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師在企業里的地位如何、職能有哪些、以及未來可能的變化有哪些?


謝邀~

內審部門確實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運作規範的外企相對好一些,但在大部分國企、私企,內審部門的認同度亟待提升。內審是一個典型的「責權利」不對等的工作,承擔的責任通常是沒有邊界的,比如,以前審計過的公司出了事,可能就會有人問之前怎麼沒發現,實際情況是基於當時的環境和審計手段,有些問題是基本不可能發現的;與此同時,內審的權利和利益卻又與責任嚴重的不匹配,一群審計人員通過辛苦工作取得了成果,卻沒有能力去改變不合理的現實,這確實是內審人的悲哀。很大程度上內審取得的成績取決於公司一把手的重視程度,而恰恰許多高層管理者對於內審職能在認識上有很大局限性,當然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逐步改變他人的認識,但是從目前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造成內審邊緣化的局面有很多原因,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公司治理機制的缺位,很多公司儘管已經頗具規模,但公司治理架構仍然沒有得以有效建立,儘管交易所不斷頒發各種上市公司指引,但大多數公司的公司治理還只是一張皮,遠遠沒有落到實地。對於內審部門來說,最重要的是給予其「法理」上的保障,以英美的單層董事會架構為例,董事會下設有審計委員會,由具有財務、審計或風險管理專業背景的獨立董事領導,審計委員會是內審直接彙報的對象,由此保證了內審人員與管理層的相對獨立,又保證了其在公司治理架構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同時與審計委員會的專業交流不會存在障礙,這種安排是實現內審「法治」的基礎。不過可惜的是,我國上市公司的內審依然是取決於一把手意願來進行「人治」的,首先,我國上市公司現有治理架構是單層與雙層董事會糅合而成,同時存在著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兩個機構,彙報路徑與管理許可權上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帶,機制上的不完善實質上造就了內審的管理者缺位,其次,獨立董事制度水土不服,淪為擺設,形成內部人控制;內審部門名義上的彙報對象並未對其進行有效管理,而淪為了管理層使用的工具;再加上很多公司一把手對內審的認知是有局限的,並未給予足夠重視,多方面因素疊加,造成了內審部門比較尷尬的現狀,既沒有獨立性、又沒有權威地位,自身權利有限,風險卻被無限放大。


======================================================================


內審的工作職責還真是不好概括,因為涉及的面實在太廣,在國內提到內審通常會想到經濟責任審計、經濟效益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幾個傳統的內審職責,其中又以離任的經濟責任審計為主。工作內容包括認定任期的考核利潤,對任期經營管理情況進行評價並指出問題,對歷史遺留事項界定責任,為離任和接任領導劃清界限,對公司發展提出管理建議。當然,經濟效益與財務基礎審計也是內審的重要工作,大多數情況是幾種性質的審計結合起來,開展多重目的審計。內部審計對於被審單位盈利模式、經營風險、管控情況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對於財務核算的關注,這也是內審有別於外審的重要差別,更多的時候,財務數據只是一個引子,提供線索,內審人員是否能由此出發挖掘出深層次的東西至關重要;內審的價值在於要發現管理問題,並提出切實可行的管理建議,最終的目標是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初衷如此,實際效果要受到第一段分析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內部審計有了一些諮詢的屬性。

隨著上市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的要求日趨嚴格,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更多的企業得以建立,作為對內部控制監督與評價的重要一環,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也得以凸顯出來。以前的內審也要進行合規審計,評價的標準是公司的管理制度;現在隨著內部控制標準體系的建立,合規審計也就有了更具體、更加系統化的依據,就我的體會來講,按照主要業務流程建立起的內控標準覆蓋的廣度和深度超過了以往的管理制度,特別是有些制度里不便體現的「軟約束」也可以通過內控標準加以推行。很多大型央企都是在近些年來陸續建立了內控體系,這對內審人員絕對是一大福音,為合規審計的開展提供了更好的抓手,使我們在評價被神單位的管理時有了更具說服力的參照標準。今後,內控審計的方法及與傳統內審工作的結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上面提到的審計類型,內審還可能涉及工程結決算審計、信息系統審計、舞弊審計(和國企的紀檢監察工作有交集)等等。目前的形勢下,開展專項審計也成為了內審的重要課題,比如以往情況下多是以單個企業為評價對象開展工作的,現在可以聚焦某一環節對所有或多家下屬企業來次橫向審計,如某一類型業務的專項審計、對採購價格公允性的專項審計、對生產成本控制情況的專項審計、對逾期應收賬款的專項審計等等。

