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Google 的新 Logo 及 VI ?

圖片編輯自 Google 黑板報: Google換新裝了 (該網址可能無法正常在中國大陸地區訪問。)
(Google 為 Google Inc. 在美國和/或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標。 )

https://design.google.com/articles/evolving-the-google-identity/

註:VI的意思是Visual Identity (Corporate identity)


NovaDNG 邀請你回答此問題

感謝邀請。

在 Google Design 上關於此次換標的文章 [1] 上其實已經對整個設計有較為詳細的展示。按照我的理解,這次 Google 換標其實不僅是更換 Logotype, 而算是一次 VI 重設計——雖然可能程度並不相當「顛覆」。

如官方文章所介紹,這次的新標誌實際上有三個主要元素——Google 的文字標識 (Logotype)、四色動態圓點以及 Google G [1, The Elements 一節]。

新 Logotype 上使用了新設計的專屬字體 Google Product Sans. 這款字體是較為典型的幾何無襯線體,結合 Google 慣用的四色,還是較有親和力的——這或許是另外有答主提到「感覺很幼齒」的原因之一吧。幾何無襯線體相對原來使用的襯線體 Catull 自然更有「簡潔、現代」之感,而對於一家已成立十多年的科技公司而言,從以往使用的襯線體換為無襯線體,或者也有種更新形象的意味。雖然「無襯線體=新」、「襯線體=舊」這樣的認知未免有些刻板印象,但亦無可厚非。而新 Logotype 在小字型大小下的可辨認性相對較好(Catull 作為保持一定書法痕迹的襯線字體,橫向筆畫會偏細),這使得其在功能性上面更有優勢,而這點亦是 Google Design 那篇文章提到過的。

Google Product Sans 這款字體目前並未有太多樣張,僅能從 Google Design 文中 Typography 一節的演示動畫中窺見一些特徵。如上文所提到,這是一款幾何無襯線體,不過從使用雙層小寫 a 這一點來看(動畫中還特地演示了這一特徵),可能也會在一些長文本場合中出現——畢竟雙層 a 的易認性相對單層 a 較好。從演示頁面中不多的文字樣本來看,這款字體算是不過不失,也沒有特別突出的特徵。根據官方描述,該字體有若干 OpenType 功能,除了拉丁字母,亦覆蓋有希臘字母和西里爾字母——這對於一款「現代」的字體來說,也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了。有了這款定製字體,也意味著先前在 Google 各子服務中 Roboto 和 Open Sans 混用的情況應該會得以改變。

至於 Google G 這個圖標,感覺也是中規中矩、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相當幾何化的平面構成、視覺修正、並針對小尺寸的顯示而比 logotype 中的 G 具有更大的字重。這些都是一個經過嚴謹設計的標誌會有的因素了。不過,生成動畫中關於將顏色構成用以引導視線的那部分還是挺有趣的。將四種顏色用到這個 G 上也是對應了 「A compact version of the Google logo」 這個設計目的,不過,我對於小尺寸下四種顏色的區別還是略有疑慮,藍色和綠色在小尺寸下感覺已混在一起了。

四種標誌色的動態圓點是我比較喜歡的部分。雖說用圓點動畫表示狀態這個做法談不上太有獨創性,微軟在 Windows 8 中也是使用了圓點鏈來表示載入。不過,對一個作為標誌的東西賦予功能性還是比較有趣的做法,而且根據 Google Design 上的演示,還有多種狀態的區分。

除了上面這些,此次更新 VI(嗯,我覺得比起「換標」還是用這個說法比較好)較為著重的應該就是建立一套比較規範的尺寸秩序了(原文中使用了 system 這個詞)。譬如,產品圖標的尺寸被確定為 logotype 的 x-height 的三倍(估計 x-height 和 em box 的高度也有一個比較「整」的數量關係,以便於換算字型大小與圖標尺寸之間的關係)。當然,這對於一個嚴謹的 VI 系統也是正常不過的要求了。

