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我覺得,在漢末這個話題上,大多數人習慣了演義的故事模式,包括讀史之人,也難以跳出前人設定的故事梗概。於是乎,才會有這樣的提問——何進傻嗎?

我們不妨理性的思考一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如果何進是個傻瓜,那他手下一幫幕僚為何願意投入傻瓜門下?
在當時有門生故吏的規矩,投入某人門下,就一輩子成了某人的門生,並為其效忠。
例如,袁逢徵辟荀爽,荀爽沒去,袁逢死後,荀爽還為其服喪三年。——想想都口怕。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何進這人不靠譜,他基本上徵辟不到正經人(名士)做幕僚的,或者說,他能征來的幕僚都會是趨炎附勢之徒。

進而,不妨讓我們來看何進的幕僚(包括被舉薦為官)都有哪些人。
公族後代:王謙。
名士後人:邊讓、蒯越、董扶。
涉及黨事的名士:趙岐、袁紹、劉表、孔融。
政治成分未詳:伍孚。

這名單還是何進從中平元年(184年)三月擔任大將軍(可開府,有徵辟權)後,至五年(188年)的成果。
到了中平六年(189年)四月,何進掌權,又開始徵辟(或提拔)幕僚,目前就是為了對抗宦官,這回的名單有:王允、華歆、荀彧、荀攸、鄭泰、桓典。

范書《王允傳》:及帝(劉宏)崩,(王允)乃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召允與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
陳志《華歆傳》:靈帝崩,何進輔政,征河南鄭泰、潁川荀攸及(華)歆等。歆到,為尚書郎。
陳志《荀彧傳》:永漢元年(189年),(荀彧)舉孝廉,拜守宮令。
陳志《荀攸傳》:何進秉政,征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

范書《鄭泰傳》:及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以公業(鄭泰)為尚書侍郎,遷侍御史。

范書《桓典傳》:靈帝崩,大將軍何進秉政,(桓)典與同謀議,三遷羽林中郎將。

其他人物史料就不列舉了,直接綜合一下:
大將軍府幕僚:主簿陳琳,從事中郎王允;職位不詳:王匡、鮑信、逄紀。
尚書台:尚書盧植,尚書郎華歆。
御史台:侍御史鄭泰。
其他朝廷官員:守宮令荀彧、黃門侍郎荀攸、諫議大夫種劭、議郎何顒。
朝廷武職:北軍中候劉表(前任可能是何顒),虎賁中郎將(同時期有孔融、袁術擔任,順序不詳)。羽林中郎將桓典(後調入)、城門校尉朱儁、衛尉楊奇。
西園軍武職:袁紹、曹操、張揚、張遼、毌丘毅。
外派武職:平津都尉桓典(都尉一職見李賢注文),伊闕都尉張承,度遼將軍賈琮。

我覺得,不用我一一介紹,大家也能看出何進的團隊有多麼壯觀。
按照史書記載,參與幕僚討論,並能夠給何進提出意見的人有:袁紹、陳琳、王允、荀攸、何顒、逄紀、鄭泰、盧植、王匡、鮑信。(希望我沒有記錯,即便有小錯也不會影響結論)

最後,回到正題,請大家仔細看這段史料。

范書《何進傳》:(袁)紹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何)太后。進然之。

我敢說,99%的人看《何進傳》都不會注意到「袁紹」的「紹」字後面的「等」字。
如果看到了,就會明白,徵調外軍進京是:以袁紹為首的幕僚團隊的主意。
既然團隊中大部分人都這麼提議,何進同意還有錯?

史書記載,當時唯一的反對者是:陳琳。
陳琳的說辭本身就存在問題:「大兵聚會,強者為雄」,
這話不覺得奇怪嗎?大將軍何進不死,誰敢稱強者?
難道陳琳能預見何進會提前死於非命?
退一步說,陳琳說的是對的,拜託,何進參考幕僚意見,難道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嗎?

有人會提盧植、鄭泰的史料,認為他們也反對了。
其實,仔細看看下面史料。

范書《盧植傳》:(盧)植知(董)卓兇悍難制,必生後患,固止之。
范書《鄭泰傳》:(鄭泰對何進說)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

如果閱讀文言文沒有障礙的話,大家應該看出:盧植和鄭泰是反對董卓成為進京的一份子
因為何進當時徵調進京的外兵有三路:并州牧董卓、武猛都尉丁原、東郡太守橋瑁。
講道理,即便沒有董卓,還有另外兩路人馬。盧植和鄭泰並沒有反對「徵調外兵進京」這項決策。

這三路人馬的後續劇情是:
1.丁原火燒孟津,然後順利進京拜執金吾。
2.橋瑁屯兵成皋(在雒陽以東)。事迹未詳。
3.范書《種劭傳》提到何進派種劭兩次勸退董卓。董卓無奈退兵屯幾陽亭(雒陽城西大概二十里)。
同時,何進派出去徵兵的有五路人馬:王匡、鮑信、張揚、張遼、毌丘毅(劉備)。

我知道,還會有曹粉說:曹操在當時也反對了!
我就不說《魏書》的嚴謹客觀講道理的案例,直接就拿來解讀吧。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書》:太祖(曹操)聞而笑之曰:「(略)」

如果曹操屬於幕僚團隊,並積极參与討論,為什麼要「聞而笑之」?
什麼叫「聞而笑之」?說明曹操根本不屬於這個團隊好吧,只能在聽說這個決議案後開了一次群嘲技能。

話已至此,講道理的人都能看出當時的政治環境,以至何進的決策,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我覺得我說的夠多了。不服來辯。


何進是大將軍,但是宮廷的兵權不在何進手上。雖然宦官集團賣了西苑八軍的老大蹇碩。何進還是認為自己控制不住這支部隊。那麼要全面衝突,就沒有必勝把握。因此何進一面派人去山東招募良家子弟當親兵。另一面從距離京城比較近的涼州、并州調入邊防軍。董卓和丁原就是這麼來的。何進認為自己能控制住董卓、丁原。但是自己先死了。嘿嘿,你們猜是不是袁家兄弟把他賣了?
那麼何進到底是信不過誰呢? @袁本初本初兄,風口浪尖的當時您是怎麼想的?


