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男主角敲鼓為什麼不帶節拍器耳機?節奏靠什麼判斷?
還有那個變態嚴格的老師,總說男主角和他同伴們敲鼓的鼓點提前了或者延遲了,那麼我想問,那老師的腦子裡有銫原子鐘嗎,怎麼他說快了就快了,說慢了就慢了,解析度就那麼高?都是頂級音樂學府的學生,這點基本的音樂常識都不懂嗎?
小弟初學音樂3年,對這個電影的基本點和嚴肅點表示不解,請內行指教!
更新一下回答,近期居然找到了(大神)鼓手Peter Erskine的訪談。對於片中的演奏部分,不才和大神觀點一致,轉來給一年內持不同意見的菜鳥鼓手和感興趣的觀眾:
原帖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490986002/
————————————————————原答案————————————————————
鼓手怒答,逐個問題回復:
1. 一般作為專業的鼓手,尤其像這種college出身的,大致速度都比較准了,所以會根據鼓手個人習慣愛好是否佩戴節拍器。曾經看過一個訪談,是採訪國內著名鼓手趙牧陽的,問如何培養穩定、準確的節奏感,答:「抱著節拍器睡覺」。這說明節奏的穩定和準確度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自然人能在脫離節拍器的幫助下一首歌從頭到尾下來節拍器精確不變,所以這個準確度只能無限接近精準;
2. 根據演奏曲目的區別,判斷是否佩戴節拍器:
鼓手solo一般不定速度,不佩戴節拍器,詳見往年Modern Drummer Festival;
有些風格比如big band(片中風格),由於鼓手佔有較為強勢的地位,經常會在曲中有solo,所以不指定速度;
多次變速的曲目,爵士樂中太常見,都靠樂手自己把握;
有穩定節奏的採樣播放,鼓手可通過監聽音箱獲得當前速度。
3. 一個音樂的節拍,乍看之下是寫在譜子上的,固定的。但是,一個節奏打出來,哪怕最簡單的「動次打次」,不同的人打出來所謂的「味道」都不一樣,就是因為音符之間的相對位置有變化,差得太多肯定是錯誤的、肯定也不好聽。差不太多的話,看樂手自己的風格、以及演奏曲目的風格貼不貼打出的"味道",而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打得「對」或者「錯」。人類對於節奏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哪怕有0.01秒的錯位,也會感覺出來,經證明這和人類在原始時代需要時刻警惕災害是有關係的。而且就算沒經過音樂訓練的人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對(太趕、太拖),但他就是知道哪個更好聽。
而且節奏複雜起來後,音符的相對位置變化更加複雜多變,節奏的「味道」和鼓手練習的熟練程度、樂感、意識都有細微的區別,時間相差0.01秒,帶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要想問怎麼複雜?舉個栗子,所謂「動次打次」就是四個平均的八分音符,如果把每個音符拆成兩個十六分音符就變成:「動次次次打次次次」,就是另一種節奏型,給人感覺也更飽滿,這只是簡單等值地把一個音符拆成兩個的例子。
而在爵士樂中,將一個四分音符拆成1-9個音符是鼓手的基本功,那你說這有啥難的,難就難在一首歌里每個小節里,我們鼓手打出的音符時值都是不平均的,單數節拍要比雙數難搞得多。而且爵士鼓是要兩手兩腳打,在現代爵士樂中的手腳分家練習,就包括在一個拍子里,手打7下,腳踩4下,大家可以現在試一下。而更多噁心的節拍也被爵士鼓大師們開發了出來,比如7對11,8對13等等等等……就是為了給聽眾們耳朵上的新鮮。
在以上情況下,高速演奏起來能保證樂曲的時值準確就難上加難了。
