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互聯網能做些什麼?
北京發布了霧霾紅色預警,上海發布霧霾黃色預警!不僅僅是北京、上海,全國很多城市都飽受霧霾和各種環境污染問題的困擾。對岸同學說霧霾都吹到台灣了~怪我們嘍?
不過互聯網時代的崛起,改變了所有事物,對於環境保護問題,互聯網能做點什麼呢?
前些日子北京霧霾嚴重的時候,我曾經把一些照片給日本人朋友看,企圖把他們嚇尿。
然而他們一臉平靜的回復了我兩張照片。
『這是70年代的東京。』他們說。
『別說是70年代這樣,就是我們小時候的九十年代,來到東京,唯一的印象就是天空灰濛濛黑黑的。我和姐姐一直咳嗽得睡不著覺。那就是那個年代的東京。』
而下圖是這個城市三十年後的樣子。
東京都以及全日本的大氣環境改善,主要起效果的是在工業排放管制和汽車管制兩個方面。在50-60年代,東京頒布了一系列最初的法律法規,並在其後不斷完善。將光化學污染大大減少了。
然而像日本這樣環境保護措施發展較早的國家,到現在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比較有效的減排手段都已經實施的差不多很徹底了。在這基礎上,還要實現『2030年消耗資源要比2000年減少30%』的目標,可以採取的措施已經是越來越少。
因此,人們開始轉變思維模式,從『減少超額排放』向前更邁進一步,去追求『改善正常排放』。
要再從正常排放量里榨出一部分來減少,意味著要改善整個生產,運輸流程甚至整個業種。因此很多企業把目光放在了IT等新技術上。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來解決環境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1. 有效控制樓房以及家庭的電力消費,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比如現在很流行的IoT,你在公司發現家裡沒關空調,用手機APP控制一下,空調就遠程關上了。這就是最基本的管理的優化。
再比如公司裡面放置不同的感測器,通過網路可以隨時感知到辦公室溫度變化並以此來控制空調系統。避免我們經常遇到的空調過熱或者過冷,或者只在有人的區域開空調,就是能源的有效利用。
2. 減少無用的物流和業務帶來的浪費,通過改善物流系統或者導航系統來減少排放。
在這一點上網際網路可以做到更多。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東京著名的築地市場。每天早上都會有批發商前來挑選生鮮魚類,再通過重重關卡發往東京各處。一條魚從生產者到飲食店,要經過多次轉手(下圖)。這其中就產生了多餘的運輸和保存。因為關卡過多,所以可以想像運轉不周時還會造成大量浪費。
而日本一項服務『八面六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家公司向飲食店的店長提供iPad的APP,通過一套精細的數據控制和流通系統,使得餐飲店的店長可以通過APP直接從上圖的生產者,產地市場,中央卸賣市場(通過這個網站)下單。生鮮蔬菜魚類可以比之前更快送到,並且數量可以任選。通過對整個市場結構的改善,使運輸過程簡化了很多,也減少了能源的浪費。
3.通過虛擬空間來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比如電話會議或遠程辦公。
這個也很好理解。以前需要一次次飛過去開會,現在一個電話會議就解決了。要知道出行,尤其是飛機,也是要消耗能源並且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各種通訊軟體(不用寫信了而是發個消息),業務協作軟體(不需要那麼多列印,在網上就看了)其實都對環境在作出貢獻(想不到吧)。日本最近開始的網上選舉投票也屬於這個範疇。
4.電子音樂,電子書籍等信息電子化使得紙和CD等媒介的消費減少,從而削減這些媒介的製造運輸所用的能源。
這點就不用過多描述了。虛擬物品的複製和傳播比起實物來要簡單許多,也不會造成生產過剩的浪費。
5.通過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對全民的環保意識普及和信息的傳播。
主要是指各政府和志願者團體通過網際網路發起的活動,以及傳播的信息等等對於大眾的影響。 很多環境保護的行為需要大量民眾的支持和實施,所以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在環保這個問題上,我感受很深的就是日本民間大眾和企業的自發行動屢見不鮮。
自動販賣機也會有販賣和節電兩種模式。
公司里會時刻有關燈關電源之類的提示,就連廁所里也會有環保的小漫畫。
