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超脫》?

《超脫》是由托尼凱耶執導的一部講述一個擁有特殊天賦的老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電影。
下面說下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看的時候,略迷糊,但是很震動心靈。於是後來又多次觀看。然而在看的更多之後,感覺一些比較,呃,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了。電影開頭用為紀錄片來訴說,但是到了結尾卻又變成幻想式(專業辭彙不太懂,類似盜夢空間)結局。
這部電影一直在質疑,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所以覺得有些迷惑。


《Detachment》(大陸譯名超脫,台譯為人間師格)是由托尼·凱耶(Tony Kaye)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Christina Hendricks)等主演的美國電影,講述的是某類邊緣人群被一種渴望自我救贖和被拯救的精神牢籠所困擾,該片於2012年2月1日在法國上映,曾入選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最佳影片(提名)。

本片IMDb評分:7.7,豆瓣評分:8.7,豆瓣電影Top250排名No.99。(2015年8月31日數據)

本片導演托尼·凱耶(Tony Kaye),1952年生於英國倫敦,擅長拍攝紀錄片,曾6次獲得格萊美音樂獎最佳音樂導演獎。除去這部以美國中學教育衰退現實為主要題材的劇情片《超脫》,他上一部作品,是2006年9月在倫敦上映的紀錄片《Lake Of Fire》。儘管與Nirvana在1994年發行專輯《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其中一首單曲重名,但《Lake Of Fire》當年卻是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和藝術與科學學院最佳紀錄片獎,後來被提名為The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最佳紀錄片的獨立精神獎,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and the和Satellite Awards衛星獎,可謂是好評如潮,讚譽而歸。

在畫面表述和鏡頭語言上,Tony Kaye認為自己的這種「風格化傾向」,並不是刻意為之的,而只是一種追求真實化影像的結果。他自己形容道:

「……我並沒有要把自己的影片拍攝得具有某種特質,所以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認為我的影片很風格化。實際情況是,我只是希望把事情的本來面目展示給你看而已。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過太多的關於畫面風格的事情,只是想著要把環境、人物、事件等等內容交代清楚。拍下來人們的哭啼、笑聲、恐懼、低語,所愛的和所恨的事情。我覺得只要這樣,電影才有意義。對於我來說,鏡頭既是顯微鏡又是望遠鏡,它可以被用來研究一切關於人的食物。這就是我拍攝電影的一貫的原則……」

國內第三代導演謝晉說過,「導演是用鏡頭寫作的作家。」

在《超脫》中,無論是一開頭那宛如核彈爆炸蘑菇雲形狀的生命樹輪迴的隱喻,還是大段大段的閃白和偽紀錄片式畫面的紛雜切換,亦或是男主角Henry Barthes鬆鬆垮垮地委身在室內暗淡光線中默然片刻,然後吐出的隻言片語,「別讓…太多人進來,我想要讓這裡保持安靜……「

這些表意功能豐富的鏡頭,對一個深夜默默補片的死宅而言,殺傷力實在很大。

……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d."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在《超脫》這部電影中,多處引用了阿爾貝?加繆(法國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的這段論述,總是令人不勝感傷,即使是在觀影結束後,仍會在觀影者腦內喧囂不休。

其實,在《超脫》這部電影里,沒有一個人不是孤獨的。

平日看似洒脫的男主到了深夜,會一個人在歸家列車中偷偷哭泣。

內心陰暗的虐貓少年在被男主喝止其行為時,也只會冷漠地申辯道自己只是像只可憐的貓兒,被困殺現實的空間里。而說這話的時候,少年眼神空洞,攤開的手掌滿是淋漓的鮮血。

影片中段出現的那個趴在鐵絲網前緊閉雙眼的中年教師,無論是學校還是在家中,他都可悲地淪為了不存在之物,直到被男主無意間瞅了一眼,才悻悻地恢復了和這個世界的聯繫。

而另一靈魂角色,男主的學生——極具繪畫天賦的Meredith在學校和家裡的情緒同樣是被壓抑到了極點,連自己在暗室塗鴉的一水兒黑白作品,一眼望去,戾氣分明。

……

當電影的時間軸趨回到這,面對冷峻的現實面前深感壓抑,或許你也會同男主角Henry一樣,深感壓抑,無處安放。

百般糾結之後,男主選擇了埋藏能與他人交心的偉大天賦,隔絕了與身邊人的情感交流,寄住在男主家裡的女主Erica也被他親自送走了。而正因為這看似溫柔體貼的漠然,甚至還加速了他的學生Meredith日常生活的徹底崩壞,使得她最終選擇了踏上自殺這條不歸路。

Meredith的死讓Henry有所醒悟:其實自己只是一直在逃避現實罷了。懼怕與人過深的交往,說到底也只是不想傷害自己。在人類的軀殼之下,在血與肉的深處,藏匿著也不過是一尾同樣卑怯懦弱的靈魂。

泅游半生苦苦追求的所謂「超脫」,「不過是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從而較能夠忍,並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徹的哲學解說都改變不了任何一個確鑿的災難事實。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並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無論怎麼看透,身受時還是得忍。"(周國平《人得救靠本能》)

……

而在接近全篇結束時,男主終於不再受困於悲傷的過去而有所釋懷。在一個午後,他又重新接回了賣春少女,在和煦的日光下,兩人再度深情相擁,看似迎來了一個明媚的結局。

不過,導演大人似乎不打算讓我們這些觀眾們如釋重負……(-_-!)

果然在最後,導演留給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開放式結局:柔柔的日光漸次漫過白晝的世界,而Adrien Brody飾演的男主在講台上溫情脈脈地講課,不時與台下學生互動。然而下一秒,桌椅傾倒,紙屑翻飛,男主像是一隻畏葸不前的小獸蹲踞在形同廢墟的無人教室,一邊捧書囈語著美國作家愛倫?坡的哥特式小說《厄舍府的倒塌》選段(wiki:《厄舍府的倒塌》),一邊不斷地往下沉沒:

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暝寂的某個長日里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
沉重的雲層低懸於天穹之上
I have ben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
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
Through the Singularly,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
穿過這片陰沉地,異域般的鄉間土地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
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
I know not how it was
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
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但僅憑方才的一瞥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
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
I looked upon some blank scape for domain
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
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
圍牆荒蕪,衰敗的樹木遍體慘白
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
我的靈魂失語了
There was an iceness
我的心在冷卻
A sinking
下沉
A sickening of the heart
顯現出疲軟的病態

……

至此,全片終。

對於這樣的結局,個人傾向於Bad End,畢竟之前都插了那麼多的Flag,這個世界哪來那麼多的救贖……

其實在《超脫》里還隱藏著一段隱線劇情:在男主的小時候,他的外公曾經性侵過自己的女兒即男主的母親。這一殘酷的事實,在後來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男主的整個人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童年時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而這些創傷,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大多會被壓抑到潛意識區域。儘管雖然人們常常認為否定它們的存在,但在生活的某個瞬間,它們會藉由某類情境而顯現,讓人痛不欲生,甚至情緒和行為失控。

……

總體來說,《超脫》這部電影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人就不要妄想在這部令人沉醉不可救藥的電影里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裡,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這些探討的背後,不難看出明顯是受到了基督教教義中追求自我救贖以及美利堅民族骨子裡躬於自省的哲學傳統的影響。

全片的最後一幕更是頗有深意,先前看似留下了一個明亮的結局,下一秒卻鏡頭一轉,場景突變,只留下孤身一人的男主在廢墟般的教室里囈語著愛倫·坡的《厄舍府的倒塌》,如果結合文本來看,就只有揮之不去的沉重,似乎在昭示著即使是認清現實,男主也無力超脫的悲哀命運。

所以對於本片,心理抑鬱者慎看,而如果看後情緒洶湧乃至於一發不可收拾,個人建議是:

「都別瞎想了,去生活吧!」

EOF.


總覺得亨利與太宰治有異曲同工之處 超脫於世俗 遺世獨立 孤獨感深入骨髓
相較於太宰治的漠然自處 亨利卻負有救贖的使命 作為一位老師 他對於自甘墮落的學生 對於深陷泥沼的雛妓 都帶有救贖 他尊重人 尊重女性 童年的陰影致使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所以 他請人帶走了女孩
至於海麗和女孩 我是帶著些許心痛的 是要怎樣的孤獨 不曾體會過被愛的滋味 甚至與不曾體會過被珍惜的感覺 才會被他人溫柔相待時就誠惶誠恐的愛上他 在這份愛無法得到回應之時 覺得死亡才是最好的超脫
亨利在海麗死後才敢於直面自己 直面自己的人生 願意放下過去的不堪 接回女孩 開始自己的生活
結尾亨利念的長詩 卻是對救贖失敗的無能為力 疲倦卻無法改變現狀
雖是局外人卻無法做到超脫


