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銀翼殺手2049》?
於2017年10月6日在北美上映。
完全沒垮。
2049故事背景雖然是建立在「銀翼殺手宇宙」語境下,但和原著作者Phillip. K. Dick基本無關,完全是依導演和編劇對藍本的理解而生的自主續集。和朋友一起觀影,我們本科時曾以作者PKD系列作品為課題寫過論文,聽說會有續集時不太看好,但結束後轉頭對朋友說的第一個詞是:沒垮。
(導演Denis Villeneuve 替代Ridley Scott,前者是《降臨》《囚徒》的導演,其下一部作品將翻拍科幻大作《沙丘》;編劇之一Hampton Fancher當年說服PKD把小說改成電影,同時也是82版的編劇)
2049里高司令的角色LAPD Officer K D6-3.7—K Dick. 挺有心思的致敬。
這部電影語境感非常強,如果沒看過上一部或讀過小說,那麼觀影體驗可能不會特別好。大概類似「看一半就睡著」的影評不會少,所以建議觀影前做一點點功課。
背景簡述,關於銀翼殺手宇宙:
原著小說Do Androids Dream About Electrical Sheep(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故事發生在核戰後,放射塵讓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瀕臨滅絕。所以電影里出現在衰敗城市裡的小黃花,樹,木頭,狗,羊都變得非常稀奇,分別承載了故事不同的暗示。
1982版《銀翼殺手》時間處於2019年,以Roy Batty為首的幾名Nexus-6複製人從外星返回,殺死複製人製造商Tyrell公司boss(Nexus-6隻有4年壽命);賞金獵人Deckard與複製人戀人Rachael從洛杉磯逃走。
2049的世界比30年前更加處於環境災難邊緣,地球生態系統已然崩潰。Ryan Gosling飾演的Nexus-9 Officer K受命退役不合格的複製人。
時間線上還有三部短片作為番外講述這30年間的一些變化
- Blade Runner: Black Out 2022 (2017)
- 2036: Nexus Dawn (2017)
- 2048: Nowhere to Run (2017).
電影時長2小時43分,比 Blade Runner(1982)長了46分鐘,不少人抱怨它節奏太慢。其實1982版也有非常多留白,但它每一次沉默膨脹出的是突然的暴力或片里人物得到線索的頓悟。所以,慢節奏電影不拖沓冗長的關鍵在於,在正確的時間點將信息拋出。
2049的節奏雖然已經處理得非常好,但對觀影審美是「劇情導向」的觀眾來說,163分鐘內去高潮化敘事與視覺美學相加的戲劇張力可能並沒有那麼足。
印象中這幾年都很少見院線那麼長的片子,查了下這是華納兄弟出品的自諾蘭168分鐘的《星際穿越》後最長的一部片。國內上映時人體呈現的部分可能會被刪減掉一些
(僅刪減一分鐘,廣電仁至義盡)
挺有趣的一則新聞。索尼影業公開向土耳其電影評論協會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of of Turkey (SIYAD)表達不滿,因為他們刪減了所有裸露的鏡頭,索尼表示觀影應該以「respect for the local culture」為出發點。SIYAD回復索尼,指責其將自己看作決定適當文化的權威,強加對文化的看法,是最不尊重文化的表現,也是對土耳其人民,特別是對土耳其的電影觀眾的侮辱,讓他們因任何裸露的畫面而受到干擾。
umm…
下面影評涉及劇透。
故事開始於一處典型反烏托邦場景, Officer K與30年前Deckard一樣受命「退役」Nexus-8複製人Sapper Morton。這時候的複製人產品已經不止4年壽命,並且可以顯著老化
(這一點涉及討論Deckard到底是不是複製人)
「You』ve never seen a miracle」
這句話是整部電影謎團的伏筆。
1.嚴肅科幻
不討論軟硬,這部電影的細節非常豐富,大量引經據典,在深度上下足功夫,絲毫不輕浮,內涵這般厚重的科幻片很難得。幾個細節如下:
——K做的那個代替Voight-Kampff的baseline測試「Cells Interlinked, Cells」,引自納博科夫小說「Pale Fire」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
後來Joi拿著一本書讓K念給她聽,她手裡拿的正是博納科夫的 Pale Fire 「微暗的火」
關於Baseline測試原理,系統會混搭著音樂扔出情緒化的主題來測試複製人多快會給出neutral response,與V-K測試正好相反,Baseline測試是為了評估複製人到底有多麼「反情緒化」「非移情作用化」。因為他們需要殺死自己的同類,baseline測試需確保沒有人類的道德標準和情緒潛入他們的機器驅動器。
「Cells Interlinked, Cells」這兩個納博科夫詩節里的詞,聽起來完全是無意義的重複,除了強調複製人的情緒穩定的非人化特質,也借小說中「記憶碎片」式的生命思考隱喻電影主題。
——Joi給K取名Joe, Josef K其實是卡夫卡The Trail (審判) 里的主人公(他的另一本小說《城堡》里的角色也叫K),書里K被指控有罪,卻從來沒被告知罪名,這存在主義暗示也是電影里K一直苦惱追尋的身份原罪。同時,在《聖經》里,Rachael生下的孩子就叫做Joseph.
Bible. Genesis 30:22:"And God heeded Rachel and opened up her womb".
子宮隱喻:生育不是技術難題,而是人類極力避免他們的「產品」所具有的功能,子宮代表的是造物主的身份,而複製人是人類作為Maker下的產品,如果這個產品也變成了Maker,那麼人類和複製人之間的倫理就會大亂。
——K和全息人工智慧女友Joi所住的那棟建築名為「Mobius 21」(メビウス),致敬法國漫畫家Jean Giraud(其筆名為Mobius)他的作品The Long Tomorrow對blade runner的科幻畫風有很大影響。
——Deckard對K說的第一句話「You mightn"t happen to have a piece of cheese about you」,引自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有個小插曲,在1982版的Blade Runner被刪減的一幕里,Deckard造訪霍頓,發現他在讀《金銀島》
——K找到當年的officer Guff詢問Deckard的下落時,他拿出一隻紙折的山羊,這是致敬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小說里Deckard非常喜歡動物,並將其3000美元賞金作為買一隻山羊的首付,2049里他在拉斯維加斯的藏身處也都是動物雕塑。
並且,那一幕幕給到的雕塑: Rhinoceros, Antelope, Cat, Horse, Elephant, Lion——R-A-C-H-A-E-L(少了第二個a,或許是我漏看了)。同時,樹和木頭在2049里是絕對稀有的東西,所以當K和Joi把木馬拿去鑒定時,那人才會說他們非常富有。而更富有的顯然是Wallace,因為他住的木頭房子。那朵樹下枯萎的黃花,是整片最有生命力的伏筆。
——視覺藝術方面,2049完全是斯科特式賽博朋克恢弘的延續。從灰色屋頂和反光鏡透出的浩瀚全景;後工業場景下生鏽的貝殼;放射性廢物灼熱光芒下永存的暮光之城;以及對比明亮的糖果色廣告和娛樂人造燈。建築上,所有角度的表現主義陰影,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型奇觀與色情雕像,聖地亞哥垃圾山上的宙斯;拉斯維加斯紅色火星煙霧,世界末日般的廢墟,都在呼應Blade Runner的最初版本。
(以下2049/1982對比圖來自豆瓣)
——還有Deckard生活的賭場裡面,K首次遇到Deckard時的那架鋼琴,甚至可以看到鋼琴上印著:C.Bechstein,場景設置和1920年代Bechstein的海報一模一樣,從著色到垂懸在鋼琴上的枝形吊燈,如此細緻的復古才能與科幻主題形成張力。
——小說里仿生人被叫做 Androids, 但1982版《銀翼殺手》里已經將其改為Replicant(複製人),原因是 Androids聽起來有些程序化和機械感而缺少與人的相似性;改為複製人在倫理和主題上都更能引導觀眾轉向主題:仿生人與人類相差幾何?人類是否有自詡的區別於仿生人的特殊性與高尚性?何為「人性」?
以上這些都讓我很想誇讚導演編劇把科幻細節設計得非常考究,一層層剝掉常規科幻設定後是非常嚴謹的人文元素。
——關於片子里混合語的使用,可能比較多人注意到日語和韓語出現次數非常多。最後K走進一棟建築找到Deckard,建築名從內倒著看是韓語「? ?」(好運);第一幕Sapper農場帳篷上的標籤讀是「Tselina」,為保加利亞語的「芹菜」,這是整個電影中使用的各種語言的混合的第一個例子;而當三個女生找K搭訕時,她們說的是芬蘭語的「T?? j?tk? on Blade Runner」;當然銀翼殺手系列因為在香港取景,非常偏愛東方的賽博元素,漢字也被用在多處場景;Deckard和 Rachael真正的孩子Dr. Ana Stelline (anastellin這單詞意思是纖連蛋白的片段,雙關)
(《2001太空漫遊》曾經最被詬病的一點就是所有電子屏幕顯示的語言都是英語,這點上2049做得很好,也顯得更加「科幻」)
——你會在電影里看到四張1982版的面孔。老年Deckard,退休後的Guff,K第一次拜訪Wallace公司時陳列的人體標本里出現了Roy Batty;最後則是Rachael。1982版Rachael扮演者Sean Young已經57歲,2049里她的部分是採集了82版的畫面並與另一女演員Loren Peta合作完成。
——關於廣告。和82版一樣,可口可樂的巨型商牌在摩天大樓霓虹里很是顯眼,斯科特解釋說,他使用可口可樂廣告作為未來世界場景陳設的原因是:即使在反烏托邦世界,可口可樂也是永恆的。
同樣的,2049年也有Atari和泛美的廣告。但事實上泛美於1991年倒閉,Atari在1998年被Hasbro收購,所以它們按理不會出現在2049年左右,這點夠科幻的吧?還有當K找到拉斯維加斯的Deckard時,他將一枚硬幣投入自動點播機,隨之出現一幅Frank Sinatra的全息圖,而機器前面的名字是...SONY 好吧,如果司令的座駕:標緻(PEUGEOT)都能在這個宇宙中上天入地,為什麼索尼不能製造全息機?
——眼睛:整個銀翼殺手系列裡「眼睛」都是對主題洞察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2049開場K退役的Nexus 8複製人在其眼睛裡被識別;Wallace作為上一部大boss Tyrell的繼承人,微型無人機代替他失明的雙眼(為了演出盲人真實的狀態,演員Jared Leto戴的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不透明隱形眼鏡);Deckard拒絕Rachael複製品時說「her eyes were green」
而1982版里,Voight-Kampff測試機器屏幕上出現眼睛對微小情緒的生物反應,如瞳孔波動和虹膜的不自覺擴張,由此判定測試者是複製人還是人類;Tyrell公司眼裡閃爍著紅光的貓頭鷹;當Nexus 6複製人Roy尋找他的「Maker」時,找到設計眼睛的遺傳設計師Chew,後來見到帶著生物眼鏡的Tyrell,並用手指毀掉了他的眼睛。
眼睛的隱喻在於其作為「靈魂的窗戶」,如果vk測試可以通過眼睛證明複製人不具有移情作用,那麼很多幕裡面我們是真真正正看到他們眼裡蘊藏著情感,Roy 死前那段話: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如果「心靈」因為被植入的記憶而不再真實,那麼眼睛所真切看到的是否真實?我知道「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但我看到,感受到的落在掌心的雨滴和雪花,是否能證明我的存在,如果眼睛是靈魂窗戶,我是否也帶有人類以此自矜的「靈魂」
關於Deckard的身份
2049里K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過程是:複製人——人類——複製人?
而1982里Deckard對自己的認知則是:人類——複製人——人類??
我挺喜歡續集里主人公身份與上一部對仗迴文式的設置。
1982最後Guff告訴他夢裡的獨角獸為Deckard複製人的身份埋下了伏筆,之後很多討論,但這個爭議在這部電影里顯然只能繼續成謎。導演對這問題的回應是:The key to making this (new) movie was to be in between(cinemablend.com/news/),且斯科特作為製作人也建議他繼續讓這爭議模糊。Deckard可能是人類,也可能是擁有更長壽命的Nexus-7?很多有意思的細節,比如在逃命時他不能強行破牆而過,但作為複製人的K可以。
Rachael得以生育,在樹下發現的她遺骸上刻著的序列號是N7開頭的,那麼很有可能暗示她是Nexus-7,比Roy他們更新一代的複製人,也許是這一代設計上的bug。而那個在1982版里隱喻Deckard身份的獨角獸,與K共度一夜的女孩拿起床頭櫃的木馬,放下後窗框的陰影投下,影子輪廓正是一隻獨角獸,呼應上一部。
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如果Deckard是複製人,那麼他和Rachael的孩子,Dr. Ana Stelline必然也是複製人,但她卻是擁有能塑造記憶能力的造夢師,是「Maker」的角色,這無疑給了複製人「be made」的角色重新定位的可能。
蠻贊同關於Deckard身份的模糊處理,甚至k是不是複製人也不再重要。人類自詡高貴的「靈魂」,歌頌的「人性」,自認「真實」的回憶,偉大的「愛情」,與那些被植入記憶,與這些認真活在世上的生命體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除去荒唐的V-K測試,他活過的一生,他存在的意義,不需要用「人」的標準來定義。
2.反人類中心主義
談談這部科幻的外延。
比起82版,這部2049的迴腸盪氣感是非常消極的;比起Roy Batty死前對人類詩意的挑釁,伸出手凝視雪花的K沒有這樣的覺悟。
「I never retired something that was born」
「to be born is to have a soul」
「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
K的困境不在於複製人的身份,而在於他始終認為「人類」某種意義上高於複製人。
所以他認為被生出來的東西是有靈魂的,而潛意識覺得自己是沒有靈魂的,所以儘管那些記憶在他身體里滋養多年,他仍然認為不屬於他,不是他和這世界共享的一部分。他的悲情在於給自己下的悖論,並且跳不出這荒誕身份的謎局:
「you imaged it was you」
K曾對自己的身份抱有希冀,也對Joi的愛抱有懷疑——質疑自己靈魂的存在,自然也不會相信另一個沒有靈魂的產品對他的愛。
這也是2049比1982版甚至原著更咄咄逼人,讓我倫理觀有些喘不過氣的主題:
1982: 人類與複製人的愛情
2049: 複製人與人工智慧
作為觀眾,當看過82版我說服自己摒棄人類所沾沾自喜的獨特性時,我能接受所謂「靈魂」不是賦予人獨特性的特質,複製人被植入的記憶作為溫床能滋養出他們的感情與同理心,他們與人類並無二致。但2049卻更進一步逼問,如果我們能把自己放在與複製人/仿生人平視的位置,那麼,對於沒有血肉,只由1和0的演算法組成的人工智慧,我們又該怎樣看待。
Joi: 4 symbols make a man: A, T, G C;
I am only two: 1 and 0.
K看到那個和Joi相同容貌的全息投影商品,在大樓間裸露著供人觀望時,駐足凝望——Joi是真的愛他還是產品功能使然?那句I love you,訴諸感情很容易,一句我愛你不過幾個位元組;甚至訴諸肉體也能辦到,電影里類似《她》的靈肉結合,這幕震得我有些頭皮發麻,Joi和另一個女孩並不完全同步的合體。這麼一想,不管是程序演算法使然的愛情,還是人類神經生物學使然的愛情,似乎都很簡單,都可以回歸科學與物質。但是,思考起「自我存在」這個命題,卻是恆久的追問。
後來Joi全息圖故障時的配樂是「Suspicious Minds」,附一段歌詞。關於這電影的逼問,每個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
We"re caught in a trap
I can"t walk out
Because I love you too much
Why can"t you see
What you"re doing to me
When you don"t believe a word I say?
We can"t go on together
With suspicious minds
Here we go again
Asking where I"ve been
You can"t see the tears are real
I"m crying (Yes, I"m crying)
不得不說電影幾處BGM太妙,多幕背景樂來自Sergey Prokofiev的「Peter and the Wolf」,歌詞里整個世界是一則童話故事,在那個寓言盡頭,男孩眼看狼匆忙吞噬了一隻鴨子,並聽到鴨子在狼肚子里嘎嘎作響。這裡的狼是誰?男孩是誰?又是誰在冒充誰?
