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和會計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如果有不同,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關於這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其實我已經在一些問題中回答過。這裡不妨總結性的談談。
說到區別,會計是信息的創造者,財務是信息的利用者。
企業的經營活動紛繁複雜,今天賣了一套產品,明天買了一台電腦。同一件事情也有多種不同的描述方法,可以說賣了一套產品,可以說別人買了一套產品,還可以說收了多少錢,等等。這些紛繁複雜的信息如果囫圇吞棗的記錄下來,是非常非常難以利用的。會計做什麼呢?就是把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按照大家公認的方式記錄下來,「把非結構化的信息結構化」,創造出企業的會計信息。
財務的工作則是利用信息創造價值。這裡的信息不僅僅限於會計信息,還會結合稅務、金融、行業、企業內部、供應商、客戶等等。財務的工作是綜合各方信息,以邏輯形式組織,輔以財務分析工具,制定出對企業有利的策略方案。這是一個大而全、需要很多溝通的工作,性質與會計完全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財務與會計常常被人相提並論,但會計創造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財務可以直接利用。在某些財務工作中,財務信息和會計信息的基本原則是有重大差異的(如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
這個問題讓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呆過的兩家公司,典型的不區分和嚴格區分財務和會計。都是大公司,比較一下:
A公司整個財務團隊當時大概一兩千人,沒有財務和會計這麼區分的叫法,統一叫財務部。在基礎崗位上,一個人既是財務又是會計,也就是說你每個月得結賬,出報表,數據分析,作報告,做彙報,跟領導們開會,跟各個部門扯皮打架,基本上所有財務會計的活兒你全乾了。好處是對人鍛煉挺大,時間長了整個流程和業務你都非常清楚;壞處是如果你負責的是一個比較不省心的業務,那麼你會非常操心非常累。在level高一些的崗位上,大家也是會計,只不過乾的是合併報表之類的活兒,彙報的人級別更高一點。
B公司的財務團隊人數跟A公司差不多,CFO下其實基本上就是分成了Accounting和Finance兩個大team(其他的什麼tax,IA,IR之類的暫不表),簡單一點概括:Accounting就是結賬和核算的,Finance就是做分析和預算的。大家的職能分得非常開,每個月Accounting負責結賬,等著系統操作完自己出完各種報表,然後Finance開始各取所需的進行分析。
舉個反向栗子:
某月某個region的市場人員發現他所負責的區域KPI考核是負數,顯示一直在虧損----------&>region finance分析後發現主要是某款產品的成本價格比售價還高,導致一直虧損-----------&>產品finance分析後發現材料成本和製造費用跟以往相比都有較大波動-----------&>Accounting檢查當月月結是否有問題,報表是否有錯誤,與製造、採購等team一起檢查採購生產方面是正常波動還是人為異常,最後反饋。
這種把Accounting和Finance嚴格區分的做法,會讓本來在大公司是螺絲釘的員工更加螺絲釘,特別是Accounting內部的AP、AR等team,基本上就是個poster,你能做的,說不定哪天機器就替你做了。但是沒辦法,工作量業務量太大,必須分得這麼細。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大而全的。如果你有心,不管你是Finance還是Accounting,最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專業,be an expert也不是不可能的。
普通人如何理解?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這個星期起,我決定每做一件事情,就記錄下每一件事情的概要、使用時間,並進行分類。例如,拖地用了一個小時,我做如下記錄:家務,1小時。——這是會計。
一個星期過後,我匯總所有記錄,分析了一下,得出如下結果:一個星期總共有24*7=168小時,工作總用時40小時、學習總用時36小時、休息總用時56小時、家務5小時、用餐10小時、娛樂21小時。那麼我娛樂時間過多,平均每天達到3小時,我再仔細考察具體事項,發現原來是上班時刷知乎、學習時刷微信用掉1小時,回家玩遊戲用掉2小時。我決定改掉偷懶的壞習慣,計劃未來每天擠出1小時給學習使用。——這是財務管理。
會計講述昨天的故事,財務編織明天的夢想
要區分會計和財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運用中會計、財務很多時候也是混著使用的。從職業上,會計、財務的區分也不是那麼顯然,可能頂著財務的頭銜做著會計的活,反之亦然。
從以下幾個方面區分可能有助於理解:
一、從歷史來看,「會計」的產生早於「財務」。
