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不管是何進,還是先前的梁冀、竇武,他們的失敗幾乎都是一個原理:
《戰國策·魏策》
唐雎曰:「……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宦官掌控了省中、宮中。外戚大將軍即便手握天下兵馬,一旦他身處宮省,則只看隨身的力量是否壓得倒宦官,壓不倒,那天下兵馬在此刻與他無關。
曹操在此刻顯示出他的睿智,說明他是真正「解決問題」的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王沈《魏書》曰:
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三國演義》里沿用了《魏書》的記載。的確,按照漢家故事,甚至無需求得天子詔策,只需一名為人雄健剛直的司隸校尉,便可專斷宦官。何必外求牧守?殺雞用牛刀,充其量還只是多此一舉。何進這麼干,加速了漢朝崩潰。
另外,《三國演義》里杜撰了一段何進與曹操間的對話:
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進笑曰:「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
何進讀書少,不知《戰國策》唐雎之事。「掌天下之權」是在平素,隻身進宮時,他的一切政治權力和社會關係都與他切斷了。
何進的死其實跟董卓一樣,對於皇權理解不深刻,何進死於不懂權力的制衡;
在漢朝,圍繞皇權有三股勢力,外戚、宦官與官僚,這三股勢力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官僚是相對穩定而且是世襲的,為什麼?
官僚有知識門檻,至少要會寫文章吧,還有技術要求,比如治理水患與大興土木就需要本科以上的水利知識與建築設計知識;
所以,任何人當皇帝,官僚階層基本上是固定的(當然,具體的人員是流動的),這個階層基本上是知識階層
古代的知識其實是被官僚壟斷的,在漢朝就是門閥士族壟斷,因此,門閥士族在漢朝是統治的基礎;所以,在封建社會,皇權最大的敵人是官僚集團(世家大族)
古人似乎很詬病外戚與宦官,其實外戚與宦官對社會穩定是有好處的,關鍵是兩大好處
第一,由於門閥士族壟斷了知識,也就壟斷了上升通道,結果形成了世家大族,而外戚與宦官的設立無意中給民間與底層以上升的通道
- 漢朝的外戚對於知識是沒有要求的,比如說衛子夫是歌妓,衛青是騎奴,都是出生底層,漢武帝的母親王美人甚至還是二婚,居然在民間還有個女兒,這就給出身在民間的老百姓躋身上層的機會,當然前提是女孩要能滿足皇上的需要
- 宦官也是如此,因為宦官要去勢,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對於宦官是沒有興趣的,這就給了出身低微的人以機會
第二,穩定朝局;由於官僚被世家大族壟斷,也就對皇權形成了威脅,所以,皇帝不得不依靠私人勢力來對抗世家大族,這個私人勢力就是外戚與宦官;所以,宦官與外戚掌權就意味著皇帝已經不能控制官僚,只能藉助於私人力量,標誌著朝代走向末路(大家想想文革)
漢代宦官登上歷史舞台是從和帝開始的,東漢末年登基的都是小皇帝,皇權被太后外戚勢力,小皇帝長大後必然依靠太監的力量整死太后勢力,因此東漢末年的皇帝的權力依託就是宦官(西苑八校尉本來是皇帝設立的直屬部隊,歸宦官統領),繼而藉助於皇后的外戚勢力控制野戰部隊與警察;比如劉辨,登基時只有13歲,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皇權自然落在何進與袁紹的手中,劉辨長大要親政,何進肯定不會交權,劉辨只能依靠十常侍與西園八校尉消滅何進、進而讓自己的老婆娘家人(新的外戚勢力)控制軍政大權;
外戚 宦官與官僚三股勢力之中,外戚與宦官遵循的是一朝君子一朝臣的原則,而官僚基本上是世襲制(世家大族的世襲);正因為官僚世襲,對皇帝造成了威脅;但是由於官僚的技術門檻,又不能殺盡官僚;所以,對於官僚,皇帝只能控制性地使用,所以,三股勢力之中,
