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適合接觸電子產品嗎?

我表姐才三四歲大的女兒都會玩觸屏手機,打電話,玩手機遊戲了。 幾歲大的孩子才適合接觸電子產品?


讀了這麼多育兒書,同時兒子養到2歲多,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專家說的和書上寫的條條框框都需要你來變通使用,否則不如什麼也別看。所有育兒專家與育兒書作者的話都不是武功秘籍,不是你照著練你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一個無可爭議的理論,是兩歲半以前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早接觸電子產品不僅會損害視力,也有損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但是,這個理論放到實踐中,就有許多問題產生了。

讓孩子在兩歲半之前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呢還是偶爾可以玩一會?偶爾玩一會一定會損害眼睛和大腦么?那為什麼我看見有些從小玩電腦的孩子成年後和小時候沒有玩過電腦的孩子也沒啥區別,甚至比他們更優秀?孩子兩歲半之後就可以接觸電子產品了么,那接觸多長時間才合適呢……

如果把每個家庭遇到的問題都列出來,可以有很多很多。它們都是由「兩歲以前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引發的。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解答這些疑問?

我兒子在一歲半時會解鎖iphone,一歲八個月時認識超過五十個車標。於是,我給他玩ipad的車標達人,當然還有湯姆貓和寶寶巴士這類小遊戲。起初我並沒有藏起ipad,他隨時可以看到並自己拿起來玩。我只是控制他每次玩的時間而沒有限制玩的次數。但是過了沒多久,我發現他跑到卧室里玩ipad的次數越來越多,雖然每次玩的時間還是我規定的十五分鐘。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把ipad藏了起來。大約藏了三個月,本來打算就這樣藏下去,但是為了每天下午能用最平和的方式把他從午睡中叫醒,我又拿出來放些遊戲的音樂當鈴聲。這樣,在他過了兩歲生日之後,他能在每天午睡醒來後玩ipad約二十分鐘的時間,之後還是由我收起來。他很遵守我的規定,同時令我意外的是,他不再像一歲九個月時那樣有點迷那幾個遊戲。有時候玩了才十分鐘他就不玩了,有時候我忘了立刻收起來,他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總惦記著。我猜原因是那幾個遊戲太熟悉了;他玩的時間太短了,還沒有激起強烈的依戀。

順便再說一下iphone。我的手機都是隨便放在家裡。他當然很感興趣,喜歡拿起來玩,我也曾經猶豫要不要讓他玩,但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先讓他玩玩看,當然也是控制時間而不限制次數。他對我的手機的興趣從翻照片到看微信再到打電話再到現在放在那裡也不怎麼碰了。兩歲時會把手機里所有的照片刪光,會發微信語音,當然也會給他爸爸打電話。但是玩手機的時間從最初的二十分鐘,慢慢降到十分鐘,再降到現在的五分鐘。我自己不玩遊戲,手機里不裝遊戲,也不輕易裝新的應用。我的手機就是他的一個玩具,他越玩越沒新鮮感,就越來越不迷戀。

說到這裡,我的答案出來了。給幼小的孩子玩不玩電子產品,這不是什麼關鍵問題,和未來孩子是不是比別人更沉迷電子產品或者比別人更缺乏對電子產品的認識這就更沒啥關係了。關鍵的是,玩,你作為父母是否把握了玩的度。同時,是否給孩子提供了在趣味性上決不低於電子產品的玩具和書籍以及陪伴他們享受這些的美好時光。不玩,你是否堅定地做到讓他完全不碰,同時自己也不玩。如果你自己根本離不開電子產品,甚至拿很多有孩子在場的業餘時間玩遊戲,你卻不讓你的孩子接觸它們,孩子只會更好奇,同時很委屈。

我有一個表弟,他的媽媽酷愛網路遊戲。表弟2歲開始玩遊戲,家裡從來不限制,視力也一直很好。從表面上看,慢慢長大的表弟並沒有像許多同齡人那樣沉迷遊戲,但是他從來沒有為了學習功課停止過玩遊戲。玩遊戲玩成天才的始終是少數,但因為遊戲耽誤功課的人不在少數。我表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高二,我不覺得他可以考上多好的大學。對於縣城裡長大的孩子,好大學意味著更開闊的視野,更寬敞的平台。意味著實現理想的捷徑。

我老公的侄女,也是縣城裡長大。從小沒有接觸過電子產品,除了電視機。現在小學六年級,成績是班裡的前五名,但是平時最喜歡的是看電視和玩遊戲,視力下降得厲害,對她玩遊戲家裡有所限制。除了學校裡布置的和課外補習的功課,沒有明顯地對別的知識的興趣。你說她已經喪失了天生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我是不信的。但是,在小縣城裡與知識相關的刺激太少,於是就顯得電視和遊戲是那麼有吸引力。

我還有一個嬸嬸,她有個嚴厲的父親,從小學起就閱讀四大名著,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現在名牌大學畢業,當了公務員。現在她基本不看與考試無關的書,我完全不能想像她從小是個愛閱讀的孩子。