人生苦短,及時超脫
片子一共前前後後看了兩遍,第一次看時是高二,當時是抱著補豆瓣250的心態去看,結果鬱悶憋在胸腔里,好幾天都不無法派遣,小看了它的致郁的能力。第二次看是元旦放假這幾天的事,經歷了幾年的心態變化,當再一次跟著男主的心路歷程走過一個半小時以後,眼淚不受控制的洶湧,不能自已,我覺得應該鼓起勇氣寫下這篇影評了
超脫,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有三個,而符合本片主題思想的應該是按佛家的解釋:擺脫痛苦
「痛苦」是貫穿全片的一種心理狀態,凡是出現在片中的人物,作為觀眾的你都可以或多或少的體會出他們自身的「痛苦」,而影片也似乎總有一些人物和看影片的你相似,所以痛苦自然而然被呈現在的內心深處。
片子以一個名叫Henry的男教師為主人公,展現了當代美國教育體制下,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現狀,變相的揭漏了存在制度內的嚴重問題
在美國當代的教育制度下,孩子或者說學生都被給予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被放大時,多很青春期孩子內心的痛苦亦被放大。他們處在一個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階段,他們迷茫,彷徨。他們有的公然在課堂上嘲笑一個肥胖的女同學為「Bitch」,他們有的和老師的對話中不離髒字,他們有的威脅要找人強姦女教師並往老師臉上吐口水,他們有的上學期間不穿文胸,他們有的毆打同學,他們有的虐死動物....這些種種叛逆甚至變態的行為成為他們釋放某種情緒的途徑。這些行為不可否認的應當被否定,可當你一看一個男孩茫然的站在那裡,說「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困在書包里的貓」一樣時,在場的所有老師和家長都沉默了,叛逆的外表下實則隱藏的是一個痛苦迷茫的靈魂。他們在艱難的擺渡,卻根本不知道要達到什麼樣的彼岸。沒有文字作引導的他們一無所有,只剩靈魂在掙扎。
痛苦在影片中不光體現在受教育者身上,同時也體現在那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身上。當上課時被無視,回到家被家人無視時,男老師痛苦的趴在鐵網上。當學校因為成績不見起色,不能為社區帶來利益而面臨被退休時,女校長痛苦的趴在地上播送著消息。因為對學生感到絕望,無能為力的男教師選擇吃處方葯,女心理輔導員選擇怒吼....痛苦體現在每個人身上,他們即是從事教育的人,同時也是普通人,這份痛苦僅僅是出於面對教育的無奈嗎?可能還有生活吧。
我對片子的兩個情節印象最為深刻,一是當Henry發現趴在鐵網上的男教師時問他怎麼了時,男教師的回答令我心寒「你竟然看得到我,這太殘忍了,謝謝」是啊,太殘忍了,本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在普通不過的個體,而你卻注意到了我,並告訴我我是真實存在的,可這又能改變什麼呢?
當劉玉玲扮演的心理諮詢師對女學生怒吼時「不在乎多容易,想在乎需要多大的勇氣」那一瞬間,絕望的情緒蔓延全身,眼淚止不住的掉,這是有多絕望和無力感才能喊出這樣歇斯底里的話。
任何一種痛苦都需要救贖,然而如何去救贖?
Henry小時候目睹過不堪外公性虐待而吞服過多安眠藥致死的母親,這給他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儘管缺少了母愛,可Henry在文字的指引下成長,問題讓他得到了精神的愉悅和滿足,他從絕望的深淵中爬了出來,好似超脫了自己的痛苦。
每當夜晚來臨,他獨自走在大街上,看著櫥窗里的商品和燈火輝煌,心裡想著「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流轉於人手的商品,被買入,又被賣出,數不勝數」這些詩歌和漫無目的的遊盪都表現著Henry內心裡的孤獨。可能在Henry看來,內心的感受內壓抑,這種冷漠便是超脫。
直到一通電弧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現在腦海里。是的,那痛苦依舊存在,或者說痛苦從未走遠。Henry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公交車上無助的流淚滿面。
童年的遭遇,以及這麼多年的自我成長,使他對痛苦有比其他人更為深刻的理解。所以當他走進教室,看到眼前的學生,他並不生氣,正式因為經歷過痛苦,所以Henry對他們每一個人的痛苦都給予肯定,並把理解表現為最大的尊重和善意,每個人都感受得到Henry的善意,這使得他們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Henry的內心獨白穿插在影片中,他說:「他們對眼前的一切感到無聊,他們還怎麼會去讀那些名著?」這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內心深處的了解
儘管Henry理解這些人,但他並不把這些人當作他要救贖的對象,Henry把他們都當作獨立的個體,我給你的痛苦最大限度的自由,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用絕對理性對待彼此,Henry成為了這些學生超脫的先決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真的很少能做到對他人的痛苦表示尊重和給予自由。往往,我們都是去否定它,改正它,批評他。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了,似乎每個人都不能迷茫,你吃飽穿暖便就是最大的幸福,便沒有理由去痛苦。可這種否定是最帶有惡毒性的,為什麼?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殘忍的社會,這種殘忍不單單指社會的競爭,更多的是指這個社會的冷漠,每個人與每個人的冷漠。意識和存在並非對等發展的扭曲狀態,使生存在這個時代的我們迷茫著,彷徨著,不安著,我們因為這些,便有足夠的理由去「不開心」,痛苦源於內心客觀真實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化解它,那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去否定它,指責它,批評它,說到底,這痛苦難道不是這個社會造成的嗎?
社會學家說,一個國家對女性的尊重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很顯然,在片中所展現的社會太缺少對女性的尊重了,一個中年甚至老年男子可以毫無愧疚的接受一個十多歲女孩的口交,一個男學生可以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嘲笑一個女生的肥胖,呈交上的文章里充滿了對女性的侮辱性辭彙....處處體現著對女性的不尊重,好像婊子和妓女生下來就是下流,可恥,就理應被男人侮辱,踐踏。這個社會正式因為潛意識裡對女人的不尊重才使得很多女孩或者女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墮落甚至毀滅。例如片中的女學生和小雛妓,前者在這個實實在在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後者更是自暴自棄,將自己視為只剩喘息的機器。而Henry的出現和他所表達的尊重卻打破了兩個人固有的生活形態,她們因為長期得不到正確的對待,世界觀價值觀發生扭曲,Henry的尊重使她們誤以為是對自己的愛,她們因Henry的尊重得到了人生的歸屬感,一種意義上的人格的完整。所以她們都自然而然的對Henry產生了依賴,可偏偏是這種依賴,使Henry陷入了一種恐慌,因為冷漠是他超脫的必然表象,不與他人產生情感上的聯繫更是他維繫超脫的根源。可顯然兩個人都對他產生了越來越深的感情,這使Henry產生很強烈的想要脫離出來的感覺。他害怕這超脫一旦被打破,痛苦便會如潮湧般侵蝕他,Henry的精神無比焦慮。
一次誤會使Henry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而他的內心也因此崩潰爆發,童年的畫面迅速浮現在眼前。Henry需要在這其中找到自己的形象意識,他怒吼著。最後,冷漠再次覆蓋了他Henry,他無法再維繫自己的「超脫」於是他讓人帶走了小女孩,並與女學生斷絕了聯繫。
可正是他的自我糾結導致了女學生的自殺,當Henry讀著《厄舍府的倒塌》望向那個空缺的作為,他知道他失敗了,而這部恐怖小說恰恰成為了被壓抑的困境中,女學生最選擇自我粉碎得到解脫的無助獨白。
女學生的死亡終於使Henry體會到了無能為力的感覺,也使他認清正式自己長久以來的恐慌,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別人,他將躲避在超脫下的自己強行拉了出來,當他手捧一束鮮花去看望小女孩時,他對小女孩的微笑和與小女孩的擁抱,代表著他敢於擁抱自己最真實的情感。之前他用超脫將自己過去的痛苦與現在之間建造了一堵牆,而這一次超脫之前的超脫,打通了這堵牆,過去與現在融合,使得Henry的人格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完整。
這給以冷漠貫穿的影片終於帶來了一絲暖意。
可能生活中的我們都是如此,有著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的痛苦,你也覺得自己的靈魂離自己如此之遠,而自己的存在又如此的真實。可我仍希望我們能給生活中的其他人最大的尊重與不否定,並尊重女性。
謹以這篇影評獻給每個正試圖超脫的人!


看完後,我只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
學校是孤獨的,老師是孤獨的,學生是孤獨的。
裡面唯一清澈明亮的色彩,就是那個失足少女了。
她就像是一個精靈,讓整個影片出現了唯一一次的歡快曲調和輕鬆清情節。
不過她的出場,是我覺得這部影片中最孤獨的出場。
她像個孤兒,沒有朋友,沒有家人,遇到男主前,連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都沒有。
或許從來沒人對她表示過男主那樣的關懷,所以她用自己蹩腳的方式,幼稚而毫無保留的表達她的愛。
最後她被帶走的時候,那歇斯底里的哭聲讓我的壓抑情緒第一次爆發。
每個人都是蠶繭里的蛹。


《TETACHMENT》:「我想要改變,但卻無能為力。」

但凡涉及教育的影片,人們想到的是問題學生和天使老師之間的博弈,或者參合著古怪家長的畫外音。三年前的某個午時,我初次看《DETACHMENT》的時候,強大的悲涼混合著叔本華式悲劇將我推向溺嗜的深淵。

如果說三年前,我沉溺在叔本華式的話語里不能自拔,眼看一切悲涼皆為定論,因而《DETACHEMNT》在我心中就成了最好詮釋;那麼現在回過頭重溫這部影片,我所能想到不過是以往的執拗以及淺薄,或者還有一往如昔的平凡和渺小。

很多人說這部影片過於悲傷抑鬱,讓人陷入絕望。影片中譯名為「超脫」,這個名字我很喜歡,但同時也很戲謔,現實一切如此困難,超脫之路朝向何方?台灣將其譯為《人間師格》,更加著重其教育方面的意義,然而托尼·凱耶並不執意於此。於我來說,《超脫》對人本身的探討已經涵蓋了其教育片的意義,或者說,托尼·凱耶只是從教育這個基點出發去探討人本身的存在和意義。

