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這麼有經略謀劃的人才,為什麼沒有安排好身後事?以至於人亡政息,桓公墮落,齊國就這麼毀了。
誰說沒安排?
管仲臨死時,齊恆公去看他。他勸齊恆公遠離易牙、豎刁那幾個人,他說自己在的時候,能壓制住他們,讓他們不敢太肆意妄為,但自己死後,那幾個人肯定要作亂。
於是齊恆公就把那幾個人趕走了,後來小白他自己寂寞了,空虛了,又把那幾個人招回來,這也怪不了已在九泉之下的管仲啊。。
管仲臨死時也向齊恆公推薦了繼任人,他認為隰朋可以繼任,但認為他不會活得太久(天之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後來隰朋確實於管仲死的同一年死了。
管仲還推薦了鮑叔牙,也就是他的好基友,這可謂舉賢不避親。但管仲也說了鮑叔牙的缺點,就是善善惡惡,通俗點說就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看到好的就讚美,看到不好的就痛恨。這樣的人,其實在哪個時代,都不太適合擔任政治家。。。
結果,後來發生的事,都在管仲的預料之中,隰朋死了,鮑叔牙太嚴厲,後來也死了。齊恆公召回那三個人,後來自己被活活餓死。。。管仲並不是沒安排好身後事,只是他也知道,死後的事,已經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這一切命運,早在管仲在世時就已鋪墊。
管仲的經濟思想中有一項就是鼓勵消費,甚至倡導奢侈。其倡導奢侈的理由是,」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只要不人為的堵塞資源,商賈就會源源不斷的從事營運,而富裕的人只有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所以管仲本人就是個富足的享樂主義者,孔子說他的奢侈堪比國君,「富擬於公室「。《韓非子》記載,齊桓公把齊國的市租十分之三賜予管仲。
跟管仲一樣,齊桓公也是一個縱情享樂的人,身邊整日圍繞著一群無聊的弄臣。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但是硬傷在於,管仲治齊,其理想不過是「尊王攘夷「,齊國雖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卻沒有用他去征伐四野,開疆拓土,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也是形式大於內容。終齊桓公一代,只滅過譚遂二小國。
而與此同時,中原的晉國和南面的楚國紛紛吞併小國,疆域不斷擴大。齊國坐擁最強國力,卻採取了不擴軍和不兼并的戰略,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
所以,管仲之後,桓公墮落,齊國讓出霸主權柄,無非是費時多久的問題。千古一相故去,管仲之道不復再見。
人是不斷變化的,理論上身後事安排了也未必有用。
看來你沒好好看書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有安排啊,安排的兩個人在他死後一年之內也都死了啊,所以才亂的啊
推薦閱讀:
※朱元章家三代貧農 兒時放牛 長大討飯撞鐘沒受正規教育 打天下的權謀到底哪裡學的?
※新中國成立後哪些人物被妖魔化或者神化了?包括歷史上的,當時國內外的,甚至神話傳說中的。?
※在李白的《聞王昌齡……此寄》中最後一句有兩個版本「隨風直到夜郎西」和「隨君直到夜郎西」,二者有何區別?
※琅琊榜的朝代到底是哪個?開頭說的大梁王蕭選是隋唐時期的蕭選嗎?
※如何評價孫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