最後一幕雪地里,配樂為「Tears in the Rain」,回溯82版里Roy Batty雨里死亡的那一幕與他的C—Beams Speech: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K最後有沒有死去
82版在Roy選擇結束生命時,整個情緒在經歷漫長渲染和留白後帶來的是極具感染力的頓悟:比起人類,赴死的複製人是如此真實而深邃的存在,這是整部片子絕對的「升華」。
而在2049里,維倫紐瓦處理結局時顯然遇到困境。
如果K最後死去。他在經歷身份顛覆的重大打擊後,仍選擇為「all the best memory is hers」的她而戰,並如同Roy在雨中消逝般,長眠雪地。這樣的壯烈程度可比肩82版,但是輪廓太過相似。
如果最後K沒有死,而是帶著對複製人身份的認命與鈍痛躺在雪地直至結束,那麼這個結局的震撼程度和82版比就弱了不少。
導演選擇模糊化處理,並且背景音樂結束於「time to die」,大概是最明智的。
如果挑剔一點,
關於K的上司Lieutenant Joshi和Wallace的助手Luv.
這兩名角色似乎乏善可陳,這也是2049在角色方面不如1982版的一點。就像開頭提到的,慢節奏電影一定需要留白之後在適時拋出包袱。Joshi這個角色作為配角對劇情進程基本無貢獻可以理解,但Luv的設定就更加尷尬了,我在想這個角色如果刪掉這電影成不成立?似乎完全可以被Wallace替代?她的存在甚至讓本該更多筆墨的Wallace至始至終沒有和K出現在同一幕里,我覺得Jared Leto的Wallace應該有更多發揮空間的。
電影前期角色比較密度很小,直到1小時40分左右才迎來Deckard出場,而之後的複製人反叛軍,獨眼複製人Freysa,以及Mariette,這些人物之間關係非常鬆散,來不及展開更深的聯繫:比如Deckard和 Freysa會不會認識?Ana作為複製人的後代卻在為Wallace工作,其中緣由?
不過除去這有些嚴格的考量,角色設定雖不細緻,但也說得通,或許是給下一部留了些線索吧。
還有個比較生澀的聯想,隨便發散下。那段對納博科夫Pale Fire的摘引,可追溯到莎士比亞的戲劇Timon of Athens,有句台詞:
The moon』s an arrant thief,
And her pale fire she snatches from the sun.
普羅米修斯式的自然觀:我們是太陽之子,其微暗之火賦予地球上的一切,而銀翼殺手裡那被人類猖獗破壞,瀕臨崩潰的世界,人類目光所及不應該是自己食物鏈上神壇的位置,而是把自己放在與所有生物平視的地位,感懷自然界賦予所有生物的微暗之火。
電影對複製人的刻畫,或歌頌,並不是因為複製人與人類一樣有靈魂感情,而是就算複製人與人類不同,也沒有關係,人類不是標尺,不比複製人,不比那隻喝威士忌的狗,或者任何生物神聖。
這才是這部電影讓我非常敬重的反人類中心主義暗示(anti-anthropocentrism)
最後中肯一點,斯科特作為製作人談起這部片,對媒體說:I don"t give a shit
就是這樣。
「公眾號:此在Dasein」
這不是一篇影評!謝謝!這是想哪兒說哪兒的觀後感。
以本片在內地的周日票房表現來看,估計是達不到出品方的票房期望了。作為一部成本1.5億美元的科幻電影,北美票房已然表現不佳,中國市場如果不能給其續命,全球票房十有八九要完蛋。
但票房表現不能抹煞它是一部傑作。它的優秀不僅體現在科幻電影這個特定類型上,作為電影,它都足夠優秀而且擁有戰勝時間的巨大魅力。
和《銀翼殺手2049》同檔期在國內上映的《全球風暴》則票房一路高歌,內地票房甚至有望達到1億美元。單就電影品質而言,二者不是一個水準的。但為什麼中國觀眾就愛看《全球風暴》,不愛看《銀翼殺手2049》?(觀眾不一定非要看「好的」電影,他們只看自己喜歡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市場分析,我也就只能想哪兒說哪兒了。二者的大類型都可以歸為「科幻電影」,但沒有任何電影是單純的科幻電影,它都必須要雜糅其他類型,才能構成完整的大眾娛樂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全球風暴》是災難+動作,大多中國觀眾對這兩個類型的故事接受起來沒有難度(而且這種電影的故事也會刻意弱化複雜度以便跨文化觀眾理解),無疑更具備娛樂性。而且它的視覺效果更貼近現實生活,不需要動用多少想像力就能理解和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而《銀翼殺手2049》是懸疑+動作,而且是典型的黑色電影風格,受眾群體立刻就少了很多。作為一部影視經典科幻電影的續集,它的視覺風格還延續了前作開創的賽博朋克風格,雖然迪金斯的攝影極其出色,但通過影像敘事的方式,對普通觀眾仍然是不夠友好的,因為審美是有門檻的。
另外,《銀翼殺手》作為科幻經典,在中國知名度其實並不高。我在身邊做了個小範圍的樣本調查,絕大多數一年進影院觀影在個位數的普通觀眾,都沒看過1982年的《銀翼殺手》,聽說過的略多一些,但也僅限知道是科幻電影。《2049》的宣傳定位多少也有一些問題,這個觀影門檻相對較高的電影,針對不同特點的地區進行營銷時,貌似也沒有找到一個很準確的切入點。在中國一直在強調它是影史經典續集,但在大多數人都沒看過前作的前提下,這個續集的點能起多大作用就不好說了。對於科幻影迷來說,這個宣傳點是一擊命中;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大概率是懵逼的……
中國區的營銷也一直在努力嘗試找到一個能夠和中國觀眾契合的切入點,只是這個點切的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中國版正式海報上的宣傳語:「複製人大軍蓄勢來襲,人類存亡危在旦夕」橫批是「顛覆未來」
我是直接選擇無視了,但看過電影的非目標觀眾絕對懵逼+黑人問號臉:說好的大軍呢?人類存亡???你逗我呢?怎麼就危了?未來是啥啊你就顛覆……
預告片剪的非常酷,各種版本我都看了好多遍。但是,它的預告片有一個問題,就是沒講故事……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中國觀眾對「講故事」這事兒特別痴迷,所以中國版預告片從名字上都在強化衝突,但可惜都是「正邪激戰,高能對決」一類的虛詞……
這是一個觀眾預期值管理的問題,也是一個目標市場定位的問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兒,但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里,大多數表示不好看的觀眾,都集中在故事不好理解,以及電影節奏緩慢。
這兩點從電影創作和欣賞角度而言,恰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我覺得這就是觀眾預期值管理上出問題了。我個人觀影時,絲毫沒有覺得162分鐘的片長是個障礙——實際上去掉片尾字幕,正片長度大概在150分鐘多一點——也沒有覺得節奏緩慢,因為它的敘事還是按照典型的類型片敘事在推進,所有的衝突都細節飽滿,甚至過於飽滿了(視覺上簡直是陷入了細節海洋,看一遍根本看不過來)。衝突並不都是在講故事,視覺層面的表達也非常重要,但這一點比較考驗觀眾的觀影量和審美積累,所以對爆米花電影觀眾來說不算很友好。
但是!導演好像就沒覺得要對爆米花觀眾友好啊!單就創作而言,《銀翼殺手2049》是一部偏向作者化的類型片,也就是說如果在導演表達和觀眾接受之間產生矛盾,創作環節上大都偏向於導演表達。時長163分鐘確實有些任性(僅此於169分鐘的《星際穿越》),但我高度認同導演保留的每一秒。(國內剪了1分鐘,而且有三處涉及裸體段落的鏡頭,中國版通過畫面放大重新構圖了……迪金斯吐血,廣電仁至義盡,我只能等高清了)
這個只能理解為欣賞習慣和趣味不同,雖然說「存在即合理」,但在觀影前只要稍微做一點功課,看電影的感受立刻會有很大提升。只是,對於大多數抱著娛樂心態前來的觀眾來說,看電影前還要做功課這種事情,估計會令人難以接受吧。(花錢圖個樂的事兒,你還得讓我先預習?導演默默捂臉退下……)
從這個角度來說,《全球風暴》(Geostorm)對觀眾就非常友好了,中文片名通俗易懂,故事雖然俗套但確實管用(俗套的意思就是每次用它都管用所以才會被經常用),還有中國城市和各種地標建築(外灘三大神器全都出鏡),對內地市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力拉近關係,中國觀眾可以愉快地吃著爆米花看電影,中間回個微信聊個天也不會耽誤理解劇情。
宣傳語「天災人禍暴擊地球,兄弟神勇逆天反轉」,橫批是「席捲世界」……雖然有點雙擊老鐵666的酷帥酸爽,但它確實管用啊……起碼沒有丟失目標觀眾,外加上海灘三大神器加持,中國觀眾的親切感是完全不同的。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全球風暴》作為全球發售的娛樂產品,它針對不同市場的本地化程度更高,更注重消費者體驗。而且產品特點清晰,定位更明確,就是娛樂產品+視覺奇觀+本地化。
不過請不要誤解,我沒有鄙視《全球風暴》這種高度娛樂化的爆米花電影,這也是高度工業化的電影產品,每一秒都在考慮著觀眾感受並全身心地為這個目標而服務。這只是另一種不同思路的產品,如果一定要比較,也得拿《2012》和《後天》來比較。
《銀翼殺手2049》只能和《銀翼殺手》比較,因為它就是這麼獨特。1982年的《銀翼殺手》作為開創賽博朋克風格的一代經典,之後的無數科幻電影甚至科幻小說都受到了它的影響,並從中汲取了養分,但至今仍沒有一部科幻電影能夠和它在賽博朋克領域一較高下。《攻殼機動隊》真人版曾經有機會成為這個挑戰者,但可惜它對商業和觀眾妥協的太厲害了,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黑客帝國》另闢蹊徑,自成一派,我們只能說它深受影響,但拿來比較不太合適。
但是我們的觀眾,甚至全球觀眾,都不會因為看到「賽博朋克」而掏出錢包的。黑色電影+賽博朋克+硬漢偵探,都是小眾類型。
【硬漢偵探小說代表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除了《漫長的告別》有八千人評價,其他作品評價數基本都在一千人左右。
【賽博朋克風格代表作家PKD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在豆瓣各個版本合計評價人數也就是兩千出頭。
「黑色電影」在豆瓣是顯學,在貓眼就變成「不是看不起而是看不見」。
我們作為1982年《銀翼殺手》(及其後的2007導演剪輯版)的影迷,作為黑色電影愛好者,作為科幻愛好者(還必須是PKD的讀者),作為高斯林和哈里森福特的影迷,甚至作為雷蒙德錢德勒的讀者,都加在一起,仍然是一個可悲的小眾群體……這就是科幻影史經典及出色的續集在中國面臨的現實……
可如果你把《銀翼殺手2049》改編成《全球風暴》那樣的故事,那它存在的意思也就消失了啊……
對於《銀翼殺手2049》來說,它存在的意思就是讓我們看到「電影」這個龐雜的概念之中,仍然有機會存在一個平行宇宙,讓我們有機會以純粹的喜好和個人審美去挑戰時光,並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平行宇宙出現,讓我們今時今日的 Pale Fire 「微暗的火」得以延續。
今年最喪的事:偉大的電影又沒有賺到錢。
35年前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一直是科幻迷心中的神作,而近期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在吸引了大批忠實粉絲的同時,也在網上掀起了關於「電影是否好看」的熱議。
除了口碑的嚴重兩極分化外,在國內某購票平台上,《銀翼殺手》的評分甚至比口碑爆爛的國產青春片《純潔心靈》還要低。
這一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習慣了爆米花影片的普通觀眾,簡單地把科幻大片等同於爆炸大片,所以遇到這種節奏緩慢理解難度高深的作品自然懵逼了。
35年前《銀翼殺手》在上映後也是惡評如潮,當時不少觀眾不能接受如此壓抑晦澀的影片,事到如今這個現象依然存在。
好在該片在豆瓣拿到了高分,在 IMDB 上獲得了比前作更高的評分8.5分。雖然《銀翼殺手2049》專業評分不低,但票房確實很慘淡。
北美上映三周,票房累計僅7400萬美元,比起1.5億美元的成本,這個成績不算好看。
和同天在國內上映的《全球風暴》相比,《銀翼殺手》單日票房1795萬人民幣,是《全球風暴》的四分之一,總票房目前3435萬人民幣,還不到人家的零頭(14247萬人民幣)。
如果說賺錢的電影不一定好看,好看的電影不一定賺錢,那麼針對這部片子,觀眾的反應也出現了兩個極端:
一頭思考人生:
一頭懷疑人生:
看一看各大網站的評論區,兩極分化之嚴重,彷彿大家看的根本不是同一部電影,喜歡的恨不得上去親兩口,討厭的卻瘋狂想往屏幕上丟大便。
講老實話,在評分上這麼分化的科幻片,近幾年不太常見。或者說,這麼邪典的片子,在市場逐步商業化、格式化的今天,太少見了。
35年前《銀翼殺手》面臨的困境,今天又換了個花樣,重新回到了它的面前。
《銀翼殺手》系列改編自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1982年,在作者離世三個月後,第一部《銀翼殺手》上映。
這部電影過於暗黑奇葩,混亂擁擠的街道包裹在灰暗的雨夜裡,燈光迷幻,格調陰暗,與當時的科幻主流格格不入。
那時,《E.T.》勢頭正盛,人類與外星人和諧相處的溫暖曲調深入人心,在全民高歌世界充滿愛的時候,冰冷壓抑的《銀翼殺手》自然在票房上一落千丈,抱撼而歸。
故事從2019年的洛杉磯開始,一個名叫 Deckard 的銀翼殺手接到了消滅四名複製人的任務。
複製人作為泰勒公司研製的機器人的一種,從外到內與人類幾乎完全相同,他們作為人類的奴隸,僅能享受四年的壽命,代替人類從事高危作業以及外星球的殖民活動。
然而,由於在殖民星球上發生了複製人暴動,從此他們被列入黑名單,一旦發現侵入地球的複製人需立刻將其擊斃清理,而負責這一工作的人便被稱為銀翼殺手。
在暴動後,有四名複製人潛回地球,意欲延長壽命,他們一邊要尋找製造人泰勒,一邊要躲避銀翼殺手的追殺。
而 Deckard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結識了在泰勒公司工作的 Recheal,Deckard 發現這個完美的女人其實是個複製人,而她此前並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
Recheal 的淚水觸動了 Deckard,意料之中,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後,兩人墜入愛河,而 Deckard 在見證了愛情、死亡、瘋狂和對生的渴望後,對複製人的存在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和迷惑。
在《銀翼殺手》之前,科幻電影多圍繞外太空展開,而《銀翼殺手》則把人的關注點拉回到地球上來,拉回到人本身。
82年沒過多久,在反覆的品味和琢磨里,人們意識到了這部電影的前衛和偉大。
《銀翼殺手》風格怪誕,劇情冗長,節奏緩慢,從頭到腳透露著一股發霉的壓抑氣息,但正是這部片子將科幻片所要探討的主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擴展。
它是賽博朋克電影的先驅,在熒幕上構建了一個科幻烏托邦的倒影,預言了一個技術控制的未來。
在未來世界,人類生活水平不升反降,潮濕雜亂的城市,明明滅滅的燈光和巨大的轟鳴聲充斥著整個熒幕,科技的痕迹無處不在,世界好像被關在了鐵罐里,從內而外的喪,從內而外的悶。
在82年《銀翼殺手》之後,電影官方推出了三部短片填補2019—2049這三十年的事件。
《銀翼殺手:2022大斷電》短片由《星際牛仔》渡邊信一郎指導完成。
在這一年,美國西海岸城市因不明原因的大規模斷電,一時間食物短缺,社會陷入到混亂中。複製人被懷疑是幕後黑手,隨後,政府推出禁止複製人的法令。
不久,科學家華萊士解決了食物短缺問題,收購了泰勒公司,改良複製人。
《2036: 複製人黎明》華萊士要求廢除禁複製人法令,並推出可控的新型連鎖9號複製人。洛杉磯警察局任用可控的新型複製人清除舊型號複製人。
《2048:無處可逃》新型號複製人 k 成為銀翼殺手,追捕一個在逃連鎖8號複製人。
而 K(瑞恩·高林斯飾)正是《銀翼殺手2049》的男主角。
K 在追捕連鎖8號複製人時,意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為維持人類社會的穩定,K 的上司命令其調查並銷毀證據。
由於資料損毀,K 的調查頻頻受阻,同時他還引起了華萊士公司的注意。為尋找線索,K 來到荒涼的輻射地區,拜訪隱姓埋名的前銀翼殺手 Deckard。
《2049》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第一部的風格,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導演維倫瓦紐自己的印記。
先後執導了《焦土之城》《宿敵》《囚徒》《邊境殺手》和《降臨》,維倫瓦紐的個人風格非常獨特鮮明:
在敘事上節奏緩慢,在格調上陰鬱灰暗,像是一隻蜘蛛精心布好了網,順著中心傳來的震動,優雅地一步步逼近獵物。
觀眾就是網中心的獵物,而維倫瓦紐就是那隻蜘蛛。
巨大的城市群如乾涸的土壤,裂開的道道縫隙透出紛雜的光,嘈雜的街道和極具侵略性的廣告燈牌無處不在,拉斯維加斯迷幻的黃煙,不毛之地矗立著色情雕塑。
繼續賽博朋克,繼續反烏托邦。
在第一部里出現的「奧威爾之眼」以一種更為沉靜的方式出現在片頭。
無論是人類還是複製人,時時刻刻處於一種嚴密的監視之下,每個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員,而所謂觀眾則隱身在暗處窺伺。
一切都是那麼的毛骨悚然。
在陰暗的環境里,人作為唯一的活物被凸顯出來。
從2020到2049,電影披著科幻的外衣,實際上卻圍繞著「人」,圍繞著「人性」,開始了一系列哲學上的討論:
什麼是人,什麼是人性?