另外,文中亦提到新 Logo 有助於處於低帶寬環境的用戶更快速地載入頁面,因為新 Logo 的圖像體積大大減少——得益於一個基於 SVG 來生成不同尺寸場合下使用圖像的新系統。大概,比 Catull 更簡單的形狀亦有些許幫助吧。

要總結的話——雖然在形體上我個人還是更喜歡使用 Catull 的原 logo, 不過這次 VI 更新對於統一 Google 旗下子服務還是有益處的,而且 Motion Dots 的加入亦有別於傳統的 logo. 若僅從 Logo 本身好不好看來評價這次換標,未免也略簡單粗暴了些。

Google Design 上的文章推薦讀一讀,這樣可以比較清晰地了解整個設計的脈絡。而且演示動畫都挺好看的。

------

[1] https://design.google.com/articles/evolving-the-google-identity/


謝邀。利益相關,第一次看到這個logo是幾個月前,第一反應是「卧槽誰這麼腦抽筋千萬千萬別launch這貨」,但是幾個月來看多了就越來越喜歡。單獨的大寫G辨識度很高,比起以前那個16x16根本看不出是什麼的小寫g好太多。新的動畫設計也是贊到爆,logo不再是一個靜止的貼圖而是一個能和用戶溝通的系統。

至於logotype略顯幼稚也是我感到比較遺憾的地方,尤其因為我是做企業產品的,就算是現在看到新logo的 「Google AdWords」 lockup還是會想揍人…

嘛,但是放在Gmail、Maps等consumer product里看著還是很乾凈漂亮的。少了一份拘謹多了一份親切。現在覺得彆扭接受不能的人,用幾個禮拜下來相信你們也會覺得很自然的。

另外推薦大家看一下Google design blog介紹他們的設計過程的這篇blog:https://design.google.com/articles/evolving-the-google-identity/

----------

好多人在評論里說「你說的就是習慣了就好了唄」,我不是這個意思啊喂( -?_-? )(好吧是我表達不好),我是想說 習慣了之後才可以開始客觀地看一個logo而不是只能看到它不熟悉很彆扭的地方。實際上這個logo的確蠻適合Google consumer products的形象的所以習慣了就不會有違和感。


不請自來,怒答一記。

其實昨天晚上你叫我喜歡它,我是拒絕的。到了今天早上看了 Google Design,看了 Google Blogspot 上發的那篇公關文,我也還是拒絕的。設計一個系統而不僅僅是設計一個 logotype 這種完善我就不拿出來說了,畢竟現在做 branding 這個是基本要求,不僅僅是 logo 而是要讓視覺元素貫穿始終。

關鍵這個 logotype 實在是吐槽無力。這次換 logotype 我看到了兩個方面:慣常的大公司病——求保險不求創新,求視覺能接受不求出彩,把矽谷幼稚癌打著童趣和人文主義回歸的名義推到極致。

如果先來看 Product Sans 本身,你很容易發現它緊跟今年的字體設計潮流,也就是小清新學院派 Neo-Grotesk。

說起 Neo-Grotesk 肯定大家會想到 Helvetica 和它一幫親戚,比如 Peignot 出來跟 Haas 同台撕逼的 Univers,又或者近年 Christian Schwartz 新出的重畫版 Neue Haas Grotesk;它們都以理性的、乾淨到無菌的、低調的、沒味道的姿態出現。但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思潮過去幾十年,人們看理性、看透明已經看厭了。於是人文無襯線應運而生,從 Hans Eduard Meier 開天闢地創出 Syntax,又到 Adrian Frutiger 為路牌設計而現在被蘋果發揚光大的 Frutiger 派,後現代這個歷史時間段是人文系的天下。可是人們也看了幾十年 Frutiger(比如,最近索尼的 SST 依然是 Frutiger 翻版)也看厭了。於是字體業界就想著,下一波風格是什麼?什麼能賣錢?

