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大屠殺前,南京政府沒有通知全城百姓撤離?

關注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南京城即將城破的時候沒有通知全城百姓撤離?具體細節不清楚,希望了解歷史的人給講講!


謝邀,以下內容為個人參考手邊資料進行的整理,雖然粗糙,但敝帚自珍,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題主問的是南京城陷之際的百姓撤離問題,但可能最需要梳理的卻是抗戰爆發至南京淪陷這一段時間內的行政機關、學校、廠礦和普通百姓的內遷情況。惟當了解了這個大背景,才能再結合南京保衛戰時的曲折,對最終城陷時的情形有更真切的理解。


實際上,南京居民(含各類機構、社團、企業、商戶、學校等)的撤離從抗戰爆發開始就陸續有之,11月中下旬以後達到高峰,而這種撤離並非獨立於政府行為——也就是說,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主動組織過民間機構和百姓的內遷,儘管在執行層面上存在種種問題,但最終政府行為和百姓自發行為的合力,還是得以讓南京市(含郊縣)的居住人口在半年內(1937年6月到12月初城陷之前)從101.5萬(據「南京市政府關於分發本市生死統計表訓令「)減少至約50(不含由外地進入南京的難民和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士兵),而許多學校、企業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遷至後方、保存血脈。


淞滬會戰爆發之後,日軍開始對南京及其他江浙地區進行轟炸,在這一時期就開始有單位和個人有計劃地撤離,其中一個典型是南京大學的前身國立中央大學。中大在八九月連續遭到日軍轟炸,校舍受損,由此開始西遷計劃,並於10月初呈文請示教育部,獲准後組織師生遷往重慶,附屬中小學也隨之遷出。但在那個階段,內遷是零星行為,並沒有形成規模,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上海戰事尚未明確:淞滬會戰初期國軍曾一度佔據主動,而空軍的努力(如8.14筧橋空戰)和防空的組織也在一定程度緩解了人的憂慮。


到11月12日上海失守,情勢急轉直下,國民政府綜合各方考慮決定遷都,並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從這時開始,南京的內遷便是有組織、成規模的了。政府機關不必說,南京各學校接到撤退令後開始組織師生西遷,僅有一些學校留下個別教職人員看護學校財產,而這些留守者中有一些則參與了後來國際安全區的籌備和管理,比如金陵大學的貝茨教授和金陵女大的明妮魏特琳(華小姐)。師生的撤離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在南京城陷之時,國際安全區得以利用金大、女大和金陵中學的校舍為難民提供庇護。企業的內遷相對複雜。當時國民政府困於財力,無法對全部內遷企業進行補助和扶持,除重點資助軍工相關的企業外(比如金陵軍工廠),對其他民用工業主要採取減稅、貸款、協助運輸等方式來激勵內遷。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強勢,對私人企業沒有太大控制權,可以督促,卻難以強制,因此內遷更多是企業自己的選擇,而一些私人企業考慮利潤,對內遷並不積極。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企業不走,企業主不走,仰賴於企業的工人更無法走;而隨著戰事逼近南京,企業主有財力保障可隨時逃難,普通工人卻被遺留下來。

