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水城市」這個概念和它對於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影響?
最近在做 biophilic design 方面的研究時看到了馬岩松和他的朝陽公園的設計,不禁對「山水城市」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種想要把畢設跟這個聯繫起來的想法,所以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大,大家可以僅就自己知道的某些方面來回答。比如是否會能夠幫助中國城市找回獨有的面貌,亦或是是否會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建築發展方向。這個理論還存在有那些不足,是否可以被改善?
看了回答以後發現每次出現馬岩松的作品都會被黑得飛起啊……
感謝陳童鞋的邀請...
本人只是大三的學生,所以姑且從自己的水平講一些個人看法。
前不久才知道,山水城市竟然是錢老爺子提出來的,頓感馬老師逼格直升。但是呢,錢老爺子本身並不是建築方面專業人士,這理論難免會有各種問題,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曾在給吳良鏞的信中寫道,『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從這裡的概念之寬泛,可以看出錢老爺子的理論在提出時是處於非常初期與表面的階段。
那麼之後山水城市的理論有沒有得到什麼發展呢,我認為可能是幾乎沒有,理由就是,傳播度、曝光率太低。在MAD橫空出世之前,就是這種情況;而如今,在國內進行有益實踐的建築師中,除了馬岩松,幾乎沒有見到有涉及這個理論的。在網上搜索山水城市,最多的就是馬岩松,然後是《錢學森論山水建築》這本書,只可惜評論寥寥,也都跟建築無關。如果是具有實踐意義和較為完善的理論,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對身邊情況的總結及個人推測,如有錯誤,望指出。)
————————————————認真答題與胡說八道的分割線——————————————
已經說亂了,那就再說點好了。個人感覺,這個理論的問題如下:
山水城市有太多與其他理論同質化的東西,什麼與環境契合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啊,可持續性發展啊,那麼為什麼它是中國獨有的呢,因為它有中國特色嘛,只可惜如今建築單體都還在艱難地探索中國特色,濫用用爛中國元素的例子屢見不鮮,一下子提升到宏觀的城市層面還需努力啊。
————————————————不得不黑馬老師的分割線————————————————
最後再說說馬岩松的山水城市吧。最新的朝陽公園也是看了,最想吐槽的就是那些室內效果圖,去掉那些不知哪來的神仙霧氣和小型迎客松,這個空間還具有什麼辨識度么,和那些綜合體、寫字樓有很大的區別嗎,我是沒有看出來。馬岩松的項目已經形成一種現象了,每次評論下面都是黑得飛起,這個實踐的方向不能說全錯,但至少是需要修正的。馬岩松應該是想創造自己的原型的,只可惜底蘊還不夠,這點上王澍算是成功了吧,誒,誰叫你老師說過環境是坨屎這種話呢。不過馬岩松自己也說了,他也只是在探索,也可能會犯錯。黑還是要繼續黑,但是也可以抱著一點期待。
簡單搜了搜,還沒仔細看,說說直覺的看法吧。
首先覺得「山水城市」是個偽理論,在定義上就沒能明確,是指城市裡要種樹?還是營造高差和水景?還是說城市規劃格局要像個森林?看了效果圖,自稱綠色建築,就從這曲折的形體、大片大片的玻璃幕牆看來,沒覺出哪兒綠色。對於重慶森林,也有點兒吐槽無力。模仿山水的形體就算是中國哲學思想了嗎?高層上種樹就算是將自然元素引入建築內部了嗎?
要談山水城市or山水建築,私以為,至少應該先去了解中國的傳統自然觀。比如蔽院院訓《道德經》中提到的,以虛的空間作為建築主角,以實體建築作為內外空間相互滲透的中介。放大到城市的尺度,「山水」並非一定只能通過曲折的線條來表現。我認為傳統民居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群體藝術,恰恰符合了「山水」的概念。把宇宙和土地看做人類賴以生存的「天地之氣」,「在大與小、抑與揚、閉與敞、明與暗、內與外、曲與直等一系列對立因素中,滲透了對立的兩極各自的力量,而始終在這些對立的兩極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的要素,便是空間的滲透規律。空間環境中有了層次和變化,豐富了其所表達的傳統建築藝術的內容。」(《傳統文化與建築空間的滲透》)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根據環境,決定城市基址的選擇、規劃的布局、建築的形態。這種自然觀不正與「山水」不謀而合嗎?
