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究竟想闡述些什麼東西,電影中有哪些小細節至關重要呢?


竟無從說起。。


袁四爺和程蝶衣有一段細節最另我感動。
淪陷的北平,程蝶衣在台上貴妃醉酒,頭頂灑下無數抗日傳單,燈光滅了,台下嘩然一片混亂。只有程蝶衣在黑暗中獨舞,也只有袁四爺,在樓上包房目不轉睛的注視黑暗中的程蝶衣,即使看不見,他知道他在繼續。
四爺孤獨的在黑暗中為蝶衣鼓掌,騷亂的人群終於隨著四爺的掌聲望向黑暗中獨舞的蝶衣,燈光亮了,掌聲四起。
當掌聲孤獨的在黑暗中響起,他們的關係也不再是戲子與買笑的大爺。兩個純粹的靈魂,在那個亂世,惺惺相惜。這就是藝魂吧。

段小樓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是舞台上的霸王。
一擲千金的看重,刻骨銘心的懂得,相惜相通的靈魂,直到最後末路英雄的退場,袁四爺是悲哀的霸王。這一世,霸王和虞姬錯過了。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你莫屬,此貌非你莫有。


抗戰前夕,蝶衣和小樓去演出,受到粉絲歡迎,蝶衣聽到冰糖葫蘆的叫賣之後,有幾秒鐘的出神

必是想起了小癩子


只看電影的話,我覺得幾個反派配角比主角更能說明這個故事的主題。

張公公,青木,國軍軍座,袁四爺,這些人都害過蝶衣,但是他們也在不同程度上幫過蝶衣,只因為他們愛京劇。為什麼蝶衣激動地跟小樓說「青木他是懂戲的」反而被小樓打了一頓,因為對蝶衣來說戲就是人生,誰能保住京劇他就支持誰,而對小樓來說京劇就是一個糊口的破玩意而已,如果不能給他帶來利益他當然就不唱了,為了京劇去跟日本人合作簡直是豈有此理。從解放後的劇情看,小樓還不如菊仙,菊仙雖然不懂戲,但她知道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不能這麼就扔了。

而這部電影真正的靈魂人物,我認為應該是小四。小四一直在害蝶衣,除了討厭封建師徒關係外,更重要的是蝶衣在京劇上比他強,他永遠超不過去。他的各種手段,比如批鬥蝶衣,比如拉攏小樓,更多的是針對蝶衣這個人而不是京劇本身。

影片的高潮是紅衛兵破四舊燒戲服,主導這個場面的一直是吳大維扮演的紅衛兵新秀,小四隻是站在旁邊享受自己導演的這場戲。菊仙上吊,蝶衣和小樓徹底成為仇人,小四馬上跑到舞蹈教室,拿出虞姬的頭飾,享受成為「腕兒」的喜悅。然而,吳大維推門進屋,準備對他這個元老下手了。

小四的表情,與其說是驚愕,不如說是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人不要京劇啊。

於是,活過了封建王朝,民國,日佔時期的京劇,在新時代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順便一提,之前看《昭和元祿落語心中》的影評,作者說日本人的這種態度才是對藝術的愛,《霸王別姬》不是,我覺得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讓那幾個落語家滾來中國,看看他們還愛不愛藝術,就如同猶太人愛祖國,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生在德國。


【所以這電影可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脆弱性,他們不明白世界上的很多變化,也不願意去明白,只想獲得大資產階級的保護,然後一直延續那種小確幸的生活】【但是可能時代的劇變仍會斷送他們的美好願望】

【霸王別姬沒想闡釋什麼】它只是單純的講了一個故事

要說毀掉陳蝶衣的人,有戲班老闆,有葛優演的那個人等一個個黑手。

【程蝶衣的人生觀念已經是一種錯誤的人生觀念,是有點變態的】【程蝶衣是活在戲裡出不來的人】

情節我記得不太多了【但是整個電影我覺得是用一個悲劇美來講述人生】

我們不可能以程蝶衣的世界觀來安排一個世界,如果安排了【那一定是一個不好的世界】

【很多電影都有這樣的主題:電影的主人公抱著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態度,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

