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到底為了什麼殺丁原?
以前就模糊地知道一些呂布叛變的故事,按常理應該不恥他的為人,但不知道出於什麼情感,總願意相信他是個被曲解的英雄。
直到看到《三國演義》中他背叛丁原的細節,決定之快,動手之利索……失望了一會兒後我又仔細想了一回:
我不太了解丁原這個人物,但看前文至少是個危難中敢於為弱主出聲的有情有義的人。後面呂布【提刀徑入】丁原賬中,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曰【吾兒來有何事故?】可見他很信任呂布。所以,1丁原並不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惡主,可以說性情修養都還不錯。2他待呂布也挺好。3他們是義父子關係——人非草木,貪財也不至於此,錢財的誘惑再大,那可是【殺人】啊,而且是有恩於自己的人,大家設身處地的想想,就能感覺到違背人性了。 就算戰亂年代的【殺人】和我們現在的意義不能等同。但多數也是有必行的道理的吧。所以我覺得呂布為身外之物(又不是要餓死了)殺丁原不太合理?
然後我就想是不是他考慮到董卓的勢力太大,丁原和他逆著來早晚是逃不過死的。但呂布之前不是對董卓【怒目而視】了嗎,由此推斷他非但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反而和丁原一樣膽量驚人,應該也不會因此投靠董卓吧? 想到這裡,按我的邏輯,答案只能是他料定丁原對抗不過董卓,大家一塊死還不如由自己來了結,也免了其他人跟著白白送命(除了義父,肯定還有其他感情親近的隨從家丁夥伴什麼的,於心不忍,能保一個是一個,也是人之常情對吧?),義父也不用受虐受辱。
唉。。。想到這裡,會不會是丁原自己感到漢朝氣數已經,自己無力回天(董卓說話的時候百官在場,只有他一個站出來反對。盧植是他離開之後才說的他沒聽到),加上呂布殺他前的平靜,該不是李肅來之前他倆就商量好了的無奈之舉吧?按(我推斷的)呂布的個性可能還說過要只身前往刺殺逆賊的話被丁原制止了,讓他顧全大局保住性命日後伺機而動?後面的故事我還沒看,但聽說他背叛了董卓,人們只道他貪財背義,說不定他只是忍辱負重背負罵名,想靠自己爭取江山還給漢室呢,只為了報答丁原的父子之情和知遇之恩呢?只是沒有成功罷了。。。
以上,我自己也覺得有點離譜。但總是直覺呂布不是無恥之徒,希望大家能幫我看看問題出在哪裡。謝謝!
題主後面的故事還沒看,估計是剛讀三國的年輕人。與題主分享一點我對於呂布的看法,或者說情感吧。
我對呂布也有一些天然的好感,首先這好感來自於故事中呂布器宇軒昂的形象與絕倫超群的武藝,其次大概對於張光北老師塑造的呂布形象有些偏愛吧,也沒別的啥理由,可能只是因為帥。
饒是有些好感,我也並不會反駁呂布是」三姓家奴「」反覆小人「的觀點,因為事實的確如此。至於洗白,實是沒啥必要,而且壓根兒也洗不白,無論正史還是演義。但是我們看歷史人物,也不該用標籤主義去武斷地蓋棺定論,歷史人物(乃至有些小說人物)的複雜性遠非幾個標籤可以概括,我們看待這些人物的時候不該十分片面地抓住一點,看待呂布也是如此。
《三國志》里沒直接講呂布的形象,我認為可能是因為呂布的長相沒什麼可說,尋常武人樣貌而已,因此不必提。倘若呂布長得像」城北徐公「那麼美,陳壽不會不提。《三國志》里有這些描述:
紹有姿貌威容。(袁紹)
長八尺余,資貌甚偉。(劉表)
長八尺余,腰大十圍,容貌雄毅。(許褚)
美資顏。(孫策)
瑜長壯有資貌。(周瑜)
有容貌計略。(程普)
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孫權)
........
這些長得帥的陳壽都有所著墨,若呂布姿貌過人,承祚應不會惜此「美姿容」三字。
《三國志》里也有這些外貌描述:
容貌短小。(樂進)
容貌粗丑,無威儀而嗜酒。(管輅)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劉備)
羽美須髯。(關羽)
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太史慈)
.......