接下來說說普通人的去留。先說政府行為。國民政府11月中下旬動員各方內遷、同時投入警察憲兵等勸說、督促普通民眾搬離;南京淪陷前夕,外籍人士籌建國際安全區保護無力撤離的難民,南京市政府給予了積極協助,包括提供3萬擔大米、一萬擔麵粉、10萬元現金和450名警察;而對內遷的難民,政府在沿途的一些縣市組織了難民所,負責發放難民證和少量路費,同時也鼓勵慈善組織(如紅十字會)對難民進行扶助。但在具體執行層面,政府方面對內遷難民的救助是失力的,所能資助的路費極為有限,而一些地方也出現地方官員臨敵時擅自脫逃的情況,留下百姓和難民、無人照應。再說普通人的決定。在當時,底層民眾很難下定撤離的決心,因為對尋常人家而言,內遷是極為艱巨的工程,需要克服無數的困難。聞一多在1937年7月的家書中寫道:」我自己出門的本事本不大高明,再帶三個小孩,一個老媽,我幾乎無此勇氣 。「聞先生當時是清華大學教授,經濟屬於中產以上,尚且對去留存有猶疑,何況普通百姓。困難之一是背井離鄉:這一去,就是把自己的田園家業全部留在腦後,而前方又很可能舉目無親、衣食無靠。簡單聯想一下,要讓此刻的我們或父母離開一輩子掙得的房子,去到一個陌生之處,有多少人能心一橫做出決定?更何況當時的家庭規模比現在更大,一家人往往有老有小,逃難何其不易。實際上,就是那些出逃的普通家庭,大多數首選的去處也並非西南大後方,而是南京近郊或安徽這樣地理臨近、有親友可供投靠的地方。另一個困難是費用。抗戰爆發之後,華北難民南下、上海難民西遷,交通資源十分吃緊。在這種狀況下,內遷要麼是重價求得船票車票(到後來受戰事影響甚至一票難求),要麼是完全依靠腳力,而無論哪種,長途跋涉都要求充足的經費,哪怕步行也需要負擔吃住。據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老人回憶,自己的家庭就是平常間日子過得去、不愁吃穿,但沒有多餘的錢逃難,所以留在了南京。親歷淞滬抗戰的阿壠在《南京血祭》里也寫過一則故事,南京保衛戰前夕,憲兵們奉命督促轄內區域的居民撤離南京,因為之後就要放火燒毀那一帶的房屋(焦土抗戰?),一個憲兵費盡唇舌,還是剩著幾家死也不搬。其中一家,一個寡婦,指著屋裡卧病在床的婆婆和幾個小孩問憲兵,我怎麼搬?——說這些,是因為感覺我們有時對歷史的細節存在一種宏觀的、後驗的想當然,似乎很多事情可以在振臂一呼後自行解決。但實際的細節比想像要曲折和複雜得多。底層民眾需要在去留間抉擇,而撤離,最可能的命運是流離失所。也許有人會說,「命都快沒了,還怕什麼無家可歸」。可這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南京大屠殺發生之後的時點。還原到當時,在1937年11月的時候,上海由於多種原因並未發生大屠殺,日軍進軍沿途的零散暴行無法準確、快速地傳遞到南京城內,同時外籍人士也成立了保護難民的國際安全區,這樣一來,無力負擔撤離的人選擇留下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事,而我們也不應該以事後經驗苛責於人。


由上述種種可以知道,實際上在南京保衛戰爆發前夕,有條件走又願意走的差不多全都隨政府撤離了(這就是為什麼至12月初南京居民已經減少50萬人),而留下的,有個別人是有條件走但不願走的,這些人或是眷戀故土,或是奉命行事(比如被劃撥給安全區的450名警察——他們後來被日軍屠殺,成為遇難同胞的一部分),或是出於道義且人身安全有一定保障(比如留在金陵女大、協助管理女大難民營的程瑞芳女士,時任世界紅卍字會(慈善組織)副會長的許傳音博士),或是親日派(大多有留日背景)。但這些情況在全部留守者中比例極少,真正的大多數,正是無處可去,又或者還在最後搖擺的普通人。而可以說,當這些人錯過了11月的大撤離而留在南京,他們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再往後,已經不存在政府是否通知撤離的問題,而是根本無路可逃了。


敘述完這樣的背景,後來的事情也就容易說清了。12月初日軍抵達南京近郊,南京保衛戰爆發,關於此役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就不再贅述。只說一些和難民撤離相關的。當時日軍從東、南方向進軍,而南京城西北的下關可算唯一撤退方向,但又有長江阻隔,撤退的工具最主要就是渡船(印象中,下關火車站因為日軍空襲和運兵等因素,對普通乘客已經停運,但一時找不到這段資料了。存疑)。時任衛戍司令長官的唐生智為表死守決心,在戰中收繳渡船,而通往下關的出口挹江門也在因戰時需要而被完全封堵,由督戰的36師負責扼守。12月12日,南京外圍的紫金山、雨花台防線已被攻破(國軍在這兩處的抵抗十分壯烈,僅說雨花台,6000守軍傷亡殆盡,殉國軍官包括兩名旅長、三名團長和11名營長,連級以下不可計數),沒有進入安全區又最終決定逃難的民眾往下關方向聚集。12日傍晚,衛戍司令部決定讓殘餘守軍撤退,卻又在下達撤退命令時犯了致命錯誤(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提到一些,就不再在這裡重複了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 顧嘉音的回答)。最終下關火車站有一列火車運走部分軍民(沒有查到為什麼突然增發這班車),卻在中途遭到日機轟炸,而江邊無船可用,一些軍民拆掉附近房屋的門板當竹筏、甚至用木桶、木板等工具,試圖渡過入冬的長江,江面又有日本汽艇封鎖,結果可想而知。沒有強渡的軍民一些在挹江門外被趕到的日軍俘虜,而倖存的殘兵和難民則退回市內,其中一些進入國際安全區求助。


