還是那幾個問題,視野狹窄,思維膚淺。前前後後或是中學生的那點道道兒,或是一些讀者文摘式的文摘配點相當正經卻毫不出意料的評述,好像是那麼回事,卻又咂不出啥特別的味。文字所及實在是不夠深刻,依然彷彿是剛考完高考語文的應屆高三畢業生中的語文佼佼者的水平,略讀過些書,稍有點想法,但也僅此而已。蔣小姐也是讀完大學的人了,還始終停留在那個層次那個境界,頗為不妙啊。

至於文筆嘛,說的過去,多寫總是會純熟一些的,但是我從我讀過的蔣小姐的文章
中實在看不出蔣小姐有什麼寫作的天賦。我確實感受到了勤奮的氣息,畢竟那麼多讀書筆記和文摘,也不是容易做的,只是唯獨看不到才氣。這文章太平庸了,完全看不出所謂寫作天才該有的文字觸覺。我倒不想說什麼少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話,只是從小就決定把一生掛在碼字上了,倒是失掉了許多可能啊,萬一不如韓寒看起來那麼天才呢。


推薦閱讀:

你對周汝昌先生有何評價?對紅學今後的研究有何看法?
怎樣評價白落梅寫三毛的《你是錦瑟,我為流年》?
如何評價《春宴》?
魯智深多次反對宋江,為何宋江不敢收拾他?
阿城的新作《洛書河圖》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我是否該斥重資購買?

TAG:文學 | 蔣方舟知乎用戶 | 如何看待評價X |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