可見對於長相丑的或者奇特怪異的或者局部特別漂亮的承祚也會有言。
因此,我認為對於沒有提及外貌的呂布,便尋常武人相貌而已,至於器宇軒昂,英氣逼人之言,應大多為後人穿鑿附會及演義故事杜撰。
以驍武給并州。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間接描寫是這樣:
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這描述基本只是說布乃驍將,勇武過人,戰場上一般人不敢上前逼近廝殺。
再來看一下《三國志》對於其他幾個武將的描述:
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關羽)
雄壯威猛,亞於關羽。(張飛)
強摯壯猛。(趙雲)
超有信、布之勇;兼資文武,雄烈過人。(馬超)
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手格猛獸。(曹彰)
勇力絕人,力如虎而痴,故號曰虎痴。(許褚)
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孫策)
從陳壽對於這些武將武力的描述上來看,呂布並無傲視同儕。若論驍武有關羽張飛,論膂力也有曹彰許褚,可見正史上呂布並不像故事中講得乃是毫無疑問的天下第一勇將。
轅門射戟一事。《三國志》里是這樣說的: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不得不說,這個簡直是太帥了。
呂布此番展示,實是鋌而走險,毫無退路,眾目睽睽之下大言先出,倘若一箭射偏,則損一世英名不說,劉備也恐將為紀靈所破,於己不利。毫無疑問,他對己之射術頗有把握,自恃十拿九穩,方才敢如此設局。「諸將皆驚」,這諸將里有勇將關張和袁術手下第一大將紀靈,他們都詫異於呂布的神箭,可見其事之難。
能與之並論的也只有「猿臂善射,弦不虛發」的太史慈了。
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
於城下一箭將叫罵敵兵手掌釘入樑柱,頗可媲美轅門射戟。但呂布放大言於先,說略勝一籌也未為不可。可見呂布射術不說並世無雙,也是鮮有人能望其項背的。
再來看看他的人品與氣節。
首先呂布不忠,這是毫無疑問的了。《三國志》說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
可見丁原還是看重呂布的,對待下屬呂布應當是頗為不錯的。接下來是
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
董卓都能看出丁原很器重呂布,並且十分信任。但是輕易的便「誘布殺原」?為什麼呢?我以為,是因為丁原之首級便是呂布的進身之階。所謂「誘」,無非是錢財美女,寶馬神兵以及高官厚祿罷了。我們不知道呂布受了多少好處,但他見利忘義是確確實實的。弒主之後,加官進爵。
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卓布二人應該是度過了一段情深義厚的蜜月期的。後來為何呂布又叛了有父子之誼的董卓呢?
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
董卓因為小事居然對心腹大將擲戟,虧得呂布敏捷躲過。事後還是呂佈道歉的。董卓可能大大咧咧不覺怎樣,但呂布卻深以為意。即不說呂布量狹,可見也絕非氣度寬大之人。從此呂布就對董卓離心離德了。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好色無疑。他應該算是給董卓戴了綠帽子,否則不會那麼害怕,這明明地是他不厚道,對董卓不起。
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剛剛好呂布害怕東窗事發董卓要找自己麻煩,既然有人要殺董卓,不如送個順水人情,自己也去了心頭一患。父子之誼?別了吧,我還要睡你的女人呢。背叛就在一轉眼,所謂反覆小人,當真實至名歸。
允以布為(奮威)〔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
因為無心插柳但是實質上的匡扶漢室之大功,呂布走上了人生巔峰。
兩次背叛,都使得呂布平步青雲。
唯利是圖,不忠不義,呂布是也。
前面乃是呂布在人帳下為將的表現,後來他自己成為軍閥做了主子偏霸一方之後又如何呢?
打仗衝鋒確實很厲害。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不枉「飛將」之名。
但是寄人籬下,他治軍卻不嚴。
將士鈔掠,紹患忌之。
治軍不嚴,縱容將士,算不得良帥;寄人籬下卻不知韜晦,所謂無謀。
呂布為曹操所敗,窮途末路,是劉備收留了他,然後呢?
備東擊術,布襲取下邳,備還歸布。布遣備屯小沛。布自稱徐州刺史。
雖說其時軍閥混戰,各為其利,無可厚非。但這乘虛而入也實在是很不光彩,可說呂布不重信義。
其後便是轅門射戟一事,真心覺得這是呂布一生最為光輝的一刻了。
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布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敢復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鈴下請靈等,靈等亦請布共飲食。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
此一事,顯呂布有些長遠的戰略眼光,藉助自己無雙射術,巧妙化解一番爭鬥,既解劉備之危,又立己之威風。真風流也!
術欲結布為援,乃為子索布女,布許之。術遣使韓胤以僭號議告布,並求迎婦。沛相陳珪恐術、布成婚,則徐、揚合從,將為國難,於是往說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輔贊國政,威靈命世,將征四海,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圖太山之安。今與術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術初不己受也,女已在塗,追還絕婚,械送韓胤,梟首許市。珪欲使子登詣太祖,布不肯遣。會使者至,拜布左將軍。布大喜,即聽登往,並令奉章謝恩。
袁術求親一事頗顯呂布反覆無主見。尚自怨恨袁術先是不納己又顯量狹。受了左將軍一職後便得意忘形,不是穩重之主。可見即使自己做了主公,唯利是圖的毛病還是改不掉。
後來反反覆復,呂布還是擺脫不了自己的這些毛病,承祚原話即已說的明明白白。
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諸將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
投降之後白門樓下的表現呢?
