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瑜小喬的三國物語系列?


幾乎每首無論詞曲都是經典,不過個人最喜歡的是裡面tilanya 寫的《吳歌 陸抗 臨江踏月》。雖然有堆砌詞藻典故的問題(很多讀不懂的句子都源於三國志原文、《吳大司馬陸公誄》《吳貞獻處士陸君誄》,甚至僅僅是陸抗相愛相殺的好基友羊祜在裡面打個了醬油的詩《與諸子登峴山》裡面的水落魚梁淺一句也被引用了),但仍然要說這首詞寫的非常好。這首詞基於陸抗傳,詳盡的概括了陸抗悲情的一生,幾乎句句戳人淚點。

1.「送葬還 臨詰君王畔/意解冰釋恩怨返是否真心甘」兩句:眾所周知陸抗的父親陸遜被孫權猜忌,憂憤而死。葬父歸來,面對的不是孫權的安慰,而是楊竺捏造的告發其父的20條罪狀。「 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權意漸解。 」《三國志 吳書 陸遜陸抗傳》。陸抗事事條答的結果是怎樣呢,僅僅是「權意漸解」。陸遜的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被孫策殺害,陸孫兩家可以說曾有著很深的矛盾,隨著江東逐漸統一,孫權將策女嫁給陸遜,兩家關係開始逐漸恢復。陸遜一生出將入相,在夷陵挽救了吳國的命運,在石亭大破曹休,為東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然而晚年因為繼承人問題被渣權猜疑,不管是說陸遜沒有賈詡的機變說不出袁本初劉景升的典故,還是說孫權憂心陸家功高震主,總之一代名將就如此憤恚致卒。即使在為東吳貢獻一生的陸遜死後,孫權首先想到的卻是楊竺二十事。儘管二人「意解冰釋恩怨返」,但在陸抗的內心中又「是否真心甘」呢?

2.「 葺繕城圍新若/柴桑碧水照我 」 兩句:赤烏九年,陸抗與諸葛恪互換防區。「 抗臨去,皆更繕完城圍,葺其牆屋,居廬桑果,不得妄敗。恪入屯,儼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頗有毀壞,深以為慚。 」相比於自己的勤於政務,防區儼然若新,面對同僚的散漫輕浮,防區頗有毀壞,陸抗的心裡又會想些什麼?

3.「 不效桓王拓疆土基兆家國 」一句:如前述,陸抗是孫策的外孫,然而此時的江東早已沒了孫策時期的意氣風發,開疆拓土,而時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同是二十左右的年輕人,他和他外祖父面臨的,卻是全然不同的局面,只好收起開疆拓土逐鹿中原的野心,小心翼翼的守護著這內外交困的江東。

4.「 舊疾纏身立節未果/霜發帝座一焚言禍/執手泣道別離笑迎烽火 」三句: 「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因疾回都,病痛纏身。另一方面,整整五年後,陸抗終於等到了孫權欠陸家的一句道歉。「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陸遜事至此,才算是畫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

5.「 劉氏傾覆 驚醒吳江黃龍赤烏 」一句:吳蜀兩國互為唇齒,蜀漢滅亡後,東吳君主方才大夢初醒(其實仍然未醒),然而為時已晚。軍備鬆弛,將臣凋零,縱使諸葛丞相降世也難挽敗局,單憑陸抗,又將如何扭轉頹勢?常說諸葛丞相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蜀國的北伐,陸抗又何嘗不是憑藉一己之力,守護著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

6.「 熒惑閃 巫祝繁 /長歌嘆 昭明宮弦斷/猶裝歡 瞞苟延殘喘/枉知桀紂士離叛流黜似寒蟬 」四句:無論說孫皓是自身愚頑昏庸,還是因為父親孫和之事在用最幼稚的方法報復孫權,總之,孫皓荒廢朝政,寵幸何定、岑昏等奸佞,上下離心離德,東吳的命運已如風中殘燭,面對自己國家不可避免的走向敗亡卻無力扭轉,我想那種心情是今人很難體會得到的。