我在這帖子分析過
鏈接:三國演義中董卓為何廢帝? - 范西迪的回答

漢靈帝死後,戚宦之爭愈演愈烈,朝堂之中合計有六股勢力:

一、以董太后、驃騎將軍董重為首的河間董氏外戚勢力。董太后為漢靈帝之母,撫養孫兒劉協長大,漢靈帝意欲廢長(何太后之子劉辯)立幼(即劉協),與董太后意願相同。董太后與宦官勾結,圖謀廢立。

二、以蹇碩為首的宦官勢力。蹇碩深受漢靈帝信任,被任命為上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漢靈帝不滿何進擅權,欲扶植蹇碩誅何進,並廢長立幼。蹇碩在宦官中權力極大,難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終成為趙忠的棄子,死於非命。

三、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張讓、趙忠等宦官禍亂朝綱,賄賂公行,又與何進及世家大族勢不兩立,但權力不如蹇碩,又猜忌蹇碩。

四、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何進獨攬朝廷大權,與袁紹等世家大族聯繫緊密,意欲除盡宦官,獨掌朝綱。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陽君(何進之母)為首的外戚勢力。何家並非鐵板一塊,何進與何太后雖為兄妹,卻是各懷鬼胎。何太后不滿何進擅權,與張讓的宦官勢力暗中勾結,以扼制其兄野心。當然何太后也不願意消滅何進,畢竟何進是何家外戚的基礎,可歷史的力量不是她能決定的。

六、以袁紹、袁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袁紹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園八校尉外除蹇碩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掌握了另外一支禁軍。與宦官勢力不共戴天,與外戚何進聯合,意圖剷除宦官。


這六股勢力中河間董氏和蹇碩支持劉協,何氏、世家大族們支持劉辯。張讓等宦官首鼠兩端,最開始與蹇碩勾結,後來反而出賣了蹇碩。掌握軍隊的有:何進、何苗掌握了京師衛戍部隊(北軍)、蹇碩統領了西園軍(禁軍),但袁紹、曹操等在西園軍握有大權、袁術掌握了虎賁(禁軍)。

隨著董太后、董重、蹇碩的滅亡,何進及世家大族掌握了北軍、西園軍、虎賁等,意欲將宦官斬盡殺絕;宦官則賄賂何苗、舞陽君,攀援了何太后,於是何家也分成兩派了。

何進在整個過程中,顯得急躁冒進又優柔寡斷、精謀細算又狂妄大意,最終死於非命。

何進為什麼要殺絕宦官呢?

袁紹說出了緣由,何進雖然控制了北軍、禁軍。但北軍五營傾向於宦官(竇武就死於此)、西園軍原由蹇碩統領,不乏蹇碩餘孽;何進對軍隊難以完全掌控,為防軍隊倒向宦官,須趁熱打鐵,一舉殲滅宦官。

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泄,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勛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韂守,可勿入宮。」——《三國志 魏書 董二袁劉傳》

當然何進、袁紹行為急躁冒進了,宦官控制宮廷,根深蒂固,一旦狗急跳牆,將劇烈反噬,最終何進何苗等均身首異處,軍隊歸了董卓。正如曹吉利所言,「治其罪,當誅元惡」,不可「盡誅之」。

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但何進如此冒進,卻又優柔寡斷,屢次請示何太后。可能是何進要吸納梁冀的教訓,梁冀跋扈專橫,妄行殺戮;漢桓帝與宦官五侯聯手,誅殺梁冀。何進生怕何太后與小皇帝不滿,將來像霍光、梁冀一樣惹禍上身。

那何太后又如何不願意殺宦官呢?

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中官在省闥者或數十年,封侯貴寵,膠固內外。進新當重任,素敬憚之,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原因有:一、何太后與宦官相處得久,只恨欲行廢立的蹇碩一人,對張讓趙忠等無甚大恨。二、宦官根深蒂固,妄開殺戮將導致政治動蕩;三、何太后、何苗、舞陽君等與何進雖為一家人,還是不滿何進專擅朝權,欲架空何太后與皇帝。

於是何進既想殺盡宦官,又不想得罪何太后。袁紹及幕僚們精打細算,出了個歷史級別的餿主意:「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這就是借刀殺人。
這次尋得猛將豪傑很多「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此外還讓鮑信、張遼、張楊等出外徵兵,結果是「太后猶不從」。
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已經敗露了,張讓等狗急跳牆,「因詐以太后詔召進」,然後這個精打細算的何進竟然在這時麻痹大意了,貿然進宮,成了宦官劍下亡魂。袁紹發兵報復,最終殺盡了何苗、舞陽君、宦官,白白便宜了進京的董卓。