《超脫》講述了一個代課老師Henry到某個社區學校代課,期間救了一個雛妓Eric,以及見證了學生Meredith的死亡,以及形形色色的老師和學生的空殼軀體。影片中暗示了Henry的荒誕身份,似乎想要從隱喻上給出人之悲的答案。影片最後以Henry要到下一個學校代課結束,最後他在教室里念了一段愛倫坡的小說。轉眼間,教室化為荒蕪。Henry的扮演者艾德里安·布洛迪在影片中悲傷的神色,深邃的眼眸,黑白兩色的服裝,讓人不自覺的被吸引進去。艾德里安·布洛迪也成為了這些年來我最愛的男演員之一。

無意識的存在

影片一開始就引用了加繆的一句話:「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段距離過於遙遠,有時讓人忘記了自己的靈魂,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就像開頭各色的男女在自述為何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他們的理由千奇百怪,沒有信念,沒有意志,無意識的選擇,然後偶然性的鏈接他者,環環相扣的影響讓人難以洞悉這世間的奧秘。

作為一名代課老師,Henry流轉在各式學校,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和老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此複雜」,Henry救了流浪街頭的雛妓Eric,帶她回家,替她包紮傷口。Henry想要引導Eric走上正途,然而Eric竟然在Henry的家裡接待客人,這讓Henry異常憤怒。

Eric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為何淪為雛妓,「不知」的背後是深沉的「無意識」,如果說Eric是人無意識的存在,從而墮入荒誕的生存之道,那麼Henry的拯救就具有某種形而上的神秘色彩。我一直很想知道Henry對Eric的拯救究竟是人道主義上同情還是無意識下人類的直接情感連接,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

自救與他救

Henry在開頭說的那段話,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他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意志,他說,「這裡的大部分老師,他們都相信,他們有改變的能力,引導和幫助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生活的世界非常的複雜,我的成長就沒有人引導。」他執意於自己的成長沒有人的引導,所以他要去引導他人。引導在這裡某種程度上就像是虔誠者的朝聖,對於Henry來說是一種自救的方式。他洞悉自己,明了世界。Henry說:「這個世界如此複雜,我們都有自己的困難。」無論是被自己的妻子忽視存在的Relink,還是被家長忽視的學生,亦或是舉步維艱終於在仕途上淪陷自己夢想的校長。人人自危,然而卻都各自糾結,各自終結。

影片中Meredith長期被只有畫外音的父親所操控,她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實存在,如果說存在是需要愛來定義。那麼Meredith是極其缺乏愛的人,她渴望被認同,被了解,被需要,然而她只是父母手裡的玩具,她熱愛的黑白攝影和藝術也一直遭到父母的反對。Meredith尋求Henry的幫助,她哭著說:「我只要你抱著我,告訴我:Everthing
is
ok.」被意外的拒絕後,Meredith結束了自己的生命。Meredith生命的悲涼在於將救贖之道寄予他人。我們都有困難需要自己去解決,所以我不希望人們將Meredith的死簡單地歸於愛的缺乏,我寧願相信她的死亡是她最好的一件黑暗藝術作品。寧願相信卻遠遠不是所謂的真相。

人們追求意義,渴望自救和他救,生活卻一片混沌。自救和他救都變得可笑。

荒誕與意義

Henry一直讓外祖父寫日記,他希望從中找到關於自己的真相。越執意於真相的人其實只想欺騙自己。

影片的開始Henry將自己比作鈔票,在無數手中流轉,沒有歸宿。Henry在深夜電車上流淚,在深夜街頭漫走,在深夜書寫。一切的孤獨形態讓Henry昭顯出個人的獨特魅力,或者這就是導演關於人的孤單探討。Henry在影片中說:「沒有救生圈,沒有救生衣,你以為你還可以扔救生圈給他們。」「拯救」在影片中不僅僅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的苦難,其實也包含了導演對人本性的情感探討。

在外祖父就快要去世的時候,Henry稱他為父親。Henry深藏的秘密並不是在這裡被連根挖出,面對死亡,他只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在Henry去看Eric的時候,他倆的擁抱和對話讓我這覺得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暖心點。Henry說,他覺得兒時母親在保護他,甚至母親有事情瞞著他。我覺得Henry是知道真相的,儘管他一再逃避和沉溺於此之悲傷。他知道自己的外祖父就是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從未遠去,卻一直在身邊。人們渴望自救,但是也許從一開始就是荒誕而無意義。Henry的出生隱喻著人的荒誕初始,而後的生存流轉想要給出人生存的意義,然而最終Henry也難逃生活的自我束縛。

如果將地球的生命時長比作一年的話,那麼人的歷史僅僅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小時的最後一分鐘才開始的。如果說在這最後的擁擠一分鐘里,人類找不到自己的答案,那麼文明和文化也不過是種簡單的印記而已,和遠古的恐龍化石並無一樣。

對於生命來說,意義的追求也似乎過於渺小。「我想要改變,但卻無能為力」這不過是生活的某一種常態而已。

不忘初衷,不執始終,你才是你。

原文首發於 微信公眾平台:@七個人的小語種


《超脫》這個詞也許已經告訴我們這部電影的內涵,有些人是需要救贖的,我想信仰也是一種加強自己的信念,當你選擇依靠時你才能獲得安全感,而依靠的東西總是不確定易逝,所以各種宗教出現了,精神依靠才是驅動肉體的真實靈魂。

這裡更多的想分析和解讀下我對男主行為的思考,其實本篇涉及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的深刻,對青少年心理的解讀,以及刻意把每個人都定位的孤獨,充滿負面的痛苦等等;相比之下男主的心理更為複雜。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句話很符合男主建立了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後的狀態。男主童年時的悲劇導致他躲入文學的世界,在書海中他找到了拯救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學會漠視,不輕易與周圍的人和事產生互動,用不讓問題發生的途徑去解決問題;只有讓自己麻木才感受不到痛苦,但是麻木後失去了痛苦,同時也失去了快樂,超脫的本質不過是冷漠與假裝冷酷。這時感到: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

男主代課老師的身份也揭示出,短暫的相遇又快速的分別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一直處於超脫的狀態。但人終究沒法做到神的領域,因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感情因素,在哲學中自我壓制本我的行為,太過了就會導致最後情緒的崩潰與爆發;那就是為什麼男主一個人深夜在獨自的徘徊,他杜絕了世界給予他的大部分痛苦,但是卻無法抵抗自己給予自己帶來的孤獨痛苦,壓抑的情感,深刻的孤獨,這是超脫帶來的負面,割捨了情感後人會被情感的缺失備受折磨.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受到他人的排擠,當他看到賣春少女的遭遇,他想再一次去救贖,因為超脫的效果慢慢消失可能是為了曾經無法拯救的母親也可能是曾經失去母親後痛苦無法解脫的自己;他在她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自我救贖是一種病,因為這樣的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受傷後逃避的自己,而這些痛苦放在他人身上又會情不自禁去拯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得到救贖。他賦予了她們關心,她們卻解讀那是愛,男主想讓她們走出困境,但又如他在課堂上講的那樣,我們要保護自己不受外界的傷害所以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看似要拯救他人的男主,實際上無法保護他們。晚上遇到少女時,他處於好心幫助了她,長時間的壓抑讓自己抑鬱,所以至少在那時男主感到了一絲快樂,那是因為悲傷沒有來臨。

而影片並沒有戛然而止,自己愛戀同事看到男主和自己的學生擁抱在一起,激發了他心中無法擺脫的陰影,他的爺爺性侵了自己的母親,女同事的一句你在幹什麼,讓男主忍不住爆發,喊出了他想向爺爺喊出來的那句變態老男人,好像自己的黑暗被窺視了一樣,瘋狂的發泄自己的情緒,而自己的心中轉念的是同住少女的軀體,母親死亡時的影像,他正在被誤認為和自己痛惡的爺爺形象,那是被揭露的羞辱,被揭開傷疤的痛苦。

隨後男主送走了少女,因為他無法承認自己沒有對少女產生感情和慾望。他發現如果繼續接觸她就會對自己產生影響,如果心靈有一面牆壁,接納他人就要自己摧毀一直保護自己的牆壁,人的孤獨就像中毒一樣,每個人身上都有,卻都無葯可解。就算一步步排除自己生活中不和諧的因素。他開始想恢復到那個麻木不仁的自己。而自己女學生的自殺又一次把他拉入痛苦的深淵,如年少的自己無法拯救母親一樣,同樣的事情又一次發生在他面前,終於壓迫了他最後一道防線。他明白超脫對他已經無法起作用,如此對女同事說,對於今天我有了感悟,我身不在此。你可以看見我,但看到的只是軀殼。他已經回到了最初的狀態,如同童年的陰影再次發生,情景的重現讓他再也無法逃避。

事實上在自己的學生自殺後,他說了幾遍失敗了,我們要失敗了,因為我而失敗了。我讓所有人失望了,包括我自己在內。 自我救贖的失敗了,陷入了無比低迷的狀態,即使他從撫養中心找到了少女,他再次擁抱了她,電影中出現了難得的陽光的畫面,我想救贖從未結束,但對於男主而言還是會最後在一片廢墟的教室中獨自念出那篇詩

而結局是那段文學的自白,可以忽略痛苦,轉移注意力,來逃避黑暗的過去,但最終無法被拯救,所有的途徑都無法逃出現有的困境;所以他讀出:

我的靈魂失語了,我的心在冷卻,下沉,顯出疲軟的病態

從開始感情麻木,到後面受到情感抑制的折磨,到最後心中的悲傷再一次控制不住的溢出,有些悲傷和痛苦無法解脫,已經發生的東西我們無法改變,就如你我內心隱藏的黑暗以及無法對別人說出的秘密。但在體會到悲痛又無法擺脫的時候,我想下面那句話的含義只是對於現實的絕望,人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為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I am young,I am old.I am tied of my soul