近代會計產生於13~14世紀的義大利,以複式記賬法(借貸記賬法)為開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財務才慢慢獨立成為一個職業。分工不斷細化,行業也不斷細化和深化。從職業角度,財務是脫胎於會計的,是從大的會計範疇中某些職能分化出來的。
二、從學科來看,會計學的產生早於財務相關學科。
會計是一門實踐的科學,隨著會計實踐的不斷深化與發展,會計學理論不斷發展。財務相關學科本是會計學理論中的分支,後從中分化,逐漸走向獨立。
三、從大學專業設置來看,財務管理或者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一個方向,或者從會計學專業中獨立出來,或者從金融學專業中獨立出來。從國內來看,前兩種情況居多。
四、在學術上,關於會計的本質有著「管理活動論」與「信息系統論」之爭。我是這麼看的,會計關注的是資金活動,資金活動貫穿於企業運營的全流程,會計以資金活動為視角全面介入了企業的管理活動。所以,會計本身具有管理的職能。會計以賬/表的形式將企業的資金活動予以呈現。資金活動轉化為財務信息,而賬/表則是表達這些財務信息的形式。
但不管如何爭論,「錢」和「賬」都是會計/財務的核心要素。會計產生於記賬活動,所以會計是偏向於「賬」的,即會計核算是會計的核心工作;而財務更多地關注「錢」,包括錢怎麼用(營運資金管理、投資活動),錢怎麼來(籌資活動)。
五、把會計/財務做過細的區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從職業來講,基於會計/財務的目標,對崗位作進一步的分析可能更有意義。在企業中,財務總監/主管財務機構的負責人是會計/財務職業的頂峰。不過,財務總監的來源是多樣的,不同財務總監的特點與強項也不一樣。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有「一招鮮」+沒有掉鏈子項目應該是更加合理的。
六、會計是基礎,財務高大上。這是偏見。基於會計/財務的目標,對崗位的劃分其實並沒有那麼明顯的高低之分,優秀的財務核算人員同樣是稀缺的,財務核算人員的作為空間並不是那麼狹小。會計/財務工作作為管理活動,關鍵都是實踐,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一點點實踐。
大的會計/財務工作包括核算、結算(出納)、資金(籌資)、投資、預算、稅務、審計等等。基於不同的目標,劃分不同的崗位,一個員工可能是多個崗位的複合。有的崗位是外向的、積極型的,有的崗位是內向的、防守型的。一個立足於發展,一個立足於生存。發展很重要,生存同樣重要!
有人提及教學中財務和會計的區別,說反了。
就大部分以經管著稱的985和211院校而言,本科階段會計專業比財務管理專業好。財務管理大二分方向,學生也更願意選會計方向。
因為會計是打基礎,財管是高屋建瓴。沒有紮實的基本會計知識的積累,沒有實操經驗,即使學了財管也是空中樓閣,實務不好上手。類似於沒有管理經驗直接讀MBA。
在實際的公司中,財管都得從會計做起,區別在於輪崗和升遷的速度。財管的薪水比會計高,做到CFO或分管財務的副總即為職業頂峰。
基層會計,主要工作是記賬,跑憑證,管現金,報銷,編報表等等。
財務方面的中層,工作常與其他部門有關。需要根據綜合性的財務信息做出分析,達到為公司開源節流的目的。比如看採購哪裡的開銷不正常,和人事共同制訂獎懲規則等等。
高級財務管理者著眼全局。對內是內部控制,比如公司財務規章制訂,建立財務系統等等。對外有風控,公司投資等等。
如果不在公司中,事務所、國家機關、金融機構等與錢有關的單位也有會計和財管,其工作內容各有不同。
我才疏學淺,懇請大神來提供更好的解答。
題主對財務的界定不是很明確,只好就我的理解來談財務管理與會計的聯繫。
首先,兩者的目標不同。
財務會計目標在FASB的Conceptual framework里採納的是決策有用論的觀點,簡單說,財務會計應向投資者提供與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即通過財務報告要方便投資者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等信息。
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未考慮風險因素)或者股東價值最大化(考慮風險後)。
其次,兩者的工作內容不同。
財務會計是為了描述企業資金來源和資源配置的過程,會計的職責就是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如實記錄與反映。
財務管理的工作表述起來要複雜一些,我們將資產負債表左右兩邊分別對應到財務管理領域裡,資產負債表左側是體現企業的資源配置,財務管理工作涉及到最佳現金持有量、經濟訂貨量、信用政策取捨、判斷投資可行性的NPV、IRR等一系列決策模型,這些概念結合在一起為企業的合理資源配置提供了參考;同樣的,資產負債表右側,財務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是企業如何安排資金結構,即採用增加經營槓桿來佔用供應商資金,還是增加金融槓桿以取得銀行借款,亦或安排權益性融資等等。
就企業而言,財務分為兩種,一種是做內賬的,一種是做外賬的。
做內帳的就很簡單了,不提了。簡單的來說有個專業證書,有企業的幾年財務經驗,會做賬就能入職了。
做外賬的則相對要複雜一些也更高端一些。
重要的職責之一:避稅。
企業的所得稅還是很高的,很多企業,在不需要堆積市值的時候,為了避稅,需要將盈利轉移以達到合理避稅。