我們如何去界定人,我們又該如何去尋找自我?
區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創造出一種類似人類的智能生物,他們是否可以擁有人權?
當其他物種一旦擁有了人類的情感,我們將被置於何地?
電影里複製人和人幾乎完全相同,有記憶,有情感,有對美的追求和理解,也就是說存在精神需求。
當複製人開始流淚,當複製人開始思考,當複製人開始欣賞,當他們具有一切的人類特徵,那他們是不是應該被稱為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對複製人的獵殺究竟是一種無所謂的對物品的清理,還是人類本身道德上的崩潰?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該被稱為人?
在第一部《銀翼殺手》的最後,複製人首領 Roy 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看到過你們這些人絕對無法置信的情景,戰艦在獵戶星座之肩燃起的熊熊火光,C 射線在幽暗的宇宙中划過了『唐懷瑟之門』,但所有的這些瞬間,都將消逝於時間,就像淚水湮沒在雨中。」
冰冷的雨水混著眼淚流下來,在那一刻,我們能看到巨大的人性的光芒與悲哀的迸發。
到底什麼才是人?
《銀翼殺手》在電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卻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也許在導演看來,關於生命和人性本身的存在應該交由觀眾自己來體悟和作答,畢竟每個活生生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在電影院討論哲學,實在不是一個聰明的做法。甚至有人覺得自己是被騙進電影院的。而罪魁禍首多半是那張海報。
觀眾抱著圍觀科幻戰爭大片的心態去看,可是眼前既沒有浩浩蕩蕩的大軍,人類存亡也不是很緊迫的樣子,怎麼看都像是被騙了票,不生氣才會奇怪。
電影和觀眾是一個相互培養的關係,在過去的這麼多年,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科幻電影出現在熒幕上。
所以當它突然出現,必然難以適應早已成型的商業審美環境。拍《銀翼殺手》續集,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這種冒險值不值得,還真不好說,但我們知道,總有那麼幾部經典,讓人歡喜,讓人憂愁,然後等待著時間證明他們的價值。
王三三,網易新聞羊駝主編,兼首席野生內容官。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看一點,什麼都高一點,專註於給你講講你不知道的趣事兒。微信公眾號:網易王三三,微博@網易王三三。
特地挑個沒什麼人的上午去看的,看完說幾句,內容有一定劇透,沒看過的人慎點
1.82版的牛逼之處在於留白,簡單且曖昧,多方面(攝影、美術風格、聲音)致敬傳統黑色電影,或者說那本來就是一部黑色電影,之所以說致敬,是因為真正的黑色電影的榮光時期是幾十年前。而黑色電影的精髓除了基調上的悲觀、厭世、陰鬱、邪惡等顯眼的因素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曖昧與含混,一方面和作者觀點有關,另一方面和當時審查制度關係很大,比如對性、極端的暴力還有酷兒元素的表現上,傳統意義上的優秀黑色電影都有這種曖昧、不確定性的特點,久而久之形成了最重要的美學風格,因此留白非常重要。82版這方面做得很棒,如果大家真的有心思把台詞截下來,會發現82版文學劇本不見得有多麼神奇,然而雷德利斯科特的執行力和藝術感覺告訴我們,對於成熟的電影來說,劇本只是一個草圖,真正的戲劇性魅力在於氣氛的營造和剪輯、攝影和表演上的加分。通過裡面特殊的剪輯處理和演員表演層次的呈現,好幾個主題都模糊化了,比如德卡到底是不是複製人,他是否苦惱於複製人的身份;Roy為首的複製人的最高任務和「人物弧光」是什麼,塞巴斯蒂安把幾個複製人帶去見father是對「製造基因」內疚多一點還是對害死father內疚多一點等等,正是這種曖昧賦予了原版獨特的黑色魅力。但新作中,各方面主題可能唯恐觀眾不懂,都說得過分清楚,這種「清楚」好不好就真的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是覺得有點過於通俗了
2.82版結尾高潮的打鬥的驚人之處在於,德卡和Roy並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打鬥,是一種永遠帶著距離感的「打鬥」,德卡對抗的並不是Roy,而是「恐懼」,最後Roy出手相救,決定了「人類」(默認德卡為人類的前提下)的生死,人類並不是造物主,幾個複製人的反抗與其說是「求生」(質問father時),不如說是具備高度儀式感的「求死」,讓人驚嘆落淚,而2049版最後高潮熱鬧是熱鬧,則變得太實了……複製人在這種帶著高度儀式性的「求死」上,捍衛著「非人類」(而不僅僅是複製人)的尊嚴,刺破手掌的「耶穌」行為,稱呼泰勒公司老大為father(天父也可以稱為father)的隱喻也都很明顯,我個人是覺得後半截主題呈現上相比起82版有點降格了
3.攝影特效概念設計當然是很牛的,大家都說不少了我也就不查資料了
4.雖說我個人覺得這個版本不如82版,但看見有人黑高斯林演技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忿,高斯林在「我是複製人而且別人認為我是複製人」——「我好像有可能不是複製人但暫時別人還是把我當複製人」——「我竟然真的不是複製人我是人!」——「很悲哀原來我真的只是一個複製人」幾個層次里,表現得還是很有分寸的,在一開始還是表現了冰冷中的一點點人性,在知道自己有可能是人以後又發現自己表現的人性其實和其他真正的人不太一樣,這個度把握得很好,之所以有人覺得高斯林撲克臉,一方面是某些觀眾並沒有理解這個角色的層次和表演難度區別,第二是……導演在很多需要強調的文戲裡,並沒有給夠鏡頭,維拉紐瓦的片子很多在文戲的分鏡頭和剪輯處理往往都靠外部衝突+台詞信息量帶過,《邊境殺手》尤其明顯,說白了就是不太重視文戲
5.情懷向電影,致敬的梗很多,如果看過1會好一些,有粉絲電影屬性,只是如果我真的是1和小說原著的死忠,反而可能有點不太買賬……
6.如果看看原著,再仔細想想,其實可以get到廢土題材最合理的視角是「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到底誰贏了,到底有沒有人贏?」,如果導演全知全能地把一切來龍去脈都告訴你,你覺得合理嗎?對於廢土世界裡的個體來說,那還是廢土嗎?
7.Luv 的設定是一個「似乎有資格擁有人性」但自知的複製人,給了她一個最高任務是證明「我是最好的複製人其他都呵呵噠」(這個設定就複製人的視角會加劇他們之間的悲劇性沒錯),額,我是覺得這個設定挺臉譜化的,劇作上功能性太強目的太明顯,演員的表現也基本沒給這個角色什麼太複雜的深度,相比之下她並沒有擁有喜怒哀樂,只是擁有了「喜怒哀樂形於色」的「功能」罷了……
8.另外有個bug有點離譜,而且那個bug還是挺重要的情節點,高斯林和虛擬女友還有妓女那啥後,妓女在他衣服里放了個跟蹤器,放完穿鞋後虛擬女友出來說你可以走了,為啥24小時只要開機就工作的虛擬女友會看不見妓女放跟蹤器?我本來以為是故意的,還期待後面有啥反轉,結果沒了,沒了……如果這個bug不存在,後面的情節也不會存在(反抗軍找到他倆)
有一位朋友糾正我了,先謝謝,可能我沒注意到那個音效,不過這裡到底是誰按的開關機?
9.82版裡面的增色之處,人造貓頭鷹(原著里,放射塵來了以後,死掉的第一大類物種就是貓頭鷹)是畫龍點睛的角色,其呈現出來的雖是人造,但卻具有一種特殊的「靈性」,相當驚艷;還有夜總會裡的人造蛇,聖經中是伊甸園裡來誘惑人類的角色,在未來都是「人」造出來的工具;新版用了貓王、辛納屈、夢露等舊元素,算是對人類曾經的浮華的緬懷,也算可圈可點。
10.聲音處理就是維拉紐瓦風格,見仁見智吧,我更喜歡舊版風格
11.美國佬真是賤啊,還逮住蘇聯黑一把,維拉牛蛙(雖然他是加拿大人)在降臨里把俄羅斯人描述得衝動愚蠢,在這裡還來個cccp專賣,那個妓女的裝束也是典型俄式風格……
最後總結下來,值得去電影院看,整體製作上是(今年內)頂級的;主題說得過分清楚,這個清楚是不是優點,見仁見智,反正我是不喜歡;聲音風格見仁見智吧(嗯我也是更喜歡82版),文戲處理得不如82版
原答內容刪除,因為有人說,我這是在引戰。
我本意不是,所以刪除。
不用點贊了大家,這不是乾貨,我沒有分析影片,不要浪費你的贊,去傳播傳播人家的認真分析吧,我這個就算了。
並,謝謝所有人的評論。
原答主旨就兩條:
說好看或說不好看,請寫出理由。
觀看人次是不能體現電影質量的。
同時,希望評論里的大家,不要去質疑別人的審美,建立什麼鄙視鏈,理性討論而不是撕逼,這又不是《小時代5》嘛!
接下來,我從兩個方面:我喜歡,和我認為是個不錯的電影,來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1.我喜歡。就是喜歡而已。
2.我認為是不錯的電影
影像上,比如K在工廠發現木頭馬,有一個鏡頭,四周黑暗,只有主角的背部特寫,緩推,背部環繞著一絲絲光,那一瞬間我的確感受到他的孤獨,震驚和徘徊。
鏡頭和打光說起來太複雜了,懶。
再說故事,我不是原著粉,沒看過第一部,不是科幻迷,有些地方,我是看不懂的,比如高票分析的幾個地方,看完他的分析,我才「哦,原來這樣啊」。
但這個故事我基本看懂了,
線索也很清晰,
在營造的整個空,寂,無意義的環境中,只有去尋找意義的人,才真的有人性。
生命是什麼?人性又是什麼?
引發很多思考。
我知識儲備少,所以有些東西沒看懂,我願意向大家請教。
3.為什麼會困。
我覺得原因如下
首先,
無論什麼題材的電影,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一定的知識,加上你的認知結構,你的審美心理定勢,你是否感興趣,一起合成你對一部電影的觀點和態度。科幻片,我想是需要多一些的知識的,比如什麼是人工智慧?複製人是什麼?尤其是系列電影,前世今生是挺重要的參考。了解這些和不了解這些,肯定是不同的接受度。
其次,電影時長每增加一分鐘,對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就是一種考驗。《少年派》《中場戰事》是好電影嗎?《星際穿越》是好電影嗎?《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好電影嗎?
有多少人看過,有多少人喜歡,有多少人說好?好多人也困。
再者,這部電影的情節到底拖沓與否?
我需要看第二遍,需要拉片。可我現在沒時間。
拖沓,即不必要的情節,有沒有朋友能說幾個給大家參考?
這就是個交流學習的機會,
別弄得站隊,苦大仇深的。
我評論里有個朋友,他就列舉了幾個他認為不好的地方,並給出自己的論據,這就很好啊。
我的回答這麼有煽動性嗎?啊哈哈哈哈哈
一句話答案:概念設計太牛了。
多圖預警……
這張海報的作者,同時也參與電影概念設計的是好萊塢設計大佬,George Hull。
看面相就知道這位大佬是印度人,1969 年出生在班加羅爾,很小就隨家人遷到美國中部的克利夫蘭。
George Hull 從小就非常喜歡畫畫,很幸運的住在博物館旁邊,可以方便的接受各種藝術作品的熏陶。他最喜歡哈德遜河派的大師弗雷德里克的風景畫,被畫中描繪的山川落日等宏偉景觀震撼。
除了藝術經典,伴隨他成長的是《銀翼殺手》、《奪寶奇兵》、《星球大戰》等電影經典,這些電影也激發了他對世界的幻想,經常自己畫一些電影的片段來自娛自樂。
一個人熱愛畫畫和電影,那麼最適合的工作當然是做電影美術。
不過,George Hull 成長在克利夫蘭(相當於中國的「大城市」鐵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電影工業,甚至不知道這些崗位的存在。
高中時,他覺得以後能夠找到的工作只有 2 種:建築設計師、廣告插畫師。不過這都不是他感興趣的職業。
《銀河護衛隊》飛船初稿,沒錯,手繪噠
然後,有一天翻汽車雜誌的時候,看到一輛未來汽車的設計,George Hull 突然發現這個工作不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畫畫能力。
於是,他去了辛辛那提大學學習工業設計。這家大學的設計和建築類專業均排名全美前10,工業設計更是高居全美第一位,
學習工業設計的前兩年,George Hull 得到了很多大企業實習的機會,通過與很多專業設計師聊天后,他發現工業設計的職位和自己幻想的不一樣,沒有那麼多發揮創意、創造未來的設計機會,主要是根據老闆的要求,來設計真實世界的房屋建築。
於是,在即將畢業的那一年,他決定嘗試感興趣的電影。
不過,在偏遠的俄亥俄州,做電影設計聽起來就是一件非常不現實的事情。沒有人相信他的選擇,甚至是他的導師。
而且,他已經學了好幾年工業設計,臨近畢業季轉電影,無疑是耽誤工業設計的前途,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搞不好畢業後就去印度餐館端盤子。
經歷一番苦痛掙扎,他決定追隨內心的想法(很好萊塢的選擇)。經過一番準備,他的設計作品被喬治·盧卡斯看中,邀請他去工業光魔(ILM)實習。於是,1993 年,24 歲剛剛畢業的 George Hull 終於踏入了電影行業。
剛進工業光魔,George Hull 就發現電影行業都是一個小圈子,不是每一個實習的人,都可能順利進入。
他決定充分利用好三個月實習的每一個機會,向藝術總監、模型製作師、視覺特效師學習各種有用的知識。
實習期間,沒有項目分給他做,George Hull 就找來一本科幻小說,給自己布置工作。白天的工作結束後,晚上他繼續做故事板、概念藝術、角色設計,不斷點亮自己的技能樹。每個晚上,每個周末,他都完完全全沉迷於繪畫當中。甚至是實習期結束後,他還這樣不停歇的自我訓練了一段時間。
四個月後,他的努力有了回報,成為了工業光魔的正式員工。
阿甘和總統握手
George Hull 第一個參與的電影是《阿甘正傳》,他負責特效故事板和概念設計。當時,Ps 還沒有發明出來。所有的特效都是通過「 Movie-O-La」的機器來完成。
從這裡開始,George Hull 做了 6 年視覺特效,經驗可以說非常豐富,參與的《不可能的任務》、《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都好評如潮。
不過,George Hull 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真正能夠發揮出自己創意才能的工作,都在電影早期的概念設計。加上他一直很喜歡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也希望自己有機會參與科幻電影。
於是,1999 年他選擇離開工業光魔。同年,在美國,有一部劃時代的商業科幻片《黑客帝國》上映。
George Hull 當然看了這部電影,他想也許自己可以在續集里做點什麼。於是給沃卓斯基導演發了簡歷,很快被邀請加入了電影初期的核心創意團隊。接下來的四年,他一直在幫助導演將劇本轉化成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
從此,開啟了他的概念設計生涯。
這時候,Ps 等軟體已經漸漸開始流行,George Hull 也發現傳統的馬克筆、水墨、水粉,比不上軟體來的高效。
不過,在他看來。做概念設計,一定不能過於依賴軟體,尤其是 Ps 貼素材。因為大部分時候,你要設計的是一個未來的物體,從來沒有存在過,設計師沒有概念,找不到參考,所以,他會經常在速寫本上開始設計工作。
下面是幾張《黑客帝國》的草稿和最終成品
以下是他的《銀河護衛隊》飛船設計
經過軟體加工,最終效果是這樣的
《雲圖》速寫
最終渲染後的效果圖
《超凡蜘蛛俠》裡面的炸彈機械設計
《變形金剛》
《超能查派》
當然少不了《銀翼殺手2049》
速寫本的初稿
最終效果圖
對了,今年 12 月,還有一部 George Hull 參與設計的電影將會上映,《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大家一起期待大佬的新作吧。
說點不太一樣的觀後感吧。
看過許多災難電影和末日電影,可是都沒有這一部給我如此大的震撼。背景音樂沉重巨大的轟鳴聲漸長漸強充斥著耳膜,天地之間,黑白藍灰之外,暖色只有輻射雲折射的橘色光線,霧霾之中影影綽綽的霓虹燈,和血。
它的氣氛營造得太好,細節太真實,陰鬱壓抑彷彿深淵中捲來的風,寒冷而令人窒息,成功地讓我做了一晚上的噩夢。
它完美地構建了一顆孤獨的星球。
什麼叫孤獨?有人認為一個人在山林里很孤獨。可你有沒有想過,山林確實只有你一個人類,但有花木蟲鳥許多動物植物無數生靈與你共存。而反過來,你能想像只有人類的地球是多可怕嗎?
