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和語言還沒統一,孔子周遊列國,如何傳播他的思想?


衛、曹、宋、鄭、陳、蔡
這就是孔子周遊的所謂列國,大致就是相當於在現在河南地界轉了一圈,這裡本來也是周朝東都的控制範圍,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相互之間交流較多,語言應該不是問題。


這個問題,請專業人士回答比較好,我僅僅是說說我的觀點,請勿相信。

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和語言未統一,是指官方語言和文字未統一,
但仍有語言和文字是能互相交流的。否則殷王朝也無法建立了,
你發布的東西地方看不了,更別提執行了。
孔子周遊列國時估計也遇到了方言的問題,故此召了許多學生。
一方面傳業,一方面讓這些人幫他傳業,三方面就是讓學生幫他克服語言問題。


春秋文字是基本統一的,說話咬文爵字就行了


那時候也是有官話的。
官話的標準教材,就是《詩》。官話是要給各諸侯國的人用的,要顧及各諸侯國的風俗,所以《詩》裡面收集了各地的「風」。
官話的標準發音,就是「雅言」。「雅言」以音律為標準,就是《樂》,這個不能用文字記載,所以失傳了。
官話的標準字義,就是《爾雅》,意思是把「雅言」解釋得通俗易懂。
以上這些,最權威的發布者就是孔子
孔門弟子三千,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孔子學禮、學儒、學做人的。絕大部分就是去接受「雅言」的培訓,孔子講課的時候這些人坐在外圍聽就行了,覺得掌握了就回國做官,主要是做外交官,外交場合就直接用《詩》的語句來對話,既含蓄又有風度,還能表現出自己是正宗的孔門出身。那些不會背詩經的,或者不能用雅言背的,不好意思開口。
「華夏」的「夏」字,其實就是「雅」字。據說,這一套標準的發音,是從夏朝延續下來的。


那時候方言語音的差別很小,衹相當於一個大方言下面次方言小片的差別,音系是完全一樣的。但各國在詞彙上有些差別,文字的差別很大。


沒提到雅言的答案全都不合格。


這兒問題的很多回答都再強調孔子周遊的範圍不大,從而聲稱這些地方語言差別不大。其實稍微了解一點人類語言發展史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就算今天河南這樣大的地方,也和一個歐洲主要國家的面積相當了吧。要知道就在一千年前甚至五百年前,今天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哪個國家不是語言五花八門,這些國家各自的強勢語言基本消滅其它用戶群體龐大的語言也不過就在幾百年之前(英國比較早,大概十七八世紀蘇格蘭就講英語了;法國則大量地方直到十九甚至二十世紀才法語替代了當地語言;德語區則直到今天還是充滿各種相互難以交流的方言/語言)。一種語言的廣泛傳播,基本都要靠政權的強迫推廣,一個區域如果說一種語言,絕大多數情況是因為這個區域曾經被一個政治體相當長地統治過。而周朝各國基本都是內政獨立的國家,並不存在強大的政治和文化上的統一力量,雖然很多國家的王室貴族可能使用雅言,但是以當時的教育水平,絕大多數老百姓是不可能學習這樣一種高高在上的語言的,雖然大量從雅言借詞是可能的。就像古代的日本韓國越南,貴族會寫甚至說漢語(當然沒有收音機的年代說的可能不很地道),老百姓是不可能改說漢語的,雖然大量借用漢語詞但是本民族語言還是使用下來。俄國貴族和知識分子曾經普遍說德語和法語,但是最終農奴使用的俄語還是強勢語言,同理。廣東這樣曾經的化外之地最終被漢語佔據,是因為它長期置於中國統治者治理之下。

至於孔子怎樣傳播他的思想,因為他是在各國貴族間遊走,應該使用的是當時外交通用的周人雅言吧。就像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歐洲的拉丁文,十八九世紀的法文,20世紀的英語和俄語那樣。


個人認為,周朝各國文字雖不同,但語言基本上是相通的,更何況孔子周遊列國都是遊說諸侯,各諸侯若不能互相溝通,那會盟也成空談了。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版圖還沒有大得很離譜,語言的隔閡事實上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大。
文字的區別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很多用詞和寫法有區別,但絕不至於到完全無法溝通的程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語言文字基本上還是很相近的,有很多的方言,但也有基本認同的一些語言規律。
對此很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錢穆的書,裡面有很多介紹。


應該只是口音不一樣,所以還是聽得懂的


那時的國都是周朝封的,基本上大家的老家都在陝西周原,所以說諸侯那一級別的上層社會應該都是在講基本差不多的周原土話。就好像英國的殖民地遍布世界,但大家也都是在講一樣的英語嘛,雖然印度口音很詭異,但也不太影響交流。不過當然楚國是個例外,誰讓人家是坐地戶,基本不鳥周天子呢。所以說楚國的對外交流是要靠翻譯的


周朝的天下,沒有一個統一的官方語言,你不覺得這太過於不可想像嗎?


文字可能是金文吧。
參考文字歷史。漢字的書體發展史


方言和作文歷來在中國是不同的,這也是中國文化能傳五千年的核心要素。那時候應有前朝統一溝通的文言吧。


推薦閱讀:

為何同系的虞國爵位為公,而吳國爵位為子?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他有沒有那樣的真才實學?
為什麼春秋戰國是從三家分晉分割而不是田氏代齊?

TAG:孔子 | 春秋戰國東周 | 戰國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