霸王別姬也是這樣一種電影。

程蝶衣只不過想一直活在他自己的戲裡罷了。
————————————————————————————
寫到這兒我覺得也不好評價【因為好多人已經把張國榮演的程蝶衣融入了自己的世界】,它們已經在塑造一部分中國人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程蝶衣活在一個夢裡,誤入迷途的夢裡,是那些害他的人帶他進了這個夢,而他又不想出來了】

【今天喜歡程蝶衣的很多人也是活在夢裡,他們願意活在夢裡,這某種程度上是有追求的一種表現】

不可能為了滿足程蝶衣一個人,革命就不革了,新中國就不建立了,也不可能為了滿足他,段小樓就要和他在一起

【所以這電影可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脆弱性,他們不明白世界上的很多變化,也不願意去明白,只想獲得大資產階級的保護,然後一直延續那種小確幸的生活】【但是可能時代的劇變仍會斷送他們的美好願望】


細節有很多,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假霸王,真虞姬。
假霸王,一定程度的勇敢,碰到硬茬還得認慫。
程蝶衣,菊仙,哪個感情都是真的,但現實為大,即便活的苟且,就算日後想起,覺得愧疚。
但順勢而下,大時代之下,哪得圓滿。其實這是我們大多數人。
不象程蝶衣,""說好了一輩子,少一分少一秒都算不得一輩子。""的固執和執著。

程蝶衣,現實里的浪漫主義者。張國榮演的很多電影都有這個影子,最喜歡的還是<<春光乍瀉>>里的何寶榮。
一生燦爛如爛漫煙火。
何其短暫絢麗,收尾凄涼。
別人看去是道風景,但身在其中,又有誰能體會個中心酸。

其實這個電影里,我喜歡的是菊仙。接地氣的,活生生的溫暖而有擔當的女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說好的一輩子,少一分鐘都不是一輩子。蝶衣就是這麼較真,無法放棄,更無法堅持,在理想和現實的僵局裡迷茫。張國榮演的其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人的純粹的帶有理想的那一部分,在現實中必須剔除的多餘的部分。影片開頭,年幼的蝶衣長有六指,必須切掉多餘的一個才能演戲,就像人必須切掉自己的理想才能在現實中存活。不瘋魔不成活的蝶衣,在外人看來只是活著的瘋魔了,理所當然地要被拋棄。蝶衣最後在戲裡自刎,看似是妥協,實則是屬於他的勝利,畢竟,如此實在地在戲裡死去,誰還能說戲裡的都是假的?到底是霸王別虞姬,還是虞姬別霸王?就精神層面來說,我覺得蝶衣在戲裡面扮演的虞姬才是真正的霸王。


把人性、愛情這些永恆話題 放進跌宕起伏的歷史敘事中加以展現。
所有的細節都是為了贏得觀眾的一聲嘆息:小癩子自盡前硬生生塞在嘴裡的幾顆糖葫蘆(清末民初底層藝人的艱辛);解放軍觀看蝶衣表演走腔時自發鼓掌致謝(和國軍日軍的態度鮮明對比,新中國初期力圖展現的新氣象);蝶衣毒癮發作時抱緊菊仙幻想幼年與母親分別時的景象(儘管經歷了時代變遷,幼年的恐懼總會在意識防備鬆懈時侵襲);段小樓在文革時卑躬屈膝揭發他人(已沒有了花滿樓里年輕氣盛砸頭退敵的不卑不亢);張公公、袁四爺前後命運的鮮明對比。
當然,這一切在我看來最大的悲劇就在於程蝶衣,悲劇的不是他的(同性)愛情,而是在大時代的變遷中無法像他人一樣圓滑世故的改變自己,對於感情如此,對於世事亦然。段小樓的一句話最為關鍵:」你也不抬頭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
這個悲劇性和李碧華小說改編的另一部電影《胭脂扣》有著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那部電影里痴情不變的是梅艷芳飾演的如花,同樣是半個世紀的跨度,同樣的讓人一聲嘆息。