很難相信這不是大四學生的作業,這個level沒讓我看出其背後的邏輯,只看到了表面的浮誇。不由得非常失望。
關於題主提到的找回中國城市的本來面貌,以及中國特色的可持續建築。
引用自己寫過的一篇講座觀後感。雖然當時說的是地域性的事兒,我覺得放在這裡倒也有幾分適用。畢竟,本土化也算是可持續建築的一個部分。
---------------------------------------------------------------------------------------------------------
有時候看所謂「地域化」的設計看多了,會產生一種奇怪的審美疲勞,不由自主去想,「千城一面」的反面難道真的是建築師自以為是的「地域化」么?經過抽象的地域元素,是否真的做到了延續本土文化?200年以後,這些「地域化」的新建築會是什麼樣子,超出我目前所能想像的範圍。
更何況,有的地方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本土文化,不管是從未有過還是後來被摧毀了,如果將建築師的地域化強加於其上,先不說居民是否買賬,這樣的做法會不會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殖民?
建築師到了一個地方,進行調研,看到一些很有「本土范兒」的材料和做法後驚喜不已,迫不及待地對此進行提煉、抽象和總結。沒錯,很多本土化的新建築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閱讀全文並概括中心思想」的總結。可是時間要推移,文化要傳承,某些本土化設計會不會有點太急於站在制高點上了?
作為地震災區的重建這一類的工作,進行總結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現有的地域文化本來沒有被摧毀,某些規劃和建築會不會反而是畫蛇添足呢。
有些東西放久了,可能就不像它本來出現的時候那麼糟糕,而會漸漸聚攏它自己的新文脈。比如被崔大師當反面例子提到的「兵營式建設」筒子樓,火柴盒居民樓,近十年來已經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很多時候,人們急於推翻的東西,用不了多久就會被重新挖掘和懷念。存在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有了人味兒。
其實倒也真不是就覺得筒子樓有多美,或者「本土化」的實踐沒有意義,只是在我看來,就像是放著新鮮水果不吃,卻去吃維生素片一樣,本土化的建築,總感覺應該更容易「浸潤」一點,就像扁平化設計雖然高大上小清新,經過了精心設計後也可以比擬物式設計更人性化,但就是那種精心設計會帶來一絲不對勁的感覺。好像只存在於效果圖中,過於「光滑」,一旦被搬進生活里,就要被弄髒了。
---------------------------------------------------------------------------------------------------------
否則,這種自以為是的山水城市,好像會變出下一個迪拜來呢。
多圖+負能量,慎入!
這種可以傳遞負能量+黑馬岩松的機會,請!讓!我!來!
13年暑假的時候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看了「山水意境」的展覽,於是走上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黑馬岩松的道路。
-------------------------------------------------------------------------------------
「山水城市」,「山水」在先,還是「城市」在先?