所以說,內審的工作職責太廣了,幾乎涉及到了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


======================================================================


最後,談談我對內審職業發展的想法。在我看來,苦練內功是做好內審的基礎,合格的內審師必須在如下幾方面提高:

一、過硬的財務知識。財務數據通常是內審工作的起點,是在短時間內了解企業概況的重要途徑;所幸內審人員財務出身的較多,這一點應該問題不大。但是,內審看待財務數據的角度和關注重點還是有自身特色的,比如拿到財務報表,相比損益表,我會對資產負債表給予更多關注,因為損益更容易受到操縱,客觀性不足,而雁過留痕、所有的經濟事項都會在資產負債表上有所體現;特別是對資產項目,逐一分析其構成、商業實質、可收回性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畢竟內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挖掘潛虧,而挖掘潛虧的前提是夯實資產。資產負債項目夯實了,損益也就跑不了了。

二、紮實的行業及產品經驗。這通常是內審人員的一大短板,因為我們最多只能做紙上談兵的高手,卻很難掌握實務操作的經驗。有些事情「看過」和「聽過」與實際做過有很大差別,各行各業都有許多門道或者說潛規則,沒有在圈內摸爬滾打三五年的實操經驗是很難了解全面的。對於內審人員來說,只能通過不斷學習無限趨近於一線人員的水平。雖然我們無法成為行業專家,至少我們要能從某一產品的毛利率看出其是否合理,從營運資金的配置反應出經營模式的變化。

三、基本的管理學知識。和第二點類似,內審人員不可能成為管理領域的專家,但是對於公司戰略、組織結構、控制與激勵等方面應具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內審工作的價值體現不在於發現審計問題,而在於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內審不只是給被審單位挑毛病,更是要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掌握基本的管理學知識是提出有水平的審計建議的前提。其次,內審工作涉及大量的溝通與交流,特別是與被審單位管理層的,自身不懂管理,就不可能與管理層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內審工作的深度要大打折扣。

四、高超的溝通技巧。來到一個不了解的企業做審計就像進入了一個黑箱,看不見周圍的環境,一切都要靠「摸」來探索;而訪談就是我們摸清四周的重要手段,這個過程類似於瞎子摸象。好的溝通技巧可以讓內審師更全面、更有效的摸清情況,發現潛在的疑點與風險點,有針對性的設計審計程序;否則,內審就只能做些表面文章,冰山以下的根本無法啟及。我做過財務會計、財務分析與外部審計,從以往經歷來看,內審對溝通能力的強調遠超過了財務和外審;關於訪談的具體策略實在有太多,以後如果有機會我想專門寫一篇做分享。


關於內審工作的一些其他體會和感觸,請參見我的這個回答:企業的內審工作是一個怎樣的職位?發展前景如何? - Robert Wang 的回答


9月13日更新,此貼終結,刪除暴露單位信息的內容(乾貨都刪完了)


對於未來的發展,我保持樂觀。以內審作為職業,可以讓你相對全面的了解一個行業,如果能做到對某一個行業非常了解(證書是最不重要的了),那你就很難被替代。至於以事務所和企業作為職業開端,其實就是廣度和深度的選擇,事務所可以給你紮實的財務基礎,轉作內審可以很快上手,但你對一個行業並沒有很深的見解。


內部審計這個職業,個人感覺,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城市中產階級,如果你對自己的期望就是這個,可以考慮一條路走下去。如果你希望成為商業領袖,創業明星,還是儘早轉行吧。