我覺得這是用物理學上的控制變數法,以主角三人的視角及觀察對象合伙人、戲院老闆、數來寶藝人、袁四爺、太監等人的遭遇為變數,地點北平不變,以民國到解放至文革這樣一段錯綜複雜,命運多舛的歷史時間線為線索,觀察那些變數隨著時間線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研究幾個變數之間的關係。
總的來說和茶館差不多,只不過茶館的格局更小,但是壓強更大,注重以小見大。


引用一個影評人的話,霸王別姬 描述的,就是在一個說謊的時代中,一個只會說真話的人的命運。
-----------------------------------------------------------------------------
這個總結非常精闢,我很贊同。
但是我想說,這類電影承載的,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而非一定要告訴觀眾某個道理。當然,透過多稜鏡一樣的歷史,我們可以閱讀到很多道理,當要說出來,又很瑣碎,無從說起。
其次,這個電影,不僅僅是像阿甘正傳那樣展現時代的記憶,同時又挖掘人性的掙扎。
人性主題的電影,佳作就太多了,比如羅生門,探討了人性的光明和陰暗。霸王別姬,如果總結的話,可能就是那個影評人說的,一個說真話的人在一個充滿謊言的時代下的命運。
這個電影的成功,與它從頭到尾有大量的隱喻和雙關的精巧設計也有關。而且,電影劇本是原著作者親自操刀的,框架嚴謹以至於精美,意象的運用和情節的發展均絲絲入扣。大量的現實主義鏡頭和超現實主義的隱喻,感情、歷史,綿密交織,基本上每個細節都是隱喻,而且小的隱喻串起來,又成了大隱喻,這種心機,你真的是扣不完的!所以,我不想回答這個細節問題!細節只是作者的論據,而不是主題!另外,原著作者在小說里就是以張國榮為原型寫的程蝶衣。所以,整個電影最終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大體上,霸王別姬應該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歷史題材(或者是傳記吧)電影。華語電影在這種類型中,佳作很多,即使大陸的導演頂著巨大政治壓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這個類型的另一部佳作,同樣展現的是時代片段,不同的是,它是層層遞進的手法,最終托出的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寓言--烏托邦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這部電影,也有人認為它是華語電影之冠。
不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對歷史的還原程度,可以讓台灣群眾哭著走齣電影院, 主題上則側重於社會問題,並非探討深層人性,當然,社會尺度的人性,也是人性。
霸王別姬 對歷史的還原也是很高的,雖然沒有牯嶺街那樣真實到不像電影,但時代更迭更加波瀾壯闊,且極其具有代入感(這個做法,真的是教科書級別,就不展開了),比《阿甘正傳》對美國歷史的刻畫還要出色。主題上,則是人性與時代互文,人物命運與時代交織,這種做法很難,很容易就亂了。而霸王別姬不僅沒有絲毫凌亂,反而讓兩個方面相得益彰、水乳交融。這個難度,別說電影了,文學上能做好的,都是傳世之作。不信你再舉個別的電影出來。

總之,時代和人性,兩個永恆的主題,霸王別姬 都沒有迴避,而是像程蝶衣的為人,像他演出的京劇一樣,真實而浪漫地向觀眾娓娓道來。

還有一個現象很有趣。歐美電影多數是從思想破題,以思想或觀念來破題,構建出一個電影。而東方,尤其是中國,則習慣以現實帶入,讓觀眾自己去揣摩思想。這和文學也很像,歐洲作品是作者責任型,你看不懂,是作者的問題;漢語作品是讀者責任型,看不懂,作者不負責,同時,讀者可以任意解讀和品味。

《霸王別姬》里很多細節有時是為了增加真實感,有時是在調動觀眾的感情。

比如有答主提到的「冰糖葫蘆」,說明了程蝶衣是個不容易忘記過去的人。因為他不忘過去,所以在那個時代的歷史洪流中更顯的格格不入,連他師哥都吐槽過他。程蝶衣的不忘,有很多線索,比如那把保劍,那個寶劍的主人(張公公嗎?我忘了),以及那一句: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這就是編劇的紮實的基本功啊!