- 宦官永遠忠於皇帝這個位置,
- 而外戚永遠忠於皇帝個人,
- 官僚對皇帝是最具有異心的,所以,崇禎上吊之前說文臣個個可殺,這也是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原因之一:反官僚
歷史是文人寫的,官僚也是文人,文人也會堅持自己的立場,所以,對於官僚的天敵:外戚與宦官必然加以醜化,這就是為什麼史書詬病外戚與宦官專權的根源之一
下面說說宦官的作用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宦官與皇帝的關係是誰也離不開誰的皮毛關係(皇帝是毛,宦官是皮);
- 如果皇帝得罪了宦官意味著自毀長城,朱允文就吃虧在苛待宦官,以至宦官與叛軍勾結顛覆政權;所以,任何皇帝都不允許消滅宦官階層,竇武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家破人亡
- 歷代宦官與官僚是相互制衡的天敵關係,能好好合作的好像只有張居正,這也是袁紹攛掇何進誅殺十常侍的根源:徹底控制皇權;官僚如果殺掉所有的宦官,就意味著官僚架空了皇帝,甚至控制下一代皇帝的任免;當然,消滅所有的宦官就意味著皇帝與官僚形成了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意味著官僚沒有監督,朝代距離滅亡就不遠了,因此,漢朝唯一的一次全部誅殺宦官,直接導致了延續四百多年的漢朝滅亡;
所以,何進要控制全國的權力中心,必須控制兩個部分
- 第一 皇權及其支撐力量:皇權的外戚與宦官,外戚與宦官其實是皇帝的私人勢力,都控制武裝力量----宦官控制內衛部隊與黨衛軍,外戚控制國防軍與警察,他們足以構成強大的政治勢力,但是不足以構成一個階層,宦官本身無後啊
- 第二 門閥士族,由於內部通婚,代際傳遞,所以,這股勢力形成了一個階層,最終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支柱,
何進被殺,關鍵原因是沒有理解宦官是皇權的支撐,誅殺十常侍固然可以架空皇權,但是誅殺了十常侍就意味著沒有力量去對抗官僚;所以,何進誅殺了十常侍之後,即使自己沒有被蹇碩所殺,也會被袁紹誅殺,就如王允誅殺董卓;司馬懿取代曹爽
宦官交出了蹇碩就意味著皇帝的內衛部隊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這個時候就不應該誅殺十常侍,而是反過來,利用十常侍來對付官僚;
何進出身屠夫,不懂制衡理論,結果被袁紹操縱,自己白白送了性命(有點類似於東林黨慫恿崇禎殺魏忠賢);在這點上,何皇后至少要明智一些,可惜何苗控制不了何進
(2016年11月3日 23:06:53 修改),我在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 沈雅涵的回答裡面說過,何進有稱帝的野心,但是在操作的時候猶豫不決,以至於讓宦官鑽了空子;其實,何進召董卓進京之後,不要誅殺宦官,而是看住宦官,並利用宦官制衡官僚,就可以達到目的---就是說何進敗在細節
我之前說,何進本人被十常侍所殺源於素質低導致的非理性行為,其實,何進的軍事素質與軍事才能非常高,但是他的政治水平不高,導致送命
官僚機構的同類系列:
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 沈雅涵的回答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 沈雅涵的回答
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 沈雅涵的回答
何進不是超人,他是普通人,給他一刀下去,他也會流血,也會死。
宦官們也一樣,一刀一個,袁紹、袁術如是說。
問題是,宦官張讓考慮的是:殺了何進後,該怎麼辦?!
同樣的,何進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殺了宦官後,該怎麼辦?