昨晚手機寫了將近兩個小時,結果上傳答案的時候手機它死機了,結果還是不出所料地沒有上傳成功。之所以我現在能夠重新平靜地碼字,是昨天晚上意外地睡得特別好特別安穩,一覺到早上十一點,我大學四年都沒睡過這麼晚。很贊同 @綠兔子圖圖的回答,但也有幾個感覺不同的地方。

女學生擁抱Henry遭Henry的戀人同事誤解,使Henry的內心崩潰爆發,他害怕在腦海中構建自己會是外公那樣的精神變態的圖景。

這個Henry失控的場景,我覺得是被莎拉(同事)誤解為年長男性猥褻年幼女性這一行為激發了他腦海中始終壓抑不能確定的令他痛苦的回憶:外公侵犯母親,致使母親自殺。他也接受不了被看作是外公一樣的人,此處有Henry對外公的厭惡情感。
貫穿於影片的,是Henry對外公侵犯母親致其自殺的悲痛和不確定的糾結(或許不願接受)。
但後來莎拉誤解他摸梅麗的場景刺激他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告訴我們,他是肯定母親與外公之間發生了什麼,並且這是母親自殺的原因,但他不願意確定和接受這一點。當別人誤解時,他暴怒了。梅麗拍到平常的Henry總是很哀傷,君不見他的兩條眉毛是標準的「八」型

這眉型,我個人覺得是長期哀傷壓抑不得解的面相。在公車上初遇艾瑞卡(雛妓)賣淫(事實上沒得到錢)給一個老頭子的時候,Henry淚流滿面

真的是淚痕布滿面龐,睫毛都哭濕了;在請的護工沒有按要求照看好外公,需要Henry出面哄出外公時,他失控咆哮;

在艾瑞卡目睹了他假裝母親與外公奇怪的對話後,他和艾瑞卡聊了聊心事

關於Henry的冷漠,我覺得是理智和對自己的了解,足夠的理智讓他知道很多事情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很多人不能夠自知」,即是不夠了解自己,因而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其他人身上。Henry也並未指責,而是盡所能幫助。

而這樣不能夠自知的人太多太多,他只能力所能及地幫助,孩子們處於弱勢地位,但他們能夠最有效地吸收引導和幫助也正是最需要引導的時候。對於這樣本質無害的孩子,Henry承擔起一個代課老師本不必要的責任,來給他們以恰當的引導理解尊重關懷而不是說教,讓他們更加了解自己和有能力做出正確選擇,以期減少一些將來或正在發生的悲劇。

—— —— —— ———— —— —— ———— —— —— ——
分隔符?恩,就當是吧!
以下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我很喜歡Henry這個角色,他最大的特質是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存在

如艾瑞卡、梅麗、外公、那個老婆當他不存在學生也當他不存在的老師,他不是將自己定位為解救者去憐憫眾生,而是感同身受的傾聽對方,真誠地關心和幫助。

整部影片都是低沉無奈悲傷的基調,唯一輕鬆而溫馨的部分,是艾瑞卡為Henry早起做早餐,之後兩人一起去醫院給艾瑞卡做檢查一起去禮品店為對方挑選禮物,像小時候Henry和媽媽一起輕鬆走路、打鬧、說笑。

一開始Henry對莎拉是有好感的,但是出去約會時,莎拉很快講完自己的「故事」,並詢問Henry的,這時,Henry心中一堵牆迅速地建立起來了。此處略微不解。

梅麗死後,Henry深感無奈,他以為自己儘力不與這一切沾邊的努力,能夠起到作用,他也能夠影響別人哪怕一點點的思維,但事實並非如此。他接回來艾瑞卡,我理解為他不再採取他認為更好的理性做法,讓一個孩子獨自艱難成長,去找到自己的路。更何況他對艾瑞卡是有了感情的。
Henry去接艾瑞卡的時候,艾瑞卡在寫東西,看到他,艾瑞卡的笑那樣滿足燦爛。

Henry給了梅麗、艾瑞卡、外公筆記本,他對梅麗說,寫一些東西,儘管有時候很艱難,但總是會好的,他也一直在問外公有沒有寫日記。

另外一個,電影中一直在講孩子如何受家長冷漠、語言暴力等,說家長不稱職。但換個角度,家長也是曾經的孩子,他們本身也是可憐無奈的,電影中對家長的譴責味道過濃。

生活這樣,是無奈抑或常態?如果是這樣,我願意為了感動溫暖和善意忍受這些。


帶我離開厄榭府|《Detachment》

故事發生在一所集結了一群頑劣學生的公立學校,這幫學生的分數太低,以至於影響了學校周邊的房價——這是州教育署的職員在該校的教職工大會上說的,我無比驚訝——大美利堅也有學區房?但隨後老師們對此言論嗤之以鼻,不等職員說完便憤然離席,顯然這個黑胖子在說瞎話。後來這段情節被中國人編成段子,以煞有介事的語氣在微信微博上傳播,反響甚大,因為我們這裡真的有學區房。

雖然題材相對嚴肅、冷門,本片的表現手法依然力求創新——不是花里胡哨、博人眼球,而是高度契合題材特色,如片頭以板書的形式打出卡司,片中以課堂塗鴉的形式展現人物心理活動,而為了展現老師們回到家後的壓抑狀態,影片鏡頭使用了輕微的魚眼效果,房屋空間呈現一種怪異感,像話劇舞台一般,表現力十足。

影片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暗流涌動,涌動的是男主角對過去的介懷。這也是故事最隱秘的部分——男主角的母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究竟是什麼身世?直到最後影片也沒給出明確答案,全憑觀眾自己思考,大家可以在看到關鍵情節點的時候暫停(閃回部分的剪輯速度很快),拼湊出男主角童年的蛛絲馬跡。我推斷男主角的父親是他祖父。

這一點如果明示,影片就狗血了。導演的表現方式很隱晦,也顯得很高明。

***************************

影片讓我對美國的義務教育產生了中國式疑問:學校為什麼不開除這些差勁且部分有暴力傾向的學生?片中的老師都很優秀,他們為什麼要留在這麼差勁的學校?這倆問題很暴力,因為我是中國人。

查閱資料後,得出如下答案:

1、美國的教育是全民義務教育(真正免費,不收一分錢),一共12年,一直延續到18歲。他們的宗旨是讓每個美國公民都受到教育,培養獨立的社會型人格,使之成為有思考力和勞動力的人,作為中小學教育,更要讓孩子成為家庭重要的一份子。奧巴馬上台後,政府在法律層面進一步加強了對公民受教育權的保障,對學校的教育成果提出(其中就有畢業率和輟學率)嚴格的要求,所以學校是不能輕易開除學生的,當學生表現出暴力傾向的時候,應從心理層面給予引導,而不是隨便往警察局、少管所一塞就了事。影片中,劉玉玲扮演的心理醫生做的就是這方面的工作。

2、美國的教師資格證考取難度比起天朝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得是聯邦教育部門論證的大學、學院的畢業生,然後要參加州一級的考試,通過後才能取得地方學校的面試資格。入職後,每年要攢「積分」,可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其中就有天朝教師熟悉的在知名刊物上發表文章,當然,絕非天朝這般兒戲,一旦發現抄襲、代筆、數據造假,便會被開除並且很難再在其他學校找到工作。如此高的門檻決定了美國教師的高素質,他們一個中小學教師的知識和涵養可能就趕得上天朝的大學老師了。而且美國對教師的監管非常嚴格,學生每年送禮的額度不得超過20美金,超過就可以投訴和舉報。在如此嚴格的准入和監管機制下,教師們不敢出錯,也不敢打罵學生,因為一旦被開除,他們或許就只能去從事低一級的工作了,更要命的是要從零開始。所以影片中即使打人的學生在教師辦公室叫罵打砸,劉玉玲也無計可施,只能去別的老師那兒尋找安慰,抱團取暖。

很難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好還是壞,但像天朝的中小學校那樣動不動就讓學生站牆角、老師聯合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各種不是,是完全不對的——說的好像天朝教育有什麼是對的似的。還是不說了。

*****************************************

關於影片的思想,我認為體現在片名里——detachment,中文譯名「超脫」,太超脫了,不過另一個譯名「人間師格」更超脫。這個單詞的本意是分離,結合布羅迪在黑板前所說的那番話,便是自我分離,割斷和母體的聯繫,哪怕骨肉相連痛不欲生,也要完成獨立的蛻變。影片中,胖女孩差點做到,但被布羅迪的大聲呵斥所打擊(美人兒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的意外闖入和大呼小叫更進一步刺激布羅迪提高分貝,從而間接的加深了對胖妞的傷害)。但是這起事件激發了布羅迪割捨過往的勇氣,雖然導演沒有明說,不過從布羅迪受訪時娓娓道來的樣子可以猜測,他做到了。

布羅迪在課堂上引述的《厄榭府的坍塌》,是我讀的第一篇愛倫坡的小說,他所讀的那一段,恰巧是我對厄榭府的最深印象,《吸血鬼驚情400年》里德古拉伯爵的古堡最符合這段描述。不過在這部影片里,厄榭府有另外的指代,那裡面囚禁著被童年陰影所深深籠罩的自己。

我也有這種情況,直至今天仍沒走出來。這部影片不經意中觸及了我最不願提及的回憶,但沒有自以為是地構築一個通道讓我走出來,正如布羅迪的訓教箴言,沒有人能帶領你走出去,只能靠你自己穿過陰森的走廊,推開沉重的大門,走向廣闊的原野。我認為這一點是對學生、也是對有童年陰影的觀眾的尊重和鼓勵。

