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京劇擺脫政府管理,在市場中自由發展,是否可以在競爭中強壯起來?以及為何現在很難出現大家?


有一群猛虎,原本就在山林之中,稱王稱霸。後來被關進動物園養著,經過動物園WH大革命,如今第一代進動物園的老虎們已經差不多死絕了,二代老虎還趕上過山林時代的尾巴。各獅虎山常常出來溜達的都是第三代第四代的小老虎了,第三代經過WG洗腦,熟知動物園的規則,對山林毫不了解。第四代有幾位有志向的小老虎倒是對山林頗有嚮往。不過大家誰也沒在山林里生活過,只在動物園放電影時看過山林生活是什麼樣子。現在動物園也不培訓老虎們捕捉活食,只顧著讓老虎們練習動物園喜歡的技能。山林里也早被外國老虎們佔領了。大伙兒猜,把三代四代大小老虎們放回去,他們會活得怎麼樣呢?


歌劇強壯嗎?話劇強壯嗎?
需要人走進現場來欣賞體會的舞台藝術,在人們習慣了「屏幕文化」的當代,不可能重新成為大眾的流行的。
和某在努力讓市場說話的京劇演員深入聊過這問題,TA說,京劇如果能市場說了算,就算有一天真」死了「,好歹也是體面的。
被政府扶持的京劇,根本就是不樂意「好死」,只能「賴活著」。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只想說:別再搞什麼新編戲了,啊。


謝邀。首先要說明一點政 府 對戲曲的管理一直都存在,最早的職業優伶就是供奉官府,我們熟知的優孟就是侍奉楚莊王,戲曲界尊唐明皇為梨園之主,官方對戲曲的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以京劇誕生的清代來說,政 府 在其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徽班進京是京劇誕生的一個大契機,徽班進京的目的是為了給乾隆祝壽,一方面是官 府 要沿街唱大戲要與民同樂,一方面也是戲曲藝人為了向皇帝表孝心,如果沒有官 方 的操控給了這個機會,京劇可能是另外一碼事。而且乾隆還曾發過女性不得演戲的禁令,這就直接導致了男旦的產生。咸豐年間又是京劇發展的重要時段,這一時期京劇逐步達到了規範化,究其原因是由於咸豐皇帝愛好京劇,將原本不入流的京劇招入宮中,這就極大地抬升了京劇的地位,並且官 方 戲曲機構昇平署對劇本、衣箱進行了規範,而這種規範化了有皇家氣象的京劇又流回民間,使得京劇成為最為端正的戲曲劇種之一。民國時期政 府 對戲曲的監管稍微偏弱,但也注意到了戲曲對培養風氣起到的作用,所以對能夠上演的劇目進行了一些規範,像《火燒紅蓮寺》這種非常奇葩的故事相對來說就很少演了。至於本 朝為什麼會覺得政府對京劇管的嚴了,實質上是與本 朝的官方史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朝的官方史觀是階 級 斗 爭 史觀,一切與本 朝 史觀不符的戲就遭禁了。1944年毛 澤 東 在看完延安平劇院排演的新編戲《逼上梁山》後給本戲的編劇楊紹萱、齊燕銘寫了封信,信中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這句話是對建國以後對戲曲工作的直接指導,在這句話的指導下很多戲不能演,最有名的就是程硯秋的《鎖麟囊》因為宣揚的是階級調和論遭到了禁演,這是京劇發展的一大波折,但建 國 初期的京劇整體來說是得到了發展的,編排了《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將》、《赤壁之戰》等現在都能稱之為經典的劇目,其原因是雖然政 府 監管嚴厲,但整體來說並未違反京劇發展的藝術規律,但1959年之後的京劇發展是走上了一條違反藝術規律的道路,京劇被逐步的話劇化、歌劇化,要麼是「會把人唱倒」的大量散板、搖板的出現,要麼就是如八大樣板戲一樣一段接著一段的唱腔疊加,不可否認樣板戲對唱腔進行豐富,但塑造人物的三突出原則使故事變得不符實際,這就把戲劇是要演人這一基本給毀了。現代戲基本沒有念白,這直接抹殺了京劇的韻律感,而這些壞習慣直到現在都還在影響京劇舞台。這與當時把戲曲當政 治 斗 爭 的工具不無關係,隨著改 革 開 放 後政 府 對戲曲的監管開始略微放鬆,但是這些遺毒並未剷除,所以京劇的發展就一直在走偏。如果京劇發展走偏的觀念未發生改變,政 府 如何退出監管都不管用。再有一點任何藝術形式都有其衰落的時候,崑曲就逐漸被京劇取代,這裡面固然有宮廷對亂彈偏好的影響,但若無首先在坊間的式微也不可能讓京劇傳入宮廷。所以說京劇若放回市場只會是死的更快,上海的王佩瑜曾經做過這種挑班的實驗,結果失敗了,有一個原因就是能戲不多。這就提到了題主的第二個問題,能否出現大家,出現大家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如余叔岩、楊寶森這樣自己創新的戲基本沒有,但把老戲詮釋出新的韻味,在唱腔上進行創新,而這樣的大家都是通過長期的舞台實踐形成的,另外一種則是如四大名旦,有一大堆專屬於自己能讓觀眾記住的代表作,現在的演員演出的機會本來就少,新編的戲又大都走偏了,又怎麼可能出大家?