樓上有人舉例孫策,這段史實是:孫策死了,三刺客也死了,孫權接手,江東還是孫家的,許貢也沒有復活。
所以,何進和張讓等人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如何成為一個能夠享受勝利果實的勝利者。
話說回來,張讓等人可能更容易一些,畢竟有二十年前(189-169年)曹節、王甫等人的成功案例擺在那裡,而何進等人沒有,何進更著急一些。
我在另外一個知乎問題【鏈接: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 三國】中簡單分析了何進採納幕僚團隊的建議(徵調外兵進京)的(何進接受)合理性。
在這裡,繼續擺史料,講道理。(話說何進之死真的是非常複雜的)
在上一個回答中,我給出的答案是:
1.何進有一定的能力團結士人(如果看過本人拙作的朋友,會知道何進是何氏家族中唯一努力融入士人集團的積極分子)
2.他的幕僚團隊很強大(玩過三國遊戲的更是深有體會)。
3.徵調外兵進京是整個幕僚團隊大部分人的意見,何進負責拍板。換做是誰到了何進這個位置上,都不可能去選擇聽陳琳的話,而拒絕袁紹的提議。
接著,我在這裡先論證一下「徵調外兵進京」的合理性。
後人多以陳琳、曹操的論斷作為何進「愚蠢」的佐證,不聽「成功者」的勸告,就是失敗者,史書作者習慣用這種套路寫書。
再者,以何進死後,二袁帶兵攻打皇宮,殺盡宦官為例,證明,宦官也挺好對付的嘛,一刀下去,頭掉了,殺光了就成功了。
這都是上帝視角讀史書使然,一種「說起來行得通,做起來難成功」的套路。
二袁(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成功了,看起來是個佐證。但是請大家別忘了,政變發生時,何進已死,宦官已經在操控尚書台試圖對外發號施令(罷免袁紹、王允,任命親宦官的樊陵、許相接管),二袁包圍皇宮,導致尚書台的詔書無法送出,這才是制勝的關鍵。
陳蕃竇武失敗在於:宦官已經動手時,他們還沒察覺,等他們知道政變發生時,宦官們已經組織好了足夠的軍事力量。
在這裡,我需要請大家注意的是:
1.陳琳說各路人馬聚集京城,「強者為雄」,這會不會後人附會之言?存疑。
2.曹操提出的是捉拿元兇即可。——可是擺在大家面前的是:陳蕃竇武當年也是讓人先去考掠宦官鄭颯,獲得證詞,然後在準備第二天去搞曹節等人,結果當晚竇武大意,下班時將奏章丟在宮內,讓宦官朱瑀偷看到了,從此計劃泄露,事敗身亡。
這故事,何進知道,張讓也知道,以至於張讓在懷疑何進之時也說出:「難道陳竇之事又要重現了?」
a.如果照曹操的計劃來,可能在搜集罪證的過程中就打草驚蛇,張讓等人也會像曹節一樣先發制人。
b.如果不去搜集證據,何進直接下令捉拿十常侍,先抓人後定罪。我覺得這種事在小說里是可以的。何進要面對更多的問題。
事實是,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之時,袁紹和王允也是從地方上入手(搜集宦官子弟的違法證據),而袁紹不是操刀就上:「來來來,袁術弟弟,帶上你的虎賁軍,咱們直接衝進皇宮殺光宦官殺個痛快!哇哈哈~」
3.擺在何進面前的是一大堆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幕僚的意見是求穩,所以何進也希望如此,他希望成功,而不是成為下一個竇武。
因為何進知道竇武的下場,所以他在整個謀划過程中更是求穩的,而且深藏不露。
1.何進大概從五月就開始密謀剿滅宦官,一直到八月二十五日遇刺身亡前,這一段時間內,張讓等人還不知道何進就是「幕後黑手」之一。大概七月份,董卓即將進京的消息傳到京城,宦官們還去何進家求問出路——他們把何進當成自己人。八月二十五日下午,張讓等人偷聽到真相,才決定效仿曹節,開始先發制人。
2.何進不但徵調三路人馬進京(董卓、丁原、橋瑁),更是派出五路人馬(王匡、鮑信、張楊、張遼、毌丘毅)出去徵兵,這五路人馬更是自己的心腹。
可惜的是,何進死時,王匡、張遼才返回,鮑信才抵達成皋,大概次日才返回。
3.何進最怕的就是,宦官佔據尚書台(尚書台位於皇宮之內,宦官可以直接下達詔書),號令天下,然後佔據皇宮的北軍,南軍紛紛投降。
所以何進把南軍的虎賁、羽林換成了袁術、桓典,北軍中候換成了劉表(北軍五校尉實在查不到,可以不負責任猜一個射聲校尉馬日磾),這些都是自己人。
總而言之,何進是內外兼修,就是為了求個萬全之策。從這一點上看,他沒錯。
至於「強者為雄」的觀點,很簡單,只要何進不死,何進有足夠能力控制住各路人馬。
董卓是個例外,因為他是太傅袁隗的故吏,袁紹迫不及待的想招董卓進京,鄭泰盧植又反對,何進也對董卓欲迎還拒。。。這裡的玄機。又可以單獨寫一篇了。
何進為什麼不心狠手辣,先發制人?