首先明確一點,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而內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合規。這兩個目的在很多時候是存在衝突的,而大型集團公司以及國有企業出於監管的需要,以及出於管理層級太多太複雜,大老闆需要充分了解一線業務的需要,才設立了內審部門。所以,內審部門一般都是大公司才設立,對公司管理層(一般是董事長)直接彙報的。

所以,有人說內審是企業里的東廠,有失偏頗。正常的大公司是需要內審部門來降低經營風險,並推動合規經營的理念。有了這個機制,起碼可以確保經理人在動別的心思的時候會有所顧慮,當然,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降低,不過哪個大公司不低效呢,哈哈哈。


與外審(財務審計)的區別:這裡說一個誤區,很多人可能以為內審和外審差別不大,都是審報表。告訴你們,圖樣圖森破啊! 差別大了去了啊!!

內審主要審計的重點是業務!業務!業務!(說三遍)
要是只是單純地審計報表,那工作就輕鬆多了好嘛(哭臉)。一般外審只要把既定的程序跑完(抽憑,盤庫,調賬之類的),沒有material的問題,就可以出具意見了。內審不是啊,你要是出去一堆程序走完,說沒啥問題,那麼老闆會認為公司出錢讓你們在那裡耗那麼長時間,你就給我看這個,簡直是廢物。。。。

但實際操作起來,發現大部分企業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所以其實不會缺少寫的內容(一般也是老闆覺得會出問題的下屬企業才讓內審去搞的)。但是,你寫出問題了,得讓對方的經理人承認啊。所以內審其實難的地方在於內部溝通上,一般我們去審計一個下屬企業,基本從一線基層員工,中層管理人員,到他們的總經理都會訪談一遍。

最後,在離場的那天,你得跟這些在行業里摸爬滾打了十來年的老油條說,「咦,你看你這裡做的好像有問題哦」,然後別人說「啊,真的耶,我都沒注意到,這都被你發現了,你好厲害!」

想想就覺得難啊。。。。

內審的職能劃分每個公司都不太一樣,大致可分為審計監督,效能監察,風險控制和管理諮詢這幾項,可能有的公司的內審部還擔任著紀檢的職能。內審部門的職能側重與當前公司的業務形態、業務所處階段,管理水平等有關。

比如,公司目前屬於擴張期,各項業務都在迅速開疆拓土,那審計監督的過多必然會阻礙業務的開展,所以整個審計線的活動必然會有所遏制,以風險控制和效能監察為主。
當公司的業務進入穩定期,那麼內審的審計監督活動必然頻繁不少,對當期以及以前生意過程中的不合規以及低效的現象進行梳理,寫進報告彙報給老闆。
此外,內控不足,業務風險較大的行業(比如零售業),內審必然側重於審計監督,而許多上市公司由於平時就受到監管,內審活動可能會更側重於效能提升或管理諮詢。

因為上述業務的需要,內審人員的來源一般是比較有經驗的一線經理人,以及專業能力比較強的外部人員(四大、顧問公司等)。像我這種一畢業就干內審的,其實屬於異類。。。。

內部審計在企業里的地位跟內審分管領導在企業里的地位有關,以及跟公司的大老闆對審計的角色定位和資瓷度有關。要是大老闆非常重視審計,那很多工作就能很順利進行了,工作中獲取資料以及後期溝通都會順暢不少。但要是大老闆覺得審計部就是為了應付監管設立的,那這個部門干起事來就老費勁兒了,前期溝通好的問題,對方經理人都承認了,後期出報告以後說翻臉就翻臉,甚至把他的上級老闆拉出來內部撕逼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最後,再說一下內審人員的職業前景問題。之前也說過了,內審人員一般是從一線或者外部聘進來的,一畢業就干內審的其實不太多。但內審跟外審一樣,都要長期地出差,一年基本一半的時間在外地,所以長期干下來也是需要體力和腦力雙重保障的。許多內審人員在做了一定年限以後,也都會想到轉崗(內部或外部)。
不過,一畢業做內審也有好處,比如會比一般的員工都要了解整個生意的版圖,核心的節點等,同時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有經驗的經理人,可以向他們學到不少東西(廢話,內審問的事情能不回答嘛。。。),當然,這個過程中怎麼處理相互的關係就完全看個人了。最重要的,是會了解到很多事情的底線在哪裡,這對以後自己去業務也好,生意也好,都是由幫助的。


