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年來韓國電影能大獲成功而中國電影卻有越拍越爛的趨勢?

個人覺得差距好大啊!是市場原因還是政策原因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這個話題反覆在我的時間線上出現,說什麼都是老調重彈。只能強調最重要的:原因很複雜,每一個因素都導致了現在的結果。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一針下去滿血復活。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根本性因素,那麼就是——

取消電影審查制度!中國電影才有希望!

以最近大熱的《釜山行》為例,作為殭屍類型片,要說它有多麼牛逼和空前絕後不至於,但它出現的時間點恰如其分,而且因為文化和地域上的親近性,直接導致了飽受傷害的中國觀眾產生了一種報復性觀影和評價心態,恨不得直接讓這部電影上天。

我們面對《釜山行》,既要正視現實差距,同時又要冷靜面對差距。以《釜山行》所呈現出的創作完成度,以及配套的工業體系成熟度來說,當下的中國類型片確實是在短期內難以企及的。但是!中國電影人真的做不出這種類型創作嗎?我相信知乎上的很多從業者都不會認同這個絕望的結論,只是我們也都知道,是什麼在制約著我們。

韓國電影近年來在各種類型片的創作上都呈現了成熟姿態,和前些年的創作、市場、技術積累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取消審查後,創作和市場獲得了解放。在一個開放、自由的市場里,資源會按照市場規律去進行配置,人才會按照電影規律去進行創作,假以時日,再憑藉配套的國家政策的扶持,韓國電影的創作在藝術和商業層面獲得顯著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一個過程。

對比中國電影,從源頭就杜絕了絕大多數類型電影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對比最明顯的幾個類型里,絕對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關於犯罪類型片的對比,請看 @太宰琰 的相關回答,說的非常好:
在現有的審查體制下,中國有可能拍出韓國那樣優秀的犯罪片嗎? - 太宰琰的回答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上映的《驚天大逆轉》。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極端的例子,因為它是一部在韓國拍的犯罪/懸疑/動作片,但是編劇和導演、主演等主創都是中國人。單從創作角度來說,是一部不錯的類型片,但為什麼它一定要發生在韓國?
在現有的審查體制下,中國有可能拍出韓國那樣優秀的犯罪片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唐人街探案》,口碑票房都獲得成功,但是,為什麼它一定要發生在泰國?裡面所有人都在說中文誒!

差不多就醬紫吧。多說都是淚,懶得再說了。

————來吧!讓我們相互傷害————

都是陳詞濫調,但還是要強調一下:審查是把所有電影都強制在一個水平線內,審查對創作的傷害,尤其體現在對「好電影」的傷害。因為爛片都差不多爛,千瘡百孔,你再多捅它一刀也改變不了什麼。但好電影被捅一刀,那對質量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國內電影對明星的過度依賴,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無法在類型和內容上做出差異化,所以只能依賴明星去完成市場推廣。這一點其實對明星也是傷害,因為晉陞渠道太過單一,無法依靠表演本質完成升級,只能依賴旁門左道。

————給你們推薦本書吧————

評論里有幾位陰陽怪氣的,我都懶得和你們辯論了,直接拉黑了,一拍兩散,各自歡喜。
其他對這個話題有興趣,但又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朋友,給你們推薦本書:電影審查 (豆瓣)


一些外國電影專業人士常常問我,需要什麼樣的政策,可以達到韓國電影這般成功,我總是給他們同樣的回答:舊制度和審查必須要廢除,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說,表達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持更為有效,韓國電影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金美賢(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政策研究組組長 《韓國電影史》企劃及責任編輯)

P.S.廢除審查制是提高中國電影水平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


看到很多回答里在噴編劇、導演、演員等等。

你們噴的對。

在下作為一個從業者,對審查確實反感,因為審查限制了很多題材和想法,我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過。

但是我也不否定行業水品的低下。

不僅低下,而且還愛裝逼。屁都還沒做出來呢就敢強行自封優秀、傑出,或者以諷刺別人而顯得自己鬱郁不得志。

(好像我現在這種做法並無二異哦,不過先讓我說完。)

而且現在有一種風氣是,一些創作者總是陷入一種自嗨模式,對觀眾的罵聲充耳不聞,甩一句「他們懂個屁」,繼續探索自己的藝術之路。

這些人周圍也會有一幫朋友,對他評價不溫不火,但卻被他當成一種鼓勵,依然在堅持自己的特立獨行。卻不敢承認,朋友只是面子上過不去啊。

你們知道我老師怎麼對我嗎?我在路演的時候,當著十幾個人的面,直接把我講到一半的故事掐斷,指著我鼻子罵,「我TM教你這麼長時間,你就給我寫這些玩意兒?!」

不光當著面罵我,還把我做成反面教材,教育他的其他學生引以為鑒。

我都要氣炸了!那我要怎麼辦?跟他撕逼對罵?一掀桌子把劇本甩他臉上,然後甩一句「你懂個屁」?

不不不,我謝他還來不及,有這種能願意當面指出我問題的老師,我上哪找?隨便換一個人,有誰願意把我當時那堆狗屎一樣的故事聽到一半!他完全可以這麼說「你這個創意還不錯,但是你的對白應該再琢磨琢磨。」

既顧及情面,又照顧我自尊,還能維持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

然後呢?我會改嗎?我沉浸在那句「你這個創意還不錯」里都無法自拔了,還改個屁啊!

還有人覺得自己的處女作爛一點沒關係,情有可原,第一次做出來就不容易了,罵我的人都是不近人情,你們知道我有多努力嗎?你知道我們拍電影有多辛苦嗎?

人家TM掏錢買了票的啊!

中國電影是有一些優秀之作,也有幾個偉大的導演、編劇、演員。但是縱觀一下我們行業其他人的水平,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下三濫。我們行業的水平連金字塔結構都算不上,那是圖釘結構啊。

我們能不能轉變一下想法,先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給自己定一個能實現的小目標,把自己水平從下三濫提升到中等,別整天幻想自己是個天才。

同行之間多互相交流,共同成長,不要整天互相鄙視。有啥臉鄙視別人啊!

說這麼多,我並非要給審查洗地,對於審查的態度我之前就表達過,不想重複說了。我只是認識到自己的級別,相比對抗審查,相比為國產影視前途擔憂,我有更緊急的事要做,就是提高自己的技能。

我所做之努力,一不為國家,二不為人民,僅為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像是打遊戲一定要升級一樣。

與各位同行共勉,中傷之處還請海涵。


老問題了,每當韓國電影火了的時候必然會帶來一波這樣的討論,內容大概是這樣:

電影人:

審查制度逼的,很多時候劇本還沒寫出來就知道它永遠上映不了,誰還去寫?那麼多敏感話題,那麼多束手束腳的地方,恐怖片血腥一點就被槍斃,犯罪片影射現實立場稍微不對就被槍斃 ,誰還有心思創作?