這就是目前所能想到的線索,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其實最想說的還是前面說到的那一點——我們不宜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俯瞰歷史的細節,理解的前提是了解,而了解,不僅僅是要觀察骨骼,很多時候,也是需要進入到那些血肉之中的。

=================
2016年5月2日
再補充一點資料,剛才翻到的,摘自約翰馬吉牧師(時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給妻子的信,提及的事件根據上下文推斷,應該發生在12月9日至12月13日(淪陷)之間:

碼頭上有數以千計的人,有些人在那兒等著過江已經幾天了……前一天費吳生(喬治費奇,安全區副總幹事)和我向代理警察局長建議,讓他們設法遣送這些人過江。我很高興地看到渡船在運送傷兵之後,開始送他們過江,但昨天我聽說仍有約1500人在等著過江。

這可以輔證:
其一,某答案所說因為唐生智信誓旦旦和南京共存亡、居民就放心地不逃走的,完全是想當然
其二,在南京陷落之前的幾天,還有臨時增開渡船運送傷兵和居民到對岸。但另一方面,船隻的數量不夠將所有人送走。
其三,唐生智下令收繳渡船,很可能是發生在12月9日左右,而不是某答案里所說的「11月中旬後」。

==================

2015年12月

補充一點,兼回答 @書生 的設問:南京保衛戰中銷毀渡船、唐生智表示南京死守,這對保衛戰之前底層居民決定留在南京有多大影響。


其一,他說"11月中旬後,國民政府調動十數萬大軍保衛南京,切斷了下關到浦口間的渡輪;並銷毀一切民間的船隻「這句話在對時間點的敘述上非常曖昧,有誤導人的嫌疑。唐生智是11月20日才被委任為司令長官的,而南京政府宣布遷都也是在20日,之後還對尚未撤離的普通居民做過動員,由此可知,銷毀渡船不可能發生在11月下旬以前,發生在11月底之前的可能性也很小(11月20日才宣布遷都動員撤離,幾天之內就毀船?),而更有可能發生在南京保衛戰初期(12月初以後)。看到有說銷毀渡船是12月8日,日軍佔領南京外圍陣地之後,從前面提到的馬吉牧師的信件來看,這個事件點非常有可能。無論如何,說」11月中旬以後「是不準確的,很像是故意誤導,給人以南京市民退路早就被斷絕的錯誤印象。這完全不符合事實。


其二,唐生智對新聞媒體表示的死守,是否能促使普通人在尚有逃難機會和逃難能力的時候決定留下。我覺得不妨先詳細看看11月20日(宣布遷都)至12月初(開戰前)這段時間,南京市內的普通人所能感知的狀況: 日軍地面部隊步步緊逼,而空軍已經轉為進攻式空襲,空襲密度大大增加,不分晝夜,空襲警報在半夜也時常響起。而空襲不僅轟炸軍用設施,民用設施被炸的報告並不鮮見,甚至南京中心地帶的新街口都遭受過轟炸,當時全國頂尖的大華大戲院成了殘桓斷壁,而普通民眾在空襲中遇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僅8月15日至9月30日,南京城鄉就有192人在空襲中喪生,255人受傷,營房損毀545間,瓦房952間(」南京市城鄉各區敵機空襲損傷統計表「),而這段時間空襲的強度還遠小於11月(11月未有統計資料)。同時,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多為淞滬會戰的殘部,市民每天可見的,並不是光鮮的十萬大軍,而是疲敝之眾、三成以上的新兵、下關火車站候車室里缺胳膊少腿的傷員,以及從上海和無錫、蘇州等地湧來的難民。而市內為準備巷戰,到處挖了壕溝、堆了沙袋,一些民房被燒毀和即將被燒毀(謝謝 @流浪暹羅 的指教),和被炸毀的房屋一樣冒著黑煙。 更重要的是,數月以來不斷有居民撤離南京,到11月中下旬達到高峰,一個留在南京的居民,他看得見中山北路到下關一線的擁堵,看得見道路兩旁日益空曠的住房,看得見停工的廠礦和關門的商鋪,看得見他的左鄰右舍在搬遷或猶疑。——這些就是當時的普通人所面對的景象,他們對山雨欲來的感受是切膚的,比紙上談兵的我們要真切得多。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有條件逃難的人,真的會僅僅是因為唐生智對新聞媒體放下的話(且不說當時還留守的普通人有多少有渠道收聽廣播、看報紙,也不說底層人民的識字率使得多少人有了報紙能看得懂)而認為南京城能守得住、並且因為認為能守得住而決定留下來?——我很懷疑。