別說什麼山水與城市並行,山水本來就先於城市出現。
只不過當今的環境下,山水早被城市破壞。
建築師們做的事,是自欺欺人的將山水引入建築。
景觀師們做的事,除去一些打著景觀師旗號的園藝師,是到處修補世人對這片土地犯下的錯誤,壓根沒空管山水城市。
所謂山水城市,在當今看來,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罷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努力。
就如同現在很多所謂的景觀建築一樣,只是把景觀引入了建築,從未把建築融入景觀。
而當今許多打著「山水城市」旗號的設計,只不過是把山水引入了城市,為把城市融入山水。
況且馬老師的作品,個人看來跟山水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不過我還是先講正題,後文再詳細黑他。
-------------------------------------------------------------------------------------
什麼是山水城市?在我看來,是天、地、人的交融,是城市對山水的依附。
1.古代的山水城市
古時候的城市布局,由風水學(堪輿學)出發。本人對風水沒有研究,只好引用一下。
楊派風水。其理論基礎分五大類,即「龍、砂、水、向、穴」,也就是「尋龍、覓水、觀砂、立向、定穴」。由於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風行大江南北,直到今天。
(摘自百度百科)
「風水意象論」與城市意象相關。龍、砂、水、穴,稱風水四要(亦有五要,包括「向」)。龍為主山,尋龍提脈,尋龍望勢;砂為環抱周圍的地形地貌;水為吉地不可缺少之要,水可造就毓秀;穴就是城市或建築選址的地點。古人對宗教、風水的崇拜,也同時表明了城市發展應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因勢利導,互為補充,保持城市的地方個性和歷史特徵。(摘自蘇州城市意向解析,費一鳴)
圖:風水理論中宅、村、城的理想選址
(資料來源: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古時的布局奠定了現今的城市,最典型的城市如重慶。
歷史上的巴州呈現出來的總體意象,嚴格來講還不算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更像是一個介於大聚居點與城市之間,總體上已有著背山面水、沿江而築的山水城市萌芽。
(資料來源:徐煜輝.《歷史·現狀·未來——重慶中心城市演變發展與規劃研究》P17)
」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這樣的格局,除了對風水的原因及對自然的敬畏,最本源的原因不過是基於對環境的利用與融合。
然而古代人對於山水的理解,比較「小家」。
皇家園林為了彰顯各人實力,獨自坐擁山水,即滿足個人慾望。
私家園林,好吧,也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其中文人園林最逗了,一幫官場失意的小逗比們想在自然中尋找慰藉。
舉個栗子,西漢上林苑建章宮,就是它最早開始玩「一池三山」,開創皇家園林非對稱布局。
這「一池三山」,即大海中三座神山,這是想模仿仙境的節奏啊!這不是個人慾望是什麼!
再舉個栗子,著名的「三山五園」。
(以上兩張圖均出自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
看到了沒有,這妥妥的人類慾望!
完了又開始負能量了,趕緊轉移話題。
2.當代的山水城市
剛提過曾經將山水玩的很溜的重慶,再讓我們來看看它現在的設計準則。
建築呢要「顯山露水」,如下兩張圖。(圖片引自《重慶市萬州江南新區規劃評估與總體城市設計研究》)
看起來挺合理的樣子,直到我去了一趟重慶。
(圖片為本人拍攝,壓縮了一下)
哪兒顯山露水了?你在逗我?
遠看也就罷了,你走到那些高樓腳下試試!整個世界都要坍塌了啊!強烈的壓迫感!
負能量了這麼久,讓我來點正能量吧。迄今為止,在我走過的不多的地方里,最符合山水城市這一說的,是台灣的九份。
整個小鎮座落于山坡上,依山而建,形成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
建築密度不小但每家每戶的視覺空間都得到保障。
建築的材質採用當地的石頭,建成特色的「石頭厝」,冬暖夏涼且堅固抗震。
(圖片當時是翻牆下的,現在goagent不能用網頁打不開了,請goagent大神指教啊啊啊。
源網頁:http://openspace.pixnet.net/blog/post/24101382-%E5%8C%97%E7%B8%A3%E6%96%87%E5%8C%96%E6%99%AF%E8%A7%80-%E7%91%9E%E8%8A%B3%E9%8E%AE%E4%B9%9D%E4%BB%BD%E8%81%9A%E8%90%BD)
3.馬岩松的山水城市
終於可以開始黑啦!