廣電局:

犯罪片不談,那青春片呢,我讓你們去拍那些"沒墮胎沒死人不青春"的東西了么?沒給限制,類似《建築學概論》,《我腦海中的橡皮擦》這種水準的片子到現在國內也沒出現幾部啊?

電影人:

好,就談青春片,現在觀眾的審美擺在那呢,票房擺在那呢,《青春派》票房三千萬,《致青春2》票房三億,你來選?你讓投資人來選?

觀眾:

這個鍋你們這些內容輸出者不背,讓我們這些被騙電影票錢的吃瓜群眾背?

電影人:

這個鍋我們反正不背,一邊是費盡心血巨額投資結果審核不過血本無歸,一邊是請個明星做個宣傳順利上映數錢數到手抽筋,你們懂的。

廣電局:

這個鍋我也不背。

電影人和觀眾:

取材「釜林事件」的《辯護人》在韓國公映兩個月後,釜山地方法院終於對30多年前的「釜林事件」作出了二審判決,宣布被告人沒有對國家的安全和自由民主主義基本秩序造成危害,因此改判被告人無罪。一個案件,經歷30多年的曲曲折折,最後經過一部韓國電影,得到公正判決。

取材於2005年光州仁和聾啞學校虐待和性侵害殘障學生案的《熔爐》電影面世之前,此案由於暗地的金錢,權力,人情關係的運轉,被告人並未接受實質性的處罰,仍繼續擔任學校職務。電影面世之後,引發韓國民眾持續關注,在民眾呼聲和輿論壓力下,光州警方再次著手調查此案,涉案人員被重新提起公訴,與此同時,韓國韓國國會出台和修訂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法案。尤以《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為重,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爐法》。

韓國有改變國家的電影,廣電局你好意思么?

廣電局:

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這有什麼不對的么?

李楊導演的《盲井》囊括了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在內的多項世界級獎項,結果影片在國內被禁了,他本人也被雪藏三年。

該影片的原型是1998年潘申寶、余貴銀團伙偽造礦難殺人詐賠案,此案共致死52人。


而在2016年6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艾汪全、王付祥故意殺人偽造礦難騙取賠償款案受審。檢方指控,該團伙跨6省區殺害17人,共有74名涉案嫌犯。


該地村委會公開稱,一些人是通過觀看電影《盲井》找到這條「致富路」。


電影人和觀眾:無語


廣電局:無語


韓國的電影人:不好意思,我們準備要衝出亞洲了,不帶你們玩了。


觀眾:好在我們國家電影每年出產量大,雖然優品率低了,但總還有一兩部不錯的電影可以撐門面的。


這個話題是9月16日上午添加的,我猜測一下,大概是題主看過《釜山行》以後的感想,不管是不是,我們就拿《釜山行》作為一個參考對象,大概地想一下這部片子在中國拍攝會遭遇的境況。

一,這個故事主要發生在高鐵上,那麼審查部門會邀請鐵路部門相關人員,鐵路部門相關人員看過片子以後大為震怒,我國動車高鐵都十分安全,怎麼可能出現電影中的這些情節?乘務組工作人員是保障乘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怎麼可能在工作中出現這種紕漏,首先遭到感染,還去攻擊其他乘客?其中一個最壞的反派人物居然是我鐵路運輸部門的官員,這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敬業」這一條嗎?

二,國家衛生部門人員參與審查,再次震驚———我部曾抗擊過非典啊埃博拉之類的傳染疾病並取得重大成功,為什麼要這樣污衊我們?這樣的電影會對人民群眾造成極大的誤導,以為中國還會出現嚴重的傳染疾病災難,這是對我國預防和管控傳染疾病能力的嚴重質疑!再者,喪屍病毒在現實世界裡並不存在,那麼電影里出現這樣的情節嚴重違背事實,建議編劇回去讀五年醫學院。

三,軍方參與審查———媽了個巴子!這種大災難前面,人民軍隊在1小時以後才出場?居然還被集體感染了?這是在質疑人民軍隊的反應能力以及戰鬥力?被感染以後居然還攻擊人民群眾?這是在質疑我們的立場不堅定啊!另外,軍隊某上尉居然和一個搞證券的有勾連,私下炒股?居心叵測,把編劇拉出去槍斃五分鐘!

四,全國爆發喪屍病毒,電視新聞和政府發言人一直掩蓋真相,撒謊說我國各地爆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這是在質疑媒體都不講真相,都是黨國喉舌嗎?更何況,就算說謊是遊行示威,我國怎麼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五,喪屍病毒,可讓人死而復生,這種東西符合唯物主義嗎?中國13億人,至今民智未開,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誤以為這是真的,那以後還怎麼辦?根據影視劇現行管理條例,禁止拍攝宣傳暴力,色情,迷信,恐怖的題材,院線更是不讓碰。

六,送審影片中在多處宣傳人性本惡的消極思想,尤其最後階段困守車廂的乘客拒絕接納突圍的乘客,被失去姐姐的女乘客報復性地打開車門,這是嚴重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議修改,以宣傳正能量為主。

七,終極之靈魂拷問:在這樣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黨哪裡去了?

這些問題已經是和尚頭上的虱子了,真正的審查,尤其是關係到社會政治領域的,他們不再是找虱子,而是抓細菌。好了,暫時先根據這些審查意見回去重新弄一版吧。


主要是審查原因。為 @張小北 的答案補充一些看法。

審查之惡表現在扼殺創作可能性,表現在閹割好電影,更表現在劣幣驅逐良幣。
生產一部好電影的成本是很高的,量產好電影需要一套能維持其成本運作的體制。
意願成本:雖然好電影並非與有此意願的導演數量成正比例產生,但唯有大基數的導演有此意願,才能量產好電影。意願太重要了。想突破才能突破,如果你知道頭頂有紅線,但不知道紅線的位置,你還想跳起來嗎?
智力成本:好電影意味在敘事、情感、影像等方面有突破,這就是資歷和學識的門檻。
時間成本:不是說所有的好電影都必須像寧浩說的「劇本不寫三年都沒法看」,而是一部滿足工業要求、在某一方面突破的好電影絕對是經年累月的結果。
製作成本:投資者需要對好電影的市場前景有積極的判斷。如果擺在他面前的是兩個劇本,一個爛片一個好片,他覺得爛片比好片更容易賺錢,你和他談情懷嗎?(情懷不是一點用沒有,姜導電影的某位投資者就直言不看結果,因為中國一年票房收入不過是「兩座樓」。當然,你得先成為姜導。)
演員成本:中國缺乏權威性的電影獎項。美國好演員出演一些獨立製作,費用遠低於出演商業製作,因為人家分得很清楚,獨立製作中演員的發揮餘地很大,有利於拿獎。但在中國,電影獎項幾乎公信力可言(這是為什麼金馬獎成了救命稻草),唯一有效的評價標準就是票房。演員演了好電影,並不能獲得業內的有效認可,而簡直近乎於自娛自樂。這一條適用於電影所有的創作崗。