木頭是貴重的,馬和羊是稀有的,除了重度輻射區的一隻狗和一群蜜蜂外,地球上只剩下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類,自萬千物種中生,絕萬千物種而死。
電影里最讓我驚艷的畫面是那一片綠得不可思議的森林,哪怕一隻小蟲也如此動人。
然而這也是假的。
求生欲會迫使人類升級科技,開發地外殖民星,可是再牛逼,就算能上天入地身體自愈又怎麼樣?一丁點的綠色都是想像。是不可能回到的過去。
在我看來,複製人的繁殖不算奇蹟,不過是又多了許多張嗷嗷待哺的嘴、多了一支掠奪資源的大軍而已。
要說奇蹟,最早出現的那朵鮮嫩的小黃花才是。
菲利普迪克小說中表現的主題大多討論兩個主題: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人類?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2049雖然發生在原著劇情結束的30年之後,但卻對小說探討的主題有了連貫的延續。
有一個情節看了我挺感動。
K為了追查複製人誕下的嬰兒後代,和電子女友一起比對DNA。發現2021年10月6日,一男一女同時降生,他們擁有完全相同的DNA,最初K以為女嬰資料是假的,深度懷疑自己就是那個複製人生下的嬰兒。而在後面的劇情里,K得知自己過去的記憶是植入的,自己只是用來遮蓋複製人嬰兒誕生的假象,真正的天命之子是那個被「銷毀資料」的女嬰。
看到這裡,我心裡稱讚了一下,這其實是在一個奇妙的維度上致敬了菲利普迪克。
《西部世界》里有一個理論:要讓智能生物擁有「靈魂」,那它的核心設定必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之後這個人的喜怒哀樂,都在這個核心設定之上展開。
吸毒、精神混亂、五次離婚的菲利普迪克,他的核心故事就是他早夭的龍鳳胎妹妹。同天出生的妹妹在5周後就因為營養不良死亡,但卻伴隨菲利普迪克終生。甚至在他死之後,也與雙胞胎妹妹進行了合葬。
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活下來的只有一個人。
有過這種經歷,難免都會問:為什麼存活的是我?存活的真的是我嗎?如果存活的是另外一個人,那世界又會是怎麼樣呢?我又會到哪裡去呢?
他的經歷和《2049》里K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K一直以為自己是那個被複制人生出來的嬰兒,女嬰並未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假資料;而後來證實,真正自然來到這個世界的是女科學家Sterling,自己只是一個假象。
菲利普迪克在70年代接受廣播台採訪時說:「我對這個宇宙抱有敵意,似乎我不屬於它,而宇宙也發現了這一點。」《銀翼殺手2049》里似乎就在為他當初的那句話做出一個解釋,因為他自己從來沒在這個宇宙里活過,真正活下來的其實是他的妹妹。
多說兩句昂~
亮點——機器人女友
siri女友joi死了之後K又看到siri女友的廣告——everything you want to hear
那麼女友死前那一句「I love you」是真的還是程式設定後的結果呢?
就像過往菲利普迪克所有的作品一樣,故事想對人/機器人/電子人的界線進行探討。但就這一點來說,每一個細節似乎都是為這個主題服務的。如果硬說有啥缺憾的話,前作里濃重的cult風沒了。嗯,徹底沒了。
雖說向前作致敬的地方很多——男主角對著屏幕念「放大6倍,左邊一點,放大8倍,停」;
紙疊的羊;
殺人之前會親一口;
永遠不停的雨天;
可口可樂廣告;
蜜汁東亞元素……
但原來這可是一部cult風濃重到化不開的片子啊。 菲利普迪剋死前4個月看過銀翼殺手的樣片,覺得這就是他心中的廢土世界。一個毒蟲心裡的廢土世界,那得是多迷幻。
82版《銀翼殺手》之所以高明,體現在對Deckard的身份進行了模糊處理,他究竟是人還是複製人?探究的是真實與虛幻之間的關係,存在與假象的關係。30年後,在爽片當道的世界裡,《銀翼殺手2049》cult風蕩然無存,主題清晰明確——一個複製人以為自己是個人,找到爸爸並肩作戰,但最後發現自己還是個複製人的故事。風格健康硬朗——該死就死得乾淨利落,沒有人穿著藝術體操服死前在地上抽搐。
我理解這是為了顧及大眾的接受力。但似乎這種妥協也沒有帶來特別棒的回報。
sigh
上周五跟社團的小夥伴們看了《銀翼殺手2049》,看的當天困到不行,特別擔心睡過去,結果我是真的想多了……
一句話總結感想:這才是我想要的那種科幻電影。
……雖然我第一部簡直快忘乾淨了而且也沒咋看懂2049……
想給這個電影的美術設計概念設計點一萬個贊啊!
一座濕冷、逼仄、迷茫的城市,五顏六色三六九等的人。
有幾個鏡頭簡直美到窒息……
印象比較深的是暗藍色的永遠在下著雨的城市,紅色的賭場,以及黑金的華♂萊♂士公司……金色和黑色真的是不要太搭……
兩代男主角打架的那段,還有和AI做愛的那一段,都簡直是嘆為觀止……
我們的微電影要是……算了不提了(手動再見)
兩部銀翼殺手裡面都有一個代表企業的精緻的仿生人女性,但這兩位女性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1982裡面的蕾切爾是一個被帶著強烈目的而製造出來的無心少女,她本身就是迷茫。順便一提,1982裡面的蕾切爾有一個好看到炸裂的鏡頭,好像是光線從百葉窗間透過,打在她臉上。
2049裡面的……媽的叫啥來著……就倍兒凶的那個……同樣是帶著製造者的強烈目的的,但她有著被定製好的優越感(I"m the best one),除了被男主角弄死的那一刻之外就沒咋迷茫過……但就是那一刻,透過斑駁的水面看見破碎的世界,比起死亡來,更大的痛苦是自我質疑吧。
我自己是更喜歡蕾切爾的,因為2049裡面的這位說實在的除了身材辣手段也辣就沒啥吸引人的地方了……相比之下蕾切爾在我心裡的內心戲就很多……
不過私心最喜歡《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裡面的蕾切爾,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原設中仿生人缺乏的共情,聰明狡黠且冷漠……「要是我走進一個房間,發現一張沙發是用你的皮做的,我在沃伊特·坎普夫測試中的得分就會特別高。」
但是個人感覺2049的美術風格有點把劇情壓過去了……
男主角一開始的那個記憶我就覺得是假的(冷漠)
最後果然All best memories are hers……
平心而論,雖然各種細節和場景上的設定非常優秀,但故事真的不是特別新穎,華♂萊♂士公司和傳說中的複製人大軍這兩股黑暗勢力的設定是真的沒啥亮點了,克隆人和人工智慧是否有靈魂的這個命題也已經在各種科幻作品裡面都探討了萬八千次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沒看出來一些伏筆?
但是2049作為續作,強烈贊同高贊答案的「沒垮」。
它講故事的方式已經可以名垂青史了……
就算講的是個不算新的故事,但是它就是好看……
最後槽兩句╰(˙?˙)?━☆
……這個電影可以說是非常鬼畜了……
先是華萊士公司,然後又聖地亞哥(我堅持給旁邊的社長念了一句「阿妹你看聖地亞哥」),AI女友卡住的時候的官方鬼畜,真的是毫無防備的齣戲讓我想砸了手裡的可樂和老婆餅……
然後我是一個不太能欣賞暴力美學的人,兩部銀翼殺手我都看得渾身都疼,很難受!很難受!!!圍巾當眼罩用!!!TAT!!!
===============
看完銀翼殺手2049後我把它推薦給了公司同事,於是他們團建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部門一共四個人,有三個人睡過去了……
非常好的電影,完全完全不無聊,一切都特別棒。但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
高司令這角色也太可憐了吧!我的天哪,太慘了,太苦了,這個世界為什麼要這麼對他,每個人都利用他,騙他,不跟他說實話。
他到底做錯了什麼。哇簡直了,電影后半段他整個人都是懵逼+崩潰的。
太慘了,六月飛雪那種慘。
堪稱複製人版買火柴的小女孩。
我要是會p圖我就給他p個紅兜帽,然後旁邊丟著他破碎的u盤,然後他在大雪中閉上眼睛。天堂里媽媽和虛擬女朋友張手迎接著他,
好苦啊!
比《海邊的曼徹斯特》還要苦,這輩子看過很多主角慘得沒邊的電影,但是k警官這個苦,無人能敵。
因為沒有一個希望的結局。
他經歷了這麼多,一點(個人的)希望也沒有。
也許這就是見到「奇蹟」後,為革命付出的希望吧,可是那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他以前的日子過得難道不好嗎?
哎喲好苦啊。(捂住胸口)
希望高司令和卡西 阿弗萊克攜手開啟好萊塢喪帥時代。
從頭到尾都喪得人沒話說,苦苦苦。
希望下一部看到複製人革命。
《銀翼殺手2049》是我唯一在上映期間就看了三遍的電影。每一次觀看之前,都會根據之前的體驗,做一些功課。
三遍之後,感受仍然可以用我尊敬的一位朋友的話形容,「震撼到無法呼吸」。
這樣的電影讓人再次知道,電影只能用電影的語言去描述。在它面前,文字毫無力量。
如果把《銀翼殺手2049》看做一部獨立的電影,我給10分。
影像上雄渾瑰麗,意蘊深遠。
空中俯瞰,城市如墓地一般規整冰冷。隨著視野不斷拉近,又如工業廢墟般頹亂。真正處身其中,衝撞而來的是市井的志怪與艷俗。
鏡頭如怪獸,冷冷地注視,又偶有天外飛仙,例如篝火幻化為城市燈火的蒙太奇。
在這樣想像力大開大闔又細緻入微的影像面前,你只能任其俘獲、奴役。
哲學與社會學的細節,如潮水般澎湃。
《銀翼殺手2049》是一部社會學發展簡史。
複製人的覺醒,像極了當初直立行走的那一部分猿人。
他們大逆不道,要對抗的是一套早就被默認為常識的法則。
這是一部反人類的電影,人類被放置在自然的無數圈層中的一層。他們的狂妄自大,破壞了自然運行的一套規則。
複製人是不是人,人又是什麼?
一個圈層的生物用鮮血和種族未來去換取的,只是另一個圈層與生俱來的。
喬在影片開始殺死的那個複製人,說了一句,「那是因為你沒看見過奇蹟」。而那個奇蹟,是複製人用革命去捍衛的生育的權利。在此之前,那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那些是正義,哪些又是邪惡?
可以決定這一界限的,只是因為一方所在的話語權更大?
喬與AI女友藉助妓女實現肉體結合,因為並不能實現完全同步,畫面頻閃,具有了某種隱喻意義。
真正的人類與虛假的感情,虛假的人類與真正的感情之間,到底哪一個是真?
我們用科學的飛躍,實現了改天換地的創舉,可最終發現,無法改變的是常識。
那些常識,在這一刻,散發出神跡般的力量。
喬和AI女友的愛情,或者是戴克和瑞秋的愛情,真的只是一個程序嗎?那麼上帝給人類安排的愛情,難道就不是一個程序嗎?
在高科技的荒原上,可能就是那些複製人,需要用巨大的革命性的力量,從樹上跳到地面,邁出具有決定意義的第一步。
人類再次回到母系社會,鑽木取火,聚眾圍獵。
他們要反抗的是那句,「你沒有靈魂,一樣過得很好。」
誰的靈魂,需要誰去賦予?還需要另一個上帝嗎?
宗教符號,無處不在。
影片幾乎就是一部「創世紀」。
第七代複製人,竟然可以生育。一個族群由此獲得了獨立的可能。革命的火種,開始閃爍。
複製人唯一的嬰兒安娜得的是加拉太綜合症。《聖經》中的《加拉太書》中提到了摒棄污穢,保持美德等。安娜只能躲在玻璃房裡,免於外界污染。
還如老大稱呼他的複製人為天使。那麼換做宗教的語言,他就是上帝,複製人是作為天使,替他監視其他族類。
只不過負責具體行動那批人,在電影里叫,銀翼殺手。
我們相信「上帝造人」。作為上帝的子民,也習慣了把一些不可知當做宿命。把不可溶解的罪惡與懲罰,當做天譴。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世界的認識範圍越來越大,人類慢慢膨脹到把自己當做上帝,把複製人當做自己的子民去圈養。
只是相對於上帝七天造人的有序,人類所創造的世界,不管是用工業還是用AI去定義,都漏洞百出。
人類把自己的覺醒,稱為啟蒙,而把複製人的覺醒,當做叛亂。
在此之前,是萬物傾倒,人倫扭曲。革命如火炬,在暗夜裡點燃。
沃卓斯基兄弟說,《駭客帝國》是一個22層大樓,現在對影片的解讀,最多達到了4層。
《銀翼殺手》有同樣的魅力,片中出現的幾乎每一個數字,每一個台詞都可以按圖索驥,去找尋其出處,毫無意外地會發現其埋伏的意義。
如測試法的句子,「在細胞內互相連接」,「在可怕的黑暗中,有一個高高的白色噴泉」,都來自一本叫做《微暗之火》的書。
美國俄裔作家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主題是異化。
如果把《銀翼殺手2049》當做《銀翼殺手》的第二部,我只能給到7分。
無論是影像還是意識,1982年的《銀翼殺手》都堪稱前衛、先鋒。這也是影片當年失利,後來慢慢被挖掘的原因。
社會與科學的發展,如影片所寓言的那樣,正一步步邁向《銀翼殺手》所描述的陰冷世界。
《銀翼殺手》講的是2019年的世界,《銀翼殺手2049》講的是2049年的世界。在細節上,兩部影片進行了有趣而高明的鏈接。
第二部開頭是一個眼睛,第一部開頭,也是。
如鋼琴,第一部中戴克和瑞秋在一起時,起到重要作用的鋼琴,在第二部中戴克的家、剛出場就死掉的薩鉑家幾次出現。
如瑞秋被問,蜜蜂落在手臂怎麼辦,回答趕走它。而喬則把手伸進了蜂群。
也就是說,《銀翼殺手2049》的震撼來自於影片本身,是這種藝術自身,被不世之材鍛造後,散發出來超越想像、奪人耳目的光芒。
而不是《銀翼殺手》對未來世界魔鬼一樣準確的判斷,神一樣令人戰慄的前瞻。
如影片所營造的未來都市,如那種大型廣告,如那種文化被當做商品買賣的讖語。
從某種意義上,《銀翼殺手2049》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另一個巨人,但不是開天闢地的巨人。
影片的核心是自我的覺醒與認知。放在賽博格界,早在1940年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原則的時候,這就已經被當做共識了。
導演丹尼斯·維綸紐瓦一貫以現實主義見長。《迷情漩渦》里說書的魚,《理工學院》寒冷的長鏡頭,《焦土之城》小女孩被槍殺的畫面,《囚徒》開往急救室的幾個鏡頭,體現了他藝術家的敏感、社會觀察者的銳利。
無論《降臨》還是《銀翼殺手2049》都是身披了科幻的外衣,說的還是當下的焦慮。
在時間線上,第二部很難獲得第一部那麼長久的時間加冕。
即便如此,有幸可以看到《銀翼殺手2049》這樣的電影,有生之年,可以目睹經典。【本文源自公眾號阿郎看電影】前幾天,我「斥巨資」包場巨幕影廳看《銀翼殺手2049》。
相比同期的《全球風暴》,《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影院只濺起些許水花,甚至大部分影評是「看睡了」、「跑了幾趟廁所」之類。
我觀看這部影片時,接近200座的巨幕影廳里只有我一個觀眾。這是我第一次獨自包場看電影,以至於全程不爭氣地「瑟瑟發抖」:天啊,影院方不會找黑衣人打我吧,畢竟我才支付了36.5元。
結果沒黑衣人,只有驚喜。和大多數評論相反,我不想睡,也不想上廁所,而是沉浸在世界末日般的廢墟美學裡。
橘黃的城市廢墟、極簡的空間、戲劇感的迴廊、條形窗的走廊、倒映的水波紋……電影里每一幕都流動著異於普通影視作品的美感。
這部文藝科幻片,我要打9.0分。
當然,它不被大眾接受也在情理之中。它沒有所謂打鬥大場面,沒有狗血劇情,也沒有動不動就海嘯、橋塌、地裂、天崩。而且作為續集,離上一部上映時間已經過去了35年,太久了。
它在不可思議的冷靜下陳述,壓低嗓門在陳述,一個關於複製人尋找靈魂的故事。
它另闢蹊徑,提供一處靜室、一種假設,供思考冥想。
但大部分走進影院的觀眾,通常喜歡看熱熱鬧鬧的影片。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它既緩慢又冗長。儘管對小部分人來說,它就是美學經典。
它更美的地方在於內核。它引發思考:複製人和人有什麼區別?既要奴隸複製人,為何還要植入虛假記憶,賦予他們情感?擁有情感的複製人既強大於人類,為何要聽命於人類?複製人和AI有什麼區別?AI說「我愛你」是基於指令還是情感?AI會是現實中的複製人嗎?