7. 「江陵築堰平中絕寇/建平固守禦敵無憂/鳴鼓假計看丟盔棄甲獻醜 」三句:此句述西陵之戰一事。此役是東吳最後一場規模較大的勝利,也是陸抗的成名之戰。此役中他表現了很高的軍事素養,於本歌的此三句得到了較為準確的概括。此役後,叛將步闡被誅族,西陵克複,羊祜降為平南將軍,楊肇被免職,可以說戰果很顯著。然而另一方面來說,西陵之戰,吳國雖勝尤敗。剷除的,是原本就屬於東吳,被孫皓逼反的步闡;收復的是原本就屬於東吳的西陵。晉軍軍力損失有限,但東吳的國力卻遭到了很大的削弱。此時的陸抗,雖然打了勝仗,但心裡真的能高興起來嗎? PS: 因此事,陸抗還被裴松之以陸家三代而亡的命運嘲諷過 (初,抗之克步闡也,誅及嬰孩,識道者尤之曰:「後世必受其殃!」及機之誅,三族無遺,孫惠與朱誕書曰:「馬援擇君,凡人所聞,不意三陸相攜暴朝,殺身傷名,可為悼嘆。」 )竊以為,誅族之事非陸抗首創,古人多有此舉,誅及嬰孩現在看來雖然違反人道,但在當時的年代特別是戰爭背景下也有其情理所在。結合裴松之在陸遜本傳中也用三代而亡嘲諷過陸遜,態度在整本志中也算罕見(同樣得到裴松之大力「讚賞」的賈詡亂武之害遠過於陸家父子),此處裴松之態度欠妥。

8.「 棲畝未犯修德信懷柔/翻袖作揖卻言笑不苟 」兩句:竊以為指陸抗與羊祜之事。眾多周知不做贅述。也許陸抗一生,最大的或者說是唯一的知己,不是朝中身邊的庸臣莽將,而是西陵江對岸的羊祜。彼此心意相通相互信任到敢於嘗葯的地步,卻因為命運的原因不得不視對方為敵,相愛相殺,這是怎樣的悲劇。

9.「 禮交徒侯敬牧白屋/夙夜憂深慮遠質文殊塗/芳華穆 解銀甲曲躬踖踧 」三句:多為化用古文,個人理解首句寫陸抗與同僚較好,愛戴百姓。次句寫陸抗為國鞠躬盡瘁,末句委婉道出陸抗辭世。即使到了辭世的時候,還是「曲躬踖踧 」(恭敬不安的樣子),一如二十多年前「臨詰君王畔」的少年。

10.「 臨江硯繪山河/踏月傾觴無人和 」兩句:個人認為這是全篇中最戳人淚點的兩句,聯想陸抗前述種種遭遇,陸孫兩家宿命的糾葛,陸抗以一臂之力獨立支撐風雨飄搖的東吳江山。腦補西陵江上,一葉孤舟,踏月傾觴的畫面,在我大體上理解全篇以後每次聽到這兩句眼淚就打轉。

11.「 懷疏道苦樂 千里舳艫電掣/泛舟斷鎖搴旗望沉沙掩吳戈/滿目斑駁血色/應了誰的猜測/顛覆社稷恩澤 」五句:陸抗羊祜相繼辭世後,苟延殘喘的東吳終於迎來了最終的滅亡。「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陸抗臨終上書重兵鎮守西陵,孫皓沒有理睬。六年以後,晉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東吳,亡。

三國物語系列裡面經典很多,個人比較喜歡的包括《玉碎》《洛雪謠》《誓之鈴》《荒魂》《白衣嘆》《離》《鬼狼顧》等等,偏愛後期發布的《紫霄憾》和《墨染霜》,排第一的,永遠是《臨江踏月》。

以上。


沒想到能在這裡看見三國物語的題。

我個人評價這一系列,應該會用「綺麗」兩個字

三國物語為一個已經框架成型的系列,大體構成為,三國的人物概念曲(周瑜東風誤、諸葛亮浮世殤等)、三國的國家概念曲(吳歌焰之華章等)、三國的群像曲(三國紅顏記、三國英雄賦等),以及一篇類似廣播劇的以台詞配音為主的序章。