1.當年,何進讓妹妹何太后進宮,是得益於同鄉宦官郭勝的幫助。郭勝名列十常侍(范書《宦者列傳》十二人名單)。
2.何進查辦蹇碩,也得益於郭勝的提議以及張讓、趙忠的站隊。
3.何進與張讓、趙忠等人可能關係不怎麼樣,但家族中的何太后、何苗、舞陽君都和宦官親近,家裡最小的妹妹還做了張讓的兒媳婦。
4.正因為家人的反對,何進才不能對宦官下狠手,他要照顧家人(雖然大部分沒有血緣關係)的感受。畢竟何苗已經在背後說何進是想要專權,勸阻何太后不要聽何進的話。(何進與何苗的關係不好)
5.何進依靠丁原、董卓先後揚言進京並上書,也曾使得妹妹何太后的妥協。大概在七月份,何太后下詔罷免宦官,何進讓袁術選拔敦厚老實的虎賁郎進駐宮殿,接替宦官,桓典擔任鉤盾令大概也是此時。
6.宦官們求救於何進,何進勸他們告老還鄉,以為事情可以這樣和平解決。但是另外三方都不接受。
a.袁紹迫切希望能拿宦官的血來成就自身名望。王允則希望張讓能為自己這三、四年(189-185)來流亡異鄉的辛酸付出代價!於是他們拿地方上的宦官子弟開刀。
b.張讓趙忠表示,我不想死!我告老還鄉,一個亭長都能弄死我。(多年後,賈詡對李傕就是這麼說的。)
c.何太后、何苗、舞陽君表示,能維持現狀就很好。張讓他們怪可憐的。
所以,何進就是死在三方爭議的夾縫之中。
其他還有一些細節,因為不太重要就不談了。順便打個很硬很硬的廣告,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天涯煮酒的那份相對完整。
還是那句話,不服來辯。
……題主好自為之吧
以下摘自互動百科:
何皇后生大皇子劉辯,王美人生二皇子劉協。靈帝欲廢長立幼,但由於自己病重,要宦官小黃門蹇碩幫助劉協,並設立西園八校尉分何進的軍權。蹇碩也因此欲除去何進來立劉協為帝。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靈帝駕崩,蹇碩計劃在何進入宮時殺之,但在蹇碩司馬潘隱的暗示下,何進稱病不入。由於沒有除掉何進,劉辯被立為帝,何太后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
何進久知宦官為天下所共疾惡,加以痛恨蹇碩陰謀害他,等掌握朝廷大權,就暗中布置誅滅宦官。袁紹也久有謀劃,使何進親客張津勸何進說:「黃門常侍權重已很久了,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應當選拔賢良的人才,整頓天下,為國家除害。」何進認為說得對。又袁氏累世寵貴,得到海內的人擁護。袁詔善於養士,豪傑之士願為他所用。他的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也尚氣俠,所以都厚相結納。因此更廣泛地徵聘智謀之士逢紀、何顒、荀攸等,與他們結為心腹。
蹇碩懷疑不安,與中常侍趙忠等寫信說:「大將軍兄弟執政專權,現在與天下黨人謀劃誅殺先帝左右親近的,消滅我們這些人,只因為我統領禁兵,所以暫時猶豫不決。現在應當共同把上閣關閉,急捕殺之。」中常侍郭勝,何進同郡人。何太后與何進的貴幸,郭勝出了力,幫了忙。所以郭勝親信何氏,於是與趙忠等商議,不依蹇碩的計策,並且把蹇碩的信交給了何進。何進使黃門令逮捕蹇碩,將其斬殺,自己統率其駐兵。袁紹又勸說何進「:從前竇武想誅殺內寵而反為所害,是因為他說的話漏泄出去了,五營百官服從宦官,害怕宦官。現在將軍有大舅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同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盡力報命,事情在於掌握,這是天助的時機啊。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後世。雖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麼!現在人主的靈柩在前殿,將軍受詔統率禁兵,不應該隨便出入宮省。」