於是大家在進步到了人文之後回頭一看,不如我們把 Grotesk、Grotesque 和 Neo-Grotesk 再挖出來玩點新花樣吧!果不其然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時間萬人空巷,2014年可謂是 「每家 Type Foundry 都出 Neo-Grotesk」 之年。

一開始大家還是比較正常的,比如 Commercial Type 出的 Atlas 系列:

對比適中,不像典型美國派 Grotesque 那樣對比強烈如 MFB 的幾套作品(News / Franklin Gothic),也不像歐洲派 Grotesk 那樣一點對比都不留(比如 AG 和後來的 Haas Grotesk)取了比較舒服的折衷。這一套的風格跟 Klim 出的 National (Klim Type Foundry) 還有 TypeTogether 出的 Adelle Sans 有相像之處。

同家出的 Graphik,由 Christian Schwartz 設計:

雖然更求變化、少求統一,但是字的形依然控制在和諧的、合理的範圍內。

再比如 Lineto 出的 LL Akkurat:

這個時候還沒到神經病的時候。順便 Lineto 貌似在發 Unica 的時候不怎麼厚道,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再比如 Process 出的 Colfax:

雖然小寫 /a 是怪了點,但是好歹縱橫比例、筆畫對比都比較正常。順帶一提腎表剛出來的時候大家猜SF是不是 Colfax 的魔改。這一套跟 Klim 出的 Calibre 有相似之處:

於是大家發現,好像畫得這麼乖,並不能跳出 AG 和 Helvetica 的圈子啊。於是大家就開始狂歡了,故意把一些地方畫不對,就是氣死你。比如 LL Brown

大寫 /G 的收筆明顯比例不對了。

再比如 LL Circular,簡直可以稱得上帶領一波節奏:

大寫 /G 比例不平衡整個是向右手邊傾倒的,大寫 /R 的腳沒伸出來夠,ampersand 突兀地有著尖銳的收筆。整款字體充斥著這種莫名其妙的、差那麼一點點就畫對了的粗糙感,在挑戰著讀者和觀眾對於美醜的接受度。

於是大家好像就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尤其是需要標榜個性的獨立小 Foundry。(這裡我並沒有批判的意思,獨立小 Foundry 我認為需要大力扶持。他們在美學表達上有更多的自由度,而且客戶服務的態度比大公司如蒙納要積極很多。)

比如 Colophon 出的 Aper?u:

最有特點的就是那個莫名其妙的雙宮 /g。不可否認,這種挑戰美醜的作品受到了大批獨立、先鋒派、小眾文青雜誌的歡迎。甚至於設計博客如 It』s Nice That 也用它。

同家還有其他幾款氣死你,比如 Raissoné:

Kerning 沒做對(renovations、installing 這兩個詞),小寫 /s 的上下比例令人費解,小寫 /w 的兩筆分開來寫而又相互重疊,在奇怪的地方復古。小寫 /t 的 crossbar 往右手邊延伸,但是豎筆卻不往右彎去平衡它,導致整個字形向右手邊傾倒(小寫 /f 倒是很好地回應了這一特性)小寫 /g 我都不想說了……

他們的 Basis Grot、Reader、Visuelt 也屬此類。

玩這手玩得最開心的,在我看過的這麼多之中當屬 Swiss Typefaces(沒錯,就叫這個名字)。他們家專出這類實驗性質濃厚、很多地方似乎還沒畫好就出的字,最厲害的是 Euclid Flex:

還有一開始就是由設計系學生創建的 Grilli。他們的 Cinetype 創建的潮流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一向很正常的 Process 也跟著發了 Scandia Line 來摻了一腳。他們的 Walsheim:

有的地方連 kerning 都沒做好就拿出來出 specimen,太拼了。

還有他們的 Haptik:

注意大寫 /G 有沒有跟谷歌這次的新 logotype 很像,都屬於本來可以畫好故意不畫好的類型。其實他們還有一個 Alternate /G:

我看了好想打人。

那大家看了這麼多畫不對的字,應該對 Google 這次的 Product Sans 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從 LL Circular 開始,近年來的字體設計在 sans-serif 這一塊便開始呈現 「復活 Neo-Grotesk「 的熱潮。從一開始歐美混血的 National、Maple 和 Atlas,到中期大量出現 AG 和 Haas Grotesk 的青澀模仿,到現在學院派實驗氣味濃厚的故意畫不對,事實上是應了讀者觀眾對於「乖」、對於現代主義這一 hegemonic ideological-aesthetic institution 的厭倦。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們在先鋒文學藝術雜誌上出現的概率和接受度,比在大公司上出現的概率和接受度高。