何進招外地將領進京,並非沒有他的理由。

宦官在京城經營多年,京城部隊受他們影響很深。比如宦官蹇碩,曾擔任上軍校尉,可指揮全部西園八校尉,甚至可以節制大將軍何進等。如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也是親宦官派。而且何苗的兵力也挺強的。何太后也是明顯支持宦官的。雖然太后不大管事,但關鍵時候也會起很大的作用。

漢靈帝死後,何進殺死了蹇碩,以及驃騎將軍董重(靈帝母親董太后之侄),吞併了二人的兵馬。但這支新吸收的隊伍,未必可靠。一旦與宦官翻臉,何進可能要面臨十常侍+何太后+皇帝+何苗,他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二十多年前,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試圖誅殺宦官。竇武握有兵權,宦官並不直接掌兵。但關鍵時刻,禁軍還是傾向於宦官。宦官憑藉在禁軍中的巨大影響力,後發制人、反敗為勝,殺死了竇武、陳蕃等人,取得完勝。

何進要從外地調兵,應該吸取了竇武失敗的教訓。京城禁軍關鍵時刻太不靠譜了!

而宦官在地方上,影響較小。與外地將領更是幾乎毫無聯繫。

從外地調兵,是袁紹提出的。如盧植、陳琳、曹操等人都反對這個主意。何進對此也一直心存疑慮。他所調的將領,如董卓、丁原、王匡、橋瑁等,其實當時勢力都比較小。董卓進京僅帶了3000人,證明何進對外地將領也是有所防備的。他後來還曾經下令,讓這些將領暫時不要進京。最後調董卓進京的命令,來自司隸校尉袁紹。

如果何進不死,董卓那點人也干不出啥事。沒料到何進、何苗、十常侍等最高層人物全部被殺。何太后、太傅袁隗不管事,皇帝只是傀儡。剩下的二線人物,如袁紹、袁術、曹操等,根本鎮不住局面。最後就便宜了董卓。

---

我也同意某位答主所說的,何進消滅宦官並非是一步好棋。尤其是十常侍已經投靠了何進。

宦官對何進有恩,且已經投靠何進,為何何進最終還是選擇消滅宦官呢?何進也有他的苦衷。

表面上看,何進掌握最高軍政大權,威風八面,但背後也有著巨大的隱患。

這一隱患,就是他的權力地位並不合法,缺乏保障。他隨時會像前代外戚,如竇憲、梁冀、竇武一樣,被殺掉。

皇帝已經17歲了(或者小一些)。雖然他表現的挺懦弱無能的,但是萬一有身邊的人攛掇,讓他收回軍政大權呢?一紙詔書,就足以制何進於死地。

張讓、趙忠等老狐狸,暫時投靠了何進,但誰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一旦他們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就沒必要依靠何進了,到時候完全可以做掉何進。即使他們一直忠於何進,也會有其他太監,為了封侯掌權,攛掇皇帝對何進下手。

宦官只要還在,就會是何進的噩夢。對於士族官僚也是如此。所以,何進最終選擇徹底消滅宦官。

何進面臨的是兩難選擇。與宦官和平相處,可能過幾年就被宦官幹掉。徹底消滅宦官,則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兩種選擇都很冒險。第一個選擇,對天下更有益;第二個選擇,對何進更有益。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平台:史事拾遺。


2016年11月3日 21:38:54 經過網友 @齊欣的提醒,感覺我的答案有偏差,這裡重寫答案,但是以前的答案不刪除(答案的大部分是 @齊欣 的觀點,我稍加整理了一下)

用外兵殺宦官,只能說明何進有稱帝的想法;


1,宦官是皇帝身邊的人,殺宦官就是清君側,就是逼宮;即使是梁冀這樣的人物都不敢殺宦官,可見何進有了二心;何進的身份使得他不能殺宦官,殺宦官就意味著何進當皇帝


2,何進調外兵入京,顯然是沒經過皇上同意的(何太后不同意就意味著皇上不同意),所以,何進調董卓進京其實是私自調兵,古時候,沒經過皇帝允許就調兵進京,是死罪,袁崇煥被殺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進京駐兵;


何況誅殺宦官根本用不著外兵;引外兵殺宦官,唐代常見,那是因為唐代宦官本身有兵權;而何進打算誅殺宦官時,有兵權的蹇碩被殺,宦官們已經投降,根本用不著調兵誅殺

  • 真的要殺的話,走法律程序,照曹操所說一個小吏足矣;
  • 唐代令狐綯就有個辦法:遇缺不補,讓宦官自然消除。

即使調兵,

  • 最簡捷的辦法是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誅殺十常侍,就如後來的袁紹一樣;這樣可以減少黑天鵝事件的發生,何進為什麼不這麼做?因為僅憑自己的兵力無法對付諸侯
  • 招宗室親貴比如幽州牧劉虞領兵入京(劉虞絕對不會亂政);何進為什麼不招劉虞?劉虞是宗族,劉虞進京之後,只會反對何進稱帝;而董卓是自己的下手,何進能控制(遺憾的是,自己被殺,否則,東漢不會出亂子,所以,何進召董卓進京是有私心的

顯然,何進召董卓進京要對付的不是宦官,而是諸侯----做皇帝是要諸侯承認的,把諸侯招過來,逼他們認可,不從就消滅;這就說明何進要稱帝;就是說何進召董卓進京,不僅不傻,反而是聰明;何進最後進宮實際上是最後通碟,不出意外(宦官不殺他)的話,他就謀取了最高權力。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何進有會有稱帝的想法呢?