可以說這個作品的內容是充實的,各個方面都有照顧到。

曲子,三國物語都是填詞作品,多為日文歌,極少數為中文歌,瑜小喬對歌曲的挑選也是很用心的,每首歌跟她要表達的思想以及詞的風格都能很好的契合

,作詞者是瑜小喬本人以及一些圈內同好,瑜小喬本人北大畢業,文化底蘊不必多說,三國物語系列均為長歌,而且歌詞基本沒有重複,並不存在副歌部分重複n遍拖節奏的情況,而且通篇押韻,唱起來並不拗口。

三國物語詞風綿長細膩,工於雕琢,且大量用典,有的典故化用的不著痕迹,重在意境,我也貼上幾句我喜歡的歌詞:

君曾筆走生死誄,卻漾出血滿杯。(郭嘉荒魂)

醉時亂劍狂歌,醒時恩怨錯落,紅塵翻覆於星火斑駁。(甘寧凌統誓之鈴)

風依然淡看,這世間塵緣亂,冀城渙雲煙,復漢中人不還,雪飄然,半生坎坷不散。(馬超魂斷西涼)

美人鄉,勾攝河山,手拈余香,焚世間陰陽,修羅場,槍折戟傷,兵燹荒涼,成敗無常。(吳歌焰之華章)

猶憶初相遇,執酒疏狂,隨他吟星漢未央。(司馬懿鬼狼顧 這段是化用了曹丕的詩了嗯嗯)

唱功方面,瑜小喬不是專業出身,但是整個系列也是可以做到讓人滿意的,她的嗓音屬於清亮的一類,配上這種綿長的歌詞也就達到了我一開始說的「綺麗」的效果。

同時,三國物語也有著所屬的網友自製MV,素材來源是真三國無雙遊戲。

總的來說,三國物語系列作為在14年之前(時間我也不是很確定,應該會更早)就已經全部完成了的作品,是完全可以被稱為佳作的。


古風佳作,從浮世殤聽到現在循環了兩年。


心血來潮搜了一下沒想到會看見這個問題,很感動。

對於我個人來說,物語系列大概是我某些方面的啟蒙,從動漫到歷史和古風,從只讀小說開始接觸詩詞,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我的視野。不能說一直在聽吧,但是經常是隔一段時間拿出來聽,又感慨一大堆。

三國物語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你不斷地能感悟到新的東西。
大概是情懷,但又不只是情懷。

和現在的古風歌相比,物語系列大概可是說是很「野路子」了吧,首先選曲有的時候根本就不古風(濱崎步《surreal》哪裡古風啦!),而且填詞的話可能確實存在一些不太大眾的問題,因為用典過多看不懂(比如大家都吐槽過的ya姐填的《臨江踏月》)或者字(誄,讖之類)有點生僻23333所以和很多年以後的現在大眾一點的古風比起來不那麼容易記住。再加上設備的限制和那個年代歌曲本身音質不高,以及軟體的相對落後(我記得喬姐說過她用的還是CE),音質方面也算是個不容易忽視的問題。

