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學術超男,余秋雨被圍攻,而易中天卻大吃四方?


有人問為什麼余秋雨飽受爭議,易中天卻能大行其道呢,其實易中天也一樣被人圍攻過,人紅是非多;他們不同是,余秋雨的作品都遠離了政治,遠離的政治的人,應該說脫離旋渦,對於余秋雨來說是個例外!另外一個不同點,易老師比較抗擊打,有幾分霸蠻的性格,余秋雨老師受不了負面的回復,關閉博客,關閉微博。

他的詬病:

第一是出名太早,別的作家沒有到小康,你賺了那麼多錢,加上文人相輕的傳統,槍打出頭鳥,你這個不夠學術,那個文筆一般。有人認為他木秀於林,有人認為他名不副實,有人認為他長的就討人嫌,都有可能,人性里有爭鬥的因子;

第二,文革余因。他在文革年代的寫作組,寫作組就是當時文革政治主張的話筒,就是御用文人。文革之後,經歷了反思文學,和傷痕文人,人的自由和反思能力有覺醒,初出茅廬的余傑就發文,勸余秋雨懺悔。怎麼說的呢?一個人難以肩負一個時代的錯誤,那個時候也可能是身不由己,英雄不是所有人都能當的。

第三,含淚博文。汶川之後,他的博文含淚芸芸,具體問題記不住了,余秋雨老師那篇博文沒有從災區民眾的立場的說。但是政治傾向不能代替文學品評,我們的歷史名人的批評傳統里評價都是這樣,蔡京,宋徽宗公務員沒有做好啊,不管你書法如何,在民間里都是一個反面的典型。

第四,欣賞難關,比如是不是太自戀,是不是學術境界不行。我認為安意如,白落梅深受余秋雨的啟發,從歷史風花雪月里批量的生產,那個時候的事兒。有的學者學術能力很高,但是堆文造字缺乏華麗感。所以就給安意如類的作家提供了市場。閱讀她們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不求深度,但求微醉。

評價作品與人身攻擊不能集成一統,不然顯得失態偏頗,余秋雨也深受其害《蘇東坡突圍》、《歷史的暗角》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讀得了古龍,就讀不了金庸,就為了黑而黑。當然了,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對於我這樣沒有能力游遍天下,只能讀讀遊記了,我會忽略他的爭議問題。現在我還是會買余的書來讀,我就偏愛這種華麗的絮叨。


看過兩者的書就知道了,高下立判。


余秋雨也配得上學術超男的稱號?

他在海選階段就被淘汰了好嗎,易中天可是實至名歸的冠軍好嗎。

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實力。


我認為易中天根基厚,上得天入得世,自然從一種高超的角度來審視現實生活問題,而余則上得天,掉下地就摔死了!


人品問題,和學術無關。余秋雨是學術綠茶婊


先不論兩人的水平差距,易教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的評析言論往往切中社會人性的穴點,按住了時代的脈搏,解剖社會,解剖人性,不懼俗勢的圍攻,追求真理。在今天這個媚上文人滿患的現實里,顯得非常的珍貴。難怪很多有良知的知識青年,都敬重他,佩服他。而余某人,無足輕重,不多不少。


在問這個問題前,還請你多看看他們寫的書吧,我相信看完你會有答案的。對於上面的這些評論,我只能呵呵了


可能現在的人太浮躁了,對文學已失去了細品,只求速度,卻無效率。相比之下,歷史可以滿足這種「病態」,因為自信自己成不了歷史學家,就無須細究,只是粗略地知大概就足夠了。易滿足了他們,余不滿足於他們。


余秋雨江郎才盡,《文化苦旅》後的書恐怕是為了賺錢吧。易中天據說在編史,希望能看到一部很牛叉的書,不辜負這個時代!!


這個問題首先就充滿歧義 兩位學者有必要一分高下么 有什麼對比性可言么?


我去查了一下易中天的相關問題,看到了有人拿呂思勉和易中天比較
我也很好奇


人品。


歡迎收看 客從何處來 去看看易中天的公開背景?


就老余這樣的歷史解讀,無論深淺,不一樣的就是值得品讀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余秋雨的這句話?
各位覺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的書怎麼樣?

TAG:學術 | 余秋雨 | 易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