4. 影片中的情況。老變態說的:「dragging」、「rushing」就是說主角在演奏中有一個音符的相對位置不準確,而不是說樂曲整體速度不穩。而且,這個情況對應我上面說的不能簡單判斷「對」或「錯」的模糊範圍,前後拖0.01秒都不叫錯,而應該說這個時值是否滿足指揮本人對曲目的要求,所以老變態說:「Not my fucking tempo.」。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古典樂還是大樂隊,都需要一個指揮,如果大家照著譜子直接開干,就不需要指揮了。因為譜子上音符的時值、速度都是明確標註的,觀眾聽的就是指揮對曲目的獨特理解。
在這種相對準確的情況下,我作為一名鼓手,會問:「指揮老師您想讓我拖一點兒還是趕一點兒。」如果他像老變態一樣吼:「你說他媽的應該趕一點兒還是拖一點兒。」我會直接吼回去:「回家問你媽,老子不伺候了。」
最後扯一句,在西方音樂框架(可以理解為廣義爵士樂),速度和節拍這玩意不是死的,比如Freestyle beat就是不講速度、不分節拍、不數小節,任樂手自由發揮的一種音樂形式。音符的相對位置和時值經常變,用不上節拍器。
-----------------------------時隔兩年更新一下-----------------------------
總有人跟我糾結人能不能感受到0.01秒的差別,我給你們一個用來製作音樂的鼓音源軟體截圖,其選項是用來設定音源採樣及延遲時間的。要求PC音頻設備實時輸出延遲時間越短、採樣率越低,反之越高,我的專業音效卡延遲選擇範圍在1.5ms-116ms之間。按你們這種木耳朵的要求0.01s可能聽不出來,但要是樂手或者從業人員再聽不出來還是別吃這碗飯了:
瀉藥
補充:我犯傻逼了。。特地來補充一下。。真正最常見的穩定節奏的方法是唱拍(自行百度)。。。寫的時候居然沒想到。。。特地更正一下。。
爆裂鼓手中無論是主角還是其他的鼓手都具備完爆國內95%鼓手的實力,那雙跳打的,我是望塵莫及啊。。
節拍器的目的就是穩定節奏,只要你從起鑔到結束,速度保持穩定,哪怕和實際速度相差幾個bpm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一首上台演出的歌,肯定是經歷過多次排練,這時候基本
有些人演出也會帶節拍器,有些人則不帶,跟你對節奏時值的把握有關。黑人在這方面擁有種族天賦,相對其他人中對律動的把握更加到位。
同時不用節拍器也有很多方法來穩定節奏,比如在演奏過程中經常會看到鼓手有輔助腳一直踩踩鑔,這就是在停頓時保證自己的拍子均勻最常見的方式之一。
任何一個專業的樂手在長時間的演奏後對各種速度都會有記憶,比如讓他們聽一首歌能大致判斷出這首歌的BPM,厲害的甚至能把誤差控制在1-2之間。
這種感覺是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得的,個人認為也算是肌肉記憶的一種。
手機答題,格式較亂。
非常反對樓上什麼節拍器只給初學者使用,不跟電影較真的說法,怒答。
看了爆裂鼓手再答,的確片中nayman搶拍了。片中導師打的是四七拍,nayman搶的是一個半拍,導師讓他反覆再敲那一段非常明顯,如果他用了節拍器就不用被啪啪打臉了。
從小時候開始被逼著彈鋼琴,練了也有十五六年了,雖然沒有往專業方向發展(因為不感興趣),但覺得以我每天6小時基本全年無休的練習還是能回答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只能從鋼琴的角度來說。
節拍器是在1812年由來自阿姆斯特丹的Dietrich Nikolaus Winkel所發明。
節拍器的種類包括發條式節拍器、電子節拍器和軟體節拍器N。而大多數的現代音樂家則使用電子節拍器,其中有些提供調音功能。
通常用來提供一個穩定的節拍和速度;音樂上以每分鐘幾拍(Beats Per Minute,BPM)來計算速度。
電子的是這樣
機械的是這樣
相信和我一樣苦練那麼多年的童鞋們看到節拍器都不由自主的想哭,因為那噠噠噠的節拍就算關掉節拍器也還是死死刻在腦海里壓根趕不走。
這就對了!!!這就是節拍器的作用!!!!