何進有這個實力;


1.
黃巾起義時,何進是總指揮,跟當年漢武帝時的竇嬰是一樣的。但與竇嬰又有區別,因為選用將領都是何進拿大主意(漢靈帝簽字而已),平定黃巾起義這個政治資本無人可及,同時也說明了他的統帥才能與組織能力


2.
何進的下屬都是三國超一流的人物,這種權力,即使後來的曹操也沒有(指揮不了孫權與劉備)。

  • l連漢靈帝都指揮不了的董卓,都服從何進,班底太好了;
  • 他死了之後袁紹等人仍然殺入皇宮足以說明他有實力。
  • 董卓廢立皇帝,袁術稱帝,袁紹、曹操,孫策、劉備都稱王,這些人能量都很大,而且都是他的手下,如果何進稱帝,真正維護漢家天下的可能只有曹操與劉備;曹操反對董卓進京說明曹操維護漢室,當然也可能是曹操根本沒有看出何進的居心,問題在於即使曹操跟何進開戰,曹操未必是對手;要知道,十八路聯軍都沒消滅董卓,何況是何進?何況,曹操把何進的孫子當養子,說明曹操未必跟何進做對;

3.
司馬懿留下了何進的後代,說明何進在士大夫群體的名聲比較好。


4.
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袁術,曹丕,甚至李傕都用這個讖語來解釋自己稱帝或者打算稱帝的合法性,其實,何進的字就是遂高,讖語代表民意與天意,如果諺語真的代表天意的話,那麼天下本來就是何進的,之後幾百年亂局顯然是因為違背了天意,。。。。


歷史給何進的機會是當趙匡胤,若何進適時上台,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就不會出現,何進說不定跟趙匡胤、隋文帝一樣成為一代明君。


何況外戚或者武將稱帝也有前車之鑒,本朝有王莽,後來有隋文帝與趙匡胤;


大權在握,即使何進沒有稱帝的打算,底下人也會給他黃袍加身,袁紹慫恿何進召董卓進京其實就是勸進,


為什麼何進最終輸了呢?

稱帝是大事,曹操終生都沒有稱帝說明稱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進死在政治水平不夠以至於操作失誤


他不應該有全部誅殺宦官的打算,應該是誅殺首惡,看住宦官,並利用宦官制衡官僚,就可以達到目的---就是說何進敗在細節;誅殺宦官就會引起宦官的反撲(窮寇莫追啊),而且官僚一股獨大,以後也不好控制 具體看看這個帖子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 沈雅涵的回答


所以,何太后最大的敵人並不是諸侯,而是兄弟何進,所以,為了防止出現第二個王莽,何太后採取了兩個措施以制衡何進,

  1. 拚命保護宦官
  2. 加重另外一個弟弟何苗的權力,這也是何苗最終被殺的原因,沒有支持自己的親哥哥

換句話說,何太后的腦瓜子是清醒的,在親哥哥與親兒子之間,選擇了親兒子;


何太后沒有能力剝奪何進的軍權,能做的也只是加強保護力量與制衡力量,就是說,何太后其實是一個懂政治的人,他已經儘力阻止皇權旁落了


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何進要稱帝的前提下的,我認為是正確的,下文的分析是建立在何進沒有稱帝的基礎上的,就是說何進其實是忠於漢室的,本人就如霍光一樣,打算安安分分地做一個大將軍,我認為有失偏頗,但是不能算錯

======================================================

董卓進京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滅十常侍(其實是威懾諸侯,這點我錯了;但是後面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因為是從治國的角度,而非是從奪權的角度來分析的)

何進召董卓進京犯了兩個錯誤:

  1. 從權力制衡的角度來說,不該誅殺十常侍
  2. 即使要誅殺,手段不對

第一 從權力制衡的角度來說,不該誅殺十常侍,殺領頭的即可

任何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質就是要清楚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力量對比,以及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政治訴求

咱們看看何進掌權的時候的政治力量,當時的朝廷有三股勢力

  • 宦官,我曾經說過,這是皇帝的私人力量,主要是蹇碩的西園八校尉與十常侍,百官自然畏懼宦官
  • 以袁紹家族為主的世家大族
  • 董太后為主的外戚勢力

由於劉辨與劉協的皇位之爭,董太后與何皇后兩股勢力已經勢同水火,所以,何進消滅董太后是正確的(何進藉助於世家大族的力量消滅了董太后的外戚勢力)

何進儘管掌握兵權,但是出身貧寒、根底也淺,始終沒能建立自家班底,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盟友;所以,對於剩下的兩股勢力,何進的策略應該是聯合之一對付另外一個(這個聯合的對象視情況而定,誰作惡,就聯合另外一方對付他),而非徹底消滅一派;

所以,對待宦官,曹操的觀點是對的,用一獄吏足矣,就是懲處為首的,然後控制西園八校尉,控制性利用宦官來對付官僚

而何進的想法是徹底剷除宦官勢力,姑且不說剷除本身的變數(何進本人就是因為宦官困獸猶鬥而被殺的),即使剷除成功,自己也將受制於世家大族;

想想同是寒門出身的曹操,他們的根底絕對比何進強,都沒控制住世家大族,你何進有何德何能能控制司馬懿這樣的人?比何進差不了多少的董卓又有何能耐控制王允這樣的門閥?