韓國頻出好電影是因為好電影能切實帶來票房、獎項和職業榮譽感。
但在中國,審查制度擠壓電影人意願,控制創作範圍,隨意切割電影、降低藝術質量,大大提升了原本就高昂的好電影成本。誰還願意去做呢?這一做可就是幾年的時光。
電影是一種精神商品,好片少,留下的空間自然有大量爛片去佔領。爛片成本低回報高,投資人趨之若鶩;爛片橫行,既敗壞了市場口味,也極大壓縮了好片應有的份額。

在這個提問之下,一定有人提及伊朗。問題是為什麼要學習伊朗?!把產生好片的希望完全寄託於主創的主觀意願,恨不得他們修鍊十八般武藝去躲槍子,在無數倒下的前行者身上豎起一個影展的大師?為什麼一談及電影質量,大家都巴不得中國電影趕韓超日,最好大躍進到好萊塢的水準,而一談及創作環境,立馬嚴苛到伊朗?

也一定有人提及愛情片。廣電不管愛情片吧,為什麼還拍不好?
首先,管。你不知道是你沒看到。其次,覆巢之下無完卵,愛情片是類型片的一種,不能指望一個殘疾的軀幹上長出健康的腿。而且,愛情片其實是比較邊緣的類型片,票房很少大爆(我記得這兩年愛情片的票房一般不超過1500萬人民幣),需要對成本進行嚴格控制,也就是說,工業要求應該更高。愛情片的容量較小,很多有野心的導演不願意把它作為常態的選擇。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國產愛情片很多時候不是電影,而是一種金融產品。這個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最近兩年的電影產業報道。


這風向不對啊,《湄公河行動》上映那會兒,很多知乎er不是還說中國電影產業迎來拐點么?


看到這個題目下的回答和評論,我突然想起一位長期爭取電影分級制的導演前輩說的話:
如果真的分級了,同意拍三級片了,第一個被圍堵的肯定是總局,第二個被拆的是出品公司,會有大量電話投訴到爆,甚至直接上街遊行要求法辦導演,要求撤下電影。
(註:我這裡可能表達的有歧義。作為創作者我是絕對支持電影分級的,因為不分級只能一刀切,導致大量的好片不能上,而現今有些電影雖然過審了但是不適合7-8歲小孩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位前輩花了大量時間奔走推動分級制,在這過程中發現分級制根本沒有民意基礎,推動起來難度太大,而我只是把這個情況講給不知情的。所以大家要理解這個困局,多多說服你身邊的人支持分級制,也許我們這一代就有望推動這件事了。)

注2:認為三級片就是色情片的,請你們補一下相關知識,三級片在香港的意思是被分為第三級別的電影,《死侍》,《八惡人》這些有大量暴力的都算,彭浩翔甚至曾經有片因為粗口太多也被劃為三級。)

以前我覺得誇大其詞,後來發現原來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審查的。那個感覺大概就是我們被砍了手腳,以為出來的時候觀眾會同情一下,結果大部分都在喊:跳啊,你們這群小丑怎麼不跳?沒手沒腳不能跳嗎?

同時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因果關係。現在的問題在於,你只要稍微出格一點點,可能一句話就讓你電影上不了。如果這是一部2千萬投資的電影,請問你哪什麼賠出品方?不能上映代表一毛錢都收不回來。(不要跟我扯dvd我會笑的)。在這種壓力下,有誰敢去碰紅線?看《無人區》,好像沒啥問題啊,也沒有很敏感啊,但是這片就是硬生生卡了3-4年,新版的結局就是WTF,已經不是張小北說的捅一刀了,這個簡直就是拿大砍刀砍啊,可是就算這樣到最後好像也沒回本。這可是寧浩啊,廣大沒錢沒背景的新導演呢?有哪個老闆敢投個4-500萬給一個新導演新題材,去冒上映不了的風險。最安全的是什麼,拍那些已經上岸的片子啊,重複拍,拍到爛為止啊。

你說你要拍個新題材,很震撼的?一個是喪屍跑老跑去,另一個是隧道統統塌下來,壓住一個人?還有一個是一群記者揭穿教士猥褻兒童?老闆會說你有毛病吧,一:可能過不了審,二:如果過不了,觀眾也不會同情你的開拓精神,甚至不會買你的dvd,他們只會下載你的片子,然後喊盜版無罪。三:就算你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熱門,也不會選你去參賽。

19/9/2016
騰訊娛樂

9月19日,《我不是潘金蓮》在多倫多電影節上獲得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身在西班牙參加聖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馮小剛和范冰冰通過視頻向組委會和觀眾致謝。多倫多電影節被譽為「奧斯卡的重要風向標」之一,此次《我不是潘金蓮》獲得的費比西獎項歷史悠久,由國際影評人投票選出。

據悉,《我不是潘金蓮》在多倫多電影節展映的版本為無龍標版。眾所周知,影片在國內上映需要取得龍標,即經廣電總局審核准許上映方可進行公映。這也引發了關於《我不是潘金蓮》延後上映原因的猜想。有人分析說,可能是因為影片中有些內容未能通過審核,於是只能推遲上映。據悉,影片劇情跟劉震雲小說基本保持一致,裡面有部分關於上訪、維穩的敏感話題,這也可能是影片遲遲未能通過審核的原因。

國慶檔就這一部期待結果沒了......