正是因為從小在這種『節省能源是理所應當的義務』的環境里熏陶長大,日本才得以實現每個家庭垃圾細分化的舉措。
所以這最後一點,讓大眾去認知和參與,我認為是互聯網最重要的使命。
以上幾點說的比較抽象,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自從日本朋友給我看過30年前的東京,再看到北京的霧霾,我就會想,如果我們能從現在開始改善,那麼有生之年還是可以看到中國籠罩在霧霾之下的土地,如今日之東京一般清澈透通的呢。
不要光喊口號了,要看療效。說到底,環保雖然主要是政府的事、企業的事,但歸根結底是全民的事。比如說在荷蘭,資源回收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社區、超巿都設有回收點,垃圾回收再利用比例超過50%。這種再利用的觀念,根深蒂固存在荷蘭人的民族性里,因此,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工業上的回收都做得相當徹底。只有所有人的意識都提高才能最終轉化成普遍意義上的重視行為。
關於互聯網的作用,最全面的梳理來了。
一般來說,多數能幫助環保的都是高新技術,比如綠色能源、凈化裝置、節能技術、檢測設備……甚至口罩等等。像Paper Battery這樣的創業公司開發的超薄電池,可以提供當前普通電池的五倍能量密度,類似這樣的科技對於電動車等領域都是正面的促進。如果說互聯網能起到什麼作用的話,大致應該可以分為三塊,物聯網、信息分享和創新給經濟效率帶來的促進。
一、物聯網
物聯網這塊太大,我也是外行,只能介紹些基礎概念。首先感測器是最基本的構成,Sensor的成本與技術直接影響數據的收集和傳輸(比如大氣數據),而且感測器可以用於農業造林,也是一種間接的益處。然後是數據,物聯網的重點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數據」。工廠、生活、凈化等數據的連接,可以在盡量不影響生產生活的情況下最大化優化環境。然後是能源,這是最近很受重視的方向。能源傳輸、智能能源系統等改進都會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比如目前的電網可能未來升級為智能網,作為新的電力標準,配合電池存儲,大大降低了電力的浪費。
具體到國內的應用,目前的垃圾處理已經可以做到自動化收集、源頭就地分離並全程互聯管控,只是推廣上還有待時日。在交通運輸方面,服務控制、道路、車主三方互動的綜合運輸系統,可以從大氣到交通到室內實現監測到解決方案的閉環生態系統,這方面不分城市已經開始了試點。
物聯網最終產生的大數據可以實現很多功能,比如空氣預測,根據交通流量、工廠分布、商業配套、樓房密度和空氣的擴散條件等相似條件來推斷不同區域的空氣質量;比如計算尾氣排放,利用車輛的GPS軌跡,結合歷史數據、路網和天氣推算出流量,最後根據平均排量,算出總排放量,有利於優化交通路線設計和限行決策等。
二、信息分享
信息分享這個很容易懂,之前《蒼穹之下》通過社交媒體大量傳播,就全靠互聯網引爆的影響力;推出的環保應用也同樣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採集和分享的典型例子。過去一說到環保,大家都只看到別人應該做什麼,忘了自己也是污染的製造者。雖然這個紀錄片中不一定非常嚴謹科學解釋了全貌,但讓企業和政府認知到自己產生的影響,同時主旋律是號召大家重視環保問題並「從我做起」,這都是非常好的開始。
對於環境保護而言,知情是參與的前提。過去的媒體強調保守,資源集中、話語權威;而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你所需要的資源往往會在事件發生時集合收斂,然後傳播出去。「量」的積累有朝一日可能帶來質的改變,「點贊」雖然不代表現場參與,當「點贊」累積到某種程度時,就會有人選擇站出來。「點贊」的珍貴之處在於讓很多原本不知情或者不關心的群眾有機會知曉甚至參與,大量傳播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
此外當前已經有很多空氣質量、環境監測等應用,用戶發現企業污染情況時,現場拍攝照片就可以隨時舉報,或者用微信微博轉發給當地環保部門。目前這樣的民間與政府的聯動,已經促使許多企業公開回應和解決污染問題。
三、效率促進
至於互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率促進,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比如這幾年的分享經濟、智能家居、創客文化等,最初的創新都是從保持開放與對世界敏銳的覺察開始。像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讓許多人不用花大錢也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教育。又比如近年來迅速竄紅的kickstarter、indiegogo等眾籌網站,衍生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