政事不同於個人修為,是妥協藝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局;因此,施政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僅憑道德上的居高臨下,一味的偏執強硬;

遺憾的是,執政能力差的人大多是根據直觀判斷去選擇成本最低收效最好的活動方式(蠻幹)。問題在於,受制於知識量和搜集信息的欠缺,他們根本不可能預見到這樣做的社會反應—最終的結果是納什均衡點而非是帕累托最優,這個結果恰恰是自己最不願意選擇而且最擔心的結果;

歷史畢竟不以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個人只是在順應歷史的條件下才可能發揮作用。一旦他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歷史,逆潮流而行,那麼無論他曾經多麼叱吒風雲,終究會落為孤家寡人。任何試圖依靠個人的政治權力來改變社會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何進試圖消滅十常侍,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何況,利用袁紹與董卓的力量本身是與虎謀皮,這就如huagf利用開國功臣的力量消滅外戚一樣,看起來英明偉大,其實是為他人做嫁衣;還有漢朝的朱虛侯劉章第一個發難,並與開國功臣聯手誅滅了呂氏一族,最終當皇帝的卻是外戚勢力最差的劉恆(漢文帝)
-----------------------------------------------------------------------------------------------------

第二,即使要誅殺十常侍,手段不對,

1)最簡捷的辦法是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誅殺十常侍,就如袁紹後一樣;這樣可以減少黑天鵝事件的發生,何進為什麼不這麼做?
擔心得罪何皇后;遺憾的是,何進沒有想明白兵權在自己手裡,怕什麼

2)如果何進沒有私心,可以招宗室親貴比如幽州牧劉虞領兵入京(劉虞絕對不會亂政);何進為什麼不招劉虞?
劉虞是宗族,劉虞進京之後,何進會大權旁落;而董卓是自己的下手,何進認為自己能控制(遺憾的是,自己被殺,否則,東漢不會出亂子,所以,何進召董卓進京是有私心的

何進系列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 沈雅涵的回答
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 沈雅涵的回答


那是一個春夏之交。。。國都動亂。。。。他在地方作為大員。。。突然被召進京城。。。他也想背句詩。。。可是林則徐還沒寫出來。。。所以啊還是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董卓進京

摘自吳閑雲的博客

一夜之間, 皇帝內朝的外戚、太監全部都灰飛湮滅了, 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變局。現在, 只剩下外朝的眾官員們, 群龍無首, 秩序混亂。

以前, 大量的要職一直是被外戚與太監們佔據著, 今夜, 他們統統被殺掉之後, 所空出來的職位, 就成為眾官員們的勝利果實, 幾乎人人都有獲得晉陞的機會。

這一局, 要決策的項目是: 面對這一大堆勝利果實, 大家究竟該怎樣分配?

首先要說明兩點:

1. 無論怎麼分配, 一定會有人感到不公。因為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公平。

2. 無論怎麼分配, 一定會有人獲得最大的份額。也就是說, 一定會產生一個新的把持朝政的人出來。

人人都希望分配的多一些, 實力強的人希望按實力大小進行分配, 資格老的人希望按排資論輩進行分配, 功勞大的人希望按功勞大小進行分配。

究竟按什麼原則進行分配最合理? 這在當時是沒有標準的, 無論按什麼標準進行分配, 都是有爭議的, 因此, 兼顧多種因素綜合參照後的標準, 爭議可能會最小。

在殺太監的過程中, 袁紹、曹操、袁術的功勞最大, 但他們只是下級官員, 小輩耳, 離把持朝政的距離還很遠, 因此, 他們在這一局中競爭的目標不會是把持朝政, 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能得到提升。

高級官員競爭的目標當然是把持朝政, 由誰來把持朝政? 這隻會在高級官員中產生。按文標準是排資論輩, 按武標準是比實力大小。

1. 實力比較

全國13個州中, 涼州兵馬最為雄壯, 因此涼州的董卓最具實力, 但別的州也不一定就打不贏他, 比如荊州兵的丁原就不服他。

董卓的兵馬本來就強, 再加上大將軍的兵馬又都被董卓收編了, 實力就更強。丁原是個勁敵, 董卓設計收買了丁原的部將呂布, 呂布殺了丁原, 荊州兵散去一半, 剩下的被呂布帶來投靠了董卓。

至此, 董卓的實力, 幾乎已無人能控制。

2. 排資論輩

名義上級別最高的是三公, 在中央政府和三公一個級別的還有將軍、太傅, 合稱五府, 大將軍在三公之上, 其餘將軍在三公之下。
因此, 把持朝政的人只會在中央政府的三公、將軍、太傅這五府中產生。

董卓是前將軍, 他上面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死了, 不在了, 董卓的排名就靠前了, 他現在的身份是相當於代理大將軍。

在眾官裡面, 同時具備資格與實力這兩個條件的人選, 只有董卓一個人。所以, 董卓獲得了勝利果實的最大份額, 成為新秩序下把持朝政的牛人。

這樣分配的爭議是最小的。大家都情願接受, 或是不情願也忍著接受, 因為再沒有合適的人選了。

有人說, 董卓專權, 都是袁紹招外兵導致的。

董卓是外兵, 但他同時也是朝庭的前將軍。你招不招外兵, 他都是會以朝庭前將軍的身份跑來把持朝政的。如果董卓不是前將軍, 僅僅只是外兵, 他跑來把持朝政就是造反, 當時就會發生戰爭。

董卓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在當時是順理成章的事, 大家基本上都默認了。至於他後來的表現不好, 那是後來的事, 不要混為一談)。其他的官員也多有升賞, 以前罷職的人也多有重用, 總之, 朝廷官員這一階層的人, 多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董卓自封為相國, 被廢除多年的丞相又死灰復燃了。