越怕越爛,從何談起。

我小時候,也就是2000年左右的時候。國內能看到的主要都是一些主旋律電影。就像

這樣的

這樣的

其實這都算好的,大部分的主旋律電影比這難看多了。
偶爾還有一些劇情片,但是偏藝術。
像喜劇,動作,科幻,魔幻,動畫,懸疑,恐怖這樣的類型片基本都找不到。有也很少。比如動畫,幾年就一部《寶蓮燈》
連我爸這樣的不關心電影的人都說,我們國家是不是不會拍那些影碟店裡的那種片子(像我們這種窮鄉僻壤,影碟店裡全是港台和美國的商業片)

那幾年國產電影市場產值大下滑,大家都不看電影了。電影演員和編導等其他人才也大量轉型跑到已經市場化一些的電視劇領域去了。
後來入了WTO,政府一看這不行,終於下決心改革。電影市場這才火爆起來。

今天我們再走進影院,僅僅是國產電影的選擇都比以前多多了。各種類型的片子都能看到了。有些還不錯,比如

喜劇
泰囧 心花怒放 夏洛特煩惱

動作
戰狼 殺破狼2 鬼吹燈

科幻
九層妖塔

魔幻
捉妖記

動畫
大聖歸來 大魚海棠

青春
七月與安生 致青春

愛情
北京遇上西雅圖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電影各個類型的產量,都有了很大的增長,在以前,我們幾年才能看到一部《寶蓮燈》這樣的大製作動畫。可是就今年以來,我們就有《小門神》《大魚海棠》《精靈王座》《神秘世界歷險記3》《搖滾藏獒》等幾部成本還算大的動畫了。哦對了,《功夫熊貓3》都快等同於半個國產了,這更是當年不可想像的。

誠然,這些片子里有很多都平庸甚至是爛片,可是世界上那個國家不是如此呢。大量的平庸之作和爛片才是電影市場的常態。
不信你可以看看這個豆列2016年韓國電影上畫檔期
你看看第一頁的這個不要忘記我 (豆瓣) 5.7分
抓住才能活 (豆瓣) 5.2分
更別說禁止性愛:甜蜜的復仇 (豆瓣) 3.0分,這種近乎於AV的低劣製作了。
第一頁25部電影,要麼根本沒有中國人看過,看過的評分就沒有超7分的。
這些電影你可能根本聽都沒聽說過了。

電影市場的進步,離不開電影製作者的不斷努力,雖然他們既要面對嚴苛的市場壓力,又要面對幾乎不講理的審查,可是他們依然在努力著製作讓大家覺得好看的電影。有些回答在攻擊他們不努力,認為他們是躺著就把錢掙了,但真的如此?
我們能看到成功者,但失敗者呢。比如《魔比斯環》票房慘淡 1.3億投資首周僅10萬元。這樣的失敗者就被我們忘記了。

如果我們的電影院到今天,還充滿了《生死抉擇》《衝天飛豹》
這樣的主旋律電影,真的有人會去看國產電影?

確實,大量的電影是平庸甚至是爛的,一些高票房電影也總是被人吐槽(典型的如小時代)。

但是市場總是如此,只有在大量的製作中,才可以出現一些精品。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許多類型的影片甚至是從0開始的過程。一開始,即使粗製濫造也能佔據很多市場。比如青春片,《致青春》開始才有了影響力較大的青春電影。大量狗血,濫煽情的青春片便被批量炮製了出來。但是問題是,你覺得爛,可是以前連爛的都沒有啊。可是慢慢的,觀眾看多了這種,覺得老這樣,也不再滿足了。《七月與安生》同樣是青春題材,不就被很多人說有進步了。

而另一些被人吐槽的粉絲電影,如小時代一類,難道九十年代就不存在那些狂熱的追星少男少女嗎,但是當時市場上不會為他們量身打造電影,今天有了。所以這個市場就存在了。當然你可能看不慣這個市場的存在,可是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不有連演員自己都吐槽愚蠢的《暮光之城》存在。

再說審查,審查當然是阻礙了中國電影的進步。
如果沒有它的話。


以下恐怖預警

我們今天恐怕早就有了自己的
咒怨

午夜凶鈴

老男孩

可以說,審查影響了很多電影類型,但是它畢竟還是沒有影響到所有的類型。
我們應該看到審查的影響,但是也沒有必要因為審查的存在就否定我們其他所有電影類型的成就。

在目前體制下,審查是不可能被廢除的。
我們只能一點點的磨。一點點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呼籲來讓審查之手能松一些。這確實不容易,但這沒辦法。
但是這不該是通過攻擊我們的電影創作人員來實現。因為他們才是最直接面對審查破壞的人。


雖然平時老罵廣電,但我覺得吧,這鍋導演編劇影視公司乃至無數吃瓜群眾(包括以前老進電影院看爛片的我)都得背。別覺著有個廣電在前頭挨槍子就算完了。

廣電的審查制度,的確讓中國少了很多題材的電影,也讓很多主題不好升華,但是!但是!你們連言情劇連輕喜劇連青春劇都特么拍不好啊!!!

同樣是青春片,我想看的是《那些年》《初戀這件小事》之流,去想念一下自己溫馨的少女時代,不是想看《左耳》《匆匆那年》這些好嗎!一群大鮮肉小鮮肉的台詞都說不好還自以為很帥,小花們也一個二個急著墮胎,太急了,美瞳都忘摘下來了,讓人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嘿,我不信這鍋是廣電的。

同樣是言情片,我想看的也不是《微微》,也不是《有一個地方》,也不是《小時代》,更不是《夏有喬木》好嗎!更別說連《三生三世》這樣的抄襲作品都能堂而皇之的搬上銀幕。老說韓國連續劇膚淺,拖沓,瑪麗蘇。講真,中國的言情劇能有韓國言情的一半良心,我就選擇支持國貨。
是中國的小鮮肉小花沒韓國的好看嗎?才不是,是劇情的差距,是演技的差距,是布景的差距,甚至是服裝的差距打光的差距。
這鍋也不能廣電背吧?

還有喜劇,不說了,說起來想哭。

有時候希望製作方也從自己身上反省反省,別什麼鍋都甩給廣電,就像《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都是盜墓的,都是中國出品,怎麼一個就像模像樣一個就拍成了打怪獸呢?

也有市場選擇的原因,只要搞幾個流量擔當的鮮肉,管他會不會演戲,反正都有人買單,剩下群眾說不好都不行,被粉絲罵的狗血淋頭的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老子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演技已經有很大提升了,很棒了」—從負一百到負五十也值得你們這麼吹嗎?
「長得帥就行了」—滾。

衷心希望廣電能改變(當然我不抱什麼希望,目前只有越來越喪心病狂的趨勢),既然枷鎖已經帶上了,就只希望帶著枷鎖跳舞,也盡量跳的好看一點,別往那兒一躺不動了,你就是跳出來個廣場舞,我都會認認真真看一看的,起碼有誠意了不是!


