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如何攻略了蔡邕的?

最重要的,是肉山以何種魅力使得蔡邕膽敢伏屍哭


首先,蔡邕並未伏屍慟哭,伏屍的是主簿田景。

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屍,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三國志*董二袁劉傳》,下同

當然,蔡邕對董卓之死是有惋惜之情的,董卓對蔡邕有知遇之恩。蔡邕本為當時這名士,得罪了十常侍,亡命海濱。

初,蔡邕以言事見徙,名聞天下,義動志士。及還,內寵惡之。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

董卓進京後,對他非常重用。
卓為太尉,闢為掾,以高第為侍御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後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

」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這是什麼概念?這是董卓的文案幕僚(即秘書團)、商議政事、起草奏摺政令布告的智囊團。可見董卓的信任。
董卓在三件事情上都聽取了蔡邕的意見。
第一件就是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高官盧植勸諫,董卓欲殺之,蔡邕勸之,得免

卓謀廢帝,會髃臣於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得免。

第二件是董卓想自稱「尚父」,蔡邕勸諫他關東未定,不可貿然稱名。

卓既為太師,復欲稱尚父,以問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後議之。」乃止。

第三件,是董卓乘青蓋車,蔡邕借京師地震之事勸諫他,董卓聽從了。

京師地震,卓又問邕。邕對曰:「地動陰盛,大臣踰制之所致也。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卓從之,更乘金華皂蓋車也。

董卓為呂布王允政變殺後。蔡邕只是透露出嘆惜音,連哭都沒有,於是就得罪了王允。王允其人忠於朝廷,有謀略,懂得隱忍韜晦,但其人迂腐倨傲,促狹無雅量。本就想殺董卓餘黨立威,恰好蔡邕落了口實,馬上命「收付廷尉」

蔡邕在王允坐,聞卓死,有嘆惜之音。允責邕曰:「卓,國之大賊,殺主殘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倒戈,卓受天誅,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

蔡邕本在修東漢史書《東觀漢記》,向王允乞饒,「願黥首為刑以繼漢史」,不料又動了王允真怒,這史書姓劉……姓王,不姓董,我都不知道董卓餘黨要怎麼寫我?我王允如何能青史留名?於是不顧公卿求情,殺了蔡邕。

邕謝允曰:「雖以不忠,猶識大義,古今安危,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狂瞽之詞,謬出患入,願黥首為刑以繼漢史。」公卿惜邕才,咸共諫允。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遂殺邕。

王允侮辱司馬遷,激起了裴松之等不滿。

臣松之以為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奸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史遷紀傳,博有奇功於世,而雲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既無懼於謗,且欲殺邕,當論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誣罔不通之甚者。

當然王允最終也得了報應了。蔡邕只是個執筆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殺了也殺了,他對董卓餘黨武官——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也想藉機一舉除掉——謎之自信。於是激起了西涼兵變,涼州兵踏破長安,逐呂布,殺王允。東漢滅亡,王允的迂腐是有重大責任的。


問題標籤里加了「三國志」,但是問題描述里寫的是「蔡邕膽敢伏屍哭」……

蔡邕伏董卓屍痛哭是《三國演義》里的誇張情節,事實上蔡邕不過是在和王允同坐時

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後漢書》

三國志里記得只在王粲傳里描寫了下蔡邕賞識王粲的故事,其他關於蔡邕的並沒有過多涉及。

從後漢書看,蔡邕這反應也不過是人之常情,只是王允有點又紅又專了。所以題主的問題壓根就不成立。


用家人威脅嘛,乖乖就來了。古人講究知遇之恩,蔡邕陞官很快的。


推薦閱讀:

何進為何不聽曹操的建議,非得要引董卓進京來除掉十常侍?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蔡邕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