外戚、太監總是留給大家不太好的印象, 但事實上, 他們才是保護皇權的重要力量, 失去了他們, 皇帝就成了一個孤兒, 皇權被相權輕易地擊敗了。


何進欽點董先生進京的


「逃不掉」的宿命

189年八月10日,早晨,天氣燥熱。百姓尚在睡夢之中,還未起身。帝國雖然在多事之秋風雨飄搖。但帝國的首都洛陽還算平靜,上午的時光還是可以虛度在夢鄉之中的。

何進略帶疲態的騎在馬上,緩緩的騎向皇城。登上大將軍的位子已經過去5年了。這5年在外人看來何進是節節勝利,步步高升。可何進的恐懼卻像影子一樣:權利的增強,陰影也在擴大。

東漢這幾代外戚都逃不脫,身死族滅的命運。這頭疼的政治循環現在也不無意外的找到了何進身上。

「破解之法」何進已經找到,他依稀記得當時自己想到辦法時的興奮。可真的實施起來確實那麼的困難。

何進回頭看了看自己的身後,袁紹,袁術,曹操這些青年才俊都是自己的幕下之臣。讓人艷羨的人才儲備,對於何進而言卻是催命的鋼刀。

轉眼來到宮門前,何進隻身進入宮門。來到尚書省參見自己的妹妹:何太后。

宮門緩緩打開,夏日刺目的陽光照亮了,空蕩蕩的尚書省大廳。何進走進大廳,廳內早已有人在等候。

可惜,這個人不是原本該出現在這裡的何太后,而是一個男人,當然也說不上是個男人。張讓——曾經這個國家權力僅僅

次於皇帝的大宦官,不過往日的權力消散之後,也是個可憐的宦官,生死不由己手。

曾經的兩位「戰友」在這時的相見,也著實的有趣。何進已經很清楚自己下場了,張讓的咆哮和指責,他已經感覺自己聽不見了。屠刀已經在向他逼近......

終歸,還是這個下場.....

2

特殊的外戚,同樣的結局

是的,就像圖上說的何進大將軍被太監殺了。上一篇文章,我著重的從袁紹的角度分析了這場,致使東漢王朝滅亡的政變。也分析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各個階級,人物面對的問題。

(感興趣可以出門左拐看下上篇——董卓入京)

可有一個問題,我們沒說清楚。就是這個政變最核心的一個人:何進,他為什麼會在幾乎全勝的情況下依舊無法擺脫,東漢外戚,身死族滅的命運呢?

那首先,解決要一個疑問:何進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何進有人幫他寫墓志銘的話公正的說: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家人,一個聰明的政客,一個合格的統帥。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感覺好笑:一個通過裙帶關係上位的殺豬漢,有什麼個人能力可言?

事實上,何進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何進早年喪父,一家子的重擔壓倒這個當時還是少年的身上。一個人要養活弟弟妹妹,還有並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母。放在現在絕對是「感動中國」的表彰典範。

其次,何進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何進的老師是當時的大儒:楊賜。如果這個名字不響亮的話,楊賜還有一個身份:漢靈帝的老師,帝師。當然,老師厲害不代表徒弟厲害,但是當時像楊賜這種大儒,收徒弟都是極為苛刻的。何進如果不出色,楊賜幹嘛收他呢?

而且,何進在政治與軍事上都有著不錯的表現。政治上,和士族合作,大量收納士族子弟進入自己幕府。而更關鍵的是,何進是東漢唯一一個與大宦官結盟的外戚,他的妹妹嫁給了十常侍之首的張讓的兒子(想想曹騰和曹嵩的關係)。後來,何皇后毒殺劉協的生母——王美人,靈帝多次想廢黜何後,都是靠宦官保下。在東漢這種特定的制度下,只能敵對的外戚和宦官能如此和睦相處的,也只有何進了。軍事上,無論前期的西北平亂還是一年的時間平定黃巾起義,也都足以證明其能力。

那為什麼如此,優秀的一個權臣還是落得這個下場呢?

3
轉型之謀

透過過歷史迷局,我們發現了何進在189年的種鍾奇怪。最奇怪的一點就是對待宦官的態度來回搖擺

在與蹇碩對抗時,何進選擇威脅宦官集團。蹇碩身死之後,何進奪得西園兵權。何進又與宦官緩和。而後許諾十常侍辭職出宮既往不究。最後又想盡誅宦官。這一連串的搖擺讓人疑惑。

不光我們會產生疑惑,就連同為外戚集團——何進的弟弟,何苗,也不懂大哥的所作所為。何後和何苗觀點很一致:宦官已經變成看門狗,幹嘛要為了士族和宦官拚命?說明這時在何進眼中士族更重要。

外戚的權利來自與皇權,根本不用為士族服務。那答案也就出來了:何進想從外戚變成士族,所以必須為士族服務獲得支持。

何進太清楚了,作為外戚在東漢的格局下都沒有好下場,強如梁冀,可以掌握天子性命又能如何,最後還是全族身死。而士族在何進眼中就是他的轉型夢想。

那問題又來了,何進的轉型為什麼失敗了呢?

4進退失據

何進的問題出在一個核心問題上:怎麼處置宦官。

這個問題,就是士族給何進列出的「投名狀」。「殺了宦官,你就是我們的人我們就支持你,否則,你繼續當你的外戚去」。這就是士族的態度。

可何進,面對兩個核心問題:1.同為外戚集團的何後與何苗不同意 2、制度上何進是不能殺外戚的,提兵闖宮殺宦官就是謀反!