除非是需要釋放盈利,比如需要融資或者上市,需要拉高企業市值的時候,否則的話沒有幾個企業家會傻乎乎的把盈利留在母公司名下,然後交25%的企業所得稅。
這個時候,成立幾家子公司,然後將母公司的盈利導出,以達到避稅,就是做外賬的高級財務人員的必修課。
做外賬的,年薪是前者的大概是十倍或者更多。
基本上來講「會計」職能隸屬於「財務」職能下:
舉個栗子
財務部(也就是「財務」職業所在的部門)下分:
- 會計部(記賬、出財務報表、報表分析等,也就是「會計」職業所在的部門)
以及:
- 清算室(出納、清算等)
- 稅務部(稅務規劃、申報、檢查等)
- 資金部(資金頭寸管理、資金交易操作等)
- 計劃部(預算的制定、監督和執行評價等)
- 管理部(項目審批、考核等)
廣義的財務和會計,其實區分度並不大,財務人員做會計的事情,會計人員也承擔著財務管理的工作。兩者的區分,主要體現在狹義的理解上,狹義的會計主要是記賬,狹義的財務主要是開展財務管理工作。
記賬的核心工作就是把公司經營活動貨幣化,用會計語言表達。比如說公司欠了供應商100萬,應付供應商100萬元,會計人員就負責記錄下來。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細分化的公司會有應收應付會計、固定資產會計、成本會計、費用會計、總賬會計等等,但工作的本質是想通的。
財務管理則是把會計化後的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告訴管理層,按照我們公司的回報怎樣?利潤率多少?多少年能收回投資?年化回報率多少?在行業中回報率處於什麼水平?與之前的預測是否存在偏差,偏離度多少?根據分析,我們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應該在什麼方面引起重視。在企業裡面,這兩種人並一定不明顯區分,分工的區分取決於公司規模大小和權責的制定。
除開狹義的財務和會計,稅務和資金管理也是財務工作中重要的方面。有的企業設置稅務會計,有的企業將資金納入財務管理範疇。區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快速積累財務各方面的知識,做好自身的規劃與管理。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範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範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於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於經驗、取捨、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裡的出資人是指獨立於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準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兩者顯著差別。作為兩個並列的經濟範疇,財務與會計在性質、地位、範圍與運動規律上是有明顯的區別。
1.財務與會計在性質上的差別::財務的性質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動,會計的性質是價值信息系統。
2.財務與會計在地位上的差別::財務是實體,會計是附體。 在經濟組織內部,財務處於主導地位,生產、技術、營銷、勞動等項管理都要圍繞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去進行;會計處於基礎性地位,通過提供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和其他各項管理服務。
3.財務與會計在涉及範圍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範圍涵蓋本金投入與收益的全過程,包括籌資、投資、耗資、收入、分配等經濟內容;會計的範圍涵蓋信息系統的全過成,包括會計信息的輸入、儲存、轉換、輸出、控制、反饋等內容。
4.財務與會計在運動規律上的差別:財務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本金運動與基金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與物資運動相結合、本金運動內部的綜合平衡、本金運動的連續性與並存性等;會計活動的規律性表現為會計信息運動與財務實體運動、財務信息運動內部的協調平衡、信息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等。
由於財務與會計是兩個並列的範疇,所以在理論研究上自成體系,可以形成兩門不同的經濟學科。
會計對財務的依附性
會計是依附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多方面的價值管理而存在,不構成某項獨立性管理。會計核算依附於價值管理而存在。從國民經濟大範圍考察,價值管理又可分為財務管理、財政管理、金融管理、保險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等,會計也就按這些實體性管理的不同區分為財務會計(這是從性質看,不同於管理會計對稱的財務會計)、預算會計、稅務會計、銀行會計、保險會計、社會保障會計等。會計所依附的實體的多樣性,實證了會計作為價值信息系統的本質屬性.