何進深以為然,於是託病不入陪喪,又不送葬。即與袁紹定計策,並把所定計策告訴了何太后。何太后不聽,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逝世,我怎麼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何進不能違反太后意旨,且想誅殺那些為首的。袁紹認為宦官親近皇上,出入號令,現在如果不全部消滅,以後一定要為害。
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及何苗多次接受各宦官的賄賂,曉得何進要殺害他們,多次告訴何太后,要何太后庇護他們。又說:「大將軍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皇上。」太后懷疑確實是這樣。
宦官在皇帝左右者有的已幾十年,封侯貴寵,內外勾結極為鞏固。何進新當重任,素來也忌憚他們,雖外有大名,而心中不能決斷,所以事情久不能定下來。袁紹等又為何進謀劃,多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傑,使他們都引兵向京城,威脅何太后。何進同意。主簿陳琳勸諫說:「《易》稱『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俗話說『:蒙著眼睛捕雀。』微小的東西,尚且不能用得志來欺騙它,何況國家大事,豈可用詐來取得呢。現在將軍總皇威,掌握兵權,龍驤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這好比燒著火爐子燎毛髮,有什麼為難?合於道,違於經,為天人所順。反拋棄利器,尋找外援。大兵集合起來,強的為雄,這是所說的干戈倒拿,把柄給別人,功決不成,徒徒地成為亂惡的台階。」何進不聽。
因此西召前將軍董卓駐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發動他所在郡的強弩手,召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裡通紅,都說要誅殺宦官。何太后還是不同意。何苗對何進說:「開始我們一路從南陽來,都因貧賤,依靠宮中獲得貴富。國家的事,也不容易!倒了的水不可收回的,應當好好考慮,應與宮中保持友好。」
何進的意思更加狐疑。袁紹擔心何進改變主意,於是威脅他說:「互相結合的形勢已經露出來了,事情不辦,就要發生變故,將軍還等待什麼,為什麼不早決定呢?」何進於是用袁紹為司隸校尉,持符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派洛陽方略武吏監視宦官,使董卓等馳驅驛上,準備進兵平樂觀。何太后害怕起來,罷退全體小黃門,使還里舍,只留何進平素親近的人,守衛省中。
諸常侍小黃門都去何進那裡請罪,聽何進怎麼處置。何進對他們說:「天下紛紛擾擾,正是諸君為害啊!如今董卓很快就要到了,諸君為什麼不早日各就國呢?」袁紹勸何進就在這時處決他們,一而再,再而三,何進不許。袁紹又寫信告各州郡,假傳何進的意旨,使逮捕宦官親屬。何進籌謀太久,事情泄漏,宦官害怕想變。張讓的子婦(兒媳婦)是何太后的妹妹,張讓向子婦叩頭說:「老臣得罪,應該與新婦都歸私門。思累世受恩,現在要遠離宮殿,戀戀難捨,請再一次進宮,能夠暫時看望太后、皇上顏色,然後回去,死也無遺憾了。」
子婦對舞陽君說,舞陽君告訴了何太后,於是詔命各常侍都復進宮。八月,何進入長樂請求何太后同意,盡誅殺諸常侍以下,選三署郎進宮守宦宮的住房。