其三,一般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統計口徑,絕不僅限於南京城牆內的普通市民,還包括大量在南京淪陷後被俘虜和屠殺的士兵,以及大量南京城郊的居民和臨時來此避難的難民(差點忘記說這一點,謝謝 @海藏 提醒)。如果說南京保衛戰爆發後的一系列措施切斷了南京市內普通人的最後退路,那麼,城郊的居民和難民是並未受到這一影響的;同時,唐生智能否守得住南京城也並不決定城外居民的命運——但他們同樣沒有選擇繼續西遷,而是留在城郊躲避,我想,應該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

最後貼幾張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局部吧,這是蔣先生目睹抗戰時期流亡各地的難民之後,用悲憫之心畫出的傑作。

圖片出處

陳丹青:他在自己祖國當了幾十年「精神流民」 -- 理想國 -- 傳送門

美術欣賞 蔣兆和《流民圖》


國軍光想著把在南京的日本僑民讓憲兵護送走了,自己的群眾么……那是什麼?別忘了花園口送水長沙送溫暖……

為了讓最後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人員和日本僑民團成員安全撤離,中國政府為他們準備了特別列車,並派出40名憲兵一路隨同護衛,還特意從外交部派出兩人隨行。

    同時一起撤離的日本僑民團參事庄司得二在他撰寫的《南京日本僑民志》里,記述了當時的情景:

    列車附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可見警戒之嚴密。開車後每次停車,我都注意觀察,連一些小站都一樣,真是非常周全。

    就在這些日本人被中國政府"非常周全"地送走以後不久,這天下午兩點50分到3點30分,日軍轟炸機穿過低垂的雲層,對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彈。第二天,當這些日本僑民得知他們自己國家的飛機越洋轟炸南京的消息時,庄司得二回憶說:

    "車廂里不由地發出了慶幸的歡呼聲"。

我突然想起來1931年日本大地震,國民政府發動無數人捐款捐物了··············

對比下南京大屠殺,保護中國人最多的,還是國際安全區···········


  長官們連成千上萬的國軍弟兄都棄之不顧了,還顧得上組織老百姓撤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言難盡——待在下多少絮叨兩句。

  南京保衛戰可謂抗戰史上的一樁刻骨銘心的悲劇,然而,竊以為本不該如此。

  淞滬會戰之後,南京門戶大開。因此,在11月中旬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等國軍高層認為在這種形勢之下,不宜與敵硬拼,應當考慮從南京撤退。而蔣公對此卻不以為然,對此,白崇禧是這樣記述的:

委員長在會場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寢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高級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防守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志,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甫由淞滬戰場撤下,有的部隊傷亡過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敵機,後有追兵,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敝之師來保衛南京,這是我們為唐擔心的最大原因。(《白崇禧回憶錄》11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蔣公硬挺,唐公裝逼,就這樣趕鴨子上架開始「保衛南京」。

  蔣公真還聽信了牛皮大王唐生智的忽悠,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以致兵力愈增愈多,共計達到10多萬人。之後,為了安定軍心、民心,蔣公也是煞費苦心。據蔣公當時的衛士隊區隊長俞潔民回憶:

  他(蔣介石)命令我率領兩班軍裝衛士,暫留南京,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節制,主要任務是看守兩隻停泊在下關碼頭的小兵艦,意在穩住軍心,向守城部隊官兵說明有蔣介石的衛士看守著兵艦,蔣介石就沒有離開南京。(《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56頁)