這就像一家公司董事長想轉型,但是董事們都不同意。而且轉型過程還會觸犯法律。

這就是何進遇到的尷尬。

何進的解決辦法頗有中庸思想:逼迫宦官集體辭職。

在何進眼裡,宦官辭職自己即逃脫了逼宮這條謀反之路,也最大滿足了士族集團和外戚集團的雙方利益,極大歡喜。

可惜,這只是何進的痴心妄想。他這種行為並沒有解決矛盾。相反的,得罪的自己人也得罪了士族。何進選擇,促使士族從心理上,背離了何進。何進讓宦官辭職的第二天,袁紹就背著何進大肆收集宦官的罪證和逮捕宦官的家人,強行逼迫何進與徹底宦官決裂。

而且,何進在大內被殺時,作為禁衛軍統領的正式虎賁中郎將:袁術,在何進眼中時自己人。所以他才敢獨自入宮。不過,何進被殺時袁術的無動於衷已經說明了士族對何進的態度了。

而何進的弟弟,軍隊二把手何苗也選擇背離兄長,對何後進言:何進殺宦官是想孤立太后。

眾叛親離的何進有這樣的下場也就說的通了。


董卓能做大的前提是因為何進這個大將軍死了,而何進被宦官暗殺其實是一件偶然事件 ,董卓只是正好把握住了何進被殺這一契機,這並不是何進可以預見的結果。何進作為大將軍,名義上是軍隊最高首腦,但是京城中沒卻沒有可以指揮的軍隊,所以何進以及支持他的文官集團試圖利用外軍來與宦官對抗。可以預見的是在壓倒性的軍力威脅之下,宦官基本沒有反抗的餘地。而如果何進這個最高軍事統帥不死的話,根據地在西涼的董卓在京內是很難有所作為。


首先撇開董卓為人來講,董卓的身份是西羌軍閥,而何進是外戚,太后的的哥哥。東漢當時的局勢,外有黃巾 羌人與軍閥做亂,內有宦官與權臣之爭。董卓憑與羌人的關係,鎮壓黃巾有功,朝廷外部難以離開他。另一方面,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宦官們也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你說何進為什麼不想拉攏他幫自己?我記得好像是錢穆先生古今政治得失提到過,東漢晚期至少有五代苦於外戚和宦官之爭,有名的包括竇憲,鄧騭,閻顯,梁冀這樣的,陰皇后和陰興還算正面評價多的外戚集團。像西漢霍光也可以算作此類。相比而言只能說是到了漢哀帝漢獻帝那一代,中央已經無法再承受一次內亂了。換而言之,哀帝也是唯一一個面對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都滅亡局面的皇帝(十常侍與董卓都死了)。以至後來賈詡 曹操等人的做法完全打亂國綱,這也是前人沒想到的。


大將軍何進在眾人眼中可說是一個既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他生前致力於剿滅宦官,卻在勝利的最後一刻死於宦官之手,他不聽謀士諫言,招董卓進京,開啟了漢末軍閥混戰的亂局。他是屠戶出身,靠著外戚身份升為大將軍,這本沒什麼,所謂英雄不問出身嘛,但世人定然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何進最後身敗名裂,他的卑微出身反倒成為他的污點而非光環的陪襯。

何進的確是優柔寡斷,缺乏大將軍的魄力,但他的手下人,如「亂世奸雄」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作為出謀劃策之士,都是不合格的,反倒是袁紹,雖然他的主意風險很高,但假若操作得當,何進也沒有被宦官誅殺,董卓未必能掀起什麼風浪來。

且看曹操的言論:「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就是說派幾個捕快將首惡除了就是,首先他的諫言並沒有解開何大將軍的心結,而他說話的態度又非常輕佻,雖然何大將軍執掌大權,但宦官勢力也是盤根錯節,不可小覷,昔日的閻家外戚,梁家外戚,還有不久前的竇家外戚都是死在宦官手裡,曹阿瞞說話這麼輕描淡寫,難怪何進不聽。陳琳的意見也是直接發兵滅了宦官,同樣沒有戳中問題的根本。

何進的心結是「太后不允,如之奈何?」,他真正擔心的不是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剿滅宦官,要討論的也並非簡單的執行過程,而是擔心在沒有獲得皇權許可的前提下,私自行動,輕則引起外戚集團內部不和,重則像以前的竇武那樣,被安上一個犯上作亂的罪名,要知道,何進只是何太后同父異母的哥哥,他背後還站著何太后的同母兄弟何苗,無論從鞏固自身權力的角度還是維護兄妹之間親情的角度,他都不能獨斷專行,何進雖然出身屠戶,還是缺少了政治屠夫的那種蠻橫和專斷。

相反,袁紹的想法解開了何進的心結,「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這不正是何進所希望的嗎,招外兵進京,大造聲勢,讓何太后迫於形勢,自己下令除去宦官,既不傷了兄妹的情面,又除去了政敵,一舉兩得,在沒有更好的建議的情況下,你說何進該聽誰的呢?

大將軍和他手下的出謀者都有不足之處,作為大將軍,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循著自己的感情和直覺行事,卻不理性思考,當機立斷;而出謀者好像是提出了最有效的建議,卻沒有結合聽者的社會關係,性情,其諫言當然就棄之不用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循著聽者性情,為他出謀劃策,再固執的人多半也會聽從的,而僅僅提出貌似最直截了當的方法,讓聽者去做跟他的性情脾氣相反的事情,這不是自討沒趣嗎?