以上三個例子,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只要你注意觀察,你身邊也有很多。第一個,家長過度放縱孩子。第二個例子,家長沒有提供比電視和遊戲更有吸引力的東西。第三個例子,書籍肯定比電視機好,但家長對孩子閱讀的培養沒有內化成她的興趣和習慣。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從未來看他們的童年,起關鍵作用的不是電子產品也不是書籍,而家長的理念和執行能力。


對某些高票答案的觀點恕不能苟同。

我是一個4歲男孩的父親,同時,也曾經進行過一些電子玩具,電子早教產品的調研(我並非任何電子玩具和電子早教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者或者製造商,無任何利益關聯)

要說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先定義一下電子產品的範圍:
事實上,除了問題中提到的觸屏手機,PAD以及許多答案中提到的電腦,電視等等,都不代表電子產品的全部。事實上,例如音響,兒童故事機甚至像安全熱奶機這樣的產品都屬於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的意義涵蓋極廣,即便是問題和其他答案中密集提到的電視,手機,pad和電腦,其產品特點和特性都相差極大,用途和使用方法也極廣,如果一語蓋之,是極端的武斷和不負責任的。

其次,我們先拋開那些日用電器類的電子產品來談對孩子的影響,因為那些東西覆蓋的生活層面很廣,產品類型也很廣,很難評估對孩子的影響。
例如我不會說我兒子看見地上髒了就喜歡去開動掃地機器人,也不會說他吃巧克力之前喜歡自己拿去先用冰箱凍一下的事,因為這些事情,這些東西,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生活的未來,就更是如此。

我們集中討論一下通信,視聽和遊戲設備的事情,最終就是落到手機,pad,電腦,電視,音響廣播,各種早教機故事機之類的東西上。

出於對這個話題的興趣,更是因為對兒子撫養和教育的興趣,我在2,3年前曾經專門花過時間去調研和了解過這個領域的一些情況,簡單說說心得。

首先,這個領域在國內的研究中幾乎是空白,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電視文化對兒童的影響,是當時有最大量研究成果的的重點區域(包括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一些研究例子)。
這些研究結果有嚴謹的統計和調查依據,大多令人信服。
但是,請注意,絕大多數這些研究,是針對電視這個媒介而得到結論的,請注意「電視和媒介」這兩個關鍵詞,完全沒有理由直接無腦套用到其他電子產品中。
事實上,這樣的研究,從其統計調查過程,和研究方法來說,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收集信息數據,因此在新生的電子行業(例如觸屏手機,PAD等),去直接下結論,無論其是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無疑都是不負責任的。

觀察一個事物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對其生理心理智力發育的影響,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和時間的,所以對於很多新興的產品或者事物的影響,是很難快速形成結論的。

所以,我採取的方法,就是去看看,究竟這些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體現在那些地方?是否這些新生代的電子產品會帶來一樣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了解到的電視等某些電子產品及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有以下負面影響的方面:
1. 視力受損
2. 形成認知障礙
3. 形成人際交往障礙
4. 智力或其他能力發展發育的負面影響(例如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5. 某些電子媒介負面內容所導致的負面影響(例如暴力和色情)

其中1,其主要影響主要取決於使用的時間,以及正確的姿勢(例如是否和屏幕距離過近),其影響主要局限於通過屏幕進行交互的電子產品。
2,3,4一方面取決於使用的時間(上癮),另外也有一部分取決於單向傳播的媒介方式(例如電視)
5我就不展開了,事實上和這些電子產品本身無關。

所以我得到了一個結論,最重要的是:不要長時間使用。


事實上,我認為痴迷上癮任何一樣東西對兒童來說,都是有極大的負面影響的。哪怕就是痴迷於很多人推崇的樂高玩具,一樣是有可能形成兒童認知障礙和社交障礙的。痴迷同一種食物一樣會造成偏食和營養不良。

而我個人認為,避免痴迷上癮一樣東西,無論對成人也好,對孩子也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開闊的眼界,能夠有豐富和選擇和嘗試,這才是避免上癮痴迷的最堅實的基礎。如果要對這個想法作出一個限制,我會將毒品排除在外,毒品是絕對不可嘗試的,如果再擴展一下,對於兒童來說,我會堅持抵制會產生生理依賴的東西,而對心理層面,我覺得開拓視野,多嘗試,才是最健康的。

從實踐中得到的結果,其實和某些答案所描述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我要說明的是兩點:
1. 兒童接觸電子產品,例如電視,電腦,pad,手機等,並不意味著會上癮,事實上,我覺得他們比許多宅男強多了。
2. 現在許多電子產品上的許多東西(例如pad上一些兒童遊戲和早教產品),真心是做的不錯,對孩子頗有益處的。

