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管寧割席故事中的華歆?
基本同意樓主觀點
我們先來看一下拋去「管寧割席」這件事之外兩人的生平:
管寧:管寧少時就是一個學霸級的人物,不僅好學而且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完全一副好學生的派頭。
東漢末天下大亂的時候,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在看人物的「仕途」。曹操的司空召命被攔截了就不說。管寧躲避公孫氏戰亂回到中原,堅決辭讓了太中大夫的官職,曹叡繼位下召徵兆管寧為光祿勛,還下召給青州刺史廢話太多,就一個意思你丫的把管寧給弄過來朕要給他官做,不能老是博我曹家面子。這次又被管寧上疏辭讓。
管寧的節:在遼東的時候,管寧作為時代標杆被公孫三世恩寵,得其不少饋贈,但是在管寧西渡之時把所有饋贈全部奉還。從黃初(220年—226年)年間到青龍(233年—237年)年間,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明帝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上報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管寧自從避難遼東及後來回到中原後,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膝蓋頂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不得不說管寧老夫子確實高風亮節,不慕錢財,不圖權貴。只是不與當時一般士人走的一條路。
我們再看看華歆:
不想寫了,還要看電影了,(原諒我的懶,其實人家寫的挺好的我幹嘛要自取其辱)我就直接傳送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c86d50102drz1.html
其實華歆沒有那麼不堪,相反也是作為一個讀書人之楷模的君子。對於避難老人,他是善始善終的義,有自己的標準,也有自己的底線。對於「管寧割席」而說他是貪圖富貴的小人則大錯特錯,北上曹魏之時退換所有的饋贈,人家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饋贈好伐!北上來到曹魏那裡哪怕是位高至相國也是家無十斗餘糧,賜給他婢女他也是讓他們嫁人。明明是安貧的大善人好不好。
還有大家別忘了華歆在曹魏的時候,極力舉薦曾經與自己「割席絕交」的管寧,人家並不是打壓「羞辱」,反而不計前嫌。
很多關於華歆從東吳到魏國,很多人認為這是他變節。洒家不敢苟同,如果是變節則必有所圖,許攸棄袁投曹是家人安全個人慾望得不到保證!郭嘉棄袁是個人才智不能得到發揮。他圖什麼?名利,他在東吳的地位就不說了吧!權貴更是扯淡。所以個人認為他跟孫權說的原話是比較可信的。畢竟當時名義上還是大漢天下。至於華歆逼宮這件事,人家《三國志》裡面更本沒記載好吧,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個人覺得當時情況輪不到逼位,獻帝也不傻,曹丕更不傻。
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他曾上書天子,勸諫其「留心治道」而減少「征伐之事」;他聽說戰事征役頻繁「頗失農桑之業」,又上書懇請重視農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這些強農固本、富國安民的政治見解,在今天讀來仍具有現實意義。故史書稱道他「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歆發達之後對待舊友管寧的態度。《三國志·華歆傳》寫華歆官至司徒時,將管寧當作品德高尚、卓爾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舉薦;華歆官至太尉時,又上書欲讓位於管寧。由此可見華歆對管寧當年割席絕交的過分之舉,非但沒有耿耿於懷,挾嫌泄私,而且以極其大度的胸懷,出以公心,舉賢薦能。華歆其人之德行高潔亦由此可見一斑。順便提及,《三國志·管寧傳》稱管「心懷道德,胸藏六藝,清靜謙虛,廉潔清白」。足見管寧也確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我對管寧割席的故事一直感覺很奇怪,超級不理解的。 百度了一下兩位主人翁的生平,更覺得故事把管寧放在道德高點把華歆當小丑的做法是在不理解不理解不理解 古代男人對自己成功的定義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華歆的成就即使沒有比管寧棒(很明顯是甩管寧好幾條街好嗎)至少也是不分仲伯吧?硬是要說講學是道德高尚 當官是助曹為虐,那也真是強詞奪理……
---------------------
管寧(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當時的名士,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一生講學,居住於遼東。
華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謚敬侯。
--------------------------
所以我覺得不要從管寧割席這個故事去評價華歆 就算是只從這個故事去看,我都不覺得管寧比華歆優越在哪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