  殊不知,蔣公卻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12月7日凌晨5點多,當大多數軍民尚在睡夢中時,我們的蔣委員長卻乘坐美齡號飛往廬山去也!而證明蔣公仍在南京的兩隻小兵艦直到12月11日晨,才由俞潔民率衛士班開往九江。

  即便如此,蔣公臨走前仍不忘忽悠一番,據時任國民政府軍令部作戰廳廳長劉斐回憶:

  蔣介石在離開南京時曾召集守軍高級將領講話,要他們死守;並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說,現在雲南部隊已經在開拔途中,只要他們死守下去,不久他就會親自率領強大的軍隊來解他們的圍,殲滅入侵的敵人,光復國土云云。(《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14頁)

  而唐生智為了表示背水一戰的決心,別說安排老百姓撤退了,竟然還讓交通部長俞鵬飛將下關原有的兩艘大型渡輪撤走,並嚴令守衛浦口的胡宗南第1軍和守衛挹江門的宋希濂第78軍36師,制止從南京向長江北岸或由城內經挹江門撤往城外的部隊和軍人,如不聽從可開槍射擊。

  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安排老百姓撤退?!

  然而,正如白崇禧、徐永昌等人所擔心的那樣,戰前牛哄哄聲稱要「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的唐長官,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戰中驚慌失措。當敵我雙方正在鏖戰,勝負未明之際,就按老頭子「相機行事」的指令,12月12日晚17時簡單的開了20分鐘的會就倉促安排全軍撤退。

  應當說,南京保衛戰,成千上萬的國軍弟兄堅決抵抗,直至戰死。蕭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華、羅策群、姚中英……等十餘名師旅長壯烈殉國,他們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國家棟樑!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值此危機關頭,拱衛南京的最高長官唐生智此刻不是坐鎮指揮有序撤退,竟然自己先撒丫子跑了,而緊跟著他屁股後面不管國軍弟兄死活撒丫子競相狂逃的全是那些軍、師級幹部,成千上萬軍民陷入空前的無組織中。

  「自行決定由下關渡江的軍、師長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間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後立即部署部隊撤退。有的單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有的將領只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第2旅旅長鬍啟儒得知撤退消息較早,不等會議結束,即以奉命去下關與第36師聯繫為由,電話通知其第3團團長代行旅長職責,獨自先去下關。」(《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安排老百姓撤退?!

  更令人無語的是,據87師副師長兼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回憶:

十二月十一日……更奇怪的是當敵人對我們陣地猛烈進攻時,在中山門外路北我軍炮兵某部(番號已記憶不清)有普福斯山炮十二門在那裡放列,我們要求以火力支援,他們也以怕敵炮火壓制而拒絕了。……

南京城的保衛戰,糊裡糊塗地打了五天。在這五天戰鬥過程中,上級沒有同我們見過一次面;沒有盡他們應盡的責任,也沒有告訴我們南京保衛戰的一般部署情況,更沒有向我們下達撤退的命令,事後也沒有聽說哪個指揮官因失職受處分。……

(十三日,開始撤退的第二天)午後三時許,我們已到燕子磯。當我路過烏龍山時,還看到一些工人正在給永久工事澆水泥,我勸他們不用再澆了,他們反以不能耽誤工期作答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175-176頁)

怕敵人炮火壓制,就把山炮當擺設?打了五天,上級沒有見過一次面?已經大規模撤退了,竟然還在給永久工事繼續澆水泥?尼瑪這是鬧哪樣?

  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安排老百姓撤退?!

  聞聽長官往下關去了,幾萬國軍,無數民眾便湧向了下關。就這樣抗戰史上悲慘、恥辱的一幕開始了。

  據負責防守挹江門的第78軍36師工兵營營長蕭兆庚回憶:

當我帶著工兵營撤退經過挹江門時,只見開了一扇門,其餘兩扇門緊閉。因此軍隊和老百姓都從這一孔門裡出去,十分擁擠。當我經過城門時,並不是走出去,而是被擠出去的!有些婦女、小孩被擠得呼大叫媽喊救命。丟掉包袱或貴重東西的,要想彎下腰去撿時,就只有被後面擁上來的人群踐踏、踩死。我當時只顧自己逃命,置之不理!我逃出城門外百餘米處時,忽聽到轟隆隆的坦克車聲音和凄慘的叫聲與槍聲從城門那邊傳來。隨即見到三輛坦克車在前,一輛汽車跟後,在隊伍兩旁飛馳而過。這時人流中有很多人叫喊:「戰車快停住,壓死人啦!」我這才知道這些坦克是為了衝出城逃命,不惜壓死很多老百姓和軍人。當場有位同胞聽其當時任憲兵團長的同鄉說:「那三輛戰車後面跟著的那輛汽車,就是唐生智逃跑時坐的小汽車。」想起當時戰車沖逃被壓死、壓傷的受難者,能就這樣含冤九泉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上)》·604頁)