最後說說我的實踐和結果。
我兒子今年4歲,從2歲開始,他就開始玩ipad和手機,那個時候,考慮到他的眼睛和視力的發育問題,我們嚴格限定了他的使用時間(半個小時)。
現在他同時玩ipad,手機,WII,XBOX360,也看電視,同時也通過mini音響或者播放器收聽兒童故事以及音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嚴格去限制他的行為,例如,不能夠離電視/屏幕太近,不能吃飯的時候玩或者看等等。也同時去限制他的使用時間(現在是平時2小時,周末3小時,事實上他使用的時間大多數還不到這個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或許和很多人的想像不一樣。
我兒子現在玩ipad,手機也好,玩WII和XBOX也好,說好時間,時間一到,他就放下,極少耍賴。極少情況大多是因為當天的特殊情況,例如出去吃飯,回來晚了,給他玩的時間少了(例如只有20分鐘或者半個小時),他會不忿,會耍賴。
哪怕有時候周末,我刻意放開或者真是忘記了,由著他玩,他自己玩個1小時一個半小時的,也會自己去關了機,然後去干別的。簡單得說,完全不上癮。

至於玩的內容,在WII和XBOX上,他主要玩賽車遊戲和體感切水果,坦率的說,我覺得對他手眼配合的鍛煉挺有好處的,尤其是體感遊戲。(賽車遊戲在kid難度上,他經常能得第一名,相比之下,他奶奶都得不了第一名,那時候他才3歲半)

在ipad和手機上,也一樣有賽車和切水果,他極少碰。反而,他特別熱衷於一些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早教遊戲,例如顏色的認知,繪畫填色,記憶力鍛煉,形狀識別和認知等等,還有什麼針對兒童介紹動物啦,介紹賽車場啦,什麼超市購物體驗,簡單英語學習之類的東西,他都極喜歡,而這真的沒有我們家長誘導和強制的成分。同樣也沒有任何上癮痴迷的現象。

而他最喜歡玩的東西的排名上,ipad,手機,遊戲機,電腦之類的最多只能排到第四。
他最喜歡的是捉迷藏啦,和我打鬧啦,要我們帶著去兒童樂園滑滑梯啦,戶外狂奔啦,聽媽媽奶奶講故事什麼的(甚至偶爾會很嚴肅得拿出識字卡片要求學習)
其次是喜歡他那一堆小汽車和小火車的模型,睡覺都要抱著。平時最愛的一件事情,就是一輛輛擺開,然後開來開去這種玩法。然後還熱衷於其中的故事,例如法拉利的車子是最快的啦,這輛托馬斯小火車和那輛是朋友啦之類的。
再次,他喜歡樂高積木,喜歡自己搭汽車房子,或者求著我和他一起搭汽車和房子。
ipad,手機,遊戲機之類的只能排在後面。
對於電腦和電視,他是自由百無聊賴的時候用來填充下時間。電腦上他也就玩玩祖瑪(雖然他滑鼠都握不全,玩得很爛),看看汽車照片,電視,他就喜歡看看兒童頻道的動畫片。2,3歲的時候,曾經喜歡過一陣子天線寶寶,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動畫片了。

你看,即便放開了都嘗試,都接觸,不要說痴迷,這些「電子海洛因」還比不上一些傳統的遊戲有吸引力呢。

直到目前為止,我並沒發現電子產品對我兒子造成了什麼傷害,視力現在也發育正常,有些地方還有些助益,尤其在色彩形狀認知方面,我覺得還是挺有幫助的。雖然我不是說我兒子十全十美(他有很多自己的問題,例如現在還經常吃手指),但是真心不覺得電子產品對兒童有那麼十惡不赦。

電子產品也是生活和世界的一部分,也是需要他能夠正確對待和認知的一部分。做家長可以限制一時,但不能限制一世。何況我真心不覺得這種隔離和限制是正確的。
讓他從小就了解,並學會正確對待和使用,我覺得會是一個好的開始。更何況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尤其是互動類產品的發展,其中也有很多對孩子頗有好處的東西,那就更不能一概而論了。


美國著名教育基金會,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喬治·盧卡斯說,「不管你喜歡與否,電子產品將全面革新教育體系」。

我們的電子產品很豐富,從電視、家庭dvd、電腦,發展到ipad、手機?信息資訊無處不在,這些電子產品的身影也無處不在,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早已步入了S時代:熒幕時代「Screen Generation」。


對於幾歲大的孩子才能夠接觸電子產品,恰恰反映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新奇豐富的電子熒幕對學齡前孩子的莫大吸引力,一方面我們擔憂於其對孩子成長、發育的大隱患。我們一方面覺得在數碼時代怎麼可能完全逃避電子產品,一方面又覺得是不是應該讓年幼的孩子絕對隔離這些產品才更有益呢?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大家都本末倒置了。我們要擔憂的,不是電子產品這個「死物」,而是家庭教育這個「活人」。


何為教育的目的?大家眾說紛紜,角度不同,對教育的理解也不同。我私覺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知道如何尋求資訊,如何評估資訊的品質,如何有創意和有效地運用資訊來達到目的。

所以在電子媒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的時候,它充其量只不過是我們教育中獲取「資訊」的工具,我們躲不開,也無需躲,我們避免不了孩子一輩子都接觸不了電子產品,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去正視這些產品。


讓這些電子產品變成教育的工具,而不是變成孩子的保姆;讓這些電子產品成為孩子多姿多彩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不是變成孩子生活的全部,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界限」。即我們需要評估自己的家庭是否適合引入電子產品(包括早教類節目),何時和如何引入,會有哪些隱患,以及如何致宜。


第一個需要評估的是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


試想想,一個在家裡人人都捧著手機上網,可以避免孩子不把玩手機嗎?一個電視機24小時都在播放的「電視保姆」家庭,孩子即便不看電視,其活動也備受電視干擾,又談何培養專註力,啟迪智慧和身體健康?