在經濟組織本金投入收益活動中,會計只能依附於財務管理而存在,不能形成獨立的「會計管理」。財務的本質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動及其所形成的經濟關係。財務管理是組織本金投入收益活動、處理財務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為進行財務管理,必須隨時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必須依靠會計提供全面、系統、連續的價值信息(一般稱為會計信息)。如果會計信息不能全面、系統、連續、及時地提供,財務的定量分析難以進行,財務預測、決策、計劃、營運、考核等都無法進行,這反映了會計對財務管理的制約性;另一方面,如果會計離開了財務管理這一實體性管理,它的信息就沒有來源,服務就失去對象,會計也不能存在。財務與會計的關係是實體與附體的關係,所以在管理工作上,我們仍然主張財務管理包括會計,在財務管理的組織、預測、決策、計劃、營運、反映、控制、分析、監督、考核等環節中,會計屬於反映、控制、分析、監督環節。我們的結論是:作為範疇而言,財務與會計是並列的;作為工作而言,財務管理工作包括了會計工作。財務管理包括著對財務範疇與會計範疇的運用。
由於財務管理包括會計,故國內外公司與企業的財務與會計機構幾乎都合而為一,一般是設置財務副總經理統一領導與管理財務部門。由於會計是財務管理中的反映、控制、分析、監督環節,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所以一般在財務部門內分設財務部與會計部兩個分支機構進行工作。其中財務部負責財務組織、預測、決策、計劃、營運、考核;會計部負責反映、控制、分析、監督。財務部與會計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本金擴張的財務目標而奮鬥.
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這些概念非常相近而容易混淆。先說「財務」,它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在物質資料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資金運動及資金運動過程中所體現的經濟關係。也就是說財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資金運動,一是經濟關係。例如,企業向銀行貸款,貸來的錢是一種資金流入,屬於資金運動;而貸款過程相伴隨地發生著企業與銀行間的關係,則屬於經濟關係。
那麼再來看「會計」的概念,它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活動或說一個信息系統,它的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是以貨幣計量為基礎對資金運動進行反映和監督。
對比兩者的概念,不難發現,財務是先於會計而存在的,只要是個「活」的機構,其運轉過程中必然產生資金運動,相伴隨的就會發生各種經濟關係。會計要做的就是用會計語言去記錄資金運動,但也只是針對資金運動,其相伴而生的經濟關係會計本身並不專門加以反映和處理。
對經濟關係的處理是「財務管理」的職能,這正是財務管理超越會計核算的一個地方。顧名思義,財務管理是對財務進行管理,它的對象是財務,也就是說既要管理資金運動,也要處理好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係。到這裡就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會計實則是財務管理的一部分,屬於管理資金運動的那部分;另一種認為會計和財務管理都涉及對資金運動的管理,但還是有區別和分工的,會計負責做賬,財務負責管錢,例如,客觀地編製銀行存款日記賬是會計人員要做的事,而決定向哪個銀行貸款,分析把錢存入哪個銀行利率更高,甚或是與銀行的人搞好關係、交流感情,則是財務管理人員要做的事。
現實中,會計和財務管理在機構和崗位上存在交叉現象,一個財會人員可能兼有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雙重職能,故人們容易混淆會計和財務(這裡所謂的會計和財務與前面給出的概念不同,是一種對職務的稱謂,即人們日常中把會計核算人員稱為「會計」,而把財務管理人員稱為「財務」,更普遍的情況是混稱)。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會計重在記錄過去,財務管理重在規劃未來,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財務管理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會計更客觀,其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財務則較為主觀和靈活。
最後再說說「財務分析」,大致可以認為財務分析是財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是以會計核算的結果即會計報告為依據對資金運動狀況和結果的研究。但是需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財務分析並不完全包含在財務管理中,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的執行者和服務對象可以不同,無論是會計還是財務管理,其執行者和服務對象主要是組織內部的經營者和所有者,而財務分析的執行者和服務對象可以是組織外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監管部門等利益相關者。例如你想買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你可以自行對其會計報表進行財務分析,以了解其財務狀況,但你不是這個公司的財會人員,沒法替它去做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