參照市場化後的中國的動畫、半市場化後的中國足球,以及早在九十年代曲藝市場化後曲藝團基本死掉的事實


第一個問題隱含的意思,大概是想說「京劇因為現在被政府管理,所以很不強壯」。但這好像是個偽命題。
首先,我不認為京劇在整體上「不強壯」。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存在的根基就是觀眾。現在京劇的觀眾群體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我去看戲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劇場賣出八成以上的座,而且觀眾中既有中老年人,也有不少青少年。不要指望京劇的劇場出現像電影院放大片時的那種景象,因為與電影相比,京劇(包括所有戲曲門類)是一種更加抽象、相對不那麼平民化的藝術形式,觀眾總量略小也情有可原。
再者,無數的歷史經驗證明,政府在很多時候並不能阻止一種健康的藝術形式成長,同樣也無法扶持一種沒有人喜歡的藝術形式存在。而且,事實上由於政府的推動,京劇的成長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護,這種正面作用必須承認。哦,附帶再說一句,除了北京京劇院、國家京劇院這樣由政府撥款的行政事業單位,市場上還有很多獨立運營的民間京劇團體,整體上說競爭還是存在的。
所以,我認為京劇能否長期發展,重點並不在於政府是否參與,而在於是否能夠持續吸引更多的新觀眾。必須要繼承,必須要發展。

關於第二個問題,有一句話很好解釋,那就是「亂世出豪傑」。京劇在二三十年代湧現了一大批「大家」,那是因為當時京劇正好處在一個由青蔥少年轉變為成年人的節骨眼兒上,之前沒有那麼多「派」,誰唱得好聽、唱得有味,誰就是一「派」。但現在不一樣,各種派別基本上定了型,短時間內很難再形成爆髮式的突破,所以不會再出現那麼多的新門派。但把已經定型的門派唱好也不容易啊,那些各派別的代表性人物,為什麼不能被稱為「大家」呢?


京劇的生命力早就消磨乾淨了,別的不說,抱殘守缺還反對革新,能不滅么?
京劇要學老先生,連老先生在台上唱錯了的都得一模一樣,才能算是學出來的。要的就是老先生的那個腔,而不是演員的腔。等演員覺得自己地位夠了,名氣夠了,想搞點創新了,批評聲就來了,改動作就是暴殄天物,改唱腔就是唱京歌,改劇情就是不尊重經典。總之就是一句話,不到四大鬚生四大名旦那個級別,就不能改。可現在哪兒有那個級別的?於是更沒人敢搞創新了。
所以京劇還能有生命力?老老實實等死吧。


說的好扯,總體感覺@楊小易 說的在理,但是真的是覺得,在被包養了這麼多代之後,京劇本身的生存能力出現了問題。現在的演員也就是在包養者高興的時候唱唱,什麼演唱會和原來的所謂的堂會有什麼區別。

監管原則上是一件好事情,保證從業者能正常營業、演了戲能拿到錢、不受地痞流氓、土豪劣紳、官僚惡勢力欺負就行。但當監管管到了唱什麼、演什麼、怎麼唱、怎麼演時那演員本身和藝術本身都已經不屬於從業者了。他只是監管者的一個工具。


強壯不起來…本來就是夕陽產業了,但不妨礙我們愛它!

至於大家,要看你如何定義,在我看來,不光京劇,所有文學藝術當代都出不了大家了。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變工。


沒有政府,京劇已經消亡了。有了政府,就得為政府唱頌歌,唱兩首京歌換來生存,值。至於新編戲,也不光是主旋律的問題,問題多了,根本在市場,不能只怨政府。


「交給市場會成功」的前提是這東西本身有生命力,京劇不具備這個前提


推薦閱讀:

在京劇後台是怎樣一種體驗?
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絕現存何處?
為什麼唱戲上台之前會特別緊張,說相聲就不會?
當今最好的程派青衣?

TAG: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