但這也是物語的特點或者是優點了吧(好了下面我要開始吹了x)。

首先,選曲的問題,因為沒有局限「所謂古風」的腔調,有的時候反而耳目一新,突破了歷史的隔閡,拉近了距離感。
還是拿《焰之華章》來說,這首歌是我聽的物語系列的第一首。在yyfc上,我記得曾經有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喬姐你讓我對SURREAL這首歌的印象徹底顛覆。」開始時我也有這種想法:另類搖滾風格的節奏感和極速傾瀉的鋼琴音,夾雜著純粹的電子音,完全是現代化的旋律,怎麼能和一千八百多年前那被沉沙掩埋的古老國度,和那些早已被歷史磨礪得模糊了真相的悲歡離合相契合呢?然而,隨著旋律的推進,時緩時急,有如此起彼伏的浪花,磨盡了那些沉沙折戟中的鐵鏽;有如極度壓抑之中的吶喊,迎接了極夜之後的破曉。前兩段極速的旋律過去後,抒情也來的很自然——前面的風格更像閃現流,而一個個「誰」引出的嘟嘟們更是意氣風發,閉上眼,面前便能浮現出臨江撫琴的周瑜,儼然火神的陸議,颯颯白衣的呂蒙……耳邊似乎響起了江水的浩浩湯湯,夾著兵戈相接,杯盞相碰的聲音,將那幾番輝煌,幾番縱情都盡數描摹。對啊,誰規定古代的東西只能用舒緩悲壯的曲調來表現了?在那個年代,他們也是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也是這樣的激烈地努力,吶喊,那些共通的屬於青年人東西,反而更容易喚起共鳴。不得不說,喬姐多樣化的選曲,真的很大膽很高明。
這一部分有的地方懶了直接從很久以前寫的評價里抄了,風格不一請諒解……

再來談填詞。前面幾位已經說得很完整了,我來補充一下自己的感受:畫面感。
物語的詞大部分都是喬姐自己填的,所以填詞的風格比較明顯(包括喬姐自己說過的特別喜歡用誰字)。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就是偏重場景的刻畫,景物環境的描寫特別細膩,閉上眼腦海中就能描摹出相應的畫面。這渲染了意境的同時,含蓄地烘託了主人公的個性。比如陸遜曲《雪醉弦殤》開頭段:「烽煙初起那一霎/誰掀起 似落雪的狂沙/如墨夜色染銀甲/白衣颯 那一人獨坐月下」。落雪、夜色、銀甲、月下、白衣,很簡單的幾個詞語,就把主人公夜晚在戰場上獨坐的畫面勾勒出來,但是這畫面又和通常意義上的「醉卧沙場君莫笑」是不同的,這些景物沒有戰場的血腥狂放,反而可以說是寧靜恬淡的,恰恰體現了陸遜「儒將」的這個特點。再比如《焰之華章》(對不起我真的超喜歡這首歌):「烈火燙 凰焱亂舞 鳳翼南翔/業焰涼 引流踏雪 乘舟破浪」。東吳兩個特點「火攻」和「水軍」被這兩句話很自然地引在一起,卻也沒有造成尷尬的水火不容的局面。相反,我們不難想像出這類畫面:火鳳掠過天際,其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一場大戰一觸即發。一直覺得聽物語的歌,就應該一個人閉上眼睛聽,彷彿自帶PV,欣賞了一場視聽盛宴。
這裡順便一提《雪醉弦殤》另外一個讓我很喜歡的點,「一生赤心……兩世伴君……三分天下……四海昇平……五湖畔……」,這個小小的數字遊戲,表意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歌詞又好記,同時平添了一種趣味。

然後來談談音質和音效(不是專業人員不知道怎麼準確表達)。雖然說音質方面確實蠻遺憾的,但是普通地聽也足夠了。而且喬姐後期做得都很用心。聲道的切換,和音的效果可以說是能讓耳朵懷孕了。而且就如上面某位答主所說,喬姐的聲音很清亮,細膩的女聲來唱三國這個相對厚重的話題,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再加上喬姐選曲都很符合自己的領域,也並不違和,反而有一種後輩瞻仰前輩,年少壯志凌雲之餘,尚存內心一片柔軟。這種相對青澀的憧憬,才能引起我們這些年(xiong)輕(hai)人(zi)的共鳴吧。

目前就想到這麼多,虎頭蛇尾了,有空再來補充。


推薦閱讀:

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城了吗,有记载的屠城有哪几次,有何意义?
為啥所有的《三國》影視劇都把張飛化裝成李逵?
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同為曹魏陣營里的外姓將領,為何朱靈的地位在五子之上?
為何孫權偷襲荊州被大眾黑,劉備奪取益州鮮受詬病?

TAG:三國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