歡迎關注公眾號:liuhewenshi

http://weixin.qq.com/r/KjpDW_fEqbrWraM49284 (二維碼自動識別)


答案:何進是傻,他和他的對下那群士族根本就不是一個利益集團。


何太后自己的都說了,宦官都換掉,難道讓我天天對著士人嗎?
"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潛台詞是宦官都被你們搞團滅了,那我們外戚和誰一起搞士人?
何進和他手下的士族根本沒有共同利益好嗎,何完全被忽悠了。

招董卓是誰提議的,那人又在整個事件中起什麼作用?
「董卓進京」在當時不成立,原文是「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後來是何進何苗宦官團滅董卓才入京;

前因後果:


蹇碩和外戚的矛盾是在皇位繼承人上
「 六年,帝疾篤,屬協於蹇碩。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
史書上沒明說遣詔上寫的立誰,但通過「受遣詔」「立協」很清楚的證明靈帝立的是劉協。
「碩謀不行,皇子辯乃即位」,
蹇碩圖謀何進不成,只能立劉辯。
「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誅之。」
前一段是廢話,外戚也不是啥好東西。其他宦官根本不和蹇碩一條心,說白了蹇碩、何進就是私人恩怨。蹇碩與其他官宦合謀搞何進然後被出賣。
何進與宦官集團已經沒有了主要矛盾。


除了蹇碩,宦官集團根本就是親近何進的一派好嗎。
」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
」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勝親信何氏,遂共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
" 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
」四年,生皇子協,後遂鴆殺美人。帝大怒,欲廢后,諸宦官固請得止。「
「張讓子婦,太后之妹也。」
「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這句恰恰證明了宦官不信何進要團滅他們,不然來幾個甲士都能收了這群太監。
「又張讓等使人潛聽,具聞其語,乃率常侍段珪、畢嵐等數十人,持兵竊自側闥入,伏省中,及進出,因詐以太后詔召進。」這句證明直到最後宦官才相信何進真是要趕盡殺絕,於是反戈一擊。

宦官何進 猜疑鏈:


猜疑鏈1、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
提出全滅宦官。參考猜疑鏈5
猜疑鏈2、袁紹復說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泄,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
問題是竇武和何進能比嗎,宦官都集體投誠了,這是挑撥離間啊。
猜疑鏈3、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袁紹用此舉「以脅太后」,問題是宦官們看到會怎麼想?
猜疑鏈4、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
袁紹繞過何進,直接告諸州郡抓了官宦親屬,這又是要搞毛。
猜疑鏈5、進謀積日,頗泄,中官懼而思變。
誰」泄」的,你猜?

袁紹代表的士族欲滅宦官的動機:
1、二次黨錮之禍,士族和宦官為死敵
袁紹欲滅宦官的動機:
2、在朝的太傅袁隗、中軍校尉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朗將袁術,你說宦官外戚都死了誰可能得利最大?

袁本初同志正表示對所有肉體清洗事件負責,這時候才發現董卓比他準備的更充分。
何苗死於亂軍,在場的還有董旻。
當天劉辯逃走,三天後遇到了董卓。
丁原死於呂布刀下。
董卓收何進何苗丁原的兵。

當初鮑信勸本初同志趁著董卓沒做大趕快滅了他,袁本初同志慫了,
後來袁本初同志可恥的匿了。

再當初,靈帝前後兩道聖旨一道讓董卓交兵權來當少府,一道讓董卓交兵權去當并州刺史。
董卓表示呵呵。皇甫嵩的兒子讓皇甫嵩干抗旨的董卓,皇甫嵩表示不敢。
這狼子野心暴露的。

董卓進京咋對何家的,兩死一鞭屍,請去問劉辯和何太后何苗的感受。

何進被人當槍使。
何進竟然招董卓。
何進優柔寡斷不在宦官請罪的時候團滅他們。
他不傻,誰信。


只是因為,邊防軍比較可信,沒有和朝廷派系攪合在一起。就像如果北京如果發生政變,也會調東北軍區


何進不是何家唯一的男丁。

親屬關係

何進與何太后,同父異母

何進與何苗,異父異母

何苗與何太后,同母異父

張讓的兒媳與何太后,同父同母


簡單點說,何進雖為大將軍,但是在京城,基本上就沒有兵權。漢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最高領導者是大太監蹇碩,何進的死對頭啊!所以何進才有了招外援進京的想法,目的就是脅迫太后開達到自己清除太監的目的!

何進的這一步棋確實對太監有很大震懾,結果逼得太監們提前動手做了何進。

其實何進招外援的做法並不傻,何進真正傻的地方是沒有識破袁紹的狼子野心,錯信袁紹而已!


何進人不錯,多聊幾句就親密了,一不小心手一滑就結拜了,占我一個義兄弟名額,即使我躲在成都修仙,也時不時拎著一瓶酒要和我共飲。
不是不能忍,是每天回家都得防備那張猥瑣的臉突然淫笑著走進來,說,藏藏,為兄得到了一瓶好酒。


關鍵是董卓的簡歷一看就是虎狼之人,他又不是與何進有舊,就不能招別的刺史,牧嗎?


這就叫引虎驅狼


推薦閱讀:

同為曹魏陣營里的外姓將領,為何朱靈的地位在五子之上?
為何孫權偷襲荊州被大眾黑,劉備奪取益州鮮受詬病?
三國時期正史記載的帥哥有哪些?
許褚真的是胖子嗎?

TAG:三國 | 董卓 | 何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