那 Google 為什麼也要摻一腳?究其原因,除了設計團隊內部有人非常喜歡這一類微風格(micro-trend)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谷歌可能將 「看起來年輕有活力」 與 「實驗性審丑」 這一後現代思潮粗暴地畫上等號。但是作為一間影響力和規模都巨大的公司,谷歌沒有可能採用更激進的 Haptik(他們的品控估計也不會信任小 Foundry)。但是前陣子 Spotify 重設計的時候大面積採用 LL Circular,估計讓谷歌有了信心不會出現大幅公眾反對。於是,在經過審慎觀察之後,這次頗為安全的跟風換 logotype 也就產生了。

其實一開始我看到這個 logotype 的時候我想的是,沒必要為了繼承前代而強行把 Neo-Grotesk 的小寫 /e 推歪。沒想到某位在谷歌工作的朋友直言:之前的確是沒有推歪的,但是設計團隊為了 「不乖」、為了更 「Quirky」 一點,就讓它變成了現在這樣。誠然,字形的實用與藝術中,是有著趣味一條。比如早期的美式 Egyptienne,又或 ATF Garamont。前者的趣味同樣出自於字形本身,但它偏離常規模型是有節制,正如 Garalde 大製作(比如 Garamond Premier 和 Sabon Next)中繁複精巧的 swash 一樣。這樣的 Quirk 是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在排字的時候可以偶然混進一兩個——試想,一位19世紀的排字工在排一本小說,當他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 Caslon 和 Franklin Gothic 之間混得實在無聊時,偷偷混進一兩個 swash,也算是某種工匠與藝術小小的交融。後者的趣味則來自於歷史背景:Garamont 作為 ATF 反擊歐洲派 Garalde (Stempel, Berthold) 的仿品,很多地方失卻了原版的精細,但放在當下的角度看來,是別有一番風味,這亦應當算是瓦特本雅明所謂之 aura 的一種。

但是,當代的設計和藝術作品,去哪裡獲得傳承活字印刷時代的美學趣味?鑄字用字作為一種稀缺的、微薄的、工匠的技藝已經被桌面排版稀釋殆盡。想開一個 swash,在軟體的 OpenType 特性選單里按一下就可以。活字印刷作為一種工藝,其存活只在乎於士紳化(gentrification)之後的文藝小清新中,走進藝術的象牙塔里、婚禮請柬的商業世界中。照相排版的年代,對歷史傳統的揚棄便已經通過偽斜體(Oblique 或者日文的 Shatai)表露得分明。這一波回復 Neo-Grotesk,本質上並不是對歷史尊重的文化回溯,而更像是字體設計,像是時尚一樣,需要推陳出新,不斷地製造作為消費者的讀者觀眾的美學需求。那麼,谷歌設計人所謂「不乖」,為了 Quirky,也只能淪為公關的漂亮話,又或者是自我陶醉和滿足。

他們所謂「在大小屏幕上都能表現優異」,也是一通廢話。且不論目前移動設備的屏幕質量都很高,如果是為了易讀性,為什麼選擇美學實驗意味濃厚的 Neo-Grotesk,而不是專門為了惡劣閱讀環境優化的內文字,比如 Proforma 和 Mendoza?又或者是專門為快速辨識而經過認知心理學和生物學工程過的字,比如 Wayfinding Sans?如果是為了展現如同 Material Design 一樣、break-through 的、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為什麼要隨大流用一個畫不對氣死你的 Neo-Grotesk?