諸宦官互相轉告說:「大將軍託病不居喪,不送葬,現在忽然到宮中來,想幹什麼呢?從前竇氏事竟再起嗎?」張讓等又派人竊聽,完全聽了何進所說的話,於是帶領常侍段珪,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悄悄地自側門進,埋伏宮中。等到何進出來,便假稱太后詔召進。
何進入坐禁闥,張讓等責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僅僅是我輩的罪。先帝曾經與太后不和,幾乎把太后廢了,我們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和悅先帝之意,只想依託你何氏的門戶而已。現在居然要殺滅我們的種族,太過分了吧?您說宮中污穢骯髒,公卿以下忠誠廉潔的是誰呢?」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張讓、段珪等矯詔,用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附,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得詔板,懷疑有假,說:「請大將軍出來共同商議。」
中黃門把何進的腦袋擲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經殺掉了。」於是袁紹等人藉此機會帶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光。而後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即廢少帝劉辯,另立劉協,又迫殺何太后,殺何太后之母舞陽君,何氏家族滅亡,東漢最後一個外戚專權勢力被剷除,而漢朝也從此走向了戰亂。
何進出身屠戶,為豪門大戶四世三公之輩所不齒。然而襄助靈帝,居中調停,剿滅了震動天下的黃巾起義,能力是很強的啊。從撥亂反正的功勞上講,和曾國藩有一拼了吧?
問題是何進面臨的局勢錯綜複雜,他本身又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各種矛盾。
毛選的第一句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當時漢朝承平日久,各種關係枝盤葉結。宦官,外戚,公候,地方豪強,相互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拿何進陣營分析,何苗和舞陽君,何太后,能夠榮華富貴全憑宦官,因此對宦官態度曖昧,何苗雖然有私兵然而並不為何進出力;公候因為靈帝賣官鬻爵,除了個別異化的人如曹操袁紹外,不敢得罪宦官,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丘之貉;外戚前面已經分析了,榮華富貴全靠著宦官,甚至何太后和宦官還有姻親關係,也靠不住。
所以說,何進在中央,雖然掌握重權,但是要想除宦官,是孤立的,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盟友。由於根底太淺,出身貧賤,百官畏懼宦官,在朝堂之上也沒有自己的勢力,他對於剷除宦官,是堅定的;但是同時也是無力的。
於是,何進謹慎地平衡何苗(擁宦派),袁紹(公候激進派),兩方的勢力。從史書中何進的左右搖擺也可以看得出來,這是被優柔寡斷的袁紹都看不上來的「拖」。拖,是為了等待時機。這種做法是明智的。
何進最終決定依靠地方反抗中央,他的目標是手握重兵的西涼刺史董卓。
董卓是什麼人?鎮壓黃巾起義中打了敗仗靠著賄賂宦官才得脫死罪的人。何進找他,不是自取滅亡嗎?
但是,不找董卓,找誰呢?董卓至少是草根出身,和公候宦官兩派沒有那麼深到骨子裡的關係。
不怕董卓造反嗎?別忘了,何苗和他自己手裡都有兵呢。史書中記載,董卓進京後總兵力僅僅三千。和何苗的私兵比起來,尚且遠遠趕不上,怎麼能威脅到何進?
