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洛克音樂之前歐洲的音樂風格是什麼?

我在維基百科「浪漫主義音樂」這個條目下看到「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

接著又在「古典主義音樂」這個條目中看到「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
但是在「巴洛克音樂」的頁面中就沒有對其起源、前身或從哪繼承之類的解釋。
那在巴洛克音樂之前歐洲的音樂風格是是么呢?


樓上有人說巴洛克時期之前是中世紀,這是不對的。巴洛克之前是文藝復興時期。簡要概括一下這個時期的音樂有如下特點:世俗內容的音樂較之中世紀有更多的發展。以多聲部聲樂為主(比如madrigal, motet這些)。和聲上來說,比中世紀更加豐富,3/6度音程已經大量出現,被視作協和音程,不協和音程也有較廣泛的使用。較之更早期的時間的homophonic的織體形式,模仿對位有了新的發展。音階體系和和聲體系仍然是mode(好像翻譯成中古調式還是教會調式),而不是巴洛克中後期才穩定下來的大小調體系。(所以,終止式的結構和巴洛克時期也有很大差別。)


歡迎來到牧樂團
牧樂團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
感受一下,誠招男高音


巴洛克之前是文藝復興時期。如果說音樂風格的話,那時牧歌madrigal和歌劇非常盛行。
牧歌是當時音樂最流行的形式,至少有三個聲部,作品通常無伴奏,文藝復興時,家族友人精彩聚在一起唱這些歌。這種形式自成一格,很有趣啊,比如唱到「嘆息」時,演唱者就從音域高處跌近較低的音符上;唱到「飛」之類的詞語時,作曲家就會用快速音符來填寫。
而歌劇,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是在努力重建古希臘的偉大,範本都是古希臘的戲劇,由木管和弦樂器進行伴奏。


往前一點是文藝復興時期了,那時候多聲部牧歌很盛行,相當好聽了。我比較喜歡蒙特威爾第。


在巴洛克時期音樂之前,西方(歐洲)音樂體系時間表是這樣子劃分的:

古代希臘和羅馬音樂(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

中世紀音樂(1450年前)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1450 ~1600)

對,故事的起點又是古希臘.......

演藝君就以古希臘音樂為起點,結合各時期歷史風貌,講一講在巴洛克時期之前的歐洲音樂風格。

一、古代希臘和羅馬音樂

1:古希臘音樂

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愛琴海文明,或至少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荷馬時代。

古希臘文明的劇場

實在太遙遠了有木有!但我們對於它並不陌生,各種建築,神話,雕塑,戲劇以及各種衍生品,長久的生命力恐怕只有咱大中華文明可以與之一戰。

可惜的是,對於古希臘的音樂我們了解的很少,而且都是很間接地,畢竟那個時期還沒有精確地記譜法,除了幾十存疑的音樂片段之外,只能從視覺or神話中腦補了。

but,但這並不能否認古希臘音樂的存在與貢獻,要知道音樂這個詞(music)就是來自於女神繆斯(Muses)。而在古希臘神話中,這些天神閑暇之餘也會聚在一起彈彈琴,唱唱歌。

阿波羅與里拉琴

古希臘的音樂是以詩與樂,或詩、樂、舞三位一體為主的音樂藝術,其中詩的地位在樂之上。那些著名的詩人同時也是音樂家,他們的抒情詩實際上就是聲樂作品,也就是現在歌曲的意思。

比如希臘最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荷馬。

油畫:荷馬在街頭吟唱英雄史詩

所以這個時期,古希臘音樂的曲調和節奏都受到歌詞抑揚頓挫或長短節奏的影響,如言語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旋律感及長短格、短長格、長短短格、短短長格等。

2:古羅馬音樂

公園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勇猛善戰的羅馬人將當時高度發達的希臘文化繼承過來,同時加上了自己的烙印,於是希臘音樂出現了一些變化。

首先銅管樂器得到了重大發展,像大號,角號這種聲音洪亮的樂器受到重視,這與羅馬帝國軍團的氣勢正相符。羅馬人對音樂相當狂熱,並喜好排場,據記載最多時有數百件樂器同時演奏,加上龐大的合唱團,可達上千人!貴族家中也僱傭了很多藝仆,但是精神的墮落,政體的專制是音樂藝術發展呈現了畸形,希臘音樂的高雅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的奢侈、粗俗的趣味與瘋狂的享樂。

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公元5世紀下半葉,基督教會取代羅馬統治者,成為歐洲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世俗世界的主宰。

3:早期基督教音樂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迪奧多西以羅馬帝國的名義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從被限制、迫害到獲得合法地位乃至擁有權力、傳遍整個歐洲,這個長達幾百年的歷史背景就是羅馬帝國從鼎盛漸漸衰落的過程。