在觀影過程中,我不停地琢磨這些問題,儘管它們沒有標準答案。
電影中,新一代的銀翼殺手K認為,通過自然分娩的嬰兒具有靈魂,這是人類優於複製人的根本原因。但《未來簡史》提出這種觀點:
「個人是許多生化和電子演算法的混合體,沒有清晰的邊界,也沒有自我中心。」
「意識由大腦中電化學反應產生,出自一種心理體驗,能夠完成某種重要的數據處理功能。」
按照這種觀點,假如將人類解剖成一個個可捕捉的分子,不會遺漏任何一種「意識」、「慾望」、「想像」、「靈魂」之類的東西,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
也就是說,當複製人可以拷貝人類身上的全部東西,包括形體、DNA、記憶、生育能力、神經元等等,複製人和人類已完全一致。所謂的靈魂,不過是人類植入複製人腦中、自欺欺人的一種指令。
複製人與人類的情感體驗根本無異。這點在K身上充分體現。
在面對人類的嫌棄時,他垂下眼瞼掩飾自己的自卑;在下班後回到空蕩蕩的家,他也會孤獨,所以需要虛擬的AI女友;在得知自己是自然分娩的孩子時,他情緒激動忍不住吶喊,並久久不能平復無法通過測試;在影片最後,他選擇不惜犧牲性命冒險營救同類。
其實在1982年版的《銀翼殺手》,複製人就會因為失去同伴而痛哭。
這一切情感的發生與變化,和人類所謂的真實情感有什麼區別?
用「靈魂」來概括,有何不妥?
如果複製人越過與人類之間「靈魂」這道最後的籬笆,會發生什麼?
戰爭。
不可避免的戰爭。
2049年,複製人的地位處於奴隸階級。殺手是人類嫌棄的工作,所以才安排複製人去完成。人類看待複製人的眼光帶著輕視與蔑視,他們任何一個都在說:「走開,假貨!」好像在對一條狗說話:「走開,臭狗!」
作為一個具有情感的「人」,無法忍受這沒有尊嚴的蔑視。更何況蔑視方無論體能、智力都不及自己。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電影中,那個第一個經複製人自然懷孕分娩的孩子,成了全體複製人的精神支柱,他們潛伏人群默默籌劃,計劃某天推翻人類的統治。
回頭看1982年的《銀翼殺手》,裡面的複製人大多是N6型,出廠設置是4年壽命,所以即使他們殺死高智商的人類代表泰瑞,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瑞秋是N7型的複製人,外形、情感與人類接近,連她本身也誤以為自己是人類。她死於難產,為複製人創造了精神支柱——自然分娩的嬰兒。
N8型複製人和人類一樣會衰老,且開始反抗人類。
人類為了自身安全,命令以K為代表的N9型複製人,追殺N8。
K的覺醒是影片的敘述重點。雖然直至影片最後,也沒有表明K是否參與複製人反抗人類的計劃,但他確實覺醒了。
他的覺醒,在於「人性」(靈魂)的覺醒,在於發揮自我意志,在於他不惜犧牲自己成就別人。
這種崇高的情操在人類身上也非普遍。
人類的優越感,應該收斂些。
AI的情感體驗低於複製人。它們是虛擬的,所有數據存儲於晶元,所有類似情感均源於製作方或操作者輸入的指令。
K的虛擬女友Joi在晶元被毀滅的最後一秒,沖K喊「我愛你」。隨著她的影像消失,K目光黯淡。K將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在Joi身上,他是真的喜歡Joi,但Joi對K的感情是真的嗎?
恐怕不是。K的身體里有無數條仿製人類祖傳的DNA,Joi身上卻只有0和1的指令。
認清事實令人心碎,但不得不承認,她全部的柔情蜜意出自指令,她的善解人意源於製作者的優秀編程。
Joi沒有真實的觸感。她想和K結合,必須藉助其他女人的身體。影片中這一幕看得我毛骨悚然:Joi和那個女人沒有完全同步,在與K擁抱時,可以看到兩個女人的手在K身上遊走。
這種錯位的視覺像在提醒K:快醒醒,Joi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AI 。
K沒有醒,也許在人類世界磅礴的孤獨中,他需要放任自己在Joi的溫柔鄉里,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直至Joi晶元被破壞,K走在天橋上,和Joi長得一模一樣虛擬女友廣告人向他打招呼,他才意識到Joi是一件商品。
影片還有許多深層的寓意,如,人類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科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課題很大,也一直存在爭議。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出自人道主義及人類種族未來的考慮,智能機器的科技發展肯定比目前先進許多。譬如,人類多年前就完成了克隆羊的研發。
影片對自然環境也有深入的思索,如第一代銀翼殺手裡克藏身的廢墟城區,如同世界末日。
事實上這是受2009年紅色風暴襲擊悉尼的系列照片影響——世界末日也許並不遙遠,可能比人類與機器人爭奪地球資源戰爭爆發那天還要近。
影片中這一切依然震撼著我,儘管我寫得很淺。作為經典之作的續集,它既繼承了1982年版的故事、人物關係及大致風格,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且有新的思索:自由意志的選擇及作用。
自由意志承擔了一個「人」的品格本質。也就是說,我們評判一個「人」的好壞,應該看他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了什麼,而非看他是人類、複製人、或者一條狗。
這次包場觀影的體驗特別而難忘。原因不在於影廳的大小、觀眾的多少,而在於這部電影本身的好壞。
我會選擇再看幾遍,當然希望不再包場。老實說,獨自待在偌大的電影院里還是挺孤獨的。那種感覺,大概像落寞的K行走在人類社會,也像淚水融入雨里。一天看了兩部,《銀翼殺手2049》和《全球風暴》,所以兩部乾脆一起說了。。。
這個周末,兩部引進片,雙重意義的「冰火兩重天」。。。
《銀翼殺手2049》滿足了我對他的所有期待和預想:
優雅地沉重,
浪漫地哀傷,
詩意地殘酷,
新鮮地懷舊,
充滿希望的絕望。。。
這就是一部被各種內在對立衝突填滿的163分鐘,國內主流觀眾的確很難接受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科幻Cult Film的續篇,但我才不在乎呢。。。
維綸紐瓦幾乎90%還原和延伸了Ridley Scott和編劇在1982年的所有企圖和野心,唯一個人認為略有不滿足的就是Hans Zimmer和另一位作曲家這回的搭檔,沒有當年電子音樂用於電影音樂的大師範吉利斯。。。
中間幾段如果單獨聽,以為進錯了《敦刻爾克》的放映廳
美術超級超級強大,攝影其實,我知道迪金斯厲害,但就是好得我說不出啥,不像當年那種因陋就簡形成極強攝影風格粗糲質感。。。
估計下周很快就沒排片了,想看的抓緊吧,並不難懂的科幻電影,但也超級對得起影迷,太多細節和層次可以慢慢反覆看,好幾個場景、特道、空間設計實在是創意多到火花四濺。。。
我還是好感激在銀幕上可以慢慢看到這樣的電影,哪怕他並不是《2001:太空漫遊》那種終極思考的科幻影史經典,但也足夠好了。。。
至於國內票房會很糟糕,那是另一個話題,let it be...
明天去二刷2D版。。。
而另一部《全球風暴》也是如此奇妙的跟上面說的這部形成雙重映照——
都是科幻視效大片;
同樣兩家主特效公司:《全球風暴》是FRAMESTORE和DOUBLE NEGATIVE,《銀翼殺手2049》兩家順序顛倒一下而已;
這部地球災難視效片,居然可以做到每一分鐘,每個情節,甚至每一句台詞,都超級「俗套」,超級cliche,劇情無腦到令人髮指,但是!但是!它卻保持了超強的「娛樂性」
簡單說,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看著就是爽呀。。。俗套就是就是有效呀,視效就是驚人呀。。。
所以,這樣一部很難說優質的娛樂大片,應該國內票房最終幾倍於《銀翼殺手2049》,沒辦法,我看了《全球風暴》前15分鐘,後面所有劇情,就自動腦補出來了,而且全部猜對,但我依然看得可「開心」了。。。
這也是它的一種搞笑的矛盾。。。
昨晚跟一位導演聊天討論片名,說到「俗套」問題,我認為「俗套」本身沒有錯,俗套就是因為反覆有效才叫「俗套」,關鍵還是看怎麼用。。。
《全球風暴》再次證明,人家演員超級過硬,男主巴特勒過硬,兩個演技派Ed Harris和Andy Gacia當綠葉保駕護航,裡面每一位演員在特別扯淡誇張無腦胡來天外飛仙的熱鬧劇情前,每個演員都鎮定敬業給出了非常合格的表演,所以讓觀眾忽略這些bug,因為演員的表演到位,讓觀眾情感代入,真沒人關心那些bug,所有的「俗套」就這樣再一次「成功」了。。。至於那些視效鏡頭,就是昂貴的配菜和花邊。。。
好吧,就這樣兩部電影,如此對位,讓人感慨:
《銀翼殺手2049》讓人愛上電影本身,因為它如此奇妙,可以如此華麗表達一種複雜的詩意。。。
《全球風暴》讓人愛上電影這個行業,就是尼瑪只要你玩得轉,這樣的扯淡電影也可以至少在某個市場大賣,當然前提是你得某些關鍵環節做到相當有質量保障才行。。。
聽某位「霸王」視效總監說,《全球風暴》可沒少給全球多視效公司挖坑
我特意等著看字幕,在兩家主特效公司後,果真列了將近20家各種視效公司,估計應該就是被坑隊友列陣接收檢閱。。。
然後還學到一個新名詞:INSERT UNIT,第一次聽說[捂臉]估計背後故事少不了。。。
如果你是真愛粉,記得《銀翼殺手2049》要看2D版。。。
請注意,文中有一定程度的劇透。
------------------------2017.11.1添加內容-------------------------------
我會試著在回答中逐步添加一些大家關心的內容。基本上是一些對影片個人的理解,主要是為了和大家探討。
第一個問題是LUV在影片中殺人後為何落淚。
LUV兩次落淚,一次是在殺死警長之後,一次是在刺傷喬之後。
有些朋友認為,LUV落淚是良心未泯,在命令和人性之間的糾結中流下的眼淚。
我認為並非如此。
就影片中的表現來看,LUV顯然是相當享受暴力和殺戮的。
第一次LUV殺死的對象是光頭法醫,除了下手狠辣體現出LUV強大的身體能力以外,並沒有太多的感情描寫。第二次殺死的對象是警長,行兇之前LUV首先通過握緊對方手中的碎玻璃進行拷問,在對方沒有屈服和示弱之後,直接殺死了對方。而且行兇之後表情是興奮的微笑。雖然流淚,但很難認為是內心天人交戰的結果。
而且最關鍵的問題是,這兩次暴力和虐殺事實上並非出於wallace的直接命令。因為本身就沒有殺人的必要。
很多人認為,殺死法醫是為了殺人滅口。殺死警長是為了逼問喬的下落。
事實上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LUV又不是像素子姐姐一樣開著光學迷彩潛入警局的。她是拿著通行證,作為wallace的代理人光天化日,眾目睽睽,頂著一堆監視器光明正大的走進警局的。幹了啥事,殺了啥人還有滅口的必要嗎?第一次殺了法醫之後,警長就向喬暗示瑞秋的遺骨被人盜走,至於誰拿走了遺骨,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第二次LUV來找警長,警長也只是關掉電腦避免暴露喬的行蹤。全程沒有呼救或者企圖逃跑。因為警長心知自己如果不肯出賣喬的話,肯定生還無望,已經準備好迎接死亡。
是的,wallace的權利就是這麼大。在《複製人黎明》中,wallace還只是佔了解決糧食危機的功勞,就敢在政府首腦面前上演血濺三尺的推銷大戲。現在手握糧食和複製人兩張王牌,根本就是地球實質上的統治者,哪裡需要顧忌一個LAPD?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大可叫LAPD給他去辦就行。更沒有什麼需要殺人滅口掩蓋罪行的需要。
遺骨大可大搖大擺拿走,一個小小的法醫,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她,整個LAPD也不敢攔著她,頂多也是費點周折而已。警長不肯配合,以LUV的身體能力,不用殺死警長,敲暈或者抓著她腦袋一樣也就刷臉解鎖電腦了。
之所以殺人,不是任務必須,也不是wallace的命令,只是LUV樂於用暴力和殺戮來解決問題而已。一旦有實施虐殺的機會,就樂於去實行。
這在LUV和喬的最後一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LUV刺倒喬後,眼淚從眼中滑落,抱住喬的臉粗暴的一吻,臉上洋溢的是狂喜的笑容。丟下一句:「我比你更強」。這和領獎台上的冠軍狂喜的親吻對手、親吻隊友,親吻頒獎者的場景如出一轍。充滿著對通過暴力勝過對方後的喜悅。
LUV是享受暴力和殺戮的,但與其說是她享受的是暴力和殺戮本身,更不如說她享受的是通過對對方施加暴力和殺戮,來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優越這個事實。
聯想到wallace在LUV面前將新生的人造人開膛破肚的情節。當Wallace轉過頭,向驚恐不已呆若木雞的LUV問道「你一直都是最棒的,是吧?」。LUV只能恐懼的點頭稱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LUV對勝過他人有如此執著的追求。
很多作品中,都喜歡設置對立的兩個人物,去面對相同的衝突,然後通過兩人不一樣的選擇,來升華衝突的戲劇性和表達作者的取捨。就像阿納金和盧克,鳴人和佐助,哈利和伏地魔。
在《2049》中,這個對立面就是喬和LUV。
同樣是複製人。
喬的命運雖然坎坷,但是他有愛他的JOI,暗戀他的警長(兩個女人為他而死,難道喬其實是人生贏家?)。也許正是因此,喬最後走上了犧牲之路,像個人類一樣去死。
而LUV呢,接觸的只有wallace一人。在Wallace眼中,只有完美和價值是有意義的。不完美或者沒有用處的一切東西對他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沒有生育能力的最新一代複製人,對他沒有價值就當場開膛破腹。斥巨資打造的瑞秋的複製品,只因為戴克一句「她的眼睛是綠色的」,就立馬當場爆頭。
所以當Wallace問道「你一直都是最棒的,是吧?」的時候,LUV心中是什麼樣的恐懼。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催生了LUV對凌駕於他人的病態追求。
兩個複製人都有著自我認知的危機,都希望尋求屬於自己的「真實」。
面對這個共同的衝突。
喬試圖通過證明自己是自然生產誕生,而非製造出來的來獲得真實。
LUV試圖通過虐殺他人,在殺戮中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優秀來獲得真實。
當喬在安娜處得知自己心底記憶的真實性之時,踢椅子罵街的感情宣洩。
LUV殺人之後喜悅的眼淚。
都是兩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實」時的感情流露。
當然,最後喬明白了:自身的真實不需要記憶、身份、他人的看法這些外部的東西來證明。而LUV卻仍然只能像吸毒一樣,通過暴力和殺戮來獲取片刻的真實。悲哀如她,仍然只能在虐殺對方的瞬間,感受到活著的真實和喜悅。名為LUV卻根本不懂LOVE。
-----------------------------------原答案的分割線----------------------------------
整體上很多大佬們都做了深入的分析。不管是狄金斯的攝影狂飆,漢子寂寞的靈魂配樂,維倫紐瓦的精妙掌控還是一干演員的出彩演技。共同構成了這出奇蹟。
這裡只說說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場景------喬見安娜的一幕。
這可能是近年來我看過抖得最好的包袱。
不是說反轉的多麼厲害,或者說埋伏的有多深。而是這麼短短几分鐘的劇情,可以承載這麼多的內容。
按照影片的時間順序,喬見到安娜的時候,觀眾並沒有足夠的信息知道戴克的孩子是個女孩,更不會想到安娜就是這個孩子。導演利用了這個信息不對等的優勢,在這個有限的場景中,塞進了大量的伏筆和有用的信息,而且還避免了觀眾產生懷疑。
在這個節點上的安娜,人物的作用在於肯定喬的記憶的真實性,是推動情節前進的路人。但對比其他情節推動型的配角,出場時間不長但著墨很多,甚至超過了作為大反派的華萊士。這本來是異常的現象,足以引起觀眾的懷疑。
但是在影片的這個節點,觀眾卻不會感到突兀。有兩個原因。
一是喬的目的是來鑒別自身記憶的真實性的。記憶的真實與否是件很主觀的事情,在這個記憶可以任意篡改、偽造、植入的賽博朋客世界裡,記憶的真實性本來就很值得懷疑,更何況一個擁有人造記憶的複製人腦中的記憶?專家的一句話,何況還是wallace下屬的專家,看一眼記憶就得出結論,可信嗎?觀眾能夠接受嗎?