在基礎練習曲比如拜厄,車而尼,哈農,節拍器能給初學者穩定的節拍,經過長期的練習形成節拍感,這其實是樂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高級一點的車而尼799,海頓奏鳴曲,貝多芬比較簡單的D大調奏鳴曲中,節拍器一般在對譜子和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使用,目的是在腦海中建立對樂曲一個整體的框架和節奏。反覆的練習,耳朵反覆的聽,在腦海中構建整體的概念,這樣在以後熟練後慢慢提高速度或者根據自己的理解放慢或改變某幾個音符或者某幾個小節時不會對整首譜子的節奏造成影響。
最後在貝多芬的田園奏鳴曲,f小調協奏曲,以及許多變奏曲中,節拍器一般在整個過程中都會使用,正因為是變奏曲,曲子難度加大,往往會形成會的地方彈得快難得地方彈得慢,所以節拍器能很好的穩定節奏,建立樂感。
特此說明,這裡根據高級不高級的劃分只是對於拍子的速度,拍子變化的多少來說。
最後節拍器作為一個數拍子的工具,只是讓嘴巴省力點而已。很多時候,就算停了拍子器,曲子練熟了,節拍依然會受很多因素干擾,比如緊張,演奏者會用唱拍或者腳打拍的方式來保持節奏。
節拍感是樂感中非常寶貴的一種,但現在在業餘音樂中,填鴨式的或者父母無知只求練級通關的音樂教育,並不是很注重節拍的重要性。節拍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老練基礎功紮實的音樂教授完全可以無難度分辨,準確度極高。因此,影片中西蒙導師的節拍感完全是可能的。他聽的不是拍子和拍子之間的間隔 他聽的是位置
本人也練過打鼓,大學時與樂隊混一起。個人認為練到一定程度的鼓手(以及其他樂器的樂手)都可以不必藉助節拍器就能卡住一個比較準確的時值。很多樂器其實並不是非常嚴格100%的按照既定譜子演奏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拿著同一個譜子不同的人演奏出來的效果卻各自不同的原因。比較典型的是國內著名吉他手李延亮,他在現場演奏的時候有時候會故意讓一個間稍稍延遲一點出來,這樣有特殊的效果。還有國外的光頭喬,他自己說在錄專輯的時候有時會故意讓他的吉他聲音與其他伴奏的聲音在混音時故意延遲一點點,精確到毫秒,效果非常好。還有一個就是力度,不同的人看著同一份譜子,每個音符的力度也有所不同。但如果指揮是個老變態,他非要你按他的思路去處理,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他的思路,這肯定會有衝突。有特色的指揮帶出來的樂團也必定是有特色的。
學音樂的人,最初要用節拍器培養感覺,後來節奏感就是融入血液的東西了。
有些天生節奏感強的,初學時也不需要節拍器。
器樂家獨奏的時候從來沒見過帶著節拍器上場的。
首先是因為,電影要塑造的是能夠被逼出來的天才和能夠逼出天才的牛逼老師,用節拍器就顯得不夠炫酷了。
其次,爵士樂變速太多又相對比較自由,憑藉樂感比藉助節拍器要方便得多的。
最後,爆裂鼓手裡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是不是知道自己慢了,而在於無法長期保持那個速度,你試一下那個頻率就知道,雙踩和雙跳,我還到不了那個速度都只要三小節就累得不行了……手腳都不聽使喚,所以節奏才不穩。
看這個電影別人燃起來的時候鼓手大概只會想到辛酸往事吧
節拍器當反派boss,這電影還能看嗎。
職業鼓手 演出或者錄音都不需要節拍器?還是看個人習慣??