會計是「技工」,財務是「技術人員」
個人理解:會計要把所有與資產債務有關的信息進行錄入,將現有信息進行整合。這種輸入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及技能,但是更多的是遵循已經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進行工作,所以,可以認為是「簡單重複性的工作」,可替代性強(前一個跳槽了,這個好好培養會很快上手),在遵循標準流程的情況下是無差異的。
而財務則是基於整合夠的信息做出相應的分析,基於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控制手段。由於分析的過程需要「創造思維」而沒有標準流程可依照,因此會因為經驗和想法的不同而顯出差異性
所謂財務,就是與「財"有關的"務",通俗的說就是包括所有與錢有關的工作;而會計是專門計算賬務的工作。一般來說大的單位叫做財務,細分有會計部,資金部,融資部,支付中心等等;相對的小的單位因為業務簡單叫做會計,只負責記賬報稅等工作。簡言之財務包含會計,會計只是財務的一種。
會計英文叫做Accounting,按單詞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記賬,會計工作的核心是盡量可靠、及時、量化得反映經濟組織的業務活動。在這裡我不贊同"會計是信息的創造者"這句話,所謂的創造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我眼中的會計工作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認為信息出自經濟業務活動本身,會計工作只是把信息以數字化、邏輯化、具體化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我認為「會計是信息的表達者或者加工廠」。
財務,我理解為財產事務,在這個理解前提下,我首先認為會計就是財務的一部分,而財務處了會計工作外,它還會以會計工作的大量數據為基礎,進行一些業務延伸拓展,比如投資、籌資、預算,而這些拓展活動比起會計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對組織管理的意義更加深遠,甚至很多財務工作本身就是戰略級的業務活動,最近比較熱門的事件有博通收購高通案。
既然會計被包含在財務中,前者又是後者的基礎,那在實際工作中,財務工作的要求往往比會計工作要更高一些,因為財務人員如果連基本的會計信息都看不懂,很難想像他會獨立做好財務工作。另外,會計人員也「應該」要懂得財務,因為他懂得了財務知識,才會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何在,才會知道怎樣為後端的財務人員提供對口的信息。
所以會計和財務無所謂高低,在實際工作中保持良好的配合和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PS:說到會計和財務的高低,我想到一點:對於財務工作人員來說,CPA/ACCA/職稱之類的高含金量專業考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從業者的能力,但請注意這些資格考試的名字幾乎都是XX「會計師(accountant)」,而不是財務師啊~~和Finance相關的考試也有,比如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但這裡的Financial指的是金融,而不是指財務。
我只能說,樓主請不要被上面那些回答誤導了,真的基本上都是在不懂亂說。簡單的說,會計只是公司財務部門的一個子部門,一般來說財務部門包括會計(根據分工不同可能包括總賬、應收帳款、應付帳款、成本會計、財務系統管理等團隊)、財務計劃與分析、資金管理、稅務、財務流程式控制制、內部審計、投資者關係甚至採購等子部門。健全的大公司的財務總監是統管上述各部門的
會計是信息的創造者,財務是信息的利用者。
會計的主要任務是記錄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所以會計總是給人一種賬房先生的感覺,因為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記賬、做分錄。
財務的工作則是根據會計所記錄的數據,分析出其中的關係,並將這些數據有效地應用起來,為企業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從而創造價值。會計,是傳統計算器。
財務,是帶分析,總結,規劃模塊的計算器。
從資金運動來說,財務關注資金的流向、流速,以及對資金的預測;會計是對資金量的確認和計量。物資運動同理。
即:財務是對資金的管理、預測,而會計是對現有客觀資金運動的反映。財務基於會計而產生,揭露了這些會計數據後的財務關係並對其進行管理。
--------------------------------------------
妹有實踐經驗,持續修改中╮(0v0)╭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