雖然已經功成名就,但誰又能品味到,那一路走來的各種辛酸?那一聲「冰糖葫蘆」,在觀眾隨著蝶衣進入到事業有成,盡享人生甘甜的時候,又極富詩意的點了一筆酸楚。

所以,大家對這電影的評價是什麼來著?天衣無縫!


我只想說,看見霸王別姬,我就想到了「哥哥」,霸王別姬讓我認識了張國榮,也讓我再難以忘懷。


很多人說真霸王,假虞姬
說小樓無愛,蝶衣痴迷
但是其實我認為未必,仔細觀察小樓對蝶衣的不排斥,或者說捨不得排斥,都能察覺到,不只是同門情意。
女人是敏感的,菊仙針對蝶衣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哪個年代,男女戀愛都已經很難了,更何況同性?
菊仙對小樓不算愛,只能說是正常女人找了個依靠
更像是現在的形婚
小樓對菊仙,可能只是寂寞,對蝶衣愛情炙熱恐懼的一點。因為他是個俗人,不相信愛,也不敢去相信愛,所以他只能選擇用現實來麻痹自己對愛的渴望。
這是當時那個社會附加在小樓和菊仙身上的枷鎖,因為他們從最開始,就不相信愛,他們只是想活著
比喻那些,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沒有思想,沒有渴望,沒有夢想的大多數。

小樓出賣蝶衣,我認為是想把他打醒,讓蝶衣也失去對愛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比活著更重要。
小樓俗的讓人心痛,中國大多數人都是他這樣的人。

菊仙在小樓出賣蝶衣的時候爆發出來的瘋狂,是激發了女性骨子裡的那意思感性,或者說,她被喚醒了一絲東西,讓她開始有了希望,所以才會發瘋,她那個時候,已經不再把活著,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了。

蝶衣……這個角色,太美好,美好的虛幻彷彿不存在人世間,他可以為了戲班放棄自己對男人的底線,被太監強姦已經收養了孤兒小四,面對小樓的無情依舊無怨無悔,面對菊仙的羞辱一笑置之,面對四爺的追求心帶愧疚。
他從不去怨恨,也不去報復,唯一一次置氣是和菊仙的挑釁有關,那是愛到深處對情敵的憤怒。
他心存美好,對著戲曲中最純粹的情意有著瘋狂的執著。
他不是戲裡戲外分不清,而是他覺得…戲外應該也像是戲裡那樣純粹才是對的,他想要一個那樣的世界,所以他熱愛唱戲,因為戲迷的追捧讓他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代表著理想主義真善美的一種人,願意犧牲,夢想至上。

四爺,這個角色是一個有能力,但是世俗,卻有夢想的人。他喜歡蝶衣,就是因為蝶衣身上那股夢想的魅力,擁有蝶衣,會讓他以為擁有夢想。但是他終究是個活明白的人,分的很清楚,知道什麼能捨棄。
他不純粹,但是他也不是個俗人。

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熱淚盈眶的是…小四替代蝶衣出演虞姬…整個戲班都是正臉向前走,只有蝶衣逆著人流,往會走…
這一幕太震撼了…一是代表著傳統已經背離現代進步時的孤獨。
二是代表蝶衣自己…他沒有現在原地,而是選擇往回走,他可能是想,既然改變不了,那也沒必要留在一個不屬於他的地方。
年紀和精力讓他變得絕望,他還純粹,但是卻絕望…對愛情,對傳統,全部絕望…
戲被改的面目全非,愛人沒有絲毫動搖,在世俗中沉淪
這讓蝶衣失去了一切
所以最後,蝶衣用戲裡的死亡,讓自己永遠活在戲裡
自古文人有殉道的精神,蝶衣就是殉道的代表,用隕落來給世人敲想警鐘。

小四…這個角色就是映射社會中的小人,突然發現跟現在那些唯利是圖的大多數一模一樣,他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且為了利益罪惡而活著,為了證明自己比師傅強,為了證明傳統是錯的,極端扭曲的自卑心理,導致了喪失了人性。

這部電影講了很多,關於愛情講了俗人的愛,聖人的愛,還有普通人的愛,以及扭曲的愛。

講了傳統和現代的衝突……還有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差別。
沒有了傳統的人倫道德,只剩下現代所謂的進步,令人心寒…
傳統固然有糟粕,但是傳承了幾千年未曾斷絕一定是精華更多
而傳統直接被一刀斬斷…看看以前的人性再看看現在的人性…細思極恐