但環保和很多互聯網產品不同,它不是一個立刻產生價值的商業模式,並且一上來就朝著巨大規模的平台發展而去。更多時候,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公司,都希望能找到某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去改善當前遇到的棘手問題(緩慢改善環境的產品或服務往往不會歸類到環保當中)。比如某個計劃清掃全球5.25兆件塑膠垃圾的海洋凈化設施(The Ocean Cleanup Array)就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方案本身的價值,願意採取具體的行動(除了掏錢購買之外,還可能包括眾籌、社群營銷等方式),去支持他們所認同的解決方案。
每項解決方案就是一項市場利基,更重要的是,它是人類的生活福祉。我們往往能在眾籌網站上找到許多「解決方案」型的項目,這是眾籌本身的特性決定的,某種意義上眾籌兼具了信息分享和效率提升兩大功能,是互聯網帶來的獨特形式。
眾籌最初是艱難奮鬥的藝術家們為創作籌措資金的一個手段,後來演變成了初創企業和個人為自己的項目爭取資金的一個渠道。通過眾籌網站,項目往往能夠打破地域的局限,更廣泛的傳播,實現籌措資金的長尾效應。不過其實當下一些眾籌模式的路越走越歪,像國外的個人眾籌網站比如GoFoundMe,主要都是針對個人計劃或生活方面的提案,除了沒有時間限制和金額上限,更沒有針對目標正當性的限制。網上乞討簡直成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我覺得環保的眾籌,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公益的互聯網應用嘗試,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公益項目,在各大眾籌平台上往往很難得到關注和支持,恐怕也是現狀。
這方面我去研究了一下,發現已經有專門環保主題的眾籌網站了,叫《綠動未來》,首頁 - 綠動未來環保公益眾籌平台,而且已經有不少項目了……有植樹的、回收舊物的、分享沙龍的,想法還真新穎。但我觀察這些環保眾籌與其他商業眾籌很不一樣,基本上是籌資完成線下活動(有的出資方參與,有的不參與),比如說兒童環保劇,出資人在資助的同時其實是參與到具體的活動當中。其他由環保協會組織的知識分享活動,資金更像是一種對線下活動的引導和促進,這類眾籌項目發起門檻低,在參與的圈子裡每個個體不僅是旁觀者,還可以是行動者,更可以是發起者,大大提高了活動的參與性。而且因為對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有較高的要求,項目發起人一旦籌資成功就要履行項目執行承諾,並將項目實施過程詳細地進行記錄,也推動了環保公益行為的規範性。
不過從目前成功募資的項目來看,公益眾籌的核心是創意,需要有好的創意可以迅速吸引大眾參與。在項目目標設置、文案策劃方案、回饋設置以及項目執行方案等細節進行認真設計,同時兼顧項目的故事性,才能提高項目成功的機會。一個好項目可以讓大家不僅僅只是聽和看,還有參與感。從目前有的這些眾籌項目上看,大家都在設計用各種各樣讓目標受眾有參與感的方式,相信這會成為普及環保的全新實現形式,將吸引、普及、培養、參與等流程不斷循環開來,最終讓環保意識從感官滲入到內心。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能幫助讓所有人的環保意識提高,應該是互聯網能發揮的最大價值。
利益相關:研究綠色建築的讀博狗一隻。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環保」的範疇還僅限於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垃圾分類;這兩年,又加上了PM2.5、霧霾、空氣質量。不過,對綠色建築略有了解的童鞋,肯定對下面這段話非常熟悉:
我國建築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佔的比例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建築能耗一般佔全國總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斷,國家建設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建築耗能比例最終還將上升至35%左右。