除了取消審查外,還要取消進口電影的限制。韓國國產電影曾經被進口電影壓制到只有15%的市場佔有率,慘不忍睹,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強大的競爭壓力,才造就了後來韓國電影的騰飛。很多人所詬病的中國電影人的水平、能力問題,就得靠這個來解決。當然取消審查是第一步。

看來有必要給一些人上一節韓國歷史課。

以下內容節選自維基百科「韓國電影」 wikipedia.org 的頁面

韓國電影自19世紀末電影首次被引入韓國以來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1919年,韓國早期電影開拓者金陶山製作了韓國本土首部電影《義理的仇討》。在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制和軍事政權的嚴酷審查制度後,韓國電影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在1980年代迎來了新轉機。新的人才不斷進入,特別是原有的電影審查制度的廢除,使韓國電影業的環境得到改觀。進入1990年代以後,韓國電影消化了市場開放後外國進口電影的衝擊,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朴正熙政權對電影業的管制
1961年,朴正熙通過5·16政變控制韓國後,開始打著保護和培育的口號對電影業進行管控

1962年1月20日,韓國頒布了歷史上的首部《電影法》,並在1963年、1966年和1970年對其進行了三次修訂。《電影法》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化的政策和外國電影進口配額制

與此同時,朴正熙政府還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含有政治因素,描寫社會黑暗面,反倫理,和揭露現實社會的影片遭到了封殺

1970年代,韓國政治進一步走向獨裁統治。朴正熙當局打著保護國產電影的名義,通過外國電影進口配額制資助國產電影的製作,但卻導致了國產電影質量的下降。電影業准入門檻的提高和電影審查制度也扼殺了韓國電影自身發展的動力,使電影偏離了藝術發展的軌道。1969年至1976年,韓國觀影人次從1.78億銳減到三分之一都不到,人均觀片數量從原來的每年五六部下降到1.8部,全國影院數量也從659家減少到541家。與此同時,電視的普及和其它娛樂產業的發展也使韓國電影的蕭條進一步雪上加霜。1973年,朴正熙政府修訂《電影法》,設立映畫振興公社,並開始打著「為國產電影提供範本」的名義直接製作電影。反共影片《證言》(1973年,林權澤)是映畫振興公社製作的首部國策電影。為支持這部影片的製作,朴正熙政府將江原道的一個村莊劃為拍攝現場,派遣大規模裝甲部隊和步兵並動員大量臨時演員協助拍攝。此外,影片採取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建造了漢江大橋、戰鬥機等道具模型。政府的大規模支持使《證言》創作出當時難得一見的視覺奇觀,上映後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續《證言》之後,映畫振興公社又投巨資製作了《野菊花盛開的地方》(1974年,李晚熙)、《殘留諜者》(1975年,金時顯)等一批反共電影。為宣傳當時朴正熙政府的新鄉村運動政策,映畫振興公社還製作了《妻子們的行進》(1974年,林權澤)等多部「新鄉村電影」。這些影片的票房都不理想,有些甚至入不敷出。為了達到收支平衡,朴正熙當局採用了贈票或包場的方式動員、組織群眾觀看,結果遭到輿論的批評。朴正熙當局每年年初都要發表有關電影的政策。這些政策不僅要求電影公司製作反共、宣傳新農村政策的電影,還要求製作忠孝、護國、克己奉公等能「確立民族主體性」和「鼓舞愛國愛民族的國民性」電影。《亂中日記》(1977年,張一湖)和《世宗大王》(1978年,崔寅炫)講述的是統治者的人性苦惱,通過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一個受人尊敬的統治者的形象(據說原型是朴正熙)。《五戒》(1976年,張一湖)等則是勸誘大眾順從舊時代儒家思想的臣民化政策電影。這些電影被定為優秀電影后,會得到政府的補償。但它們其中的很多甚至都沒有公映過

1980年代的轉折期
維新體制崩潰後的1980年代,韓國當局開始逐步放鬆制約電影業發展的各項政策。1980年文化公報部廢止了原朴正熙政權的「優秀電影獎勵制度」,優秀電影不再是為取得外國電影進口配額而製作的電影,而是真正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能深深打動觀眾的電影[1]:258。1984年3月,映畫振興公社設立了培養導演、攝影、編劇等專業人才的韓國映畫學院,為蕭條中的韓國電影點燃了復興的火花。 同年,韓國第五次修訂《電影法》。原來電影業的許可制被登記制所取代,准入門檻的降低使自由製作成為可能。此外,新修訂的《電影法》將電影的製作業務和進口業務進行了分離。原來少數電影製作公司壟斷韓國電影的局面被瓦解。1986年,韓國在美國的壓力下第六次修訂《電影法》。原來對外國進口電影的限制被廢除,外國電影公司可以在韓國建立分支機構直接經營電影業。1988年1月,聯合國際影業和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率先在韓國設立分支機構,搶灘韓國市場。9月24日,聯合國際影業的第一部直配電影《致命誘惑》在韓國影院上映。電影政策的變化一方面使電影製作自由化,另一方面對外國進口影片限制的廢除也使原本在政府保護傘下生存的韓國電影業受到巨大的衝擊。同時,1980年12月1日開始的電視節目彩色化也給電影業的發展帶來不小的衝擊。

在朴正熙被暗殺身亡後的1980年代初,過渡政府管理下的韓國出現了短暫的民主時期。《人之子》(1980年,俞賢穆)、《有風的好日子》(1980年,李長鎬)、《曼陀羅》(1981年,林權澤)、《底層市民》(1982年,裴昶浩)、《傻瓜宣言》(1983年,李長鎬)等以敏銳眼光批評現實生活嚴峻問題的影片得以成功規避略為寬鬆的審查制度的檢查而上映

1982年3月,在光州事件的旋風中登場的全斗煥政府,為了分散民眾對政治的注意力,開放了深夜劇場。3月下旬,鄭仁燁執導的《愛瑪夫人》成為第一部深夜劇場影片,引發了情色片製作的熱潮。午夜劇場也成為受年輕戀人歡迎的約會場所。

1990年代和21世紀是韓國電影在開放中重獲新生的時代。根據韓美的電影協商,自1989年1月1日開始韓國電影公司無需經政府批准就可以進口外國電影,外國電影也無需經過審查,韓國逐年放寬對外國電影進口拷貝數目的限制,直到1994年完全廢除。1988年以來,已有聯合國際影業(1988年)、20世紀福克斯(1988年末)、華納兄弟(1989年末)、哥倫比亞三星(1990年)、博偉(1993年)五大電影直銷商在韓國建立了分公司。1990年,聯合國際影業發行的《人鬼情未了》(1990年,傑里·朱克)在首爾劇場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標誌著美國直配電影已經長驅直入地穩步進入韓國市場。外國進口電影對韓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1980年代,韓國電影的佔有率曾上升到30%,但在1993年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的15.9%1998年,韓國國產電影的數量由1990年前後的100-120部,縮減到43部。而進口外國電影則由1984年的25部,激增到1996年的405部

「長山串鷹」的電影人柳寅澤、洪基善因以光州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啊!夢之國》未經審查上映被韓國當局拘留起訴。兩人在1991年5月向憲法法院提出了申訴。1992年,「長山串鷹」代表姜憲因反映教育改革的影片《打開緊閉的校門》未經審查擅自上映而被拘留。1993年,姜憲以公演倫理委員會電影審查制度違背憲法保障國民言論、出版自由和創作自由為名向韓國憲法法院提交了違憲申訴。