那要是處在合理管理電子產品時間的家庭里,孩子的視力、專註力和大腦發育是否一定會被電子產品所干擾?以近視為例,借用台灣兒科聯盟的調查分析,孩子的近視並非絕對是電子產品惹的禍,長時間、過度地使用才是對孩子視網膜最大的傷害。長時間不良姿勢的閱讀,缺少適當的、充分的戶外運動,乃至遺傳對近視同樣都具有影響。所以將電子產品絕對的歸因,是不是也不夠友好?


我要說的是,在運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有一個「彈性」的時間管理空間。美國學者的研究指出,只要兒童不過度沉湎於電視,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就不會受到顯著的影響,與同伴玩耍的時間也沒有顯著減少(Huston等,1999;Liebert Sprafkin, 1988)。實際上,有研究發現,兒童從電視中獲得許多有益信息,尤其在看教育節目時(Anderson等,2001)。


這個「度」如何把握呢?有個可以追溯的依據是,從60年代第一部早教節目《芝麻街》的問世開始,專家對於嬰幼兒親社會節目的時長設置基本都是在每集15-20分鐘里。而日本最大的早教系列產品,巧虎,是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最多觀看巧虎20分鐘的節目兩次。


同時,2012年日本的兒童與媒體研究會對240名1.5歲的幼兒進行了語言學習能力和看電視時間的調查,顯示如果寶寶看電視的時間低於一小時,則與不讓他看電視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若讓寶寶看3小時以上,會說20個辭彙的寶寶則大幅減少,看4小時以上的寶寶,會說10個辭彙的也明顯減少。


以上都只是一個參考。但不管是從哪個角度,無論是否有電子產品,共識是,合理並妥當地評估自己的家庭對於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才是更為關鍵。短時間接觸,和分散時間接觸,並不造成「過度」的惡果。


第二個需要評估的條件是家庭環境。

台灣兒童聯盟在2012年指出,在觀看電子產品的時候,家長有效的陪伴、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和妥善的時間管理是可以避免孩子陷入電子產品成癮的危機中。


成癮是一種怎麼樣的表現?多數人說,成癮是孩子時時刻刻都捧著電子產品,要求玩電子產品的所求和慾望越來越多,父母在這方面和孩子的拉鋸和對峙,隨著年齡增加只會越來越頭疼。


這真的是電子產品帶來的迢迢不歸路?回歸到我們對於電子產品本身,我們是否要思考一下,我們從一開始,有從一而終地做到了以下的事情嗎?

  • 我們是否教會了孩子對於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

  • 我們是否有有效、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並挑選了優質的內容,比如適合孩子的節目,益智錄影帶和親社會課程;

  • 我們是否有訂好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家規。

以上三件事情反映的核心思考是:

  • 我們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意無意地推動了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成癮?

  • 我們是否自己的潛意識裡也忽視了自己作為孩子首要教育者的關鍵角色?

  • 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家庭里,我們是否能做到絕對禁止?如果自己都根本離不開電子產品,卻不讓孩子去接觸他們,這難道不會導致報復性反彈?

  • 在決定引入電子產品的家庭里,又是否有意識地去引導和監控,讓孩子的習慣和認知能力也能健康地發展?

我們對電子產品是必須得持有謹慎的態度,因此,我們作為家長是絕對不能「置身事外」。有什麼就用什麼,和認識了「什麼是對我們有用」之後才用,絕對是兩碼事。唯有監控它的內容,幫助缺乏電視素養的年幼孩子去理解和分析有用的信息,再配合有質的親子活動,那麼電子產品才能為我們所有,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方式。


結語


任何東西,它有沒有意義,乃至於多大的意義都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在教育領域裡,我們從來都是在不停地在進行革新,我們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觀,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方法。


適應這個時代,不代表這個時代出現什麼新產品、新概念,我們就不需鑒別地採用什麼,或者是一味的拒絕。我們不能讓電子產品帶著走,電子產品也不會一橫空出世就剝奪了我們所有的教育努力,搶走了孩子的注意力,變成了孩子的保姆。


很是贊同新加坡親子教育專家@陳禾的一個教育理念,讓孩子有路可走。是的,我是這麼想的:在面對電子產品、乃至於其他教育工具,最好的辦法是,讓其成為豐富多彩的一小部分,讓其在安全的界限範圍內有創意、有質量的發揮功效,並引導孩子去合理,妥善地看待電子產品,這才是王道。


而這些,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初衷,否則,不管是何時「開放」電子產品的禁令,我們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


————————————————————


知乎專欄:萌芽研究所BUD,致力於普及科學育兒的專欄


更多育兒的個人經驗與技巧,收錄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臉皮地放上關注鏈接:微信公眾號 / 個人微博,感興趣的爸媽們歡迎來坐坐。