基督教從建立時起,就十分重視音樂的作用,所有的教會活動以及教徒們每天的祈禱都伴隨著音樂。相信身邊有基督教徒的盆友們深有體會...它的早期成分相當複雜而豐富,包括繼承來的猶太教崇拜儀式、詩篇吟唱,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教會帶有東方音樂特色的修道院和教堂讚美詩,歐洲各地基督教會帶有地方色彩的聖詠等等。所有的這一些,都是後世歐洲音樂藝術獲得重大發展的基礎。

二、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指的是西歐歷史從古代世界瓦解到文藝復興的「中間的世紀」,在文學、影視or遊戲中經常有以中世紀為背景的作品~

1:公元5—10世紀,基督教音樂初建時期。

基督教在中世紀的權力和地位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早在基督教獲得合法權利之前,就有了宗教音樂,大約在8、9世紀,一套權威性聖詠形成了,人稱「格里高利聖詠」。

傳說這是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搜集整理並努力推廣的宗教音樂。格里高利聖詠(也叫作素歌)是樸素平和的,它的旋律音程很窄,基本上是以級進或三度這樣的小音程為主,沒有規律性的節奏律動,只是以歌詞的長短音節和句逗、段落為依據,聽上去就像是語調誇張的吟詠。

記譜法也在這個時期有了大踏步的發展,索然與後來的五線譜相比還不夠精準,但已經使教會音樂改變了過去主要靠口傳記憶的狀況,音樂資料的保留相對可靠。

2:公元11—13世紀,基督教音樂取得重大成就,同時世俗音樂也有了一定發展。

在公元9世紀之前,西方音樂的形態與東方很接近,只是單線條的「單聲音樂」。自從出現了多聲思維,便向著全然不同的方向發展了,出現在12世紀的華麗奧爾加農即是一個飛躍。從此,作為藝術的音樂成長起來了!它正在逐步脫離宗教的藩籬,尋求自身的美。而作為「正宗」的聖詠雖然還佔有一席之地,但已不像過去那樣突出了。

(華麗奧爾加農是早期的復調音樂,其演變過程為:格里高利聖詠→奧爾加農→華麗奧爾加農。一開始是人們為了裝飾格利高里聖詠,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在旋律聲部的下方增加一個4、5度的裝飾聲部,人們稱這個裝飾聲部為奧爾加農,也是復調音樂的前身,隨著這個裝飾聲部,被人們加以豐富,漸漸獨立,產生了更多的如華麗奧爾加農,迪斯康特,孔杜克圖絲,經文歌。。。受到世俗音樂的影響,原來用聖詠作為定旋律的也變成用新加的聲部作為定旋律了,這就是裝飾聲部獨立的產物。)

3:公元14—15世紀,史稱「新藝術」時期,這是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時期的過渡。

14世紀是歐洲歷史上混亂的時期,14世紀上半葉在英法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5世紀中葉,民不聊生,同時還爆發了可怕的「黑死病」,由於對教會的失望,人們開始反思並表現出了強烈的批判精神。(薄伽丘的《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就是出自這一時期)

在音樂領域,新的精神也帶來了一系列變化,「新藝術」是14世紀法國主教、詩人、音樂家威特力一篇論文的標題,用來形容當時新的音樂風格,與之相對的「舊藝術」是指12世紀末到13世紀的巴黎聖母院樂派的音樂風格。

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世俗歌曲是二聲部復調的獵歌,牧歌和巴拉塔,獵歌活潑熱烈,採用二部輪唱方式,牧歌抒情優雅,內容廣泛,舞蹈性的巴拉塔則在形式上比過去更加講究。

此時人們已經有理由在曙光中翹望新時代了,因為文藝復興即將來臨!

三:文藝復興時期

音樂在文藝復興時期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多元化,與中世紀以宗教音樂為核心的現象完全不同了,而是從反映神學禁欲主義到表達人的感情,音樂也變得輕快活潑,富有人情味。宗教的條規不再是藝術的出發點和目的,音樂藝術終於獲得了自主權!

文藝復興三傑

主要樂派:

1、勃艮第樂派:15 世紀上半葉活躍在勃艮第(相當於現在的荷蘭.比利時.法國東北部等)宮延的音樂家群體。該樂派音樂風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英國作曲家鄧斯泰布爾的影響,音響上趨於優美細膩,悅耳和諧。勃良第樂派也被稱作第一尼德蘭樂派。

2、佛蘭德樂派:15、16世紀活躍在佛蘭德的音樂家群體,(佛蘭德即今天比利時及法國西北部)佛蘭德樂派使復調對位音樂發展到盛期,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他們把世俗曲調作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採用尚松、牧歌、維勒萊等世俗聲樂體裁進行寫作。音樂史上稱佛蘭德樂派為第二 、第三尼德蘭樂派。