董卓進京後,夜宿龍床,姦淫宮女,亂髮貨幣,劫掠市集。這可能是何進和董卓達成的交易:你來殺宦官,我給你女人和財貨。參考安史之亂中唐王朝的作為。這麼猜測是有道理的。
所以說,董卓這個朋友,何進是找對了的,策略想的也比較周全。如果不是宦官發難,作困獸之鬥,何進,很有可能等到董卓進京。但是董卓進京之前,何進即使百般防備仍有可能遭遇不測。
總起來說,何進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他忠於漢室,雖然和宦官淵源頗深,由於宦官搞得天下大亂,他最終選擇以天下為重,殺掉這些閹豎。
第二,他是想做點事的人,從策略上講是可以的。但是,他沒有注意,找來的盟友並不會完全聽他的命令;他也沒注意,輿論和名義上的優勢是他應該利用的。
第三,他成功了。雖然身死,卻為漢室剷除了一個大毒瘤。至於他的死,我想他在做這件事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吧?聽過白龍魚服嗎?別說一個何進了,連江東小霸王都讓人做掉了。
肯尼迪還總統呢
董卓怎麼死的?孫綝怎麼死的?爾朱榮怎麼死的?宇文護怎麼死的?鰲拜怎麼……好吧沒死,怎麼被拿下的?
彭德懷 汪東興
因為他只會殺豬不會殺人。
十常侍掌握宮闈也就是控制皇帝,也就是最終的名分。何進掌握外朝,也就是中央的行政班底和軍政資源。何進想要有實又有名,就要徹底掌握朝廷和徹底掌握皇帝,有了皇帝何進才徹底沒有後顧之憂,文官勛戚集團在政治上就沒法起膩,從而才能進一步的去整合天下。否則大兵在外,宮中二指寬條子傳出來他就受不了。換句話說就是挾天子。何進不敢對宮闈用兵,就好比曹操對皇帝不敢直接動硬的,因為政治代價無法估量。此時局勢,對十常侍猶如困獸宮闈,常年積怨讓他們對外朝針插不進。而勛戚集團早已躁動難耐,袁紹曹操等「官貴」二代們給何進的枕邊風日吹夜吹,不知何時就被說動,可謂勢如累卵。對何進,雖佔據主動,但江山漸亂,諸侯日重,京畿之地,天下側目,遲則生變,拖延下去對雙方都沒好處,因此陷入僵局。何進想要儘快破局掌握大義名分,把整合到手的外廷鐵板釘釘。十常侍自知油盡燈枯,死局已定,能拖多久要看何進吃相如何。。可以說雙方都到了攤牌的時候
於是,十常侍搶先破發,拋出和談,這算是一種讓步姿態,如果何進想要名分的完整,政治上乾淨,想要徹底和平接管皇帝,他就不太好拒絕,更何況他感情上還有個妹妹。從陽謀上看,何進自信不無道理,所具優勢無可匹敵。何進接管中央幾乎就是垂拱而治,但十常侍又何嘗不是退無可退,退則必死。十常侍的算盤估計是去掉虎頭,引朋黨互攻,勝者師出無名,敗者餘眾自潰。。於是命運在這個轉角上,把陰謀和陽謀的對決放到了歷史的天平上。何進高估了自己,十常侍低估了外廷。陽謀和陰謀對沖後消解。。。下山了摘桃子的董卓順利的接管了十常侍掌握的皇帝和何進掌握的軍隊,再進京一看,亂象不可言喻。於是從自己出身角度和政治資本層面,陷入了對中央政治環境的深深思考。。。「唉呀媽呀這啥玩意啊?你們這是整啥呢?尼瑪這邊水也太深了吧?哥整不服你們,還日不熟你們么?何進愛搞彎彎繞,哥脫下褲子就是艹,去你麻地愛誰誰吧~!」於是袖子一擼「滾!滾!都他媽給我滾。」至此,東漢最後發光的可能也被熄滅,動亂的歷史進入到了深沉的黑夜
推薦閱讀:
※劉備真的是借得荊州嗎?
※劉備的皇室身份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
※三國時期有哪個人是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都見過面的?
※諸葛亮的武鄉侯到底是鄉侯還是縣侯?
※為什麼前四史的水平遠高於後面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