好久都沒寫定西,一來是忙,二來是挺忙,三來是忙死了,連續好幾天睡行里,說句實話,等我再出行門的時候,我突然有種「天玄倒轉斗轉星雲」之感。等我再睡在自己的床上時候,那種柔軟度那種舒適感,讓人高潮了,還沒成熱來一發時候,就聽見了第二天鬧鐘的聲音,這個工作節奏,也是醉了。
今天閑了點,打開知乎嚇了我一跳,無數私信加提示,我才感覺原來現在是2016年了,曾經發誓說關注過1000立馬補長文,看來我要爽約了。

好了言歸正傳,看到今天的活動「審計風雲」,這對我來說真是太帶感了,既然是審計,怎能少了我們這幫內審撕逼黨。這裡我就說說我們銀行內部審計的工作,和我自己作為內審菜鳥的一些感悟。

要了解內部審計,其實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其中私以為,最大的根源還是獨立性的問題,內審的對象甚至職能配備,還是要靠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內審只對董事會負責,相當於「尚方寶劍」,而外審依據《獨立審計準則》,出具外部審計報告,是針對社會大眾,投資人等,拿傭金辦事,有公允性。

概念介紹完畢,真正工作起來真心是千差萬別,內部審計的面對對象是董事會,我們的職能許可權就是董事會給的,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在內部是有一定獨立性,能客觀的督查公司方方面面,看起來挺高大上。

可是真實情況那就呵呵了,董事會給的職權大小,獨立性程度,經營問題遇到審計問題(內部審計畢竟還有一個目標是幫助企業實現其目的,改善機構運作並增加價值),怎麼平衡,查出問題怎麼應對(畢竟我們不是外審,三大表核完了,拍屁股走人,我們畢竟是企業中一份子呀),所以我們的工作也分面子和里子,真是無處不江湖呀!

拿自身例子來說,作為銀行內審,我行對內部審計還是相當重視,職權,獨立性就給予了充分的保證,大數據軟體系統的工具,內外部審計資料庫的完善也是給了個充足,但是私底下問了問他行或者其他行業的內審,情況真的是有好有壞,糟糕點的情況,內審的確是在打醬油,基本上屬於混吃等死,職權呵呵,獨立性呵呵,估計是為了上市硬套上了一個內部審計部門。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沒有數據,純靠私底下聊出來的,這樣的公司真的不少,其實大家想想也能看出來端倪,內審在職能上是不參與實際經營的,那麼就要靠資金養著,我們估算了下一個成熟的內審部門,內審人員工資,差旅,生產資料,包括因為審計經營部門浪費的時間成本,七七八八加起來,少說都要百萬以上,加上一些審計工具運用,千萬都是可能的。

這裡說說內審的另外一個職責應付外審,很多內審正在乾的就是駐點財務,從憑據裡面找線索,從財務制度裡面找內控,至於從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找制度缺失,經營優化基本上是哈哈一笑,這也不是審計普通員工的能力範圍。在這樣的情況下,內審人員的財務能力就是必須的,可是並不全面。


說點題外話,內審員工對財務的知識的掌握其實知識一個方面,內審員工還需要掌握的其實是對內控的優化,風險的控制,這就要求內審員工如果想在這行這個公司呆下去,必須懂業務,業務不明白,你根本不知道業務部門在幹什麼,如果問他們的問題太幼稚,肯定會失去審計權威性,說不定你一離開,人家心裡就暗罵傻X。


道理其實還有很多,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溝通的重要性,記住你是審計,內部審計,不是外審出了報告拍拍屁股就走了,你畢竟要在這個單位做事,老師傅曾經教導,說軟話不做軟事,你之所以那這份錢,就需要做這份錢的事,被董事會當槍使,其實內審就是董事會的槍,你出的報告給董事會,至於他們的抉擇是他們的事情,你所做的就是知情彙報。(道理是這麼說,具體情況還是要具體分析)