我們看到喬和安娜之間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話,並且展現了很多炫酷,甚至和影片總體美術風格相異的現代式的AR特效。通過對話和特效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印象:
1.安娜是世界上最好的記憶製造師,絕大多數wallace生產的複製人的記憶都是她製造的;
2.通過栩栩如生的AR場景的操作,我們可以認識到,安娜在專業技術上有極高造詣;
3.安娜不是單純的冷酷的技術人員,她對他人的感情有著極高的感受性,這種共情能力是她能夠製作出高超記憶的原因所在,也使得她善良而感情充沛。
4.她對複製人是同情的,創造美好的記憶是為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們。
5.她只是和wallace簽約的獨立製作者,在創作上有很高的自主權。
有了上面這些建立起來的印象,我們才能對安娜給出的結論深信不疑。專業造詣高可以在技術層面發現造假的痕迹,共情能力強能夠在靈性的層面感受到的這段記憶是否來自人類的真實情感經驗。同情複製人意味著她有著想要幫助喬的意願,不會敷衍塞責。堅持保持獨立性,保證了她不是wallace的走狗,共謀而提供假信息。有著這些構建起來的背景,才能保證安娜說出那句「it"s real"的時候,觀眾才會不疑有他。作為一部探案類型劇,觀眾才願意把後續的推理和情節進展全部建立在這一段記憶」真實可信「的基礎之上。
二是,記憶和靈魂的虛幻和現實,本來就是賽博朋客中永恆討論的話題。這一段劇情也充滿了記憶的虛與實,人格和記憶的關係的討論。」記憶不是場景的回放,事無巨細並不一定真實。人類的記憶更像是情緒的組合(大意如此)「。這些話語本來就包含著心理學和腦神經學上的概念,而且包含著對記憶本質的探討。」記憶構成你的人格和思維模式,無論真假「這些話也是在模糊記憶真實性之間的邊界。
綜上,喬見安娜這一幕,在影片中段來看是有毫不做作的情節推動作用的,而且節奏控制十分緊湊,沒有一句廢話。信息交代和人物塑造都是為了情節推動服務,非常乾淨利落。
但是.......
等到了反抗組織基地,真相揭曉的一幕,坐實安娜的"聖子"身份之後。我們再回想之前兩人交互的一幕,才知道導演到底在這段情節裡面塞進了多大的信息量。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理解安娜的每一句話背後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安娜作為當事人,對於自身」聖子「的身份是清楚的,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被藏木於林的隔離在這個設施里以躲避追蹤,知道母親的死,父親的放逐,知道自己的同類們在受著奴役。也知道反抗組織篡改了很多複製人的記憶作為疑兵之計。
所以當她說」我製作這些美好的記憶是為了給他們提供僅有的幫助「這句話時。並非是一種站在人類的立場對複製人的同情。而是作為複製人這個種族的未來,將來將要帶領種族的」聖子「。此時卻只能躲在隔離設施里,看著族人在外面受著奴役。只能通過為他們製作美好的記憶來提供一點微弱的善意。
當她說」記憶不單單是回憶,它構成你的人格和認知模式。美好的記憶會讓複製人更有感情,更安定。「這句話不是以人類的身份在說通過操縱記憶讓複製人精神穩定,從而更好的服從。事實上它體現的是安娜的政治主張。顯然她和反抗組織的獨眼女領導這些鷹派不同,她不希望複製人只擁有暴力和仇恨,而是能更像人類一樣,有健全的心靈和情感去感知和思考這個世界。
當她淚流滿面的說出那句」it"s real"的時候,短短兩個單詞到底包含了多少感情在裡面?
再一次目睹童年經歷時的複雜感情,喚起了對自身坎坷命運的悲傷?
長久以來,對那些被篡改了記憶,作為疑子而布置的複製人的愧疚。當其中的一個被攪亂了人生的受害者真正站在自己面前時的感情崩潰?
對喬因為誤解將要踏上的悲劇結局的洞見?
對於無法說出真相,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種族未來而不得不犧牲眼前之人的自責?
對自己拯救不了複製人全體,甚至幫不了眼前一人的無力感的絕望?
演員在這裡的哭戲簡直是神來之筆。
影片中段看到這,我心裡的想法是:哇,這眼淚,這表情。這段記憶一定是真實的沒跑了,所以其中的情緒才會這麼感人」
等到後段真相揭曉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導演你告訴我這段拍了多少遍?
--------------------------閑扯的分割線------------------------
最後我們再來扯扯記憶。
去掉少量遺傳因素,一個人的人格、思維模式絕大部分都是後天形成的。是我們的既往的經驗,換句話說也就是記憶,造成了今日我們的心靈或者說靈魂。
對於複製人而言,除了投放以後的經歷,絕大多數的記憶來自於先天植入的人造記憶。也許沒有這些人造記憶,初生的複製人恐怕連基本的人格和心智都不會有。我們可以看出,複製人之間人格是有差異的。除去後天經歷以外,他們的心智,到底有多大比例是由先天植入的記憶構成的?尤其是對於喬這樣年輕的複製人來說?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我現在向你證明,你從昨天睡覺之前30年的記憶都是虛假的,是人為植入的。那麼你就會瞬間心智顛覆,重回30年前的狀態嗎?當然不會。所以記憶無論真假,或者你接受與否,它都是你心靈的基石。
對於複製人而言,他們每一個從出生就知道,自己的記憶都是虛假的人造物。但是虛假的記憶並不妨礙他們的初始人格和心靈是構建於這些記憶的基礎上的。否定這些記憶,卻沒法否定自己的靈魂。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記憶的真假真的重要嗎?即便是人造的記憶一樣可以構建起心智和靈魂。還是說我們可以等價的認為,通過構建記憶,我們就可以行造物主之能,間接的製造靈魂?
露芙殘忍而暴虐,喬正直而獻身。
我相信露芙一定沒有植入安娜創作的記憶吧。
那麼喬的獻身精神,多少來自於後天的真實經歷,多少來自於植入的虛假記憶?複製人的選擇,或者說自由意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當然,我美好的認為,喬的獻身,主要還是因為他和Joi之間的感情經歷。
對於記憶的討論,我覺得《2049》是高於《攻殼》系列作品的。在攻殼系列中,記憶操作更多的是一種犯罪手段,類似新型的詐騙。通過虛假的記憶讓人產生錯誤認識,進而做出錯誤的行為。是目的和情節推動的工具。其所討論的,還是記憶真實性的模糊和經驗的不可靠。
但《2049》顯然更高一籌。記憶的真實和虛假真的重要嗎?既然虛假的記憶一樣能成為高尚靈魂的基石,那麼如果記憶是虛假的就可以否定靈魂的價值嗎?
喬苦苦想證明自己記憶的真實,進而證明自己靈魂的真實。但萬念俱灰的他在暴雨中的橋上,面對JOI的全息廣告的時候,他心中到底得出了什麼樣的結論?
《銀翼殺手2049》的全部優點都在傑出的視聽語言上———這主要歸功於狄金斯的攝影和比前作更細膩、更真實,但談不上革命性的視覺特效與強大的音效剪輯。在劇本上,儘管這部電影完善了整個銀翼殺手系列的世界構造,但做的卻並不能令我滿意,這不僅僅是因為整個故事的漏洞百出,更是因為這部電影並沒有解決銀翼殺手的經典問題——當電子奴隸產生思想會發生什麼?從這個層面講,這部電影給出的只是新問題,並不是答案。
因此,我給這部電影的評價是佳片,而不是傑作。
二刷《銀翼殺手2049》,壓抑。很少有這麼喪,這麼孤獨,凄慘,可憐的男主,是《竊聽風暴》後的第二個。
《竊聽風暴》原名應該是《他人的生活》,男主自始至終,都在窺探他人的生活,他守護著作家,守護著良知,沉默的奉獻與犧牲,無人關愛與陪伴,純粹是出於一種人類「為了種族的人性選擇」。無盡的孤獨。
而本片男主亦是如此,為了複製人的未來,他也做了這個最人性的選擇。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是為了那句「我知道你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那個靈魂,那一點獨特性,讓他自己可以說服自己,與其他複製人的區別。
人類說起AI,就覺得它是假的,都是既定的程序,沒有自我意識。說起複制人,就說它們是假貨,令人作嘔,沒有靈魂。在這個世界裡,只有說出來的歧視,和沒說出來的。就連似乎最相信他的上司都對他說,沒有靈魂你也活的很好。
在片中,唯一一個沒有歧視複製人,反而同情他們的,是那個記憶製造師,可是,她也兩個複製人生下的孩子。追根溯源,複製人就一定沒有靈魂了嗎,AI就一定沒有自我意識了嗎,要知道,曾經瓦爾基里也反抗過奧丁。
男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無所適從,這時女警察長官對男主說,有時我會忘記你是個複製人。她一說,男主就抓住了那個記憶中的小木馬。
可是小木馬是不屬於他的,英雄,榮譽,珍貴,這些都是不屬於他的,沒有人在乎他,沒有人關心他。公司一開始就知道他不是那個孩子,警局也沒有這樣想過,組織讓他犧牲,沒有人把他當作一個特別的存在,他只是一個複製人,無關緊要的複製人。就連迪克問他是誰 他都說不出口,讓他如何回答,畢竟自己誰也不是。
唯一說他特別的那個人,唯一關心他,愛他的那個人,只是一個產品,一個投影,甚至接觸不到。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這個女孩很特別,他們是彼此與客觀世界的唯一聯繫。可是連這一點點虛幻的假象,也被擊碎了。只是一個產品,連告別都那樣匆匆。
這類電影通常男主都會得到些什麼的。不管是結局的改變,讚美,他人的眼淚,追思,有的有崇拜者,有的找到真愛。他們往往一開始以為自己是普通人,然後有人告訴他,你是個英雄。可是他不一樣,他反過來,最後什麼都沒有。
他努力了,卻也無力。一次次打開自己的衣服,低頭看見的只是鮮血淋漓的傷口。他躺在一片白雪裡,還是沒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沒能抓住自己與這個世界的一點聯繫。
要恨誰,自己生來如此。那個女孩如此善良溫柔,自己都不敢去羨慕她。沒有聯繫,他只是一個細胞,被關聯在主幹上。
無所謂了吧,他的嘆息好像在說。沒有回憶,沒有信仰,沒有意義。
最後他什麼都沒有。連一點希翼都不給,只有無盡的痛苦。因為——
「所有美好的回憶都是她的。」
執雪之手
1982年,一部充滿著陰暗與潮濕氣息的科幻電影問世,雖然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他在當時前衛的風格與冗長的劇情讓它在票房上鎩羽而歸。
時隔35年,由丹尼斯·維綸紐瓦導演的續集講述了前作三十年後的有關於複製人的故事。
我不得不說,電影超過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非但沒有讓人感覺到漫長無趣,反而在每時每刻都讓你驚嘆,讓你屏住呼吸,讓你覺得,這才是科幻片本應有的模樣。它所涉及的劇情,既有讓你沉浸其中的科幻,也飽含著科技面紗之下的浪漫,還有與前作如出一轍的對自身的拷問。
我們是否是真實的?
或者說,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的一切么?甚至,我們的所思所想是否會誤入歧途,而在這樣紛繁的世界中,我們又有何可以依靠?