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世之虎將,居然在投降被縛之後要求綁得松一些,著實可笑。投降求將,要是講史上最無氣節之將領的話,呂布當為典型。這個人可能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忠義,什麼叫做骨氣,什麼叫做名節。
他臨死罵劉備之言,講他自己,實在是恰如其分 。
演義里沒什麼好洗白的…
作者設定呂布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而且關鍵不在於珠寶,關鍵是赤兔。
對於(小說演義里的)武將來說,赤兔是天下至寶。尤其是呂布這種無義小人,他的一切靠得是自己胯下馬掌中戟,赤兔對於他來說比傳國玉璽還重要。
天大地大你能大過作者的設定去?
作者既然都這麼設定了,你再洗也洗不白…
在滿寵遊說徐晃時,徐晃被說動後,滿寵提議:「何不就殺奉、暹,以為進見之禮。」徐晃立即予以拒絕!與呂布不同的是,滿寵是空手說降,而李肅是攜金珠和寶馬而來。所以,李肅給呂布的感覺是說降其次,買命第一,如果不能拿出丁建陽的人頭,投奔之事只怕會就此打住。呂布為了前途只好選擇殺掉了丁原。滿寵則不同,空手就想要楊奉、韓暹的人頭,這明顯不是曹操本意,徐晃一聽便明白回絕這個建議不會影響投奔事宜。
演義里董卓並沒有要求讓呂布殺了丁原。但是那「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客觀上讓人產生了這樣的認定。李肅貪功,又故意將殺掉丁原和這筆巨款綁定在一起,事後呂布知道,董卓並沒要求讓他殺了丁原,怎麼能不對李肅恨之入骨?王允親見此事,卻還是讓李肅和呂布一同領軍,結果李肅被呂布為泄私憤所殺,導致軍心離散,可謂御人無術。。
題主了解歷史其實就是秉著一個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的規矩 多看一些其他關於三國的正史野史講壇小說 從不同渠道了解背景推敲細節。 從題主發言來看題主是呂布控,推薦一部漫畫:火鳳燎原,裡面把呂布描寫的很有新意
1、三國志中,呂布和丁原是從屬關係,你和你領導關係好,領導什麼好事都關照你,升職、加薪、幫你迎娶白富美,但是你會因為這些原因而任領導當乾爹嗎?答案是NO。加上呂布和丁原本身就是相互依賴的,互有所需,丁原依仗呂布的武藝,呂布依仗丁原的權勢,同時期的還有張遼(五子良家之首)、張揚(18路諸侯之一)。
2、董卓、丁原同時被何進召喚進京,董卓在途中撿到被宦官挾持的少帝劉辯及後來的獻帝劉協。入洛陽後,因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張讓等人殺死,何進的弟弟何苗也因勾結宦官被部下殺死,宮中禁軍群龍無首,這時部分禁軍將領投靠董卓,(主要原因是董卓的弟弟董旻是禁軍將領之一,後又拉攏其他禁軍將領)使的董卓的勢力一下超過了其他人,董卓開始掌握朝政。
3、這時的董卓可以和後來的曹操相提並論,同樣是挾持天子,同樣是掌握軍權,所以在丁原提出反對意見時,董卓產生了殺機,讓皇帝下詔令(個人猜測)殺死丁原。
4、現在,你讓呂布怎麼選擇。呂布不單單是一個人,他代表整個并州軍呂布勢力,包括高順、宋憲、侯成、魏續、曹性等人,他們都是呂布的嫡系,呂佈於公(皇帝詔令)於私(整個勢力的發展)都要考慮殺丁原。
5、事實證明,呂布殺丁原前,只是丁原帳下的主薄(省委秘書)。殺死丁原後,被董卓任命為騎都尉(中央警備部副部長),不久晉陞為中郎將(中央主力師師長),封亭侯。
推薦閱讀:
※太史慈捉孫策,有一小將曰:「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眾將皆笑。寫這名小將有何用意?
※當初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為啥曹操不放「火箭」防禦霧中的敵船而只是放「干箭」呢?
※如何正確地為曹丞相蓋被子?
※腐草之螢光,真的不及及天心之皓月嗎?
※如果入川時死的不是龐統, 而是諸葛亮,三國歷史將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