當然,還有其他層面的分離,比如州政府教育理念和學校實際情況的分離,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的分離等。這些都比較明顯,就不復贅述了。


不管以後還會有多少電影去描繪如此絕望的感受,《超脫》都會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精雕細琢的情感流動,大概已經觸碰到了人生的絕境。不想再過多的從電影技巧和電影語言上來分析它,因為它的內涵已經高於它所使用的語言。影像總是世界性的,無需翻譯,看到的人就戚戚然不能自已。
當我們在散步,在開車,在洗澡,在閑聊,是否總是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壓力,而不知其所以來?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來自四面八方,亦源於內心。無從談起,無從訴說,胸中塊壘,起於累土。正如影片結尾引述愛倫坡的詩《厄舍府的倒塌》:
「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個長日里
  沉重的雲層低懸於天穹之上
  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
  穿過這片陰沉的,異域般的鄉間土地
  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
但僅憑方才的一瞥,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
  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
  圍牆荒蕪,衰敗的樹遍體透著白色
我的靈魂失語了
  我的心在冷卻
  下沉
  顯出疲軟的病態
這壓力如此清晰,而我們大多時候卻選擇視而不見。「要知道,很多人並無自知的能力。」我們對自己如此冷漠,對待別人卻更甚於此。我們腦中所想全部來自親眼所見親身體驗,卻去無視別人眼中所見,卻不去感受別人體驗。這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的源泉吧,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卻只能看見它的一個角落,只能同呼吸,不可相知會。這大概是人們感到孤獨的根源吧,壓力與日俱增,陰鬱愈來愈甚,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卻和別人相差越來越遠。就像《超脫》中的每一位老師,都被無形的壓力壓的喘不過氣,被一層層鐵網裹得密不透風,甚至對別人能看到自己感到驚奇略帶欣喜。

而我們卻無法訴說,我們不願意「敞開」,因為對別人「敞開」意味著危險,深聊意味著託付。我們彷彿在海上漂流,沒有救生衣,總希望能看到島嶼,卻又害怕那只是個孤島。找到一個島嶼本身已是難事,何況我們要求的竟然是水草豐茂、落英繽紛。所以我們選擇自衛,選擇沉默,就好像片中男主(阿德里安·布洛迪飾)第一次被問到為何在公交車上哭泣,閃過內心鏡頭、閃過從前往事、停下手上動作,卻也只是淡淡的一句「去睡」。胖女孩梅麗愛慕男主,男主竭盡所能去保持一個禮貌的距離的同時幫助她,但卻無能為力——別人向自己「敞開」時往往如此,因為被託付意味著責任。而當他道歉的時候,梅麗絕望的發現,自己找到的一座島嶼只是荒島而已。
「公園空無一人,遭人遺棄,惹人嫌棄。格子爬梯與鞦韆都生了銹,顯得格外凄涼。孩子們都去哪了?難道他們不知,公園多麼需要他們,他們睿智的心靈,總能撫平很多創傷。但我卻無法找到自我超脫的時刻。」男主的日記告訴我們,他也無法擺脫這樣的壓力,他也無法「敞開」。他無法向女孩講述母親給她留下了什麼,他無法承擔梅麗的信任,他只能壓抑內心對讓別人理解的渴望,讓孤兒院把女孩從他身邊帶走。他從不自認為自己很高大,語言中也充滿了對自己的不確信和對生活的妥協,所以他受到了生活的折磨,甚至是曾經信任過他的人的懲罰
「我們有責任引導年輕人,不讓他們成為垮掉的一代,不讓他們墮落,不讓他們變得一文不值。但失敗了,我們都失敗了。
你不該來此,我身不在此,你眼中所見,只是一副驅殼。
...
胖姑娘梅麗自殺之後,男主摸著她的臉,只能說「一切會好的」,這也是對自己的告慰吧。生而為師,卻無法幫助自己的學生走出困境,無法抵擋孤獨的侵襲,無法消除壓力的存在。電影用多個分鏡從不同角度展示這一刻的荒蕪破敗,他感到迷惘,眼神不知道該看向何方,他看到了胖姑娘的攝影作品,在那之前他從來不曾注意,畫面上胖姑娘被圍困著,仰面向天,分外無助。而從給出的遠景來看,沒再有其他人去注意這幅作品,人群多麼像羊群

我們始終無法相互理解,一直都在漸行漸遠,這跟我們是否努力大概不成正比,孤獨之域,智力鞭長莫及。善解人意、內心強大如男主,也一度深陷於苦悶的生活中,深陷於蕪雜的人群中,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敞開」,從孤兒院接回女孩,這似乎是唯一不讓悲劇重演的方法。超脫的意義大概在此,於是有了一片陽光明媚。但現實要比這殘酷很多吧,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這縷金燦燦的陽光。所以影片以一片荒涼收尾,厄舍府從來都不是一座房屋,它就是生活,就是我們本身。
史鐵生說:存在的內核是一種虛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自己是因為我通過與別人的心靈溝通之後對自己的體察,這種溝通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接觸,而是依靠我的一個設想、一個回憶、一個訴說,這些內容都是無形的,是虛空的
哦,生而為人,真是抱歉。

喜歡的還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
如何評價電影《勇士》? - 寒山遠火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諜影重重5》? - 寒山遠火的回答
如何評價《美國麗人》這部電影? - 寒山遠火的回答


真的真的沒想到超脫這部電影會給大家這麼大的震撼還有思考。
我全片都在期待。最後發現「啊,就這樣嗎?」
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大家那麼震驚那麼多想法。

因為你們沒有在片中那個環境呆過。
我曾經的初中就是那麼一個地方。
有的學生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不來了。
聯繫家長也聯繫不上。
其實孩子自己都常常找不到父母。
老師挨揍。
校長被打斷腿。
大部分人來念書都是為了義務教育。
放學了就打架閑逛去雞窩。
有些孩子打架死了..也就死了。
片警都認識我們學校的很多同學。


這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
也不是一群孩子的問題,
或者你可以說這是無數個家庭的問題,
或者你可以說這是貧窮的問題。
或者你可以說這是階級的問題。
你可以說這是社會的問題。
他們沒什麼特別的。
他們長大了,就是他們父母那樣的人。
就在我們身邊,大街上。
他們的孩子,不抗爭的話,
又會變成當初的他們。
我們班只有少數人上了高中。
上了高中的又有很大一部分沒上大學。

因為走的路實在不同,
慢慢就沒法聯繫了。
大家都不想給彼此找不自在不是嗎。

電影里那個圈子,
這群孩子的圈子,
又和長大了之後的「小人物」圈子、底層圈子,有什麼不同?

我們班曾經來過一個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女老師。
挨個家去家訪,家長們很多都找不到人。
也沒辦法好好交流。
後來她見到我媽媽,可能是因為我媽媽是個高知,她們聊了很多,我聽了一耳朵,聽到了她對於教育的理想,和現實給她帶來的衝擊和無奈。
她都哭了。現實讓她落淚。


是有多天真才會以為孩子都是花朵,
好么,你以為那麼多花朵都是進入社會後凋零的嘛?

不是的,是有很多很多的孩子,
天生就不是花朵。
這是現實啊。

你再看看《小鞋子》,你要知道..這世上有無數的小鞋子。

不過話說回來,
你有辦法?
就算所有人都比現在有更多的十倍一百倍的錢,
階層這東西永遠不會消失。有階層就有這樣的現象。
如果你在他們之上,
那深刻的說明了一個事實:
你需要他們,需要他們墊在你下面。

哦哦哦,可別說什麼大鍋飯了。一去不復返。


很壓抑
非常壓抑
我看到一半歇了十分鐘再繼續

我把它當紀錄片看

這片子哭不出來你只能覺得累


一個有人際關係障礙的人,如何在關係中,實現了雙方的精神救贖。也是西方電影很重視的一種題材吧。


這部影響了我整個人生的電影


在想著貼不貼網址呢,人家博主可不一定喜歡我貼出來呢………
……………

為了保護我們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夠與侵入我們思想使我們日漸沉默的力量抗衡,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以此來激活自身的想像力,去培養屬於我們自己的意識和信仰,我們需要這些技能來保衛和維護自己的思想——出自電影《超脫》

對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壓抑的電影,看的時候感覺非常難受就好像誰在用力搖晃一個鋪了海沙的金魚缸,本來沉澱在思維和記憶深處中的人性的惡一下子被翻攪出來。
腦海中變得一團混亂,紛紛擾擾的隨著情節扯出了無數場景記憶。

電影里充斥著冷漠、暴力以及對生活處境的極端反抗,黑板上的粉筆板畫快速的變化反映著人物內心,每件事情都在朝著無助和憤怒的極端發展。
生活是什麼?我不懂,去你媽的!你少管我,去你媽的!所以呢?又怎樣呢?你是個婊子!你又胖又丑做點有用的事情好嗎?你這個婊子!你有理想嗎?你這種人渣懂什麼是理想嗎?我想做個小模特組個樂隊……讓我告訴你像你這種人渣永遠不可能當什麼模特也不可能成立什麼樂隊!你唯一的本事就是讓男人操你而已!

一切的一切都顯得窒息而壓抑。

男孩將貓塞入書包,在體育館內數個男孩圍著他,看著他一拳一拳毆打著書包中的貓,他滿手鮮血帶著一種麻木的天真。
你告訴我你喜歡虐貓嗎?研究表明少年時期虐待動物的孩子很可能長大後缺失最基本的感情。

我感覺……我被困住了……

所以,在青春期中一定會有某樣東西曾經牢牢的困住我們。

如果漂亮一點就好了,如果聰明一點就好了,如果瘦一點就好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你覺得這些重要呢?是誰灌輸給你這種價值觀的呢?
讓你覺得活著就要聰明和漂亮?