先說一個很憂傷的事實——人的近視眼與否,基本上是決定於遺傳的。
不要掙扎了,一個人有遺傳的話,除非工作在神農架每天眺望森林,否則一般來說怎麼保護都會近視;反之有人隨便糟踐眼睛,就是不近視。

然後表示:應該接觸,越早越好。
當年
當年抗拒工業文明的清帝國後來是什麼下場?
當年抗拒電腦覺得電腦就是玩物喪志的家長們現在後悔不?
……

世界已經變了,別死揪著玩泥巴跳格子看小人書不放了。
別忘了你們小時候玩這些的時候你們家長也在憂心忡忡。

————————————

看那個反智主義的答案被頂到最高,真是一種莫名的喜劇感。
更新一下評論:

對很多家長來說,所謂怕孩子近視大部分時候是託詞,更多的是家長狹隘的眼光導致的他們對自己不熟悉的新事物的恐懼。
對很多人來說,只要他從小見過的東西才叫熟悉,否則就總帶有一種恐懼感,即使他自己很熟練的用著,但這種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對新事物的恐懼感已經滲透到骨子裡了。七十年代的小人書,八十年代的電視劇,九十年代的遊戲機,新世紀的電腦……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父母對新事物的恐懼以及需要對自己陪伴孩子方面缺失找替罪羊的心理交織下被妖魔化的東西。


第一次受邀,謝謝
一般來講,小朋友兩歲前儘可能不接觸,主要是怕對眼睛有傷害。小孩子對顏色非常感興趣,我家寶寶看到我們看電視或玩iPad就喜歡湊過來用手摸摸。但是不建議過度拒絕,比如不準玩不準摸,甚至他在的時候把東西藏起來,不開電視,現在電子產品那麼豐富,家裡不接觸外面也會遇見,比如霓虹燈。這個時候他並不太清楚那些遊戲的含義,只是彩色畫面吸引了他。我一般是在寶寶看見我玩iPad的時候,讓他隨意摸兩下,就關掉,她看著黑了又弄不亮,就玩其他的了。
兩歲之後的小朋友漸漸理解遊戲的邏輯和規則,適當的玩其實可以促進寶寶智力發育,包括電視,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爸爸媽媽可以下一些適合這個年齡段的遊戲。
其實最重要的是一個度的把握,怎樣讓寶寶玩的開心,又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不會過於沉迷遊戲。多為寶寶創造現實的遊戲環境,鼓勵寶寶交朋友,多帶寶寶出去玩,見識不同的事物,讓寶寶發現各種新事物,自然就不會過多的玩電子產品了。
歸根結底,是疏不能堵,這句話不僅適合寶寶,也適合我們所有人。


為了避免報復性反彈,建議接觸同時代應該接觸的東西。

解釋一下:

不接觸這些東西的那些好處,只有讓他永遠不接觸才能得到。不過現實中,除非打算管制孩子一輩子,否則你不可能控制他永遠不接觸平板電腦。

而人是社會的動物,孩子就算自己不玩,也會知道別人在玩,也會經常看見別人在玩。

當所有其他小孩子都在玩平板的時候,你的孩子不允許玩,這會給他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有可能導致其自卑。

不過這種自卑僅僅是其次,真正的問題是,一旦有一天你放開了對他的管制,他會發瘋的報復性反彈一般的瘋狂玩平板。

那麼反過來問,什麼時候適合放開對孩子玩平板電腦的管制?什麼時候開始允許他玩?小學?中學?大學?或者是?我彷彿永遠沒法找到一個時間點,能夠讓他迎接這個「報復性反彈期」。

更可怕的是:這個報復性反彈期出現得越晚,越難以控制,因為青春期都是逆反期,你根本就管不住孩子的。而當你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精力也逐年下降。你甚至體力上都無法與孩子搏鬥,如何能從孩子手中搶下一個平板?

所以我的回答是:陪孩子一起玩,並且時時刻刻引導之,幫他找 APP ,告訴他該玩什麼,這比完全禁止要好得多。

--
補充:關於視力的問題我其實挺注意的,這裡我簡單說一下。

其實視力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離得足夠遠,因為當物距足夠遠的時候,像距就可以很小,像距小的時候晶狀體就處於鬆弛狀態,而這個時候眼睛疲勞度最低。

怎樣確保孩子看東西足夠遠呢?要麼就時刻盯著孩子,要麼給他創造條件讓他拿遠。

創造的條件當然就是,盡量大,只有物體盡量大,孩子才願意拿遠看,當物體小的時候,他就越拿越近了。

——所以:有平板的時候,絕對禁止他玩手機,有電視的時候絕對禁止他玩平板,有大電視的時候絕對禁止他玩小電視。有投影的時候禁止看電視。就是這樣讓他看儘可能大的東西,對視覺疲勞度最小。

至於遊戲:其實現在電視上也有很多遊戲的。


很多很多年前,大概有一些生物也覺得站起來是有害的吧↖( ̄▽ ̄")


我們家的孩子大約是2、3歲時開始接觸手機及iPad,目前4歲半,還未對這些電子產品產生依賴。我們一直有規定,每周可以玩iPad的天數只有3天,這3天中允許使用iPad,但是不會超過30分鐘。孩子爸爸也會不定期找一些適合的app推薦給他。