恩,這段話是許多論文的萬能開頭。以上數據是啥概念呢,就是說,如果你一輩子都嚴格遵循小學老師的教誨,每天出門時都把接線板關上,只要能開窗戶就絕不開空調,一盆水淘了米再洗手,洗了手再澆花,剩下的倒進盆里攢起來等著沖廁所——那麼,你這麼折騰了一百年,對環保所做的貢獻,或許就能比得上一棟使用了厲害的圍護結構的房子在一年內可以做到的了。
但是,很多人(比如我媽),寧願為了省點錢買僅有製冷功能的空調,然後在集中供暖期到來之前讓我取暖基本靠抖,也不願意花點小錢把家裡的窗戶換成斷橋鋁的。
這麼做的原因,無外乎就是一種心理:看得見的錢是值錢的,看不見的時間、舒適度、生活質量是不值錢的。對我媽來說,我是否因為屋裡太冷而提早進入冬眠模式、影響工作效率,她並不是很關心,也不是很能理解。
而很諷刺的是,我屋裡的柜子頂上就擺著一個快遞箱,上面印著我本人在知乎寫下的一段話:「大處省錢,小處花錢,可以用最少的錢大大提升生活品質。看似多花了幾十塊錢,但卻帶來提升好幾倍的使用體驗。美好的生活是由美好的細節構成的。」(你有哪些一下子讓你感覺到活著很美好的愛好或者小技巧? - 毛羽立的回答)
回到正題,為什麼如今大多數人已經能接受「花六千塊錢買個手機」這一設定,而很難接受「花兩萬塊錢給自家房子重做外保溫」呢?按理說,這兩者的邏輯很類似:我們買水果手機,除了買它本身的功能和設計以外,同樣也看重它作為一個平台,能讓我們享受各種app帶來的使用體驗;而對房子進行節能改造,也能在後續使用中帶來種種福利,可以省下一筆電費,提高居住的舒適度,將來或租或賣也能抬得上價。
(當然,如果你一定要說買水果手機還能順便裝×,那就算在下輸了吧……)
因此,想把互聯網的優勢應用到環保里,最重要的還是一種思維習慣的養成。很抱歉,具體怎麼做,我也還不知道。我只能列舉一下我遇到的問題,拋磚引玉,希望能給看到這個答案的人一點啟發。
比如,近幾年建築節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人都想搞一個能夠整合資源的平台,形成產業鏈,但是這樣的平台建立以後,卻很少有真正做起來的;即使表面上做起來了,也難以盈利。但同樣是平台,一個人單槍匹馬做的公眾號,卻可以相對容易地火爆起來。
再比如,我們課題組想找一個試點小區做節能改造,但做通業主的工作卻很難:如果你把自己定位為科研機構,業主會覺得你說話沒分量;如果你搬出政府支持的背景,業主會覺得你一定有利可圖。但這些對你抱著懷疑的業主,卻對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毫無根據的養生雞湯文深信不疑。
再再比如,設計院的每個所里都有不同專業分工的人員,而這些人里,能把建築節能這事搞清楚的,只有一個負責申報綠建的工作人員,其他人都各做各的,對此毫不關心;可能甚至這個人也只會對著評價標準算算分數,並不清楚這些分數都是怎麼來的,這樣做了到底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環保的效果。但在如今的互聯網圈子裡,要想保住飯碗,必須知己知彼,思想要走在別人前頭,遇事才能快速做出反應。
我想,在過去的十五年來,互聯網是如何從一個洪水猛獸般的事物發展到今天這樣被廣泛接受甚至依賴的,值得環保行業思考。
有一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一位建築師設計了一個廣場,他發現他規劃好的路沒有人願意走,大家都是橫穿草坪;後來他就乾脆讓大家隨便走,然後根據草坪被踩踏的痕迹重新設計道路。
當然,這裡我不是在說踐踏草坪有多十惡不赦,而是想說:利用互聯網思維,正確的打開方式不是用強勢的姿態引入一個新規則,並要求大家遵守。因為人都是遵照自己的習慣,按照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方式去生活的,而互聯網能做的事情,就是將環保這個喊口號一樣沉重的概念,變得簡單、親近,成為一種習慣。
東拉西扯了這麼多,最後說一個有趣的想法吧。若干年前,我曾在一個設計競賽作品中看到這樣的一個腦洞:十年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碳排放賬戶」,記錄著你的碳排放足跡。在CO2銀行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以後,就可以用來「兌換」一些什麼。
但兌換的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太久,我已經記不清當年那位作者的意圖了;而算算時間,到現在也有快十年了。不知道這個想法是否能在不遠的未來成真,如果你真的有一個碳排放賬戶,你打算用裡面的積蓄兌換到什麼呢?