--分割線--

Google 為設計說公關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剛放出來的 Roboto 丑得驚天動地,他們是這麼公關的(見 How Google"s New Font Tries to Anticipate the Future):

「UIs [user interfaces] are crafted from images and type,」 Matias Duarte, Android』s head of design tells WIRED. 「But the idea of having a typeface that』s thought out as a UI typeface—that』s not been done before.」

蘋果的 Lucida 定製版、微軟的 Segoe 系列,甚至 Dalton Maag 設計的 Ubuntu 一起表示極度不滿。同一篇公關里還提到他們是如何用各種奇怪的方法去測試 Roboto 的易讀性,可是這些不是每一個受過正規字體設計訓練的人在設計的時候都應該做的事嗎。有這時間避重就輕,還不如不要跟風,好好設計一款字,然後像蘋果那樣用SF讓人滿意。

後來他們改正了大多數缺點,卻在新版 Google Design 里的 Typography 視頻里避而不談,改而讓 Christian Robertson 大談特談如何把大寫 /R 的腳從彎的改成直的,可以讓這個字形看起來更硬朗,諸如此類。Google 不愧是公關大師。

--再分割線--

對於 Product Sans 的 specimen 裡面那句 「Our logo is built on the mathematical purity of geometric circles. Product Sans reflects this but makes optical corrections for legibility「,我覺得最好用 Hobeaux / OH no Type Company 的一句話回應:

To the designers that scoff at such audacious curves, and prefer the sterile rigidity of geometric sans serifs: go suck an egg.

——理性你麻痹,起來嗨!
(更新:Univers 原來是 Peignot 發布的,並非 Linotype。是我錯了,文中已糾正。Helvetica 的金屬活字版才是 Linotype 於1957 年發布,目標就是要與 Univers 撕逼……)


這個問題我也可以算是利益相關了,因為這整個 rebranding 的主腦就是我在 Creative Lab 時候的上司。這個項目其實在 Creative Lab 發酵了很久,大概兩年前就已經有雛形了,內部做過的各種 mock、視頻、交互原型無數,我也做過好幾個以這些點為主要元素的交互原型。當然最終放出來的版本這個 logotype 也是有點嚇了我一跳,之前都是圍繞著原版的 flat serif 的 logotype 在做文章。

個人其實並不太喜歡新的 logotype,所以著重說說這幾個點。看過介紹視頻的同學應該發現了,這幾個點裡面其實可以做很多文章。Android 5 的啟動動畫也可以看到這四個點的身影。在設計過程中有一個版本就是在 logotype 之外有一個獨立的 logo,完全由四個不同大小的彩點構成。這四個點通過不同的大小、排列以及動畫效果,可以表達很多東西,比如在語音識別中、搜索中、載入中、登錄中、播放聲音中、確認等等,都可以以微妙的方式表達,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且非常有一種擬人化的親切感。用 Material Design 的話來說,就是 "delightful animations"。

其實當時這個項目主推的就是這樣一個概念:這四個簡單的點可以在表達豐富的交互體驗的同時,保持一個強烈的 identity,讓你覺得它們就代表了 Google,Google 可以是任何東西。現在既然這個企劃正式上位了,我相信在未來 Google 的設計語言裡面這四個點的出場頻率會越來越高。


無襯線一定推動了很久才下定決心改的。這麼大公司改Logo一定是面對層出不窮的質疑。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新版本是Google產品線視覺形象統一風格的一大步,意義重大 :)

從圖形角度簡單擬合了一下,肯定不夠標準,幾何關係大致是這樣:

很多弧形的微調

然後

下圖是原版

秩序在這個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
規則與秩序的強化帶來的是相對看起來更嚴謹的字體(圖形)設計


剛剛忍不住了,寫了一篇文章:我想吐槽「吐槽 Google 換新 Logo 的人」

突然又回想起了以前的 Chrome,看看 2011 年 03 月 22 日的文章,Google 在扁平化之路的第一次嘗試就是把 Chrome 的 Logo 拍扁:Google 官方解釋 Chrome logo 變化。

再看看評論:

好好的立體感的logo被做腦殘了
老的好看,GOOGLE美工還是不如蘋果

直接截圖吧。來自 iteye:

Chrome 的扁平化各種噴,結果 iOS 直接扁平化了,卻又各種捧:蘋果太棒了,蘋果太偉大了,蘋果太會設計了,蘋果太好吃了……


你們夠了!!!!