就像那落在我們手中最後緩緩融化的雪花一般,那份冰冷與溫柔的觸感,是你我真實存活於這個世界最好的證明。
1.銀翼殺手編年史
這部銀翼殺手2049在很大程度上同前作保持了一致,無論是風格,基調,人物的選擇,思想內涵,時間線,都與前作息息相關,而在電影上映之前,官方也給出了三部短片用於補全從2019-2049年30年間的一些事件。
它們分別是,2022:大斷電,2036:複製人黎明,2048:無處可逃。這幾部短片都可以在youtube上觀看,b站也有相應的翻譯版本。
當然,官方其實也給出了一份更加詳細的編年史,我覺得在看電影之前如果能對銀翼殺手整體的世界觀有所了解會有助於劇情的理解。
21世紀初:泰瑞公司發明出複製人,他們在身體上進行了強化,用於地外探索,但是在複製人發動血腥叛變之後,複製人在地球上被禁止。
2019年:幾名連鎖6型複製人從外星返回,他們最終殺死了泰瑞公司主席埃爾頓 泰瑞,同年,銀翼殺手德卡與泰瑞公司的複製人瑞秋從洛杉磯逃走。
2020年:泰瑞公司推出新型複製人連鎖8號,擁有正常人類壽命,不過他們的右眼有可以識別出身份的標誌。
2022年:一枚核彈在美國西海岸上空爆炸,造成城市斷電數周,同時泰瑞公司發生爆炸,大部分關於連鎖8號複製人的信息被銷毀,與此同時,大斷電導致經濟,食品供應都受到巨大影響,很多人陷入黑暗與飢餓之中。
2023年:因為懷疑大斷電起因為複製人,政府推出複製人禁令,部分複製人在逃脫追捕後得以存活。
2025年:華萊士通過基因工程解決了食品短缺問題,他的公司因此得以做大。
2028年:華萊士收購泰瑞公司殘餘部分。
21世紀30年代:華萊士改良泰瑞公司技術,使得複製人可控且忠心。
2036年:複製人禁令被廢除,華萊士公司推出連鎖9號複製人。
21世紀40年代早期:洛杉磯警察局重新動用連鎖9型複製人的銀翼殺手,找到老型號的複製人並處決他們。
2048年:一位連鎖8型複製人在鬧市被人認出,追捕複製人的征途又開始了。
在官方出的三部短片之中,有兩部都提到了一個人,sapper morton,他是連鎖8型的複製人,在大斷電後得以存活,然而48年在鬧市中為了救助關心的朋友而被人識破。在正片中,第一個事件也就是瑞恩 高司令扮演的銀翼殺手「k」對sapper morton的追捕。
--------以下內容存在劇透----------
--------以下內容存在劇透----------
--------以下內容存在劇透----------
2.gone baby gone
一切起源於「k」在sapper morton家所發現的那個箱子。
箱子裡面,是一個女人的骸骨,和一縷頭髮。而這個女人,死因是難產,不過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女人,竟然是比連鎖8型還要老的複製人。
警察局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很棘手的案子,如果複製人生下了孩子,那孩子又屬於什麼呢?k覺得孩子會有靈魂,也許就不應該當作複製人看待,但是無論如何,都要找到這個失蹤的寶貝。
sapper morton的家裡,k發現了孩子的襪子,那麼更加證明出這個孩子是真實存在的,他帶著頭髮去華萊士公司找尋證據,原來這個女人是瑞秋,而殘存的片段中她與前任銀翼殺手德卡有過交談。
k想順著德卡的線索去找,他找到了德卡的老朋友gaff,然而gaff也並不知道德卡的下落,線索斷了的k只好去比對基因片段,沒想到竟然真的找出了基因相同的人。
那個孩子,也許曾在孤兒院待過。
k去了孤兒院,逼著那個黑心「院長」翻出記錄,然而記錄關鍵內容的記錄卻被撕掉了,k在無奈閑逛之中,隱約覺得這是他回憶中的地方,然而他當然知道複製人所有的記憶都是植入的,虛假的,但是順著記憶的指引,他竟然找到了記憶中他藏起的心愛的小木馬,那個木馬上的日期,和sapper morton家門口刻下的日期也是吻合的,難不成k和那個孩子有什麼聯繫么?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k找到了一個幫助華萊士公司構建記憶的博士安娜,她說植入的記憶是不能根據事實去構建的,然而當k把他的記憶給她看時,她卻證實,這記憶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
那麼也就是,k其實就是那個失蹤的孩子,他在孤兒院長大後被當作複製人訓練成為了銀翼殺手,他的母親是因為難產而死的瑞秋,他的父親,應該就是和瑞秋一起逃亡的德卡。
為了尋找德卡,k讓人判斷出了他手上小木馬的來源,他追蹤過去,終於見到了年邁的德卡,他沒有敢告訴德卡他覺得自己就是他兒子,德卡只是說,他不想見到他孩子,因為這樣就會給那個人帶來危險,他只希望兩人永遠都是陌生人。
然而k還沒能與德卡有更深入的了解,知悉孩子存在並且跟蹤而來的華萊士公司強行進入帶走了德卡,他們認為德卡能帶他們找到那個孩子,因為那個複製人生出的孩子無疑是一把鑰匙,是能引領著無法生育的複製人進化的關鍵。
被襲擊而奄奄一息的k被一伙人救出,原來他們是隱藏的連鎖8號的複製人團體,他們打算揭竿而起,但是,他們告訴了k一個真相,其實那個孩子,應該是一個女孩,k的記憶只是源自那個女孩而已,他不過是這個巨大計劃中的一環罷了。
k最後救出了被押送的德卡,並且送德卡去見了自己真正的孩子,也就是那個構建記憶的博士安娜。
作為一個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劇情的充實程度簡直超乎你我的想像,劇情中最為中心的一條線索,無疑就是圍繞著那個失蹤的複製人孩子展開的。
而電影獨具匠心之處,就在於他讓我們跟隨著k的視角,以探案一般的節奏抽絲剝繭地一點點去找尋事件的真相,同時他利用我們腦中對於「銀翼殺手都是複製人」的固有觀念,在影片的前半程逐漸讓我們發現k原來就是那個孩子,他的記憶不是植入的而是真實存在的。
更巧的是,這種觀眾跟隨k得到的答案卻在後面被完全推翻,電影通過敘事性詭計,其實一直在前文沒有讓我們沒有想到那個孩子會是女的,而這身份的兩重轉變,無論是對於k還是對於觀眾我們,都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3.虛擬女友,模糊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要說影片中最為科幻與浪漫的線索,無疑就是k與他的全息投影女友joi之間的劇情了。
k身為銀翼殺手,然而卻並不受歡迎,畢竟他只是一個複製人,在真實的人類看來,只不過是一個披著人皮的機器而已,甚至連妓女也對他避而遠之。
k唯一的寄託,就是他從華萊士公司買到的虛擬女友joi了。
joi是一個很貼心的女友,她開始的時候只能從家裡的投影裝置中透射出來,不過她卻關心k生活的點滴,不管是他的工作還是他的飲食,雖然吃的東西很簡陋,不過joi會做出很好看的虛擬食物,讓k開心,更重要的是,joi從來沒有嫌棄過k作為複製人的身份。
k給joi升了級,他買了一個投影棒,這樣的話,joi不僅可以在家裡出現了,只要k帶著投影棒的時候,joi可以被投影在任何的地方。
joi第一次的出門,是在他們的樓頂,遙遠的五光十色的霓虹,近了只是一個落雨而簡陋的平台,然而joi第一次感受到了雨滴,從她虛擬的手中穿過,或者停留在她的手中,她和k相擁,雖然她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虛擬的形態,她依舊想親吻k。
手機突然響了,joi的身姿定格,k才意識到原來joi終究只是個人工智慧的設備,不過寂寞的人,大概什麼都可以去倚靠,哪怕是虛擬如同煙雲的光影。
joi陪伴在k身邊,在他調查的時候給予鼓勵與幫助,她提醒k那個樹木上數字與他記憶中的聯繫,她不停告訴k,你是特別的,你是天選之子。
就在k認定自己就是那個複製人生下的孩子之後,joi告訴他,他是born的而不是被製造,被生產出來的複製人,joi與一個妓女合體,用著她的外觀,還有妓女的身體,同k達到了靈與肉的結合,這大概終於能彌補她沒有真實形體上的缺憾了吧。
k要去尋找德卡,也要永遠離開他的家了,joi要和他一起去,不過為了避免被追蹤,joi要k毀掉家裡投影設備里的數據,不過這樣的話,joi的數據就只緩存在投影棒之中了,一旦投影棒被毀,joi也就煙消雲散。
而這種宿命,應該是宿命吧,大抵無法避過,在賭城被襲擊後,投影棒掉了出來,華萊士手下的複製女luv踩碎了投影棒,joi留下的唯有最後一句「I love you.」
落寞之中,k被路邊的投影小姐姐叫住了,她長得和joi一樣,她同樣也是個給人心理慰藉的產品,其實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無數的joi成為了無數宅男的精神食糧。看到這些,k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虛擬女友的設定,甫一看是有趣的,複製人和投影出來的女友聊天,也算相得益彰,但是緊隨而來的就是深深的寂寞,因為畢竟那只是一個人工智慧而不是真實的人類,那只是一個投影出來的影像而不是真正可以擁抱的實體。然而更深思的話,我們會意識到,這樣的組合其實也必然會無疾而終,並往往以悲劇收場。
即便這樣,我們依然會為了這樣的科幻浪漫而迷醉,你看,joi雖然是一個人工智慧的產品,然而她卻比別的人類更加有血有肉,她是多麼愛著k啊。
至於那個與妓女融為一體靈肉結合的橋段,充滿著前幾年斯嘉麗的《她》中的既視感,不過這一段做得更加讓人感到痛心,美麗到痛心,也遺憾到痛心,明知不可能的,卻用這種替代的方法換取一時的假象。導演很體貼地並沒有讓妓女與joi完全同步,兩個人時常替換模糊不清的臉龐,真實的與虛幻的手在k身上的上下遊走,自然還有最後同時褪去衣服,然後凝視著你我的那個眼神,在一瞬間就打動了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美麗。
然而在這種悲劇性的浪漫之後,有關於joi的最後一個橋段,廣告中不斷閃爍著「給你你所希望看到/聽到的任何東西」這樣的廣告詞,大概是導演故意拋給我們這樣的一個問題:joi真的愛著k么?或者,她的愛究竟是發自內心,抑或只是程序所為,所謂的真情實感,是否是可以被模仿出來的呢?
這就是虛擬女友這一段留給觀眾的思考。
4.你所謂的真實,是否只意味著真實的記憶
1982年的銀翼殺手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的記憶,是真實的么?那些被植入記憶的複製人,他們也以為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實際上,那些只是別人的記憶或者虛假的記憶,他們只是一張被填充了幾筆記憶的白紙。
那麼,我覺得銀翼殺手2049更加深入地追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記憶即便不屬於我,難道我就不是真實存在的么?即便擁有真實的記憶,難道就能有比我更加真實的人生么?
影片中,下了兩場雪。
第一場雪,在k問完那個女人,確信自己是生出來的孩子而不是複製人以後,他用手接住了雪,我覺得,那個時候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體悟到他真實的存在,以前的他認為自己是複製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假的,而一旦自己是生出來的孩子,那麼其實他也就有了真實的人生。
第二場雪,在他送德卡去見他女兒後,自己坐在門口的台階上,再一次用手接住了雪,這個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依舊是複製人了,不過這個雪,其實並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心境。
而與此同時,在機構裡面,德卡的女兒安娜所面對的,只是一場虛擬出來的飄雪,她的手掌甚至無法接住那些飄落的雪花。而k雖然只是個複製人,然而他接觸的是真實的世界,雖然女兒是出生的,記憶也是真實的,然而因為與外界隔絕的緣故,所看的,所觸碰的,其實都是投影出來的假象罷了。
那麼,究竟誰更貼近真實呢?在k躺下的那一瞬間,真實與否,是否當真有那樣重要呢?
其實,在影片開頭,k殺死了sapper morton以後,打開了他煮菜的鍋蓋時,我也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
無論sapper morton是不是複製人,他擁有的早年的記憶是真是假,已經無所謂了,他有著自己的生活,他辛勤耕作,他操持著家裡的一切,他也要吃飯,也要睡覺,那麼,誰又能說他不是作為一個真實的「人」而存在的呢?
同樣,身為虛擬女友的joi,難道就不是真實的么?她比任何人都更富有情感,她也如此渴望著真實的身體,如此愛戀著k,這樣的東西,恐怕我們沒有權利去說它是虛假的吧。
這一版銀翼殺手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並沒有摒棄前一作的主題,核心思想,而是更深刻地進行挖掘,並且通過各種支線去提出這樣令人深思的問題。
5.你爸爸還是你爸爸
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德卡,讓我想起了星戰7裡面的老韓索羅,因為,都是爸爸。
而比星戰裡面要好得多的一點是,這裡的福特老先生沒有因為片酬太貴而被殺死。
這當然是在開玩笑,這一部中德卡的形象塑造,可以說又引出了片中的另一個小主題,也就是關於家庭,關於責任的承擔。
當k問德卡想不想見他的孩子時,德卡回答:「不想。」因為他覺得他的孩子,無論在哪裡,只要安全就好了,如果自己一廂情願地去見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危險,這樣犧牲的覺悟其實也在很早就有了,畢竟,是他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把他送去孤兒院,並且再也不聯繫的,即便被華萊士公司捉住,他也根本不會知道孩子的下落。
而在面對華萊士公司複製出的瑞秋之時,他痛苦地凝視著那張完美的臉龐,最後還是說出了「她的眼睛應該是綠色的。」
德卡真的是那樣真摯地愛著瑞秋和自己的孩子,甚至在三十年後都能清晰地記住瑞秋身上的每一個細節,然而他為了能讓親人不再受到公司的追蹤,他只能將孩子送走,獨自一人生活在廢土之中,只與一條老狗為伴。
就像華萊士對他說的那樣:「你所付出的,不過是你的一切罷了。」
這是一個關於犧牲於親情的故事,雖然電影結尾算是父女想見,可是德卡究竟會否告訴安娜自己是她的父親,講女兒捲入之後的鬥爭漩渦中呢?
我猜大概不會。
依舊只是默默地注視,像陌生人一樣。
6.哥們也依舊是你哥們,可是女朋友...
雖然在上映之前,我就知道新老兩版的銀翼殺手在劇情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然而很讓我驚喜的是,真的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多與前作有關東西。
第一個,當然要說老gaff了。
看過1982年的銀翼殺手的人一定還記得那個神秘的gaff,也就是喜歡疊紙的人,正是他在最終剪輯版中放在德卡門口的那個獨角獸剪紙,徹底坐實了德卡就是複製人的事實。
這一版中,老年的gaff作為類似於彩蛋的性質出場,回答k的問題,說自己也不知道德卡去了哪裡,最後還標誌性地擺出一個摺紙,算是一種情懷了。
不過要說最激動的,必然還是瑞秋了。
首先出現的,就是瑞秋的骸骨...
雖然,我們真的看不出來是瑞秋...
不過,既然去尋找DNA比對的時候找到了有關瑞秋的音頻...
好吧,我承認華萊士你手裡的那個頭骨就是瑞秋...
而且大家還真的很喜歡瑞秋,都成骨頭了還搶來搶去的...
我想見真的瑞秋啊!!!!
官方真的很想滿足我們,於是先是當時德卡給瑞秋做測驗的眼睛視頻還有音頻,之後還有瑞秋的美照,然後華萊士公司其實還存了幾段別的瑞秋的音頻,德卡還自己回憶一段瑞秋的片段,最後最後,華萊士複製了一個瑞秋出來!
那神態,那裝束,那面容,彷彿真的是從幾十年前電影中走出來似的。
我必須承認,這樣的特效,做得真是好,與此相對比的可以是《俠盜一號》裡面的帝國指揮官還有萊雅公主,我覺得水平是要比那個要高的,至少比帝國指揮官那種有些假的cg要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可惜,這終究是假的瑞秋,無論怎樣的甜言蜜語,雖然都讓德卡心如刀割,卻不會因此而出賣自己的孩子。
於是(為了省錢),複製人瑞秋被一槍斃了。
7.炸裂的特效,真實的科幻
既然提到特效了,那麼就得誇一誇這片子的特效了。(包括電腦特效和實物特效)
全片觀畢,關於特效,只覺得這全片似沒有特效一般,所有的光影明滅,飛車盤旋,你彷彿都能在現實中看到一般真實可信。要我說,就兩個字:質感。
其實全片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特效,雖然依舊是光怪陸離的城市,卻並沒有虛頭八腦毫不實際的光污染(是的,我說的就是你,《攻殼機動隊》),而是點到為止的光束廣告,而特效中很多的錢應該用在了實物模型上,眾所周知,實物模型的真實感必然是非常優秀的。
比較一下《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裡面的特效,高下立分。倒不是說色彩斑斕的特效不好,只不過是因為有些特效如果做得太過火,那麼也非常容易顯得虛假。
而全片最贊的特效,當屬飛車在城市中飛翔時,那撲面而來的雨雪了,漫天的,鋪向臉頰的雨雪,一下子就將我拉入那個陰暗的世界,在銀翼殺手的世界中,彷彿一直都是淫雨霏霏,彷彿永遠見不到藍天,然而就是幾十年前那樣的風格,引領了大批的擁簇與仿效者,然而時至今日,像銀翼殺手2049這般真實而壓抑的城市,卻又無人能及。
片中除卻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全息投影與飛車,大概最有科幻氣息的就是飛車的新功能,無人機了。其實可以發現,這部片子最重頭的兩個點,全息投影以及ar,vr技術和無人機都取自當下的熱點,卻又有所超越,而這種基於實際的科幻無疑會帶給我們一種真實的質感,科幻固然天馬行空,但是有現實基礎的科幻自然更加讓人容易接受。
雖然,片子裡面的人臉識別,似乎還沒有蘋果手機好用,畢竟iponeX的face id在閉眼後就沒用了。(所以說科技的發展真的遠遠超出人的預料啊,拍個電影的功夫,這黑科技竟然就成為現實了)
8.緩敘後的爆發,明暗間的藝術
維綸紐瓦的敘述一如往常,如果有人看過《囚徒》,一定會對裡面緩慢的敘事節奏印象深刻,雖然是好故事,不過千人千面眾口難調,緩慢敘述缺少高潮這一點無疑會被不少人詬病。
高潮,自然是有的,而且也穿插在電影之中,開場與sapper morton的1分鐘的打鬥,中前期垃圾場同樣是一兩分鐘的動作戲,中後期和德卡兩場加起來不足五分鐘的戲碼,還有就是最後大壩邊不足十分鐘的纏鬥。
這樣一描述其實還是很明顯的,雖然動作戲是有,不過絕大多數都顯得急促而短暫,雖然如此,不過伴隨著音樂,每場戲,哪怕沒有實打實的動作場面,張力也是十足的,而在最後水壩邊的戰鬥,k與luv的交鋒短短几手,k就落敗,絲毫不拖泥帶水。
不過再之後的生死較量,先是luv受制,卻佔據有利地形,緊接著情勢逆轉,k把luv按倒水下,此時伴隨著激烈的音樂,luv水下的掙扎,即將被淹死的德卡,還有拼力按住luv的k,無疑讓人腎上腺素疾飆。
這樣決絕的,為劇情而服務的衝突,才是真正的敘事,前幾日看美版《死亡筆記》,槽點太多就不一一吐了,就一點,你讓月和L搞追逐戲是在幹嘛?兩個人不應該鬥智么?其實這樣的用一些慣常橋段去填充劇情的手段在很多電影中都有出現。
而在這部電影中,你以為會有飛車追逐么?額,好像是有,不過其實你也並不能看清,幾秒鐘就結束了。
除卻敘事以外,影片的鏡頭,明暗,色調都是有著非常優雅的設計的,影片的色調主要分為兩種,一個是洛杉磯中陰暗的藍黑色,另一個就是廢棄賭城漫天的橙黃色,值得注意的是,結尾k與luv的打鬥時,背景的汽車正好顯示出一藍一橙兩種色調,兩人打鬥時背後襯托這種色調,真的是一本滿足。
至於光暗的變化,其中尤推華萊士公司的設計,華萊士公司,尤其是華萊士的那一層,將水波與光影完美結合,個人審美原因,就是喜歡那種被切割得異常鮮明,並且隨著時間而推移的光暗變化,影片中的光暗,非常漂亮。
還有一幕非常記憶深刻,就是開場k和sapper morton在房屋內對峙,兩個人分別出現在房間內僅有的兩個光源(兩扇窗戶)之前,那構圖和光線真是絕了。
至於光暗在人物臉上分布變化來表現情感云云的就實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說了。
9.廢土中的蜜蜂
電影在中後期,k為了找尋德卡,孤身一人(joi不算是人)進入了受核輻射污染而無人居住的賭城之中,而在那個以橙黃色統領的世界之中,他發現的唯一一個生命跡象,竟然是一群蜜蜂。
蜜蜂這個意向在那個場景中可以說是非常剝離且突兀的存在了,那麼蜜蜂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含義呢?