  據負責防守挹江門的第78軍36師212團上校團長熊新民回憶:

  面對一望無際的人潮,上級給我們下死命令,除了指定的部隊、機關人員准到下關渡江之外,其他任何人、任何部隊、機關,都不準通過挹江門到下關。只是事起倉促,人們都不理解、不相信,所以任憑我們如何解釋、勸阻、堵截,都無濟於事。本來在鼓樓堵截時,就發生過火併,現在為了衝出挹江門,更是到處響起自相殘殺的槍聲和混成一團的沖、殺、喊、哭聲。我第一營先是以一個連堵,不行,再加一個連,又增加一個連,直到把整個營都投了上去,也不解決問題。那種殘酷的情景,發展到把整個挹江門所留下的、用以進出的一個側門,也被人流堵死了。先是蠕動著湧進來一部汽車,被人流和壓死的人堵住。結果,汽車也被堵住開不動了。人流便翻越過汽車,往前涌,越集越多;車輛、死人、活人越堆越高,以至高到把整個側門都塞滿了。人們又爬過死人堆上、爬上城牆,然後用梯子、用繩索、用電線、柱子等滑吊下城,擁到下關輪渡碼頭者,萬不及一。(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上)》·609頁)

  令人心寒的是,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在光華門陣地上曾英勇地抗擊日軍多次衝擊,竟然也在挹江門門洞內被擁擠的人群踩死!這裡順便說一句,謝承瑞團長因死於南京保衛戰中而被追授少將軍銜。對於謝團長英勇抗日之舉,在下認為其功績任何時候都不能抹殺。但是,死於同胞的腳下,實在是令人同情和悲哀!

  對於犧牲在對日作戰陣地上的英烈,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崇敬!可是,這些血灑戰場的英烈們,無辜喪命的同胞們,有多少實際上是不明不白亡命在昏聵無能的長官手中的呢?!

  更令人可痛的是,當那些僥倖衝出挹江門的軍民到達江邊時,卻只看到幾艘小火輪和一些民船。嚴寒季節的長江上一片混亂:

  「下關情況更為混亂,各部隊均已失去掌握,各自爭先搶渡。由於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載而沉沒。大部官兵無船可乘,紛紛拆取門板等物製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而喪生。……12月13日拂曉,日軍山田支隊未經戰鬥即佔領了烏龍山;日海軍艦艇通過封鎖線到達下關江面,日軍第16師團一部亦乘舟艇進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國軍隊官兵被日海軍及第16師團的火力和艦艇的衝撞所殺傷。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即死於半渡之中」(《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時任 78軍軍長兼36師師長的宋希濂後來回憶:  

長官部召集的會議散了後,唐生智等立即開始渡江,但各部隊均不遵令突圍。教導總隊、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七十四軍及南京警察等,均沿中山路擁向下關,爭先搶過挹江門,互不相讓,並曾一度與守挹江門之第三十六師第二一二團部隊發生衝突,秩序混亂達於極點。隨之下關亦亂,船隻既少,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號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嘆傷感泣,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268頁)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第一軍當時並不知道撤退計劃——已經決定撤退,倉皇之下,衛戍長官部居然沒有通知北岸的守軍!他們奉命向江中的船隻射擊,直到渡河國軍到了對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經開始。但不知已經誤殺了多少人。

  到底有多少官兵葬身長江中,現在已無法考證,八十七師作戰參謀李文秀說渡江過程中被日軍炸死和在江中淹死的超過5萬人。

  這裡有必要補充一句,當包括德械師在內的國軍嫡系部隊跟著唐生智狂奔潰逃時,廣東葉肇的66軍卻迎著日軍殺將過去,一度打到了日軍16師團的司令部,並最終成功突圍(下圖兩支向東而去的藍色示意線)!

  不是國軍弟兄無能,實在是跟著豬一樣的長官要倒霉的啊!