大的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是針對個人,還是有些解決方案的,比如:
在家辦公,家裡配空氣凈化裝置。
遠程辦公,把辦公室搬離污染城市。
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提高了遠程辦公和異地協同的效率,在十年前,一個研發中心有三個不同的辦公地點挑戰是巨大的,而目前,我們團隊的研發分布在國內外六個地點。
利益相關:辦公地點位於北京而遠程辦公多年,只在必須現場工作時進京,平時都是微信、skype、郵件、協同工作工具。不多說了,買周五去北京的高鐵票去了。
先說說互聯網在環境問題上已經做了貢獻的事。
1.讓人們知道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是互聯網對環境問題做到最不容易被察覺到的貢獻。有些人把全球變暖描述為迄今為止出現最大的市場失靈。在資訊通達之前環境污染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在經濟學上面這種現象被稱為負外部性。環境污染有很強的負外部性但幾乎無人追責。但隨著資訊通達起來互聯網平衡了信息不對稱,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境問題的負外部性進行內部化(如徵收排放稅、進行碳交易等等)。
2.讓人們更加關注使用權而不是占有權。Uber的終極目標是徹底取代所有私家車,Airbnb讓無數閑置的空間重新得以利用,eBay的以物換物和閑置物品出售功能都極大地促進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隨著信息流動越來越快,租用物品和服務將會變得越來越方便,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去租用物品而不是去佔有物品,這些都極大增加了物品利用率,有人經過計算一輛計程車目前平均每天行駛里程大約400公里,一年大約14.6萬公里,每百公里油耗8升左右,一年用油近1.2萬升,以每升汽油碳排放量2.7克計算,全國150萬輛計程車一年的碳排放為4860萬噸。使用打車軟體後,空駛率可下降10%至15%,即每年最多可減少碳排放729萬噸,這相當於三個中等城市一年的碳排放量總和。
3.眾籌讓更多節能減排的產品成為可能。深圳前海自貿區建成了全球首個通過互聯網眾籌方式建設的兆瓦級分散式光伏電站,荷蘭小哥Daan Roosegaarde自製的空氣凈化塔並把霧霾顆粒製作成戒指出售,這個項目在Kickstarter上僅僅三天就籌集到了五萬歐元。
4.更有效率的物流資源配置。信息化的物流系統能夠精準訊速地進行物流運輸服務,降低空駛率的同時提高運輸速度,我們現在如此便捷低價的快遞就是得益於互聯網。
5.遠程購物、遠程教育、遠程辦公等。普通一個小小的便利店裡面都存放著上千種產品,一個中型超市的產品數量可達到十萬種。許多食品類產品是有保質期,有經驗的朋友會發現晚上八九點去超市買東西會發現一些食品進行了打折銷售,就是因為這些食品類的東西如果不今日售出就要做處理浪費掉了。而通過在線購物網站我們就可以在有限的頁面裡面瀏覽無限的商品,並且商品的配置還會根據個人的偏好進行頁面分布,這樣零售商可以極大減少倉儲備,一些生鮮食品也會減少因為倉儲帶來的浪費,與此同時購買者也可以很快地匹配到自己的商品(這點在一些很細小不太常見的商品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比如你要購買一個自己筆記本型號的鍵盤膜,估計你也不會拿著自己的筆記本型號去電子市場一個個攤位對比找)。現在擁有一台電腦你就可以上世界上最好學校名師的課堂,有些在線教育的網站還提供了作業批改和證書頒發。在線優惠券公司ChamelenonJohn甚至沒有辦公室,互聯網可以極大削減上班、上學、購物這些因為日常需求的通勤(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人變得越來越宅),減排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來說說互聯網將可能會做到的事情。