問題的鏈接是谷歌官方博客對這次logo變動的解釋說明,重點的部分我已經高亮處理了:

曾幾何時,人們只能通過台式電腦這一種設備來訪問Google。如今,人們一天之內會通過各種不同的平台、應用程序和設備來使用Google的產品。你期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需求,Google都能給予幫助,無論是通過手機、電視、手錶還是車裡的儀錶盤,當然少不了的還有台式機!

今天,我們要介紹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它可以反映上述現實並能向你展示Google如何通過一個小小的顯示屏來施展魔法。你會發現我們已經更換了Google Logo和商標,它們最初的設計被用於單一台式電腦的瀏覽器頁面,之後不斷更新,以期能在無以計數的設備和不同種類的輸入方式(如觸屏、打字和對話)中適應無縫連接的世界

這不僅僅說明你正在使用Google,也展現了Google是怎樣為你服務的。例如,一些像彩色Google話筒圖標的新元素可以幫助你識別並與Google進行互動,不論你正在交談、輕擊滑鼠還是打字。同時,我們告別了藍色的小「g」圖標,替換為與整體標誌相統一的符號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更換Logo,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是,我們認為今天的更新很好的體現出了Google正在通過Search,Maps,Gmail,Chrome等產品以不同方式為你服務。我們認為這次的Google Logo非常棒(簡單、整潔、多彩、友好),當然,做出這些改動不單單是為了Google的今天,更是為了迎接Google美好的明天。

不久之後,你就可以看到新設計遍佈於我們不同的產品。希望你能喜歡這種改變!

發表者:副總裁、產品經理Tamar Yehoshua和用戶體驗總監Bobby Nath

(logo gif http://3.bp.blogspot.com/-0OAGaIFQvkk/VeUDgNEiw6I/AAAAAAAARD0/rGRIPeULfSk/s1600/OGB-INSIDER-BLOGS-GoogleLogox2-Animated.gif )

logo introduction video: google evolv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FEpeMwgHk

一句話總結:隨著科技變遷,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使用並逐漸習慣Google推出的各種跨平台、多維度的服務和產品,而原來基於網頁和桌面的logo及配套的視覺設計已經無法滿足Google的產品服務的視覺表達(統一性、跨平台、可延展、友好的),so here it is,you have a new visual language based on this new logo.

新logo視覺上明顯比老logo友好、積極,配色一如既往,搭配幾何味道強烈的無襯線體甚至傳達了一絲童趣與「好奇心」,正符合這家科技公司的風格。功能上,新logo的延展性比老logo強上不少。不再是在原本logo下加不同產品的名字,而是在動態上展現了各種可能性。而這個logo的推出與去年Google推出的Material design幾乎可以進行無縫對接。不如說這個logo就是基於material design而重新設計的。

期待Google在整體公司視覺設計上走得更遠,提供更棒的服務。

P.S.: @NovaDNG 在如何評價 Google 的新品牌字體 Google Product Sans? - 谷歌 (Google)里貼的https://design.google.com/articles/evolving-the-google-identity/ 這篇官方設計博客說明有更多解釋和拓展說明。非常帶勁。大家不妨看看。谷歌終於在設計上要雄起了啊……


關於 logotype 基本同意 Linkzero Tsang 的回答。

我只說很小的一點。就在網頁上的實際使用來看,在這個字重下使用四色組合,尺寸設定上大了些,高度大約有30Pixel。而 Miscosoft 和 apple 都要小的多,我更喜歡盡量不要佔據視線焦點的做法。

比如 facebook 與 twitter 那種小巧的方式。下圖可以明顯察覺到,Google 都在獲取兩倍於另外兩個 Logo 的視覺注意力。

順便發現了,Apple 的 Logo 和其頂部的一些單色 icons 都是SVG格式的。


話說,「簡體中文」這四個字真是彆扭


Google 希望 紅黃綠藍 這四個顏色成為Google的代表,
以後你們看到這四個顏色就會想起Google呢。

比如這張圖,在你們不看文字時就知道他是Google旗下的一個服務。


你們發的什麼我沒看懂,我看到的是這樣的。


Google 18-


小g又來給Google洗(diu)地(ren)啦!