  1937年12月13日上午,日軍從中山門、中華門、漢中門、水西門、集慶門、光華門、太平門、中央門等幾個城門如狂濤般湧進南京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六個星期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遇害的被解除武裝的戰俘以及平民達30多萬人。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滿目瘡痍,屍橫遍野,成了一座人間活地獄!

  在淞滬會戰之際,為了感動列強洋大人,蔣先生進退失據,硬是用將士血肉之軀來迎接日寇轟炸,換來的不過是國聯洋大人們隔靴撓癢的對日譴責。南京保衛戰,蔣先生依然沒有夢醒,明明可以提早安排撤退,避免人間悲劇。卻依然電令新任命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可結果又是如何呢?數十萬軍民在南京被成批屠殺!


補充幾句……

  網友 @顧嘉音 補充了相關信息,認為國府也是做了努力的,11月中旬就已經開始組織撤退了,奈何居民對形勢嚴峻程度估計不足,也無力撤退,甚至出現不配合政府工作,因此才導致慘痛後果云云……

  我只想問一句,11月中旬後,國民政府調動十數萬大軍保衛南京,切斷了下關到浦口間的渡輪;並銷毀一切民間的船隻。而唐生智則公開向新聞記者談話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怕犧牲在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換做你是南京的一個老百姓,你會作何選擇?!


自己跑都來不及,誰管那群豬狗

這就是國民黨的一貫作風

中國人在他們的眼裡和豬狗無異
但是要提一句:蔣介石確實命令部隊把他的倭國同胞提前撤離了。
我還是隨便百度一下找個圖啥的

關於這本書


國民黨要是能記得提醒老百姓,
毛爺爺也不至於四年就能打完解放戰爭。


早在日軍大舉進攻之前,富庶之家已經細軟跑了,南京城人口減少了許多,南京城破之時留在城裡的大多是城內的下層百姓,屬於付不起交通費用的那種。
更重要的是,哪個百姓能想到日本來這樣一出全城屠殺的戲碼呢?


其實對於平民來說,誰打進來不是城頭變換大王旗,老百姓的日子還是照常過,八國聯軍什麼的,比小日本不知道高到那裡去,北京也沒屠城啊,你說是不是,誰能想到鬼子會屠城。


先總統高瞻遠矚,唐長官運籌帷幄,留給一線部隊三個錦囊,要求實在過不去的關頭依次打開,依記而行。萬事料定,先總統、唐長官羽扇綸巾,飄然而去,只待日軍入瓮。

誰知一線官兵訓練不夠,心理素質不好,普通民眾又遠遠不夠文明水準,加劇了國軍官兵的緊張情緒,於是自亂陣腳,實乃馬謖之舉!

先總統深憾之。後來,先總統於長沙賤逼清野,攜一郡百姓共撤於先,德追荊州皇叔,火燒長沙於後,智比新野諸葛。時人奇之,謂之亞聖,委之以500萬禁軍槍棒、火炮、打飛機總教頭。

再後,先總統感民智之未開,不辭勞苦,訓政終生。後人偉之,配享太廟。

奇栽!偉栽!我先總桶!


達官貴人們自己逃命都來不及呢。還通知屁民逃命,那豈不是堵路妨礙自己?
唐生智1949年投奔我朝,咸與維新,現在又要團結對岸,我朝把很多頂風臭千里的東西都河蟹了。


有人想學霸王,鑿沉了江面的船,給自己留了小汽艇逃走


劉備早期收穫民心得仁德之名,原因之一就是帶著全城百姓逃難的「壯舉」。

這可不是正常操作,在天下大亂的戰時極為異類。拋棄治下百姓帶著親信獨自逃跑才是「一貫作風」,臨走前不劫掠一番放把大火就算不錯了。

作為南京政府,通知了撤離就得組織撤離,這就是你的義務,否則你也別想獨自撤離。可能這也是沒通知的原因之一。

一般來講,古今中外,統治者都知道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有了人才有一切,否則打下一大片國土荒無人煙又有什麼用?所以正常來講,戰鬥結束後新的佔領者首要任務是安民。

當然,蒙古帝國、十字軍、多鐸、張獻忠、曾剃頭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不過,這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了,誰能料到那幫畜生竟然還會屠城啊。