1.智能電網和微網系統。不得不說互聯網孕育出的這兩種技術可能是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最有希望的一個解決方案。大家傳統地認為解決環境問題和污染問題的主要發力點在可再生能源和污染治理。然而沒有一個比較彈性的電網系統我們的電網是不可能併入這麼大量像風能太陽能這樣的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可以去調配更加複雜的電網系統,如果沒有辦法創造更加彈性的電網系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無疑是空中樓閣,智能電網(Smart Grid)應運而生。這種電網通過互聯網進行更加智能和動態化的管理,比傳統電網更加具備彈性,可以吸納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而另一種技術微網系統(Micro-Gird)則是可以讓你在住宅大小的地方創建自己的電網系統,通過屋頂太陽能或風能發電,進入家用蓄電池儲存再供全家使用。整套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調節,在美國夏威夷因為居民越來越傾向於搭建微網系統自己發電甚至一度引發了和公共事業公司的爭端。
2.在線工廠。互聯網的發展以後可能會支持用戶直接向工廠下單,帶來的結果是倉儲幾乎為零的生產方式。每一個產品的生產只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其效率不言而喻。
3.以3D列印為首的加成法製造。現在大多數商品的製造都是通過減成法,可以想像成雕塑時用各種方法鑿出自己想要的形狀,原料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以3D列印為首的加成法製造則是從零「堆疊」出自己想要的形狀,所有的原料都用到了產品上,原料的利用效率幾乎是100%。互聯網以後可能會支持這樣一種製造模式:通過網上下載圖紙到家中的3D印表機中,把原料往裡面一倒,列印出自己想要的產品。直接略過工廠的生產、儲存、運輸產生的碳足跡。
4.更加完備的碳交易系統。隨著碳交易體制的成熟,一些能效高的企業擁有的碳權將會越來越值錢,個人的碳權可能也有機會通過互聯網出售。
5.車聯網。互聯網逐漸發達讓車聯網產生可能,比起無數的不確定個體司機在路上駕駛,我們實際的道路通行能力是遠低於理論通行能力的,車聯網讓各個汽車之間相連協作,可以極大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擁堵。
6.虛擬現實。微軟的Hololens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麼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虛擬現實進行遠程教學,玩遊戲和工作。它讓遠程教育和遠程辦公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甚至和我們現在的面對面辦公相差無幾。大量的教學設備不需要製造而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實現、大量的人不需要會面而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協作。我們每輛汽車每年因日常使用產生的廢棄重量約是汽車本身質量的三倍,因為虛擬現實的實現也將會顯著減少出行需求,降低交通污染物的排放。
就暫時說這麼多,其實互聯網能為環境做到的東西非常非常多,但這幾點比較有代表性所以列了出來。如有任何錯誤歡迎指正。互聯網的本質只是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遞,是信息的載體,改變傳遞信息的方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所帶來的無紙化可以算是為環境問題作出的一個巨大貢獻了。但如果指望互聯網還能改變事物本身,那還是想太多了。互聯網創造了電商,但送快遞的還是實打實的快遞小哥;同理,互聯網向普通百姓普及了我們的環境現狀,也提供給專家們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給予了我們參考意見,以更好地完成決策,但最終解決霧霾等實打實的環境問題的,還是環境工程技術。互聯網的本意,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提供一種思路,而不是為了用上互聯網,硬把它和一個毫不相干的問題扯在一塊兒,這是典型的捨本逐末
能做的和在做的太多了,只是很多人沒有關注到或者沒有意識到而已。舉幾個例子:
1、污染源智能監控網路