在一個導演關於蜜蜂的解釋之中,他表明了蜜蜂是一種在當今時代受到氣候影響而瀕臨滅絕的生物。而賭城的輻射環境,卻讓蜜蜂能遠離人類的干擾繁衍生息,這無疑是一種諷刺了。
不過蜜蜂這個意象在我看來有著更多的含義,因為前作之中,在德卡給瑞秋做測試時,其中一個就是「你發現一隻黃蜂出現在你的手上」,瑞秋立刻回答「我會拍死它」,而正是這樣厭惡或者恐懼的表現才應該是一個人正常的生理反應(雖然瑞秋不是真人,但是應該是泰瑞公司最棒的作品之一了),而k(可能是因為之前從未見過)對此無動於衷,甚至將手伸進去探查,這種行為,似乎早早就在暗示著k終究還是個情感稀疏的複製人。
10.微暗的火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k在警察局做過一個測試,這種測試考究是是銀翼殺手在情感上的絕對冷靜,當一個銀翼殺手無法通過這種測試的時候,也就是他受到真實情感影響之時,他就不再稱職了。
而有意思的是,k在這個測試中重複的話語,來自於俄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微暗的火》,這本小說是k在影片中很欣賞的一個,joi在開篇甚至還想給k朗誦一段。
而他在測試中的片段也是那本小說中的一首詩,可能是他自己選擇的這個片段吧。
再讓我們仔細地說一下其中截取的小詩,這首詩描寫了小說中那個詩人的瀕死體驗,他看到了一座白色的泉水,後來他從別的人那裡也聽說了同樣的白色泉水,這印證了他的想法,為他關於死後世界存在的觀點帶來了佐證。
然而後來,他才發現原來原來別人說看到的並不是白色的泉水,只是一個印刷錯誤,把「mountain」印成了「fountain」。
如果把這個片段和電影情節聯繫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關聯,k也是因為一個虛假的希望而感覺自己與眾不同,後來發現這個謬誤而感到絕望,繼而釋懷。
其實書中也是討論了關於真真假假,虛幻與真實的內容,將這本書放入電影之中,也可以說是別具匠心的一筆了。
11.enjoy! Cocacola
你還記得1982年版本裡面重複了好多次的可口可樂的廣告么?
新版電影裡面,它又出現了,而且還是原來的感覺哦。
與前作一樣的,還有就是開篇的眼睛,這一次的眼睛,裡面沒有那麼多的燈火,只是純粹的一雙眼睛,卻似乎有著洞察一切的能力。
說起植入廣告,就不得不說發行商索尼了,真的是竭盡一切可能去把自己的商標塞進去,戶外廣告就不說了,賭城中老式的全息投影點歌機竟然也是索尼出品的,看來索尼還是有決心生存到新中國建國100周年的。
其餘的廣告倒是沒太注意,不過他們的飛車是標緻雪鐵龍這一點倒是注意到了。
當然還有預告片裡面就出現的巨大的雅達利廣告。
順便也把片頭imax在這裡提了吧,銀翼殺手2049的片頭imax,大概是我看過最有設計的一款倒計時了,不僅是變換一下色調加一點元素,而是完全重製了整個風格,光是imax倒計時放完就期待滿滿啊。
12.講一講演技
本片的絕對主演,瑞恩·高司令,他作為鏡頭的聚焦點,影片中段有他大段獨自行動的鏡頭,也得以讓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去一點點探查真相(雖然後來發現是假的),這對於高司令而言無疑是十分考究演技的。
而高司令呢,並沒有讓我們失望,他扮演的k身為複製人,有著極為壓抑的情感表現,可以說喜怒都不行於色,不管是被打了還是被捅了似乎都沒有太多的痛苦流露,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某些時刻的情感表現才讓人震撼。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無疑就是認為自己是那個孩子時的暴怒了,然而在反轉知道自己其實不是天選之子時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也很棒。
至於和joi的幾場戲份,也非常完美。
傑瑞·萊托兄則沒有那樣出彩,他講出的話比較玄乎,很容易就給人一種裝逼的感覺,然而這種他本人的氣場其實與這種帶一些天才又帶一些癲狂的角色並不相符,感覺就像是自殺小隊里的小丑一樣,感覺他有努力在演,不過總是差一點勁。
還是懷念他在無姓之人裡面的演出啊。
哈里森·福特,不多的戲份里也算是可圈可點了,對於親情的詮釋還算比較到位,畢竟老戲骨了,波折的眉宇之間總是藏著一點戲份的。
還有就是,在最後決戰之時,他成為了兩人對決的人肉背景,你看k和luv在生死搏鬥,德卡在後面一跳一跳地浮沉著,莫名有點滑稽。
joi的扮演者,安娜·德·阿瑪斯,講真,影片里挺好看的,當初看預告我還以為是俠盜一號的女主呢,不過真人就...和星戰7里的黛西一樣,女主在電影里不錯,出來就不行了(大方臉)。
啊,對了,差點忘說演技的問題了,這個人還不錯吧,算是情感比較豐富的了。而且因為其感情的過度顯露,也會讓你最後懷疑她感情的真實性。算是比較成功的角色塑造了。
luv的扮演者Sylvia Hoeks,她演的反派比較模式化,僵硬的感覺還是很有複製人的風範的,不過她在殺死警察局長時的落淚和刺傷k之後與他突兀的一吻,似乎又暗示著在她唯命是從的行為之下,也許是在默默抗爭,並且擁有真實的情感的。
順帶一補,似乎她最後和k的一吻是直接撞k臉上了,把鼻子都撞出血了,小姑娘還是年紀太輕,不懂浪漫為何物啊(滑稽~)。
另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是luv的一吻是在模仿華萊士,略顯機械,卻也在極力模仿人類或者只是崇拜著她的造物主。
sapper morton的扮演者戴夫·巴蒂斯塔,更熟悉的名字應該是銀河護衛隊的毀滅者drex,他出場的鏡頭很少吧,當然在短片2048裡面也有出場,意外地還不錯。
13.獨白與無言
1982年的銀翼殺手中,最為人們稱道的便是Roy最後雨中的獨白了。
我本以為,銀翼殺手2049裡面,也會有一段仿效的獨白。
沒有想到,最後的最後,僅僅是k把德卡送了進去,吃力地坐在雪中的台階上,用手接了幾片雪,打開衣服,看了一下傷口與染紅的雪地,然後緩緩地倚靠在台階上。
那一個瞬間,雖然他什麼也沒有說,我卻覺得,就這一個動作其實已經足以匹敵原版的獨白了。
那種孤獨,那種落寞,那種最後兀自一人的傷感,卻又在躺下後,一切似乎都變成過眼雲煙,無足輕重。
再沒有了淚水會被雨水沖刷的話語,他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好的。
華萊士之後如何,父女相見後又如何,這一切未有解釋的殘局,慢慢被雪花所掩蓋,像是國畫中的留白。
最後,附上貓眼評分
大家且看且珍惜
如有覺得「我想表達意見是自己的自由」的朋友們,我已經不想再在評論區挨個給你們解釋了,請注意:
我沒有攔著你們發表意見,只是噴也要噴到點子上。
再有這種直接刪。
————————————
以下是原答案。
我來說點兒和劇情無關的。
這部片子對於中國觀眾,有著獨特的里程碑式的意義,就是:它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些電影是不適合自己看的。
很多人看完都在說,這片子爛,節奏慢,配樂嚇人,被海報騙,很多人中途離場,綜上所述我要給這電影打低分。
就好像責怪被非禮的女孩自己穿得暴露,就好像責怪新疆的哈密瓜太甜讓你嗓子疼,噴都噴不到點子上。
很多人看到文藝片就不買票,很多人看到紀錄片就繞道走,因為你們知道這種電影你們看不進去,所以你們也不會多說什麼。
但是你們看了銀翼殺手,然後發現這片子不適合自己,然後就慌了,你們沒真正遇見過不適合自己的片子,覺得這就是爛片,然後狂噴,還要給自己安上一個受到追捧此片的人抨擊的設定,覺得自己是敢於發聲的勇士。
賽博朋克的世界觀決定了灰暗絕望的主基調,陰冷潮濕的場景,光怪陸離的妝容,泛濫又不高大上的科技,這一切組合到一起,給人的感受自然不同於尋常科幻片。它本身就是有門檻的,需要去提前做準備才能看的電影。就好像一把王麻子和一把日本菜刀,都是切菜用,一把隨便使,一把需要勤保養,你能僅憑這點不同就判斷兩把刀的優劣么?
最後,也別說什麼「我進電影院就是工作之餘去放鬆的」這樣的理由來抗議,進電影院的理由多了去了,我一小破公安有時候還為了專門了解特定文化去買票看上一場呢,憑啥以為世界圍著你轉啊?今早剛看完,感觸頗多。
你要問我是好電影嗎?那自然肯定的。這部電影極有可能獲得來年的奧斯卡的幾個技術獎,尤其是特效與攝影層面,真的是出神入化。
但是你要問我是不是今年最佳,21世紀最佳,不得不看,我就得……
可能也只是看了一遍的原因,相比而言,我還是更喜歡雷老的《銀翼殺手》。
還是之前我寫《銀翼殺手》時候的觀點,這個系列(包括這部新的2049)探討的關於造物與被造物之間的關係,以及現實與虛擬的探討,存在主義的探討,嚴格意義上算不上多深刻,格局也談不上多大,想要更深的了解相關,還是去讀幾位大師的書來的實在,比如叔本華,比如尼采,比如康德,比如凱文·凱利。
這個系列電影最牛的一點在於電影所營造出來的黑色風格,這點在雷老版的《銀翼殺手》展現的淋漓盡致,但是到了這部《2049》,其實可以看到明顯的風格上的轉變。
也可能是時代的變遷吧,電影藝術的製作手法與觀影模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2049》整體呈現出來的感受少了前作的神秘感。電影似乎把想告訴你的都告訴你了,這裡尤其體現在羅賓·懷特飾演的角色與K之間,他倆之間大段的對話在交代劇情,有許多對話其實略顯多餘。
這也就導致電影的劇情向的東西有些壓過了風格層面的東西。故事講得太清晰了,留下給觀眾想像的空間就變少了。
比如說,當看到那個創造記憶的角色(忘了名字了)看到K的記憶哭泣時,大抵能猜到,她熟悉這段記憶,也基本能推測出部分結局了。
比如《銀翼殺手》里,你總能感到故事背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劇情,這股強大的力量不是源自於具體的人或情節,而是源自電影從一開始就鋪墊好的故事的核心矛盾。似乎一種上帝之眼在不斷觀望著這一切。
而到了《2049》里,就不是這個感覺了,故事的推動力源自人物的自我質疑與自我尋找,不是說這樣的設計模式不好,而是說他相對於前作就失去了一絲的風格上的味道。
當然,我以上的所有挑刺也是僅僅與前作的對比罷了,整體來講這依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很值得一個人慢慢去品味。
回想今年的影院觀影體驗,感覺最好的片子還是雷老的《異形·契約》,這部《銀翼殺手2049》也算是不錯,不過還是少了點點火候。
這裡插一句,近期雷老接受訪問的回答其實很大意義上戳穿了部分偽粉絲的謊言。他沒想到居然這麼多人沒看過《銀翼殺手》,我好想拍拍雷老的肩膀說,你就別細究了,我也敢說別看《2001太空漫遊》的名氣這麼大,一堆人照樣沒看過。
一提起科幻電影,這兩部可能是首推的,至少在各個平台的粉絲群里,它倆的聲望極高,但是你要是細究,看過嗎?其實真的是沒多少人看過。我之前也曾說過,別看影迷群里一個個「庫布里克」、「奧遜·威爾森」、「黑澤明」喊得響亮,你去追問,其實很少有人看,歸根結底,這種大藝術家的作品依舊是很小眾的喜好。
PS:懶得跟某些人用文字辯論了,說再多也是白費,拿硬貨,@magasa 主辦的虹膜里。影像標欄目,《契約》是今年評分第四的電影,7.4分,僅在《敦刻爾克》下面,這批人看電影特別挑,對比一下,《2049》7.1分,《一念無明》這麼好的片子也不過6.9,《俠盜一號》可憐巴巴的5.5。雖然我認為摔跤的分數虛高,不過分數不騙人,別覺得人家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認為《契約》優秀的人大有人在,你不愛看是你的事兒,來我的回答下面秀智商低下就是你的錯了。我反對打分制,但是不想跟某些人爭辯了。
如果你問我虹膜是什麼?有什麼了不起?這…
你開心就好。
很愛,很愛很愛,很愛很愛很愛。
視覺、表演和音效都無懈可擊,一次很棒的觀影體驗,我也肯定會二刷三刷。但在思維啟迪的意義層面,距原作有很大距離,恕我不能給出一個超越情懷的評分。
維倫紐瓦用唯美考究的鏡頭語言,講了一個毫無新意的尋找故事,內核仍然歌頌人性是好的,越像人越優秀,生育是偉大的恩賜,靈魂是人類獨有的寶貴東西(K說出靈魂這個詞的時候,可愛得讓人憐惜)。
不要說超越原作,近年很多美劇如《黑鏡》、《西部世界》,以及雷導自己的普羅米修斯系列對人工智慧的探討都到了新的維度。他們對人類至上的觀點提出質疑:人性在更強大的新物種面前是否還有優越性?打破人類的自戀慣性,再去審視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一個更謙卑的視角。
再回味一下原作的雨中獨白:
我曾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美,我曾見太空戰艦在獵戶星座旁熊熊燃燒,注視c 射線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而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如同淚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
《銀翼殺手 2049》是一部成功的粉絲電影,不太成功的商業電影,和期望過高的科幻巨制。
推薦閱讀:
※有哪些設計是科幻電影中常出現的?
※是不是日本科幻大多除了劇情都不科學,而美國科幻大多除了劇情都很科學?
※《黑客帝國》是反烏托邦電影嗎?
※有哪些優秀的「一句話科幻」?
TAG:電影 | 科幻 | 科幻電影 |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 | 銀翼殺手2049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