「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還是回去問問唐長官吧。封門的是他、撤船的是他、為自己留船的也是他。沒有通知36師也是他


其實通知了,但是廣大百姓沒看懂這個通知

那麼這個通知是怎樣一個通知呢?就是蔣介石任命唐生智負責保衛南京,

唐生智這樣的人,寧漢內鬥的時候被蔣介石摁在地上打,打不過就議和投靠蔣介石,被蔣介石解除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所謂自告奮勇保衛南京其實就是為了要點兵權,蔣介石正好借坡下驢,讓唐生智背這口黑鍋,明眼人都明白,肯定守不住。

蔣介石手底下比唐生智會打仗的不要太多,偏偏選唐生智,不覺得奇怪嗎?

於是看懂任命狀的百姓立刻腳底抹油跑了,看不懂的就沒辦法了。

所以你說有沒有通知?其實有的。

你發廣播通知聾子,誰能說你沒有通知?


@一葦渡江唐生智


第一名的答案,顧嘉音說的其實已經很好的,沒什麼好補充的了。
只是針對書生的答案感慨一下。
書生的答案看完了,頓時有一種國民黨真是豬隊友,南京大屠殺都是國民黨的鍋。
並且,說的有理有據,大篇的引用各種文獻,看起來特別準確。


實際上,當我們認真的整理一下。
首先,我們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知道日軍攻佔南京後會做出這麼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但是,當時的誰知道日軍會這樣做呢?

畢竟,當時日軍佔領上海和北京的時候也沒有做這種事情。
所以,很多人會抱有僥倖心理。

而當時南京的中上層,有財力的,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跑了。往南京外國租界一躲,多花點錢,買個車票,或者開著車。畢竟,戰爭一起,這種大戶肯定第一時間有危險的。
從嘉音的答案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是支持這群人的遷移的,畢竟這些人的企業和能力還是很有用的。當然,有的人抱有僥倖心理就沒辦法了。

而底層的,則本身沒有那麼多財力,買個車票錢可能都沒有,當時交通又不變,兵荒馬亂,說不定跑到一半就餓死了,病死了。
反正都是死,那就等日本人打過來低調呆一段時間。就跟上海和北京一樣。

但是,誰知道後來會這樣呢?

而嘉音的答案,我們也可以看到國民黨在南京保衛戰之前也是有意識的做了一些遷移工作。不會有故意說不讓人跑,或者欺騙底層民眾的說法。
畢竟這都是人力啊,遷移到後方將來可以接著用,說不要就不要了?這也太大方了。

當然,肯定不是所有的民眾都會被照顧。。企業機關優先,中上層有錢的,自編。而那些農民工呢?遷移成本,基本上不管不顧了,畢竟成本擺在那裡。

所以,到了開戰前,其實南京城已經跑了不少人了。
剩下的則是由於如上,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走,或者不想走。

而到了戰爭一旦開啟,軍隊自保就不錯了,民眾的話。。自生自滅吧。

所以,指責國民黨惡意欺騙民眾,甚至不讓民眾撤離是不對的。。畢竟,這種做法從常理來說,怎麼樣都不合理啊。

當然,南京保衛戰的確打的不是很好看。。。軍事上國民黨的確有很大問題,這個不是本問題,所以就不展開了。

只是,歷史問題,如果只看一部分資料的話,的確很容易得出一些不怎麼客觀的回答。
而書生的回答只採用了開戰後的一些資料,開戰之前的材料則基本為空。並且內容使用方面有一些誤導嫌疑。
所以,導致了一個這樣的回答。


肯定是TG的錯!TG沒有群發微信簡訊!


不可能撤乾淨的,能跑的早跑了,關鍵:誰能想到他要屠殺呢?


開戰前就讓他們陸續撤離了,撤離率好像過五成了,有些家業在這的和對守南京樂觀的留下了...城破的時候你讓他們往哪撤,沒有地方撤了,除了往下關走,走了也是個死


守將唐生智裝逼把船扣下來,不讓人撤離

而且這貨後來入黨了,變成自己人,使得歷史書不敢責罵他


推薦閱讀:

如果三國里的人穿越到了抗戰時期,他們都會變成誰?
李敖稱的上大師嗎,其成就主要在哪方面?如果不是,原因又是什麼?
嘉靖帝为什么不「否掉」朱祐樘父子?

TAG: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 南京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