目前他本人已經非常適應這種規定,流行的遊戲也玩,但是不會太迷戀,通常自己玩了10分鐘左右就不玩了。有時候會要求用媽媽的手機聽歌,一邊聽一邊自己做別的事情,聽差不多了自己會要求關掉。

現在這個社會小朋友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電子產品,不論時間早晚,一旦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家長就要開始注意引導了,限制太嚴或者放縱不管都不合適。我自己是不太喜歡小朋友過多接觸電子產品,大腦身心處於快速發展學習的階段,最重要的是多與父母一起玩耍以及儘可能多的接觸大自然,相信如果他們能從別的地方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滿足感,電子產品最多也就是一個獲得其他樂趣的工具,而不是某種依賴。


嬰幼兒不適合使用電子產品。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前的孩子,要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2歲以上,每天使用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以內。


三大害處:

1.對孩子的腦部會產生持久性的傷害。兩歲以下 3C 用得越多,其智商傷害越大。

2.容易肥胖。嬰幼兒時期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可預測成年期的肥胖機率。每天多看一小時的屏幕,成年時肥胖的機率將上升 25 %。看兩小時,肥胖機率上升 50 %。

3.近視機率大幅上升。越是近距離的用眼,近視機率越大。

為什麼嬰幼兒不該用手機/平板,看屏幕?

人生的前 3 年,是大腦快速生長的時期。第 1 年大腦的容積就會增加3倍。這段時間接受的刺激,會絕對性的影響腦部的發育。影片帶來的刺激跟真實世界有很大的差異,同時過於集中在視覺與聽覺,會減少觸覺,嗅覺等感受能力的發育。

這段時間,孩子的腦部正在發展 3D 視覺,並且理解他與這個世界的交互。假使有一顆真的球出現在他面前滾動,他可以聽到滾動的聲音,可以觸摸他,碰到球以後,還可以追他。但是屏幕上的球,就是看到,然後它就死掉了,就這麼消失了。

對孩子來說,很單調,而且很難理解球去哪裡了。來自真實世界的學習效果,遠遠高於來自影像的學習。根據目前的研究,兩歲以前就開始看影片:語言 / 閱讀能力 / 短期記憶能力都有負面影響。而且人是群居的動物,孩子的腦袋,是被設計為"通過與人的交互來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帶來大量的細節與知覺刺激,這都可以幫助孩子的成長。


腦部的傷害?

嬰幼兒看電視或用電子產品,會對腦部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很多科學家都很好奇想知道的。近十年來也有大量的研究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神經細胞的發育,跟外界的刺激有極大的關係。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接觸足夠的光線,那麼他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就會無法發育,無法發展出正常的視覺。來自手機/平板/電腦的刺激過度集中在視覺與聽覺,也減少了主動學習的可能。例如:看大廚煮飯一百次,但是不練習,那是不可能去變成大廚的。這樣不正確的刺激,會影響腦部的發育,某些與學習相關的腦部區塊,會產生永久性的結構變化。


為何會導致肥胖?

1.玩手機的時間越多,進食量會越大(邊看電視,邊吃零食),活動量也會下降。

2.另外,屏幕發出的藍光可以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導致激素分泌失調,增加飢餓感與食慾。

長此以往,想不胖都難。

但是往好的方面看,只要把這個習慣戒掉。單純的少看電視、少玩手機。這麼一個動作,就可以減肥!下圖是針對 4-7 歲孩童的研究。實驗組減少了 15-20 % 的電視/電腦使用時間,他的 BMI 馬上就下降了(下方,空心圓點的那條線),而且效果是持續的。

只要少看電視/少用電腦,就可減肥!

唯一對防治近視有幫助的方法!

只要近距離用眼,眼睛的睫狀肌就會收縮。長期近距零用眼下,就會容易近視。不管是近距離用 iphone 還是近距離看書。3C 保母帶來的危害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室內,這是導致近視的巨大危險因子。

文明的發展,導致全國小學生佩戴眼鏡的比例為30%,大城市的比例還要升高很多。這是極為驚人的數字,而且大家都知道,近視一旦產生,就再也回不去了。預防近視,並非叫孩子不要看書,不要看電視。而是"多帶孩子出門"!

根據最新的研究,每天如果有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孩子近視的機率會下降超過一半!如果已經近視的孩子,也能減少度數增加的速度!


結論:222 法則

電子產品對孩子有潛在的危害,請盡量避免,或是謹慎使用。遵循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的 222 法則!

2 歲以前勿使用!

2歲以上2小時!

每天出門2小時!


PS:大家也可以在手機/平板設備上安裝護眼寶,產品自帶「兒童鎖」,定時鎖屏。

實在要用的話,護眼寶也可以把屏幕藍光導致的肥胖、睡眠問題降到最低。


怎麼這麼多莫名其妙的回答啊?

