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是否合理?

先秦文學裡面「道」這個字是否不用做動詞,只做名詞?


這個提得太沒技術含量了。

傳統經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說話要講究證據,證據哪裡來?小學方面:音韻、文字、訓詁。經學方面:經文參照、經義參照、版本參照。

關於《老子》道篇第一章,我們先來看版本參照:
河上公/王弼/傅奕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帛書甲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X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X
帛書乙本:道可道也XXXXXXXXX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XXXX恆又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帛書本里我們可以看到「也」,這是文言中常用的斷句虛詞,所以必須要在「也」之後斷句,即「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如果還不服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古人怎麼斷句的,帛書本出土的時候就帶標點,我們來看:

圖中藍圈圈出來的是標點。這樣標註以後,怎樣才是正確的斷句方式應該很清楚了吧。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文帝(劉恆)的諱,才改為「常」。

如果把道視作動詞的話,「恆道」就說不通了。

另外,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雖然思想很玄妙,中國話還是說得很利索的……

為什麼我想起了 say you say me……


不合理,道德經是有體系也有完整文本的一部書,讀一下不難做出判斷,「道可道,非常道」是一個在後文中反覆被解釋說明和隱喻到的主旨性句子。


屎與蛆 之 道可道。

  屎內的蛆蟲,可以明白屎是什麼嗎?

  屎,對屎裡面的蛆來說,是一樣的,是無相對性的。

  無相對性,則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言,不可導,不可遵循,不可名。

  屎內的蛆蟲,無法描述屎,只能描述屎的成分。

  蛆蟲變成蒼蠅鑽出了屎,才能描述什麼是屎

  道,對域內的一切事物來說,都是一樣的,是無相對性的。

  處在域中的一切事物,無法以域中的任何屬性來描述道,只能描述道的表現形式

  只有達到了域外,才能完整的描述什麼是道

  道雖然對我們而言是無相對性,但它在域中可體現為各種層級的法則與事物

  這些法則與事物是有相對性的,所有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可以被言說、遵行、導引、描述、歸納、思辨。

  但你要記得,這些法則與事物,不是永恆適用的,只是在其相對性層級的適用集合之內才是法則,在集合之外就是謬論了

  這就叫,道可x,非恆道。

  有的人愛訓詁文字,考證版本,鑽研歷史,旁徵博引,爭辯到底第二個【道】是什麼字意。

  我說,管他嗎什麼字意。字意不過皮毛,思想才是神髓。

  字還不簡單,我給你造句,來:   
道可言,非恆道。   
道可導,非恆道。   
道可德,非恆道。   
道可名,非恆道。   
道可思,非恆道。

  例子夠多了嗎?   
非要鑽牛角尖研究書上的文字嗎?

  文字不過載體、表達思想的工具。
  管你第二個【道】是言說,還是遵行,還是導引,還是描述,還是歸納,還是思辨,字面意思不一樣,但它馬都是一個神髓。

  -----在宇宙內,道無相對性。

  完。


「道可,道非,常道」,這種斷句方式所表達的含義,無論怎麼看怎麼彆扭,寫文章是讓人家理解看明白的,而不是讓人莫名其妙的,又不是腦筋急轉彎。。。


早一點的道德經是「道可道者,非恆道也」,還能用你提問的方式斷句嗎?


老子就是道。。他是你,他是我。。。我們離不開道。。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大家都同道,也有不同的 道。。也就是求同存異。。大道至簡。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我的理解是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是一部觀察自然並用於解釋人文世界的哲學框架書籍,從這個層面上講,個人認為: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話是比較貼切的,用現代語就是,對,錯,,陰陽。互相轉化,這是規律


古文無斷句的,都要自己斷.


常通尚,通上。

凡可道之道,皆非上道,凡可名之名,皆非上名。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的翻譯帶你裝逼帶你飛?
「見笑」「見諒」中的「見」是什麼意思?「讓您見笑了」是誤用嗎?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有一句話。見下,最後一段庄湯分別是誰,要是莊子殷湯時間為什麼一後一前,故事分別是啥?
古時候的人聊天和寫文章用的語言是一樣的嗎?
請問哪位大神可以給出杜甫《可嘆》的全文翻譯?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