自卑,於是對生活失去希望,失去希望所以更加自卑,不知道活著幹什麼,有什麼意義,放縱和墮落用一種脆弱的一戳即破的自負和囂張維持著絕望的靈魂。
極度自卑的反面往往是極度自負。

所以為什麼要相信這種廉價的價值觀呢?為什麼要不加思考的接受這一切呢?

而生活恰恰被這些廉價的價值觀所包圍和掌控,他們像潮水一樣吞噬了一切,嘲笑一切,掩蓋了人性中的閃光點,留下了膚淺的表象。

我有一個表哥,是個體重超過200斤的大胖子,他的媽媽對這個念書一塌糊塗又胖的一塌糊塗的不長進兒子恨鐵不成鋼的不得了,常常是一頓疾風暴雨般的打罵。
表哥的母親是個非常非常強勢和嚴厲的人,在她看來失敗者是沒有發言權的,所以表哥26歲了說話都是簡單的短句就好像英語不大好的人寫的英文作文一樣。
他習慣了意見不被尊重也習慣了被剝奪發言權。

有一次說到念書的事情長輩們在數落他,他這樣說,我覺得教育的體制也有問題……
他的媽媽馬上疾言厲色的打斷他,連珠炮一樣反問,體制有問題只有你知道嗎?你多了不起啊,我們不知道嗎?有問題就有問題在你一個人身上嗎?為什麼沒有影響別人呢?有問題你一個人能夠改變嗎?你改變不了你就適應啊!

這是一個何其狡詐的語言陷阱,已經偷換了概念給提問者戴上了一頂個人英雄主義的高帽子,提前設定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場景,使得你不論回答我能/我不能還是沉默都顯得極其可笑。

表哥想了想說,雖然我不能,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改變……

長輩們又打斷他,那就是你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了?改變不了你多想它幹嘛?你適應它就行了!你為什麼不想想從小到大只有你念書念不好……

我真希望表哥能回答他們,去你媽的,我改變我自己就行了,我去改變體制幹嘛!

你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天生有些人不是讀書的料子,就像有些人天生不是做飯的料,天生不是做手工的料一樣……
表哥不是念書的料這點大家都知道,他其實可以早早結束念書生涯尋求體制外的發展,但是他的母親不同意,因為按照世俗的價值觀只有念書好才是正途,於是他勉強的上了高中勉強的上了大專,勉強的拿了畢業證。

他們奚落他諷刺他,看不見他身上真正的閃光點,他曾經一度玩電腦玩的很好可以靠這個賺錢,他提出想去遊戲公司上班,但是被長輩們集體喝止了。
他的父親為了阻止他這個【可笑而不符合價值觀的想法】甚至一拳砸了他的電腦。

在飯局上一位長輩是這樣給我的表哥設置陷阱的。
他首先建議表哥去自考成人大學,然後反覆暗示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考不上成人大學,因為這是一件極其容易的事情,在我提出疑問說,好像也不見得這麼容易的時候,他們反駁我的觀點舉例身邊多少小孩怎樣功課差也自考成功了(其實這當中並沒有真正的邏輯關係)。

這讓表哥緊張起來,他極力翹起二郎腿做出毫不在意的樣子點頭道,如果是我的話……當然能考上,我知道這是極其容易的事情。

長輩接著反問表哥,所以你會去考對不對?因為你一定能考上是不是?

於是表哥就掉進了這樣一個陷阱中,設置一個被認定為極其容易的事情讓你做,如果你成功了,那證明你也只能做做諸如此類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失敗了,那證明你真的一無是處。

表哥不斷搓著手指好像上面粘了什麼餅乾屑,他不斷點頭,當然,很容易的,很容易的……

其實誰都知道,他不喜歡念書,他不會去考自考的,就算報名了他也一定不會複習的,也自然考不上。
他們做的,只是反覆拿這種未經思考過的廉價的價值觀反覆的去衡量他,他們似乎樂此不彼的想讓他知道他在這個價值觀內是多麼的失敗。

後來他們安排他去一家小企業上班,那個崗位需要一個不難拿的證件,於是他們反覆和表哥說這個證是多麼的好拿,所有人都能拿到的,但是卻又不讓他去考試而是走後門幫表哥買了一張證,然後告訴他因為我們知道你肯定考不上的。

表哥得到了一份不適合他看起來也沒什麼前途的工作,然後他們告訴表哥,這就是你功課不好的代價,所以你只配得到這樣的工作。
那一刻我感覺我和他一起窒息了,我說,其實表哥本來有機會得到一份他喜歡的有前途的工作……他們打斷我,並且告訴我,這就是你們這些讀書不好的孩子的異想天開和不切實際,你看你表哥現在多好,多安穩。

是啊,多安穩,安穩到一切夢想和激情都死去了。
在這廉價的價值觀內。

年紀越大越覺得夢想是何其珍貴的存在,為了什麼放棄夢想都是不值得的。
我記得有個人問過我,說,我想做個畫家可是我爸媽一直希望我當個小公務員這樣才安穩,我不想讓父母失望,我害怕看見他們失望的眼神。

其實我一直不忍心說,你真的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還是自己害怕改變安穩的生活呢?你明明知道父母是不可能對你失望一輩子的,一旦你真正走上畫家的路他們很快就會接受現實繼續支持你,你要做出改變就要有犧牲,哪有那麼多一帆風順的事情等著你呢?
你真的思考過什麼是孝順么?
呆在父母身邊,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一輩子就是孝順,這個結論真的是你思考的結果還是你從小聽人說起,毫不思考就接受的廉價價值觀?

所以真的思考過自己想要什麼嗎?
真的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嗎?能夠堅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嗎?而不是永遠生活在別人的眼睛裡,靠別人的審美來判斷自己。
Keep reading不是為了顯示品味,不是為了升學考試,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思維,我不想自己的一生經歷那麼多事情聽了就信了,別人灌輸了我就當做自己的信仰去奮鬥,卻從不自行思考過。

中二病時期我們就算再怎樣在人群中不起眼,我們心中始終認為自己是某個特別的存在。
雖然心理學中這個叫做——樂觀傾向,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比常人更有判斷力一些,表哥也曾經和我說過,他說大人們其實不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其實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是他們看起來的那麼沒用。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覺得自己其實還是特別的,即使在人群中一下子被淹沒其實還是特別的,當然了,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只是這種特別也沒什麼好驕傲的。
等有一天能夠超脫這些廉價的價值觀真的有了自己思考的結果,大概可以和自己說,我是特別的。


……………………
我最喜歡轉別人的好東西拉


我們都以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挽救他人。
我曾經給一個面臨中考的孩子做家教。第一次見面,是在奧帆基地的麥當勞。這位母親在麥當勞打零工。她給我的印象是矮矮的,說話很快,對老師唯唯諾諾。儘管我也只是個學生,但她同我說話像拚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我們約好是家長孩子一同見面,因為孩子脾氣怪,換了好幾個老師,所以想先見個面再開始教課。我說好。和她媽媽見了面,孩子卻半天沒影。打電話過去,開始接不通,接通了母親斥責說怎麼還沒來,你姐姐等半天了。電話那邊聽不清說什麼,只有刺耳的厭煩和排斥。我心想,這家長也太不靠譜了,便些許不耐煩。這位母親察覺出我的心理,局促地解釋說,「老師,他說他在路上了,你要不喝點什麼?」我連忙說沒事,那我們邊聊邊等吧。她接著說,「張哲這孩子,是脾氣怪一點。他是單親家庭。」我當時腦子就轟鳴了。我知道單親是什麼感覺,我曾和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男生戀愛三年,我想我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一個心理有缺失的孩子。她說,「他和他們班老師發生過很大的矛盾,和班裡同學關係也不好。快中考了,他天天不去學校,我這心裡著急也沒辦法。」我問,那他在家幹嘛?打遊戲?看電視?她說,「這一點他是挺好的,不玩遊戲,就看看書,他喜歡當醫生,有個台演法醫解剖破案什麼的,就喜歡研究那個。」 我想,嗯,不玩遊戲愛看書估計是個內向老實的孩子,也許只是需要開朗的人開導他一下。可接下來,他媽媽的話令我不寒而慄。「他不聽我的話。我說他兩句立馬發火,發火了就罵我還打我。」我很震驚。我說,他怎麼敢打你?她說,他在學校受了氣就回家拿我出氣。她還提到,孩子有點胖,班裡同學開玩笑叫他胖子,小孩開玩笑也不當真,他就受不了。之後的日子,我慢慢了解到這孩子為什麼和班主任和同學鬧僵。
先回到這第一次見面。過了將近兩個小時,打電話過去他終於說快到書城了。我和他媽媽說,我們過去找他,讓他待在書城門口等我們。他執意說快到了讓我們等著,我也是急性子,催他媽媽一起走去書城,大概十分鐘吧。書城有四層,我們從一樓找到四樓也沒找見人影。我心想,得,這孩子脾氣不好也罷了,說話也沒譜。我就和他媽說,阿姨他今天不想來咱就再約改天吧,我先回去了。然後我們就往外走,結果走到門口,他媽說,張哲你怎麼在這啊,我和你姐姐找你半天,打電話也不接。我看過去,劍眉,圓眼,一臉橫肉,手拿一本教參,皺著眉頭,河東獅吼道:「你不是說在門口嗎!這麼多人我沒聽見電話不行啊!」我心想,您還知道這麼多人啊…路過的人好奇地看過來,我尷尬地戳在那裡,渴望「超脫」…為了解圍,我趕緊說,「張哲是吧,你這是拿的歷史參考書嗎?」他說,「廢話!」-_-#…但我沒有氣餒,愈挫愈勇…嗯。於是我試圖用溫柔的方式敞開他的心扉。我說,咱們別在這站著了,找個地方坐著談吧。他媽說,走走,咱們去麥當勞。(…)張哲你不是想吃新出的炸蝦嗎,正好和你姐姐一塊。然後我們就往麥凱樂後面的麥當勞走去。一路上,我努力找話題,比如他喜歡什麼課,平時都幹嘛。他言辭激烈地有一句沒一句地回我,夾雜著對他媽媽的不滿。到了麥當勞,他的情緒似乎平復了許多。但我也發現一個問題,類似這種孩子,也許你們對話起來並無困難,但談話永遠是單向的。他只是回答,不會問你任何問題。他們不在乎這個世界,甚至他們自己。他媽媽去給他點了吃的,問我要不要吃東西,我說不用了。他媽媽還是執意給我買了甜筒。本想耍耍為人師表的威風,舉著個甜筒有一口沒一口地舔著也只得作罷…孩子就是孩子,即使發怒時毫不遜色於成年人,但吃東西時還是可愛的。我們邊吃邊聊天,他和我說他很喜歡歷史,他歷史考過年級第一。愛看書,他覺得歷史雖然佔分比很小,但其實非常重要。這時他媽媽插了句話,結束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對話…「你們老師說了,歷史屬於小三科,你好好學學數學,不要整天鑽研這個歷史浪費時間了。」我當時就想,「完了…」果然,怒吼一句,「你懂什麼!不讓我說話那我走!」結果抬起屁股氣勢洶洶地走了。留我一臉錯愕凌亂風中…這就是第一次見面。