當然要接觸,而且還要早接觸。

能走路運動就可以接觸了。
有了互聯網,個人發展就等於是加速了。

說什麼成癮,傷眼,等等。那這些家長也太不靠譜了。那得仔細想想,不會是直接把東西扔給小孩就自己去泡吧去了吧。

誰都會成癮,晚成癮不如早成癮。合理的指導干預,能成多大癮。又不是說孩子就是一沾上就直接拉不開。家長幹什麼用呢?毒癮都能戒掉,更不要說小孩兒成癮了。成癮更多應該是這個能給更多的幸福和快樂。要是小孩子除了電子產品在家長那都不能更幸福,拉倒吧,這家長得反思了。

或者說是長時間看屏幕,用眼不衛生,不看電子屏幕,看書也能看近視啊。我看了這麼多電子屏幕怎麼就沒近視。不教會孩子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啥都是白扯。

要是一兩歲就能發現孩子肯定成癮,肯定不聽管教,肯定迷上電腦,那迷就迷吧,電子成癮總比抽煙成癮好。

最關鍵這也不見得壞啊。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明星叫周傑,唱過首歌兒:大家都聽我寫的歌。。。。。對吧。
萬一一塊兒出去,同齡小孩都玩他寫的遊戲呢,不也能炫一炫?
再來條反向宣傳,給小不點從小掛上個運動類gps裝備(不寫名字,以防廣告嫌疑),從小愛運動,一身腱子肉,誰都想摸兩把,不也挺好么?這個算是早早接觸電子設備吧。而且還帶著防丟失呢,想想現在傳的那麼兇殘的拐賣啊挖眼啊,不怕怕么?

我的回答總的就2條:
家長靠譜,啥時候都行;
家長不靠譜,幹啥都白瞎。

===============分割線下補點兒都市傳說====================
某牛在別的小孩剛剛學了加減法會玩數獨的時候,已經能用prolog批量算數獨了
某人在,囧,水開了,一會再補


非常贊同@陳育民

我同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題目就是「兒童平板電腦的使用行為研究」。主體內容不說了,一些的觀點給人啟發很大:

1. 大部分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父母工作都很忙,或者懶於陪伴,讓孩子從小就孤獨
2. 在父母的陪伴、指導下使用電子產品,孩子是能得到很好引導的,比如一些兒童讀物、識字遊戲,寓教於學
3. 通過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孩子能夠認識到過度玩電子產品的壞處,並可自我糾正

綜上,孩子有接受新事物的權利,父母更有教導孩子的義務。推卸責任大不可取。


@天光 說得中肯。電視、電腦和手持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對兒童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學界雖然對電視對影響有了深入的研究,對電腦和手持設備的了解卻才剛剛開始。

上圖是我在 https://usa.ipums.org/usa/ 看到的資料,僅有一年的數據。

眾所周知,0-2 歲是幼兒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要鼓勵他們多摸,多聽,多看,多感受,刺激大腦發育。在提供交互這一點上,iPhone、iPad 是優於電視的。YouTube 上就有很多幼兒毫無障礙地使用 iPad 的視頻。2 歲一下的幼兒多用「打地鼠」的方式使用 iPad:看到屏幕上什麼東西動了,就去點一點,摸一摸。3 歲以上的兒童就可以受益於更多教育性質的 app 了。有一集芝麻街就是討論 iPad 對兒童到底有沒有好處的。不少美國兒童也在使用芝麻街出品的教育性 app。就這一點來看,一部分人認為 iPad 比電腦更好。調查表明,很多美國家長反對兒童看電視,對電腦和 iPad 就沒有那麼反感。當然也有人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教育性 app」。鑒於 iPad 才面市不久,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和確切的研究。要證明 iPad 有沒有教育功能,還為時尚早。

有家長的引導肯定比沒有引導好。適宜年紀的內容肯定比不適宜的好。適當的使用時間肯定比過度使用好。也許上一代的家長可以做到不看電視,不用智能手機。但這一代的年輕家長自己也時時刻刻在使用電腦、iPhone、iPad,孩子必定會模仿。你該怎麼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你能玩遊戲,他卻不能玩?也許在飛機上孩子大哭大鬧,只要給他一個 iPad,他就能安靜下來,你給不給?問題遠遠沒有「X 歲以下的孩子能不能玩電子設備」那麼簡單。


上小學之前我是不建議玩的,但是在小學之後該在幾歲讓孩子玩,玩到何種程度確實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平衡和引導是每一個做家長的重大任務。


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交方面的。小孩的社交圈是很簡單的,大家都是以興趣連接到一起的。我接觸電腦是非常晚的,大概在04年家裡才買了第一台電腦,那時候我上初三。家裡做出購買的決定是因為周圍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電腦了,我如果沒有電腦的話,好像不是很合適。其實當大家都在談論電腦的時候,如果你對這個東西連基本的感性認知都沒有,那麼是必然會被你周圍的社交圈所屏蔽的。比如我在學校喜歡踢球,所以我周圍的好友都是踢足球的,我和喜歡打籃球的人就不大玩得到一起。