最後說說,未來可能的變化,內審其實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公司發展的必然之路,經濟粗獷發展,暴富,可能性越來越低,公司制度規範化雖然值得噴的地方很多,但是畢竟比5年以前10年以前好了很多。

對於個人發展,做內審還是要找一個好的企業,一個企業的內審好不好,判斷標準是內審獨立性、職權範圍以及受董事會重視程度。如果你找到一家好的企業,那麼恭喜你,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越早接觸行業的管理層,能夠提綱挈領的俯瞰這個行業,那麼收穫絕對超過具體經辦員工數倍不止。


不同的企業肯定是不同的狀況。目前所在企業是中型央企吧,目前我們內審部門財務審計主要是針對子公司,一般是根據年初的審計計划進行項目審計,比如經濟效益審計、綜合審計、基建審計、採購審計等。對於公司本級財務部門,我們只是每年會進行一次全面預算審計。另外,我們審計部還負責整個公司及子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然後每年針對18項內控指引做一些專項審計 。當然,我們部門是內部控制評價歸口部門,負責組織和複核等。 嗯,基本能接觸到公司的各個部門,也會經常和領導打交道,另外,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真的很重要。


看了一堆答案,都是事務所的出來幹了兩年或者三年,以為把內審搞好了。呵呵,根本不懂的人,有空去看看 我寫的內審五代機這篇文章


做過兩年內控負責人,我想說:
1、理論上內控的確很重要,甚至有一些有覺悟的民營企業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當前經濟環境實在不行的很,怎麼談內控?總得先解決公司的溫飽問題,再來談內控吧,所以,顧不上啊。
2、知道內控有用還不行,還得會用啊。有的把它掛在財務總監下面,有的掛在總經理下面,還有是財務經理管著,這咋弄啊,綁手綁腳,沒啥用。
3、雖然說執業環境不好,但是並不是說就不去學習它,內控是作為一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必要的素質,不管是cfo還是ceo。

經歷一份工作,對於個人來講,不管你做好了,還是搞砸了,對於你而言,你多了一份經驗和閱歷,君不見那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沒出名之前不知道糟蹋了多少資本家的錢。


這得看公司了,我從畢業至今在過兩個公司,兩家都是上市公司,我本人也都是在財務部工作。

第一家公司是一家深圳私企上市公司在我們城市的分公司,這家公司的內審很牛逼,審計部長就是監事會主席,聽說是很早很早就跟著老闆一起乾的了,基本等於聯合創始人那麼一個存在。一個50多歲的女人,看樣子就是一臉兇相,會讓人不寒而慄的那種。這家公司內審地位很高,也很嚴格,總經理都要讓三分,去子公司審計就跟外審一樣,審半個多月到一個月。一般都是先來兩三個小兵先審,審出問題來只要審計部長一旦親自出馬過來了,就意味著出事了。我當時在的時候,內審查出一個也不算大的問題,總經理私自拿了一部分市場費用,並且他還沒有全部私吞,還分給了公司員工,結果是直接開除分公司總經理。還有一市場部的哥們,把公司的存貨自己拿出去私賣了,金額大概在70-100萬左右,審計部長過來把他親自交給了公安。

第二家公司也就是我現在的公司是我們本地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部,這家的內審就比較疲軟了,大多是走走形式,權力也不像上一家那種能凌駕於總經理之上,所以,他們都是隨便查查,自然也查不出什麼問題,或者就找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你們的憑證訂的不好」,「做賬要一借一貸,你們怎麼能多借多貸」之類的問題,反正這裡的內審總結起來就是沒卵用。


地位有高有低;
職能有多有少;
可能性有大有小;
取決於一把手如何定義內審,當然,一把手如何定義也會來自內審老大對一把手的影響力。


唔,之前在上市公司內審部做過,來回答一發。
讀書的時候在課本上所知的內審部是多麼高大上,比如這樣:

比如這樣:

於是我義無反顧的投向了內審的懷抱,做了一段時間

題主說的對,我國的內審根本就是因為內部控制形式的需要,在企業里確實屬於非核心職能,它的存在感真的不強,存在的目的一般也是為了對付外部審計師。當然這是一家之言不同公司對內審的定位差異比較大。
我們部門內審部獨立於業務和財務部門,當然這是廢話,我們肯定是圍著財務部門轉的。我們需要出內審報告還有對與公司有關的重大事項進行專項審計。如果公司不是很窮,有錢請諮詢公司或者重點培養了財務部門的話,內審就可以省很多事了,比如說財務指標如何?稅金是不是過多?費用是不是過猛?子公司多少?業績如何?等等。當然有的上市公司也不重視財務部門,認為財務部門是內勤部門,內審外包,自己的帳一團糟。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組織的文化不認為內部審計師的貢獻是具有積極和普遍價值的,大部分審計執行官不具備對審計活動的遠見和領導力,也沒有讓內部審計活動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而且公司也沒有在實施內部審計時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
在很多上市公司的眼裡財務就是一個根據已知事實算數的。內審就是根據已知事實看財務算的對不對,他們的核心部門是生產與銷售,再吐槽一下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分很多種,有些上市公司不過就是3000萬股本再加上一些上市前的財務魔術和錢砸上市的,老闆有多少個是識字的,他們想的只有擴大生產和銷售渠道,在國內還沒有多少人才可以將財務變成戰略,更別說內審了,太虛太雜。
內審崗位在未來會有哪些變化?這也分不同公司吧,有的就是查記錯的帳,有的是對付外部審計師,有的把內審當內勤,有的當作諮詢部門一樣用……


內審一直處於審計範圍中一個很尷尬的處境


內審就如明朝的東廠。
職位不高,但直接report給最高管理層
不懂業務,但什麼都插只腳
看不見真正的問題,但會列一堆的findings (當然這些finding大都是業務部門有意無意中暴露給它們的。總得發現點問題吧,要不面子上過不去)
沒有朋友,人人避之三尺


內部審計師在目前的上市公司體系來說,的確是一個雞肋一般的職務。


先就企業職務來做一些描述吧,名義上內部審計師獨立受董事會領導,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和疏導,這本身是一個監督者的職能,也是企業創立這個治理結構時的初衷。

可惜,在這個企業制度還不太完善的國內環境,企業的董事局同時負責管理層的決策,這個職務的實際職能就不再是董事會的需要而是管理層的需要,內部審計師也就變成了僅對財務部的進行審計的職能機構,工作內容僅限於公司內部控制合規性的審核(因為財務總監必定是會在內部審計師之上的),也不會傷筋動骨對著自己公司的財務把表開刀,所以往往內審提出的問題簡單而無實質意義。

再加上內部審計師本身並無實權,所以其內審功能往往弱化,具體的業務流程還是需要公司的財務部門進行規劃。

其實本身並不願來說這個職業和職務的前景,因為在公司內部,一個職務不可能會一下子從一個不顯眼的位置變成公司的高管級別,更何況是這樣的事情好像還希望證監會牽頭,如果美國的體系相對完善來說的話,要實現這樣的改變,那也是少則五年慢著奔著二十年而去了,那時候恐怕大學應屆生都變成了而立之年了。


說個真實事件。曾經畢業時去過一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做內審助理。(我去的時候沒上市,後來上的)當時這家集團公司為了上市在不停開拓市場板塊,也請了很多的經理人。其中有一個趙姓經理人是某高層的直系。
當時集團總部高層內鬥激烈,於是有一天某老總授意我們內審去查一下這家分公司。我們一行4人,內審部長帶隊入駐。剛過去的時候趙姓經理人不太重視,覺得他上面有人,就算查到什麼也無傷大雅,基本以出差和開會為由避而不見,財務報表也拖著不肯給看。我們內審部長一看這樣,基本就懂了,直接和我們說,下訪基層。。。
然後那一個禮拜的工作就和各個部門的員工聊天,吃飯,喝酒。都沒問出來什麼。。。
事情的轉折點在最後幾天,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一個門衛的老大爺悄悄過來問我們是不是紀委的?要反映點情況。。。然後才道出此趙姓經理人的包養二奶,剛給情人買了新車,以此為突破口一查到底。。。