他媽媽給了我他家地址,讓我下周直接去他家。我地圖上搜了下路線,一個小時公交車程。回去和爸媽說這事,他們說什麼不讓我去,怕他失控殺了我…我和舍友打了招呼說天黑沒回去就報警,就赴約了。小區很偏僻但是很新。敲門半晌他媽終於來應門了。一進門,撲鼻惡臭。一間廚房,一間廁所,一間帶陽台的卧室,本來狹小的客廳放了床就滿了。目之所及全是垃圾。我沒說什麼進了書房,他在看書。沒打招呼。他媽之前囑咐我讓我勸他去上學,多學主科。我認為,他這種情況,糾正言語和行為是主要的,他需要感受到其他人在乎他,人要經歷過被愛才懂得如何去愛他人。只是距離中考一個月,我每周六去一天,四天的時間我不知道能改變什麼,但我想試試。
我先一本正經帶他複習,提問了他一些古詩詞,發現他背得不錯,我表揚他,能看出來他很高興。再看他的作文,比較空泛,缺少例證。我和他一起頭腦風暴,我發現他沒有像很多孩子一樣一舉例子就是愛迪生張海迪這種用爛的梗,他想到的是造飛機的造核彈的人,總之我不知道,讓我很驚訝。又是一通誇獎。他也挺喜歡做數學題,但考的分數不太美好。他一直解釋,說這次考試試題太難,沒有人能做出來最後那幾道大題,填空沒人全對。我就靜靜聽他說。我認為他媽寵他放縱他,但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傾聽。這種孩子主觀意識太強,你硬是和他理論只能增加他的抵觸心理。他媽說話快又念不停,換我也會逆反的。講到下午一兩點,我餓了他困了…出門看他媽在客廳睡得香呢。我想這大中午了不給孩子做飯嗎,我清了清嗓子,說,阿姨我出去買點飯。他媽醒了,迷迷糊糊地說,哎呀幾點了,我說一點半了。他媽說,走走,咱們出去吃點飯。然後我們就走去一家中快餐,三小碟菜,我本以為張哲很餓菜會不夠,但他吃的很少,吃了一會兒說肚子疼就撂筷了。匆匆了事我們又回到了那個陰暗的家。我覺得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一進他家的門我的元氣就被抽去一大半的感覺,好像與這個世界脫軌了。

第二個周,張哲媽媽不在家,我預先也不知道,就直接按定好的時間過去了。在門口深吸一口氣,敲門。咚咚咚,沒人應。再敲,還是沒人回應。不在家嗎?我把耳朵貼在門上——分明有東西窸窣作響。(莫名的鬼片氣氛…)這孩子明明在家,為什麼不開門?於是我開始用力拍門。啪啪啪,又配上我大灰狼騙小白兔的語調,「張哲,我是老師~」門開了…進門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晚開門,他說以為是壞人。我忽然想起自己也是小孩時,晚上自己在家電話響門鈴響都是怕的不行的,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吧。這次地上的垃圾更多了,很多優酸乳的盒子。上課過程比較順利,沒有暴力事件發生,大概我講的無聊?…總之又到了中午,我又餓了。他的肚子也咕咕叫。我問他吃早飯了沒,他說沒有。當時我就可憐這個孩子。原想進廚房看看有沒有菜可做,結果根本就進不去啊,沒處下腳,無法形容。讓我想起李佳薇的煎熬MV。狹小的廚房裡堆滿了垃圾,味道奇臭,熏得我腦子疼。鍋里的油渣子凍住了,水池堆積了好多碗,其實我也不曉得有多少碗,因為都被污水遮住了,水是黑色的,菌落朋友們開心地生活在裡面…熏得神遊了。廚房地上堆滿了垃圾,比外面的垃圾桶還臟。我這才曉得為什麼家裡味道如此之大。我輕微潔癖沒辦法,就決定先收拾房間再做飯。找來幾個垃圾袋,把地上的垃圾往裡裝。忽然看到一個生日蛋糕的外殼,我就問張哲,咦,最近有人過生日嗎?他說,哦,我四月過生日我爸買的。我哦了一句。什麼?四月?…這都多長時間了…再往下打掃,惡氣撲鼻。有黑色的不明物體粘在地上掃不走,原來是臭了的雞蛋。我拚命忍住不吐,掃除了四個垃圾袋的垃圾,但還有很多黑色煤渣一樣的東西掃不幹凈。拖把也拖不掉,索性不管了。我讓張哲去扔垃圾,他屁顛顛地去了,沒頂嘴。動手做飯,先把鍋刷了,打開冰箱裡面有很多速凍食品,我拿了半袋吐司一盒春卷,找了幾個雞蛋,做了雞蛋三明治和炸春卷。把張哲叫出來吃飯,他就默默地吃也不說話。吃完我要上課他一臉不情願,揉著眼睛,我說困了就去睡會吧,他說嗯,我就眯會眼睛。總之乖了許多。下午上課,我指哪打哪,讓做題做題,讓背書背書。我給他講試卷,看到很多他做不出來的,我還沒說什麼他就急著說,這次題特別難,老師說了幾乎沒有能做出來的。我由他解釋,然後聽完也沒評論,說那是很難,但我們看看我們能不能努力把它做出來。上完課我說要走了,他說拜拜,頭也沒回,還在擺弄自己手裡的東西。我明白,打開一個孩子的心扉非一日之功。要慢慢來。
離中考只有兩周半了,這意味著我只能給張哲上兩次課了。倒數第二次去他家,他媽媽在家。好像剛上完夜班的感覺,但我好奇麥當勞也有夜班嗎…她給我開了門之後就一直在客廳的床上睡,並未提上周我打掃房間的事。僅僅一個周,屋子又髒亂不堪,發自內心佩服這破壞的速度…我進了書房給張哲上課,我問他你這周去學校了嘛,他說他腳受傷了,很嚴重,根本沒法去學校。我就問原因,他說體育課男生要做引體向上,他從桿上落地時把腳扭傷了。我說那你考試前就不去考試了嘛?他回答,難道你不知道傷筋動骨一百天嘛!我心想,行了,這腳爭氣,崴得漂亮啊…這也愈發讓我想知道他在學校到底和同學發生了什麼過節。我問他,張哲,你為什麼不想去學校啊。在問這個問題時我確定我已經得到了他的信任。而且我雖然是沒脾氣的軟柿子,但這也有個好處,他人比較容易向我傾訴。何況我真的把他當我弟弟對待。他說,他們班裡有一個總欺負人的男生,他經常向張哲借錢。有借無還。他總是不敢要,回家告訴他媽媽,她說你得把錢要回來。於是那天,張哲終於鼓足了勇氣向那個男生開了口。細節他沒有說,我不知道他是在什麼情況下以什麼口吻要的錢,但結果是沒要到,男孩子心中記了仇。那天午休,張哲也趴在桌上睡覺,朦朧中挨了木棍的抽打。醒過來後和男孩子揪打到一起。我想老師肯定是批評了男孩,但一定是作為同學間小打鬧處理的,這引起了張哲的極大不滿。老師在他心中本該是伸張正義為他「出氣」的人,卻僅僅充當了冷漠旁觀者的角色。張哲與老師發生了口角,他說的是,我罵了她幾句。但事實就不得而知了。


說說幾個亮點吧。

第一個,是每天抓著鐵絲網不放的偽裝冷麵蜘蛛的禿頂老師。在學校被學生所瞧不起,在家裡被妻子所無視,一個找不到人生意義的小透明,無法自我超脫,也無人超脫。卻在某天男主一句無心插柳的問好後,醍醐灌頂般的放開鐵絲網,手舞足蹈了起來。
他是被成功超脫的。