另外,讓孩子早點接觸電子產品,可以早點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相關的動手能力。總之未來和IT相關的東西將成為主流趨勢,所以還是順應這個趨勢比較好。我周圍的在小學階段就接觸電子產品的同學,很早就懂得自己拆裝機,自己編譯一些小程序解決問題,長大後對於電腦的應用也更加遊刃有餘,無論是操作office辦公軟體,還是學習和電腦有關的新知識,最起碼不會發憷。而我就不同了,我到現在為止對於電腦還是有些抗拒的,總覺得這個東西太複雜,有很多新的東西不敢嘗試,也錯失了一些機會。但是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我從來不玩電腦遊戲,沉迷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啊!這兩句已經開始在腦袋裡不停的循環播放了)
小孩子10個月左右(平均數)開始精細肌肉發展,這時候非常喜歡「觸動-反饋」這種遊戲。例如:不停按電燈開關,亂按遙控器,玩碰一下就亮的那種檯燈,拿著搖鈴搖搖就會有聲音,如果家裡可以提供的話,你會發現他會自己實驗吸鐵石。
如果一個一歲多的小朋友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小手的肌肉,能劃開IPHONE,不是很好的事情嗎?對他來說,這種「遊戲」和拿著遙控器亂按電視機換台的「遊戲」一樣有意思。而且他還會有小小的「成就感」
錯不在東西,在於引導和合理利用。
電子產品都是小朋友的玩具之一,不是唯一。
我家小孩玩積木的時候我也搭積木,我用手機玩遊戲的時候允許他旁觀,我不會拿著手機連續玩遊戲超過20分鐘,特別忙來不及給他講故事的時候,允許他自己用手機聽故事,也可以用電腦聽。我們家不開電視機,但是他們班的小朋友都看《巨神戰機隊》,網上搜視頻給他看每天看一集(不過我中間跳過好多集他也不知道,哈哈),這樣他就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扮裡面的「英雄」,用「招數」「打架」了。
我家小孩開始畫畫以後,給他提供水彩筆,蠟筆,粉筆,筆刷和顏料,教他使用幾何畫板軟體用滑鼠畫。可以畫在紙上,黑板上,紙巾上,報紙上,濕巾上,抹布上,電腦上。。。


嚴重同意@pansz 的看法。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大禹治水靠的是疏通為主。

過度的禁止接觸新鮮事物本身就是一種強化。大
多數兒童會在這種情境下對這種事物有更強烈的
好奇心,一旦接觸到會有極大的滿足感。

建議父母放鬆心態,當做喝水吃飯一樣對待,兒童
的興趣很快會降下去。但是,在沒有家長朋友一起
玩的情況下(更有趣),玩手機也算是一個不錯的
選擇。

大多時候,應該尋找問題的是父母本身。


這個的確得因人而異,我家寶寶一歲的時候就用平板給他看動畫片講故事主要是睡前安撫(其實是我不會講故事),一歲半的時候就會解鎖平板了(先按電源鍵然後滑動解鎖),但他似乎對這種東西興趣不大,不管玩什麼都不會超過10分鐘然後就丟一邊了.他覺得坐那不動的玩這個不如去來回跑或者玩玩具有趣。


如果你生了他之後的六年不願意陪他玩,而只是讓他玩電子產品打發時間,長大之後也不要指望他把電子產品僅僅當個工具。


個人更支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做一些更有創造性的工作。比如搭積木,講故事,散步,運動。
我家孩子三歲多,從來不玩手機之類,從來不看電視。是我刻意控制的。
其實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大家就清楚答案了:毒藥吃多少合適?


幼兒肯定是不會給她玩的。

但是我想說點我的故事。

我表哥和我只差幾個月。小時候我們玩的小霸王遊戲機,他有一台,各種遊戲片。我覺得那是他交朋友的主要工具。
街頭巷尾都知道他玩遊戲。然後家長都會交代他們的孩子不要去某某家裡玩,會被帶壞!

我不喜歡玩遊戲,我喜歡過家家的嘛。
但是有一款遊戲是古巴英雄。
我表哥帶著我玩了個通宵,我們打了通關!那個時候還沒上小學吧....

他一直玩遊戲,到了電腦時代,更不用說!第一個有電腦的!

一直玩!假期他的常態是:穿著睡衣坐電腦前噼里啪啦!
他簡直就是家裡的小皇帝!

但是人家眼睛一點點都沒有壞!
我呢!家裡窮,連電視都沒得看那個時候!

我初中眼睛近視了。根本原因是我愛看小說,我爸怕我玩物喪志,不讓我看。
我只好各種方法躲起來看。陰暗的閣樓,晚上用手電筒躲被窩!看了幾個晚上都是快通宵(越被限制越發起狠來看)...結果眼睛就近視了!

你說說這是為什麼啊!


作為玩具之一,幾歲都合適。估為唯一玩具幾歲都不合適。

另外,說一個悲傷的事實,長時間看書和彈鋼琴其實更傷眼睛……


推薦閱讀:

有一個兒子,是什麼樣的體驗?
該教小朋友簡筆畫嗎?
國外兒童房有什麼可取之處?
想給孩子素質教育,但又擔心成績不夠好,上不了好的學校,這樣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如何看待演員黃小蕾控訴迪士尼員工不讓自家孩子玩七個小矮人?

TAG:育兒 | 電子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