在污染源進行客戶端安裝,將在線監測狀況通過客戶端連接到系統平台內,用於監測污染的排放情況。這個初步平台已經出來了啊,去環保部門網站上就能找到的前台頁面的。進一步的工作是提高網路的智能化,實現排放的日常運維監測、故障報警和反饋修復等功能。
2、環境監測站點數據聯網應用
以空氣站為例,全國近兩千個國控點(不算地方其他站點)監測數據是全部連接到國家系統平台和地方系統平台內的,數據經過審核(一般系統自行審核,人工審核稍慢但也會做)後發布實況數據。這些實況數據一方面由環保部門各平台進行顯示,一方面與某些公司企業合作授權發布,也就是日常大家看到很多AQI軟體的數據來源。至於各類軟體的界面做得如何,就看各公司了。反正現在看起來是良莠不齊,而且有些不懂行的公司發布的東西連標準都沒搞清楚,也不知道哪兒來的數據,然後發布的結果很容易誤導公眾。
實況數據除進入本身系統平台外,還會併入預報預警系統內,支持統計預報、模式同化、預報訂正、預報評估等工作。不論是在監測數據平台還是在預報預警系統平台,實況數據的挖掘都是有效進行污染分析的基礎。
3、跨部門工作協作
環境涉及的方面太廣,不是環保部門一個部門就能包攬解決所有問題的,跟環保部關係比較密切的什麼國土部、水利局、林業局、農業部、氣象局、交通部、能源局什麼的,各部門之間協作真要靠人工走各種程序是很麻煩而且很耗時的,如果能採用電子辦公或者各部門信息能有效協調交換的話(似乎最近在做什麼OA系統啥的),效率提高就不多說了。
4、日常應用
前面提到的很多都是政府方面的工作(不要吐槽啊,建立這麼龐大的監測網路還真不是隨便一個企業能做得事,當然這麼個網路建立起來是不同企業共同的勞動成果倒是真的,但錢還是政府出的啊),日常方面么……以智慧城市做個類比吧(智慧城市跟環保是兩碼事,智慧不一定環保),智慧城市也是以後台各類數據為依據。按照生態環境網路的建設方式,如果以家庭為單位,每個家庭進行室內環境監測,監測數據併入總的系統平台,這樣就能產生各類室內環境數據產品。清華之前不是搞了個室內PM2.5監測器么……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意思(雖然當時他們這事兒挺讓人吐槽的)。所以那些做硬體的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啊……
互聯網在環保方面能發生非常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1、互聯網讓信息脫離了物質載體,可以在幾乎不耗費能源的情況下進行傳遞、加工
在互聯網出現前,只有電報、電視、電話可以傳遞特定形式的信息,但絕大多數時候,信息的傳遞意味著物質載體的運輸。而互聯網可以傳遞軟體、圖形、視頻、文字、設計圖等幾乎一切數字化的信息,絕大多數情況信息傳遞可以脫離物質載體,不產生或只產生極少的排放了。
過去你要看書,需要乘公交從家出發去書店,買從印刷廠運到書商再運到書店的紙本本,運輸有排放,印刷有排放,造紙有排放,書店空調也有排放。
過去你要玩遊戲/聽歌需要乘公交從家出發去電腦城街邊,買從光碟廠運到商家渠道再運到專賣店/小販的光碟。過程中也是各種排放。
過去寄信是真要郵車送信的。
現在你只需要上多看、亞馬遜、itunes或者steam,就可以買到電子版的各種信息。發出email所耗費的電力比起郵車也可以忽略不計。
未來會怎麼樣呢?
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所完成的工作也無非是信息的下載、加工、發出。總有一天遠程協作將變得更為方便,上班一詞將逐步走入歷史,人類再也不用為了通勤燒油產生排放了,寫字樓所耗費的水泥鋼筋電力也可以大大減少。
互聯網讓信息溝通更便利,從而 讓之前不可能共享的資源能夠共享,無法利用的資源得到利用。比如我買輛車,造車需要耗費一噸多鋼鐵橡膠,產生巨大排放,然而我每周144小時只開車不到5小時。這不是巨大的浪費么?uber及類似模式讓汽車可以共享、甚至可以自動駕駛。也許以後的世界只需要現在一小半的汽車,就可讓人享受和現在同樣甚至更舒適的出行體驗。
讓你宅在家裡。
做不了什麼 最多是信息傳遞的工具而已
多說一句 希望大家不要被互聯網cs信息技術的大熱沖昏了頭腦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掩蓋不了基礎理工學科進展緩慢並且逐漸被忽視的事實
專業問題還請留給專業人員解決互聯網可以P圖
說那麼多有毛用么?
先把浪費這個毛病改好了再說其他的吧
什麼節能減排 保護環境 全都是空話
光是吃 就浪費很多
看看飯館兒每天泔水要倒多少
有多少是吃多少點多少的?
有多少是吃不了也要打包帶走的?