馬岩松在designboom建築對話上的演講 「山水城市」
「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項目;位於貴陽。它也像山,它也有水,當然水是人工做出來的,但它會給人一種層次感。這是一個新城區,也是要建CBD,也要建摩天大樓,基地邊上就是西薩·佩里設計的雙塔,因為業主非常喜歡吉隆坡的雙塔,覺得一棟樓重複兩遍實在太厲害,所以也要在這裡建造一個。
我們認為CBD其實跟實際的人沒有關係,沒有類似橋、平台和流水這種能讓人相互交流相見的空間。我希望在這些大型的建築綜合體中插入以景觀為中心的點,讓人們在這些點上與建築和環境產生共鳴。人們一般沒有在大型的,高密度的建築中嘗試這種設計方法,因為我們總是討厭大建築,大建築不人性,它是政府或是有錢人建造的紀念碑,跟個體沒有關係。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城市的共享、開放性和密度上看,這種大建築還是有一定的好處,而且未來這種高密度建築也是亞洲城市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這是去年8月我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看的山水意境的展覽,馬岩松先生上述的模型擺在了我的面前。
看看這模型與背後牆上的那幅畫的差別,請自行體會。
你說「它也像山,它也有水」,這概念叫做「山水城市」。你在逗我呢?
我理解,既然是CBD,你得建成這麼高呀~
況且,你想到了引入水,引入景觀,引入「山水」的概念,已經是一個超級大飛躍~
但是——你這話也就騙騙甲方,騙騙go-vern-ment就算了!你騙我們好意思嗎你!
這玩意兒像山嗎?逗呢!
樹種在那麼高的地方,你考慮過樹的感受嗎?
只不過是人類中心主義向世界的進一步侵蝕!
只不過是自大的建築師欺騙了自己還妄想欺騙眾人!
我在開始就說過,只是打著山水城市的旗號,做進一步的擴張。
只不過把景觀引入了建築,從未把建築融入景觀。
在看那個展覽的時候,看到一份影像作品,感觸很深。名為「極夜之晝」。請自行體會。
4.我們能做些什麼?
記得前一個月有個Yale的教授,號稱景觀建築師,跑來我們學校做講座。
講座完後我問他:「我只在你的作品裡看到了對景觀的引入,為看到建築融入於景觀。」
他回答的很乾脆:「Yes, and I appreciate that.」
我欣賞他的直白。
講座完後我又思考了一遍,當今的環境下,山水早被城市破壞。
所以能做到對山水進行引入,或許是我們現今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吧。
Olmsted做的紐約中央公園,開創了生態的新紀元。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俞孔堅先生推行的「反規劃」,開創了生態現行的規劃模式。
(有時間也可以來黑俞孔堅哈哈哈哈,話說他來我們學校座談的時候把他黑的夠慘==)
觀念的轉變才是當務之急!
從圈地的觀念,轉成圈人的觀念,還要很久吧。
(嗯,這圖從自己的一張圖上摳下來的)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以為在圖中畫了一個圈,說我要把這裡給動物植物們生活,還自以為很偉大好嗎!
人類才是侵略者。反過來才對好嘛!