最後走時問老大爺為什麼要舉報他領導,答:上個月扣了他100塊錢。。。100塊


內審部門實際上是很容易得罪人的部門


謝邀,講個事吧。
我校注重實務,所以有些課是有立信所的項目經理來教學。
老師曾經和我們講過一次經歷。帶隊去做審計項目,與被審的內審人員打交道。
內審人員透露自己在處理完這次審計項目後,就要辭職了,內審部門其他人員也辭的差不多了。
原因是,內審得罪人,尤其是HR,每次要求提薪升職,都無功而返。這等於逼著他們走,所以流動性很大。
我認為內審想做上去,還是要改變待遇。


今天才從省公司開完內審部門年度述職,坐在回去的班車裡,看到這個問題真是淚啊!一個國有大型企業,年收入幾個億,內審我們部門只有三個人,負責財經內容的只有我一個人,在人員配置上都不重視。領導要往上走,需要業績,業績第一位,你的內控?規則?往後靠!告訴你諮詢你一下風險管控算是看的起你了,大部分情況都不會告訴你,只需要你蓋章,你蓋不蓋?想不想拿年終獎了?年底考評想不想稱職啊,優秀啊?以後崗位想不想晉陞了?獨立性都是屁話啊!早就不想幹了,一直沒找到更好的崗位挪挪地方,爭取今年投奔別的部門。對了,還想到去年底分管領導把我喊去,跟我講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靠,真是個得罪人的活,以前在財務年年績效優秀,到了審計啥都沒得過,反正國企內審部門就是一個坑!


內審,是企業內比較特殊的一個職位,他的角色就是企業憲兵,這個定位非常清楚。通常,內審是代表董事會進行工作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管理審計、離任審計、內部財務審計、項目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等。內部審計的工作是風險防範,包括但不限於商業風險、瀆職風險、投資風險、業務流程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等。管理審計的工作是主要的工作,其基本的業務邏輯是:看審計管理工作的業務流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風險,如果有,要求改進。如果沒有,抽查我們的實際執行是否按照流程執行,如果沒有,就可能會全查,找出業務流程的違反行為和造成以及潛在會造成的後果。內審完成後,將撰寫內部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中會按照輕微錯誤、錯誤、嚴重錯誤和審計污點進行分類,以提示公司最高管理層。通常內審報告的結果,會對公司、部門的負責人的升遷、降級等有很重要的影響。


現美企內審。想到啥說啥。
就以前在firm里和客戶的接觸,國內企業的內審確實會比較尷尬。曾經做過一個H股行業老二的客戶,內審部門一共三個人,要負責全國幾十個工廠辦事處的全部內審工作,基本一直在到處跑。同時在集團內的話語權也非常有限。
相對而言,美企的內審會更好做一些。首先,因為PCAOB對企業內控的要求非常嚴格,我們每年都會根據SOX404要求去更新我們的審計策略,同時還要配合外部審計師的工作,另外還會做很多專項審計。其次,內審的話語權要更高,我們每個項目都會給site出報告,報告都有顏色分別並且都會即使彙報給集團管理層,紅色報告算很嚴重,之後都會有相應的跟進項目。
對於內審的地位,確實會尷尬。我們永遠都只是個cost center而不是profit center,有的operation leader也會不理解我們的工作。但是內控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格是大勢所趨,隨著企業運營的規範化,國內企業這方面的需求也會逐步向外企靠攏。


理論上內審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職業,但在中國國情下,發展緩慢。問題高票答案說的差不多都是事實。
但是我認準的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個企業。我對內審職業還是比較看好的。


推薦閱讀:

如何在財務拮据時期保持樂觀理性的心態?
畢業後工作應該選 PwC 的稅務還是寶潔的財務?
如何全面地比較在 500 強做內部審計和在四大做審計各自的利弊?

TAG:企業 | 審計 | 財務 | 內部審計 | 內部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