文化有多重要,看似只是讀書識字,但是卻是改變幾代人三觀的恐怖。

希望人們正視歷史,正視傳統


這一陣子,我在「知乎」讀到了很多有關「霸王別姬」的評論,不論是電影或原典、人物渲染或感情糾葛,似乎愈旋愈緊,除去感性,再無其它了。我來跟各位分享另一種思維方式,肇始於「詩」,但卻不是一篇一般人以為的「感性的詩」,而是在另一個「社羣網站」談論「生死」的「詩」。

一個字觸動一段感情的,莫過於「別」字。怎麼開始的,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好像就在一天,我在一個「社羣網站」,以「公開」的方式發送了一篇舊詩〈死死生生〉,藉以糾正一個「生死」的妄說,忽然就接到一個「私密」回應,要求我說說「別」字的意義,因為這首舊詩的「別」字非常突兀,曰:

「死與生牉之,人在其中住。

死生無二別,心居不動處。」

我看了那個「霸王別姬」的暱名,覺得有些唐突,於是先問她,為何取這麼強烈的暱名;她倒也坦白,只說因為很喜歡張國榮所演的《霸王別姬》,所以以之為名,只是從來不了解「別」的意義,我就問她,既然如此,是否了解「霸」的意義呢?她說尚可罷,不過就是「恃強」而已矣。

我說不然,人居「死生」之間,唯魄也,而「生魄、死魄」之魄之正字,即為「霸」,從月從「無月之霸」,月魄也,月始生,魄然也,「無月之霸」從雨從革,雨濡革則虛起也,雨浸漬、濕潤皮革,表面乃凸隆,形成不平整的斑駁,若以之形容人居「死生」之間的情境,即知人受「藏識」之浸漬、濕潤,生命乃多斑駁,卻非生命之魄然原貌,是曰「霸」,孟子的浩然之氣也。

她慌了手腳,只說她的了解是「霸王之霸」,不是「生命之霸」,我說那麼要了解「別」字,就很困難了,她忙追問為何,我說因為她的問題由「死生」開始,所以必須停佇在「死生」的議題上,她無可奈何,勉強地說那好罷,你就繼續以「生命之霸」來說「死亡之別」罷;我於是就說「生魄、死魄」原本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佛家稱之為「阿賴耶識」,為「心」的一種中性狀態,不能區分善惡、內外,甚至超越了一個確定淨覺之存在的趨動,而只是平靜穩定存在著,「能所俱存」,而出入這麼一個「能所俱存於心」的心,能從所思,所從能思,兩者互緣,即為「朋從爾思」,為佛家大本未傳之前的原始中國哲學思想,甚至有可能因為「阿賴耶識」翻譯者不知「朋從爾思」(《易?咸?九四》)的內義,以為是「印度佛學」專屬,故以「梵文」直譯。

她不置可否,我於是說「死死生生」簡單地講,就是「死其死矣,生其生矣」,也就是讓一切已經死去的事物或念頭完全滅去,同時也讓一切即將生出的事物或念頭盡其創生;在這麼一個渾淪、中性的狀態裏,沒有死生的念頭,而安住於一個一切死盡又一切未生的狀態,心不動,心外之事物亦不動,本自現前,本自存在,一旦心物覺察彼此的存在,或只是體驗彼此的即將顯現,「生其生矣」就將「死其死矣」袪除,而盡其所生,是為「萬物流出」之肇始,大千世界於焉呈現,乃「藏識」從「阿賴耶識」釋出的結果。

她有些不悅,悶悶地說,你所說的是「佛學」,而孔子卻說「不知生,焉知死」,不論如何,你說這些與「霸」或「別」有關嗎?我說當然有關,孔子也說過,「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在這裡就是「範圍『死生』之化而不過」;她洩了氣,只說那好罷,就說說你怎麼「化而不過」罷。