(嗯,這個圈不是一個明確界限限制活動的圈哦)
最後再來點負能量。當下能做出的最好的行為,便是修復山水,現今城市化的地區,想要山水城市?別妄想了。
個人拙見,敬請指教,並誠邀一起來黑馬老師。
以及,第一次寫長答案,不要轉載好嘛。
嗯,就這樣。
哦對了禁止轉載!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要把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搞混,也許就是為了博出位,吸引眼球賺錢吧。
讓我們從基本概念說起。
山水城市從來也不是山水一樣形狀的城市,而是山水和城市混合,僅此而已。
錢學森老先生是偉大的科學家,不過城市這方面他並不是專家,提出了樸素的願望,也是好的和可以滿足的,但並不是說裡面就有多麼玄妙的道理。
這真的是很樸素、很簡單、但確實現代城市也很難滿足的一個願望。
1 中國文化藝術自古重山水,相應的西方藝術自古重人體。這不是說中國人不畫肖像,西方人不畫風景,而是從整體的關注程度和代表性來說,中國藝術更熱愛山水。也許是因為農業文明對土地的崇拜,自老莊起,山水就是中國古人最喜愛的審美對象,按美學大師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的觀點,對中國人而言,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只有大自然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才足以表象中國人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等等。
要問為什麼,說不清,總之中國人就是自然山水的腦殘粉,不解釋。
形成對比的是西方人自古希臘起就迷戀人體本身的美,宗教也是以人格神為對象,最偉大的藝術品幾乎全部是人本身,比如盧浮宮三寶 勝利女神、維納斯和蒙娜麗莎,全是女人。。。
2 所以,顯而易見的是中國人喜歡的是貨真價實的自然山水,而不是任何其他的假貨。正因為如此,自古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時候,就注意將自然山水引入城市,案例比比皆是,唐長安依龍首原而建,四條溝渠引渭河水入城,更有曲江苑和各種水景苑囿;宋東京沒有山但有多條河流穿城,杭州城直接含了西湖,南京城是紫金山和秦淮河,即便不出名的常熟,也是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更不要說各種江南水鄉。
這些就是如假包換的山水城市。
有這樣的真山真水,還要建築忸怩作態扮山水狀有何意義?
實際上西方城市也大量保留自然綠地和水面在城市裡,比如紐約中央公園
3 進一步從審美上說,人工的建築和自然的山水是對比互補、相輔相成的關係,所謂天工人巧,兩臻其美。又有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兩者的不同,凸顯了兩者各自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建築真的跟山水一個形狀,那真是同而不和了。
4 即使是西方建築思想也長期追求建築的誠實,在約翰·羅斯金的《建築的七盞明燈》里,第二種美德就是真理,他說:我們也許不能夠擁有優秀的漂亮的或者創新的建築,但我們能夠擁有一座城市的建築。其寒酸可以原諒,其實用值得尊敬,但是對卑鄙的欺詐除了嘲諷還能有什麼?
類似的思想在西方古建築保護中也十分明顯,對古建築的修復,不做假古董,而是讓新增補的部分與古物拉開差異,新的就是新的,老的就是老的,以免對後人造成誤導,同時這種新舊對比也產生了獨特的美感。
5 從生態環保、生物多樣性、微氣候調節、防洪排澇蓄水很多方面來說,城市與山水混合有很多生態上的益處,但房子做成山水狀,沒有任何此類的價值。
所以呢,異形的建築可以做一點玩玩,也可以算有趣的實驗,但大規模的操作,還拿山水城市妝點自己,這就實在是一種幼稚的混淆視聽,或者說自欺欺人罷了。
至於馬岩松本人,我個人並沒有成見,參考這個問題
如何評價建築師馬岩松的設計以及他的建築觀?
這麼搞是他真心覺得這麼搞比較好,還是真想糊弄大家呢?
這得他自己來回答了。
看了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又聯繫了中國山水畫史的發展。
我只想說那些批評馬岩松建築形態形似或抄襲的觀點存在嚴重的誤區。
中國的審美一直追求「形」,從未追求「抽象」。
從元明的山水畫可以看出,傳統審美求得是「心中山水」,是一種可以被理解而又迥異於自然山水和抽象山水的特殊形態。簡而言之,人造山水——有著自然主義的影子,也有著抽象主義的元素,但他的形狀是自己造的,關鍵在於可以被理解。
馬岩松是以建築的語言來詮釋」山水「這一概念。
我只想問一句,如果」山水城市「或者」山水建築「這一理念成立的話,那如何詮釋呢?『