第二個,是跟亞洲面孔的女老師互相曖昧的年長心理諮詢師,免疫所有學生的惡言惡語,心理素質極佳,不外乎麻木的可能。而從後來那個跟女校長私通的男幹部來抨擊學校的會議上,他第一個拍案而起抗議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很清醒,男主也曾正面評價他很有幽默感。
他是能夠自我超脫的。

第三個是原本自甘墮落的流浪小雛妓,男主有意救贖她,同時小雛妓也嘗試自我救贖。即便在男主拒絕女學生的擁抱情緒失控,意識到必須將自我超脫和超脫他人分離開,而被執意送走到救助站後,小雛妓也沒有重蹈覆轍,變成了一個小女孩。同時男主也逐漸自我超脫,再次接回了她,他們的擁抱非常暖心。
小女孩是自我超脫和被超脫的。

第四個,執著於不被理解藝術創作,被父親唾棄女學生。把希望全部寄託於男主,假設她和男主順利擁抱,也許就能夠成功超脫吧。但是當時男主已經意識到自己不能成為他人超脫的依託,同時此情形被戀人撞見,童年祖父強姦母親造成的巨大陰影重現,與女學生間的年齡差在警告他,擔心被誤會是個像祖父一樣的老變態。因此男主拒絕擁抱間接導致了女學生自殺。
女學生是超脫失敗的。

在男主擁抱小女孩的時候,我想他是真的超脫了。但畫面一轉,男主在廢墟般的教室里,朗誦《厄舍府的崩塌》的引文:

我的靈魂失語了
我的心在冷卻
下沉
顯現出疲軟的病態

男主生活在所謂的厄舍府中,衝破桎梏的內心是否會再次被諸多不可超脫的現實禁錮住,就留給我們想像了。


我這樣走開了。你連騙騙我都不肯。你知道我只是要你一句話。一句話。你始終不說。


這是部拍攝手法和敘述方式較為不一樣(在我看來是新穎)的片子,其實講述的無非是一個有著童年陰影的代課老師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想教育好學生,無奈失敗的故事。但也不能說失敗,在片子中,男主提問問題時,喬治開口回答了;最後一堂課上,連最拽的黑人小伙都說會想念她,從唇環女學生那也看出了不舍的神情。但片子呈現的結局是這間專門收留問題學生的學校倒閉了,想表達無非是諷刺當今教育的失敗。

本片一開始幾位老師在自述,帶出了本片的主題:教育。本片更多反映的是老師的無奈一面:直接和間接。直接就在於女教師的發飆、老師的自殺等,間接的就是學生的墮落言語行為,其中學生的墮落又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家長會上空無一人、黑人大媽對女兒的偏袒、父親對胖女兒的不理解等等。

其實最令我好奇的是男主的童年陰影到底是什麼?從他收留被強暴的女孩和對話「我母親讓我鎖上門睡覺」以及外公的愧疚,難道是外公與母親的亂倫?不得而知。

本片是部較為壓抑或負能量的片子,男主的眼神就是滿滿的悲傷啊!唯一的正能量就是男主的自白:表達了教師渴望教育好下一代的心聲。相比於總是拍成功例子的教育題材,來一個殘酷的失敗例子更諷刺,更能令人反思當下的教育體系。不是為了業績而教育,是為了教育而教育。

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憂傷,即使是被世人認為的最高尚的工作者——教師,他們總是想讓問題孩子解放自己,卻不知有時連自己都無法超脫。


影片中大概每個人都在掙扎吧。

主角,Henry,一個悲傷而無力的年輕人,遇到一個又一個苦苦掙扎的靈魂,從這些人無助的境遇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當然情不自禁地想要拯救他們,可每每如此,最終卻發現,自己和他們一樣,都是在命運的洪流中無法自救的人。


影片通過大量閃回的碎片化回憶,暗示男主的過去:父親缺失,母親長期遭到男主外公的性侵犯,最後大概不堪扭曲屈辱的生活,服藥自殺了,自殺時,全身赤裸,而Henry目睹了這一切。


Meredith和Erica,一個是極具藝術天賦的姑娘,也是整部電影最悲劇的形象,一個是靠賣淫為生的少女,一個因肥胖而長期遭到外界狠狠的惡意,一個在「顧客」猥瑣的面貌下變得麻木又自賤。我們可以輕易理解她和Erica為什麼都會愛上Henry, 可為什麼Henry在穿插的獨白里,清醒地說道:「這些孩子需要別的東西,他們不需要我。」 呢,我的理解是,她們因為被溫柔以待而愛上Henry, 她們渴望從愛情中得到救贖,而Henry因為早期的經歷,明白他不能帶來這種救贖。

Henry的外公,年輕時性侵自己的女兒,導致女兒的自殺,年老時自責不已。這種無法彌補的悔恨已經成為了一個死結,也許人會選擇性忘記自己最不願想起的回憶,電影里的他,似乎已然不記得過去的事,可是真的嗎?他提起女兒還是滿懷愧疚,不斷跟Henry訴說著,也許他只是不願相信這樣的過去。Henry扮作媽媽跟自己外公的一段對話,恐怕是全片最讓人動容的一段。他完全可以將這個了老人丟棄不管,可他選擇幫他化解這個心結,讓他在臨終之時,安心離去。我總是覺得,一個經歷過太多辛酸的人,他們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人的複雜和行為背後的矛盾,因而也更能給別人留下寬容的界限吧。他懂得外公此時的自責,他知道也許外公也經歷過什麼所以性格才會如此扭曲,他也許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外公在人之將死時,有多麼渴望得到自己女兒的原諒,他選擇把悲傷深埋在心底,然後溫柔地對待別人。


影片中還有很多人的故事是不得而知的,虐貓少年,女校長Carol,砸花瓶的大叔,Doctor Parker, 滿口髒話的黑人學生,門門不及格也滿不在乎的女學生,他們是電影中的配角,但這樣的人,卻實實在在存在於這個社會中。 他們生活在城市的暗處,你只看到他們滿口髒話、虐貓、自暴自棄、每天哭喪著臉、失敗的背影,可他們背後的故事,誰也不會想要了解,是什麼讓他們變成現在這樣。人們總是太習慣通過某個表象就急不可耐地去厲聲評判、譴責,也總是忘了,人和人之間本沒有很大不同,讓人差距變大的是環境。


關於Henry為什麼不接受Erica的愛情,我不認為是因為Henry無法接受與別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穿插在電影中的Henry的採訪性的獨白中,說「他們不需要我」。原因之二,是我認為,Henry相信愛情無法給他人救贖,包括他自己。在Henry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他自身就是個在掙扎的人,注意到他和Erica在超市購物時穿插著他幼年和母親打雪仗的快樂回憶,Erica依賴他,他因為童年缺乏母愛,也需要Erica。而他清醒地明白,愛情既無法帶給他救贖,也無法治癒Erica,所以他才會狠心地趕她走,他何嘗不難過,何嘗不渴望生活中有個人來抱團取暖,只是他不能把救贖的責任交給別人。


說到底,這是個宿命一般的故事。對影片的結尾,我的看法傾向於悲觀——Henry最終也沒有得到超脫,而只能在噩夢一般的過去的籠罩下,周而復始地做困獸之鬥了,所以他去找了Erica,他妥協了,選擇沉溺於愛情,即便他知道愛情無法帶給他救贖。 注意影片的每個穿插的獨白都是對下一段內容的總結。而在他去看Erica之前的獨白中,他說:我讓所有人失望了,包括我們自己。 很多人都把這個結局理解為「Henry終於學會怎麼去愛,並選擇誠實面對自己對Erica的感情。」 ,大家都喜歡Happy Ending, 可真正在成長中經歷過巨大不幸的人,才會知道,擺脫過去的影響,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童年的遭遇,決定一個人長大後的性格和處事,我們固然可以通過閱讀以求超脫過去的桎梏,這也是Henry嘗試自我救贖的方式,他說:為了保護我們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夠與侵入我們思想使我們日漸沉默的力量抗衡,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以此來激活自身的想像力,去培養屬於我們自己的意識和信仰,我們需要這些技能來保衛和維護自己的思想。可是Henry也介紹了雙重思想,即「同時擁有兩種彼此矛盾的思想,並相信他們都是正確的。」 兩種思想,一種是由童年時期不幸的經歷帶給我們的潛意識的影響,另一種是通過後期閱讀和學習所得到更加理性的思想,他們經常是對立的,然而在我們的心裡,他們共存著,這也是困獸之鬥的原因。一個人只有經歷過不幸,只有百口莫辯地被誤解過、無人可說地彷徨過,日後才能理解同樣不幸的人,才能懂得他們自我救贖有多艱難,所以Henry對Erica說:「你可以隨便做你想做的事,只是不要在我的房子里。」


有些人,他們很命苦,他們經常不得不在terrible和horrible之間做選擇,而無論怎麼選,他們都註定會被人詬病、鄙夷。


整個故事像是個謎,導演想要表達的也許是千百般無力的掙扎、徒勞的自救、痛苦的清醒狀態、和讓人沉迷的曇花一現的,來自他人的溫柔。


電影中所有人,都只是徒勞無力地在掙扎而已,Meredith, Erica,Henry, 無一例外,就像西西弗斯重複推著石頭上山一樣。可是Henry, 他用一雙被淚水洗刷過的眼睛,去看懂每個人生活的不易,去寬容他們的不堪和墮落,去理解、接納和聆聽。也許這是一個人,在充滿無力感的環境里,所能做的,最溫柔的事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小帥求《闖入者》排片?
如何評價電影《刺殺金正恩》(The Interview)?

TAG:電影 | 演員 | 影視評論 | 超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