我說這得回到她所提的「霸」字,「觀月旋月魄,不將亦不迫,月魄從月生,化月而不過」。她停了很久都沒回應,後來說她讀到這首「詩」,竟然哀傷地哭了,好似知道了張國榮為何自殺的原因了,但她卻不願再往下說了,只說我們的談話緣自一個她所感悟的「別」字,而我旁敲側擊,卻又為甚麼不說她想知道的「別」字呢?我說「別」字無它,從冎從刂,冎俗作剮,從骨省,又半冎為歺,冎骨之殘也,故「死」之從歺從人,乃人伴殘骨,遂知有死,而後知人之有別於殘骨者,精神也,故從字義上看,中國不曾有過後來的「死的概念」,所以孔子才說「不知生,焉知死」,卻是「生死的概念」,而不是「生死的現象」。聽完了這個,「霸王別姬」不發一語,從此音訊杳然。

學界對這個區別亦多懵懂,所以有些學者就想以「不知死,焉知生」的佛家思想來提升儒家的「不知生,焉知死」思想境界,卻不知佛家所論為「生死的現象」,儒家所論卻為「生死的概念」,而儒家在佛學大本未傳的時候,就已經就「死生」的概念(謂之「幽明」)進行釐清,並推論出來一個「幾」的概念,讓「幾」的「微動不動」成為詮釋儒家的「彌綸」思想的關鍵字,當真波瀾壯闊,是為「儒家玄學」轉《易經》的「卜筮之學」為「道德目的論」的關鍵,曰:

「陰與陽牉之,卦在其中住。

陰陽無二別,易居不動處。」

這就是「霸王別姬」以「別」知「霸」的因緣,卻全然不理會整個儒家的「彌綸」思想就在一個「牉」字,是為其憾。


一條明線 一條暗線 用揭示兩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經歷感受 來帶你看那段歷史的美和丑 也看了中國變遷的那段善與惡 這還是在北平 更有白鹿原 更有活著 都看過了看多的感覺就是乏味 只曉得展現給你 卻讓你自己體味 清末軍閥民國共和 記錄下來 編個故事幹什麼呢 民粹啊 用藝術形式傳達的可以深入人心 但我覺得單純就是導演覺得這故事很美 很動人 動在哪 他自己大概都說不清 只能把它們一一列舉表演 有人就說 你瞧 這就是封建 這就是情誼 這就是赤心 叫我看來 全是掙扎和淪陷 有不妥協的 那就很動人了 所以啊 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 一個人的成功 不但要靠自身的努力奮鬥 當然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小賴子 冰糖葫蘆


菊仙的鞋子。


菊仙是愛程蝶衣的
或許從第一次看到程蝶衣演虞姬的時候她就愛上了 這並不是男女之愛 而是一種靈魂被觸動的愛 只是那個時候她被段小樓救她的恩情包裹著 她對段小樓也是愛著的 是男女之愛 感受到的只是蝶衣對它強烈的不滿和醋意
到後來程戒大煙 菊仙進屋看到程叫娘的樣子 母性情懷就被激發出來 更多的是看到一代名角落魄痛苦至此的心疼和惋惜
最後遭批鬥時 她敢從火里撿出那把劍 因為她知道那把劍對蝶衣有多重要
最後她上吊前最後一次見蝶衣 回了兩次頭 欲言又止 她想說什麼呢 或許是想勸蝶衣不要再執著
這絕壁是個聰明的女人 從她拿劍挾袁四爺救蝶衣和幾次打斷段小樓的話就可看出
可這個女人性格太要強 才會被段小樓傷透了心上吊而亡
如果文革時期真有電影里那麼恐怖 那當時的中國該有多可悲
致敬導演
致敬哥哥


悲愴的歷史和人的宿命。


人性的掙扎 The Struggle of Human Nature


在一個虛假世界裡無比真實的程蝶衣


推薦閱讀:

霸王別姬 請問到底講的是啥?
霸王別姬里師父打徒弟為什麼這麼狠 有這麼大的恨嗎?
學習戲曲要吃多大苦,現代與古時區別大么?
【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為什麼會成為歷史佳話被後人傳頌、演繹?

TAG:電影 | 霸王別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