我覺得這不失為一種方式。
很多人說他的建築不像或者說抄襲,但是他能看出山的影子,看出形態上的神似。至於所謂的抄襲,嗯,中國山水畫史就是一部抄襲史,但不妨礙越來越來高的整體山水畫水平,直至元朝成為巔峰。
縱然馬的作品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僅從形態來講,它值得我們去思考而不是去嘲諷。
簡單的形象模仿,本質還是扎哈那套非線性的東西,甚至在工藝手段結構材料上還遜色很多。
馬在中國化的商業運作中找了這麼一個營銷點,比房地產賣樓逼格高多了,但是就像陳振宇說的,太形而下。
書上現場都看過很多西方園林景觀,感覺在場所營造與功能的結合方面,以至於虛渺一點的禪意,都和去過的中國古典園林差得遠。而把這種東方古典帶有強烈文化特徵的設計手法和邏輯落實到當代大尺度設計里我個人覺得是可行的,雖然我目前理論和實踐水平不夠,不足以指出個一二三。
親身體驗不會撒謊,走在古代的亭台苑閣確實有和現代主義完全不同的空間感受。
回到馬,為什麼說他形而下,看看劉大為同學貼的圖就可以看出,他的山水城市出自對山的具體形象的抽象,早先是統一橫切片,新近的方案更多的手法是垂直向的立面通高構件表現水一樣瀑布一樣的形象,簡單直白到令人髮指,說矯揉造作我覺得不過分。輔以他一貫標籤化的非線性手法造成視覺上的差異化。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營銷和自我解釋的理論。好像各個論壇都不缺黑馬岩松的人,但是我想說,山水城市 也許也可以是山水樣子的 或者山水形狀
本來只是存草稿,沒想到就發出去了……那就繼續往下寫吧
我覺得建築不是一個只懂建築的自由民城邦里的話題與活動,它應該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城邦里一直在討論為何城市千城一面 如何延續傳統 ,城外確是歐陸風泛濫,乏味的幾何體一座一座升起。
建築師應該用大眾理解的方式引導輿論
我猜,從馬岩松的角度考慮,他必須做一個成功的商業文案,商業策劃,商業建築才能保持或者提高在商業建築 投資人 圈子裡的話語權…也許對於建築師也是為生活所迫,丟掉這個項目我公司的小年輕們的首付就交不了了……
應該如何看建築形態。建築由於宏大的體量,讓如此多的人每天不得不接觸到。我想它可能是紙質媒體時代閱讀量最大的工藝作品,每天經過這裡的有活力四射的大媽,在廣場舞的時間可能說道這個建築,有當年被打成右派的長者,或許他會駐足一笑 ,
下文 馬岩松台中會展中心 我的建築意淫世界 建築責任關懷盆景事務所~JaJaJaJaJaJa
馬知道自己山水城市的概念有著漏洞,所以自己在《山水城市》里也說了,他想重建的是人與城市之間的精神交流,很聰明的避開了技術指標上面的難題。個人認為,雖然不排除山水城市是馬一種自我標榜和宣傳方式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斷定他就是不真誠的。要真正做到山水與城市本質的融合共存,在當今時代還是十分困難,但有人站出來開啟一個新篇章,總是好的。馬還年輕,希望在將來能提出一系列更實在的創新,能帶動更多人進行對城市未來樣貌的思考和規劃,那就更加好了。
有本書叫做景觀都市主義,應該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可以看下,不過比較深奧。
以下是當年重慶森林的建築設計圖。這個模型闡述了山水中國的概念。
在可預見的時期,不會有任何正面影響。因為它只是個情懷,沒有基於任何現代西方城市或建築學理論,就是這麼殘忍。
只能算是典型例子吧。。。畢竟,實際落實下去,是很難的。。。首先,你得有足夠的錢來建,而且原封不動的建。。。
謝邀,收到邀請好久了,一直沒空,最近才忙完事務所的項目。
本人不看好馬先生所謂的山水城市,私以為山水城市不應該是他講的那回事。馬先生的設計根本沒把山水本質的理念融入,只是在很淺顯的表層上做工作。對於理念的融入,可以考慮看看王澍等人的作品。
馬先生的本科學校不夠好,他也只提自己的耶魯學習生活。其實,私以為本科學校的風格能深深地影響一個人,除非你真的天賦異稟(比如具備馬清運的天賦,可惜這個清華高材生賣葡萄酒去了)。我覺得馬先生跟著扎哈學的有點亂,沒有自己的那一套本科時形成的自己的風格,其實有不少人都這樣,學著學著某個人,卻把自己的那一套忘了,或者說自己根本就沒有形成那一套。
國內建築最強的四所學校,了解了一下,目前總的來說對山水理解的比較好的是東南大學,畢竟學校風格獨樹一幟,感覺出來的建築師也很文人化。
其實,如果不打著山水城市的這一名號,馬先生的不少作品還是不錯的,為什麼非得扯山水城市呢,畢竟你做的根本不搭桿。團隊經常出來炒作、炮製,在同行看來,簡直是笑話,而且我認為他的山水城市的嘗試也多半不會成功。
總之,馬先生沒有實力把山水本質的理念融入建築,雖然這麼說很粗暴,但是這是事實。天賦就是天賦,不是靠團隊炒作。要學扎哈就安安心心學,畢竟那些建築都挺亮騷的,不是嗎?