3、羅馬樂派:與同時代相比羅馬樂派的音樂風格較為保守,很少用變化音,即使用變化音和不協和音也是非常謹慎地進行解決,因此音響純凈和諧。採用模仿式復調。旋律平穩流暢,很少大跳,採用自然音階教會調式,在拉丁文歌詞的處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義,整體結構清晰。基本不用樂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風琴。

4、威尼斯樂派:威尼斯樂派的宗教音樂音響恢弘,色彩絢麗,採用雙合唱隊(甚至達到五個合唱隊),有樂器伴奏,如管風琴、號角、維奧爾琴等。器樂以莊嚴、燦爛,對比鮮明為特點。威尼斯城內的馬庫斯教堂為其活動中心,該樂派對歐洲器樂的形成和主調音樂的早期發展,有較大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中非常突出的一個方面,是世俗音樂的空前繁榮,同時各國音樂家還致力於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語彙,大量的優秀作曲家把他們的眼光從宗教音樂轉向世俗體裁,從而使這個在中世紀不受重視的領域展現出一派生機。


之前是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再之前則是中世紀時期。巴洛克時期之前宗教音樂佔主流地位,到了巴洛克時期雖然仍然是主流地位,但是音樂逐漸開始不再只為皇室服務,漸漸地也開始為一些貴族服務。在文藝復興於巴洛克之交的時代,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音樂體裁,例如歌劇。但是這些音樂體裁併不是憑空出現的,是根據之前的一些音樂體裁演變發展成熟而確立的。音樂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是前期的延續和發展。很有力的證明便是蒙特威爾第在巴洛克早期提出了作曲技法的兩種常規,第一常規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曲技法,也稱古代風格。第二常規則是他自己所獨創的作曲技法。


謝邀。

在巴洛克音樂之前,還有古希臘羅馬時期 (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中世紀時期 (145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1450 ~1600)。才到巴洛克音樂時期。

1. 古希臘羅馬時期 | 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

  古希臘的音樂的起源,是同神的崇拜和神話傳說聯繫在一起的。「Music」一詞源於「Muse」,在古希臘神話中繆斯(Muse)是掌管藝術的女神。

  著名的神阿波羅、雅典娜、狄俄尼索斯等都是藝術之神,傳說音樂就是由他們所創造的。古希臘音樂在宗教活動中的運用極為普遍,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這部分的音樂資料主要從發掘的繪畫、雕塑及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中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的。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 10 件,被後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古希臘的樂器主要有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它們傳說是由不同的神發明和擁有的,因此常常與不同的神崇拜相聯繫。

  里拉琴是一種弦樂器,多用於獨唱伴奏,史詩彈唱,常與阿波羅崇拜聯繫,是祭祀阿波羅儀式中的主要樂器。

2. 中世紀時期 | 1450年前

  大約從公元5世紀開始到14世紀,是西方音樂歷史上的最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中世紀的音樂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樂,世俗的民間音樂不被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主要表現為教堂音樂(Church
Music)。一般為幾個聲部一起唱的合唱形式。旋律起伏小,速度穩定不變。

  這時期廣泛傳播的是教堂禮拜歌唱的聖詠、讚美詩,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迹,這是教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3. 文藝復興時期 | 1450 ~1600

  這一時期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 這時的音樂家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 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

  音樂作品開始運用音階中所有的半音,使旋律更接近歌詞的語調和表達的情感,但是沒有漸強和漸弱。和聲縱向以三和弦及六和弦為主,並形成以相同音色為美的觀念。

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樂派包括:

尼德蘭樂派:主要音樂活動在低地國家的一批音樂家,大致在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等歐洲北方地區。 創作內容多為彌散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
代表人物有迪費 、 若斯坎 、 班舒瓦 、 奧克岡等。

威尼斯樂派:在 1530-1620 年間的一個器樂樂派,其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
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 代表人物有維拉爾特 、A.加布里埃利等。

羅馬樂派:此時期的一個專門創作服務於宗教作品的樂派,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 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 、 GM納尼諾 、 F.索里亞諾等。



格里高利聖詠,西方音樂的源頭


之前就是中世紀了。
一般我們搜到的是中世紀音樂這樣的信息。實際上民間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樂,極活潑動聽。現在歐洲有很多中世紀民謠樂隊,他們從中世紀的民間音樂中獲得靈感,用現代樂器重新演澤中世紀風情。


教堂音樂,格里高利聖詠


推薦閱讀:

大家對《雨下一整晚》這首歌怎麼看?
如何看待《逐夢演藝圈》這首歌?
有沒有那麼一首歌可以來代表著火影忍者15年的青春時代?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洛克音樂 | 音樂類型和流派 |