剛剛看到這個新logo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我看了看大多數人的反饋跟我差不多,幼齒,不如原來成熟,更扁,好像comic sans。這就是作為工程師的我的直觀反應,這也是大多數谷歌工程師的反應。所以這個logo還沒有公開的時候就已經收到了潮水般的吐槽。這次新logo的設計師們表示亞歷山大,於是就簡單的在內部解釋了一下新logo背後的故事。這次公開之後也發了不少blog解釋,小g覺得這個故事還是蠻有意思的。

這次改動最明顯的部分就是這個標誌性的Google logo的變化,受到槽點最多的也是這個新logo。但如果你花時間去看一下官方的發布原文,你會發現這次的新介紹了三個代表谷歌品牌的標誌:Google,G,和變來變去的四個點。這三者是一體的,他們會在不同的場景下互相轉化:

http://2.bp.blogspot.com/-Gh9Drj62EFw/VeXMk3xcsOI/AAAAAAAAAxw/knYsAcpaABo/s1600/OGB-INSIDER-BLOGS-GoogleLogox2-Animated.gif (知乎怎麼還不支持gif T T)

如果你把這三者放在一起看,新的Google就沒那麼違和了,有木有!

好吧如果還是難以接受,我們就多講點。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三位一體的設計呢?

這就要從宇宙,啊不,谷歌的起源開始講起了。官方的發布里也提到了,最早谷歌是一個網址:Google,提供一種服務:搜索,只有一個目的地:搜索結果頁。所以谷歌並不存在品牌的問題,所有用谷歌的人都知道他們在用谷歌搜索,因為你自己輸入了網址google,你上去能看到白底彩字,大家用的舒心,谷歌也很滿意。

但是現在時代變了,谷歌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核心業務就有gmail,drive,maps,ads等等等等。用谷歌的設備也從手機到平板到電腦顯示器甚至到電視。不光是Google,現在提供各式各樣互聯網服務的產品五花八門,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哪些是Google?

這個問題聽上去很蠢,但卻很實際。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區分Google的產品和別人家的產品。大家不妨做一個實驗,掏出手機打開一個Google的app在打開一個同類型的別的公司的app,看看如果不看logo的話怎麼做區分。當時設計師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她女兒的故事,說開車的時候他讓她女兒導個航,說用Google Map,結果女兒不假思索的打開了蘋果自帶的Map。然而另一方面,同樣作為Google的服務,每個產品都長得不那麼一樣。不說別的,就一個安卓自帶的搜索欄,在不同的設備上都已經變出多少花樣來了。

所以這次的變動,不僅僅是logo的變動,而是一次rebranding。目的是為了讓用戶更明確的知道,這是谷歌,「The Google magic is working」。所以讓我們再回來看這變來變去的四個顏色的小點兒,這個花花綠綠的大寫G。這些就是在用一種更簡的方式,在大的小的寬的窄的,五顏六色的各種屏幕上,更加明顯的體現Google品牌價值。

所以其實這次Google logo的變化是一個副產物。我們首先有了核心的問題:怎麼在多平台上統一而友好的呈現Google的品牌,然後有了解決方案:這次酷炫的動畫和識別度超高的大寫G。最後為了配合,把原來Google的字體改了。

之後設計具體的細節小g就不懂了,但知道關於品牌的故事之後,看這個logo真的覺得舒服了很多。

另外很多人都推薦了這篇文章:https://design.google.com/articles/evolving-the-google-identity/
看了之後小g覺得自己有點班門弄斧了,就這樣吧……


謝邀
因為在別的問題里先回答了,在此就直接複製了.