再看看各種包裝
再看看~~~~~~~
算了 根本不想說
反正就是浪費
今年 中國信息技術公益聯盟 成立,宣告公益正式跟上互聯網大趨勢。(雖然聯盟成立了N 個月仍無下一步進展。)在其公布的白皮書中有很多不錯的例子,如404,鄧飛的e農,公益地圖,淘寶公益寶貝等都是不錯的例子。(雖然我覺得更多的例子在湊數,白皮書自己搜索吧,就是那個聯盟的名字。)
技術流派的公益夥伴們,別只搞開源項目了,來個公益項目code吧。現在是最好的時代,歷史上公益從沒如此繁華。
今天看《職來職往》發現互聯網能為環境所做的事就是提供就業職位。
————————————————————————————————
剛剛在寫碩士畢業論文,然後上床刷刷知乎,看見這個問題,由於本人學環境的,想想還是說兩句,由於課題研究,本人於研一上學期去石家莊參加一個省地理測繪廳的一個大氣研究項目,主要做的是大氣顆粒物的來源解析項目,通俗來說就是研究霧霾的來源,記得剛下火車,出了車站就感覺嗆鼻,污染確實嚴重,天上基本看不見太陽,這是第一感覺,後來通過採樣(好傢夥,連續二十四小時的話,機器會因顆粒物過多,濾膜過濾不了氣體而中途自動停止),分析,利用模型進行數據處理,其實結果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大頭無外乎水泥,鋼鐵,火力發電等重工業,還有就是汽車尾氣,建築粉塵,地麵粉塵等。要想解決霧霾得從源頭做起。
在目前的發展狀況下,用互聯網解決環保問題的效果微乎其微,我記得從我高中畢業那年就呼籲重視環保了,這馬上碩士畢業了,工作還沒著落,算了,說多了都是淚,睡了。
互聯網已經把一大批的宅男宅女攏在家裡讓他們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了……
互聯網已經儘力了………吸到霧霾了知道害怕了,一些舉手之勞卻不去做,問有什麼用
先把互聯網那層霾去掉!去掉互聯網那層霾,可以省很多時間和電,省了時間,省了點,就可以少用點煤炭來發電了。生活在互聯網公司整天為了那層霾進行翻牆。
發一張圖吧
去年初開了一個叫綠色未來的博客,主要是通過翻譯的形式介紹全球在環保、能源、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為我們一直覺得科技進步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比如核聚變,納米科技,能源轉化效率等等,很多前沿科技領域的突破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大大緩解現有的環境問題。
印象比較深的幾個內容:
MIT的核聚變產出能量已經大於投入能量;
太陽能轉換率已可達到40%以上;
用煤油做燃料電池,能源利用率可提升至70%,關鍵是不用燃燒;
英國一所大學研製的節能鍋;
還有我的頭像,是一種新發現的礦物,好像也挺厲害的,具體記不清了。
看著科技大牛的最新成果,感覺未來一片光明啊!
我們幾個小夥伴( 我是一碼農,還有兩個學材料的,一個學新能源的) 一起做了這個博客,想著用這種方式讓環保科研成果獲得更多關注,得到更多扶持,早日應用推廣。
悲劇的是,哥幾個堅持了半年,期間也有人諮詢過博文中的技術啊之類的,感覺這個或許能起些作用,牽個線啥的。後來迫於生計,無奈關停。
現在一門心思賺錢,希望等有點資本了再回頭把這個給繼續下去。對於霧霾問題,互聯網做不了什麼,說做了什麼的答案也牽強。
拿北京來說。北京PM2.5來源:31.1%機動車,22.4%燃煤,18.1%工業生產:
1. 機動車:北京機動車突破500萬輛,全國第一。其次是燃油標準問題。再次是汽車排污處理問題。
利益相關人:機動車車主,車輛管理機構,汽油標準制定者,石油冶煉加工企業,汽車生產企業。
根本解決方式:不使用汽油汽車;
控制性解決方式:減少汽車數量,提高汽油標準,生產高標準汽油,車輛安裝污染處理系統。
互聯網能減少汽車數量,提高汽油標準,生產高標準汽油,讓車輛安裝污染處理系統?
2. 燃煤:中國2/3以上能源來自煤炭,燃煤量宇宙第一。其次是煤燃燒處理問題。
利益相關人:能源使用者,發電廠。
根本解決方式:不使用煤炭能源,不用煤電;
控制性解決方式:減少煤炭使用,煤燃燒污染物處理。
互聯網能減少煤炭使用,對煤燃燒污染物進行處理?
霧霾問題根本上是石油、煤炭問題,是能源問題。互聯網(PC、手機、伺服器、相關設備)本身還要消耗大量電力,中國的電絕大部分是煤電,所以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環境污染。推薦閱讀:
※臨終時,你會怎樣向這個世界介紹你的一生?
※如何在監獄中很好地生活?急求!?
※如何處理過多的負面情緒?
※有哪些 100 元以下的用來布置桌面的小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