1996年,韓國憲法法院就「長山串鷹」對公演倫理委員會執行的電影審查制度的違憲申訴作出了違憲判決,宣布《電影法》所規定的電影上映前必須接受公演倫理委員會審查的規定,違背《韓國憲法》第121條第一款「所有國民享有言論、出版的自由和集會、結社的自由」所賦予的公民權利。與此同時,韓國憲法法院還明確有必要禁止青少年接觸色情、暴力電影,提出電影界建立自律的「分級制」。同年,韓國修訂了《電影振興法》,成立了韓國公演藝術振興協會用於取替原有的公演倫理委員會,並對電影實行全體可觀看、12歲以上可觀看、15歲以上可觀看、18歲以上可觀看四個等級分類制度。1999年5月28日,金大中政府根據《電影振興法》成立了法定民間機構「電影振興委員會」,並將電影業選為政府重點扶植的對象,韓國電影環境得到了改善。

進入1990年代後,獨立電影公司開始在韓國電影業出現。1980年代後期製作錄像電影的大企業也開始直接參与電影的製作。相比傳統的忠武路電影製作公司,獨立電影公司善於分析和觀察的年輕企劃人員更受到大企業的偏好。電影企劃者的登場使韓國電影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開啟了「企劃電影」的時代。1992年,申氏企劃集團參與策劃,由三星集團投資的影片《結婚故事》成為韓國的首部企劃電影。該片創下了當年最高的票房紀錄。之後,申氏又推出了《甜蜜新娘》、《幸福不是成績單》、《媽媽先生》等企劃電影。1990年代中後期,企劃電影已經成為韓國電影的主流。1996年以後,韓國電影開始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場佔有率由1996年的23%提高到1998年的35.8%,2001年更是超過了50%。韓國電影的觀影人次也開始呈幾何級增長。1999年,《生死諜變》的上映拉開了韓國大片的時代,其觀影人次達到580萬,一舉刷新1990年代初《西便制》所創下的百萬人次紀錄。此後,韓國電影的票房紀錄每年都被刷新。2000年,朴贊郁執導的《共同警備區》的票房突破了600萬。2001年,《朋友》票房達到818萬。之後,2003年的《實尾島》和2004年的《太極旗飄揚》票房相繼突破1000萬,使韓國電影進入千萬時代。與此同時,韓國電影也實現了質的飛躍。韓國電影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上取得驕人的成績,並湧現出一批優秀電影導演。釜山國際電影節、全州國際電影節、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等相繼在韓國舉辦。其中,1996年開始的釜山國際電影節已經發展成為亞洲代表性的電影節。

韓國電影騰飛的兩大法寶——自由創作和自由競爭,中國一項也沒做到,而且也將繼續做不到。

----------------------

補充一下,很多自由國家的電影產業不行,是因為人口少,本國電影的觀影人數有限,電影沒辦法做到高成本。但中國不同,中國在人口方面非常有利,國產電影可以做到在高成本上實現盈利,因此完全可以學韓國放開市場。


說點審查之外的東西吧。
原來在圍觀論文答辯的時候看過一個師兄論文里有個有趣的觀點:90年代文化娛樂品的審美有一種「學院式」的道德自律在裡面,這種道德來自這個審美群體價值觀的一種天然默契。而在現代化發生後,普羅大眾對於這種藝術審美上的話語權逐漸增加,這既給文化消費品帶來了更多元的改變,也消解著這種自律。
這大概能解釋,為什麼80、90年代內地包括早年的賀歲片里那種嚴肅感在現在的電影里不常見,無他,這種審美來自於舊形式下的鼓勵,在現在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做到讓這些電影作品被認同。道德和藝術表現上的自我苛求一方面不能獲得經濟效益,甚至連價值認同方面也乏善可陳…這大概就是現在【青春劇和輕喜劇】讓人吐槽的原因。在這種兼具市場和價值認同的權衡下,通過角色認同和藝術氛圍獲得口碑的努力和收穫不成比例。
互聯網播劇和互聯網電影審查顯然沒有院線嚴格,但產出品和院線質量比…
同樣的問題在國內網路文學裡面也是這樣,如果說早年的榕樹下裡面還存在著寫作自律的話,04年商業化後最開始成功的小說上可以感受到的氛圍變化難道是審查帶來的?彼時互聯網文學創作還有很多規避審查的小聰明和手段…
我相信同樣的事情也會在國漫和動畫里再演一遍。感覺「能賺錢」》「賺快錢」》「罵」》「管制」》「罵管制」幾乎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其實韓國電影越拍越好,國產電影越拍越爛也有刻板印象在裡面,就像「網路小說越寫越爛」一樣忽略了創作周期、片池量變化這些東西的存在。
不說對外輸齣電影本身有質量篩選在裡面,前段時間《鳴梁海戰》的時候…大家覺得這部大戲劇情和水平怎樣來著…
商業和表達上的抉擇,本身很難…照顧商業認同,表達上難免下降,而如果表達的認同出現問題,則這個抉擇顯而易見…
在審查的大幕沒揭下來前,我覺得作為觀眾,有時候要給那些選擇「多一點真誠少一些套路」的作品,一點商業上的認同就是最好的幫助…
說起來,韓國電影裡面,開始認識到熱門ip玩不好沒人買單的話…
1998年的《退魔錄》算是一個…觀眾用電影票讓人知道「毀原作、不可恕」而反觀《盜墓筆記》呢…


創作者創作電影的上下文語境和觀眾看電影的上下文語境完全徹底截然不同。

觀眾以為創作者責難或者怪罪審查制度是推卸責任,這屬於一拍腦門子的直覺性反應,在他們心目中,好像不說自己『十惡不赦好吃懶做不思進取』就不算是靈魂深處鬧革命,就是走過場。

人人都知道幾十年來中國教育制度徹底的失敗,但是總有人會說,你看,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是出了誰誰誰,自己沒學好別怪教育制度。

這種基本邏輯錯誤,還真就是普通人的智力天花板。

在一個沒有表達自由的電影創作環境里,拉出來一些帶著枷鎖跳舞還跳得不錯的電影出來充『典型』,這種人可以去『南街村』、『華西村』再多旅遊幾次。

創作者如奶牛,再貧瘠的草場,總能分泌一些奶水。觀眾就是那些喝奶的城裡人,喝完奶,一抹嘴:去他媽的,不是有奶嗎?瞎叫喚什麼!