看完這部電影,我一度認為鼓手一生追求的就是麒麟臂附體一般的手速 (一臉蒙逼。
首先,題主要先知道爵士是一門很難的藝術。爵士是流行音樂一切技術性玩意的頂峰,一切流行音樂只要和爵士時代沾邊的,難度都遠遠超出我們現在所能理解的範圍——甚至包括古典音樂。懷著敬畏之心,我們才能夠討論這個問題。
關於速度,節拍器什麼的我覺得基本上是用不到了,以一個爵士鼓手的素養基本對於節拍器是不會有太多依賴了,更重要的是每首曲子的節奏都經常變化,有很多超節奏的段落,用節拍器反而干擾自己。至於在電影里為什麼會有偏差,倒不是因為聽感和對速度的判斷,而純粹是身體極限。(不要以常規的流行音樂和搖滾的節奏來評判爵士,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最後,我們該回到電影本身了——
1.確實不要太跟電影較真。裡面的許多擊鼓鏡頭和聲音是對不上的,但並非所有。
2.排練whiplash的時候,主角確實敲錯了。如果沒聽過ost完整的版本,很難聽出來。whiplash是一首7拍子的曲子,找個一般的學音樂的,連基本拍子都不一定敲的出來。
3.之後排練caravan,三個鼓手的時候,敲的節奏純粹是在挑戰極限,速度什麼的我就聽不出來了。
總結:電影不好拍,爵士不容易,更多還是欣賞電影的藝術價值,同時敬仰一下爵士樂本身。冷血教頭的表演誇張成分很多,但正是這樣,才會形成強烈的戲劇矛盾,才是這部片子最為出彩的地方。
不要跟電影這門藝術較勁真實。
當變態也是要有資本的
昨晚和老公一起看了電影,在間歇向他嚴肅提問,
他說除了早幾年單獨練習基本功(就是練單跳,雙跳,滾奏)需要用節拍器來穩定節拍以外,一旦有了能力加入合奏後,就再也不需要了。因為加入合奏以後就證明已經對自己的節拍有了穩定的把握,不再需要外界指引,至於在配合中搶節奏或者是拖節奏,不是自己的節拍沒控制好,而純粹是配合的問題。
至於大神老師能準確聽出跑調,節奏不對,那是因為多年功力累積啦。是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哦。
為了得到關於是否神話老師弗萊切的答案,我又問了我一位指揮朋友,他在家聽交響樂的時候是看著總譜聽的,他說的確能聽出來[每一位樂手]的節奏和音調還有旋律的偏差!但是需要不斷練習。好的指揮就是要聽出和諧,聽出瑕疵,再將所有人的演奏統一融合起來,再加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斟酌強弱快慢等將自己的獨特表達出來~
差不多就這樣了吧~
………………………………補充分界線……………………………………
我老公9歲開始打鼓,現在32歲了,除了童子功練習的時候用節拍器,現在排練和演出都不用啊……雖然《爆裂鼓手》我還沒看吧~
至於為什麼不用,我理解是因為在正常的演出和排練時,節奏不是一直不變的,一首歌裡面辣么多小節,又不是要一直滾奏敲軍鼓,自然不用節拍器咯,話說專門敲軍鼓演出的時候也不用節拍器啊~
現在節拍器就是我閨女的玩具……
是的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49567072574這個好多琴行老師都用的額,不過不知道您那邊有沒有需要就是了
樂隊的本質和軍隊一樣,指揮擁有絕對的權威。而且一個樂隊的風格也取決於這個指揮的風格和對樂曲的理解,如果什麼都按電子標準,那麼不同的演奏之間有什麼特色與區別?還要什麼指揮?
電影里其實不是打慢了,是少打了拍子。
第一次讓我們鼓手帶著耳機聽疊加節拍的監聽錄鼓軌. 剛沒錄幾個小節就扔鼓錘了, 說是難受死了.
我覺得是這樣,你看一些打鼓的人,在打一些很簡單的節奏時,讓你覺得特別好聽。這時我想說他的節拍卡的非常准,不拖不搶,或者說晃動比較小,力度配合很到位,很多人你聽他的節奏也是對的,也在拍子里,但是無法打動你,這個時候應該就是拍子晃動較大,力度不對。不知道是不是這樣zi,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覺得很多玩樂器的,節奏差那麼一點點,讓我覺得很難受。
人家教的是精英中的精英,再說了鼓手只有練習的時候才用節拍器啊,演奏的時候是不準用的
導演在拍他的某些經歷,或許有誇張但不會脫離常識吧~
基因鍾絕對比原子鐘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