要問對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影響,我覺得不是看馬先生的山水建築的推動,而是看看那些能深入本質探索的建築師是否真得願意探索山水這一主題。或者,多了解國內那幾所建築名校的教育、研究方向。
工作忙,沒什麼時間回評論,我就關了吧。倒不如把米蘭的垂直森林推廣推廣,起碼是一個建成的,有生態體系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生態建築。
這個回答跑題了,就是想實名反對一下 @Rachel Hsu 的高票答案。
馬岩松黑在「明星」二字上,「山水」以及「個人慾望」其實沒有真正黑到點子上。。。
首先「山水或自然」:
錢大師作為一個外行,其山水城市的不過反映了中國人情感上樸素而真切的人居環境理想而已;而馬老師的山水或者自然本就不是真正的無人工痕迹的山水或自然,而是「與人有關的、可以在情感上溝通交流的、經過人工取捨-想像加工後的人化山水或人化自然」。而我們現代人通常說的「自然」更多的是西方視角下的客觀的人工-自然二分的「自然」,這和傳統的「城市山林」里的「自然」不是一回事兒。
拿中國園林來說——教科書里「中國古典園林是自然不規則的-西方古典園林是人工幾何式的」這樣的說法細想本來就有問題:蘇州園林幾乎都是人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並不是說要追求跟真實自然一樣的效果而是有高於自然的、服務於人物質文化生活的一面——當然這也還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的,即便看上去再自然它也是人造的自然,小尺度庭園甚至比典型的西方園林更加人工化,這裡面的「自然」是人想要的理想的、可親近的自然(可融為一體的),亦是濃縮的、集錦的不同片段組合起來的「人工自然」,同山水畫一樣,那種散點透視的山水在真正的現實世界裡是不存在的,它們是畫家腦海中理解後加工的產物。從這一點來說,傳統蘇州或中國城鎮建築縫隙里的這種「人工自然」不知道要比以紐約中央公園為代表的現代城市公園(園居分離,對很多人可達性較差的如畫式自然風景園)高到哪裡去了。
其次,到底是「人類慾望」還是「人居環境理想」?
與其說「赤裸裸的人類慾望」不如說是「生在市井(俗世)嚮往山林(脫俗)的生活理想」無法實現之後能與自我以及理想自然溝通的一片天地,或者說是自娛自樂的消遣品和替代品也可以——這本身就有一種渴望而不可得的限制(圈人-身不由己),跟那種縱慾或是攀比而無度的圈地圈物活動有根本性的不同(即便是帝王園林也不能說「妥妥的實現個人慾望」,也有其服務自身統治的象徵性需要的「限制」)。人類一直都是被圈住的囚徒,何來「圈地到圈人」的觀念改變之說。
再者,
作為馬老師在高密度城市裡對人居生活環境的暢想和嘗試,只要不是拿來當做概念和符號兜售,都是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情。詬病他搞形式的一票學生其實沒抓住重點:他不是在為賣形式而搞出自己的山水城市理論,而是反過來搞形式是為了兜售這個概念啊,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的那一套東西馬老師絕對瞭然於心。。。
最後,坦白的說人是意義驅動的動物,與人無關的那部分「原生態或原始的真正的自然」對「城市居住生活」而言幾乎毫無意義,而且蠻荒中的蟲獸往往是威脅人的生命的,不適合居住(自然環保滾一邊去,人化自然和真自然本就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不要打著生態環保的大旗卻在暗地裡做著綠色推土機),其實說到生態,或者說到自然,「真正的自然」存在過嗎?——當我們提到「自然」這個詞的時候「自然」就已經不自然了(沒有人工進入怎麼知道它的樣子?或者至少是已經看見-「捕獲」到它了)……所以不知道、沒見過、我們腦海中不存在的那部分自然又何必擔心侵入不侵入呢?