環境和產業形態的問題,順手拿日本和韓國做個比較。

從法律條文上來看,日本沒有審查。但日本一些官方機構、社會團體和企業喜歡給傳媒製造壓力,造成「無形中的自我審查」。

韓國的電影電視可以批評總統這樣的國家元首。在日本,隨著右翼勢力掌權,皇室問題成為禁區。

在美國、韓國的軍事大片或科幻怪獸大片中,自家的飛機、軍艦、坦克被別人擊落乃是家常便飯。只要編導團隊不對軍隊官兵進行貶損侮辱,美韓軍方完全可以派出部隊協助拍攝。

然而,在日本的航空自衛隊,只要你向空自借了飛機,就禁止你在劇本里設置空自飛機被擊落的情節(故障墜毀、飛行員出現精神障礙,這類情節沒問題)。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都不會如此露骨地干涉劇本。僅有的「航空自衛隊的作戰飛機被擊落」的情節,出現在2004年的《ULTRAMAN》和1996年的《哥斯拉大戰王者基多拉》當中。庵野秀明的《真-哥斯拉》,航空自衛隊的F-2支援戰鬥機只在東京市內多摩川作戰時有幾個起飛和投彈的鏡頭,完全沒有和哥斯拉反覆交戰的後續戲份。此後被擊落的只有美軍的B-2隱形轟炸機和無人機。

日本拍了很多政黨政治背景的連續劇和電影,但近年的這類作品沒有一個敢於使用政黨實名-哪怕是在野黨實名的。美國電視劇《白宮風雲》大刺刺地使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實名,這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韓國電視劇《第五共和國》講述全斗煥政府時期的胡作非為,也涉及到金大中金泳三的一些黑歷史,所有人物政黨全部實名出場。這在日本是做夢。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日本的「Democracy」是美國人送來的,韓國的「Democracy」是自己拿來的,兩邊對創作自由權的理解不一樣。

在服務電影業的環境和措施上也不一樣。日本的立法、執法、行政,有很多地方是一刀切的。

韓國的《太極旗飄揚》、《MY WAY》,在拍攝現場可以建起四五層樓高的布景建築,在戰爭戲拍攝使用的火藥數量上也很寬鬆(太極旗飄揚最後用了十幾噸火藥),在拍攝現場可以使用空包彈。

以上三個條件日本都不具備:《別叫我英雄》為了能用上空包彈,在韓國拍了很多外景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加入日本景色並使用電腦特技抹去韓國文字。《男人們的大和號》為了在火藥量受限制(每天不能超過三百克)的條件下弄出美機持續投彈轟炸的大場面,只好搞出一個個嚴重失真的「火球」(看上去像是汽油炸點的效果)。《男人們的大和號》受制於日本現行的《建築基準法》對臨時建築的限高要求,軍艦的艦橋未能復原-艦橋的戲份因而比一般海戰片少了許多。(電視劇《坂上之雲》劇組與主題公園合作,將一比一三笠艦布景建在石川縣境內的某主題公園裡,建成長期性展覽館,才躲開了對布景高度的限制。)

最後說電影的產業結構。

當韓國的忠武路商業電影系統在製作、發行上走向社會化、產業化大生產的時候。日本還是作坊化、個人化、班組化的作業模式,無論是某些沉溺於個人表達的所謂「大師」,還是上游的投資者,似乎都對壯大產業鏈沒什麼興趣。電腦特效、後期製作、武術指導,似乎都被當成畫筆一樣的東西。

當《宇宙海盜哈洛克》中三分之一的鏡頭送交韓國公司經手的時候,當《寄生獸》區區400多個特效鏡頭需要折騰日本最好的特效公司「白組」將近一年的時候,當《真哥斯拉》最終完成的特效鏡頭質量參差不齊(電車炸彈撞到哥斯拉身上時,那火焰效果簡直好似沒有完工一般),當《魯邦三世》把電腦特效和武指訂單發給韓國的時候。韓國電影人以自己的實力證明,在和老牌電影強國日本的競爭中,他們贏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既然問題問的是是好片,而不是票房,那自然是要看獲獎情況,而看獲獎情況,自然是看歐洲三大節和奧斯卡。
可讓我驚訝的是,這麼多回復,硬是沒一個貼數據的,我知道電影板塊多文藝青年,感性評價居多。可是文藝到就連基本的理性都沒了真的好么?
我就貼數據吧
自2005年之後,中國在歐洲三大節上的入圍電影有:
05年,長恨歌,青紅,最好的時光,黑社會,孔雀,天邊一朵雲,。一共5部片

06年,三峽好人(金獅獎),黑眼圈,放逐,頤和園,伊莎貝拉,一共4部片。

07年,色戒(奧斯卡提名),太陽照常升起,神探,幫幫我愛神,圖雅的婚事(金熊獎),蘋果。一共6部片。

08年,蕩寇,二十四城記,左右,文雀,一共4部。

09年,意外。淚王子,春風沉醉的夜晚,復仇,梅蘭芳,一共5部
10年,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夾邊溝,日照重慶,團圓,三槍拍案驚奇,一共5部

11年,人山人海,桃姐,奪命金,賽德克巴萊,一共4部。

12年,白鹿原,一共1部。

13年,郊遊,天註定,一共2部

14年,闖入者,白日焰火(金熊獎),推拿,無人區,4部

15年,悲兮魔獸,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一步之遙,一共4部。
十年一共43部入圍。
韓國入圍電影有:
05年,親切的金子,劇場前,一共2部
06年,無入圍
07年,密陽,呼吸,機器人之戀,邊界,一共4部
08年,夜與日,1部
09年,蝙蝠,1部
10年,詩,下女,2部
11年,愛,不愛,2部
12年,聖殤(金獅獎),在異國,金錢之味,3部
13年,慧援,1部
14年,無入圍
15年,無入圍
十年一共16部。
43:16,這放籃球大概是比美國隊和中國隊的差距還大
情感會騙人,主觀意識會騙人,可數字不會,如果硬要說近些年來哪個國家電影水準下滑的厲害些,明顯是韓國。
如果說票房:中國國內阿貓阿狗都能拿億元票房我先不提,光說海外票房,中國已近10倍的姿勢絕對碾壓韓國海外票房,而韓國電影一直標榜學習好萊塢,結果一部奧斯卡提名都沒,這些年來更是淪落到非洲鄉鎮電影節去了………


其實中國最近的好電影很多,沒得獎的好電影更多,例如心迷宮等,趨勢一直平穩,基本保持每年4部上下的入圍電影,而韓國無論是票房(國內,海外)還是獎項都遠不如中國,這些年來更是下滑的厲害,但為何總有人說韓國電影勝中國呢?

我的理解是:你覺得中國電影爛,因為這是你同胞拍的,自然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你覺得韓國電影好,是因為它是外國人拍的,自然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

真是悲哀。

寫於16年9月18日02.21分


拍個黃繼光吧公知要解讀
拍個雷鋒吧公知要解讀
這麼解讀下去什麼都解讀爛了
中國沒有英雄了,什麼都給公知敗壞了
你們就去信公知啊,去信啊?


