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提出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代表了怎樣的美學觀?


這個跟稟賦沒關係 眾生因緣際會 皆有如來種性

逸筆草草 不求形似 不能說是美學觀 美學作為現象去研究 也是迷人不淺 終究胸中有浩然正氣 這樣才會真正不為外物所役使 行筆如蟲御木 自然脫俗 看似聊聊草草 修為不至於念頭流逸奔色
這幾樣一般人做不到 因為都是俗人 不知書畫代去雜欲 越練越糊塗

證惟自心 住無分別 就是這個意思 當代及明清的一些資料僅是參考 不一定倪瓚真是那樣 董其昌真明白怎麼畫成那樣 畫禪室隨筆禪學修為也不怎麼樣 但還是比後來強多了


倪瓚是元四家之一,也是文人畫派的重要畫家。「逸逸草草,不求形似」這句話實際上從某種程度就代表了文人畫的一個方向。對於元代的文人畫來說繪畫的正當動機是「寄興」,體現的是作為讀書人的涵養。文人畫家認為的繪畫精神是畫家本身優異的稟賦,而不是後天練就的技能。他們所描繪的畫家的內在世界,精神世界而不是簡單的再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69683/answer/27155811我在文人畫的興起里最後一段有高居瀚對於文人畫風格的描述,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我覺得他的這個論斷應該是代表了兩種美學觀點的轉變,一個是風格上,從再現轉向表現。另外一個就是對於詩意的追求或者說象徵性得到了強化,這也是文人畫的最高理想。
這個的原文是這樣的:
今日出城外閑靜處,始得讀剡源事迹。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處,蓋我則不能之。若草草點染,遺其驪黃牝牡之形色,則又非為圖之意。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近迂游偶來城邑,索畫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應時而得,鄙辱怒罵,無所不有。冤矣乎。詎可責奪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
這裡難道不是後面跟前面有個對照么?他說「曲折能盡其妙處」然後又說但是我卻不能。然後又說草草點染,遺其形色,非圖之意。最後說我覺得畫就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那麼何為「逸筆草草」?一個是從形上來說不「盡狀其妙,打個比方,拿一張門采爾或者安格爾的素描手稿和現在的簡筆畫。哪個更加「逸筆草草」?另一個是從色的方面,他已經不追求「形色」了,而用什麼呢?當然是水墨了。元代繪畫總結起來有三個特點:紙上,干筆,淡墨。那麼他又說「不求形似」,那你不求「形似」求什麼呢?也就是說你的創作目地,我們知道宋代重理,主張求真。這一點在翰林書畫院體制內的宮廷畫家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說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那麼元代其實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不再那麼誠懇的表現現實生活了。(相對於宋代)。這裡有政治經濟一些原因,不展來說。那麼回到提出的問題,他不像宋代那樣求形似,求什麼呢?「聊以自娛」,他從「物」理轉向了「心」理。
所以從風格上來看,他從再現轉向表現,把現實世界的景物進行了自己的主觀提煉。他的畫以疏簡為特點,比如說他的漁庄秋霽圖,闊遠式的構圖把宋畫轉化成了元畫,近景與遠景之間有大片留白,以表現平靜的湖面。亭子遠山,包括近景的樹木都是簡單幾筆。
另外一個就是他從「物」理轉向「心」理。他把雅發揮到了極致,追求畫面中的詩意。這個「詩」意的來源其實來源於宋畫,額,舉個例子,當時宋徽宗以畫取士的時候,其實人家也不是說你光畫畫就行,好歹你也得識字也要能讀點書啊,不能是個文盲吧。所以呢他給你出題可能是這樣的「萬綠從中一點紅」,敲黑板,這個和俺們高考畫蘋果橘子可不太一樣。人講究立意新穎,比如說你要是畫了一片綠油油的葉子,然後開了一朵花。。那麼你可能只有回家種田的命了。如果你畫的事春天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綠意盎然。然後呢,一個穿著紅衣服的美女出現了,站在高台之上,觀賞這美好的景色。那麼恭喜你,同學,你中獎了。這就是所謂的「詩」意,當然後來經過蘇軾啊等文人畫家的努力,進一步又拓展了涵意,比如說通過傳統的四君子題材來表現自己的氣節。這就是倪瓚同學的所謂「抒胸中逸氣」,具體他的畫的話,我記得有一幅四君子圖。主要

是為了抒發他的自己的這種君子之風。黃公望還給評價了一下,大意是,小樣,你師傅早已看穿了你的小九九。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實在太困了,所以後面寫得好隨意,哈哈哈哈哈。如果哪裡出錯了,敬請指正。


推薦閱讀:

你所見過的好看的胖子是什麼樣的?
現在很多人對漢字的審美扭曲了嗎?為什麼?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美女很多而帥哥很少?
如何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

TAG:審美 | 美術 | 中國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