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帖中為什麼沒有把碑帖反色的,都是黑底白字?

我自己反色了一下發現效果還挺好,是有什麼規矩嗎?還是用反色的字貼臨不可取?


有很多反色的字帖。題主見的少。

比較常見的就是黑字白紙,字放的很大,還打上了米字格的那種。很多人一下想不到是反色處理後的,以為是墨跡,其實不是。

這種處理對於初學者看起來像是很清晰,但實際上失去了細節和想像。加上電腦處理的時候還人為地加入了很多理解,導致失真比較嚴重。

反色還一個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讓人誤以為是墨跡。比如

紅圈處看起來像是橫穿過了戈鉤,甚至隱隱約約有個回鋒動作。

但是如果看原碑,對比來看

你就會感覺到碑刻時可能因為磨損失去了鉤,同時缺口把橫延長。

像這種不明確的地方,看拓本的時候會存疑,會修正。但如果一旦別人反色,甚至清晰化以後,那麼你看著那麼清楚的墨跡肯定不會思考這筆是不是錯的。

像這種地方如果是墨跡,完全就不知道怎麼寫的。看拓本你會去反向思考他真跡可能是怎樣。


1 反過來畫蛇添足 (限於保存較好的碑)對專業人士來看 不影響欣賞學習
2 反過來失真 為何失真 這是哲學問題 (注意 不是丟失細節那麼簡單 好比找10個人去摹寫蘭亭序 是十類別的風格 好比瘞鶴銘 宋、明、清 出水前、後、拼湊本、各時期殘缺本 都可以獨立去欣賞 清末有個梁啟超本的瘞鶴銘 就是某僧人專攻這個活計 竟然也成了特色手藝 都說他拓的好看 )
3 碑的鑒賞在於想像聯繫 不一味求帖的筆跡法則 如帖一樣四平八穩的欣賞
4 許多碑因年代久遠(如漢碑以上)沒法反 影響視覺選擇判斷(比如殘缺,破損,腐蝕)
5 白與黑的對比 盡量不要去在原碑字體上動手腳 也是哲學問題 當自作聰明的顯現碑的字體時 已經破壞掉潛藏碑白色空間內的藝術美了
6 即便專家也做不到 反過來兩者之間沒什麼變化 何況只會電腦的小工呢 那種拙劣手法只能是毀了原碑風貌
7 看習慣了 愛咋咋地


白紙覆於石碑,用墨包均勻敲遍,揭下白紙,拓印完成。此法還原度高,電腦上再反色,有信息損失。
好比我們拍照,沖洗出來以後,再對著照片拍照,再沖洗,如此反覆,照片也會越來越失真


龍門二十品,之始平公。是陽刻的。捶拓出來的就是白底黑子


就像照片,洗出來的照片失真一樣


從數字圖像處理演算法看,反色是沒有任何信息丟失的。為什麼沒有反色,可能見到的太少了,還有人寫完字,故意反色成黑底白字。


碑刻的拓制方式都是先把字口打進去,然後上墨。被打進去的口自然是白的,周邊是黑的。
關於為什麼不給翻成黑的,那是因為碑帖出版要求儘可能還碑帖原樣,不至於學習者誤讀,用電腦翻過的都會失去很多細節。我做過書法碑帖的編輯,凡是翻過的字帖大多不怎麼樣,僅僅是看著好看而已。


推薦閱讀:

康有為的書法好在哪裡?如何欣賞?

TAG:書法 | 碑帖 | 毛筆書法 | 字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