個人認為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欣賞水平問題,只要有當紅明星,再爛的片也有市場,也有人看,所以那些大量粗製濫造,速成的電影長期霸佔檔期,霸佔熒屏,相反那些好電影比如最近的長江圖幾乎沒有排片,不是院線不想,而是不敢啊。有時候會在電影院看到同一個明星出現在不同熱映的影片中,這種電影水平能高么?


-

一堆人在說「審查」問題。

其實呢,我不反對「審查」。

我反對的,只一件事。

為什麼「電影」比「舞台劇」嚴?
為什麼「舞台劇」比「小說」嚴?
為什麼「小說」比「漫畫」嚴?
為什麼「漫畫」比「雜文」嚴?
為什麼「雜文」比「詩」嚴?

要求審查廢除,短期內不可能,但至少讓我們有同等的標準。
標準不一,是最叫人煩惱的事,先求「至少標準相同」,一步一步來。

誰敢說,韓國的小說愈寫愈好,我們中國人寫的小說,愈寫愈爛?

其實很多人的要求並不多,免除審查不可能,分級制也算了,
只要能小小地,放寬到小說出版的標準,中國的電影至少會強壯 n 倍。

-


賈樟柯:我覺得這個我感觸特別大,我覺得目前中國電影它跟過去中國經濟的情況是一樣的,它處在一個高速增長期,這個高速增長期增長到什麼程度,就是一年800部電影,你想中國電影過去的人才儲備基本的這個創作人員,一個道具師、服裝師、化妝師哪能支持一年800部這樣的產量。所以,它就是在這樣高速度的發展裡面,就是它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比如說這種模式,比如說我們剛才說妖流行,馬上去複製妖,還能夠獲得成功,那接著複製。那麼在這裡面呢,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很多這個電影工業本身的水平被這個繁榮遮蓋了。很多的基礎的工作人員,甚至導演都是沒有經過很好的專業的訓練,專業的訓練有兩種,一種是教育,比如說上電影學院,比如說你拍過很多短片;還有一種就是片場制度,過去的一個道具師要成為一個道具師,他前面要做助理要做好多年,是有創作培訓的。比如說這個杯子究竟應該用什麼杯子,它不是那麼簡單說拿來一個茶杯就可以,當然大的比如要有年代感,要符合時代,還有創作的問題啊,就是哪一個更有感染力。現在基本上是導演要杯子,我就給你個杯子,就是很多細節失去創作了,因為那個工作人員根本不夠,有能力的根本不夠用。其他的全部是很年輕的、很新的工作人員加入。那當整個這個快速增長如果哪一天一放緩,市場電影的需求沒那麼大了,然後真的看電影就是除了看熱鬧之後,也要看電影本身的數字的時候,那個時候是值得擔心的。

《鏘鏘三人行》

我粉賈導,是完全正確的!!!

看看人家的服飾,造型,道具,攝影,燈光,後制

咱們也有好的製作,比如《色戒》、《智取威虎山》、《風聲》等等。可咱們的精良製作是偶爾,人家是常態。

你說題材是廣電的鍋,技術是誰的鍋?


排在前面的幾個答案,已經把審查對電影產業的傷害說得很清楚了。我也很贊同中韓電影產業的差距(這的確存在),以及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況,和目前存在的審查制度關係很大的觀點。這個答案,希望能成為闡明審查危害的一點補充。

1.許多評論和回答舉審查允許的類型片,如勵志和愛情等,我們也拍不好的例子來說明審查制度似乎沒那麼大的害處。但是,這個例子的前提是審查僅根據類型決定是否干涉及干涉程度。換句話說,如果對於某些類型能一概不干涉,我們也能做出成績。要知道審查制度是一張網,任何電影的流程都可能會和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互相制約。我們現在不是在戴著鐐銬跳舞,是套著麻袋跳,套著麻袋是不可能有好看的舞蹈出現的,即使允許你把手腳伸出麻袋外面也不行,那隻會更加滑稽。

即使是允許的類型片,也會有許許多多的限制,特別是劇情。在一次改動可能是會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的情況下,對資本最有利的辦法,自然是像目前一樣,寫個濫俗而決不會不能過審的劇本,和為了票房保證啟用小鮮肉明星。從電影角度來說,這是一部爛片。但對資本來說,是一個暫時不壞的商品。

2.另一個例子是目前爛片也能賺錢的事實,來說明中國觀眾觀影素質低下導致不能出現佳作。然而,這樣從結果說明原因,邏輯上可能不太對。目前我們的觀眾觀影品味,的確處在偏下的水平(不應該拿知乎的現狀和平均水平去衡量全體觀眾。事實上即使以目前知乎正在下降的平均電影欣賞水平來比較,也應比全國觀眾水平稍強)。但這種情況,也正是審查機制帶來的後果之一。我們不是不知道什麼是好電影,而是在一些時間段內,不能看到好電影。在一個不是自然的市場下,觀眾的行為可能僅具參考的意義。

3.關於目前我們的電影從業人員水平的問題,確實存在。但這正是審查制度帶來的惡果,而不是審查無害的論據。因為寫一個爛片劇本很簡單,但kill一個優秀的劇本,可能就會失去一位好編劇。當所有電影都不需要好的特效,所有的電影都只需要一個只會加美顏濾鏡的攝影的時候,行業工業水平的下降就是必然的。就像所有人都為60分甚至30分去努力的時候,沒人會去考慮更高的分數,因為沒有更好的標準,去追求那樣理想的美好,甚至可能失去飯碗,因為別人已經在搶著做那些30分的活了。編劇,特效,後期們也是人,也要討生活的。

說了一堆廢話,關於制度和後果的討論本就很難得出結果的。在下不是電影行業從業人員,無利益相關,也才疏學淺,只是紙上談兵。只是希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沒有不認同各位想法的意思。如果答案能讓各位有一點想法,哪怕是反對也好,這答案也算有一些價值。

就是這樣。

PS:關於韓國電影產業目前優於中國,應是事實。對這點心存懷疑的朋友,我沒有要爭辯的意願。


推薦閱讀:

指環王,霍比特人這類電影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會找到原演員來出演?
《魔法少女小圓》中小圓的媽媽這一角色起何作用?
如何評價裘德 洛主演電影《黑海奪金》?
哪部影視作品的哪一幕讓你直接淚崩了?
《夢之安魂曲》里有這一幕,媽媽在屋裡快速整理房間 打掃客廳,然後攝像機從卧室平移到客廳,這個鏡頭是怎麼拍攝的?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中國電影 | 電影產業 | 韓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