昨晚聽到這個消息沒覺得怎樣,但看到這個新logo確實有點驚訝。

從1998年創立至今,google一共更換過多少次logo確實沒記住。但所有logo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字體都無一例外的採用了襯線體。

而這次的非襯線體字體的使用可以說是對之前Google logo風格的顛覆。

---------------------早飯的分割線----------------------

早飯下肚,那我們來說說新logo的優缺點吧。

優點:
1.非襯線體英文
當代的互聯網或者科技公司少有襯線體logo。因為大家所追求的都是現代、先進、前衛。想讓自己看起來更「洋氣」的。
這樣大家才會覺得與這個公司的性質所符合。說白了,其實我覺得google的之前 logo的風格其實有點不符合行業屬性(個人見解)。但這也正是Google的特點。(但現在它摒棄了這一點。)

2.四色大「G」交互動畫
如果完整的看了Google的最新logo交互動畫的大家,應該會記得那個由四個顏色組合成的「G」。
之前Google對於它的標準四色一直是以六個字母來分配的,而這一次四色集合在一個首字母上。不知怎麼的,讓我覺得這個「G」的提煉更加精髓,更象一個真正的logo了。就如同facebook的f,twitter的t一樣。
交互動畫依然是Google的風格,不求多精緻,但你總會明白它想表達的意思。

3.實際使用
前面說了一堆,都是個人的理xia解shuo。人家官方都說了,要應用在N多實際產品上。
擁有前衛工業設計的電視放上一個復古的襯線體logo,想想都覺得彆扭。

再來缺點:
繼承。我覺得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繼承的了之前的Google風格。採用了非襯線體的字體,可能會讓忠實粉絲抱怨。但這一全新的顛覆,也許未必不是好事。

謝謝


說點題外話。
logo 本身不做評價,但新 logo 的展示動畫並沒有對 retina 屏幕做出解析度上的調整。換句話說,所有 retina 設備的用戶看到的新 logo 都是不完全清晰的。我本來以為 gif 播放完會有一個 2x 的清晰 png 圖出現,可惜並沒有。
作為一個全球最大公司之一的新 logo 用這種不完美的方式展現,實在是很遺憾。我想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在蘋果甚至某錘上。同時真該考慮 gif 的替代格式了。


無論你怎麼變,也還是上不了你。

來自@傑士邦官方微博:無論你怎麼變,也還是上不了你。


雖然非襯線字體更適合於移動設備的閱讀,可是,太、粗、了、吧!
好像試圖把很多idea都加進去,有種想改變的心思旺盛的不行的感覺。

賭五毛,以後還是要改的。


利益相關:Google初級粉絲,nexus 6用戶。

現在我的手機還沒有更新,各種應用上面如果出現 Google的標誌還是原來的樣子。事實上,如果把 Google新的 logo和剛剛更換掉的單獨拿出來對比,我肯定會更喜歡原來那個,新的太幼稚了。
不過,考慮到 Android最新版本叫做 lolly pop,可見 Google開始賣萌路線已經有段時間了。事實上,如果把最新的這個 logo放到應用裡面去看,效果並不比原來的差。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用了那麼長時間 Google,沒怎麼注意過標籤頁左邊那個小 logo;換成新的以後,卻不經意之間用餘光一掃,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我真的是覺得哪裡不太對,還以為 Google又出什麼節日動畫了呢,看到這個問題才意識到 logo更換了……
------------------------本地時間9月2日早晨更新-------------
早晨起來收到了一連串的更新提示,更新完成了以後是這個效果:

Google你是把Google + 忘記了嘛……?
但是總體上看,的確比以前和諧一些,但是個人認為,還算不上出色。


終極目標是: 等到哪天你看到方塊就想到MS,看到圓就想到Google


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很幼齒,字體畫風一變,突然有種 Comic Sans 的遺風。而且他們換 Logo 的宣傳片,很突出那個稍稍旋轉的 e,風格也很俏皮。

總的來說,Google 的 Logo 進一步走向簡潔、現代和活潑,之前的 serif 字形即便是拍扁了也顯得略學院風,現在是徹底大眾化了。

此舉標誌著 Google 正式進軍幼兒園搜索市場(大霧)。


推薦閱讀:

前端的意義是什麼?
Chrome 按下 F12 之後出現的功能是做什麼用的?
web前端需要掌握哪些ps的操作呢?
如何強硬而又友好的與產品經理溝通?

TAG:前端開發 | 設計 | 谷歌Google | Logo設計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