基於以上幾點,我站馬老師這邊。
要是評價形式,咱們就認真評價形式質量本身,不要隨便添加附加值。要是評價噱頭口號,咱們也要認真分析其影響力的來由和合法性,畢竟噱頭口號的針對人群是人民群眾,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營銷出好的噱頭也是需要一定功力和膽識的。
所以我認為用古典建築觀來評判馬岩松的山水城市本身意義不大,而且非常陳腐,風水、天人合一、景觀都市主義什麼的沒必要每次拿出來說事。評論建築若分不清形式底線和話語底線,就會流於一般小報水準。把房子弄成山水狀也沒有什麼錯,畢竟房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山水狀,一種非山水狀,如此而已。敢說敢做,沖這我也為馬工鼓掌啊~自去年開始,採訪過馬岩松好幾次,聊的也還算多。關於他的爭議的地方,大家都說的多了,投機、商業、copy各種。如果從商業記者角度來看,概念營銷也沒有問題,底線是你的建築真的care 人性,你的建築真的能消解掉那些大尺度的城市森林感,而讓人在裡面過的更舒服。還有一本書,推薦大家看看《城市的勝利》,這位經濟學家與簡雅各布斯持相反觀點,從經濟角度講述高樓在城市中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可以容納更多的流動人口,意味著多元化和創意人才被接納。作者還認為巴黎這樣的過度舊城保護的環境現在變成了上層階級的居所。從這一點來說,馬岩松是主張高樓的,但他希望把高樓建的人性化,這個思路是可取的,至於他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多少由後人來評論。
一個註定了這是一個營銷概念的最大原因並非概念本身的問題,而是這些城市到底需不需要建設這麼多的高樓,其實他是無法去左右和做決定的,他還是一個建築師,他需要賺錢,他不是甲方。
update一下的是,因為對「山水城市」的商業價值的肯定,而在最近一次幫某雜誌採訪馬岩松過程中被拒絕。理由是需要一個outsider來寫(很開心馬先生已經把我當作insider了)。更新兩個觀點:1、即便如此,正如我之前所引用的《城市的勝利》的觀點,我仍然認為馬先生的概念對於中國城市建設的積極意義,我也仍然堅持它的商業營銷價值;2、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馬這代建築師大概是最後一代賺錢但拒談商業,只談理想的一批人,但在80後設計師那代多數人里,理想主義和商業並不衝突,我們總是實在地談論商業和創新。很高興看到設計師不以賺錢為恥,同時,保持著自己的理想。設計師也必須如此。
把房子做成山水的形狀就叫「山水城市」?呵呵。。。
個人認為山水城市強調的是城市與自然的相互交融與和諧共處,而不是簡單的形態模仿。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馬岩松的,不過這次玩兒的確實太誇張了,希望他不要在簡單的形態模仿這條路上走的太遠,這條路的前方還有一個知名建築師,他叫李祖元。。。。。。
推薦閱讀:
※如何從自學建築到申請頂尖建築學院?
※建築界對悉尼歌劇院的評價是怎樣的?
※國外建築講不講風水?
※中國有哪些不合理的建築?不合理的地方有哪些?
※如何評價方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